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雲南地質災害分析
Ⅰ 2020年南寶山受地質災害影響嗎
2020年南寶山受地質災害影響嗎?無論哪裡,如果在地質災害的時候都會受到一些影響,比如說地震或者火山泥石流等等,洪澇災害都是非常影響非常大的。
Ⅱ 雲南地質災害情況
沒事~~大理 麗江 香格里拉一線是雲南滇西北游的主線。到了昆明可以先到香格里拉,順著麗江-大理玩回來,也可以反過來玩。
這條線上,麗江到香格里拉斷的路況可能會因為雨季而有所影響,但頂多也就是山多彎急路滑而已。不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
要知道,這些都是全國聞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地質情況惡劣的地方經過那麼多年,下大力氣的整治,完全可以忽略了。
放心的去玩吧!
友情提示:平原地方來的朋友,玩這條線,注意要休息好,否則身體素質不太好的童鞋會被高原反應折磨的(乏力,呼吸急促,口乾等)嘎嘎。
Ⅲ 雲南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分布
雲南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
和山體滑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雲南正好在地震內帶上
和日本一樣
都是在容還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常年4級以下的地震很多
山體滑坡是因為雲南山林過度開發
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連續幾天陰雨的天氣就會有大大小小的滑坡出現
主要分布
地震主要分布在雲南全境
除少數幾個城市少有
如下關(也就是大理了)昆明(市內)少有發生外
其他地區都常有發生
Ⅳ 2020,5.19雲南還會不會有地震嗎
雲南會不會有地震?應該不會有吧,如果有地震的話,早就已經有新聞了,現在沒有新聞說明沒有。
Ⅳ 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初步分析
綜合上述調查統計與分析資料可知:
1983~年的10年間,全國共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30569起,平均每年發生569起,造成529人死亡和失蹤(段永侯等,1993);1995~2003年間共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66913起,平均每年發生7435起,造成1168人死亡和失蹤;
1992年全國地面沉降城市或地區45個,沉降面積為48655km2;到2002年全國地面沉降城市或地區已經增加到82個,沉降面積超過6.4萬km2。
同時,過去的50幾年間,大型與特大型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也一直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90年代,這種發展更呈現出急劇上升的態勢(圖2.20)。
(2)礦產資源的無序開采和開采量的不斷增加,將加劇地質災害的惡化
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一直在快速穩步地增長,1970年、1980年、1990年、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253億元、4518億元、18548億元和104791億元。經濟的增長總是伴隨著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鋁增長380%,鋅增長311%,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在資源開采和環境改造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露天采礦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礦引起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災害。
地下水日趨減少和用水量不斷增加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結果顯示,我國北方地區和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呈減少趨勢,1984年以來的近20年間,北方地區和平原地區的地下水可采量分別減少了56億m3和309億m3。但是,近20年來全國用水量急劇增長,地下水開采量以平均每年25億m3的速度增長。目前,北方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地下水處於超采狀態,其中河北省整體超采,北京、天津、呼和浩特、沈陽、哈爾濱、濟南、太原、鄭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已經超采或嚴重超采。目前,全國3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問題。過量開采地下水和地下水位普遍降低是誘發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主要因素。全國至少有40座城市由於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誘發了地面沉降,在河北平原和西安、大同、蘇錫常等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還導致了地裂縫災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地下水年需求量達781億m3,年缺口超過100億m3,地下水日趨減少和用水量不斷增加必將引起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如果再繼續過量開采地下水的話,以上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會呈進一步加劇趨勢。
(3)城市化發展使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
城市是人口和人類工程活動十分集中的地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中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將愈加突出。我國許多山區城市,如重慶、蘭州、大連、十堰、攀枝花等,由於城市無限制地膨脹,向山要地,上山建城,嚴重破壞了山體天然平衡,成為滑坡、崩塌災害嚴重的城市。平原城市為滿足發展需要,用水量不斷增加,進而過量開采地下水,已經有50座以上的城市引發了地面沉降。中國正處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過渡階段,已進入城市化發展加速階段。從1978年到2003年,我國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88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市鎮總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4.5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預計到2010年,中國城市人口比例將增加到45%,21世紀中葉將達到60%~70%,城市人口數量將達到10億~11億,中國城市數量將突破1000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將達到126個。據測算,到2050年,全國平均每年將有1200萬人從鄉村轉移到城市,國家每年將投入8000億~9000億元人民幣進行城市基礎建設,以適應城市化進程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東部各大主要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進入了一個大規模重新規劃改造的新時期。「十五」期間,廣州、天津、北京、南京、深圳、沈陽、杭州、上海、哈爾濱、青島等地斥資2000億元用於地鐵與軌道交通建設。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青藏鐵路與歐亞大陸橋沿線地區將有一批城市要新建、擴建,同樣面臨著地質災害逐漸加劇的問題。
因此可以認為,隨著城市的發展,平原地區和內陸盆地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沉降災害和地裂縫災害將呈加劇趨勢;山地丘陵區,在切坡建房、采礦、修路與降雨的共同作用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災害將亦呈加劇趨勢。
(4)西部開發將使地質災害加劇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但西部地區自然環境脆弱,地質構造復雜,是地質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強烈的地區。據遙感資料,上百萬處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點廣泛分布在西部各省(區、市)。根據歷年災情統計,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西部省份一直是我國地質災害最發育、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新疆、西藏和青海的一些地區災害也十分嚴重。位於西部地區的天蘭鐵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和黃河、長江上游的水利樞紐工程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危害的也十分嚴重。西部開發涉及諸多領域,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的重點,「十五」期間,西部鐵路大中型項目基建投資預計將達1000億元,到2005年西部鐵路預計將達到1.8萬km。這些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以及地質災害將產生重要影響,有可能導致資源、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和地質災害的急劇發展。
