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工程地質
❶ 為什麼汶川地震不能定義為豆腐渣工程 為什麼
其實是個明白人都知道這就是豆腐渣工程,不管多少級地震,要震幾秒再倒吧,汶川大地震很多學校,醫院什麼的瞬間就垮,還能為什麼?緩解國內矛盾唄,要是豆腐渣工程全曝了光,不利於安穩啊
❷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3孔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項目屬於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專項。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5個鑽孔之一,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科學鑽探工程中心委託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探礦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施工,該孔位於四川省綿竹市九龍鎮清泉村境內,設計在汶川龍門山前緣斷裂帶上,所鑽遇地層80%是破碎、鬆散、縮徑、坍塌和部分層位涌、漏水等異常復雜地層。該孔設計孔深1200m,鑽孔結構設計為3層套管,實際下入6層套管(其中2層尾管),於2012年2月21日竣工,終孔深度1502.30m。WFSD-3孔設計與實際鑽孔結構及套管程序如圖3-38所示。
圖3-37 NLSD-1孔鑽孔結構及套管程序
(a)設計鑽孔;(b)實際鑽孔
圖3-38 WFSD-3孔鑽孔結構及套管程序
(a)設計鑽孔;(b)實際鑽孔
WFSD-3孔0~26.01m,採用Φ150mm半合管雙管鑽具試取心,26.01~1186.77m、1149.85~1187.28m(第一次側鑽後鑽孔 WFSD-3-S1)採用Φ150mm半合管單動雙管鑽具取心;1180.88~1202.57m(第二次側鑽後鑽孔WFSD-3-S2)採用Φ122mm半合管單動雙管鑽具取心,1202.57~1404.53m(第二次側鑽後鑽孔 WFSD-3-S2)採用Φ100mm半合管單動雙管鑽具取心,1404.53~1502.30m(第二次側鑽後WFSD-3-S2)採用Φ77mm單動雙管鑽具取心。Φ150mm、Φ122mm鑽具取心分別採用Φ121mm、Φ105mm鑽鋌加壓鑽進;Φ100mm、Φ77mm鑽具取心採用鑽具自重加壓鑽進。
擴孔:一開、二開、三開用帶導向牙輪鑽頭或帶導向復合片鑽頭加Φ159mm鑽鋌加壓鑽進,四開用Φ152mm帶導向合金鑽頭加Φ121mm鑽鋌擴孔,五開、六開用鑽進口徑修孔。鑽孔結構及套管程序參數見表3-12。
表3-12 WFSD-3孔鑽孔結構及套管程序參數表
❸ 汶川地震地質背景Geological Background
5.12汶川8.0級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東緣的龍門山斷裂帶,該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構造邊界。自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
The 5.1 2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at the Fault zone of Longmen Shan(Dragon's Gate Mountains)i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region locates the tectonic boundary of Sichuan basin and Tibetan Plateau.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s very active.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周邊地形梯度變化最強烈的地區,在50km范圍內從四川盆地平均海拔600rn左右,迅速變為5000m左右的高原,地形高差達4400m。
The Longmen 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is the edge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with the highest changes in land topographical gradients.The altitude at its foreland in Sichuan basin is600m and increases to5000m on the Plateau over a horizontal distance of50km.The altitude difference is4400m.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為一條長約500km,寬30~50km的北東走向的構造帶,主要由四條斷裂帶組成:F1:汶川-茂汶斷裂;F2:映秀-北川斷裂;F3:灌縣-安縣斷裂;F4:平武-青川斷裂,這些斷裂帶晚第四紀以來的活動性質以擠壓逆沖為主,並伴有右旋走滑分量。此次汶川8.0級大地震形成長近300km的地震斷裂帶。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is of500km long and30to50km wide with north--eastern striking di rection.It is composed of fou r faults:F1:Wenchuan-Maowenfault;F2:Yingxiu-Beichuan fault;F3:Guanxian-Anxian fault;F4:Pingwu-Qingchuan fault.Since Late Quate rnary,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s have been mainly compressing and thrusting with right rotational sliding component.This Wenchuan earthquake formed a quake faulting zone of 300 km long.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活動構造
Active fault system of the Longmen Shah Earthquake Fault Zone
汶川地震發震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模型Geodynamic mechanism model for focal mechanism of Wenchuan Earthquake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構造變形十分強烈,其新生代隆升可能與青藏高原的下地殼流引起的向東擠出與四川盆地堅硬結晶基底的阻擋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此次大地震的發生很可能是下地殼流向東擠出所產生長期應力積累釋放的結果。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Longmen 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is very strong.The uplift of the zone in Cenozoic may be 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extrusion inced by the lower-crustal channel flow beneath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buttressing of the rigid crust of Sichuan basin.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may be a result of the release of the long-time stress accumulation caused by the eastern extrusion of the lower-crustal channel flow.
