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青海工程地質概況

青海工程地質概況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14:00

❶ 青海草原地質是什麼構成

應該是青海草原地形吧。
青海省總體位於青藏高原,地形組成以山地和盆地為主。草原主要分布內在柴達木盆地東部和周圍山地,尤其是東北部祁連山。

青海省地形差異顯著。東北部由阿爾金山、祁連山數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冰雪資源。位於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為深厚的黃土層,是本省主要的農業區。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一個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300公里,面積20萬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為湖泊、沼澤、並以鹽湖為主。「柴達木」在蒙古語中為「鹽澤」之意。南部是以昆侖山為主體並佔全省面積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現已對外開放的阿尼瑪卿峰(即瑪積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峰高6282米。全省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最高點(昆侖山的布喀達坂峰6860米)和最低點(民和下川口村約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容海省地貌以山地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❷ 青海省進行工程建設中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

果洛玉樹地區凍土涎流冰石山多一些……海東海南過馬營貴南貴德附近濕陷性黃土沙礫,門源基本也是沙粒……僅限路基和房屋建築的基礎吧……打井打樁不怎麼清楚,還是要看地質勘查院的

❸ 西寧地質有哪些

呵呵,同行好。
我說的這些都是當地甲級資質的地質單位。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西寧市德令哈路278號 液體礦產勘查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青海總隊 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11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院 西寧市建國路勤奮巷62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地質實驗測試(岩礦測試)甲級。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新寧路2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地質鑽探甲級;地質實驗測試(岩礦測試、岩土試驗)甲級。
青海省岩礦測試應用研究所 西寧市城西區鹽湖巷15號 地質實驗測試(岩礦鑒定、岩礦測試)甲級。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西寧市南川西路107號 區域地質調查甲級;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地球物理勘查甲級;遙感地質調查甲級。
青海煤炭地質一0五勘探隊 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八一中路47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地質鑽探甲級。
青海煤炭地質勘查院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商業巷5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
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大隊 平安縣平安鎮蘭青路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西寧市蘇家河灣4號 液體礦產勘查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
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勘查大隊 格爾木市昆侖南路12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
青海省第八地質隊 西寧市西川南路116號 固體礦產勘查甲級。
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院 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22號 地質鑽探甲級。

❹ 誰有青海省區域地質構造圖

區域地質圖是涉密的網上不能傳的

❺ 青海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組織開展了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及機構情況

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主要包括屬地化改革中劃歸我省管理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省測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環境地質局,未屬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質局和中國建材工業中心青海總隊,具有勘查資質的公司及礦山企業等。本次調查不包括未屬地化管理的單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質勘查行業人員5240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329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39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225人,其他產業731人。

全省專業技術人員192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35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809人。

(二)勘查資質分布情況

全省頒發勘查資質證書共26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其中≥1類甲級資質單位有11個,占總數42.3%;≥1類乙級資質單位有7個,占總數26.9%;≥1類丙級資質單位有8個,占總數30.8%。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18個,其資質級別相對較高,全部為乙級以上資質。全省11個甲級單位全部為國有地勘單位,另外7個為乙級單位,分別佔全省甲乙級資質級別的100%、87.5%。全省核定頒發的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共112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8個,占總數的7.1%;水工環調查15個,占總數的13.4%;固體礦產勘查25個,占總數的22.3%;液體礦產勘查13個,占總數的11.6%;氣體礦產勘查1個,占總數的0.86%;物探14個,占總數的12.5%;化探9個,占總數的6.0%;遙感3個,占總數的2.8%;工程施工13個,占總數的11.6%;岩礦鑒定與測試11個,占總數的9.8%;選冶試驗2個,占總數的1.8%。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職工4965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的3067人(專業技術人員1773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14人,中級技術人員728人);從事工程勘察的職工有369人;從事礦業開發的職工22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19人。全省從事地質勘查業人均年工資2.38萬元,退休人員共7640人,人均年工資2.33萬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增加了7%。在職職工年工資收入與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離退休人員工資略有增加,增資比例為4.6%。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地勘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地質勘查開發主業地位進一步鞏固,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6.28億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25.6%。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增加了38.12%,生產性資產增加了68.3%,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場經營收入達2.49億元,比2005年增長21.38%。有力地推進了整個地質勘查開發主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在地質勘查方面投資增加較快,全省各國有地勘單位及大型礦山企業所屬的勘查資質單位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國有地勘單位的技術裝備及野外工作條件較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生產性資產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達2.8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間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項目資金支出為10317.7萬元(省財政4683.1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889萬元,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及使用費4745.2萬元);爭取國家資金4475萬元;地勘系統投入資金5442.8萬元;重要商業性地勘項目資金7864.5萬元。實際完成地勘投入2.35億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實各類地勘項目137項。其中省地勘項目50項;國家地勘項目32項(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6項,礦產資源補償費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5項,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6項,中央財政專項補助項目4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1項);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項目42項(其中地礦局21項,有色地勘局8項,煤炭地質局4項,核工業地質局5項,環境地質局2項,建材地質總隊2項);重點商業性地勘項目13項。

