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騰飛計劃
1. 請你查閱資料,說說我國航天事業方面的最新的成績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 珠寶專業教育現狀
郭穎
教育乃國之根本,一個行業是否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專業人才培養與人才梯隊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一切僅依靠從業人員的再教育或職業培訓顯然是不夠的,更深層次的需要是人才的專業化。
1.大專院校珠寶專業總體概況
珠寶的學歷教育隨著珠寶市場的火熱及帶來的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的要求,全國各地的多層次珠寶教學體系正在逐漸形成,而且呈現出了較強的針對性。
1.1辦學體多種多樣
珠寶專業的辦學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多元化,既有國家辦學,又有民辦學;既有教育部直屬高校,也有二級學院,還有成人教育、網路教育等多種方式;既有本科及以上知識型的高等教育,也有高職、高專的技能型中等教育;幾乎全面覆蓋了中、高級學歷教育的各個階段。
全國目前有近80餘家高校或高職、高專開設有珠寶鑒定、首飾設計方面的課程,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兩家的珠寶學院,具有完備的教學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各課程教學大綱等,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基於二者基礎的兩所高校的二級學院長城學院與江城學院也分別開設了珠寶鑒定等專業。
珠寶教學單位遍及全國,坐落的城市以經濟發達、珠寶首飾業發達、高等教育發達等為特點,集中分布於北京、廣東、上海等地,如北京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商業學校等近10家單位,又如廣州的中山大學、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深圳高級技工學校等近10家單位。
2009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鑒
2.2008及2009年中國珠寶專業教育現狀
這兩年是珠寶業蓄勢騰飛的兩年,國內珠寶教育自然也方興未艾。珠寶專業在夯實專業教育基礎、素質教育的同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國內人才需要的平台,著手打造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2008年起,多次舉辦校內的「鑒定能手」大賽,根據不同的學期分為「寶石鑒定」與「鑽石分級」不同主題,至今已連續舉辦4個學期。不少專業功底扎實、勤於學習的同學脫穎而出,並在隨後參加的FG A等國際證書的培訓中紛紛取得了好成績。
動手型人才的培養在高等教育中主要基於校內實驗室的建設與校外實習基地、見習基地的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很多高校目前都已經有了能夠接待學生實習的若干實習基地,從檢測機構、科研單位、企業、行業媒體等多個角度,旨在為學生打造接觸行業的平台,使他們提前適應進入社會後的快節奏與強競爭。同時,2009年,團中央遵照黨中央解決的就業難的工作方針,開始著手了各高校見習基地的建設,根據高校所在地、辦學規模、專業設置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將於2009年底推出首批大學生見習基地。同步要求見習單位在接受學生(以本科生為主)見習的過程中,應適當予以補助,以求學生在獲得實戰經驗的同時,也能略有收入以維持校外見習的費用。
實習基地與見習基地的啟用,為珠寶專業大學生拉近了與行業間的距離,幫助他們定位4年的大學學習。
3.大專院校珠寶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方向
大專院校以學歷教育為主,但在培養學生的層次上目標明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3.1專業特色鮮明
根據珠寶行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對各方面新型人才的需要,各辦學單位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辦學定位與方向,珠寶專業的設置也從最初的寶石鑒定和首飾設計逐步擴展為現在的10個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專業,如加強了營銷方面的珠寶鑒定與營銷專業,強調了管理方面的珠寶企劃與經濟管理專業,甚至也有了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等專業的設置,可以說是豐富了珠寶專業的適應面。
課程設置以基本的《寶石鑒定儀器原理與方法》、《有色寶石學》、《鑽石學》、《玉器》、《寶石加工》、《珠寶商貿》等課程作為核心課程,然後根據具體專業的不同,加強各個有關方向的內容,如藝術設計專業的三大《構成》課、《設計軟體應用》、《首飾表現技法》、《首飾雕蠟》、《首飾金工製作》等,營銷專業的《市場營銷學》、《珠寶首飾評估》、《推銷技巧與商務談判》等課程,綜合了設計方向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的《首飾加工工藝學》和《設計學和設計美學》等。總體而言,是在大的寶石材質方面的學習後,向各個方向延伸發展。
3.2專業層次分明
因為辦學層次與辦學宗旨的不同,珠寶專業學生也從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到高職生、技校生呈現出了多層次化且強針對性的現狀。