❹ 汶川地震中出現了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汶川抄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震裂山體)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特徵進行了較系統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強震誘發滑坡災害發生特點與岩性結構和地形條件有較明顯的關系,在硬岩、軟岩和鬆散堆積物分布區,滑坡的啟動、運動和停積形式有較大的差別,但總體上都具有高速、高動能、強大動力等特徵。強震誘發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規模塊石崩落、拋射;崩塌誘發大規模滑坡3類。強震條件下大多數崩塌都表現出一定的水平拋射特徵。強烈的地震動力使極震區眾多山體大范圍震裂松動,形成了大量震裂山體。這些震裂山體的地表裂縫具體又可細分為斷裂裂縫、震裂裂縫和滑裂裂縫3類。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後泥石流爆發的臨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啟動和運動方式發生明顯改變,在今後數年內,泥石流將是影響災區恢復重建的最大地質災害隱患,應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❺ 汶川地震後,地質學家就不知道地質疏鬆會滑坡泥石流 還在那裡重建家園是不是有別的原因
其一,人手不夠。我這有數據的,汶川地震後截止至09年7月,次生災害光是滑坡就誘發了至少2萬處(是至少),泥石流就更多了。要重建的地方到處都有,但是有多少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人員呢?須知地質學不同於數學物理學,靠幾個公式、圖表就能做出預測,像這種對地形地勢都改變巨大的地震活動,不到現場是不能准確判斷是否有災害發生的可能的,更何況災後交通不便,實在是很難都跑遍呀
其二,學者們能做什麼?指出哪裡易發地質災害,建議應不應該在某處重建居住,但是決定權在學者手中么?
倒不一定是黑幕什麼的,畢竟全國全世界眼光都盯著哪,想要玩暗箱操作也要有點膽量,更何況這么搞萬一有問題風險極大。
有時咱們搞地質的到了某地勘察時發現人們已經建立了聚居點,或者重建已經開始了,要不就是已經規劃了,咱們能做的不過就是提出防範要點,除非那些實在不適合居住的,一般也不會建議讓人家換址,就算官員們願意換,老百姓也未必願意。
換址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需要重新勘察,提出報告,然後對新址周邊有潛在威脅的地形結構作工程處理,這裡面涉及到的細節問題多的要死,這就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這段時間那麼多人怎麼安置呢?
再者,提出過意見的地方,工程是否及時也是問題。不是說我們指出哪裡有問題就行了的,工程單位也要進入吧,剛剛就說了,滑坡至少2萬,聚居點不計其數,加上交通不便,工程是否能及時肯定是個問題
災後重建真的是很難的,涉及問題諸多,不僅包括地質、工程,還有社會、人文、經濟、交通等等等等,希望大家明白,不是說有人杯具了就是因為有人在搗鬼
❻ 汶川地震引發的災區滑坡地質災害
地震災害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並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5. 什麼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麼?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餘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家?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的特徵;中國人口眾多,建築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災率較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❼ 汶川地震引起了哪一種地質災害急啊!
