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郵件系統
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國家公益性專地質科研機構。屬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曾稱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在站博士後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層與古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層與古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要研究地層與古生物學重大基礎問題,解決國土資源調查中的關鍵地層古生物問題。2009年,實驗室共承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各類科研項目32項。實驗室全體成員參加了10月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本實驗室有1人獲第六屆尹贊勛地層古生物學獎,1人當選中國古生物學會新一屆副理事長,1人當選常務理事,2人當選理事,另有1人當選常務理事會副秘書長。此外,多人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有多項成果在會上進行交流。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SCI檢索論文13篇(包括Nature和Science論文各1篇)。
湖北埃迪卡拉系的微體化石和疑源類化石、華南新元古代宏體化石及其生物地層序列、西藏措勤盆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地理格局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意義、西藏海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地層研究、遼寧西部早白堊世亞洲毛獸與哺乳動物中耳結構、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遼西中侏羅世鳥臀類恐龍中發現原始羽毛狀結構、遼寧早白堊世大型霸王龍類化石的發現與霸王龍科的起源等。其中「早白堊世哺乳動物亞洲毛獸的發現」、「翼龍從原始到進步的演化過渡類型——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兩項成果入選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
保存有原始羽毛的鳥臀類恐龍——天宇龍生態復原圖
遼西早白堊世大型霸王龍類——中國暴龍頭骨化石
③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1.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項;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工程和市場服務類項目8項。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檢索論文14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7篇。現有固定工作人員2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引進碩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3名。組織召開學術會議2次,學術委員會會議1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7人次。
與萬那杜氣象與地質災害局達成「萬那杜典型俯沖區地應力分布特徵研究」合作協議,並開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俯沖帶上實施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獲取了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應力變化特徵,為研究其與伴生地震的關系積累了數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構建了首都圈地應力實時監測網;在新加坡南北傳輸電纜隧道開展了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標志著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技術得到國際認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檢查力學所在新加坡地應力測量的試驗現場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有技術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4人;碩士生導師5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實驗室發表各類論文4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EI檢索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2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12人次。畢業碩士1名,韓占濤副研究員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期一年的考察和學習。
2013年,實驗室負責開展了地調項目「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環保部公益項目「華北平原典型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與防治分區方法研究」、環保部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子課題「典型農業區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水利部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項研究專題「區域淺層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等多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嵌段聚合物懸浮納米零價鐵在復雜孔隙含水層中的運移研究」、地調項目「油氣勘探的現代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地方合作項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吳橋分公司廠區及原滲坑對擬建吳橋水庫污染風險調查評價」並通過驗收。
天津薊縣某復合有機污染場地直推鑽探土壤以及多級監測井取樣
3.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元素微區與形態分析重點實驗室
2013年是實驗室建設的第一年,承擔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公益性行業專項3項,地調項目6項,其他項目3項,累計經費2050萬元。發表論文22篇,其中英文SCI檢索論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訊作者),中文SCI檢索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獲批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8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大四學生4名。參加了所重點實驗室建設及研究進展交流會,實驗室研究方向、目標、組織機構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領導和專家對實驗室在擴充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能力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5名成員在部系統培訓班上作技術講座;邀請了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和法國CAMECA公司的專家進行微區分析技術和儀器講座;承擔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新購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線性范圍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投入運行。
