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劉成林
A.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B.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2008年實際到所科研經費7200餘萬元(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其中國家項目(「973」、「863」、支撐計劃等)1548萬元,佔22%;地質調查項目經費3632萬元,佔50%;其他項目2020萬元,佔28%。
2008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10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4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7項、國土資源部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國土資源部危機礦山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4項、各省局地勘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資源補償費項目2項、公司等委託項目40餘項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發表論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錄47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
王瑞江所長、書記在西藏岡底斯成礦帶考察驅龍銅礦
張佳文副所長在昆侖山口考察
毛景文副所長(左)在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評價技術及應用培訓班上頒獎
王宗起副所長在秦嶺考察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礦產資源研究所是實施單位和主要業務支撐單位。該項目2008年各項技術准備工作全面到位,重點圍繞鐵、鋁、鈾開展完成了12個示範區的全國典型示範工作,制定了各專業技術操作流程。編制完成鐵、鋁等23個礦種的全國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完成全國成礦區帶劃分,並出版潛力評價工作第一本專著:《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在典型示範工作推動下,省級工作全面啟動和實施,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完成1:25萬實際材料圖275幅、建造構造圖190幅、礦產預測地質構造底圖284幅。開展了181個典型礦床研究,編制完成典型礦床成礦要素圖及成礦模式圖、預測要素圖及預測模型圖,以及重力、磁測、化探、遙感等圖件,完成區域成礦要素圖87幅,區域預測要素圖72幅。編制完成全省范圍的物探、化探、遙感和自然重砂資料處理和解釋圖件共2020幅。完成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相關基礎圖件533幅。開展了基礎資料庫維護,新增礦產地6826處。
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
在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上,領導研究項目組織推進有關問題
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青海祁漫塔格典型示範區成礦地質背景編圖研討會
汪民副部長(中)與陳毓川院士(右)、陳仁義主任(左)討論潛力評價階段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成立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辦公室,作為項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機構;成立了項目專家委員會,以加強項目技術質量的監督管理;完成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培訓會,全國31個省(區、市)15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完成了30個省級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實施方案的編制,在重慶召開了有150多人參加的省級實施方案終審會;完成了《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的編制和評審,進行了全國和省級1000多人次的培訓工作;完成了《煤炭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成果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數據模型和數據錄入系統》的編制和開發並通過了專家的評審驗收;啟動了《油氣資源儲量核查實施方案和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啟動了礦區資源儲量地質經濟評價軟體和煤炭礦區資源儲量三維可視化動態監管系統軟體的開發工作;全國各省(區、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試點正在進行,全國已完成資源儲量核查的礦區共725個,其中大型礦區88個,中型礦區168個,小型礦區469個;全國項目組積極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廣東、河南、江西等省指導各省開展工作;項目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青海別勒灘低品位固體鉀鹽液化開發的關鍵技術:屬國家「863」計劃課題,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石家莊經濟學院。參加人員:焦鵬程、劉成林、李文鵬、趙元藝、郝愛兵、陳永志、王興富、李小松、王石軍、劉振英、王文祥。2008年度主要成果認識:青海別勒灘試驗區鑒定出鹽類礦物13種,確定地層中固體鉀鹽礦物主要為雜鹵石,其次為光鹵石、鉀石鹽等。研究試驗地層中KCl平均含量為2.24%;試驗區溶礦過程中地下鹵水中鉀與硫酸根離子含量均有增加並逐步穩定,固體鉀鹽液化效果顯著,鹵水質量可以滿足生產要求;採用化學示蹤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測井技術揭示鉀鹽液化驅動的水動力學條件,獲得試驗區鹵水實際流速和滲透流速分別為1.56m/d和0.24m/d,地下鹵水的流向為45°。計算出試驗區滲透系數平均值120m/d。針對青海鹽湖特點,將Pitzer軟體升級到Windows,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鹵水變溫平衡計算軟體。2008年由「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進行了中期檢查,評價優良。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會議