集中資金,捆綁使用,加大重要成礦區帶、重點礦種的勘查力度。重點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江倉礦區,格爾木市卡而卻卡銅礦,都蘭縣果洛龍窪金礦、澤庫縣瓦勒根金礦、都蘭縣五龍溝金礦區、格爾木市駝路溝鈷礦、雜多縣納日貢瑪(銅)鉬礦區、格爾木市尕林格鐵礦區、曲麻萊縣加給龍窪金礦、雜多縣東莫扎抓鉛鋅銀礦等一批我省重點礦區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時有計劃地安排了一批1:5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質工作提供依據。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中央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1817萬元,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3103萬元。由於我省地質工作程度較低,近年來,省財政安排的地質勘查專項資金20%~30%是用於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以1:5萬礦產地質調查為主,兼顧重要成礦帶地質科研和水工環等基礎工作。

(四)商業性勘查工作情況

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日趨活躍,聯合勘查及市場項目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完成計劃內地質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市場項目,加大聯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市場地勘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含省外招標項目)。其中,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勘查和祁連縣紅川金礦勘查與加拿大有關礦業公司聯合勘查,引進外資近30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國有地勘單位不斷開辟新的礦產開發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推動工程勘察、基礎測繪、化驗測試、房地產開發、建築設計等其他產業發展,各類產業在市場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在地勘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

一是支柱性產業建設進度加快。依託本省優勢資源,以鉀肥生產為主的察爾漢鹽湖霍布遜鉀肥生產線年產6萬噸KCl項目已竣工投產,加上原有的格爾木地礦化工總廠,察爾漢鹽湖礦山企業鉀肥生產能力可達到8萬噸/年。

二是以黃金生產為主的五龍溝金礦、果洛龍窪金礦及松樹南溝金礦勘查開發項目礦山籌建全面推進。與外資企業合作的灘間山岩金礦於2006年11月正式投產,設計年產黃金2.6噸。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場項目進展順利。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單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項目,合同總價值8000餘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與國家和本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產業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市場經濟意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產業經濟,壯大整體經濟實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按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地勘延伸產業及服務業分體運行與分塊管理,增強了發展活力和後勁。地勘主業有了快速發展。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勢頭良好,地質找礦成果顯著

2006年在基礎地質調查中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礦價值的物、化探異常,確定一批成礦遠景區,為進一步進行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三江源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完成4.2萬平方千米,為該地區環境保護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礎資料;柴達木盆地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為該地區查明了一批有開采價值的水源地;貴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項目,結束了4萬人吃高氟缺碘水的歷史;工程地質提供了大批建設工程資料,保證了全省道路、房地產、基本建設項目的開工需要。

(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凸現

提交了多處可供勘查或開發的礦產地。省重點勘查項目均取得較好成果,各礦區資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製程度進一步提高,評價速度明顯加快。加大對外引資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進資金,按市場經濟運作方式進行商業性礦產勘查與開發取得成效。

(三)礦業權管理進一步規范、經營收益有所增加

為充分發揮現有探礦權的潛力,通過各種方式招商引資,吸收社會資金聯合勘查,進一步做大做強了地勘主業,加快了我省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平安基地與和諧地礦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6年是我省地礦局開展「創建平安基地、構建和諧青海地礦」活動五年規劃的第一年,按照「服務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為本,親情服務」,進一步完善制度,細化服務內容,職工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業局近幾年在加強基地建設中也有突出成績,職工的居住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隊伍安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與和諧的發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加強地質勘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以地質勘查開發為主導產業,重點做好勘查工作,實現年均增長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經濟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利潤年均增長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為契機,以青海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指導,面向社會需求,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國家急需礦種和重點區帶,強化找礦意識,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找大礦、找好礦,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奮斗目標。要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商業性地質勘查,拓寬找礦空間,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發展和壯大主業,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重點安排東昆侖成礦帶、北祁連成礦帶、青藏鐵路沿線、柴達木盆地、「三江」成礦帶北段的勘查評價工作;兼顧鄂拉山地區;適當安排青海東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提交可供開發的礦產地26處。

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地下水(熱水)、地質災害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等;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特長,為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穩步推進對外合作,擴大找礦空間

在做好省內、外已有地勘項目的同時,積極穩步地推進「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引進國外有實力的礦業公司進行聯合風險勘查,加強境外周邊地區的礦產勘查與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國內、國外礦產資源勘查基地,壯大經濟實力。

