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鍾自然中國地質學會

鍾自然中國地質學會

發布時間: 2021-02-23 05:54:55

中國地質學會的理事成員

屆 次年 度理事長(會長)秘書長(書記)11922章鴻釗謝家榮21923丁文江謝家榮31924翁文灝孫雲鑄41925王寵佑孫雲鑄51926-1927翁文灝周贊衡61928丁文江李四光71929李四光孫雲鑄81930朱家驊孫健初91931翁文灝孫雲鑄101932 —1933李四光孫雲鑄111934謝家榮孫雲鑄121935葉良輔楊鍾健131936楊鍾健黃汲清141937楊鍾健黃汲清151938黃汲清田奇x161939李四光尹贊勛171940尹贊勛黃汲清181941翁文灝朱 森191942朱家驊計榮森201943孫雲鑄尹贊勛211944李春昱尹贊勛221945李四光尹贊勛231946 —1947謝家榮尹贊勛241948俞建章尹贊勛251948 —1949李春昱尹贊勛261949 —1950李四光孫雲鑄271951李四光孫雲鑄*1952孫雲鑄王鴻禎281953李四光王鴻禎291954 —1956李四光侯德封301957 —1962李四光侯德封311962 —1979李四光朱效成321979 —1982黃汲清王澤九331982 —1988程裕淇王澤九341988 —1992朱 訓王澤九351992-1997張宏仁趙 遜361997 -1999宋瑞祥王弭力372000 -2005田鳳山王弭力382006-2008孫文盛朱立新382008-2011徐紹史朱立新392011- 今徐紹史朱立新

㈡ 第四部分 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學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以「世界地球日」、「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等品牌活動為抓手,圍繞服務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珍惜地球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密集的優勢,動員和組織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種方式宣傳地學科技知識,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第43個「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與《科技日報》聯合開設「地球日走近地球」專欄,分別登徐紹載史理事長及四位專家的署名訪談文章

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徐紹史理事長在《科技日報》第一版發表專欄文章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8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到地質公園來閱讀地球——訪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姜建軍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9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公園:綠了荒山醉了遊客——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0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要「防」也要「用」——訪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總工程師殷躍平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1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保護地下水「防」重於「治」——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石建省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2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更有多家媒體相繼轉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舉辦地學科普電影專場活動

4月20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地質禮堂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電影專場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處長吳小林,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質礦業部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程愛國,以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局屬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有色金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土地學會等有關單位領導,展覽路街道居民,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健康衛視等媒體記者,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50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倡議,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資源,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把節約資源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讓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為未來人們的社會風尚。鍾自然總工程師在致辭中指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地球、珍惜資源。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就是提高大家對國土資源國情國策的關注和認識,倡導珍惜地球資源,提高憂患意識,讓轉變發展方式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讓地質找礦知識走進千家萬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吳小林處長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以「世界地球日」為活動載體,舉辦群眾性科普活動的重要意義。來自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代表倡議,傳承環保精神,弘揚科學理念,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領跑者。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社區居民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隨後放映地學科普電影《危機在哪裡》。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在北京舉辦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科普宣傳活動

4月21日,中國地質學會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宣傳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副部長納翔,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連長雲,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出席儀式。應邀參加活動的還有來自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礦業報的媒體記者及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1000餘人。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地學哲學研究分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環境學會、北京紫竹院公園等單位,結合工作特色和公眾興趣,在活動現場設置了主題展覽,介紹我國資源概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寶玉石標本等有關實踐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礦成果,普及有關地球科學知識。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出席活動並觀看科普展板

李金發副局長、連長雲副主任與朱立新秘書長觀看展板

紫竹院公園領導觀看科普展板

郝梓國專職副秘書長作講解

活動現場

免費發放科普書籍

標本展示

現場知識問答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紫竹院公園團委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國土資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

4月22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部分專家、青年工作委員會籌備組成員及中國地質大學在校學生共計20餘人參加了國土資源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的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會場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楊文志部長應邀出席活動現場。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7月25日,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在吉林省長春市開營,來自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餘名優秀中小學生和工作人員參加了本次夏令營活動。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營儀式上發表講話,吉林大學韓曉峰副校長、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尹軍副主席分別致歡迎辭,朱立新秘書長主持開營式。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夏令營總營長 孟憲來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 夏令營副總營長 朱立新

吉林省地質學會理事長,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夏令營副總營長 韓曉峰

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尹軍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郭文秀

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興洲

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專員、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孫英男

吉林省地質資料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主任 張寧克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趙志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忠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副總隊長兼總工、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小樓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副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張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張俊生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產業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陳跡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科技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徐宏節

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高度重視本次夏令營,要求與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密切配合,認真籌備,精心組織,明確職責,保證安全,圓滿完成夏令營的各項活動。中國地質學會認真籌劃,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質學會、吉林大學等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組織了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實地考察和參觀了大陽岔寒武一奧陶系界限層型剖面自然保護區、長白山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天池、大峽谷地下森林公園、十五道溝玄武岩大峽谷、楊靖宇烈士紀念館、松花石藝術館、中朝邊境、偽皇宮、長春地質宮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專家全程陪同講解,並就地學基礎知識、古生物等相關內容做了專題科普講座,輔導營員們撰寫了地質小論文。營員們在飽覽祖國壯麗山河、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獲得了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地學知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意志,增進了友誼,接受了地質科學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鍛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開營儀式

