中國地質博物館狗頭金
Ⅰ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任館長
任職時間館長館名1916 丁文江 地質礦產博物館 1917-1919 翁文灝 地質礦產陳列館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盧祖蔭(代) 1928 盧祖蔭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謝家榮(兼) 南
京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北
平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1936 1937 楊鍾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國地質陳列館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5-1957 全國地質陳列館 1958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1965 馮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
(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81 劉湧泉 1982-1983 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 1984-1985 黃正之(代) 1986-1987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強 2000-2006 程利偉 2006-2008 劉隨臣 2009-今 賈躍明
Ⅱ 中國地質博物館可以買礦物么
中國來地質博物館館藏均是源精品,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所以是不出售礦物的哦。
Ⅲ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買的鯊魚牙齒化石 求助各位古生物專家鑒定真假(古生物學)
這個看來是真的。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化回石的分類方答式有很多種,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遺跡類型分為三類: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分子化石。生物分界一般以一萬年前為界限,一萬年前的生物為古生物,一萬年前以後的為現生生物。由於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瞬間將其掩埋隔離氧化形成。
Ⅳ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什麼地方
單位名稱:中國地質博物館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郵政編碼:100034
電 話:+86-010-66557858
Ⅳ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概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第五單元——生物登陸;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Ⅵ 中國地質博物館鑒定隕石嗎
http://tv.cctv.com/2016/06/19/.shtml打擊隕石騙子讓隕石騙子無處藏身無法來騙請大家關回注網站CCTV12中央電視台隕石被答騙案例請大家關注
Ⅶ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主要榮譽
中國地質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Ⅷ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博物館,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地質類博物館,也是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2005年4月30日對社會開放以來,該館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濃厚興趣。地大逸夫博物館之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標志性的建築、通俗易懂的展示內容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批珍貴罕見的館藏精品。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鎮館之寶,在世界上和國內都位居前列。
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州龍
黑龍江滿州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0m,體高6.1m,嘴巴象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徵。它屬於素食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後肢粗壯。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志。
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
魚龍是海洋爬行動物,和恐龍生活在相同時代。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為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這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
世界海龍之王——黃果樹安順龍
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游泳姿勢一目瞭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從化石的長度和完整程度來說,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龍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畫的奇觀——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一個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莖和冠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面積達15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且整個造型如花似畫,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輝銻礦晶簇
