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質災害案例
⑴ 貴州省安順市近年地質災害的個案
貴州安順-六枝-納雍地復區地質災制害特點
貴州安順-六枝一帶是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發現地質災害共有785處,其中滑坡372處,崩塌246處,地裂縫77處,泥石流47處,岩溶塌陷11處,洪澇窪地32處.納雍縣的岩腳寨的的基岩順層滑坡、六枝舊院的切層滑坡、六枝特區龍潭鄉朱家寨的鬆散層滑坡、納雍縣菁口寨崩塌、納雍縣垮山口泥石溝的泥石流等是區內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實例.納雍縣的岩腳寨地區有幾個村寨、六枝舊院坐落在古滑坡體上,有很大的隱患,建議通過移民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⑵ 如何評估岩溶洞穴,暗河的地質災害危險性
評估岩溶洞穴,暗河的地質災害危險性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范》進行。
岩溶塌陷是可溶性岩石或岩層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塌落或沉陷現象。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規劃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宜在規劃階段進行對在規劃階段確定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大的區域應對具體建設項目用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不能替代工程建設過程和規劃各階段的地質災害勘查、工程地質勘察和有關的評價工作。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主要包括下列內容:a)根據工程建設和規劃項目的工程概況應搜集區內的氣象、水文、地震及有關地質資料尤其是地質災害、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及工程建設經驗等資料b)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必要時輔以勘探手段查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c)分析論證工程規劃用地和建設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依次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d)做出規劃用地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估結論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當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差異較大時應分區(分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符合下列要求:e)對規劃用地:在不利工況下未達到穩定要求並具有一定規模的致災地質體及其影響范圍應單獨分區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相同、位置相鄰的各區可歸並為一個區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相同、位置不相鄰的各區和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相同但災種不同的各區應視為同一區的亞區。f)對建設用地:線狀工程一般應分段進行評估棄渣工程應分壩區、填埋區、進出場道路區和截排水區分別進行評估水利水電工程應分壩區、庫區、引水區和廠區分別進行評估。
⑶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常發生的地質災害
喀斯特地貌區,地表崎嶇不平,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村莊多數位於山腳山版坡下或災害點權下游,滑坡、崩塌十分發育;
2、岩石裸露的山區。由於植被退化,岩石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導致岩石碎裂,山體(危岩)崩塌較發育;
3、各類采礦區。露天採石場不規范的開采方式,給崩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井下開采,由於地壓影響和廢碴、尾礦的隨處堆放,常造成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4、大、中型水庫的環山渠道。由於渠道開挖時,破壞了山體的完整性,加上部分渠道年久失修,遇上連續降雨,土層水份飽和,塌岸、滲漏、潰決等,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的公路、村莊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5、倚山而建的各類建築物。由於在山腳或山坡修建房屋,人為地促使山體邊坡破壞,或在岩體斷裂面上修建各類建築物,加大主動岩體的重量,從而人為地引起滑坡的發生;
6、是城鎮建設。由於歷史原因,原城鎮建設大多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房屋密集,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常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⑷ 岩溶地區特有的地質災害有哪些它們的主要危害是什麼
岩溶地區特有的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種,指在岩溶地區,下部可溶岩層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層中的土洞,因自身洞體擴大或在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下,頂板失穩產生塌落或沉陷的統稱。其地面表現形式是局部范圍內的地表岩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響交通:岩溶塌陷對交通網路的正常運行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公路、鐵路的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
