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
⑴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1)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⑵ 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禦
地質災害的防禦應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專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屬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二是建立地質災害預報制度,提高預報水平;三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扎實進行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完善評估制度制度;四是對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五是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六是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經常演練;七是強化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防災、避災能力。
⑶ 第四部分 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學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以「世界地球日」、「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等品牌活動為抓手,圍繞服務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珍惜地球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密集的優勢,動員和組織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種方式宣傳地學科技知識,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第43個「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與《科技日報》聯合開設「地球日走近地球」專欄,分別登徐紹載史理事長及四位專家的署名訪談文章
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徐紹史理事長在《科技日報》第一版發表專欄文章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8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到地質公園來閱讀地球——訪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姜建軍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9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公園:綠了荒山醉了遊客——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0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要「防」也要「用」——訪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總工程師殷躍平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1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保護地下水「防」重於「治」——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石建省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2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更有多家媒體相繼轉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舉辦地學科普電影專場活動
4月20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地質禮堂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電影專場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處長吳小林,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質礦業部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程愛國,以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局屬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有色金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土地學會等有關單位領導,展覽路街道居民,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健康衛視等媒體記者,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50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倡議,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資源,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把節約資源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讓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為未來人們的社會風尚。鍾自然總工程師在致辭中指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地球、珍惜資源。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就是提高大家對國土資源國情國策的關注和認識,倡導珍惜地球資源,提高憂患意識,讓轉變發展方式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讓地質找礦知識走進千家萬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吳小林處長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以「世界地球日」為活動載體,舉辦群眾性科普活動的重要意義。來自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代表倡議,傳承環保精神,弘揚科學理念,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領跑者。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社區居民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隨後放映地學科普電影《危機在哪裡》。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在北京舉辦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科普宣傳活動
4月21日,中國地質學會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宣傳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副部長納翔,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連長雲,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出席儀式。應邀參加活動的還有來自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礦業報的媒體記者及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1000餘人。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地學哲學研究分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環境學會、北京紫竹院公園等單位,結合工作特色和公眾興趣,在活動現場設置了主題展覽,介紹我國資源概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寶玉石標本等有關實踐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礦成果,普及有關地球科學知識。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出席活動並觀看科普展板
李金發副局長、連長雲副主任與朱立新秘書長觀看展板
紫竹院公園領導觀看科普展板
郝梓國專職副秘書長作講解
活動現場
免費發放科普書籍
標本展示
現場知識問答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紫竹院公園團委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國土資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
4月22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部分專家、青年工作委員會籌備組成員及中國地質大學在校學生共計20餘人參加了國土資源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的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會場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楊文志部長應邀出席活動現場。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7月25日,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在吉林省長春市開營,來自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餘名優秀中小學生和工作人員參加了本次夏令營活動。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營儀式上發表講話,吉林大學韓曉峰副校長、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尹軍副主席分別致歡迎辭,朱立新秘書長主持開營式。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夏令營總營長 孟憲來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 夏令營副總營長 朱立新
吉林省地質學會理事長,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夏令營副總營長 韓曉峰
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尹軍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郭文秀
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興洲
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專員、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孫英男
吉林省地質資料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主任 張寧克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趙志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忠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副總隊長兼總工、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小樓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副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張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張俊生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產業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陳跡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科技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徐宏節
