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烏江流域地質災害調查

烏江流域地質災害調查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31:26

⑴ 貴州省已完成地質災害詳查的地方有哪些

1:5萬詳查已完成了烏江流域貴州段的全部吧

⑵ 烏江流域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影響

有利影響: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專;增加居民收入屬,促進城市化進程。
不利影響: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植被減少,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⑶ 簡述烏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分析烏江水能梯級開發的優勢條件

(第一問)烏江源頭在雲貴高原,注入四川盆地,地形落差大,水流快(2分)。流經地區多石灰岩內,流水容侵蝕作用復雜,河谷地形奇特(2分)。在局部河段河流石塊、泥沙沉積,阻擋河道,形成險灘(2分)。由於強烈的流水侵蝕,沿途多V形谷,河道狹窄,河岸陡峻。(2分)

(第二問)優點:水量大;落差大;(2分)水能充足;(2分)峽谷地形,建設水庫工程量小; (2分)靠近能源消費市場(四川盆地)(2分);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需要。(2分)(任答4點得8分)

⑷ 地質災害調查與預警

一、部署重點

開展我國西南山區、黃土高原、湘鄂桂山區等主要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建立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完善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網,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區地面沉降調查,開展京滬、大同—西安等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詳細調查。

二、部署建議

(一)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綜合評價

1.工作現狀

完成了全國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完成了700個縣(市)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正在開展1640個縣(市)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2005年起,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資料庫建設及成果初步梳理工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方法研究,逐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技術水平。

但隨著詳細調查與監測預警示範的大規模鋪開,需要進一步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與綜合集成,並在研究基礎上編制滿足國家層面需求的系列圖系。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整合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分析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搭建綜合研究技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國地質災害資料庫。整合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研究監測預警網路建設模式,形成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與技術要求,綜合研究並編制滿足國家需要的地質災害系列圖系。

「十二五」期間: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果集成體系。總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開展區域地質災害易發區綜合評價和易發程度區劃。總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成果,搭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

「十三五」期間: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果集成體系。進一步總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形成全國和省級地質災害易發區綜合評價和易發程度區劃。系統總結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成果,形成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

3.工作任務

完成全國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典型預警示範區建設成果的匯總、集成與綜合研究。搭建1:5萬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技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國地質災害資料庫。搭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完善早期預警產品發布體系。總結修訂《崩塌、滑坡、泥石流1:50000調查規范》,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編制全國及分省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早期預警綜合圖系。

「十二五」期間:對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區、湘鄂桂山區、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進行集成,建立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完成11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綜合研究,搭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

「十三五」期間:完成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區、湘鄂桂山區、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集成,完善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完成全國30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成果綜合研究,形成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早期預警區劃。編制完成全國及分省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早期預警綜合圖系。

(二)西北黃土高原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西北省區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263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46個縣近10萬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西北黃土高原區及秦巴山區中,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191個縣近54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及秦巴山區20萬平方千米(191個縣)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北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逐步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形成西北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和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區劃,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務

開展西北地區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西北地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健全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三)西南山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西南山區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423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29個縣(近10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支持並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西南山區,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190個縣近75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南山區、藏東地區75萬平方千米,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逐步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查清區內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形成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和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區劃。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務

開展西南川滇山區、藏東地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健全完善覆蓋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西南山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建立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探索建立區域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西南山區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西南山區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四)湘鄂桂山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287個縣的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在14個縣近4萬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通過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地質災害分布和發育規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項減災防災工作。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湘鄂桂山區,仍有處於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82個縣近20萬平方千米需要盡快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以縣(區)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西南山區、藏東地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為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十二五」期間: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區20個縣(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為制定防災規劃和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區40個縣(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為制定防災規劃和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3.工作任務

開展湘鄂黔山地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健全完善覆蓋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建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在已經圈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以縣為單位採用點、線、面結合,重點和一般調查結合的方式開展地質災害1:5萬調查工作。2015年前優先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及經濟損失較大地區調查,基本覆蓋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主要地區。2020年前,逐步推進,最終完成湘鄂黔山地區高、中易發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建立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區劃,探索建立區域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管理工作體系。

