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地質災害評估
A.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框架
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即分析不同強度的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對風險區發生不同強度地質災害活動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的定量化分析與評估。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是清晰地反映評估區地質災害總體風險水平與地區差異,為指導國土資源開發、保護環境、規劃與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提供科學依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是按計算的地質災害期望損失值分成不同等級風險區,針對不同風險區的特點提出減少風險的各項對策。
根據地質災害風險的構成因素,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主要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危險性評估;二是易損性評估。滑坡風險分析(區域尺度)不僅可以識別現有承災體的影響,還可以識別出與未來開發相關的潛在影響,這對未來開發決策具有指導意義。也就是說,地質災害風險分析就是對滑坡災害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估計,回答「什麼原因」、「在哪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強度多大」、「頻率多少」、「影響多大」、「風險水平是否可以接受」這些關鍵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做出風險決策。對地質災害實施有效的控制和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後果,期望以最小的成本換取大的安全保障。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總是與人類社會共存,人類社會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要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進行風險分散和轉移,將風險管理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而風險評估則是實現風險管理的關鍵。
在地質災害風險計算的基礎上進行風險評估,主要是判斷存在的風險是否可接受,並制定風險處理選擇方案或建議。一般將風險分為可接受水平、容忍水平或不可容忍水平。什麼水平的風險是可以接受或容忍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生產力水平和防災能力、心理預期、社會和文化價值取向等因素。比如在比較貧困落後的地區,所能接受的災害風險水平要比相對富裕地區高。在風險高地區生活的人,所能接受的風險水平要比生活在低風險地區的人高。因此,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可接受的風險水平是不一樣的。可接受的風險水平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風險-效益分析,最後得出權衡後的風險水平。香港特區政府岩土工程辦公室將新開發坡體的可接受的個人風險定為1×10-5,對於已存在的坡體開發個人風險定為1×10-4。一般使用頻率—死亡人數(FN)圖解法確定可接受的社會風險水平(圖1-2)。
圖1-2 一定規模(死亡人數)的事件發生頻率與死亡人數(FN)圖解(據澳大利亞岩土力學協會,2000)
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框架
地質災害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置三個方面。首先是風險識別,然後進行風險評估,在此基礎上通過成本-效益方法以及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確定減災行動。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涉及風險的接受、避讓、預防、減輕或共同分擔。減災手段包括「硬」的工程方法,還包括「軟」的立法、教育、保險、援助、應急和規劃。關於滑坡風險管理,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通用的框架,比較公認的是澳大利亞岩土力學協會(2000)在其滑坡風險管理指南中確定的框架(圖1-3)。
香港斜坡安全管理是一項持續努力和全方位的長期計劃,其宗旨是最大程度地降低香港的滑坡風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將量化風險的理念引入邊坡安全管理政策中,開展了一系列試驗研究,並將試驗研究成果應用到邊坡安全政策中。香港邊坡安全量化風險評估採用了Stewart (2000)提出的香港化學工業界的風險管理框架(圖1-4),內容主要包括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實施行動和/或監測計劃的整個過程。風險控制涉及風險處理措施的評估(包括風險減輕、風險接受和風險避讓)。根據風險控制過程的結果實施行動和/或監測計劃。參照英國健康與安全行政官(HSE)風險容忍准則(圖1-5),制定了「滑坡風險准則」。當風險水平介於兩個極限之間(位於「可容忍區」)時,針對這一風險指標要求開始採取行動,將風險降至「切實可行的」水平。這就是所謂的ALARP要求。對每個存在潛在危險性設施都實施了減輕風險計劃,隨後對土地利用規劃實行控制,以避免風險加大,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降低附近地區的風險。
圖1-3 滑坡風險管理程序(據澳大利亞岩土力學協會AGS,2000)
可以說,香港風險管理理念是在1993年被用於檢查邊坡安全政策的,到1995,風險管理手段開始被認為是有助於邊坡安全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政策。利用量化風險評估(QRA)技術,來計算和管理滑坡風險已經逐漸獲得香港岩土工程業界的認同,因而驅使相關技術在近年來得到發展和應用。
圖1-4 香港化學工業界風險管理框架
圖1-5 健康與安全行政官(HSE)的風險容忍度框架
B. 地質災害評估是屬於什麼單位
最早的時候地來質災害評估都是自事業單位,一般都是當地搞區域地質調查的單位、省國土廳下屬單位,原先的資質都是在國土資源部申請的,後來單位多了,乙級、丙級資質可以在各省申請,現在單位性質也多元化了,事業性質的、企業性質的都有。一般咨詢當地國土部門就能知道。
C. 什麼項目 要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要求,相關技術要求依據《通知》附件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通知》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對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報告應經具有資格的資質災害防治專家進行審查;對評估成果實行備案制度。
評估成果根據評估級別的不同分別由縣級、市級和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並按要求抄報部、省、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徵
(2)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3)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並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D. 地質災害評估報告是哪個部門需要