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高度重視本次夏令營,要求與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密切配合,認真籌備,精心組織,明確職責,保證安全,圓滿完成夏令營的各項活動。中國地質學會認真籌劃,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質學會、吉林大學等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組織了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實地考察和參觀了大陽岔寒武一奧陶系界限層型剖面自然保護區、長白山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天池、大峽谷地下森林公園、十五道溝玄武岩大峽谷、楊靖宇烈士紀念館、松花石藝術館、中朝邊境、偽皇宮、長春地質宮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專家全程陪同講解,並就地學基礎知識、古生物等相關內容做了專題科普講座,輔導營員們撰寫了地質小論文。營員們在飽覽祖國壯麗山河、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獲得了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地學知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意志,增進了友誼,接受了地質科學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鍛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開營儀式
豐富多彩的夏令營生活——學習娛樂兩不誤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碩果累累的夏令營——閉營儀式
本次夏令營評選了優秀營員獎、優秀小論文獎、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個人獎,鼓勵獎頒給了10歲及以下的小營員。閉營儀式上,營員們的文藝表演更是精彩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夏令營活動應急預案、活動手冊、《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媒體采訪
中國教育新聞網、新華新聞、鳳凰網、《吉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第四個「防災減災日」活動
5月12日是我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質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普及災害自救互救知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災害風險防範意識。
5月12日,中國地質學會按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統一要求,在北京市蓮花池公園圍繞主題「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活動注重結合當前地學熱點問題,採取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活動形式,包括應急包展示及講解、發放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地質災害知識問答及地質標本的展示等,並製作了11塊有關地質災害及其防禦的展板供公眾參觀學習。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首次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科普產品博覽會
設立地質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國地質學會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辦,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和蕪湖市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陳希出席並講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徐延豪出席並參加了展會有關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領導委派學會秘書處專人負責,結合當前地學熱點,設立了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個展台;製作了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地質災害和寶玉石宣傳展板,地質災害家庭應急宣傳折頁及我國世界地質公園DVD宣傳光碟;購置了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和科普書籍等,並邀請地學專家向參觀群眾針對科普知識進行現場講解。內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務民生、凸顯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並舉發展、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的應用,展品亮點紛呈。
歷時三天的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廠商、院校及全國學會1300餘家,對外展示的科普產品達2萬余件,觀眾110萬餘人次,中國地質學會在本次科普博覽會上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安徽省政府和參觀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地質學會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科普活動亮點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積極調動和發揮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的自身優勢,結合地學熱點問題,創新活動形式,開展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系列科普活動。
1.甘肅省地質學會——「世界地球日」大學生演講比賽
2.安徽省地質學會——在廣場設立大型科普宣傳咨詢點
3.湖南省地質學會——面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會
4.遼寧省地質學會——向小學生贈送科普圖書
5.新疆地質學會——面向幹部、群眾、學生開展科普講座
6.四川省地質學會——第五屆大學生「世界地球日」主題演講大賽
7.洞穴專業委員會——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
8.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接待參觀人員,講解海洋地質知識
9.地質科普工作委員會——「世界地球日」地鐵四號線展板宣傳
10.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開展「翠華山地質科普行」活動
11.徐霞客研究分會——「第七屆中國徐霞客國際旅遊節」在徐霞客故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隆重開幕
12.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來自湖南省邵陽學院、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的近500名參觀者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⑷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4)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⑸ 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在哪裡可以買到
圖書店,淘寶網上也有,搜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就行
⑹ 地質災害宣傳標語
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標語
1、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實行預防為內主,避讓與容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針。
3、房前屋後,高陡邊坡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區。
4、邊坡隱患險於明火,防治避讓勝於救災。
5、人為削坡和連續降雨是誘發地災的主要影響因素。
6、加強監測,預防地質災害。
7、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在農村。
8、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
9、認識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
10、地質災害猛如虎。
11、監測避讓,群測群防。
12、群測群防,防治地質災害。
13、地質災害防治以避讓為先。
14、地質災害防治從宣傳開始。
15、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16、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7、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
18、以人為本防地災,預防為主保平安。
19、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0、山谷易發泥石流,高陡邊坡易滑坡。
21、暴雨易發地質災害,雨過仍是關鍵時期。
22、泥石流、滑坡、崩塌有前兆,雨天留心要防範。
⑺ 急~~~~ 關於地震科普知識的資料整理!
地震科普知識資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岩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范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聲
地光是指大地震時人們看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的顏色除了藍白色也有其它顏色的。一般情況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現象,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1975年我國遼寧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現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採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開地震災害的。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稱之為「地聲」。據調查,唐山地震前,在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地聲。這些地聲比較低沉,忽高忽低,與平日城市雜訊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識別和杜絕地震謠言
由於地震巨大的災害性,容易使人們對地震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地震謠言就出現了,並很快地傳播開來。地震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僅有可能打擾我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而且可能擾亂社會安定秩序。
怎樣識別地震謠言呢?