豐富多彩的夏令營生活——學習娛樂兩不誤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碩果累累的夏令營——閉營儀式

本次夏令營評選了優秀營員獎、優秀小論文獎、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個人獎,鼓勵獎頒給了10歲及以下的小營員。閉營儀式上,營員們的文藝表演更是精彩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夏令營活動應急預案、活動手冊、《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媒體采訪

中國教育新聞網、新華新聞、鳳凰網、《吉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第四個「防災減災日」活動

5月12日是我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質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普及災害自救互救知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災害風險防範意識。

5月12日,中國地質學會按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統一要求,在北京市蓮花池公園圍繞主題「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活動注重結合當前地學熱點問題,採取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活動形式,包括應急包展示及講解、發放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地質災害知識問答及地質標本的展示等,並製作了11塊有關地質災害及其防禦的展板供公眾參觀學習。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首次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科普產品博覽會

設立地質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國地質學會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辦,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和蕪湖市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陳希出席並講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徐延豪出席並參加了展會有關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領導委派學會秘書處專人負責,結合當前地學熱點,設立了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個展台;製作了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地質災害和寶玉石宣傳展板,地質災害家庭應急宣傳折頁及我國世界地質公園DVD宣傳光碟;購置了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和科普書籍等,並邀請地學專家向參觀群眾針對科普知識進行現場講解。內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務民生、凸顯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並舉發展、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的應用,展品亮點紛呈。

歷時三天的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廠商、院校及全國學會1300餘家,對外展示的科普產品達2萬余件,觀眾110萬餘人次,中國地質學會在本次科普博覽會上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安徽省政府和參觀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地質學會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科普活動亮點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積極調動和發揮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的自身優勢,結合地學熱點問題,創新活動形式,開展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系列科普活動。

1.甘肅省地質學會——「世界地球日」大學生演講比賽

2.安徽省地質學會——在廣場設立大型科普宣傳咨詢點

3.湖南省地質學會——面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會

4.遼寧省地質學會——向小學生贈送科普圖書

5.新疆地質學會——面向幹部、群眾、學生開展科普講座

6.四川省地質學會——第五屆大學生「世界地球日」主題演講大賽

7.洞穴專業委員會——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

8.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接待參觀人員,講解海洋地質知識

9.地質科普工作委員會——「世界地球日」地鐵四號線展板宣傳

10.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開展「翠華山地質科普行」活動

11.徐霞客研究分會——「第七屆中國徐霞客國際旅遊節」在徐霞客故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隆重開幕

12.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來自湖南省邵陽學院、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的近500名參觀者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㈢ 年度重要活動

徐紹史部長與汪民副部長來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

2月2日上午,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一行來到中國地質科學院進行調研。徐紹史、汪民視察了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研究重點實驗室、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和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聽取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張陟對全院工作的匯報,並與李廷棟、陳毓川等院士、專家進行了調研座談。徐紹史對中國地質科學院50多年來為國家經濟建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切實加強科技和人才建設。汪民副部長在講話中強調要做好地質工作,需要加強地調和科研的結合,把調查和科研工作統一部署,回歸地質工作本來面目。

徐紹史部長聽取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匯報後做講話

徐紹史部長與汪民副部長來中國地質科學調研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4月1~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兩會、全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會議、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會議精神,系統回顧了2007年工作,周密部署了2008年工作,提出「解放思想、服務大局,建設一流地學科研機構」的目標,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站在推動地質事業大發展的高度,研討了事關中國地質科學院發展的重大問題。此次會議是一次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明確任務、求真務實的大會。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兼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科技部政體司體改處處長翟立新出席會議並作講話。中國地質科學院老領導陳毓川院士、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司長彭齊鳴出席會議並作發言。出席大會的領導還有中國地質調查局鍾自然副局長、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領導、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負責人等。沈其韓、裴榮富、趙文津等部分院士應邀出席會議。院領導班子成員,所黨政領導,院各處室負責人及各所有關處室負責人等6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院黨委書記張陟主持,朱立新常務副院長作題為「解放思想、服務大局,努力實現建設一流地科院新跨越」的工作報告。會議期間還套開了院2008年度黨風廉政建設會議,院2008年外事工作會議,討論修改了《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對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進行了表彰;簽訂了黨風廉政、安全生產、保密工作、社會治安與綜合治理責任書。

最後,張陟書記做了會議總結並對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進一步轉變觀念、建設一流的中國地質科學院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8年院工作會議大會

2008年院工作會議總結會

2008年院外事工作會議

2008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試點動員大會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心靈感言暨整頓作風增強執行力交流大會上局(李明祥)、院(張陟、董樹文)領導、盧耀如院士與凱旋而歸的四川災區考察專家組成員合影

