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調杳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杳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16:58

A. 收到賀信目錄

黨和國家領導人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

國內機構

教育部

國土資源部

中國工程院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東北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

石家莊經濟學院

北京服裝學院

東北師范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中國戲劇學院

河海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首都師范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東南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同濟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北京物資學院

國際關系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哈爾濱工業大學

北京農學院

廈門大學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華東師范大學

華北林業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化學勘查研究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長江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外交學院

中南大學

中國地質學會

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

蘭州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石河子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香港校友分會

天津校友會

廣西校友會

江西校友會

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學

東華大學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安徽建鑫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南京大學

中國教育報刊社

內蒙古校友會

湖北校友分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

美南校友會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圖書館

川渝校友分會

武漢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福建校友會

北京大學

甘肅省白銀市人民政府

北京協和醫學院

吉林大學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地質研究所

中共德陽市委、德陽市人民政府

黑龍江校友會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

北京林業大學

遼寧校友會

中國石化校友分會

中央民族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中國大洋協會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西北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石油冀東油田公司

深圳珠寶校友會

西藏校友分會

深圳校友會

中共鄭州市委、鄭州市人民政府

清華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北京印刷學院

中央財經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甘肅校友分會

境外機構

納米比亞大學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

美國邁阿密大學

美國南達科達礦業大學

美國密蘇里理工大學

香港大學

韓國忠南大學

英國斯旺西大學

英國愛丁堡大學

英國杜倫大學

莫斯科國立大學

莫斯科石油天然氣大學

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

美國內華達大學

國際數學地質學會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B. 新中國成立前地質調查所的歷史發展與優良傳統

陳夢熊

(國土資源部)

一、前言

前地質調查所成立於1916年,是舊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一個全國性地質機構。它對新中國地質科學與地質事業的發展,也具有較大影響。199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七屆全體院士大會時,地學部部分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院士,在隨意聊天時,都深感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與前地質調查所有密切的承前啟後的關系,因此提出倡議要編寫一本有關地質調查所發展歷史的文集,得到大家的贊同。由於大家的積極支持,該書在1996年就順利完稿出版,書名為《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全書共有54萬字,篇幅較大,為了便於了解全書概貌,作者對內容精心調整壓縮,寫成一篇比較詳細的節要,供同行參考。

二、發展時期劃分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開始工作,到1950年宣告撤銷,一共經歷了35年的時間,其整個發展過程,約可劃分為4個時期:①萌芽時期(1900~1916),地質學知識開始從國外引入國內;②奠基時期(1916~1930),開始在全國展開地質礦產調查;③發展時期(1930~1940),各研究室先後建立,機構逐漸健全,工作有所擴大;④成熟時期(1940~1950),機構趨於穩定,科技力量有所增強,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如果按所址的遷移,也可劃分為:①北京(北平)時代(1916~1935);②南京時代(1935~1937);③北碚時代(1938~1945);④南京復員時代(1946~1950)。新中國成立後,地質調查所的歷史雖然告一結束,但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新中國的地質事業獲得空前巨大的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主要特色與優良傳統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建所的35年時間內,為前期中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與它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謹的學術風氣,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分不開的,分述如下:

1.機構精簡、任人唯賢

從建所開始,就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每年通過考試,招收2~3名地質人員,所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地質調查所的規模雖自然已有很大發展,但連同兩個分所的總人數仍不過200餘人。關於地質調查所的考試制度,幾十年來除極個別的人是通過特別推薦入所的外,幾乎沒有例外,即使是北大地質系第一批的畢業生,如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雲鑄,也毫不例外的是通過考試進所的。孫老到了晚年,談起當年參加考試的經過,仍然津津樂道。著名新生代地質專家、「北京猿人」的發現者裴文中,1927年從北大畢業,滿懷希望地投考地質調查所,不料因成績不佳而落選。裴文中並不因此而灰心,第二年繼續參加考試,終於被錄取。不僅地質技術人員入所要通過考試,對一般新招收的職員,同樣要通過考試。如「抗戰」勝利後,圖書館需要增加幾位管理員,都是通過黃汲清親自面試以後,才被錄用為正式職員的。