(5)自然條件變化使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
1)氣候變化與地質災害。暴雨或連續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近幾年的統計分析表明,全國降雨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佔63%,其中,暴雨誘發的又占降雨誘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66%以上。而且,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量的年內變化和年季變化呈正相關關系,即,每年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量佔全年的60%以上,降雨量偏高的年份也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年份。
地球氣候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氣象系統的觀測記錄和研究預測表明,自1961年以來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溫度呈上升趨勢,20世紀升高了0.6℃左右。200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完成的第三次評估報告表明,按照其設計的1990~2100年間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的35種構想,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溫度將比1990年上升1.4~5.8℃,即全球平均溫度每10年將升高0.14~0.586℃。全球氣候變暖後,不僅氣候平均值會發生變化,而且天氣、氣候嚴重偏離其平均狀態的極端事件出現頻率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觀測記錄還顯示,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雨和極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趨勢。
大雨和極端降水事件增多,將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劇。因為大雨和極端降雨最容易誘發大范圍的群發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而且往往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例如:福建省三明市歷史上很少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但是2002年6月16日,該地區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強降雨,在建寧、將樂、寧化等5個縣內暴發滑坡和泥石流,造成40人死亡,1.2億元財產損失。2002年7~9月,廣東省連山、深圳、信宜、翁源、樂昌、五華等縣(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造成42人死亡,3.6億元財產損失。2001年6月18日至19日,因連續暴雨,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暴發嚴重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全縣12個鄉鎮受災,受災面積達112km2,受災人口達21萬(佔全縣總人口的60.8%),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02年,新疆伊犁地區連續降雨,持續降雨時間和降雨量都突破了歷史極值,在9個縣(市)誘發了滑坡、泥石流196處。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和世界各地正處於一個氣候劇烈變化期,旱、澇、風暴將更加頻繁,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將更加活躍。
另外,大氣降水具有周期性的枯豐變化。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屬偏枯年份,進入21世紀以後,偏枯時期即將結束,北方部分地區將進入降水偏豐時期,降水量會較前十幾年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在降水量增多,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北方部分地區今後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隨降水量的變化而逐漸增大。
2)地震活動與地質災害。地震活動是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活動最為頻繁和強烈的國家,地震活動總體呈現頻度高、強度大、分布范圍和影響面廣、區域差異明顯的特點(劉江等,2001)。目前,全國有41%的國土面積、71%以上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以及120多個人口大於50萬的城市,位於基本烈度為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地震活動使岩層破碎、山體失穩、鬆散固體物質增多,從而觸發山體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州發生一次7.9級地震,觸發了滑坡137處。據預測,我國21世紀初期地震活動仍處於活躍狀態期。因此,西部、華北和東部沿海地區,因地震而誘發的地質災害也將十分頻繁。
綜合上述,人為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特點都促進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度和密度的增長。但是,由於近幾年全國加大了有關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宣傳和防治力度,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使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因此,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和社會資產的價值將越來越高,各類基礎設施、建築物等的分布密度會越來越大,因此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仍可能呈一定的增長趨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們對生命和健康將更加重視,因此同樣程度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心理和社會影響將更加嚴重。
Ⅵ 雲南地質災害的成因包括哪幾個方面
來雲南地質災害的源成因:
1、板塊運動,是雲南省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雲南處於太平洋、印度洋、亞歐三大板塊交匯處,形成高山、河谷的落差大,易發生地震、洪災、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受季風和熱帶氣旋影響,導致雲南多雨現象。雲南省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太平洋水汽影響,導致每年9月,雲南就進入雨季,而且誘發洪災、泥石流。
3、森林遭到砍伐或利用不合理,導致植被破壞嚴重!特別是西雙版納,出現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的情況。泥石流,不是雨量大導致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壞了,土壤經不起雨水沖刷而致使泥石流多發。
Ⅶ 水文地質調查和地質環境評價
1.水文地質調查
完成雲南、廣西12個圖幅的1∶5萬水文地質調查和物探剖面內44.8萬米。完成烏蒙山區容、太行山區、華北平原、淮河流域以及青海、新疆能源基地等重點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7000平方千米。
2.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總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完成2020個縣地質災害易發性、易損性和危險性統計分析。完成四川蘆山地震、四川寧南縣特大泥石流、甘肅省岷縣、新疆伊犁新源縣大型滑坡、雲南彝良縣大型滑坡等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3.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
完成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問題調查,編制完成1∶25萬系列地質環境圖件,基本掌握了中國306個地級以上城市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危害。
Ⅷ 2020.2.4晚上 雲南剛才哪裡地震了嗎 富源後所有震感
貴州貴陽
而且很嚴重
Ⅸ 2020年雲南還會遭遇乾旱嗎
18年和19年兩年之間雲南都是挺乾旱的,只不過這些乾旱都是有選擇性的,有地方雨下的特別大,大多數地方雪特別干,2020年還有可能會繼續下去。
Ⅹ 2020年以來,雲南已發生24次3級以上地震,會不會大地震
雲南又地震了!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在7月22日12時45分,位於雲南普洱市的瀾滄縣發生4.1級地震,而且震源只有深度10千米,其中心坐標為北緯22.39度,東經99.82度。
總結下,如今雲南地震可能沒有什麼大影響,並且還會不會有地震我們不知道,因為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精確預測,所以大家時刻注意學習一些地震防禦知識就行,以備不時之需,我們也期待地球上的地震越少越好,這就是大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