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評選
❶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❷ 唐朝生的獲獎及榮譽
2014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2014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2012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專會(IAEG),Richard-Wolters獎中國唯一提名屬 2012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第一屆谷德振青年科技獎 2012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2007南京大學交通控股獎學金 2007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 2006南京大學交通控股獎學金 2006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 2005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獎學金 2004南京大學光華二等獎學金 2003本科優秀畢業論文
❸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目標和地學前沿,研究成礦作用過程和成礦背景條件,開展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展成礦理論,進行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研發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大型典型礦床的勘查示範研究,研究解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2009年實驗室學術活動活躍,重點圍繞實驗室發展和實現找礦突破展開。為了進一步提升重點實驗室整體實力,根據學術委員會建議,依託單位將「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與「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鹽類礦產)進行了重組,申報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人員出國考察或參加國際會議30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講學9次。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張作衡等完成的「新疆北天山西段銅多金屬礦找礦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二等獎;實驗室人員參與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唐菊興研究員等完成的西藏墨竹工卡縣甲瑪銅金多金屬礦床找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評為十大地質找礦成果。陳毓川院士獲得「全國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貢獻者」稱號、王登紅研究員獲得「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張作衡研究員獲得地質學會金錘獎。出版專著8部,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SCI論文30餘篇。立項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獲「地殼探測工程」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項、新增地調工作項目6項、國家973課題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9項,其中重點基金2項。
陳毓川院士獲得「全國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貢獻者」稱號
王登紅研究員獲得「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張作衡研究員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授Peter Laznicka應邀到實驗室做報告
❹ 中國第四屆十大科技英才獎
史漢祥,男,1956年12月生,寧波慈溪人,漢族,中共黨員,經濟師。北京漢祥環境生物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浙江省慈溪市漢祥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寧波太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寧波市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鄉鎮企業家,200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作為科技型企業家,史漢祥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以企業養科技,以科技促發展」的道路,自1996年至今,他累計投入億萬資金在科研領域頑強拼搏,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到目前為止,他擁有各種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專利評估資產達185.8億元人民幣。他雖非體制內的專家教授,卻是罕見的科技英才。他勤於思考、刻苦鑽研,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勇於突破陳舊的思維模式,擅長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會貫通、創新發展、自成一家;他強調宏觀把握與微觀探索相統一,重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聯結。以其「世間萬物皆以平衡求存」之理念,長期致力於不同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並抓住源頭和規律解決攻克了許多世界性難題;他從創新「銅鋅物料分離冶煉工藝技術」到「治理工業煙氣的二氧化硫污染」,發展為全面解決當代社會的「立體污染」及恢復「土壤生態」等核心技術的成功開發,將產業鏈與生態鏈合理聯接,為國家大力倡導和構建的「循環經濟」、「和諧社會」做了生動的現實註解,提供了鮮活的案例;他以事物的辯證思維自治頭疼頑疾,進而創生物技術研究所潛心研究中醫學,同樣碩果累累。《非典病因探究和中草葯防治》處方備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推崇;「史氏方」攻克惡性腫瘤治癒率達85.77%,使千萬死亡線上徘徊的生命得以延續,史漢祥因而獲得世界醫學組織頒發的「人類醫學功勛獎」;他觸類旁通,兼容並包,涉及冶金、環保、植物、土壤、中醫葯等多個學科領域,科研成果一個接著一個。而今,他嘗試用微生物淡化海水、治理二氧化碳以及改造鹽鹼地的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並逐步破解了這一浩瀚的課題。他認定地球資源必須深入認識和科學開發,向微生物要資源是人類明智的選擇和根本出路。由此可見,他的研究方向已不僅僅局限於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更著眼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未來人類生存的長遠思考。