地質調查所從建所開始,不論是機構的設置還是人員的編制,都是按照機構精簡的原則,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逐漸地穩步發展。即使在十分艱難的「抗戰」時期,不僅沒有裁減人員,相反還有所擴大,如在蘭州建立了西北分所。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新生代研究室最為興旺的時期,當時的研究人員,包括外國專家在內,不過六七個人,外加修理標本和製作模型等技術人員,總共不超出20人,但卻作出了驚人的成績。「抗戰」勝利後,作為所內最大的一個研究室——區域地質研究室,大概也不到20人,但卻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完成了14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與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的編圖工作。

在建所的30多年時間內,所長和各研究室的領導成員,基本保持穩定,很少有重大變動,因此各研究室均有相對固定的努力目標,各項業務能按計劃逐步完成。各個研究室的領導成員,也相對保持穩定。除上述區域地質室與古生物研究室以外,如楊鍾健始終擔任新生代與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程裕淇長期擔任岩石礦物研究室主任,李善邦從建室開始就擔任地震及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世英一直擔任測繪室主任,熊毅、馬溶之、李慶逵等都長期擔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等等。他們既是國內各個專業的權威專家,在國際上也是知名學者,這是各個研究室在業務上都能分別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領導成員中,值得一提的是副所長周贊衡,他是唯一的一位副所長,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從建所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始終堅持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崗位上的人。另一位值得贊揚的是圖書館館長錢聲駿,他是1920年北大地質系的第一批畢業生,與孫雲鑄同時進入調查所,工作勤勤懇懇,前後擔任館長近20年,把圖書館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對圖書館的藏書與資料了如指掌,就像一本活字典。

地質調查所還有其他許多值得稱頌的人,特別是一批擔任輔助性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多半一專多能,技藝精湛,並有一手絕活,非他人所能頂替。如測量專家顏惠敏,他用平板儀測圖,速度之快與精度之高,非一般人可比擬。胡寶琳是一位技藝出眾的能工巧匠,「抗戰」期間,協助秦馨菱用土辦法竟製造出一台靈敏度很高的地震儀。李時俊是一位出色的照相專家,余國鈞是所內著名的切片、磨片專家。新生代研究室的胡承志,是一位模型製作專家,在國內稱得上是權威。此外,圖書館的打字能手韓文蔚,繪制古生物模擬圖的畫家蔡一,以及清繪中國地質圖的繪圖員魯巨川、白耆彬、李子平等,他們的高超技術都是有目共睹的。總之,地質調查所在地質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與二線人物作出的重要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們是地質調查所的無名英雄。

2.學術空氣濃厚、治學環境相對穩定

不論在北碚,還是在南京,到晚上大多數辦公室總是燈光通明。他們夜以繼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這並不是強迫加班,而是自動地到辦公室鑽研業務,或撰寫論文,已經形成風氣。盡管如此,每天上午上班,進門首先要簽到,還要寫上到所時間;這是建所以來的老規矩,不論職位高低,都要嚴格遵守。每周第一天的上午,照例全體人員要聚集在會議廳開周會,實際是學術報告會,由所長主持,主要請出差回來或項目工作告一段落的人,介紹野外調查的收獲與體會或階段性或最終成果的主要內容;因此也相當於工作匯報會,講完以後展開討論,互相交流。對所內年輕地質人員來說,這些活動都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且無形中受到了學術空氣的熏陶。同時各不同專業,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互相交流,擴大知識領域。

新入所的地質人員稱為實習員,對外稱調查員,一般要經過兩年的實習,才能升到技佐(相當技術員);再經3~5年的實際鍛煉,才能升到技士(相當工程師),一般只有升到技士以後,才有可能單獨承擔任務。所以入所後一般頭五六年的時間,大多基本上都是跟班學習,練基本功,當好助手,可以稱為學徒階段。地質調查所十分重視野外工作,所以必須首先在野外工作中經受鍛煉。總之要培養成一位多面手,只有真正的徒滿出師,才能算得上一位夠資格的地質工作者。

3.人才輩出、重在培養

地質調查所多年來人才輩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條,是重視人才培養。在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前,3位創始人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高瞻遠矚,首先舉辦名為地質研究所的培訓班,並親自擔任教職,經過3年的嚴格訓練,把這批學生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這第一代的地質學家,又培養出第二代的地質學家;如此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強,所謂名師出高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確實是一條真理。