毀壞農田:發生於農田中的岩溶塌陷,會使作物被毀,糧食減產,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危害;並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積的減少,未進行填埋或者由於塌坑規模太大而不便進行填埋的地方則無法繼續進行農作物耕種。
破壞建築:發生於建築及人口密集區的岩溶塌陷,會造成房屋牆壁裂縫、屋內地面裂縫下沉,嚴重的直接導致建築物倒塌。
溝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的發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體水質較差,岩溶塌陷發生後,揭穿了灰岩含水層頂板,溝通了地表水系與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過塌坑大量湧入岩溶含水層,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連通性好,污水會在岩溶含水層中迅速擴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規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是怎麼形成的
指在岩溶地區,因自身洞體擴大或者人為的因素,上頂板失穩,從而造成塌陷
⑹ 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是發生在碳酸鹽岩類分布的覆蓋型岩溶區一種較特殊的地質災害,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發育的可溶性岩層之上的鬆散土石體在外動力因素作用下,向洞穴運移而導致的地面變形破壞,其表現形式是產生塌陷坑。由於地面塌陷一般是突然發生的,可導致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嚴重者可遭致建築物和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機制有多種解釋,主要有潛蝕論、真空吸蝕論和氣爆論。其中「潛蝕論」國內外已有不少文獻論及,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在覆蓋型岩溶(指的是地表堆積數米至數十米厚土層的岩溶化岩層)區,由於下伏碳酸鹽岩岩溶發育,存在溶洞、落水洞、溶隙等地下水的良好通道,當天然或人為原因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時,地下水的流速和水力梯度相應加大,對上覆第四系土層和洞穴、溶隙中的充填物進行沖蝕、淘刷,並隨水攜走,這時在與碳酸鹽岩體頂板接觸處的土層中開始形成土洞。土洞形成後改變了土層中的原始應力狀態,引起洞頂的坍落。在地下水不斷潛蝕及土體重力坍落作用下,土洞逐漸發展成拱形。當土層厚度大時可以形成天然平衡拱,土洞停止發展而隱伏於地下;當土層較薄時,土洞則不能形成天然平衡拱,其頂部不斷坍落,直至達到地表而形成塌陷坑。塌陷坑形成後,地面便成為地表徑流匯集的場所,坑壁不斷坍塌,同時還有地表水挾帶物質的堆積作用,使陷坑逐漸形成為碟形窪地,地表塌陷暫時停止發展。其發育形成過程如圖4-6所示。
圖4-6 岩溶地面塌陷過程示意圖
據研究,地面塌陷的形成必須具備3個條件:①下伏碳酸鹽岩中岩溶發育;②孔隙水與岩溶水聯系密切,且水動力條件變化大;③上覆土層較鬆散且厚度較小,且土層中塌落物質有被水流攜走的通道和空間。地下水動力條件的變化有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人為因素包括大量開采岩溶水作供水水源和疏干大水岩溶礦井,會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水動力條件急劇變化(水力梯度大增),較自然因素強烈。上覆土層以沖積和沖洪積成因者地面塌陷較突出,其厚度小於10m者塌陷嚴重,大於30m者塌陷少見。
根據本次調查和收集資料可知,在線路里程610km~618km南東側的湖北段咸寧市官埠橋—北洪橋一線分布有數處岩溶塌陷,這些塌陷距離線路較近,故將其形成特徵與已造成的危害論述如下。
塌陷地段多分布於壠崗前低窪地帶,陷塌坑多呈圓形漏斗狀,直徑一般1~4m,最大者10m,深1~3m,最深達15m,塌陷規模520×104m2。表層多分布全新統黃褐色粘土和砂礫石構成的二元結構,厚5~13.8m;中更新統黃紅至黃褐色粘性土,厚10~25m,最厚達42m。下伏基岩為岩溶較發育的石炭系黃龍組、二疊系棲霞組碳酸鹽岩和白堊至古近系東湖群礫岩、砂礫岩為區內主要取水含水層,石炭、二疊系碳酸鹽岩受構造影響,節理裂隙及岩溶發育。目前已造成107國道的11km水泥路面嚴重開裂受損,先後發生5次較大規模塌陷,形成26個陷坑。塌陷首發時間為1983年,1986年、1987年、1995年、1996年均有發展,目前處於較不穩定狀況,在過量抽取地下水情況下,可能加劇地面變形。
塌陷使水井報廢,工廠停產,交通中斷等,並隨時危及當地居民的安全。已造成經濟損失約150萬元,潛在危害近750萬元。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湖北—湖南段管線里程 620~705km(咸寧—赤壁—臨湘)地段分布有寒武、奧陶、石炭、二疊、三疊系的灰岩、白雲岩等碳酸鹽岩,具備發生岩溶地面塌陷的機制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目前該地段還未出現地面塌陷情況,但在工程施工或管道建成運營過程中,一旦因岩溶水開采等使水動力條件發生改變,引發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⑺ 「8·」 三峽地區暴雨引發地質災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峽地區東北部等地區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區日最大雨量超過400mm。由於降雨強度大、范圍廣、時間長,引發山洪造成道路損毀、房屋倒塌、山體滑坡、堰塞湖等多種嚴重災害。其中,地質生態環境脆弱的雲陽、奉節、巫山、巫溪、開縣等渝東北五縣受災特別嚴重。據初步統計,五縣暴雨期間共發生2340起地質災害(災情1014起、險情1326起),緊急轉移50324名群眾,造成11154戶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蹤,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雲陽縣江口鎮團灘地區滑坡引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縣其餘14起地質災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
2.1 暴雨情況