成功研製多軸可調精確定位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樣機,並初步建立了Li、B、K等輕元素的定性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應用於橄欖石、輝石等單礦物中單個熔體包裹體LA-ICPMS分析方法;採用均相沉澱和鋶鎳試金技術制備的含貴金屬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區分析校準標樣的均勻性和實用性得到國際相關專家的好評;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測定天然水樣品中無機砷形態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研製成功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原位分析系統(樣機)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表層碳—汞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
2013年,通過對我國150萬平方千米不同時期(20世紀80年代與2000年間)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計算顯示我國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華北的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匯,而東北和華南的為負值,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源。20年間,全國主要農耕區0~20厘米土壤有機碳庫累計增加358.5Tg。
我國主要農耕區表層土壤碳源匯變化圖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與全球升溫的預測模型。預測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我國紅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澤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碳為519Tg,相當於我國2010年固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量的31.7%。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在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情況下,土壤有機碳釋放的CO2
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塌陷防治重點實驗室
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
2013年,實驗室共承擔項目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地調計劃項目1項、工作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5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派團參加第13屆岩溶塌陷國際會議;邀請客座研究員、瑞典MALA公司(中國)和SenseFly公司專家開展鑽孔雷達探測、無人飛機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協辦「岩溶環境問題與對策學術討論會」;組織「岩溶塌陷調查技術方法討論會」以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趨勢與對策分析、岩溶塌陷調查和防治系列規范編寫、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開發和大型礦山疏干區岩溶塌陷動力變化規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進展。
鑽孔雷達和無人機培訓
6.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地質調查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其他3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外8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及EI檢索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2部。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7人;實驗技術人員3人,管理人員3人。流動人員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2013年年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參加了AAPG年會,發表摘要4篇,並作學術報告;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參加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石油地質學術年會和全國沉積學大會。承擔了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項目「中吉天山成礦帶成礦構造背景對比研究」。
採用淺表層構造變形的地面調查與深部構造的重磁電震聯合反演解釋相結合,釐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緣3個一級變形單元和8個二級變形區。首次在黔中隆起東部中三疊統發現了透鏡狀油砂體,說明黔中隆起這一大型古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有利聚集區。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組內發現了厚度大於50米的黑色炭質泥頁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氣地質條件需要重新認識。證實了柴達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發育良好的烴源岩,是一個新的烴源岩層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7.中國地質科學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就鹼性Os稀釋劑的制備標定和存在問題、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處理、Re-Os同位素稀釋劑標定、低含量Re-Os定年標准物質預研究、岩石樣品Os同位素精確測定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討論;實驗室成員前往英國杜倫大學和開放大學開展學術交流,邀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來講學。實驗室繼續加強標准物質的研製,富鈷結殼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標准物質及銅鎳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標准物質(GBW04477)獲批成為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近年來,實驗室在富有機質地質樣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實驗室成員訪問開放大學
實驗室成員訪問英國杜倫大學
實驗室成員與美國來訪學者