「十二五」期間:開展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五)東南沿海山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區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省常年遭受台風襲擊的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及中低山丘陵區,總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該區域人口密度高、經濟發達,地質條件復雜,台風和降雨頻繁,地質災害影響嚴重。

1.工作現狀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以縣(市)為單元的1:10萬丘陵山區地質災害調查約271個縣(市),浙江省開展了小流域1:1萬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查明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發育特徵、發育強度及其形成條件和發生規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區劃及預測評價,調查成果及時為重點縣(市)及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雖然浙江開展小流域1:1萬地質災害調查調查,尚未系統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缺少區域1:5萬地質災害調查資料,目前地質災害防治依靠的是以往1:10萬縣市地質調查資料,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發育特徵、發育強度及其形成條件和發生規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區劃及預測評價,調查成果及時為重點縣(市)及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十二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選擇25處重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開展風險管理。

「十三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中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選擇15處重大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開展風險管理。

3.工作任務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保障重大建設工程、重要礦山、國家級或省級旅遊景區建設為目標,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地質災害發育及危害現狀、形成條件和形成機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評估;開展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建設,建立典型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開展重大地質災害調查與風險管理選區及評估;建立區域地質災害數據共享平台。

(六)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1.工作現狀

開展了工作區在內的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地殼變形、斷裂運動、地震活動研究、活動斷裂和古地震研究、區內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及一系列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測研究。從1991年到2006年已在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開展了十多年地殼形變監測。震後完成了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詳細調查及對重大災害體的勘察。

但震後地質環境、地應力場及位移場均發生了較大變化,需盡快完成調查。震後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詳細調查及對重大災害體的勘察資料亟待整理。災後恢復重建迫切需要區域穩定性評價及地質災害防治區劃。與地震及地震地質災害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汶川地震為契機,全面開展龍門山地區地震與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結合綜合地球物理勘查,摸清龍門山斷裂帶主要特徵;系統總結工作區現代構造運動的地質災害效應規律及地質災害鏈形成機理;揭示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未來地震活動趨勢;了解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的地震工程地質條件;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和重要場地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為龍門山地震重災區恢復重建及鄰區重要工程規劃提供地質依據;建設地震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地震災區防災減災和重建規劃服務。

「十二五」期間:完成龍門山地區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確定汶川地震發震斷裂和同震斷裂的地表變形特徵,確定活動斷裂深部結構,初步完成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形變和斜坡動力響應綜合監測及汶川地震災區地脈動測試,建立極震區滑坡形成機理模式及汶川地震區工程岩體穩定性評價與地質災害填圖技術方法,完成地質災害相應成果建設,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提供相關地震地質災害資料和必要的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深入研究地震地質災害鏈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總結提升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評價的技術水平,並促進相關技術方法的推廣應用。

3.工作任務

在廣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關地質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利用遙感解譯與野外地面調查、深部探測相結合,線路地質調查與重點地段大比例尺填圖調查相結合,新構造運動特徵定性分析與斷裂活動時域及強度定量測試分析相結合,內動力與外動力地質作用調查相結合,物理模擬模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對工作區活動斷裂特別是發震斷裂及其災害效應進行定量—半定量評價;基於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形變和斜坡動力響應綜合監測,以及對地震動力與地質災害相關性的多方位綜合調查和研究(模擬試驗、常規和非常規岩土工程特性試驗等),分析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未來新構造運動趨勢及其災害效應,開展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關鍵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力圖在典型地震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和評價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十二五」期間:開展汶川地震災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要內容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測繪;進行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地震工程地質調查評價;開展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活動斷裂調查;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在龍門山及其鄰近地區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取得地震活動帶較詳細的岩石圈結構模型;在青藏高原東緣開展系統的高精度GPS測量與監測,重點開展對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安寧河—小江斷裂帶及其附近區域的監測。