川東紅層地區一直是我國暴雨高發區,發生過多次極端降雨,並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極端降雨,誘發了大范圍區域性滑坡災害。1982年7月川東特大暴雨,280mm/2d,觸發數萬處滑坡,如雞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觸發2000多處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東北開縣、雲陽、巫溪、奉節、巫山等5個縣的48個雨量站超過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計雨量出現在雲陽縣咸池氣象站,分別達403.4mm(9月1日)、455.2mm,創下自1956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日降雨量。
)廣泛分布於斜坡淺表層,灰褐色、淺黃色,物質成分主要為粉質黏土夾強風化砂泥岩碎塊石,塊石直徑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體植被較發育。
照片1 奉節縣青蓮鄉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後壁頂部高程約1160m,剪出口高程約為700~850m之間,相對高差為310~460m,滑坡平面形態呈上大下小「倒葫蘆」狀,平均長度約1500m,平均寬度約450m,滑體厚度5~20m,滑動方向為200°。野外調查發現基岩滑動區原始地形為上陡下緩的砂岩泥岩互層地區,地形坡度約30°,滑動後滑源區存在大量鬆散岩體和土石混合體,以拉裂擠壓破壞的塊狀砂岩為主,塊石直徑15~35cm。目前,基岩滑動區鬆散堆積體處於極不穩定狀態,在強降雨觸發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動的可能性。滑坡啟動後形成泥石流堆積,厚度10~20m,堆積區的長度約1600m,總體流動方向為235°~250°,坡度約為20°。
3.2 奉節縣大樹鎮堆積層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時許,在強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時分,奉節縣大樹鎮場鎮後山高約300m、長約600m的大樹危岩,不時有滾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點,爆發大規模的滑坡,沖毀了大樹鎮東南方向新街的三棟樓房,同時老街房屋也相繼垮塌,阻斷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戶915間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無一傷亡。
照片2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前
奉節縣大樹場鎮滑坡是典型的表層崩坡積堆積物沿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動。大樹城鎮滑坡後緣坡頂為陡崖下方,高程約570m,滑坡前緣為大樹場鎮新區平台,高程約360m。此次極端降雨是觸發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達360~380mm)在大樹場鎮後坡形成坡面地表徑流,大量雨水快速滲入坡體崩坡積物,導致坡體崩坡積物飽和並強度降低,從而沿三疊系巴東組泥灰岩表層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毀大量的房屋建築。大樹鎮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帶,經過噴錨網防護後,經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驗,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這類上部為陡崖,下部為堆積層滑坡的失穩模式是西南山區常見類型,亟待關注其成災模式的研究與防災對策。
照片3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後
4 應對處置經驗
(1)「點、線、面」結合是重點。區域性強降雨造成的地質災害往往不是個別和局部的,而是群發性的,因此必須堅持「點、線、面」結合防災。在「點」上,就是組織群測群防員與威脅區群眾一起嚴防死守全市已查出來的1.7萬余處隱患點;在「線」上,就是積極配合交通、鐵路、水利等部門做好公路、鐵路、重要河流沿線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在「面」上,就是組織各片區專管員與鄉鎮(街道)、村(社)一起加強場鎮、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和居民聚居區的防範工作。
(2)堅強有力的全民防災機制是基礎。在此次搶險救災中,重慶市近年來建立健全的政府領導、國土牽頭、部門分工負責、鄉鎮(街道)、村組(社)、片區地質災害專管員齊抓共管,地質技術支撐,群測群防員和受威脅群眾共同參與的全民防災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落實四級防災責任是根本。重慶市建立了市、區縣、鄉鎮、村社,一層抓一層,層層落實到位的四級防災責任體系。並按照部門職責分工,國土、建設、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分別抓好了本行業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對口指導和督促區縣級相應部門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縱橫交織、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防災格局。
(4)扎實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重慶市不斷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工作機制,每處隱患點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並加強了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近年來,通過加強了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培訓,採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利用通俗易懂的宣傳單、張貼畫和順口溜對威脅區群眾、群測群防員、片區地質災害責任人、農村基層幹部、鎮國土所人員、鄉鎮(街道)分管領導等進行防災培訓,發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極大提高了廣大黨員幹部和威脅區群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了多次綜合應急避險演練和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簡易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知曉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切實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5)反應迅速的應急體系是保障。