這要看你如何理解地質災害。因為地震、火山暴發都屬於地球內動力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內若按國務院頒發的《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確定的6種地質災害類型,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山體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也是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汶川地震後,震區泥石流災害多發的原因是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體堵塞了原水流的下泄通道,並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所以泥石流災害為地震間接引發,其直接原因還是降雨或堰塞湖的壩體潰決。上述三種地質災害在今後數年仍會多發。地震直接引發的其他地質災害類型還有地裂縫,會對房屋等建築物造成破壞。
❽ 「汶川地震後地貌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本報訊(記者徐一龍)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縣城的絕大部分建築物並未倒塌,人員傷亡也不慘重,但次生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汶川縣城的「生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尹稚的報告指出,「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宜人居的環境」。目前,阿壩州已向四川省遞交報告,考慮將縣城整體搬遷。
這份名為《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異地轉移安置汶川縣城及部分理縣、茂縣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的建議報告》由尹稚教授執筆。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應考慮異地重建。目前,此報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並抄送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昨天,汶川縣縣長廖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里非常重視專家的這份報告。「專家說汶川已經是活著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壩州也已經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緊急送交報告,申請擇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駐守在汶川縣城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新址還沒確定,一種說法是,可能在成都 與阿壩州的郊區尋找一塊地方。
據了解,汶川全縣共有人口8萬餘人,其中縣城3萬餘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汶川縣城也已著手將縣城的絕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鎮的近5萬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一安全地帶被選在從汶川到綿池213國道20餘公里的兩側。汶川縣縣長廖敏介紹說,這一地帶在地震發生後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專家報告後,縣里加快了這一長廊的安置點建設。
汶川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確認,5萬居民將在6月底臨時安置到這一安全的長廊地帶。汶川新址一旦確定,即將啟動移民工程。
縣城或重回孤島
報告指出,汶川縣地震前原有地質災害點160處,震後截至6月2日的統計已發現新增地質災害點3590處,其中79處新增點已對縣城形成壓迫和包圍之勢,並隨餘震和降雨而日漸惡化,嚴重威脅到縣城已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和全部的對外交通線安全。
報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質災害一旦誘發成災,汶川縣將重回孤島狀態。
居民安置地點缺乏
報告指出,目前汶川縣城內,絕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處理論上可用的房屋,但由於被危房包圍,也並不安全。同時,縣城內極少數可避免次生災害影響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時間內無法拆除。報告認為,目前汶川縣較為安全的集中安置點有兩處,一處位於雁門鄉,可安置2057戶,另一處位於七盤溝,可安置1200戶,距縣城分別為3.5公里和4公里。地質調查隊徒步調查證實,七盤溝安置點上游還有5處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險情,也無法使用。
至於鎮鄉一級,現在僅綿鎮尚有239畝耕地可用於安置,但也受到山體滑坡和洪水上漲的雙重威脅,留足安全間距後僅能安置2958戶,其餘各鄉鎮已無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質災害也讓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遭到重創汶川縣原有耕地106500畝,地震導致滅失土地42000畝,嚴重損毀48000畝,僅存1萬多畝耕地。如果將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礎已經喪失,吃飯和飲水都將面臨嚴重困難。
建議汶川建新縣城
專家組同時發現,特大規模的山體崩塌使縣城的兩江六岸盡成裸岩、裸土,構成連綿不斷的巨大沙塵源。每個晴日,午後河谷風溯江而上,整個谷地下起草坡上達雁門均處在沙塵暴籠罩之中,屬重度污染,這些天經歷的最低能見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質、生態、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專家的共同意見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危害。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專家建議,汶川縣境內受災群眾應該迅速轉移到汶川與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帶。
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汶川應考慮異地重建。
相關新聞
汶川7萬人因地質災害再次大轉移
據央視報道剛剛安頓下來的汶川縣由於受到新的地質災害的影響,全縣7萬多人昨天開始大轉移。
目前,汶川已進入雨季,下雨對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體無疑是雪上加霜,整個汶川縣受災群眾正在進行緊急大轉移。昨天下午4點左右,受災群眾從山上趕到安置點,他們一到安置點就住進了帳篷。到昨晚為止,從汶川受災地區到安置點的群眾達到1500多人。由於下雨,轉移速度緩慢,預計今天將達到2000人左右。