8.中國地質科學院年輕沉積物年代學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14項,包括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地調項目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獲批各類科研項目7項,其中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出版專著1部。引進人才2名,培養碩士2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1名。舉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出訪及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討論共計20餘人次。新建了獨立的植硅體實驗室、總有機碳/總碳實驗室。
陽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層火山灰層分布特徵及年代地層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選擇梨益溝等六個剖面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年代及環境指標測試分析工作,對地層沉積序列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基本建立了五龍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體上為風成相沉積,反應的氣候以冷干、涼濕為主,主要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古氣候冷暖旋迴,每個旋迴又包括了若干個次一級冷暖干濕旋迴。
包頭市麻池鑽孔第四紀地層綜合研究取得進展。首次在河套地區實施的貫穿第四系的第四紀標准鑽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及古氣候、古環境演變序列。
回灌試驗場地層對比圖
梨益溝剖面采樣
承辦2013年孢粉學術會議
9.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期,依託單位為礦產資源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有固定人員39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1人、管理人員2人;客座人員9人。
2013年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業大學校長徐樅巍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共同為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資源重大需求,開展重要成礦帶地質過程與三維結構探測,礦集區立體探測與三維建模技術,區域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和深部礦床勘查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通過深部探測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促進深部資源的持續發現,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5月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審查會在合肥工業大學召開
2013年,在研項目89項,包括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3項、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依託單位項目7項、其他項目52項;經費總額4412萬元。發表論文99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篇,E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1部;申請專利5項。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圖(建模)思路和技術流程,實現了獅子山—銅官山礦田地殼結構的「透明」化;建立銅陵礦集區綜合找礦標志,提出深部成礦預測靶區;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發現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發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漿底侵的地震學證據,證實存在多級岩漿活動,詮釋了巨型成礦帶成岩成礦的動力學成因;獲得了銅陵、廬樅礦集區3D結構框架,對區域構造變形、岩漿系統結構提出了一批新認識、新觀點,揭示出重要岩體和控礦地質體的空間分布,為深部找礦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鑽探獲得重大找礦線索,廬樅礦集區2000米鑽探發現厚度較大的鈾異常,發現4米厚的銅礦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發表。
④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關系
中國地質科復學院 是國土資源部屬地制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國土資源部工作職能和國際科技前沿,從事相應的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及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研究及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⑤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37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1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73人,副高級職稱5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8人,碩士學位的127人。內設6個職能處室,5個服務部門,11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所屬企業;在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建有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部級檢測中心、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1個院級重點實驗室;有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樁基檢測專業委員會、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分技術委員會等掛靠機構,擁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
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23項,年度總經費17972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1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0項,地質調查項目4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43項。獲批專利和著作權16項,發表各類論文129篇(其中,SCI和EI檢索論文22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參加)。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副所長史長義、呂慶田。
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左二),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右二),副所長史長義(左一)、呂慶田(右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系統實用化與示範。與哈飛飛機設計所、哈飛航修公司、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試飛機組合作,解決了十餘項試飛技術難題,執飛13架次,分三個階段完成了32個調整試飛科目,採集原始數據2.3GB。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取得成功。