1980年2月創慈溪市銅材廠;1993年著手「銅鋅物料鼓風爐熔煉銅鋅分離新工藝」工業試驗;1996年籌建東方冶煉廠,同年成立寧波東方銅業總公司;1998年創慈溪市漢祥生物技術研究所(2002年12月注冊);2000年成立慈溪市東方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02年組建寧波東方環保設備有限公司;2004年組建太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1988、89、91、92、93連續五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優秀廠長;93、94、95、96、97、2000年由慈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先進工作者;其中90年被中共慈溪市委評為市優秀共產黨員;94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寧波市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稱號;1993年8月擔任宗漢鎮史家村黨支部書記,同年當選中共慈溪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1994年宗漢被宗漢鎮黨委評為鎮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1997年、98年、99年作為「銅鋅物料鼓風爐熔煉銅鋅分離新工藝」技術第一完成者,分別榮獲寧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優秀工藝三等獎、浙江省冶金行業公室頒發的冶金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和慈溪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9年當選為寧波市十一屆、慈溪市十三屆人大代表。2000年6月,「低硫銅鋅物料冶煉新技術開發」項目被國家經貿委授予「九五」國家技術創新優秀項目獎;他作為「銅鋅物料鼓風爐熔煉分離新工藝」第一完成者榮獲由寧波市人民政府頒發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1年7月8日被寧波市經濟委員會授予寧波市首屆工業系統技術創新帶頭人稱號;2001年12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的第四屆鄉鎮企業家稱號;2002年2月,再次被中共慈溪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7月,榮獲寧波市第二屆工業系統科技創新帶頭人稱號;2002年12月,聘任為《中國環境報》理事會副理事長;2003年3月18日,再次當選為寧波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慈溪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2003年2月18日,他發明的「DS-二氧化硫煙氣處理法」被國家環保總局確認為二00三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2003年11月21日,在人類新增及疑難疾病國際醫學大會上榮獲人類醫學功勛獎;2003年12月18日,他發明的「DS-二氧化硫煙氣治理技術」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05年4月,史漢祥因成功開發解決「立體污染」,恢復土壤生態核心技術而當選「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2006年3月,他發明的「DS-二氧化硫煙氣治理技術」被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評為慈溪市重大科技項目;2007年3月,他發明的「二氧化硫煙氣治理設備—多相反應器」榮獲2006年慈溪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7年4月,他發明的「二氧化硫煙氣治理設備—多相反應器」榮獲2006年寧波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7年10月,他發明的「DS-多相反應器」被評為2007年浙江省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重點領域首台(套)產品;2008年12月,他發明的「DS-多相反應器」獲國家環保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❺ 林承焰的獲得獎勵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多次,其中,「特高含水期河道砂油藏剩餘油分布研究」回獲山答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編著《剩餘油形成與分布》等正式出版的專著及教材7部。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孫越崎第七屆 「優秀青年科技獎」,教育部第二屆「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
❻ 求一個石油鑽井十大傑出青年材料有的發一下 要寫3000字腦袋都快爆了
集團公司十大傑出青年事跡選登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 2011-05-05 09:21 ]
編者按:近年來,在集團公司黨組和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廣大團員青年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共青團十六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緊密圍繞集團公司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充分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為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做出了積極貢獻,展示出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時代風采,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勇於創新、業績突出的優秀青年。
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調動廣大團員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集團公司決定授予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採油廠試驗大隊副大隊長王洪衛等11名同志第六屆「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授予新疆油田公司采氣一廠采氣隊工藝二班班長庫爾班江等66名同志「優秀青年」榮譽稱號。
我們希望受到表彰的青年珍惜榮譽,再接再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態度,立足本職,扎實工作,為建設「綠色、國際、可持續」的中石油再創佳績、再立新功。各企事業單位要以此次評選表彰活動為契機,加大典型選樹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廣大團員青年要以受表彰的先進典型為榜樣,學習他們胸懷理想、愛國愛企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們勇於擔當、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學習他們開拓奮進、追求卓越的創新勇氣,學習他們艱苦奮斗、奉獻石油的優秀品格,在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為推動企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科技興油能手王洪衛
王洪衛,男,197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現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採油廠試驗大隊副大隊長。
參加工作14年來,王洪衛始終把科技興油作為不變的理想,把大部分時間和心血都花在油田開發的科研實踐中,在開發方案設計、方案跟蹤調整和三次採油技術攻關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技術成果,完成國家級項目2項,集團公司、油田公司項目20餘項,發表國際SPE論文1篇,國家級論文2篇。其中,國家級課題《大慶油田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大慶油田「二三結合」水驅控水挖潛技術》獲集團公司技術創新特等獎。