地質研究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

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根據中央部署,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和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同步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2008年3月~2008年8月)。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作為河北省第一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2008年9月~2009年3月)開展了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在整個試點工作過程中,院、所黨委始終堅持以構建保障科學發展新機制為核心,以解決思想認識和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為主線,重點解決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在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中存在的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解決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基層和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立足用利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堅持把理論學習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整頓作風、增強執行力」兩個學習大討論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結合,使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與做好本職工作、推動科學發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各單位黨委高度重視、周密計劃、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廣開言路,廣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調查研究、積極獻計獻策。各單位學習利學發展觀活動,按照各自的活動方案,圓滿完成了既定動作和自主動作,通過此次試點活動,凝聚了人心、理清了思路、明確了目標、完善了制度、解決了部分問題,取得了預期成效,為推動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礦產資源研究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

地質力學研究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

組織參加第39個「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

2008年4月22日,第39個「世界地球日」當天,中國地質科學院在主會場布放了30塊展板,宣傳2007年度院十大科技進展和重點實驗室,普及地學知識,11個重點實驗室和李四光紀念館對外開放,部、局領導及50餘名大學生、社會公眾來參觀。

第39個地球日社會公眾參觀我院展板

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辦

由礦產資源研究所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承辦為期3天的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於2008年11月8~10日在北京勝利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主攻深部,挺進西部,走出國門,為國家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鍾自然宣讀了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的書面講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毓川院士致開幕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吳淦國教授致歡迎詞,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毛景文研究員主持了開幕式。

國內5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勘查及礦業部門單位的700餘名代表以及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的12名國外礦床學家參加了本屆會議。開幕式後陳毓川院士、翟裕生院士、美國地質調查局David Leach博士做了大會報告。

本次大會共收到論文摘要372篇,會議共計327人次對21個專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內容涉及區域成礦規律、礦床成因、成礦模擬與實驗、找礦勘查理論與方法、礦產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和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等礦床學各個研究領域。會後部分專家學者分別到膠東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三江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

從本次大會看,成礦研究具以下發展趨勢:一是成礦理論研究從單個礦床到成礦系列、成礦系統轉變;二是符合中國地質實際的成礦理論初步形成,成礦基礎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找礦勘查與成礦理論的結合更加緊密;四是勘查技術和評價方法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會議首次評出了15個「優秀青年學生學術報告」,對青年學生給予物質獎勵並頒發證書。

第九屆礦床大會會議現場

陳毓川院士在第九屆礦床會議上發言

會議代表野外考察

本次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發起和承辦。礦產資源研究所領導王瑞江、張佳文、王宗起出席了大會開幕式。礦產資源研究所有關部門參與了大會服務。在同時召開的本屆礦床專業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決定第十屆全國礦床會議將於2010年在吉林長春舉行。

中國地質科學院保密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2008年5月29~3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院及各研究所(中心)辦公室、科技處、資料室、網路管理等部門4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邀請了國家保密技術研究所所長杜虹教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印潔分別主講了《增強信息安全保密意識,嚴格執行安全保密制度》、《地形圖保密及應用》。會議還邀請了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資料處劉斌處長作了關於《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的學習輔導,解答了與會人員的有關問題。部辦公廳秘書處景天輝處長結合當前國土資源部門保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就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會上,各單位還簡要匯報了本單位的保密工作情況,交流研討了有關工作經驗,提出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有關工作建議。朱立新常務副院長作了會議總結,對進一步做好保密工作要求,全體職工要高度重視保密工作,各單位要堅持加強保密宣傳,切實落實保密責任、完善機構,不斷完善相關保密制度。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討會現場

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期評估檢查會在北京召開

2008年9月26~28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期評估與檢查會議在北京召開。李廷棟院士、趙文津院士、鄭亞東教授、劉傳正等專家和院黨委書記張陟、常務副院長朱立新、副院長董樹文、紀委書記王潔,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外部主任葉建良參加了中期評估與檢查,項目負責人、院屬各單位科技處管理人員等40多人參加了會議。17個項目組依據《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實施細則(試行)》的有關規定,匯報了一年來的科研進展情況、經費使用情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與會領導、專家認真聽取了各項目組的匯報,就工作進展、科研經費運行管理情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提問,並與項目負責人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議。經專家、領導評議,地質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員負責的「碰撞造山帶的深熔作用及其構造動力學與成礦效應的研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湯麗玲高級工程師負責的「礦物學方法在生態地球化學評價中的應用」2個項目獲中期評估優秀,其餘15個項目均評為良好;11個項目財務執行情況良好,6個項目財務執行情況中等。本次會議是院對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第一次進行中期評估與檢查,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積累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管理經驗,為做好下一步基本科研業務費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期評估檢查會議現場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的主要領導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的主要領導如下:
(一)姜大明,男,漢族,1953年3月生,山東榮成人,197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哲學學士。現任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二)庫熱西·買合蘇提,男,維吾爾族,1960年3月生,新疆皮山人,1977年1月參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黨組書記。
(三)汪民,男,漢族,1956年11月生,河北磁縣人。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4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四)王世元,男,漢族,1955年12月生,內蒙古通遼人,管理學碩士,土地估價師。1974年6月參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五)趙鳳桐,男,漢族,遼寧遼陽人,1954年12月生,1973年2月參加工作,大學普通班畢業,工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
(六)張德霖,男,漢族,1958年12月生,山東榮成人,經濟學博士,副研究員。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土地副總督察(專職)。
(七)鍾自然,男,漢族,安徽桐城人,1962年8月生,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研究員。現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
(八)王宏,男,漢族,1963年5月生,山東青島人,199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海警局政委。
(九)嚴之堯,男,漢族,1958年1月生,海南文昌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學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專職副總督察,總規劃師。
(十)王廣華,男,漢族,1963年1月生,河南滎陽人,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區域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十一)曹衛星,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㈤ 懷念我國地質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李捷先生