(三)加大礦業開發力度,壯大礦業經濟

在已有的基礎上,培育3~4個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開發項目。延長礦業開發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礦山要加強管理,通過挖掘潛力,擴大資源,完善工藝技術,保證正常生產,增產增效。

(四)擴展地勘延伸產業

「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地勘延伸產業建設,對現有的地勘延伸產業(鑽探及工勘、測試、測繪),要積極開拓市場,穩定發展,同時不斷拓寬其他業務,積極承攬工程建築、測繪、土地測量等任務。

五、存在問題

一是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時,我省各地勘單位地勘費的預算基數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地勘費計劃為基礎。而當時原地勘費計劃在核定經常性費用、增資以及執行地區性補貼資金方面,未能充分考慮我省實際情況和青海省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欠發達等具體情況,未全額下達經常性費用計劃和增資等資金計劃,導致我省地勘單位地勘費資金缺口巨大、地勘費的預算基數嚴重偏低,影響地勘經濟持續發展。

二是地質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問題突出,嚴重困擾著地勘產業經濟的發展。地質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野外一線技術力量嚴重短缺;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高素質能夠承擔大型綜合、重點項目的領軍人才;在專業技術隊伍學歷結構上,高層次高學歷比例嚴重偏低。因此難以滿足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三是離退休人數較多,負擔重。我省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的比例為1:1.65。離退休人員至今未進社會養老統籌,全部費用均從地勘費用基數中承擔,造成國撥地勘費60%以上用於發放離退休人員生活費。

四是內部下崗、待崗人員多,經濟負擔過重。他們中大多數是原從事野外生產的各類生產工人,技能單一,職工下崗後無技能參加市場競爭。

五是大調查項目中,對青海省困難因素諸如海拔高,交通差,乾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慮不充分,造成整個項目費用不足。

六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地勘單位可繼續執行將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政策,但實際辦理轉增國家資本金手續困難。

六、對策建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託優勢資源,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總體部署,按照「一業為主、兩翼延伸」的發展思路,在做大做強勘查開發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其他相關產業,夯實發展基礎,保持地勘行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

以尋找大中型礦床為主攻目標,突出重點項目的安排,尋求地質找礦新的突破。加速對資源潛力大、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重要礦床的勘查評價,做到統籌安排,發揮勘查資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質成果質量。

(二)創新體制,搞活機制,增強地勘單位發展活力

不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進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搞好股份制運作,使產權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在企業經營上,可實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行經營方式多元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原則,理順分配關系,合理調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確的利益分配導向機制,努力向生產一線、野外傾斜。建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多種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規范和完善津貼、補貼。

進一步改革人事、勞動用工制度,積極推行職工、幹部競聘、競爭上崗,建立合理有效的競爭、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一心一意謀發展,團結拼搏奔小康。

(三)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改善裝備,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培養培訓計劃。圍繞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優勢,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認真研究人才建設規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保證地勘工作健康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礎。

加強在職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造就一批品德優良、專業過硬的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制定相應的內部優惠政策,如工資、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積極引進和吸收大專院校畢業生,廣泛吸納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

加大地質設備更新力度,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積極促進地質工作信息化,加快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建設。建立一支素質優秀、結構合理、裝備精良、不畏艱苦、勇於奉獻的地勘隊伍,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

(四)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

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為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等服務。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

(五)明確權益分配

國家勘查資金項目的權益分配中應充分體現物化勞動過程中地勘單位的利益,盡快明確權益比例。

(六)集中資金建設骨幹產業項目

通過產權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資金,引進資金、技術、管理,集中資金培育上規模的骨幹產業項目,實行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經濟總量。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❻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概況

龐振山顏世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面積257.24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殼最厚、地層最新的大陸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壯麗的自然地理景觀、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是研究地球奧秘的天然野外實驗室。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數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項目組對保存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的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進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開發編研了系列成果。本文從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入手,對其館藏單位分布、地質資料類別、形成時間、形成單位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青藏高原地質資料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起到引領作用。

1 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數量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外地質學家開展了大量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成果,編制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及論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共有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17777種。

2 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區劃上,涉及6省(自治區)、201縣(市),即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四川省西部地區、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地區,其地質資料已遍布各個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見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種,占總量的31.59%,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地區分布

3 成果地質資料形成時間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分布於20世紀初期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表2。由表可見,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絕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形成的,並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相對均衡。

表2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

4 成果地質資料類別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來看,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質工作涉及地質學的各個領域。其中,礦產勘查類資料最多,共8814種,占總量的49.58%;科研類資料次之,共3380種,占總量的19.01%,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物化遙勘查成果資料、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資料、水文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物化探異常查證成果地質資料(表3)。