一般來講,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科研為主,本科以強調具有較高職業技能的全面素質的提升為主,專科則強調一定基礎上的技能的訓練,而高職與技校等則更多地要求同學們掌握鑒定、營銷的實戰能力。不同層次的培養方案是充分考慮了各單位的辦學特點、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今後的擇業、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整體形成了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珠寶學歷教學體系。
4.部分開設珠寶專業院校介紹
全國多家開設珠寶專業的院校,雖然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也大多繼承了地質岩礦專業的基底,有著很深的理工科基礎。
4.1珠寶學院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成立於1995年9月,是我國最早開展寶石學教育和開辦寶石學專業的高等學府之一。目前學院有寶石教研室、藝術設計教研室以及珠寶首飾設計與鑒定實驗室三個教學部門。教學實驗室為北京市合格實驗室,由寶石鑒定室、鑽石分級室、寶石加工室、計算機房、首飾鑲嵌與製作室、首飾拋光室、雕蠟室等組成。此外還有天光畫室、設計專業教室、作品展示室等。
目前,珠寶學院具有寶石與材料工藝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寶石學博士點1個,寶石學和藝術設計學兩個碩士點。現在校全日制學生共500餘名,其中本科生400餘名(含留學生10餘名),研究生60餘名。學院現有教職工31人,其中專任教師23人。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佔83%,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44%;有5位老師獲得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資格證書。學院教師隊伍的學歷、專業和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化。
2009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鑒
自1988年該校招收寶石學專業學生以來,已培養了寶石類和藝術類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人,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近百名,為我國珠寶行業輸送了大批寶石學各個層次的專門人才。
(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是一所以珠寶教育為中心任務的教學和科研單位。
1989年珠寶學院通過與英國寶石協會合作,開設了英國寶石協會寶石證書課程,是我國最早引進國際上先進的寶石學教育體系的學院,從而大大加快了我國寶石教育發展的步伐。在學習國際現代寶石學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珠寶學院開設了自主的寶石和鑽石課程,創立了G IC品牌,為我國的珠寶首飾業培訓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截至目前,已有5千多人次獲得FG A、D G A、GIC寶石學和鑽石分級學等各類證書。同時,學院還是國家指定的三個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考前培訓站之一。
學院從1994年起承擔寶石學方向本科生教育任務。2000年經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了面向市場、面向未來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本科專業,現招收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方向和珠寶首飾設計方向本科生,同時還培養更高層次的寶石學碩士生和博士生。此外,還通過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方式培養珠寶專業學生。構成了多層次的珠寶教育體系。
學院有多位在珠寶界頗具影響的著名專家,現有專兼職教師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77.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佔61%,其中取得博士學位的佔22%,構成一支業務素質精、學術水平高、敬業愛崗的師資隊伍。
4.2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
石家莊經濟學院、昆明理工大學、天津商業大學、上海建橋學院、桂林理工大學等院校設有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或寶石研究中心。根據院校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開設相應的課程,培養了一批珠寶專業人才。