陳夢熊

( 國土資源部)李捷先生 ( 1894 ~1977) ,號月三,河北成安縣人。1913 年考入工商部地質研究所講習所,經過三年學習,1916 年畢業,進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從此開始獻身地質事業。他是我國第一批由本國培養成長的地質學家,是我國地質界的老前輩,也是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李捷先生離開我們將近 30 年了,但他對中國地質事業作出的貢獻,永遠長存,我們仍然時常懷念他。

一、中國最早一批由本國培養的地質學家

地質科學作為一門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在我國發展較晚,實際上僅創始於 20 世紀初期,20 世紀前,不少外國的地質學家,捷足先登,相繼到中國開展具有探險性和開拓性的地質考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人龐培利 ( R. Pumpelly,1923) 和維里士( B. Willis,1857 ~1944) ,德國人李希霍芬 ( F. 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俄國人奧勃魯契夫 ( B. A. Obrechev,1863 ~ 1956) 等。通過他們的調查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國的地層系統與構造輪廓,以促進中國早期地質科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 年孫中山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設置了地質科,聘請由日本留學歸來的章鴻釗任科長。這是中國在政府內最早出現的一個管理地質工作的專業機構,為了培養地質人才和開展全國地質調查工作,1913 年在北洋政府工商部建立地質調查所,並聘請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擔任第一任所長。但因缺乏地質人員,無法開展工作,因此同年設立了地質研究所,其主要宗旨是開辦一個地質講習所,專門培養地質人才,由章鴻釗親自擔任所長,並邀請丁文江、翁文灝等擔任教職。1916 年講習所的學員結業以後,丁文江繼續擔任地調所所長,直到 1922 年,翁文灝繼丁文江之後擔任第二任所長至 1937 年為止。所以章、丁、翁三人,被認為是開拓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也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

地質研究所一共招收了30 多名學員,經過三年的學習,1916 年6 月,共有21 人完成全部學業,其中 18 人取得畢業證書,全部到地調所擔任調查員。其中除李捷先生外,還包括謝家榮、葉良輔、王竹泉、李學清、劉季辰、周贊衡、譚錫疇、朱庭祜等,成為我國最老一輩的著名地質學家。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開始在全國展開區域地質礦產的調查。從而結束了中國國土上長期以來只有外國人從事地質調查的可悲局面。由此可見,地質調查所與地質研究所雖同時成立於 1913 年,但實際上是一個空架子,徒有虛名。一直到 1916 年,講習所學員結業以後,地質調查所才真正成為一個實體,而地質研究所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二、李捷先生對早期地質事業的主要貢獻

李捷先生 1916 年進入地質調查所,開始從事地質工作,前後長達 60 年之久。在此期間,按其主要經歷,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①地質調查所工作時期 ( 1916 ~ 1928) ;②地質研究所工作時期 ( 1928 ~1945) ; ③地質部、水電部工作時期 ( 1949 ~1977) 。

1. 地質調查所工作時期 ( 1916 ~ 1928)

地質調查所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區域地質調查。1916 ~ 1919 年他完成河北西部地區的地質礦產調查,著有 《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 ( 附地質圖) ; 1920 年他與朱庭祜調查井陘鐵礦,著有 《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 附地質圖) ; 1923 年與葉良輔在安徽省調查,著有 《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等調查報告。以上調查報告是 20 世紀 20 年代我國最早發表的一批代表性成果,具有典範性和帶頭作用。

地調所成立之初,章鴻釗就制定了一個編制全國地質圖的全面規劃,主要包括比例尺1∶ 300 萬的全國地質圖和 1∶ 100 萬的分幅圖,計劃在 20 年內完成。20 世紀 20 年代按計劃先後完成 1∶ 100 萬的分幅圖 《北京濟南幅》( 譚錫疇主編,1924) 、《太原榆林幅》( 王竹泉主編,1926) 和 《南京開封幅》 ( 李捷主編,1929) ,成為中國最早出版的三幅正規1∶ 100萬的分幅圖,為進一步開展編圖工作樹立了樣板。1936 年專門成立了以所長翁文灝為主任、黃汲清為副主任的中國地質圖編纂委員會,計劃在三年內繼續完成 1∶ 100 萬的分幅圖共 7 幅。但因抗日戰爭影響,拖延到 1945 年抗戰勝利後,才在黃汲清的直接領導下,於 1950 年完成了 1∶ 300 萬的中國地質圖和 1∶ 100 萬的分幅圖 14 幅。