表3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4.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5萬最多,共計561種,約佔40%;其次為1:20萬,共518種,約佔37%;1:2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共83種,約佔6%;1:100萬、1:5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1)。

表4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

4.2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152種,約佔65%;其次為1:5萬,共60種,約佔26%;1:50萬、1:1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2)。

圖1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2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3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29種,約佔64%;其次為1:5萬,共9種,約佔20%;1:100萬共7種,約佔16%(表4,圖3)。

4.4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料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1:20萬最多,共計107種,占該類資料總量的55%;其餘各種比例尺該類資料數量較少,為5~16種(表4,圖4)。

圖3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4 不同比例尺區域水工環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5 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8814種(圖5),按礦產類型分:能源礦產共1614種,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總量的18%;貴金屬礦產1384種,佔15.70%;非金屬礦產1379種、佔15.65%;有色金屬類1217種,佔12.67%;黑色金屬類1117種,佔12.67%;水氣礦產、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屬類礦產較少。

需說明的是共有1924種成果地質資料為綜合勘查,包含多個礦產類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3799種,占礦產勘查類總量的43.10%;其次為預查,共2977種,占總量的33.78%,詳查、勘探、開發勘探及鑽井地質資料相對較少(圖6)。

圖5 不同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6 不同工作程度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6 地質科學研究資料

青藏高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地礦部、中國科學院及中法、中美等多個合作項目在青藏高原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殼形變測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工作,以及地質結構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礦產研究方面,原地礦部開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礦產成礦規律以及鹽湖礦產研究等。在生態環境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在西藏、喀喇昆侖、昆侖山及可可西里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科研成果地質資料3380種,占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總量的19.01%。

5 報告提交單位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質構造豐富,在地質工作的歷史中,除了當地地質隊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內地的許多優秀的地勘隊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提交單位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行業和部門。

按報告提交單位所在省(市、自治區)統計,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共4932種、占總量的27.74%;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分別為3777種、3522種,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超過300種)還有西藏自治區、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和陝西省,其餘省(市、自治區)較少。

共有20個行業(部門)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表5),其中地礦部門共提交11814種,占總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行業(部門)還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說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未統計。

表5 成果地質資料提交單位的行業分布

6 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介紹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主要有下列各種。

6.1 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為日本人囑托、澀谷、長之助編寫的《黃河上游測量調查報告書》(日文),形成時間為1918年3月1日,現保存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檔號:0258。報告由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完成,工作地區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區黃河上游地段內,對研究該地區水文地質有一定參考價值。

6.2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為翁文灝編寫的《甘肅省地震考》,形成時間為1921年1月1日,現保存於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檔號:0589。報告詳細列表記載了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及人員、財產損失情況。同時還簡單地列表記載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情況。該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記載了甘肅省地震發生的時間,並統計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次數。

6.3 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的地質報告

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資料館保存有一份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為《祁連山幅10-47-(9)礦產圖及說明書》,檔號:5479。該報告形成時間為1974年12月1日,為1:20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工作區位於祁連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天峻縣、甘肅省肅南縣。在6411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實測剖面186.5千米、金屬量樣1185個、岩石光譜樣3136個、自然重砂2121個、化學樣1128個、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個。通過工作,建立了測區地層層序,對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礦化特徵進行了研究,對構造特徵進行了分析;通過區域礦產調查,新發現礦點30餘處,對本區分布較廣的鐵、鉻礦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在震旦紀地層中發現了含鉀岩系,並進行了初步普查評價;圈定了普查找礦遠景區。

6.4 著名地質學家編寫的地質報告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譚錫疇、李春昱、葉連俊、關士聰、徐克勤、孫菽青、王曰倫、郭令智、袁見齊、李承三、馮景蘭、孫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楊敬之、丁毅、薄紹宗、崔克信、谷正倫、孫雲鑄、王鈺、黃汲清、郭文魁、羅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鄭綿平、楊鍾健、張炳熹、塗光熾、盛莘夫等人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近百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❼ 青海省有哪些不錯的地質單位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這是青海最好的單位,別的就考慮了,比地調院差距不是一點

❽ 青海湖地質形成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里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里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公里,最寬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千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4%。

❾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簡稱青海省水工環地質調查院)是由青海省專人民政府批准,在屬原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基礎上組建的專門從事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事業單位,成立於2009年,前身為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質隊。隸屬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為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它是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專業隊伍,先後完成了國家和青海省下達的幾百項水文地質工程、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大型工程的勘查、設計、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施工等工作,多個項目受到國家獎勵,是省內同行業的主力軍,在全省已成為一支技術實力雄厚、設備先進、各類人才集中、專業素質過硬的綜合性勘察、設計、施工隊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