謠言往往有以下特點:
1、「預報」的地震震級很大,發震時間、地震很具體,如「某某市」、「幾月幾日」要發生地震。
2、說外國人、某專家或某地震機構作了預報。
3、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傳說的預報。
地震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地震預報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曾成功預報出遼寧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們只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特別是臨震預報,遠遠不能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准確。
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傳來時,千條萬條,千萬記住最基本的一條;地震預報消息,只聽政府的。
對待地震謠言,我們要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
第四部分 地震來了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地震同刮風、下雨、雷電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種客觀規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方法也在不斷增強。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後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後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採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裡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
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
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發生地震了,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頭部躲進課桌下,講台旁,絕不要亂跑。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後,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順序地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後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並及時通知後面的同學以免發生擁擠。
跑到室外後,一定要躲在盡量空曠開闊的地方,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後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
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後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趕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爬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捲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三、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於湧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
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生後,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託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裡面具備突發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生後,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急於擁向樓梯口,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於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訊。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當災害來臨時,我們不僅要掌握災害基本知識,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據統計,唐山大地震時,被壓埋的人數為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45萬人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們來簡單學習關於自救和互救的知識: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壓人員
(1)有堅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懼心理。
(2)不能脫險時,應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
(3)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與外界聯系,保存體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許多許多少年兒童被埋壓,但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頑強的意志,堅持挺住,臨危不亂,化險為夷,終被營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持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
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時,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⑻ 地震科普知識手抄報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岩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范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聲
地光是指大地震時人們看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的顏色除了藍白色也有其它顏色的。一般情況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現象,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1975年我國遼寧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現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採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開地震災害的。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稱之為「地聲」。據調查,唐山地震前,在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地聲。這些地聲比較低沉,忽高忽低,與平日城市雜訊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識別和杜絕地震謠言
由於地震巨大的災害性,容易使人們對地震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地震謠言就出現了,並很快地傳播開來。地震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僅有可能打擾我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而且可能擾亂社會安定秩序。
怎樣識別地震謠言呢?
謠言往往有以下特點:
1、「預報」的地震震級很大,發震時間、地震很具體,如「某某市」、「幾月幾日」要發生地震。
2、說外國人、某專家或某地震機構作了預報。
3、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傳說的預報。
地震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地震預報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曾成功預報出遼寧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們只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特別是臨震預報,遠遠不能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准確。
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傳來時,千條萬條,千萬記住最基本的一條;地震預報消息,只聽政府的。
對待地震謠言,我們要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
第四部分 地震來了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地震同刮風、下雨、雷電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種客觀規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方法也在不斷增強。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後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後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採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裡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
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
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發生地震了,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頭部躲進課桌下,講台旁,絕不要亂跑。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後,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順序地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後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並及時通知後面的同學以免發生擁擠。
跑到室外後,一定要躲在盡量空曠開闊的地方,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後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
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後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趕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爬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捲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三、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於湧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
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生後,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託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裡面具備突發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生後,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急於擁向樓梯口,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於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訊。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當災害來臨時,我們不僅要掌握災害基本知識,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據統計,唐山大地震時,被壓埋的人數為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45萬人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們來簡單學習關於自救和互救的知識: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壓人員
(1)有堅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懼心理。
(2)不能脫險時,應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
(3)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與外界聯系,保存體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許多許多少年兒童被埋壓,但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頑強的意志,堅持挺住,臨危不亂,化險為夷,終被營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持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
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時,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⑼ 關於末日傳說我認為可信.畢竟現在全球變暖.地質災害頻發.大家應該重視嗎
地質災害每年都有,像福建每年不都發生台風嘛!就今年發生的頻繁點,如果就因為這幾點就斷定末日即將到來是不是太草率了,至於全球變暖,樓主可以去都看看關於這方面的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