1927 年所長翁文灝派李捷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的代表,協同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具體負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地形、地質測繪和發掘工作。參加發掘工作的民工達 60餘人,共獲各類化石 500 余箱,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大量化石標本中,步林發現了一顆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經古人類學家步達生鑒定,認為是一成年人的左下齒,並建議命名為 「北京中國猿人」或譯為 「中國猿人北京種」,俗名 「北京人」,這一名稱一直被引用。

通過野外地質調查,他對 1 號洞穴內的堆積物進行了詳細的岩性描述和地層劃分,同時對採集的大量標本進行實驗室內的分析測試與顯微鏡鑒定。如顆粒結構、礦物成分、重礦物含量以及化石分類與化石層位的分析比較等,為進一步發掘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李捷由於工作調動,在周口店工作不到兩年時間,但收獲很大,成績突出。著有《周口店化石層》及 《周口店採集研究的經過》等重要論文。李捷離開後,楊鍾健、裴文中與賈蘭坡等接替他的工作,繼續開展周口店的發掘,並於 1929 年 12 月,首次發現一個完整的頭蓋骨,消息傳出後,一時震驚全世界。

2. 地質研究所工作時期 ( 1928 ~ 1945)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捷應聘轉入研究所。在所長李四光的領導下,曾先後與舒文博、俞建章、朱森、張文佑等合作,在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以及江蘇等廣大地區,開展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著有 《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 《湖北蒲圻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秦嶺中段地質調查紀略》、《湖南武崗至廣西柳州之地質》、《廣西馬平附近之地質》、《寧鎮山脈地質》、《廣西西南之茅口灰岩》、《廣西羅成黃金寺門附近地質》、《湖北礦產調查》等報告,為開發上述地區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大量基礎性資料。

3. 地質部、水電部工作時期 ( 1945 ~ 1977)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老曾回河北省擔任建設廳廳長,對促進水利建設,頗多建樹。新中國成立,1952 年他回地礦部門,一度擔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6年應水電部要求,從地質部調水電部勘測設計總局,任地質總工程師。這一時期,李老雖進入古稀之年,但仍精神煥發。他不辭辛苦,曾先後到河南陸渾水庫、雲南毛家村水庫、福建東張水庫、陝西寶雞引渭工程、甘肅昌馬水庫、青海西寧北山寺電站、黑龍江鏡泊湖水電站等水利工程進行工程地質勘測,足跡遍及全國,為發展我國的水利建設和工程地質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三、李捷先生與第四紀冰川研究

早在 1921 年,李四光先生率領北大地質學系學生,在河北太行山和山西大同等地區進行野外實習時,第一次在國內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並在國內外發表多篇有關論文。20世紀 30 年代,李四光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大量冰川遺跡。經詳細調查,於 1937 年發表專著 《冰期之廬山》,被認為是我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經典著作。但是他的這一新觀點,當時受到國內不少地學家的質疑,而且部分外國著名學者,也表示難以接受。因此長期以來冰川問題成為學術會議上熱烈討論的焦點之一。

20 世紀 30 ~ 40 年代,原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所長李四光領導下,又在西南地區組織開展冰川遺跡的調查,而且在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有許多新的發現。李捷在鄂西海拔 1000m 左右的山區,發現許多典型的冰川現象以及棕紅色泥礫的分布,他認為可與江西廬山期冰川相對比,在 1939 年的 《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論文 《鄂西第四紀冰川的初步觀察》,成為早期冰川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李捷調回地質部工作,同我在同一個辦公室辦公。同室還有朱庭祜老先生和姜達權同志。兩老兩少,十分融洽,經常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地質問題,其中談論最多的,恐怕就是冰川問題了。李老談興最高,對冰川有狂熱的興趣。特別最愛談論北京的冰川遺跡,而且帶領我們到模式口、八大處、三家店等處,觀察各種冰川現象。

1962 年,他又多次專門到密雲水庫以及平谷、延慶等地,進行冰川考察。雖已年邁體弱,但仍興致勃勃,跋山涉水,樂此不疲。他認為密雲水庫地處東西向構造帶,但形成北東向的槽谷地形,附近冰川地貌顯著,在壩址勘探時,曾發現第四系底部分布棕紅色泥礫,深信這類槽谷是在中晚更新世時期,由於冰川作用形成的。在延慶地區,看到永寧、懷來等盆地,由東北向西南成串珠狀分布,槽谷狀地形十分發育,第四紀沉積由二三十米逐漸增加到二三百米,其中早更新世湖相泥河灣組被中更新世的泥礫層所覆蓋。由此可見,第四紀冰川遺跡,不僅在山區到處可見,而且在平原地區也廣泛分布。