開展川西地區地震地質及區域構造穩定性研究,研究更加符合斜坡地震動響應客觀實際的地震動穩定性評價方法;通過大型振動台試驗,揭示不同地震波下邊坡的動力響應規律;通過開展汶川地震災區地脈動測試及研究分析,提升對地震及餘震有關的地質災害問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先期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隱患巡排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地震滑坡穩定性評價及失穩概率的定量評價模型,對地震滑坡危險程度進行分級,並對其危險性進行分區,形成地震滑坡災害編圖的一套技術方法體系。

「十三五」期間:地震災區地質災害調查和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七)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評價

1.工作現狀

西部地區復雜山體區已開展過不同程度的調查工作。其中包括基礎性的1:20萬區域地質圖和1:20萬水文地質圖,及部分區域完成了1:5萬地質填圖。專業性的包括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1:10萬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2005年起,部分地區開展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

但由於西部大型山體滑坡成因復雜,只依靠地表普查很難認清成災模式,更難以掌握災害的多米諾效應。如武隆雞尾山滑坡,前期工作已將滑坡區圈定為危險區,但調查成果並沒能對滑坡破壞機理與成災模式作出正確的判斷。武隆雞尾山滑坡、宣漢天台鄉滑坡、馮店垮梁子滑坡多起災難性滑坡災害的發生,表明在西部山區復雜斜坡地帶,存在隱蔽性極高、突發性強、成因機理復雜、災害隱患極大的特殊類型滑坡。這些滑坡成災機理、致災模式亟待研究。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西部復雜山體為研究對象,依託已有調查成果,全面開展西部復雜山體成災機理研究。開展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調查、成災條件與機理研究、致災模式與機理研究、重大災害防治對策研究。初步摸清西部地區地質災害成因機制,建立西部復雜山體災害識辨方法、完善災害評價體系、提出區劃防治建議,為主動防災服務。

「十二五」期間:完成烏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峽庫區等西南山區復雜山體滑坡和黃土地區灌溉型滑坡、秦巴山區淺表層滑坡的形成機理和成災模式研究;完成西部復雜山體特大地震滑坡的致災范圍預測研究;完成復雜山體滑坡的快速加固技術及復雜山體滑坡的遙感早期識別技術研究;建立融合重大地質災害識別、穩定性判定、致災模式判別、監測防治措施的防災體系。

「十三五」期間:深入研究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鏈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完善融合重大地質災害識別、穩定性判定、致災模式判別、監測防治措施的防災體系,總結提升各種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和防治的技術,並促進相關技術方法的推廣應用。

3.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在重大地質災害易發的烏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峽庫區、西部山區、秦巴山區和黃土地區選擇有代表性的滑坡,通過調查、勘察及試驗,深入研究這些地區滑坡形成原因、運動機理及致災模式,完善災害發育特徵認識,構建主動防災體系。

通過對西部復雜山體地震滑坡三維物理模擬、多種三維數值模擬、變形破壞過程分析以及滑坡動力學分析等分析手段,對滑坡的影響范圍進行深入探討。開展微型組合抗滑樁、土工合成擋牆、快速注漿、預制格構等地質災害快速加固技術的研究,並開展快速加固技術應用示範及加固效果監測分析,開展遙感早期識別技術研究等關鍵問題研究,提升主動防災能力。

「十三五」期間:開展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評價綜合研究。

(八)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示範推廣

1.工作現狀

完成了長江三峽庫區滑坡等地質災害GPS控制監測網建設。初步建立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8個代表不同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預警示範區。解決了地質災害實時監測、實時傳輸、預警產品快速發布等多項關鍵技術。2003年開始,開展了全國和省級尺度的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製了三維激光微位移監測系統、滑坡微震自動連續觀測系統、滑坡監測多媒體網路遠程監控技術、FBG滑坡監測解調設備、地質災害光導監測儀等多項技術與設備。研製了適用於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系列儀器,已推廣20萬套,並在「5·12」抗震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健全監測預警網路,形成覆蓋我國主要災害類型的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工程示範區,進一步開發實用監測預警設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2.工作目標