培養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前所述,入所後首先要度過約5年嚴格的學徒生涯,主要目標是通過跟班學習,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地質調查所的一項主要優勢,就是每個研究室都有一位或多位的權威專家,他們總是毫無保留地主動把知識傳授給年輕人。不僅是在工作中言傳身教,而且還帶領年輕地質人員到野外實習。例如,在北碚時代,黃汲清就曾帶領一批入所不久的年輕人,到天府煤礦學習如何繪劃剖面;在威遠地區,帶領一批年輕人,練習如何測繪地質圖。在室內,老一代指導新一代如何寫論文,並且親自一句一句地進行修改,就像老師修改小學生的作文一樣認真。

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位創始人都曾留學國外,他們十分重視選派留學生到國外深造,作為培訓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研究所畢業的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中,就有葉良輔、王竹泉、謝家榮、周贊衡、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等,通過不同途徑,在歷屆所長的積極支持下,出國留學,並在國外取得優異成績。他們學成回國後,都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重視地質出版事業,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按專業劃分的出版系列

主要包括匯報、專報、古生物志、專刊或特刊及地質圖等五大類,其中專報還分地質、土壤、地震等類別,古生物志又分為甲、乙、丙、丁四大類等等。此外還包括地質學會主編的《地質論評》與《地質學會志》。以上各類出版物對外開放,即所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也可列入系列出版。由於重視地質出版事業,使大量調研成果能及時傳播於世,這也是地質調查所能在學術上取得重大成就,並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學習外國經驗,注重國際合作

丁文江、翁文灝十分重視學習外國經驗,聘請了不少外國著名專家來華擔任顧問。例如,聘請美國葛利普擔任古生物室主任,瑞典安特生從事新生代與西北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丁格蘭從事礦床學研究,著有《中國鐵礦志》、《中國汞礦紀要》等重要專著。加拿大學者步達生、法國學者德日進、瑞典古脊椎動物專家布林等,參與了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與研究工作。此外,還有美國土壤專家梭頗、瑞典古植物專家赫勒等來華協助工作。他們對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6.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圖書館與地質陳列館,被稱為地質調查所的兩大寶庫

新中國成立前夕圖書館存書77732冊,是我國地學方面存書最齊全的圖書館,特別是存有大量珍貴圖件。該所圖書館與陳列館成為地學工作者最嚮往的地方,能提供各類其他機構難以找到的資料。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地質事業進入到一個大發展時期,雖然成績顯著,但也存在不少痛苦的教訓。目前我國地質機構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如何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面向新世紀的挑戰,重新回顧20世紀地質科學的發展歷史,對今後地質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仍有重要意義。

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成立,並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地質礦產調查,至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改組和分流,前後僅35年時間。在此短短35年的時間內,該所在地質礦產調查和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如區域地質、地層古生物、岩石礦物學、礦床學、大地構造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對新理論、新學科與新技術的創立與開拓,成就尤為突出,為新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區域地質方面,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地層古生物學方面,完成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比較完整地建立了中國的地層系統。在大地構造方面,劃分了中國的造山期,提出了多旋迴構造理論、應用地質力學理論,構成了中國的大地構造體系。岩石礦物學方面結合造山運動,深入研究了各造山期的岩漿活動(包括火山活動)與岩性特徵。在礦床學研究方面,如北方煤田地質的調查研究,長江中、下游鐵礦床與成礦帶的研究,江西鎢礦、湖南鉛鋅礦的調查研究,以及西北陝、甘、新等省與四川盆地油氣田地質的調查研究等,都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地質勘探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上述地質科學傳統項目的理論研究以外,努力開拓創立地學范疇的新領域,是地質調查所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主要包括:

1)創立我國最早的地震研究室(1930),並在北京西山鷲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震台,稱為鷲峰地震台,又稱鷲峰地震研究室。「抗戰」期間改稱「地球物理研究室」,把研究內容擴大到除地震外的物理探礦與地磁測量等方面,奠定了我國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的基礎。

2)創立我國第一個土壤研究室(1930),開展全國性的土壤調查,結合野外工作,完成大量研究成果,為新中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3)創立我國第一個新生代研究室(1929),後改稱「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除研究新生代地層外,還重點研究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古植物及史前文化考古等內容。「北京人」的發現驚動了全世界。