大深度三維電磁探測技術工程化開發。該項目是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成功研製出三維電磁探測系統樣機,所研製的三維多功能電磁樣機系統、瞬變電磁樣機系統和感應式感測器經場地測試表明,儀器間測量參數一致性良好、性能可靠,接收機能持續穩定工作,發射機實現了最高電壓達1500V的供電。同時,利用開發的樣機系統在礦區開展了多種方法與裝置的三維觀測試驗和應用,對獲取的測量信息與礦區已有勘探成果的對比表明,三維測量成果反映出了礦床的三維空間展布特徵,初步實現了立體地球物理探測。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研製了區域物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術,已完成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1∶5萬地球物理調查面積5千多平方千米,使全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由49.6%提高到51.0%。編制了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球物理圖件,完成了相關重點成礦區帶區域地球物理綜合研究,如西南三江綜合研究,利用最新區域重力資料劃分了構造單元及斷裂構造。研製了區域化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術,共完成全國陸域區域化探工作90.15%。
熔融制樣-LA-HR-ICP-MS法測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針對LA-HR-ICP-MS的進樣載氣組成對信號靈敏度有直接影響的特點,對載氣系統加裝了He氣進樣裝置,利用He氣和Ar氣的混合氣作為載氣進行樣品測定,對混合氣的流量進行了優化。在最優混合氣條件下,對射頻功率、輔助氣流量和采樣深度分別進行了優化,得到HR-ICPMS的最優儀器條件。
時間域專用飛機B-3855號首飛成功
三維多功能電磁接收機及感測器
三分量瞬變電磁接收機與感測器
完成中國大陸81項指標(含76個元素)地球化學基準值建立工作。研發了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系統,包括76個元素和5個地球化學指標,所有分析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首次製作了81個指標的全國土壤地球化學基準圖,地層出露面積加權的岩石地球化學基準圖和岩漿岩76個元素地球化學圖;新發現一批鈾、稀土、銅、金等新的找礦遠景區,特別是填補了過去區域化探掃面未覆蓋的盆地砂岩型鈾礦和未分析的稀土元素礦床遠景區;建立了全國鎘、汞、砷、鉛、鉻、銅、鎳、鋅8個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鈾、釷、鉀的地球化學基準。
全球地球化學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初步建立。建立了「化學地球」資料庫和地球化學圖形化顯示模型,實現了針對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學數據與圖形的管理,能對不同尺度地球化學圖進行顯示,具有圖形與數據交互查詢、采樣信息查詢等功能。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化學地球」軟體(簡稱:Chemical Earth)V1.0;建立了全國地殼全元素探測資料庫。收集了歐洲、美洲部分地球化學填圖數據,並成功將這些數據應用於「化學地球」。
全球地球化學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岩溶地質的基礎研究、區域調查評價、開發應用和科學實驗工作,形成了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資源評價、岩溶探測與測試等優勢研究領域,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與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09年,全所在研項目115項,其中,縱向科研項目40項、地質調查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4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7項,預算總經費7193萬元。發表論文79篇,其中SCI檢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專著2部。
所長兼黨委書記姜玉池(左二),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雯(右二),副所長黃慶達(左一),副所長蔣忠誠(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動態及碳匯機制研究: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岩溶動力系統與碳循環」。項目通過對岩溶區與非岩溶區典型土壤剖面的調查,揭示了岩溶區土壤的富鈣偏鹼性。岩溶區土壤的pH值和有機碳空間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石灰土的有機碳是地帶性紅壤的1.96倍。動態監測的結果顯示岩溶區土壤溶解有機碳僅為非岩溶區紅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於非岩溶區紅壤。通過土壤有機碳礦化培養試驗,利用三庫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出岩溶區土壤活性、緩效、惰性碳庫的庫容大小及周轉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隨時間的變化,及石灰土與紅壤的對比
中國西南50萬年來石筍記錄的氣候事件與全球變化的響應: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對洞穴石筍進行精確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國西南35萬年及2萬年以來石筍記錄的標准時標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軌道尺度、短時間尺度的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利用貴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測年數據及氧同位素記錄集成了一個完整的24萬年時標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門洞Y1石筍的230Th測年和碳、氧同位素數據,綜合集成了2萬年來的時標序列,不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變冷事件,而且還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間,存在的季風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為冷濕組合的氣候環境。
岩溶動力系統CO2-H2O-CaCO3碳循環過程及與有機碳循環的示意圖
貴州荔波董哥洞24萬年時標序列的綜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區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西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小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進一步論證了岩溶石山區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術方法;針對不同的土地類型,研發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種植和灌溉技術,形成了2項專利技術。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區生態土地分類系統方案、生態土地優化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了岩溶流域系統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廣西平果果化、馬山弄拉、環江古周示範區,總面積2000多公頃。4個示範區的水土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實現了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構建了岩溶區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術模式,形成了生態產業。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態經濟社會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區種植火龍果