建立30個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工程示範區,對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的重點區域實施專業監控,不斷提高預測預警水平,推動區域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為全國地質災害綜合預警提供依據。研製系列監測預警儀器和防治技術設備,不斷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採集、傳輸與分析管理技術,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和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持。

「十二五」期間:完成11個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建立區內有效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30個典型區域國家級專業監測工程示範區建設。

3.工作任務

以地質構造背景、氣候條件和地質災害發育規律為基礎,選擇典型地質災害區域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研究探索不同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工作方法,為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持。根據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優先考慮有代表性、工作基礎較好、示範作用明顯的區域開展工作。協助地方開展全國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早期預警能力建設。

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30個典型區域建立國家級專業監測工程示範區,完善監測內容、建立監測網路。開展全國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早期預警能力建設,為已經確認的5萬余處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自動監測報警儀器。

開展簡易監測儀器研發與示範、實時監測新技術研究與示範、監測技術平台建設。

「十二五」期間: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根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選擇建設完善燕山山地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區、遼東南中低山泥石流區等11個典型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

建設區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對2萬處隱患點進行簡易儀器自動觀測。

「十三五」期間:繼續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專業監測示範工程建設,完成長白山崩塌滑坡、天山谷地降雨—融雪型滑坡泥石流等19個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區建設。

建設區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對1萬處隱患點進行簡易儀器自動觀測。

(九)全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

1.工作現狀

初步完成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10萬平方千米,基本查明該地區發生的地質背景和地面沉降分布規律,基本建立以基岩標、分層標和GPS、水準測量為主的區域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路,在上海、江蘇和北京地面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自動採集、傳輸,初步建成地面沉降地理信息系統,為制定科學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存在問題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發展的趨勢加劇,防治任務艱巨;地面沉降調查工作程度不平衡;監測網路需要進一步完善,監測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重大工程面臨地面沉降的威脅。

2.工作目標

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

「十二五」期間:完成我國所有地面沉降區、城市及重要交通干線地面沉降調查。在主要地面沉降區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基本實現對主要沉降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

「十三五」期間:在所有地面沉降區建成平面以GPS監測和水準測量為主,垂向以分層標、基岩標及地下水監測為主,以及空間遙感觀測技術(In SAR)監測為主的地面沉降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所有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的有效監控。完成所有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風險管理與區劃,為制定科學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3.工作任務

利用In SAR等現代化監測技術,完善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監測網,並繼續進行監測;開展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等地面沉降工作空白區地面沉降調查,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和鐵道部、交通部等部門密切合作開展重大工程區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結合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開展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制定分區地面沉降控制目標和管理措施。

「十二五」期間:開展安徽阜陽、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區1:10萬的地面沉降調查5000平方千米;繼續對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區進行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開展江浙兩省沿海平原等以往工作較薄弱地區包括淮安、揚州、泰州、南通、紹興、台州地區的1:25萬地面沉降災害調查,重點城市1:5萬地面沉降災害調查。

華北平原:對前期工作薄弱的地區開展1:5萬地面沉降調查工作;基本覆蓋以開采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平原地區。

汾渭盆地:開展汾渭盆地陝西咸陽、渭南和榆次、臨汾及運城等重點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災害調查。

繼續對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區進行地面沉降監測與風險管理。

「十三五」期間:重要地面沉降區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華北平原: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汾渭盆地:完善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網路,每年定期開展山西地面沉降監測。每年定期開展In SAR地面沉降監測。

一般沉降區地面沉降監測。即安徽阜陽、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區地面沉降In SAR監測。

重大工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主要開展涉及華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長三角地區三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區的主要高速鐵路建設項目的地面沉降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全線位於汾渭盆地的大同—西安高速鐵路、跨華北平原和長三角地區的京滬高速鐵路。

⑸ 烏江流域地形特徵並分析成因

地形以高原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總體西南高東北低。
成因,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蝕作用強烈。

