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某教學樓工程地質勘查報告
①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書
工程地質勘察任務書
建 設 單 位 工 程 名 稱 場 地 位 置
設 計 單 位 要求提交勘察資料內容 提 出 任 務 日 期
要 求
勘探技術 要求提交資料日期
要求提交資料份數
隨 任 務 書 附 圖
順 序 號 總 圖 編 號 物 名 稱
建 (構) 築 設計地層標高 米 層 數 高 度 米 建(構 築物等級 結 構 類 型 對差異沉降敏感程度 建(構 )築物基地 主 要 設 備 說 明 地下室或地下設備情況 備 注
形 狀
尺 寸
米
×
米 材 料 砌 置 深 度 單位
荷載
(噸/米)
或總
荷重
(噸) 設 備 名 稱 設 備 基 礎 對差異沉降敏感程度 使用期間荷重善說明
形 狀 尺
寸
米
×
米
砌 置 深 度 米 單位荷載
(噸/米)
或總荷重
(噸)
提出任務單位 (公章) 設計總負責人: 提出任務書人: 地址:
工程聯系人: 電 話 號 碼:
② 判斷題:工程勘察報告中文部分不可以省略場地工程地質評價部分的介紹。這道題對不對
工程勘察報告中文部分不可以省略場地工程地質評價部分的介紹,看這個肯定說法,應該是對的。
③ 如何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④ 怎麼看 建築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要從地質勘察報告中看出哪部位土質不好,需要如何進行開挖,處理等
我是做勘察的復 通過我們寫報告的制重點來看!
首先要先看剖面圖,對地層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後看參數! 地基土承載力、樁基參數等,
土質的好壞看報告中對地層的描述,一般土質不好或者較差的話,在報告中都會體現出來的。然後看物理力學指標,主要看看液限、壓縮模量。
⑤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大一樣,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文字和圖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況,勘察目的、任務,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據的規范標准,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岩土特徵及參數,場地地震效應等,最後對地基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提承載力等。圖表部分包括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柱狀圖,土工試驗成果表,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分層土工試驗報告表等。
⑥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最基本圖件是 謝謝 知情者 請答復
最基本的有: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剖面圖、鑽孔和探井柱狀圖、物理力學性質統計表、標貫分層統計表、固結曲線。有些工程還有精探柱狀圖。
⑦ 求一份工程地質勘查報告什麼樣的都行急!!!!!!~~~~~~那位大俠有的可以發到俺郵箱里 [email protected]
地質及水文
(1) 地層岩性
本場地區岩土層按成因可劃分為:1、人工填築土層();第四系海陸交互相沖積層
(Qmc);3、第四系殘積層(Qel);4、白堊系(K)風化基岩4 個成因層。各岩土層分布及特
征分述如下
① 填築土層(Qme,層號⑴):全區各鑽孔均有分布,厚度變化大。土層主要呈黃褐色,局
部深灰色由含少量碎石的粉細砂組成,局部由淤泥質土組成,土層為密實不均的經壓實
土。頂部15~20cm 為石粉或碎石路基墊層及30~40cm 瀝青+混凝土路面。
② 淤泥、淤泥質土層(層號⑵):厚薄變化較大,場地東南部總體較厚。土層呈深灰色,飽
和,流塑,含腐木碎屑,多夾微薄層粉砂,局部含多量粉砂,偶見小貝殼碎片。