4)創立我國第一個燃料研究室(1930),命名為「沁園燃料研究室」,主要從事石油及煤岩的研究,建立了煤岩學的基本理論。該室還附設一個設備比較完善的化驗室,擔任岩石、礦物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我國第一個岩礦化學分析室。

5)創立我國最早的制圖研究室(1930),1934年編制出版我國第一本按等高線分層設色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即著名的申報分省地圖集,開創了具有三維特徵的地圖制圖法。

6)創立我國第一個工程地質研究室。

五、結束語

地質調查所從l916年正式成立和開始工作,到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所接管,前後僅有35年的歷史。但老一輩的地質學家,在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熱愛中國地質事業、熱愛科學,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成績顯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雖飽經戰亂,工作條件十分艱難,但始終堅守崗位,艱苦創業,為發展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新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奠定了較好基礎。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對中國地層系統的劃分、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輪廓、中國各類礦床的基本類型與成礦規律,以及中國造山運動與岩漿活動的相互關系等,通過地質調查工作,也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這為新中國大規模開展地質科學研究與地質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地質調查所的陳列館與圖書館完整地移交給地質部,為進一步發展新中國的地質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力量。地質調查所傳統的刻苦鑽研、治學嚴謹與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對新一代的地質學家,也有較深遠的影響。

地質調查所對新中國地質事業最重要的貢獻,是輸送了一批比較成熟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知名學者,他們在新中國地學和地質科學的有關領域以及各個不同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地質調查所(包括蘭州、北京兩個分所)經過約一年的軍管和內部調整,即由1950年成立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並進行全面的改組和分流。其中,土壤研究室和新生代研究室分別演變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性研究室(地震、地球物理室)構成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組成部分,地質陳列館與地質圖書館基本上成建制全部轉移為地質部的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圖書館。原有其他科技人員,絕大部分成為1952年成立的地質部系統各有關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地質骨幹力量。據統計,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地質科技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共有47位,他們都分別在各有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

C.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D. 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大概一年7-10W,發展很不錯,買房子要看你平時的花銷,北京的房子很貴,我是買不起啊,樓主!謝謝採納! 單位分房子要看你的自己的造化了!,混的好就給你分!

E. 有專業打深井的隊嗎

有專業隊伍,如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F. 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發展情況綜述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發展歷程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充分肯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原地礦部在多年改革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隊伍要劃分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兩部分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1994年8月,朱鎔基同志批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明確了地質工作的改革方向。根據朱鎔基同志的批示,地礦部門著手籌備組建「野戰軍」,提出按照「精幹高效、裝備精良、專業全面、水平一流、走向國際」的目標組建地質調查機構,在對直屬隊伍改革、調整、分流的基礎上,開始組建地質調查機構業務中心。

1999年4月,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新體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方案明確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勘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同時,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原中央管理的有關工業部門地勘隊伍進行重組為企業集團或進入企業集團公司。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等6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二、隊伍現狀

按照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關於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要求,經過幾年的建設,隊伍框架體系已經建立,運行機制初步確立。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單位根據任務、性質不同可分為以下6類:

(1)中國地質調查局局機關。它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管理機構。新的「三定方案」明確的主要職能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統一管理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對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承擔的國家地質調查工作實行項目聯系、業務指導。

(2)區域地調機構。包括沈陽、天津、南京、宜昌、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地調中心,主要負責大區范圍內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管理,大區地質調查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與服務,目前主要承擔大區綜合性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3)專業地調機構。包括廣州海洋地質局、青島海洋地質所、航遙中心、方法所等單位,主要承擔全國性、專業性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

(4)科技創新機構。包括地科院所屬的地質所、礦產資源所、地力所、水文所、岩溶所、物化探所、測試中心等7家非營利研究所,他們既承擔國家科技創新任務,又承擔地質調查專業領域的全國性、跨區性和專題性調查研究任務。

(5)公共服務機構。包括局發展研究中心(含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環境監測院、圖書館等單位,主要任務是向社會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

(6)技術支撐機構。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成都所、鄭州所、勘探所、探礦工藝所和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等5個單位,改革的目標是轉為科技型企業,主要從事地質調查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國家地質工作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到2007年底,現有在職人員6651人(具體見表3-1),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132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65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46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1590人,技術支撐機構759人,公共服務機構659人。現有離退休人員人5548人。基本形成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機構框架。