⑹ 烏江流域經過哪些縣份

烏江流域橫貫貴州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及重慶東部。其范圍包括貴州、雲南、四內川、湖北四省12個地區容。其中有貴州的威寧、赫章、水城、納雍、六枝、安順、普定、平壩、織金、清鎮、畢節、大方、黔西、南明、雲岩、烏當、花溪、白雲、修文、金沙、息烽、遵義縣、開陽、甕安、湄潭、余慶、風岡、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龍里、貴定、福泉、施秉、鎮遠、務川、正安、道真、綏陽、松桃。重慶的酉陽、石柱、彭水、武陵、涪陵、黔江、南川。湖北省的咸豐、利川、恩施以及雲南省鎮雄等共55個縣市轄區。

⑺ 描述烏江流域的地形特徵並分析成因

烏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發源地是貴州省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六沖河匯口內以上為容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在重慶市涪陵注人長江。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岩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佔全年徑流量的80%。
烏江處於我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交界處,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

⑻ 烏江流域的地形特徵極其原因

烏江,長江上游支流,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稱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境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在重慶市涪陵區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
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流域內喀斯特發育。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為主。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
烏江水能蘊藏豐富,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042.59萬千瓦,烏江渡電站壩是中國喀斯特地區已建成的最大高壩。烏江流域為貴州主要工農業分布區,居住有漢、彝、苗、布依、回等民族。盛產糧、油、烤煙、茶、生漆、油桐、烏柏及天麻、杜仲、黨參等葯材,煤、硅石、鐵、磷、鋁、錳、鉛、鋅、銻等礦產豐富。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1989年在烏江天險江界河渡口興建的特大跨度橋梁,是貴州省橋梁中最壯觀的一座。
烏江 - 支流
烏江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湘江、清水江、洪渡河、芙蓉江、濯河、鬱江、大溪河等,還有數百條溪溝澗川匯入,呈羽狀水系。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3~18℃。
烏江 - 烏江源頭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幹流。
南源
三岔河發源於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河源從石缸洞里湧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
石缸洞距威寧縣城約15公里,洞子呈不規則形狀,面積約三四平方米,潭深米許,泉水清冽透底。約小碗粗的一股泉水汩汩流出石缸洞後,涌流500米,沒於布滿鵝卵石的河床,滴水不見。該洞有一口千萬年不斷的泉眼,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集合大小支流,匯成烏江。
北源
烏江北源位於赫章縣輔處鄉。

⑼ 烏江流域地形特徵

烏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內匯口至容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岩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佔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

⑽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於年9月30日得到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復成立,其前身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5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新構造運動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過程研究,地應力監測技術與地質災害預測評價技術方法研究,中國大陸主要活動構造帶地應力測量及其構造應力場研究,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帶的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環境安全研究。

圖46 退化與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和監控信息系統開發及其應用研究技術流程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項目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共同承擔完成的。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團隊緊密圍繞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在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特別是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修正了強震區逆沖型工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帶安全避讓公式;首次開展了斜坡地震動特徵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峽谷區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建立了基於天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以及地震滑坡-碎屑流的成災機理和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的特徵指標,為制定行業標准提供了理論支撐。項目成果集成出版了《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一書,在「5·12」汶川地震發生5周年到來之際,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對汶川8.0級地震區的地震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進行了系統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區域地質構造、地震工程地質、斜坡地震動監測與試驗方法、地震地質災害等關鍵科學問題(圖47)。

圖47 《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

2.《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出版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項目組及時對計劃項目成果進行了綜合集成,編著完成了《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專著並出版發行(圖48)。