按照之前國土部的規定,建設項目預審中,地質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資源評估是必備的申報內材料。。但容是目前有些省內規定,土地預審可不提供,但是審批階段必須提供。
E. 各類場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分布於西氣東輸管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內的場站有5個,自西向東分別是:輪南首站、孔雀河清管站、減壓站、西礦山路清管站、鄯哈界壓氣站。
一、輪南首站
輪南首站是西氣東輸管線的起始站,該站位於迪那河洪積扇上,地層為粉細砂,地形平坦。
輪南首站所在地段屬於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域,主要災種為風蝕沙埋、鹽漬土,現狀條件下風蝕沙埋、鹽漬土危害大。工程建設不易誘發、加劇地質災害,但工程建設自身受地質災害危害有加劇的趨勢。
二、孔雀河清管站
孔雀河清管站位於西氣東輸管線180km處,地層為新近系桃樹園組,岩性為砂質泥岩、砂岩、含砂礫岩、砂礫岩。
該站位於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地段,災種以崩塌為主,危害中等,其次伴有泥石流,但危害輕微。現狀條件下以崩塌危害最大,其次是泥石流,工程建設容易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三、減壓站
減壓站位於西氣東輸管線約444km處,地層為石炭系雅滿蘇組,岩性主要為凝灰岩、英安玢岩、灰岩、凝灰砂岩。
減壓站處於地質災害不發育地段,工程建設不易誘發、加劇地質災害,工程建設自身不易受到地質災害危害。
四、西礦山路清管站
西礦山路清管站位於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管線552km處,該處地層岩性為全新統化學沉積物,由鹽殼和淤泥組成。
該站處於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地段,災種以崩塌為主,危害嚴重;伴有泥石流災害,但危害輕微。工程建設易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五、鄯哈界壓氣站
鄯哈界壓氣站位於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管線800km處,該處地層為新近系桃樹園組,地層岩性為砂質泥岩、砂岩、含砂泥岩、砂礫岩。
鄯哈界壓氣站處於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地段,災種為單一的風蝕沙埋,危害較輕微。工程建設不易誘發、加劇地質災害,工程建設自身受地質災害危害有加劇的趨勢。
圖6-3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新疆段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危險性大;2.危險性中等;3.危險性小;4.輸氣管線;5.站場
F. 地質災害評估的地質災害評估方法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法主要有:發生概率及發展速率的確定方法,危害范圍及危害強度分專區,區域危險性屬區劃等。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評估結果由省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徵
(2)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3)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並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G. 地質災害評估報告到底是哪個部門需要
按照之前國土部的規定,建設項目預審中,地質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資源評估是內必備的申報材料容。。但是目前有些省內規定,土地預審可不提供,但是審批階段必須提供。
H.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的原則
1.以工程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輸油工程特點的原則
管道沿線地質災害較多,各災種對管道工程的危害程度及防治程度不同,不同的地段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不同,對管線危害亦不同,某些地質災害在整個評估區比較嚴重,但具體到線路卻可能威脅不大。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必須以工程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管道淺埋的線狀工程特點,充分考慮對管線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對未構成危害的作為不良地質現象處理。
2.確保工程安全原則
確保工程安全是評估的目的和宗旨,這一原則貫穿於評估工作的全過程。通過對沿線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的調查,以及對線路施工及運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預測,盡可能詳盡的把握地質災害對線路的威脅程度。當多種地質災害共生並互相影響,以及不同地段發育的災種不同而危險性不同時,按其對線路危害程度「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進行評估,即:當多災種並存時,以對線路造成致命性損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如崩塌、滑坡等,兼顧緩變性地質災害,合理劃分危險性區段,以確保工程的安全。
3.兼顧地質環境條件的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既要根據地質災害對管線的危害程度,又要考慮地質環境條件可能的深化趨勢等,兼顧環境容量對選線的限制情況。
4.相似性與差異性原則
地質類比法是分區的通用原則,即地質條件基本類似的單元劃分為一個區,差異性明顯的單元劃分為另一區,達到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結果。
5.地質災害危險性與建設場地適宜性相關的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性劃分為大、中等和小三個等級,與其相對應的建設場地適宜性劃分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和適宜。
I. 簡述地質災害的評估
我國是世界上復災害記錄最制悠久、史料最豐富的國家。但將地質災害評估作為災害研究領域中的一項新內容,僅僅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災害損失的日益嚴重和相關學科理論與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興起的。目前雖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與方法,但對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工作卻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不但為減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災情評估逐步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近幾年,為了有效地防災、救災,國家和相關部門加強了災情調查評估,並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