目前,這些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各種開發方案編制及跟蹤調整過程,為大慶油田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王洪衛先後被授予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和「傑出員工」等榮譽稱號。
低滲透攻關能手屈雪峰
屈雪峰,女,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公司一級技術專家。
成功開發低滲透大油田,靠的是科技創新,靠的是技術進步。屈雪峰,正是推動科技進步、實現長慶油田大發展的科技人員之一。
隨著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開發對象越來越復雜,屬於典型的特低滲透、超低滲透油藏。如何實現經濟有效開發,實現集團公司提出的「上得去、穩得住」的目標,是對開發極限的挑戰。屈雪峰作為技術骨幹,積極尋找突破口,以突出的技術創新成果,在開發技術的完善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屈雪峰先後獲得中國石油技術創新一等獎2項;獲得長慶油田公司技術進步獎1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參與編寫專著3部,在《石油勘探與開發》等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6篇;獲得長慶油田公司「十大傑出青年」、「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一線好班長康勁松
康勁松,男,現年31歲,1998年12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管工技師,現為遼河油田油建一公司一分公司第二施工隊管工一班班長。
參加工作十幾年來,康勁松先後參與了西氣東輸管道、廣東LNG管道、永唐秦管道、秦沈管道等多項油田內外重點工程建設,累計創新工法50多項,為公司節省施工成本近2000萬元。
在2005年8月的中國石油職業技能大賽中,康勁松沉著應戰,摘取油氣管線安裝工金牌,並晉升為技師。從初級工到工人技師,他僅用了8年時間,走完了別人需要20年才能走完的路。2009年4月,康勁松被聘為遼河油田公司管工技能專家。
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康勁松由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遼河油田公司管工技能專家,先後獲得中國石油職業技能大賽油氣管線安裝工金牌、「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遼河油田公司「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2010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勞動模範」。
熱電紀錄創造者劉萬鵬
劉萬鵬,男,現年40歲,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現任大慶石化公司熱電廠廠長。
劉萬鵬出任大慶石化公司熱電廠廠長以來,創出了「連年安全環保無事故、連年完成利潤過億元、連年隊伍穩定無群體上訪」的突出業績。「十一五」期間,大慶石化公司熱電廠累計發電78.66億千瓦時,供汽2394.39萬噸;發電標准煤耗率下降17.18克/千瓦時,供熱標准煤耗率下降0.13千克/百萬千焦,自耗能、自耗水分別下降了18.04和30.20個百分點,創造了「發、供電量歷史最高,熱電比例和全廠熱效率創歷史可比最好水平,發電標准煤耗創歷史可比最好指標」的紀錄。
作為大慶石化公司青年的傑出代表,劉萬鵬先後獲得集團公司「勞動模範」、「安全生產先進個人」、「青年創新創效能手」和大慶石化公司「十大傑出青年」、「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焊接技術能手徐龍傑
徐龍傑,男,197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東北煉化工程公司焊接專家工作室主任。
2008年6月,東北煉化工程公司為了更好地發揮技術專家的作用,成立了徐龍傑焊接工作室。3年來,徐龍傑緊密跟蹤焊接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向, 深入開展本專業檢維修施工技術、施工工法、新型實用機具等10餘項課題研究,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面向檢維修和工程建設的主戰場,解決生產急、難、新問題幾十項,培養了一批焊接高、精、尖技能人才。
參加工作17年來,徐龍傑從一名普通的農民工成長為一名全國技術能手,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集團公司焊接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從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成長為集團公司勞動模範,成為當代中國石油青年學習的典範。徐龍傑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泰山頂上「護花人」劉學霞
劉學霞,女,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山東銷售泰安分公司泰東片區經理兼黨支部書記。
劉學霞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一項又一項佳績。進入中國石油7年來,劉學霞先後任6座加油站經理。所管加油站日銷量平均增長超過200%,其中4座摘掉低效帽子,2座進入三星級行列,4座進入四星級行列。2009年6月,劉學霞開始擔任泰東片區經理。截至2011年3月,片區所屬10座加油站日銷量平均增長超過30%。
劉學霞創造了「一圖一表一分析」管理法,她曾擔任經理的6座加油站水電費支出比預算指標平均降低21.43%,所管片區10座加油站水電費支出平均降低6.35%。
劉學霞關愛員工,凝聚隊伍。7年來,她帶過的6座加油站,無一名員工流失,共培養出16名站經理、5名核算員、5名值班長(計量員),成為泰安分公司的「護花人」。26名業務骨幹,猶如26朵璀璨的寶石花,在泰山腳下綻放。2座加油站被評為「山東省青年文明號」,劉學霞本人先後榮獲「山東省優秀青年崗位能手」、集團公司「勞動模範」等稱號。
「加油」能手邵從海
邵從海,男,198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現任中國石油江蘇南京銷售分公司城東加油站經理。
10年間,邵從海先後擔任6座加油站經理,摘掉2座加油站低量帽子,培育出4座萬噸站和3個百萬元便利店;做強、做響了5座五星級萬噸站,打造出3座「省級樣板管理站」;創建了1個「集團公司標桿班組」、1個「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2個大區級「青年文明號集體」和2個地方「青年文明號單位」。邵從海任經理的加油站有2座獲得地方政府頒發的「安全管理示範單位」榮譽稱號,2座被評為市級「十佳消費者滿意服務單位」,2座被評為市級「三信三優」單位。
10年間,邵從海潛心研究加油站管理,總結出20項加油站管理法和3項設備改造小發明,先後獲得2項「青年創新創效」一等獎。員工稱贊他是一棵聰明的「智慧樹」,善於思考,創新果實結滿枝頭。
作為模範加油站經理,邵從海關心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善於激勵員工,凝聚人心。10年中,他為企業培養了46名加油站經理,上百名其他崗位人才。
海外利益捍衛者呂菁
呂菁,女,1979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法學博士,經濟師,現任海外勘探開發公司法律事務部副經理。
作為從高校選派赴俄羅斯的留學歸國人員,呂菁積極投身中國石油海外事業,在哈薩克項目工作多年,踏實敬業,勤奮務實,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光榮的使命感參與完成了中亞俄羅斯地區一系列重大油氣投資交易和糾紛的解決,為中國石油海外合作的示範區——哈薩克地區項目的法律事務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中亞俄羅斯地區的油氣投資項目中,無論是參與新項目收購談判,還是主導解決現有項目運營中存在的法律難題,呂菁都盡職盡責,大量閱讀各種材料,研究思考解決方案,努力捍衛中國石油的每一分利益。