1958 年他曾到三門峽對第四紀冰川遺跡進行調查研究,著有 《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和 《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等論文。三門峽附近主要分布三門系,原三門峽地質隊曾將三門系按岩性由下至上劃分為 5 層,經李捷實地調查,發現5 層中除 2、3、4 層為比較典型的湖相沉積外,在第 1 及第 5 兩層中,均發現帶有條痕狀或丁頭狀擦痕,分選極差,無明顯層理的泥礫層; 並發現泥礫層下的粘土層中,具有冰川作用形成的表層褶曲錯動現象,或形成光滑的冰溜面,很難用其他原因來解釋。他認為第5 層不整合覆蓋在所有較老地層之上,大致相當寶雞等地所見老黃土層下的底礫石層,應是三門系的上限,而第 1、第 2 層之間的冰磧泥礫層,應為三門系的下限。這一新的發現對這一地區第四系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第四紀冰川問題,雖然至今仍存在不同觀點,但通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調查研究,特別是結合大量勘探工作,許多客觀事實,都證明第四紀冰川確實存在,不僅在北方有,同樣在南方也有; 不僅在地表能看到,而且地表下也有廣泛分布,例如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北京地區、川西平原以及桂林附近,都發現山前有些地方有多層泥礫層的分布。冰期的劃分,也由最初的 3 期增加到 4 期,又由 4 期增加到 5 期。因而冰期的下限,也由 200多萬年,擴大到 300 萬年以上。

第四紀冰川研究與許多兄弟學科密切相關,所以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主要是:①古冰川與古氣候、古環境的研究; ②第四紀地層劃分與區域對比; ③第四紀底界的確定; ④第四紀岩相古地理與地貌的深變; ⑤古人類的演化; ⑥第四紀新構造的研究; ⑦冰期與海進、海退的研究; ⑧古冰川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

李捷先生是中國最早參與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少數老地質學家之一,而且終生對冰川念念不忘,稱得上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帶頭人與開路先鋒。

四、結束語

李捷先生是我國第一代由本國培養成長並有重大貢獻的地質學家,從事地質工作 60餘年,把畢生精力獻給他所熱愛的地質事業,碩果累累,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不愧為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與奠基人。

早年他在地調所與地研所工作期間,完成大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大量基礎性資料,特別在河北、安徽、湖北、湖南與廣西等地,對區域地層與礦產資源頗多研究,造詣甚深。他在周口店參與北京猿人的發掘工作,以及在第四紀冰川研究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晚年不顧年老體衰,依然跋山涉水,踏遍全國,為新中國的水利建設和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李捷先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畢生追求真理,為人熱情坦誠,光明磊落。他治學嚴謹,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業績將永載中國地質事業的史冊。我們永遠懷念他!

㈥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㈦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㈧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㈨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8年我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活躍,全年執行外事項目總計為137項,447人次,其中派出項目94項,301人次,請進項目43項,146人次。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對外交流與合作數據統計表

重要外事活動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協議簽署儀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舉行:2008年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了在中國廣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這是UNESCO在地球科學領域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國際二類中心,也是對我國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師淑雲、UNESCO負責科學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和負責對外事務助理總幹事薩亞德、國土資源部巡視員李志堅、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時任所長單海平和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中)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啟動掛牌儀式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行: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越南、瑞士、波蘭的地質學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掛牌儀式。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組織同意,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由16人組成,分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

此前於200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宣布了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討論通過了《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財務、行政和人員管理辦法》、審議通過了由理事會主席與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選,中心秘書處向理事會詳細展示了2009年工作計劃。經討論,會議確定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如下:

(1)理事會主席: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2)理會成員: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羅伯特·米索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全球觀測處負責人、國際地學計劃(IGCP)秘書長

周兆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黃俊華 桂林市政府副市長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鍾自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

張宏仁 原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國際地科聯執行委員會成員、提名委員會主席

威赫穆·斯圖克梅爾 德國地調局高級水文地質學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霍夫曼環境研究所所長

彼塔·米拉諾維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質與岩土力學咨詢專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常任委員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

袁道先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集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教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單:

姜玉池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左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與UNESCO助理總幹事埃德倫為國際岩溶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收獲豐碩:2008年8月6~14日,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以李廷棟院士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為副團長的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參會。在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我院代表團積極參與大會的學術活動,成為學術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論文摘要83篇,口頭發言論文52篇,展講論文31篇。在大會「每日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地質災害」專題會上,董樹文副院長應邀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共參加了36個專題研討會,廣泛交流地質科學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為6個專題研討會召集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35名代表分別於會前、會後赴挪威、冰島、芬蘭、瑞典、俄羅斯參加了大會組織的10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我院科學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加深了對全球地學發展動態的了解,直面國際地學新局面,受益匪淺。頻繁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將陸續簽署,新一輪國際地學合作將迎來又一高潮。

地質研究所代表赴俄羅斯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赴芬蘭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代表赴北極參加會後油氣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趙越在北極考察油氣地質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展

近年來我院科學家組織實施了若干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包括中俄蒙哈韓五國「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編圖項目、「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項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中圭合作地球化學填圖研究及資料庫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俄蒙哈韓五國編圖項目:

(1)項目編圖成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功展出: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韓國五國共同承擔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項目第一階段編圖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開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中俄兩國展台相對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負責印刷出版的《地質圖》與《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負責印刷出版的《構造圖》與《非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該圖系成為中、俄兩國展台的最大亮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諸多地質學家在圖系前駐足瀏覽,紛紛要求訂購,大會「每日通訊」還對該圖系進行了相關報道。

(2)「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召開:我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以「五國編圖項目」為依託,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聯合組織召開了「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共有30餘位代表作學術報告。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研討會期間交換了圖件。

「地質過程及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中國IGCP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該項目六個課題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報告,查閱了項目提交的成果資料,認為項目各課題按計劃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大量寶貴的觀測資料和創新成果,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董樹文副院長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向俄羅斯代表介紹中國展台展覽內容

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合影

趙越研究員在第33屆地質大會ASl-2會場作學術報告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圖項目」進展:基本完成了國際亞洲地質圖草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其主要進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稿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2)進一步完善了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3)開發了Arc GIS平台下圖面標注與圖形屬性內容邏輯關系轉換程序,建立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庫(包括符號、色標、花紋等);(4)基本完成了中國地質圖編制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也基本完成了編稿圖。對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提供的編稿圖和數據,按1:500萬國際亞洲編圖圖例和資料庫建設細則進行了數據整理,對圖面標注和資料庫屬性內容等按規范進行了統一編輯,並對編輯、整理後的各國際編圖組和各國提供的圖件進行了拼接。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出期間,該圖得到各國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

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油氣地震探測技術實驗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2008年項目組按計劃完成了年度任務,利用先進的SN408千道地震儀器採集了合計約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橫過羌塘地體布置了寬頻帶儀器30台。取得主要進展包括:(1)橫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實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測(100km)。(2)引進先進理念並開發新技術(如多尺度震源動態協同觀測、層析成像靜校正、近地表疊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復雜含油氣地下構造數據採集與處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創新價值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跨越性進步。(3)與美籍華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遠震P波層析成像反演,在長度超過300km的剖面上,發現了印度板塊地幔向北俯沖到羌塘地體之下的證據,這對評價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及其對青藏高原油氣影響等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創新意義。(4)擴展了國際合作領域:促進與美國基金「大陸動力學」大科學計劃天山項目(負責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緣實施主動源地震觀測剖面120km,探究板內匯聚深部過程,發現了我國陸內推覆造山深部動力學過程的證據。(5)發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雙邊國際會議報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動態觀測技術、深井大葯量激發和大偏移距觀測方案。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了國際交流,實現了我國地震探測及處理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了人才培養進度,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地位,帶動了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國際地球化學填圖」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承擔。項目由中國牽頭,聯合南美大陸的資源大國巴西和哥倫比亞、非洲大陸的資源大國埃及和南非及中亞的哈薩克開展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合作研究:(1)技術培訓與人員交流:先後為南美、非洲和亞洲等40餘個國家舉辦了5次地球化學填圖培訓班,培訓的學員達260餘人次。(2)技術標準的制定:制定了針對南美熱帶雨林地區和非洲與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規范(中英文版1.0)。該規范涵蓋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從采樣、樣品加工、樣品分析測試、直到數據管理和圖件製作全過程。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制訂這一領域的國際技術標准。(3)合作填圖示範研究:指導哥倫比亞開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指導哈薩克開展了1:100萬比例尺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4)發表SCI論文8篇,培養博士4人。在這一項目帶動下,除了原五國願意繼續合作以外,又有蒙古、蓋亞那、印度等國也要求加入該計劃。這是中國向最終建立全球地球化學資料庫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採用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採煤塌陷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狀況,以及利用微生態技術進行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試驗,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互饋機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解決研究區能源基地開發引起的一些關鍵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水—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並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3)根據雙方協議,應德方的邀請,選派了以中方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為團長的6人項目組成員,赴德國重點研討和考察:1)交換雙方研究成果並商討雙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學習德方有機物測試和污染機理研究的理論、方法;3)由德方講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技術;4)考察魯爾地區煤炭地下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已經合作項目資助1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環境土壤化學實驗室進行了為期1年的培養及訪問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團考察德國魯爾地區礦山環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綜合修復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項目在調查分析天津市大畢庄地區地質與土壤情況和污染歷史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6種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土壤質量評價、成因分析和風險評估。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的變化來評價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效應,通過小規模試驗獲得了蔬菜葉OCT指標與重金屬Cd污染程度的關系。通過實驗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穩定性和水穩定性,通過礦物穩定性及其形態變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屬的熱(表生)穩定性。通過分析不同粒徑和形態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在表生條件下重金屬元素擺脫礦物中各種鍵的束縛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屬在表生條件下的熱穩定性和水穩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區礦物組分、粒徑、形態和吸附劑對重金屬的活動性的影響。研究了利用炭石灰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新技術。詳細了解了法國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綜合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引進了水土污染綜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長期穩定性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城市垃圾處理管理與處理方面,強調了「廢物利用」、「分揀增值」、「固定化」和綜合環境效應。