耐旱樹種篩選和引進樹種適應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區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針對重慶地區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劇和旱災嚴重等生態問題,開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適合岩溶山地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出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對策,進行試驗示範。生態重建試驗一年之後證實,華南忍冬能夠增加土地覆蓋程度,改善水熱變化條件。
娘子關泉域桃河流域圖
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水環境問題成因機制與保護對策研究: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全面總結、歸納了我國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環境問題及特徵;選擇典型泉域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及其演化驅動機制;提出岩溶水保護區劃分方案和保護措施。初步劃分邊界明確的岩溶地下水系統(子系統)116個,對其系統邊界水文地質性質進行了界定根據岩溶水系統地質結構與循環條件,將岩溶水系統劃分為單斜順置式、單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種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統模式,對其系統結構、資源要素及轉化關系、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的差異性進行了歸納總結。針對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對個典型泉域(娘子關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東棗庄十里河泉域開展了專題研究。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計劃項目第一課題。通過典型岩溶露頭區與井下縫洞系統的精細描述和對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組合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奧陶系不同地貌單元古岩溶縫洞系統的發育特徵,劃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緩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間盆地4種二級地貌類型。對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識別,建立了塔河油田4種地貌單元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古岩溶地貌單元油氣富集特徵,建立了六大類10種古岩溶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田奧陶系古岩溶縫洞系統地球物理響應特徵。開展了塔河油田試驗區構造應力場模擬,從構造裂縫形成的動力機制出發,運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則,預測研究區構造裂縫的發育狀況,為建立塔河油田試驗區裂縫預測模型提供了理論支持。
丘峰窪地類型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
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貴廣鐵路雄村—賀州段岩溶地質與線路比選咨詢研究:結合鐵路工程的特點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區基礎地質條件、岩溶發育特點、岩溶層組及含水岩組劃分、岩溶塌陷機理、潛在危險性分區、列車動荷載作用下誘發岩溶地面塌陷效應、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線路方案岩溶地質特徵、線路岩溶地質條件比選原則和評判方法、最終的線路方案比選綜合評判等重點問題。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運用到鐵路工程地質病害調查所獲得的多源空間數據的處理和危險性綜合評價中,實現了數據管理的可視化、自動化,提高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較好效果。
岩溶發育程度對塌陷的影響分區專題圖
洞穴環境遠程監測及承載力定量評價: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自動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蘆笛岩、廣西河池水晶宮、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河北興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氣環境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遠程自動監測,掌握了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探索了旅遊洞穴環境因子變化對洞穴沉積物景觀的影響,建立了洞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了洞穴環境承載力,為制定洞穴開發保護政策措施提供了技術支撐。
監測和傳輸系統
實時監測與顯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大調查計劃項目。從1999年起,組織西南8省(區、市)地調院以及航遙中心、水環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聯合實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計劃項目。完成1:25萬水文地質編測66萬km2、1:5萬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綜合調查12.32萬km2、水文地質鑽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測長度60km、綜合地球物理探測55000物理點、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7處。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圖
掌握了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量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為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機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環境地質類型石漠化治理措施,為正在開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據。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制定了流域內岩溶水開發工程方案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區劃,成果已被多個部門應用於調查區開發治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區開發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鑽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種方式,開展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解決了40多萬人飲用水、3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實現了地質調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調與科研相結合,開展了綜合性的研究工作,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科技創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下河及溶窪堵洞成庫