呂菁根據PK項目經驗參與創作的《大型石油公司跨國並購後的整合管理》獲2007年第14屆國家級一等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交易提供了借鑒經驗。
呂菁在中亞俄羅斯地區工作、學習了10餘年,為中國石油的發展壯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曾獲得「海外勘探開發公司特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鑽探技術能手張志強
張志強,男,1972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工程師,現任渤海鑽探公司第二鑽井分公司經理助理。
在古巴,張志強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雷厲風行的作風,使一道道難題迎刃而解,最終使首口井比甲方規定的時間提前7天鳴機開鑽,創造了該公司海外項目清關時間最短、卸船時間最短、安裝時間最快、甲方驗收最順利、開鑽時間最短等5項紀錄。
每口井施工前,張志強都收集參閱大量鑽井工程施工資料,對關鍵技術措施應用與甲方及時交流溝通,逐步完善技術體系。施工時,他每天按時把施工工況和相關生產數據向甲方匯報,主動配合甲方科學打井。
2009年,隨著集團公司對國際市場的重新規范與劃轉,張志強回到國內。在蘇里格,他與技術管理人員一起住到井上,研究方案,制定每道工序的技術措施,較好地處理了鑽井速度、泥漿潤滑、定向中靶等技術問題,保證了這個項目的經濟效益。
由於貢獻突出,張志強曾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勘探技術研發帶頭人朱光有
朱光有,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研究中心油氣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室副主任,地球化學專業技術帶頭人。
朱光有先後承擔了18項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集團公司以及油田委託的科研攻關項目。在研究工作中,朱光有注重結合油氣勘探實踐,掌握勘探生產動態和技術難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他研究成果突出,撰寫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論文,受到好評並被大量引用。他的研究工作注重結合地質實際問題,解決了一些油田急需解決的關鍵難題,有效指導了油田的勘探開發。
朱光有在基礎理論研究、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油田生產等方面取得重大創新進展,並參與了川東北高含硫氣田群、南堡大油田和塔里木哈拉哈塘大油田的發現,研究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朱光有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等榮譽。
煉制科研能手王寶傑
王寶傑,男,1977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石油化工研究院蘭州中心石油煉制研究所副所長。
王寶傑先後參加了國家973課題2項,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1項,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子專題2項,股份公司課題8項和3項地區公司課題。研發成果已相繼實現工業轉化。
近年來,王寶傑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發明獎(金獎提名)、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技術進步一等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地市級以上獎項16項;在國內外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各種學術論文10餘篇;獲得2009年集團公司直屬機關「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並於2009年榮獲「第七屆甘肅省青年科技獎」和「第三屆蘭州市青年科技獎」。此外,王寶傑曾先後獲得美國專利授權1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8項,另有12項專利獲得申請號。
攝影:丁偉 金添
❼ 周新源的簡介
周新源 中石油集團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油氣勘探專家,中共黨員。1962年12月生,男,廣東興寧人。1983年於西南石油學院畢業,後進入塔里木油田,從基層地質錄井工作開始,至今成長為主管油氣勘探的副總經理。2005年獲石油大學(北京)礦產普查與勘探工學博士。
周新源在實踐中對下古生界碳酸鹽岩油氣成藏的認識不斷深化,有效指導了輪古油田奧陶系油氣儲量的增長、塔中1號坡折帶的勘探,發現了近10億噸級大油田。他先後參加與組織了塔里木和田河、牙哈、哈德遜、克拉2、迪那、大北1等氣田的發現和評價工作,還積極推進油氣勘探的技術進步,有效提高了勘探成效,確保了塔里木油田油氣儲量和產量的快速增長,為舉世矚目的西氣東輸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氣源基礎。他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9),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5、7),省級一等獎1項(排名第2),部級二等獎5項(其中3項排名第1)、三等獎2項,發表石油地質論文43篇。另外,他2001年獲得孫越崎能源科技獎—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青年科技獎—金錘獎等。
周新源同志工作踏實,吃苦耐勞,學風嚴謹,是一位優秀的石油地質專家,多次被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他在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石油地質人才,為塔里木石油事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❽ 一 科技活動
2004年11月23日,國土資源科技工作會議(地方)在江蘇徐州召開。鹿心社副部長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切實加強地方國土資源科技工作。
2005年1月2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首批5個重點開放實驗室正式掛牌,分別是: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開放實驗室、地殼變形地表過程重點開放實驗室、應用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和地下水與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
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在法國巴黎召開,中國申報的浙江雁盪山、福建泰寧大金湖、內蒙古克什克騰、四川文興4家地質公園通過評審。
2005年2月16日,由中國地質大學組建的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審查。
竣工典禮現場
❾ 新華聯科技獎