中國東部危機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老(危機)礦山合理勘查、開發模擬和礦山轉型與礦城問題研究:屬中國工程院咨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危機辦綜合研究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裴榮富、李莉、李進文、梅燕雄、王浩琳。通過25礦種、10618座礦山的地質勘探和開采驗證對比,第一是提出危機礦山三維分類;第二是創新地建立了固體礦產合理勘查、不同規模礦山合理開採的平均年限、不同勘查階段風險投資決策支持系統和礦業5R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4項科學技術方法模擬;第三是提出礦竭不等於礦(城)衰,資源再發現和多種經營是礦城轉型的基礎;第四是應深化研究深部找礦的地質內涵和技術經濟可行的外部條件;第五是建議應用礦床(點)聚類路徑與地球化學塊體濃集軌跡相結合與事件地質激發異常成礦的找礦新方法。本成果已被兩個國際會議(SGA和WEC)採納,國家行政學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一書引用。
礦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圖
項目組在野外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莫若格欽地區銅資源評價:屬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聶鳳軍、張義和張萬益。通過工作,查明了勘查區內地質礦產特徵,總結了該區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徵。通過物化探測量圈定4處銀—鉛—鋅—銅—金異常和3處銅—金異常和9處視極化率異常。對物化探異常進行了合理的解釋推斷,並分別對其進行了鑽探驗證。1個鑽孔均見真厚度1.95m的鉛、鋅、金、銀礦化體,鉛和鋅含量分別為2.13%和3.11%;銀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別為78.91×10-6和3.58×10-6。經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工作區具有繼續尋找鉛鋅銀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並提出了進一步工作建議。該項目2008年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銅金銀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的綜合找礦評價課題,主要完成人: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張義、胡朋、趙元藝、張萬益、劉妍、張建華、賴新榮。課題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找礦學最新技術方法,對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的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岩(層)體的變質作用、岩漿活動和構造運動以及金屬元素活化、遷移、聚集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古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對接和造山作用過程;釐定了各大地構造單元的邊界;闡述了區域性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動力學機理;劃分了成礦區帶、礦田和找礦預查區;論證了花崗岩類岩漿侵位方式和成因;闡明了構造—岩漿活動對金屬礦床的控製作用;總結了重要金屬礦床(點)找礦標志,提出了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模式,指出了找礦方向,圈定出找礦遠景區。課題成果被有關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地方人民政府廣泛採用,為找礦勘查工作部署、隱伏金屬礦床尋找和地方工業布局規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該項目2008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磨石山金紅石礦普查及外圍找礦研究:由內蒙古自治區地勘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業務費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資助,主要完成人員:趙一鳴、李大新、吳良士、陳文明、王佩華、王裕先、劉光海、高學東、豐成友、陳振宇。項目主要成果:經項目組預查、普查和研究,原發現的磨石山金紅石礦床是一個以銳鈦礦為主,伴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的沉積變質型鈦礦床,屬世界上首例新類型鈦礦床;確定了礦床規模為大型,TiO2資源量達34萬噸(333),其中富礦屬中型;圈出了磨石山和羊蹄子山兩條重要礦帶,其中富礦體6個,貧礦體10個。富礦TiO2含量3.14%~15.46%,平均6.91%。勘查和研究表明,在磨石山西部第四系和上侏羅統火山岩覆蓋區、羊蹄子山中東部、M38航磁異常南側以及太僕寺旗鐵山村等地尚有找礦遠景。盡管該礦區鈦礦物的粒度很細小,為0.01~0.1mm,給選礦造成困難,但通過項目組攻關,已取得較大進展。礦區普查報告及研究報告已於2008年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辦公室主持評審通過。
聶鳳軍研究員在野外考察
課題組成員正在野外編錄岩心
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地質—探礦工程分布圖
1—第四系;2—中、上侏羅統火山岩;3—含石榴子石石英絹雲片岩;4—炭質片岩;5—石英岩;6—含銳鈦礦變質粉砂岩和片岩;7—絹雲石英片岩;8—花崗岩;9—銳鈦礦富礦體;10—貧礦體;11—推測地層;12—勘探線及編號;13—實測地質剖面;14—等高線;15—探槽及編號;16—鑽孔及編號
中亞地區地質礦產對比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參加人員:楊富全、劉德權、趙財勝、柴鳳梅、何國琦、唐延齡、毛景文、徐林剛、王曉地、張作衡、劉鋒、肖克炎、劉亞玲。項目建立了742個金屬礦床(點)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編制了1:100萬中亞地區大地構造圖和成礦規律圖,劃分了構造單元和成礦單元,對各成礦帶進行了對比研究。建立了23個典型礦床模型,對主要含礦建造進行了對比,總結了主要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型。對境外勘查選區提出了建議,對新疆阿爾泰和准噶爾8個大型礦集區進行了預測,為新疆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亞地區成礦單元劃分及境內礦集區預測
1—成礦省界線;2—成礦帶界線;3—阿爾泰成礦省各成礦帶;4—東哈薩克—准噶爾成礦省各成礦帶;5—中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成礦省各成礦帶;6—大中型礦床、中小型礦床;7—預測大型礦集區:①—多拉納薩依—阿舍勒銅金礦集區,②—阿勒泰—可可塔勒鐵鉛鋅礦集區,③—柯魯木特—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預測礦集區,④—諾爾特鉛鋅金預測礦集區,⑤—老爺廟—瓊河壩銅鐵金預測礦集區,⑥—雙峰山關莊子銅汞金預測礦集區,⑦—希勒克特哈臘蘇—喀拉通克銅鎳金預測礦集區,⑧—哈圖金銅礦集區;8—國界線