選擇不同類型岩溶地下水系統進行地下水監測,研究了水質、水量動態與岩溶動力系統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質水量20年來的變化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統、土壤和植被對岩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變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
廣西平果縣果化表層岩溶水開發與生態恢復示範
⑧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⑨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5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級職稱59人,副高級職稱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7人、碩士學位的48人,在站博士後27人。內設13個研究室(中心)、6個職能處室和1個成果轉化中心;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作為參加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發明專利3項。第一標注單位發表論文434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0篇,EI檢索論文25篇。出版專著11部。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6人組成: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毛景文、王宗起、邢樹文、李基宏。
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左三),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左二)、毛景文(右三)、王宗起(左一)、邢樹文(右二)、李基宏(右一)
內蒙古包頭哈達門金礦集區20號和32號脈成礦理論研究及找礦預測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川西甲基卡花崗偉晶岩型礦床成礦機制再研究及找礦進展。配合「我國三稀資源戰略研究」在四川甲基卡礦區外圍的找礦突破,對甲基卡礦區花崗岩和偉晶岩中的熔體和富子晶包裹體進行了重點剖析,包裹體的組成和均一行為特徵表明該礦床的形成是花崗岩漿液態不混溶作用的產物,以此建立了以富H2O二雲母花崗岩為內因,高剝蝕程度和具有相對封閉、有限開放環境的構造變質穹窿體為外因的找礦模型,歸納出甲基卡式礦床的找礦標志,其主要包括:較大的成礦深度(約14千米),相對封閉的構造環境(構造—變質穹窿、硅鋁質圍岩、復式背斜軸部)與岩體和圍岩的冷縮斷裂並存,成礦岩體主要為二雲母花崗岩,花崗岩具有富H2O的特徵。根據此找礦標志,對川西—西昆侖的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認為甲基卡、可爾因和大紅柳灘等礦床具有相同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差別僅為剝蝕程度不同。建議:在可爾因外圍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大紅柳灘礦區東南部加大找礦部署工作;在甲基卡外圍的瓦多、長征、容許卡等構造—變質穹窿區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甲基卡礦區,根據變質分帶和二雲母花崗岩向北傾伏的特徵,在北部通過地球物理探測花崗岩體,尋找新的找礦靶區。
甲基卡礦區地質圖
甲基卡海子
大陸裂谷成鉀作用與江陵找鉀突破進展。全球板塊運動對表生成鉀控制明顯,即從古生代穩定克拉通海盆、中生代特提斯海盆成鉀,到新生代演變大陸裂谷成鉀,即表生成鉀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盆地成鉀從海水補給為主,轉變為以盆內來源為主、海水補給為輔;研究提出了裂谷小盆地成鉀理論。選擇江陵凹陷進行勘查與研究,實施4口深井,開展大量地震解釋等,獲得工程式控制制的鉀鹽預測資源量2億噸及其豐富的伴生硼鋰銣銫溴碘資源量;發現了固體鉀鹽成礦顯示。富鉀鹵水綜合開發研究顯示,鉀及伴生有益元素都能「吃干榨盡」提取;現已完成中試工廠設計,准備進入開發階段。
掃描電鏡圖像和X射線衍射圖像:白色氯化鉀(鉀石鹽)分布於灰色石鹽晶間,崗鉀2井鹽岩,3772米
c.光鹵石呈粒狀被包裹在石鹽中,崗鉀2井,4160.79~4160.99米;g.樣品鉀石鹽的X射線衍射譜圖
華南地區成礦規律與成礦背景研究進展。華南是全球中生代成礦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地區,為什麼在短時間有如此巨量金屬元素堆積成礦,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此次研究鑒別出華南地區中生代存在230~210Ma,170~137Ma和135~80Ma三次大規模成礦峰期,空間上分布特點分別為東西向大陸板內、欽杭—南嶺中部—長江中下游三個區帶和大陸邊緣;相應成礦背景分別為碰撞後、斜俯沖擠壓和後俯沖伸展環境。發現135~80Ma形成的礦產發育於大陸邊緣的伸展盆地中,提出欽杭和長江中下游銅多金屬成礦帶與Izanagi板片在俯沖期間沿古構造單元結合帶被撕裂密切相關,認為長江中下游銅礦帶與其南側的江南古陸鎢礦帶同時平行產出是同一構造事件的產物,初步揭示翁文灝先生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華南區域成礦分帶為一個中晚侏羅世復合成礦的結果。
華夏地塊及鄰區中生代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成礦動力學模型圖
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報告及工作報告各一份,16個單礦種(礦組)全國匯總研究報告16份;全國單礦種成礦規律圖等四類系列圖件64份,各種圖表冊4份,建立了分礦種資料庫16個,匯總資料庫1個,全面完成了項目任務和目標。研究提出了全國統一的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技術要求,有效指導了省級成礦規律的研究工作;首次實現Ⅰ、Ⅱ、Ⅲ、Ⅳ級成礦區帶的全覆蓋;全面梳理並提出23個礦種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釐定出388個礦產預測類型。對17個單礦種進行研究,首次劃分了單礦種的成礦區帶。系統研究了17個成礦省的成礦規律,完善了各成礦省的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分析了找礦潛力,為礦產預測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編制了《典型礦床成礦模式表冊》《典型礦床野外調查圖冊》及11886個成岩成礦同位素年齡數據匯編,為礦產預測和勘查評價提供科學基礎。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面:如「五層樓+地下室」新成礦模式、華南中生代岩漿成礦作用、華北板塊和准噶爾板塊南北兩側岩漿成礦的對稱性、大區域鎳礦分布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在貴州、湖南「低溫成礦域」中金、銻、汞礦的多期成礦作用以及我國弧形—山字型—旋卷—帚狀構造等大型變形構造與礦產的空間關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認識,對發展及探討成礦理論有重要意義。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幹及19位博士、博士後等,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168篇。工作成果除為計劃項目的礦產預測直接應用外,在一些重要礦床,如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床、江西淘錫坑鎢礦、盤古山鎢礦、貴州大竹園鋁土礦等礦床的勘查評價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構造地質、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地應力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油氣地質及礦田構造、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等研究領域具有專業優勢。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專委會、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地質力學學報》。