「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檢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項目自實施以來,從大量的實驗數據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陽地區河流污染的主要無機元素是溴、砷、鎘、銅、錳,有機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鹵代烴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與當地飲用受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和食用淺層地下水灌溉的農產品有關。項目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合作研究了沈陽細河工業開發區的水—土污染監測和修復治理等問題,採用的新技術包括磷酸鹽岩化學固定法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全氟有機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重金屬形態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麥草對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技術以及生物監測技術。2008年4月項目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訪問。2008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曹心德博士來華就土壤修復問題親赴沈陽地區採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樣品,並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現場培訓。目前項目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合作實驗室進行培訓,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獲得大量資料和數據。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研究生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簽署一批雙邊(多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1)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具體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15~2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成功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訂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月岩樣品年齡測定、隕石地球化學分析、行星遙感、南極天然地震觀測、鹽湖調查研究、人員交流培訓六個方面的合作意向。為具體實施鹽湖調查(火星試驗場研究)的合作內容,2008年5月礦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美科學家在大柴旦考察鹽湖

鄭綿平院士和華盛頓大學王阿蓮教授在小柴旦湖採集鹽類樣品

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美雙方分別組織研究小組於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區進行鹽湖野外考察。主要對大柴旦湖地區、小柴旦湖地區和大浪灘、小梁山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鹽類礦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採集了大量鹽湖沉積、鹽類礦物、鹵水以及生物等樣品,明確了近期主要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達木鹽湖區的氣候、地貌、地質及礦物學,與火星上的地質、地貌及礦物,特別是硫酸鹽礦物進行類比研究。(2)對採集的柴達木鹽湖的樣品進行生物學研究,分離鑒定生物類型,研究其在極端環境下的代謝特徵,研究在柴達木鹽湖中的生命體系對火星生命體系的潛在意義,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種新的類似模型。(3)研究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的年代學、礦物學,與火星上極端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環境進行對比研究。

(2)與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11月張陟書記率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期間,帶去了雙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米蘭—比考克大學正式簽字後,於2008年8月將正式文本寄給我院簽字。

(3)與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與我院地質研究所有長期的交流往來關系,尤其是在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為加強雙方的進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質研究所與柯廷理工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4)與德國弗萊堡理工大學專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等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有關專家簽訂了有關秦嶺—大巴山造山帶的構造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德科學家於2008年10月聯合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

(5)與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簽署協議合作進行阿伏加德羅常數項目

此項研究由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實施。為了保證該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參與方的磋商,擬定了有關合作協議。

加強外事管理並出台《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國際合作成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頒布的有關外事工作管理規定的精神,並結合我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並編制完成《外事文件匯編》。該管理辦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對規范和加強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在我院成功召開

由科學技術部接待的台灣「2008兩岸自然災害防治訪問團」一行6人於2008年9月23日來我院訪問,訪問團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會見訪問團,李廷棟、肖序常、陳毓川、許志琴院士,劉敦一、高銳研究員,地質研究所侯增謙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趙越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見。

董樹文副院長主持了兩岸地球科學家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岳橋研究員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與發震背景分析」、彭華研究員作了「地震前後的地應力波動現象」報告,台灣學者陳文山博士作了「台灣造山帶前緣褶皺逆沖斷層帶的斷層特性研究」、陳於高教授作了「從大地震的研究經驗中找到新希望:以台灣集集大地震為例」學術報告。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座談會

我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一覽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㈩ 地理高手來

我覺得你要培養興趣,我喜歡地理就是因為我喜歡旅遊。不知道你是哪個省的考生,我是江蘇的。你平常沒有事可以多看地圖冊,特別是那種書上比較重點講的內容。由於我高考過去已經一年所以說的漏洞估計比較大比較凌亂。就舉幾個例子哈。現在你的關鍵是應試,適當的背誦和記憶是一定的,但我覺得死記事絕沒有效果的你要先理解,應試是有很多套路的。哪個區域分析什麼的不管國內國外撐死了就從那幾個角度去分析。人文地理部分相對而言很簡單,重在積累,自己不能有厭煩恐懼自卑等心理。自然地理應該是你的薄弱項吧,這個需要自己靜下心來從基礎開始理解,記住一定是理解能弄懂的就要弄懂,從比較基礎的大眾的題目開始做,難題先放一邊我們先不求高分,多做經典的題型做多了你自然會發現它的考斯重點在哪裡然後再根據你歸納出的重點鞏固基礎繼續做題,熟能生巧。有一種方法就是整理自己以前的試卷講自己錯的題目歸類了解自己的薄弱點,有針對性的復習。自然地理更多時候是要清晰的思路不能鑽牛角尖。恩,展示能夠和你說的只能這樣。人文部分答題是關鍵你要有很全面的思考有一招是把自己想到的相關的都寫上去,當然視情況而定。答題的全面性很重要。不懂的多去問老師吧,才高二地理補上來是很有可能的,最後大家的差距是絕不會出現在地理上的,地理的高分永遠只屬於個別人,加油!一聲本人愚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