2014年,評選出13位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楊經綏、趙一鳴、楊振宇、董樹文4人獲得傑出成就獎,獎金每人10萬元;王登紅、姚建新、張勤、張兆吉、章程、肖克炎、張永雙、楊永亮、郝梓國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新華聯集團和院領導為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帶的岩石學和大地構造學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體邊界、蛇綠岩、活動陸緣板塊體制、地幔岩、周緣造山帶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體構造格架以及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等方面取得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並有諸多重要發現:建立和釐定中國西部柴北緣和東秦嶺兩條超高壓變質帶,提出沿中央造山帶存在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和兩期超高壓變質事件的重要認識;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體中新發現二疊紀高壓/超高壓榴輝岩帶,改變了青藏高原地體格架認識,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沖的新認識;在西藏、俄羅斯烏拉爾和緬甸等地發現金剛石等深部礦物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金剛石產出類型,將其命名為蛇綠岩型金剛石。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於2011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和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楊經綏在俄羅斯極地烏拉爾蛇綠岩和鉻鐵礦區開展野外調查
趙一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是我國鐵礦床和矽卡岩礦床學科帶頭人。通過對十餘個典型鐵礦床解剖研究,並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對中國鐵礦床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研究,把我國鐵礦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對我國數十個矽卡岩礦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鐵礦內接觸帶發現廣泛的鈉交代現象,提出鈉交代現象是矽卡岩鐵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發現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首創錳質矽卡岩和鹼質矽卡岩兩類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國首次發現了鋁透輝石、含水槍晶石、鎂鐵礦、錳熱臭石等十餘種罕見的交代礦物。主編出版Fe、Cu、Pb-Zn等單礦種資源圖八幅。近年來,在內蒙古正藍旗主持發現、勘查和研究了一個新類型大型銳鈦礦礦床。有關成果獲5項地礦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優秀圖書獎。曾獲「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趙一鳴(右)在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勘探現場
楊振宇在俄羅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亞二疊紀大火成岩省
楊振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大地構造與古地磁學研究,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973預)科研項目等。對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三大地塊(中國華北、華南地塊、印度支那地塊)的構造遷移、碰撞和拼合過程,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及擠壓過程中印支地塊早第三紀向東南方向滑移等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從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及部分奧陶紀磁性地層學研究,對華北和華南地塊的起源及與岡瓦納大陸的關系進行研究;從下侏羅統磁性地層研究,分析古地磁場倒轉頻率的周期性變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獲得大量科研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國外核心期刊論文68篇。曾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德國艾爾福特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博導,院科技委副主任、學術委副主任;兼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委、執行局司庫;國際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地球學報》主編等。揭示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控礦規律,指導了深部找礦並取得重大突破;系統提出晚侏羅紀板塊匯聚觀點,重新詮釋「燕山運動」概念;將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密切結合,探測造山帶深部結構,揭示深部過程;發起並主持深部探測計劃,開啟我國入地計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地位。共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71篇,出版專著4部。先後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安徽省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等。
董樹文在祁連山野外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王登紅: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批人選。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工作。較為系統地釐定了中國的礦床成礦系列,與課題組同志一起在國內率先系統研究並建立了「中國成礦體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礦作用》等專著10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等。
王登紅在雲南會澤鉛鋅礦考察
姚建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層對比、青藏與華南高精度定量地層對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質事件與生物大規模更替關系、二疊紀—三疊紀不同相區地層對比、三疊紀地層建階以及造山帶地層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姚建新在西昆侖考察
張勤研發新型全自動氣體發生原子熒光光譜儀
張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分析儀器研發、標准物質研製、地球化學樣品分析測試方法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研製了勘查地球化學樣品中76種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質量監控系統,為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等大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成果被全國多家地質實驗室推廣採用。發表論文90餘篇,參加制定國家標准1項,行業標准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張兆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對華北平原地下水系統、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與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均取得了新進展,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果被評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同,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河北省科技技術二等獎各1項。