表3-1 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基本情況匯總表

續表

三、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地質工作的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要求還不適應。商業性地質市場體系還處在培養的初期階段,礦業權市場相當不完善;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場主體尚未建立,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局面沒有形成,市場主體缺乏競爭力。目前,由中央、省級和行業地質調查隊伍三部分組成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全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體制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總體上看,這支隊伍離「精兵加現代化」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國家公益性隊伍要成為地質調查的骨幹力量任重道遠;地方公益性隊伍還遠未建強做實。從地質調查工作實施的情況看,無論是中央公益性隊伍還是地方公益性隊伍,都存在規模過小,專業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過剩與人才缺乏的矛盾共存的問題。

由於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是在絕大多數地勘單位屬地化後開始組建的,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管理的單位大多為科研機構,存在業務結構不合理、基礎薄弱等問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改組改造,地質調查能力有所提高,但還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公益性地質隊伍規模偏小。二是隊伍結構不合理。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主要是由原地質礦產部研究機構轉變而來,雖然經過幾年的建設,但隊伍結構仍然不合理:野外一線工作能力不強;專業結構不完善,缺少油氣資源調查評價隊伍;組織機構和布局不合理,職責重復交叉嚴重;餘缺並存。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從事方法技術研究人員比例較大,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和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小;後勤服務和經營開發人員比重較大,技術人員比重較小。三是人員經費嚴重不足。中國地質調查局及直屬單位人員經費預算缺口較大。四是社會保障問題突出。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離退休、退職人員數占的比重較大。在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沒有建立的情況下,離退休、退職人員經費和醫療費不足等問題突出,隊伍負擔過重。

G. 現在國內生產淺層取樣鑽機比較有名的是哪家

浙東地質生產的QYZ-20淺層取樣鑽機經過20米基岩鑽機,30米灘塗鑽進的考驗,浙東淺層取樣鑽機

H. 哪位高手幫我分析一下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如何待遇怎麼樣,急求

性質: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自(局/廳級) 行業:主要從事岩土勘探(探礦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和地質災害監測的地調科研和市場開發 技術需求專業: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環境工程/機械(自動化)工程/石油工程(油氣井方向) 學歷要求:碩士、博士 薪金待遇:新進員工有一年實習期,實習期內僅2000元左右/月的底薪,享受住房補貼、車旅補助、電話和工會補貼;轉正後按事業單位薪金組成發放,一般7-9K/月,工作較輕松。

I. 北京都有哪些研究所

北京的研究所有:北京機電研究所、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學研究所、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等。

1、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

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創建於1957年,是國內唯一專門從事航空製造技術和專用設備開發的綜合性工藝研究所。現有職工1300餘人、工程院院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科技人員800餘人。擁有40多個專業和多個國家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和製造技術研發中心。

2、北京機電研究所

北京機電研究所是中國機械工業鍛壓、熱處理、模具等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相關行業學會、協會及標委會的秘書處均設於本所。多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設立了多個國家級的研究開發中心,如國家發改委建設的「精密成形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建設的「先進製造技術研究中心」、「模糊控制技術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熱處理生產力促進中心」等。

3、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創建於1954年,是原機械工業部直屬的綜合性科研機構,1999年轉制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現隸屬於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自動化所一直致力於製造業領域自動化、信息化、集成化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和應用。

4、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集交叉科學研究、支撐服務、國際合作、高級學術論壇和研究生教育等為一體的現代生命科學交叉研究中心,位於北京市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科學園路7號。由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醫學科學院等8個部委為主體組成理事會,共同管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運行工作。

5、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

北京市太陽能所成立於1979年,通過科研人員長期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努力,「硫化鉛/瀝青漆選擇性吸收塗層」、「黑鉻選擇性吸收塗層」、「熱碾壓吹脹式平板型太陽集熱器」和「鍍鋅鋼制扁盒式平板型太陽集熱器」等科研成果全部通過了北京市科委的鑒定,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並且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國外也引起了西方同行業人士的關注。

J.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怎麼樣 知乎

副廳級別編制
1、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回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答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屬於副部級編制。
2、所以中國地質調查局探礦工程研究所是副廳級別編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