③ 粉質粘土(局部粉土)夾層(層號⑵-1):土層呈多呈深灰色,局部灰黃、黃褐及灰白色,
飽和,可塑,局部硬塑,粘塑性較強。
④ 粉細砂層(層號⑶):土層呈深灰、暗灰色,飽和,鬆散,局部稍密,成分以石英為主,
上部含少量貝殼碎片,常夾(含)薄層中砂,局部含腐植質。
⑤ 淤泥、淤泥質土層(層號⑷):土層呈深灰色,局部灰黑色,飽和,流塑,含少量腐木碎
屑,局部夾微薄層粉砂(或與粉砂呈微薄互層)。
⑥ 粉質粘土、粉土夾層(層號⑷-1):土層呈青灰色,局部間黃、褐黃色,飽和,可塑,夾
微薄層粉砂,局部與粉砂呈微薄互層。
⑦ 粉細砂層(層號⑸):上部土層多呈青灰色,局部黃、黃褐及淺紫紅等色,上部大多數粒
徑細小,含粉粘粒,局部夾微薄層粘土,下部砂質純,粒徑較上部粗;下部土層多呈灰
BC201B-sm 第 2 頁 共 8 頁
色,部分呈深灰色,成份以石英為主。
⑧ 粉土、粉質粘土夾層(層號⑸-1):土層呈青灰色,局部間黃色,濕,密實或飽和,軟塑。
以粉土為主,具塑性,局部由粘土與粉砂微薄互層組成。
⑨ 淤泥質土夾層(層號⑸-2):土層呈深灰色,飽和,流塑,與粉砂呈微薄互層。
⑩ 淤泥、淤泥質土層(層號⑹):土層呈深灰色,飽和,流塑,夾0.5~1cm 厚的微薄層粉砂
(局部呈微薄互層),含腐木碎屑。
⑪ 中(粗)礫砂層(層號⑺):土層呈青灰色,局部褐黃、淺灰及灰白色等,飽和,中密,成
分以石英為主。
⑫ 粉砂(局部粉土)夾層(層號⑺):上部土層多呈灰、暗灰、淺紫紅及淺青灰色等,飽和,
鬆散~稍密,成份以石英為主,粒徑細小,含粉粘粒。
⑬ 殘積土層(Qel,層號⑼):土層呈紫紅、褐紅色,由殘積粘性土(主要為殘積粉質粘土、殘
積粉土,少數為殘積粘土)組成。
⑭ 強風化岩層(層號⑼:岩石呈褐紅、紫紅色,厚層狀,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質泥岩、
泥質粉砂岩組成,局部由紫色泥質細砂岩、中砂岩組成,部分含長石、石英礫石。
⑮ 中風化岩層(層號⑽):岩石呈褐紅、紫紅色,厚層狀,岩性由泥岩、粉砂質泥岩、泥質
粉砂岩組成。
⑯ 微風化岩層(層號⑾):。岩石呈褐紅、紫紅色,厚層狀,岩性由泥岩、粉砂質泥岩及泥
質粉砂岩組成,局部方解石細脈發育。
各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及容許承載力建議值表
層
號
岩土性名稱 狀態
壓縮模
量
Es
(MPa)
重度
γ
(kN/m3)
凝聚力
c
(kPa)
內摩擦角
φ(º)
容許承
載力
fao(kPa)
(1) 填築土層(淤泥質土) 經壓實 2.65 19.2 6.9 5.1
(2) 淤泥、淤泥質土層 流塑 3.16 17.8 8.4 4.7 60
(3) 粉細砂層 鬆散 10.79 19.5 36.3 80
(4) 淤泥、淤泥質土層 流塑 286 18.0 9.0 5.7 60
(5) 粉細砂層 鬆散-稍密 12.49 20.8 32.0 100
(6) 淤泥、淤泥質土層 流塑 3.35 17.9 8.3 4.5 60
(7) 中(粗)礫砂層 中密 16.32 21.1 37.5 200
(8) 殘積土層 硬塑或密實或中密 5.00 20.5 23.8 15.3 200
(9) 強風化岩層 堅硬 83.1 24.0 400
(10) 中風化岩層 1000
(11) 微風化岩層 2000
(2) 水文地質
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沖淤積鬆散層中賦存的孔隙潛水,含水層主要有⑶、⑸層粉細砂
層及⑺層中(粗)礫砂層;淤泥、淤泥質土層上部中賦存有上層滯水;基岩裂隙水含水微弱。
局部具微承壓性。地下水主要靠地下水循環補給,其次靠大氣降水滲入補給及附近河湧向下
滲入補給。
場地地下水位於Ⅱ類環境中,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
但對鋼結構有弱腐蝕性。
本場地地下水位埋深為0.95~1.55m,高程為1.08~1.51m。
4. 抗震設防及砂土液化
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區,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
場地土以軟弱場地土為主,場地類別為Ⅱ類。
綜合判定,擬建場地為輕微
⑧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ppt怎麼製作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