近年來,緊緊依託在渝國有地勘隊伍,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此次搶險救災,重慶市14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分隊和應急專家迅速響應,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搶險救災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應急救援隊運用無人飛機、衛星遙感等先進裝備和手段對災害現場進行航拍測繪,為研判災情,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5 暴雨型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1)川東紅層地區是我國暴雨的高發區,往往誘發特大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針對這一災害特大亟須採用新思路、研發新方法、採用新模式,加強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近年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我國西南山區多次出現超越有氣象水文記錄以來的降雨極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本次降雨過程僅9月1日,累計平均降雨量達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暫時間內的特大暴雨觸發了數十起超過百萬方量的大型順層基岩滑坡、堆積層滑坡。這些大型滑坡災害往往發生在地形較緩、適宜居住的場地,其破壞模式比傳統降雨型滑坡災害的發生機理、成災模式更為復雜。因此,在本次災後恢復重建中,要增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鎮的風險水平。在地質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地質環境評估,借鑒成功的重建經驗,盡快劃定可建區、限建區、禁建區,建設生態屏障區帶,結合地質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發展。
(3)要關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範。現場調查表明,奉節無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劉家屋場滑坡等運動距離長達1~2km遠在視線之外的「拐彎型」滑坡泥石流,防範難度極大,極易發生群死群傷。
(4)重災區的一些道路、集鎮、居民點所在的斜坡已經出現緩慢變形的趨勢。今後強降雨,估計加速這些災害的發展。建議從整個災區出發,要防範人口密集區斜坡緩慢變形的直接災害。建議建立交通、水利、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的聯動機制,做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和受威脅群眾搬遷避讓等工作。
(5)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傳統調查、設計理論和綜合防治技術亦不能完全適應極端暴雨條件下的災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議加強這些特大型地質災害的前期地質勘查工作,尤其對滑坡整體體積、失穩模式和成災風險的評估,為科學開展工程治理提供堅實依據。在今後恢復重建中,建議提高防治等級,淘汰落後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長效。
⑻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
⑼ 地質災害引發地形變化的例子
大面積的山體滑坡,比如舟曲的,山體會被剝離,地形改變明顯
塌方
⑽ 有沒破壞地質災害的例子
近年來,西寧市已基本實現了持證開采,但個別地區仍存在無證開采現象,同時有的部門超越許可權、違法審批發證,以「合同」、「協議」等方式同意申請采礦。亂采濫挖,大礦小開,重采輕治,破壞環境,造成地面塌陷,破壞植物、引起沙化,形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
面對這些問題,西寧市成立了秩序治理整頓領導小組。首先要開展全市礦產資源規劃和砂石資源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就自身頒發的采礦許可證進行專項清理,開展以取締無證開採煤、砂石、磚瓦、粘土等礦產為重點的治理整頓工作,布局不合現,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都要全部關閉。並依法督促采礦權人對采礦形成的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治理分清理、整頓、驗收三個階段,將於6月30日結束。
來自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的一項調查表明,自 20世紀 50年代以來,隨著濟南城市發展及人類活動的加劇,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直接影響到了岩溶水的水質和補給資源量,從而對濟南的泉水產生了不利影響。
地質專家通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認為,濟南南部山區存在八大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態失衡使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降低、亂采濫挖山石土方使地貌遭到破壞、塘壩淤積河道萎縮影響地下水入滲補給量、城市化建設影響泉水補給、污水排放造成地下水污染、垃圾繞城堆積構成岩溶水潛在的嚴重污染源、林木植被覆蓋率不高造成涵養水源能力降低、三廢排放使得土壤含鹽量升高等。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工程師李常鎖認為,南部山區是濟南市泉水的直接補給區,是濟南泉水之源。如果南部山區環境質量惡化,將使地下水質量逐步變差,進而對泉水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