輝銻礦是一種金屬硫化物礦物,是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造型美觀的輝銻礦晶簇可作觀賞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礦物岩石展廳,有一塊產自我國江西德輝銻礦晶簇標本,造型優美,針狀或柱狀晶體長而完整,可謂神態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礦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翠綠色。大量產出時可煉銅,質純色美者可作工藝雕刻品的材料及裝飾品,粉末可作綠色顏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產於我國廣東陽春石碌的珍貴的孔雀石標本,塊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在我國排名第一。
43億年高齡的岩石——變成礫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年齡達43億年的岩石,叫變成礫岩,產自澳大利亞,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極為寶貴的信息,見證了地球幼年時期驚天動地的變化,因而非常珍貴。
再現恐龍下蛋的特點——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卵生動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後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有一窩非常奇特的長形恐龍蛋化石,產於我國江西,距今約7000萬年。蛋化石數量達20枚,分為3層,放射狀排列,真實地反映了恐龍下蛋的特點,這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爭奇斗艷的名貴寶石——五皇一後
在絢麗的天然寶石家族中,最為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歐泊和珍珠,它們被譽為珠寶玉石界的「五皇一後」。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珠寶玉石展廳,以「五皇一後」為代表的名貴寶石陳列,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它們流光溢彩,爭奇斗艷,令人流連忘返。
Ⅸ (四)五台山的狗頭金
新中國成立前,五台山的代縣武強大溝中,曾出現過一塊 12兩(一市斤 16 兩制)的狗頭金(狗頭金是指山野中天然大金塊)。由此掀起代縣的淘金熱,最昌盛期峪口—灘上大溝中有 1 萬~ 2萬名工人在淘金。新中國成立後一個地質隊專門在此溝內,按照礦床勘探規程作砂金礦普查,結果幾年工作,所求得的砂金儲量,還不夠國家為此勘探而撥的款項。
1986 年冬,繁峙塔兒坪上游近分水嶺河灘邊,一放羊老漢在曬太陽。當羊兒跑散時,他隨手揀起一塊黑石頭要扔出去轟羊時,感到這石頭沉重,仔細一看黑中閃金光,才知道得到狗頭金了,一秤重達 250 克。於是五台山再次掀起淘金熱,成千上萬民工再次涌進五台山,他們在河裡淘金,更在山上採金。上世紀 80 年代興起的採金熱一直延續到 90 年代初,五台山區大小金礦開采點多達數百個,提煉金的大型鐵碾盤上千個。那些民工們吃住在山裡,即使寒冬臘月也不下山,反正金洞深處風吹不進,地溫較高。
當然山西省各地質隊也沒閑著,代縣灘上、康家溝、小板峪、小中咀;繁峙龍須溝;五台七圖村、白雲村、東腰庄、原平營坊等一系列金礦點紛紛被發現,其中一部分並作深部鑽探、硐探。但結果只找到一些小型金礦點,連中型金礦都沒有發現一處,真可謂「金星多如毛,五台無大礦」。
為什麼處處有金無大礦?因為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極少形成單獨的金礦物,它常分散在其他礦物的晶體中,如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等就常有金伴生。金在地殼中的含量為 0.00043%,在 92 種天然元素中,它排在第 67 位,屬於分散元素。已知金礦有許多成因類型,既可沉積形成,又可岩漿侵入、熱液活動、變質作用、火山噴發作用、動力作用,甚至風化作用都能形成金礦。構成金礦的條件只要岩石中金的含量達到萬分之五就可以開采,砂中每立方米有 0.2 克也能開采。所以它的開采條件很低,當然容易形成金礦。但因它的分散性、稀有性,導致難以形成大(中)型礦。
五台山區的金都產在變質岩石中,已知含金的岩石有磁鐵石英岩(鐵礦)、變質火山岩、變質砂礫岩,它們幾乎遍布五台主峰區,導致五台處處有金。但五台山的地殼運動特別頻繁,重要的構造運動多達 5 ~ 6 次,一次地殼運動將金富集了,又一次運動又將它破壞而分散了,多次運動疊合,導致金礦一再分散,終於不能形成大的金的富集部位。五台山金礦的金主要賦存在黃鐵礦中,一塊岩石如果含黃鐵礦 3%,黃鐵礦中只要含金 2%,那麼這塊岩石便可當做金礦礦石(含金萬分之六)。
五台山的峪口—灘上大溝,曾被群眾大規模淘洗過兩次金,照理說長不足 30 千米,流域面積不足 400 平方千米的地方,經1 萬~ 2 萬人幾年淘洗,金應該被淘光了,為何時隔 50 年後又掀起一陣新的淘金熱,仍在溝中淘出大量砂金,難道金會新生出來嗎?
成語「沙里澄金」,金總是集中在河底,或在河道中流速突然變慢處。第一次這種地方金已被淘光了,幾十年中金難道又鑽到河底去了?恐怕金確實會再生出來的。第一,原來分散在河道中並未被淘出來的緩流區的砂金,在水流條件改變情況下,可以再次富集到流速驟慢的位置中去。所以這些地方的金好像重新生出來了。第二,金在地表條件下可能以碲化物形式溶於地下水,而滲入到河底再次凝結成自然金沉澱下來。第三,河裡的金通過第二種形式從山坡聚集到河流中,增加了河道中金的總量。這三種過程的結合,經過數十年時間,金確實又「生」出來了。所以上世紀 80 年代會掀起第二次淘金熱潮。
在本書編纂過程中,山西省地質礦產科學技術館在廣泛徵集地質博物館展品時,收到靈丘縣委、縣人民政府捐贈的一塊狗頭金——「華北金蟾」。它天然產出於大同市靈丘縣料眼金礦,因其外形酷似金蟾、總體呈金黃色,故得名。這塊狗頭金總重388克,總長近 6 厘米,寬 5 厘米。自然界已發現的狗頭金有三種形態:金包石、石包金和金包水,本品屬於金包石,金可佔到其總表面的三分之二,其他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
「華北金金蟾」——狗頭金
靈丘自然金
Ⅹ 中國地質博物館鑒定證書
圖5-9 中國地質博物館寶石鑒定證書
(引自李兆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