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評估: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陳毓川、王登紅、李厚民、肖克炎、唐菊興、李光明、付小方、徐志剛等。該項目以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重點通過成礦時代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國西部以東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岡底斯為代表的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體系,建立了岡底斯成礦帶中生代後期板塊俯沖階段與岩漿作用有關的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釐定出東天山地區10個礦床成礦系列、18個礦床成礦亞系列,初步識別出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個礦床成礦系列和50個成礦亞系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新劃分了我國西部地區共55個Ⅲ級成礦區帶;釐定了西藏雄村、新疆彩霞山與喬夏哈拉、貴州水銀洞、四川岔河等一些礦床的成因與成礦時代,深化了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拓展了找礦方向和時空,提高了對區域找礦前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從成礦地質基礎、成礦信息、新類型、新發現、新認識、新技術、成礦系列和成礦譜系、成礦體系等方面對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資源潛力進行了定性地質評估;對西藏雄村銅金礦開展了定位預測和工程驗證並取得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個評價理論方法技術支撐、三個評價步驟、三個評價結果(「三三式」)的資源潛力定量預測評價體系,開展了東天山斑岩銅礦定量預測評價示範,為今後成礦遠景評價區劃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東天山成礦帶10處、西南三江中段9處、岡底斯14處成礦遠景區,為西部地區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扎實的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雅魯藏布江成礦區中生代成礦時空架構示意圖
C.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D. #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出來能幹嘛呀。。。
也要看專業啊。現在地科人才的收入真的是兩級分化嚴重,一線的工資低,崗位少,研究生,博士生收入比較高,工作崗位也多。目前總的來說,地質、石油行業發展前景不太好。 來自職Q用戶:符先生
E.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以漢語拼音為序)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3
續表
F.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岳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硅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餘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製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岩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沉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沉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沉積學記錄也有一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勐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一)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岳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岳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徵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岩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列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准物質研製。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
G.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謝國剛怎麼樣
還是可以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地質科研事專業單位,屬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目前,該院由院機關和7個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
H.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在歷屆所長的領導下,在李四光、孫殿卿、陳慶宣、吳磊版伯、楊開慶權、胡海濤、崔盛芹等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全所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勤奮實踐,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其它學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任所長: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長:孫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長: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長:吳淦國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長:董樹文研究員(1998-1999)
第六任所長、黨委書記:楊萬來(2000-2005) 第七任領導(2005年--)
所長:龍長興博士