2008年承擔各類項目總計182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土資源部項目18項,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9項,其他類項目100餘項。
2008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9568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經費3908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195萬元;國土資源部項目經費993萬元;地質大調查項目經費2736萬元;其他類項目(包括所長基金及橫向項目)經費1735萬元。
2008年有12項科技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和驗收,其中地調項目評審成果7項,6項優秀,1項良好;自然基金項目5項通過結題驗收。本所作為第二獲獎單位和第三獲獎單位獲得200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作為第二獲獎單位獲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本所青藏高原新構造與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選2008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阿爾金山東段鐵礦找礦新進展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2008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15篇,出版專著4部。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長虹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李貴書研究員
所長龍長興研究員
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
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永雙、胡道功、吳中海、張加桂、吳樹仁、趙希濤、蔣良文、郭長寶、石菊松等。項目組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第四紀地層對比研究,首次編制了鐵路沿線及周邊夷平面分布圖,對區內51條活動斷裂(帶)的展布、最新活動時代、分段性和活動方式等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對與鐵路相交或近距離平行的20條活動斷裂進行了重點調查、探槽揭露和取樣測試,重新釐定了鐵路沿線14條重要的晚更新世以來的活動斷裂。對可能遇到的地質災害和重大工程地質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和預測評價,深入研究了鐵路沿線特殊岩土體的主要工程地質特性,提出了實用性的工程判別指標。綜合活動斷裂、地震活動、地熱場、構造應力場、地形變場、工程地質岩組及地質災害等因素,採用基於Arc GIS的信息加權疊加方法,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和工程近期規劃段工程地質穩定性綜合評價,提出了線路比選和優化方案,在指導鐵路選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瀾滄江斷裂帶
項目組人員在進行斷裂測量
技術人員在柴達木盆地獅子溝沙山安裝微地震台站設備
技術人員在安裝微地震台站
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屬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負責的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及評價(XQ-2004-01)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項目的課題之一,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馮梅、安美建、史大年、陳宣華、區明益、王連慶、霍光輝、李會軍、范桃園、李國岐、田曉娟、張西娟、蔣榮寶、李麗。總體目標任務是運用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進行英雄嶺凹陷及周邊地區深層地質構造解析,結合柴達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遙資料綜合分析,探索復雜地形區深部構造勘探的新方法。經過艱苦的野外施工、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波速反演和地質解釋,首次在國內將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油田深部構造探測,在國內沒有可借鑒實例的條件下,經過近4年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陣網深部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運用微地震台陣網進行中等尺度構造探測的台站部署原則、記錄參數選取、高質量數據採集標准和數據處理工作流程;確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速度結構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圖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結果地質解釋的准則;獲得了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地貌復雜、人工地震難以實施的柴西獅子溝—游園溝地區、乾柴溝—鹹水泉地區的深部構造信息;在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其成果曾被評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年十大科技進展。
獅子溝地區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結構圖
東部疊合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為優秀等級。主要完成人員:龍長興、周新桂、張林炎、劉和甫、范昆、李濤、王宗秀、肖偉峰。項目組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多學科結合,對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緯向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聯合復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層次滑脫拆離,晚中生代—現今為統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變形系統的新模式;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100萬前古近系和前侏羅系地質圖,研究了中生代以來盆地疊加改造對古生界油氣成藏的影響;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200萬上、下古生界生儲蓋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儲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圖,並結合3次資評、深層油氣勘探及成藏必要條件,圍繞「有效生烴區和有利保存單元」兩個核心問題,評價了深層油氣成藏潛力,明確指出了深層油氣有利勘探區帶。