中新網6月18日電 據阿壩州政府網站消息,6月17日,阿壩州緊急避險轉移安置受災民眾7616人,累計轉移安置97753人,占緊急避險總人數的87.40%,比前一日增加近七個百分點。需要實施緊急避險的民眾仍是111840人。
其中:理縣、茂縣、松潘 、馬爾康4個縣已完成轉移安置任務。此外,汶川當日轉移安置6524人,累計轉移安置58943人,完成81.56%;理縣當日轉移安置1092人,累計轉移安置6723人,完成100%。九寨溝累計轉移安置2754人,完成90.77%;黑水累計轉移安置3725人,完成97.21%;金川累計轉移安置180人,完成85.71%;小金累計轉移安置1562人,完成85.36%。以上4個縣當日均未新增轉移安置人員。
據悉,截至6月17日23時,據初步統計,阿壩州出現震後重大次生災害5198處,除阿壩縣、若爾蓋縣外,其餘11個縣、162個鄉鎮,63751戶、237540人面臨次生災害嚴重威脅。6月17日,全州未新增重大次生災害,各縣需要緊急避險人數沒有發生變化。
汶川地震烈度達10到11度 超出建築抗震標准
權威詳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經接近極限
❾ 汶川大地震
(一)汶川大地震概況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一帶發生震級8級地震,震中位置為:31°N,103.4°E,即汶川縣映秀鎮,震源深度 20~30km,屬淺源地震。此次地震最大裂度達Ⅺ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km2。據中國地震局報告,主震區已累計監測到餘震24659次。
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川、什邡、綿竹、汶川映秀、彭州等地。震感波及面廣,重慶、甘肅、陝西、山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等10多個省(區、市)都有震感。
(二)汶川地震受損情況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災害,給災區的城鎮鄉村、道路交通、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水土資源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壞。截至2008年7月21日,遇難69197人,失蹤18379人,受傷374176人,受災4624萬人。地震對災區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使災區交通通信設施、水利水電工程以及農林用地受到嚴重損毀;震後次生災害頻發,大大改變了原有地貌,造成河道堵塞、植被破壞、人文自然景觀嚴重受損。
1.直接經濟損失
1)房屋毀損。2314.3萬間房屋受損,652.5萬間房屋倒塌,倒塌房屋涉及337.9萬戶農村村民,153.2萬戶城鎮居民。初步評估,汶川、北川和清川的縣城和部分鄉鎮,基本成為廢墟。
2)基礎設施毀損。道路交通:四川6條高速公路局部受損,10條國、省干線、5條國道、10條省道嚴重受損,2300多千米的農村公路基本上全部毀掉。通信設施:四川、甘肅、陝西三省累計受災電信局所3897個,移動通信、小靈通基站累計損毀28714個,光電纜損毀28765皮長千米,累計通信電桿倒斷142078根,直接經濟損失約67.2億元。水利設施:水庫出險2380座,其中有潰壩危險的69座,高危險情的310座,次高危險情的1424座,據估算,修復重建需資金360億元左右。電力設施:764座水電站受損,初步估計,電網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0億元。農業生產設施:損毀鄉村供水設施49949處,供水管道36521km,堤壩損毀996.4km。
2.間接經濟損失
1)農業損失:四川農業生產和農業系統遭受的損失高達 70.85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9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受災面積27萬畝,經濟作物受災面積71萬畝。農作物成災面積56萬畝,絕收25萬畝。
2)工業損失:災區大量企業廠房倒塌,機器設備、原材料、庫存產品毀損。截至6月19日,四川省規模以上受災企業4812家,其中,重災企業674家,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重點大型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至少需要3個月。
3)服務業損失:商貿流通業,災區商貿流通和服務業受損商業網點138960家,損失達267.82億元;旅遊業,地震導致四川省384家旅遊景區、684家旅行社、524家星級飯店、58家旅遊汽車公司處於停業、基本停業狀態,經濟損失達624億元;5月份,四川省限額以上住宿與餐飲企業營業額為7.1億元,同比下降8.5%。
4)金融業損失:四川省內67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停業,其中155家農行網點停業,352家農信社網點停業。保險業有80家分公司、570家支公司、869家營銷服務部因災受損,營業場所倒塌房屋2489間、損壞房屋1.28萬間,經濟損失約3.69億元。
(三)地震的原因
汶川縣一帶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邛崍山系,東北部與龍門山脈相接,西部多由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組成,地面高差大、坡度陡,溝谷縱橫,切割強烈。汶川地震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1)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剛性地塊阻擋,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構造帶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2)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並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3)屬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km,因此,破壞性巨大。
4)成災原因還有:災區地形地貌復雜,山地坡度大、高差大,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數量多、規模大,成災嚴重。截至2008年9月4日,汶川地震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多達12000多處,潛在隱患點近8700處,有危險的堰塞湖30多座,如唐家山等。同時,復雜的地貌及次生災害也給搶險救災及災後重建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人為方面原因:城鄉布局不合理、建築結構抗震強度低、場地條件差等。