被譽為「鋼鐵絲綢之路」的雲南大理-瑞麗鐵路(簡稱「大瑞鐵路」)全長約336km,是連接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各國的泛亞鐵路網中的咽喉工程。但由於鐵路需要穿越水文網密度大,且山高谷深的橫斷山脈南段,因此,橋隧工程將占整個線路的70%左右,尤其是隧道工程的最大長度與埋深都大大超出了已有鐵路工程,建設難度極大,亟須扎實可靠的高精度基礎地質與工程地質資料支撐,並為鐵路選線和設計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圖48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為主動配合和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盡快打通我國西南地區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部的精心部署下,由地質力學研究所和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共同組織實施的「雲南大理至瑞麗基礎地質綜合調查」計劃項目,及時完成了沿線22個圖幅的1:5萬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和鐵路優選線兩側各2k m廊帶區的1:2.5萬基礎地質和工程綜合調查任務。為更好地將基礎地質工作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應用,專著綜合了鐵路沿線最新的1:2.5萬綜合地質調查資料,以及新構造和活動構造研究等成果,全面介紹了滇西橫斷山南段大理至瑞麗地區,包括:岩石地層與地質構造、主要岩土體與特殊岩性體、水文地質、地熱活動、新構造運動與活動斷層和地震活動等工程地質條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總結了鐵路沿線各主要工程地段的工程地質環境及特徵,全面剖析了在施工建設中主要面臨的九大重要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外動力地質災害、岩溶作用導致的工程地質問題、特殊岩性體(主要包括二疊紀「破灰岩」和上新世「軟岩」)的工程地質問題、順層問題、活動斷裂與強震活動、高溫熱害、岩爆與軟岩大變形、隧道涌水突泥和棄渣環境問題等,確定了不同類型工程地質問題最易發生的地段,並提出了防範建議。另外,重點分析總結了影響該區地殼穩定性的主要區域活動斷裂帶的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未來大地震危險性,並結合歷史強震資料重新確定了鐵路沿線的大於等於Ⅸ度的高地震烈度區。最後針對高黎貢山越嶺段超長超深鐵路隧道的圍岩穩定性,結合岩石力學測試分析資料和原地地應力測量結果,分別開展了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對隧道工程的圍岩穩定性進行了綜合評價,並圈定了隧道的強岩爆區和軟岩大變形區。

專著資料翔實,將基礎地質工作成果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因此,對進一步深入認識滇西橫斷山地區的工程地質環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相鄰地區的重大工程建設也可起到重要借鑒作用,並且相關研究成果可供從事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活斷層與地震地質、地質災害、數值模擬和岩土工程等多方面的科研技術人員參考。

3.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2013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執行的第二個年度,也是課題攻關關鍵的年度,在關鍵科技問題、技術方法和示範基地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下列5方面:跟蹤對比分析國內外工程滑坡防治進展,初步建立災難性工程滑坡資料庫格架;初步探索研究工程滑坡防治3個關鍵科技問題;工程滑坡機理實驗及模擬研究有所進展;工程滑坡快速防治關鍵技術方法研究和示範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地質通報」出版專輯(圖49),相關的發明及技術專利正在申請受理過程中。

圖49 《工程滑坡防治成果專輯》

4.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研製」取得重要成果

吳滿路研究員負責的「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項目自2008年實施以來,一直致力於試驗應用研究,在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台站建設、監測儀器研製、專利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及監測一直是地質力學所的特色和優勢科研方向。「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團隊以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技術方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完成了對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和監測儀器結構的全面改造升級,同時,研發的三分量壓磁應力解除系統在孔深213m處成功地獲得了有效應力數據,是同類技術方法中達到的世界最深的地應力測量;研製的新型四分量壓磁應力監測系統已在青藏高原東南緣、龍門山斷裂帶、河北紫荊關等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實驗基地,首都圈、郯廬斷裂帶、東南沿海海岸帶等地殼穩定性評價及活動斷裂監測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在相關地區建立的地應力綜合監測站成功捕捉項目執行期間強烈地震前後應力變化的信息,豐富了應力實測數據和大量應力監測數據。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成果已經或即將公開發表。項目研發的「無線深井地應力絕對測量壓磁感測器」和「深井地應力監測壓磁感測器定向及自控載入安裝系統」獲得了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為中國地殼探測計劃提供了必要的關鍵技術儲備。