吉黑東部山區內生金銅礦床找礦模型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憲剛、邵兆剛、朱大崗、王津、韓建恩、余佳。經過野外調查與室內綜合研究,本項目取得以下進展:查明了區域構造體系及其在歷史演化過程中的控岩控礦作用,吉黑東部豐富的內生金銅多金屬礦產的成岩成礦過程主要受新華夏系、緯向系、經向系和北西向構造帶控制。劃分了吉黑東部岩石圈單元和成礦區帶,在本區進行了構造帶礦化特徵對比,構造層含礦性與構造演化階段對比,劃分了構造成礦序列。構建了本區宏觀的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在宏觀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中,簡述了金銅礦成岩成礦物質來源及過程。對典型礦床進行構造控礦分析,根據X光岩組和磁組構分析,進行了分階段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工作。總結了本區最特徵的構造控礦類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個控礦類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東部地區的有限單元法數學模型和該區金銅礦床找礦模型。
華北北緣東西向右旋逆沖斷層帶考察
專家組驗收項目成果現場
小西南岔金銅礦北山礦脈與礦石產狀
九三溝銅金礦床礦化脈
青藏鐵路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吳珍漢研究員,項目成員包括胡道功研究員、吳中海副研究員、王雙緒研究員、彭華研究員、陳群策研究員、苗放教授、王連捷研究員等。相關成果入選2006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對庫賽湖斷裂、西大灘斷裂、溫泉盆西邊界斷裂、安多盆北邊界斷裂、崩錯斷裂、谷露盆西邊界斷裂及當雄—羊八井活動斷裂,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斷錯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測年,揭示了晚更新世與全新世斷裂活動期次、運動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薩地塊中段沿青藏鐵路建立由15個測點組成的GPS觀測區域網,完成3期GPS測量,為分析青藏鐵路沿線現今地殼運動和斷層速率積累了高精度實測資料。完成西大灘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應力鑽探和水壓致裂法地應力測量,獲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塊地應力隨深度變化曲線;建立西大灘體應變綜合監測站、安多體應變綜合監測站、羊八井體應變綜合監測站、曲水三分量應力綜合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遠程自動傳輸,初步建成青藏鐵路沿線應力應變綜合監測系統。運用三維有限元數值模擬方法和ANSYS軟體,計算分析了斷裂誘發移動冰丘的形成機理、災害效應及工程影響;發現83道班移動冰丘與錯那湖沙害等災害隱患,為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項目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4篇,包括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篇,出版專著1部。
安多盆地北部活動斷層探槽剖面照片
項目成員沿青藏鐵路開展冬季野外觀測
吳珍漢研究員參加青藏鐵路通車典禮
青藏高原東緣第四紀環境調查與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完成人員:趙志中、王書兵、喬彥松、王燕、徐剛、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濤、劉宗秀、蔣復初、錢方、彭陽、李永昭、牟傳龍、徐建民。成果如下:
(1)通過調查,若爾蓋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於山前沖洪積台地及山間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幾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風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開墾規模為主,提出對策建議。
(2)川西黃土紅土磁性地層均出現了B/M 界限以及賈拉米洛事件,川西黃土在空間上具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川西黃土兼具風塵和冰川特徵,說明物質主要源於青藏高原及其周緣的冰水沉積物。紅土成因分析說明其為風塵成因。
(3)昔格達古湖主要形成於高斯期,青藏高原東緣大湖階段形成約4-3Ma BP。典型剖面記錄了5個旋迴,15個階段,有機碳記錄了涼→暖的9個古氣候變化階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記錄了4-2.6Ma BP間古氣候環境周期變化規律。
甘孜黃土剖面與磁性地層
項目組成員在野外合影
測量黃土地層剖面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陳柏林、張永雙、劉建民、董誠、彭華、劉建生、王春宇、吳乃芬等。取得主要進展:
研究表明祁連山北緣斷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內斷裂、龍首山南緣斷裂和阿爾金斷裂東段等斷裂屬於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動斷裂。發現高台車站斷裂、新民堡斷裂等是祁連山北緣前展式逆沖推覆構造中最前緣斷裂,形成時代最新、全新世活動性最強。首次獲得肅北當今山口現今地應力數據,特別是肅南地震和民樂地震前後的地應力值變化的寶貴資料。通過14個地區穩定性評價因素的量化,計算了區內128個評價單元的綜合評價參數,劃分了3個極不穩定—不穩定區、2個次不穩定區。針對西氣東輸管線穿越極不穩定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車站活動斷裂、豐樂活動等地段進行必要的現今地應力監測和位移速率監測」的建議。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質構造略圖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圖
西部地區主要沉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綜合研究(柴達木部分):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綜合研究類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陳宣華、李會軍、王連慶、馮梅、李國歧、武紅嶺、蔣榮寶、李麗、安美建、田曉娟、王治順、李中堅、王寶瑜、張梓歆、郭輝、尹成明、彭德華、江波。
主要進展:從柴達木盆地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石炭系地層特徵與岩相古地理、構造應力場、流體勢場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四個方面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進行了綜合研究。劃分了柴達木盆地構造體系,明確了盆地大地構造歸屬;編制了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石炭紀各門類生物地層對比表,進行了石炭系地層劃分與對比;編制了盆地地質構造系列圖件;開展了盆地應力應變測量和構造應力場模擬研究;對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進行了綜合評價。2008年12月27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審,結果為優秀。
柴達木盆地盆地內向斜構造
項目組人員在盆地內進行現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