(四)救災情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抗震救災堅持以人為本,統一指揮協調,形成強大攻堅合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截至18日12時,累計解救和轉移1486405人;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6542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轉外省市傷員仍住院552人,共救治傷病員3813143人次;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157.97萬頂、被子486.69萬床、衣物1410.13萬件、燃油307萬t、煤炭655.6萬t。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房(活動板房)已安裝655600套、正安裝3800套、待安裝600套,生產地已發運900套、待發運7900套;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667.49億元。中央財政投入597.44億元,其中,應急搶險救災資金274.24億元,災後恢復重建資金323.2億元。地方財政投入70.05億元;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592.74億元,實際到賬款物592.14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 238.23億元;向災區調運的中央儲備救災糧累計出庫 374340t,食用油累計出庫9435t;電信光纜損毀里程合計37005皮長千米,已恢復31709皮長千米;四川、甘肅、陝西因災受損商業網點(含個體工商戶)總計138960家,已有127904家恢復營業;地震災區有組織勞務輸出合計170412人,本地就業合計664989人
(五)災後重建的對策與建議
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態、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人文等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生態環境、產業布局、城鎮選址等各項任務,因此,需要根據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盡快制定災後重建規劃,同時應長期開展地震及次生山地災害監測預報與災害防治,並加強基礎研究與高科技技術的應用。
1.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
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需要按照自然地理環境、地質條件、災害危險性、人口分布和經濟格局等條件,結合災情狀況,對規劃區進行重建條件適宜性評價,綜合評價規劃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重建規劃總體布局、城鎮鄉村及企業選址等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進行較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科學評價場地地震安全性。
2.開展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監測預報和災害防治
一是深入研究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發生的背景、過程、特點、原因和規律,劃定風險等級區域,制定災害預案、防治規劃和計劃;二是進一步完善防禦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的綜合措施,加強對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的監測、預防、預報、預警和評估工作,修訂完善防災預案。
3.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
加大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廣泛採用「3S」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
❿ 汶川地震烈度的分布特點,並從地質上解釋其成
汶川8.0級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赴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寧夏等省(自治區、
汶川8.0級地震Ⅵ度區以上面積合計440442平方公里,其中:
Ⅺ度區:面積約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呈長條狀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區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長軸約66公里,短軸約20公里,北川Ⅺ度區沿安縣-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長軸約82公里,短軸約15公里。
Ⅹ度區:面積約3144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224公里,短軸約28公里,東北端達四川省青川縣,西南端達汶川縣。
Ⅸ度區:面積約為7738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318公里,短軸約45公里。東北端達到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和陝西省寧強縣的交界地帶,西南端達到四川省汶川縣。
Ⅷ度區:面積約2778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方向受地形影響不規則衰減,長軸約413公里,短軸約115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寶興縣與蘆山縣,東北端達到陝西省略陽縣和寧強縣。
Ⅶ度區:面積約84449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向受地形影響有不規則衰減,西南端較東北端緊窄,長軸約566公里,短軸約267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縣,東北端達到甘肅省兩當縣和陝西省鳳縣,最東部為陝西省南鄭縣,最西為四川省小金縣,最北為甘當省天水市麥積區,最南端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
Ⅵ度區:面積約31490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均勻橢圓形展布,長軸約936公里,短軸約596公里,西南端為四川省九龍縣、冕寧縣和喜得縣,東北端為甘肅省鎮原縣與慶陽市,最東部為陝西省鎮安縣、最西邊為四川省道孚縣、最北部達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最南為四川省雷波縣。
二、烈度說明
(一)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達Ⅺ度,以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
(二)Ⅸ度以上地區破壞極其嚴重,其分布區域緊靠發震斷層,沿斷層走向成長條形狀;Ⅹ度和Ⅸ度邊界受龍門山前山斷裂錯動的影響,在綿竹市和什坊市山區向盆地方向突出,都江堰市區也略有突出。
(三)在山前盆地邊緣的過渡帶,烈度向東衰減很快,而西側則衰減相對較緩。
(四)烈度分布南北也不對稱,Ⅷ度區和Ⅶ度區范圍向四周擴大,且相同烈度的區域在北部比南部大,進入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顯示出斷層破裂向北東方向傳播,最大餘震發生在斷層北部。
(五)Ⅵ度區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范圍很廣,一直延續到重慶市西部和雲南省昭通市北端,在四川省西部面積相對要小。
(六)此次地震有多個烈度異常區,其中漢源為位於Ⅵ度區的Ⅷ度異常區,其餘均為高於所在區一度的異常區,包括:康縣(Ⅸ度異常區)、中江(Ⅷ度異常區)、通江(Ⅶ度異常區)、洪雅(Ⅶ度異常區)、寶雞-岐山-眉縣(Ⅶ度異常區)、西安(Ⅵ度異常區)。來源: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