5.獲蘆山地震發震構造與次生地質災害致災特徵研究初步成果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根據國土資源部統一部署和地質力學研究所的安排,重點實驗室完成了地震地質和地質災害應急排查,並將初步研究認識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初步認識之一的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pril 20,2013,Lushan Ms7 Earthquake in Sichuan(《四川蘆山2013年4月20日Ms7.0地震發震構造初步研究》),通過高解析度遙感圖像解譯、主餘震分布、震源機制解釋等綜合分析認為,蘆山地震震中位於蘆山縣太平鎮和雙石鎮之間,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達IX級。野外調查發現,盡管震中區房屋建築損壞較嚴重,但這次地震沒有產生明顯的地表破裂構造,僅見少量的地裂縫和噴砂冒水現象。蘆山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一次獨立的破裂事件,屬於逆沖型地震。科研人員從新構造和活動構造角度,通過將精確定位的主震和餘震震中投影在地形圖、遙感影像圖上,得出了蘆山地震餘震的分布特徵,闡述了雙石-大川斷裂特徵型地震特點,推斷蘆山地震與龍門山構造帶底部滑脫帶(13~19km)斷坡構造活動有關。同時對未來強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雖然這次地震使這條斷裂的應變能得到釋放,但地應力監測結果指示該斷裂帶的應力釋放尚不完全,未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尚值得進一步關注。

初步認識之二的Geohazards In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特徵》),基於遙感解譯和野外調查結果,簡要論述了地震誘發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和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危害,地震地質災害主要受控於強震觸發作用、陡峻的地形地貌、地形放大效應以及軟弱的岩性和強烈的風化卸荷作用;研究表明,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主要體現在震中效應和地貌效應明顯、活動斷裂上盤效應不顯著,斷裂端點效應較明顯,與岩性和岩體結構的關系較密切。蘆山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以及地震對山體造成的損傷存在隱蔽性,在災後重建中應引起重視。

6.烏江流域重大地質災害研究新進展

「重慶地區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治研究」項目負責人為李濱副研究員,參加單位有長安大學、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7地質隊、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項目完成了烏江流域復雜地貌環境下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通過覆蓋研究區域DEM、SAR等多種數據,結合InSAR和GNSS監測結果,形成一套適合於烏江流域復雜地質環境下大范圍識別地質災害形變的理論方法。此外,在特大型地質災害特徵識別和地質模型分析基礎上,項目組結合室內力學試驗,通過數學模擬和物理模型試驗,提出了岩溶、采礦等因素影響下,特大型層狀滑坡的變形機理和失穩模式,並提出了穩定性評價方法和災害發生後崩滑體的運動特徵分析模型,該套分析方法及結果可在西南岩溶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圖50,圖51)。

圖50 InSAR技術在區域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

圖51 雞尾山滑坡累計形變圖(184天)

7.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地應力監測新成果

(1)初步揭示了邢台—唐山主要發震構造帶北端遷安及其外圍地區現今構造活動性及其災害效應,認為華北平原地質構造以塊斷結構為主要特徵,構造體系走向多為NNE向,以壓扭性斷裂為主,現今活動性顯著,5級以上地震活動通常沿NNE、NE和NWW向斷裂帶分布,特別是不同方向斷裂帶的交會部位(圖52)。

(2)探討分析了唐山—灤縣—昌黎一帶現今地應力環境變化特徵及其地震地質研究意義。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地應力監測結果表明,日本9.0級大地震所誘發的華北地區產生同震位移,區域構造作用表現為近EW向拉張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南北方向。而2012年6月6日以來,華北地區表現為近EW向主要為構造擠壓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EW方向,說明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恢復到日本9.0級大地震之前華北地區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並且在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方向轉換的過程中會導致地震的發生(如2012年5月28日和29日及6月18日在唐山及其周圍地區還分別發生了4.8級、3.2級和4.0級地震)(圖53)。

圖52 遷安市陳官營村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鑽孔區域構造地質圖

圖53 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監測結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