書記:徐龍強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馬寅生研究員、侯春堂研究員 。
I. 獲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
(一)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鹽礦開採的多級驅動溶礦方法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發明人:焦鵬程、劉成林、陳永志、李文鵬、王石軍、郝愛兵、趙元藝、劉振英
專利內容: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鹽礦開採的多級驅動溶礦方法。其特徵為:所述的注入礦床的水採用主補水渠加次級補水渠的多級補水渠道階梯式入滲溶礦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補水渠的延展方向垂直於地下水流動方向;所述的各個補水渠間距為100~700米,優選200~600米。另外,在所述的各個次級補水渠中放置攪拌船,將溶劑水與從地層中流出的上一級溶礦的含礦鹵水混合均勻,形成新的溶劑。本發明整體抬高了水位,增加了可溶礦開採的有益礦產資源總量;溶劑流動速度變慢,增加了與固體礦產的接觸時間和溶出率;切斷優勢通道,有效降低了溶劑的直排浪費。
本發明適用於淺層、分散、低品位、可溶固體礦產的水溶開發。
(二)發明專利:礦產資源評價信息的三維可視化方法及其裝置
發明人:肖克炎、李楠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專利內容:本發明有關於一種礦產資源評價信息的三維可視化方法及其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①根據離散點和原始等值線表示的找礦信息,通過離散點網格化生成網格模型;②基於所述網格模型—應用基於鄰邊和最短距離方式生成等值線,以及應用彩色暈渲方式生成陰影地形柵格圖,另外將所述陰影地形柵格圖與所述等值線進行復合顯示得到立體等值線圖;③對所述等值線,應用基於相鄰邊界點和局部掃法進行填充形成等值線填充區,以及基於最小搜索圓平面多邊形域約束;④三角剖分演算法重建曲面模型。
本發明要實現對礦產資源評價領域區域地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信息提取和綜合分析成果表達。
(三)發明專利:負壓抽提式原位氣密采水系統
發明人:吳宣志
專利內容: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在原地直接採集底層水或沉積物孔隙水並氣密回收的采水技術。它屬於物質或物體的探測領域,專利分類號為G01V。該技術用的采水瓶內有一個儲水室,在進水口與儲水室之間安裝一個單向水閥,進水口前可加微孔過濾芯,儲水室底端是一個抽提活塞,其側旁殼體開一出水口,儲水室上端壁上開一個外壓引入口,儲水室之上為緩沖室,兩者通過活塞隔開,緩沖室上部側旁殼體開孔與外部相通,殼體最上端為堵頭。一個外接壓力源由水箱和負壓源組成,采水瓶外壓引入口通過一個三位三通閥選擇接入水箱,負壓源,或關閉。采樣瓶在下水采樣前,儲水室活塞在底部,到達采樣位置後采水瓶外壓引入口接入負壓源,驅動活塞向上運動,抽提進水口處的水進入儲水室,采水結束將采樣瓶上提回收,緩沖室保持儲水室水樣與外部壓力的平衡並保存因壓力下降而可能釋放出來的氣體。用本技術與采樣器採集沉積物到甲板,再抽取或壓榨出孔隙水的傳統方法相比更有優勢,孔隙水化學性質保存完好。而採用負壓抽提原理采水,與電磁閥的方案相比,設備製造難度和成本降低,耐用性,經濟性提高。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本發明可應用於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和海洋油氣調查與開采、水下環境監測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四)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天然氣水合物成分的氣相色譜體系
發明人:楊丹、徐文藝、崔艷合、祝有海、白銘崗、楊開麗
專利內容: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天然氣水合物氣相色譜系統及天然氣水合物成分檢測方法。系統包括:色譜柱A、色譜柱B、色譜柱C、色譜柱D、色譜柱E、六通閥A、六通閥B、十通閥A、十通閥B、FPD檢測器、TCD檢測器和FID檢測器。方法包括:①進樣時,樣品氣通過六通閥A、十通閥A和十通閥B充滿樣品定量環A、樣品定量環B和樣品定量環C;②檢測時,六通閥A、十通閥A和十通閥B調整到檢測狀態,通入載氣;③樣品氣通過色譜柱A進入FPD檢測器檢測,通過色譜柱B和色譜柱C進入TCD檢測器檢測,通過色譜柱D和色譜柱E進入FID檢測器檢測。
本發明可以一次性測定C1-C6,以及H2、O2、N2、CO2、H2S所有關心的成分,方便快捷。
(五)實用新型專利:基於地面反射光譜的水體中稀土濃度定量評估系統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發明人:代晶晶
專利內容: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於地面反射光譜的水樣中稀土濃度定量評估系統和方法,基於地面反射光譜數據可以實現水體中稀土元素濃度的快速定量反演。所得成果可以用於稀土礦周邊河流中稀土污染的定量—半定量快速評估,同時對其他介質中,如風化殼或岩石中稀土濃度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啟示作用,另外,還可以對稀土礦物及元素的航空,以及航天高光譜遙感的礦物信息提取研究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撐。
(六)實用新型專利:一種離子色譜系統
發明人:楊丹、徐文藝、崔艷合
專利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離子色譜系統,其包括陰離子色譜部分、陽離子色譜部分,以及一對開關裝置:陰離子色譜部分包括第一流動相、第一流動泵、第一定量環、第一固定相和第一檢測器;陽離子部分包括第二流動相、第二流動泵、第二定量環、第二固定相和第二檢測器;第一定量環與第二定量環通過進樣管線鏈接並構成一體式進樣流路。一對開關裝置在進樣流路上,當開關裝置打開時,系統內部形成一體式進樣流路;當開關關閉時,系統內部形成兩條獨立的樣品分析流路。本實用新型通過一次進樣即可完成對樣品中陰離子、陽離子的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分析測試效率,且靈敏度高、重現性好。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J.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8月 ,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管理的公版益性地質調查權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的技術支撐機構,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和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方法、器具設備的研究與推廣應用,開展西南地區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工作。
成立時間:197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