張兆吉在雅安震區現場勘查
章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岩溶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岩溶地球化學和岩溶作用對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種參與短時間尺度碳循環的特殊地質作用;論證了植被恢復(石漠化治理)可顯著改善表層岩溶動力系統條件,為可干預岩溶碳匯潛力估算奠定科學基礎;證實岩溶區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匯的重要組成。獲多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和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研究。發展了成礦系列綜合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有效指導西藏甲瑪、東天山彩霞山找礦突破;研製了礦產預測評價方法指南和技術要求,指導完成了全國25種礦產潛力預測評價;開發了國內領先礦產預測評價系統,成為礦產預測科技人員和學生標准軟體工具。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及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等獎項和榮譽。
肖克炎考察新疆庫姆塔格鉬礦
張永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結合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提出了區域構造尺度的地殼穩定性與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質穩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別指標得到推廣應用。近年來,探索了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成災機理,對高烈度山區防災減災理論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曾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並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稱號。
張永雙在龍門山地區野外考察
楊永亮: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首次在國內開展中國近海海洋環境中二A英類、多溴聯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地球化學研究以及東亞季風區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學示蹤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時黑潮仍流經沖繩海槽的10Be同位素證據以及東亞季風區近地表大氣氣溶膠中7Be濃度年平均值的緯度分布呈現正態分布模式,且在我國中緯度地區達到極大值的觀點。
楊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區採集水樣品
郝梓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質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管理工作,所辦刊物《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先後榮獲國家期刊獎、建國60年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20餘項;開創性地建成了《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站》,帶動了我國一批單學科網站的建設,為推動我國地學科技期刊國際化、精品化、網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後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聞出版總署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國60年有影響的期刊人和新聞出版行業第二批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郝梓國在阿斯哈圖石林考察
❿ 人才建設及經濟狀況
截至2013年年底,礦產資源研究所在職職工271人(含在站博士後28人)、外聘職工99人、在所學生74人、外聘學生176人,共計620人。其中,礦產資源研究所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在所職工中,獲得博士學位146人、碩士學位42人、學士學位23人、大專學歷及以下學歷32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級職稱55人、副高級職稱52人、中級職稱84人、初級職稱22人,共計213人。綜上,礦產資源研究所是一個以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為主的具有極強創新能力的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科研群體。在職職工中,有4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7人獲得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4人獲得「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稱號;9人入選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人才計劃。
2013年礦產資源研究所在職職工人員結構圖
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結構圖
2013年,毛景文研究員擔任經濟學會理事(美國);唐菊興研究員入選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並獲得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袁順達、李建康分獲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銀錘獎;唐菊興、曲曉明等入選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劉成林入選國土資源部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程;謝桂青、田世洪入選國土資源部首批傑出青年科技人才。李立興獲得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柯昌輝獲得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和李四光優秀學生獎。
毛景文研究員
唐菊興研究員
劉成林研究員
袁順達副研究員
李建康副研究員
2006年以來,礦產資源研究所經濟狀況運轉良好,處於強勁上升趨勢,2011年達到頂點,2012年至2013年經濟趨於更加合理。2013年,全所實現總收入2.67億元,總支出近2.75億元。其中,科研總經費2.19億元。2013年年底總資產累積達3.4億元,較2012年增加了6.97%,其中,固定資產1.48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23.40%。
柯昌輝碩士
李立興博士
礦產資源研究所總收入(2005-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