3. 沈陽工業大學的電力電子學科怎麼樣啊,要考研了,正在選擇學校。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所大學 (稿源:新華社)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所大學 (稿源:新華社) 1 中南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一樣進步迅速,湖南文風深厚,經濟實力提高很快,扶持中大不在話下。它在青年學子中的口碑日隆,此無形資源是它步入一流大學的重要財富,這是許多學校難以企及的。 2 華中科技大學——其進步之快,令許多兄弟嫉妒。它地處九省通衢武漢,水運、陸運發達,時代要求當政者重視眼前成績,所以,湖北會對工科院校華科偏愛而冷落武大。以湖北之實力,加之教育部長對華科的熟悉,扶持其進入大陸高校前五當屬自然。 3 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的定位是未來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因而,其人才的供應不可能是同城的復旦、交大。從建國以來,上海出來的幹部遍及中央和各地方,所以,未來中國金融人才的搖籃非此大學莫屬,其校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2000年,復旦沒合並之是一大失策。 4 哈爾濱工程大學——隨著軍民用船舶市場的擴大,其實力和知名度會急劇攀升。但其校名改得不倫不類,是一大敗筆。 5 中山大學——給人以靠錢喂肥的印象,但其廣泛的知名度、眾多的校友、齊全的學科門類都是它的輝煌資源。加之它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將來騰飛毋容質疑。 6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堂堂的西軍電之後,屬相對袖珍型大學,其厚實的學科基礎和學子的高科技領域就業受歡迎程度,使同城兄弟交大、西工大電子專業學生默然。隨著電子科學的突飛猛進,西電大揚名指日可待。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國必將極大地加大航空航天領域的投入,只此一條,北航將前途無量。 8 蘭州交通大學——蘭州鐵道學院改名引起了大陸四所交通大學的議論,其實,改為蘭州交通大學是有一定根據的,否則,教育部不會再增加一所交通大學。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蘭交一直默默無聞,但其鐵路交通領域專業之強不亞於北方、西南兩交通大學。西部大開發,國家一定會在鐵路建設方面大有作為,這反而成了蘭交的地理優勢,它在未來的鐵路建設中中標攬活、擴大影響、大賺其錢易如反掌。可惜,它在公路交通方面無建樹,今後應重視這方面學科建設,成為真正的「交通」大學。 9 吉林大學——新吉林大學繼承了原吉大的生物、計算數學等強勢專業,加上整合另外三所大學的特色學科,使之穩坐東北的綜合大學頭把交椅。可惜,地方太窮,無力象廣東對中山大學那樣大方地予以支持。但吉大領導勵精圖治,其辦學思路清晰,有特色的吉林大學出現在中國高校陣營不會令人奇怪。 10 中國海洋大學——海大獨特的專業設置決定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獨特地位,其在國內和亞洲的廣泛好評即是證明。它地處美麗的青島,使之信息佔有得天獨厚。隨著「海上山東」計劃的推進,山東省必將傾力支持其境內三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的海大,在未來的海洋時代,海洋大學能不揚名於世界?
4. 葫蘆島有哪些大學
1、遼寧財貿學院。遼寧財貿學院簡稱遼財、財院,是一所以經管藝體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財經類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創辦於2005年的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學院,2008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轉設為遼寧財貿學院。
2、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創建於1959年,是我國北方唯一一所以培養船舶工業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面向全國招生的全日制高等職業學院。2004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辦學水平 「優秀等級」院校。
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葫蘆島校區。葫蘆島校區位於興城市興海北街與龍興路交匯處,北依興城首山,南臨海天一色的渤海遼東灣,佔地156萬多平方米。經過九年的建設和發展,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現代化的花園式新校區已經傲然屹立在渤海之濱。
4、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創建於1950年,是為海軍航空兵培養飛行人員和地面領航、航空參謀等專業人員的初級指揮院校。學院地處遼寧省葫蘆島市,建築面積34.37萬平方米,有教學樓、辦公樓、教員學員宿舍樓、實驗室、圖書館、禮堂、運動場、室內體育場等設施。
5、長春工業大學葫蘆島校區。長春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經、法、藝術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始建於1952年,建校初期是國家為籌建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而創辦的長春汽車工業學校,先後經歷了長春汽車製造學校、吉林理工學院、吉林工學院等發展階段。
5.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怎麼樣
中國石油大學沒有特別突出的專業,也就應用化學專業在全國的排名是17名,但是這個學校回的錄取分數答線也是比較高的,而且就業率特別高。大家都知道石油是多麼珍貴的東西,與之相關的專業肯定是比較吃香的,所以能考上這所學校也是很厲害的。
這所學校有個唐島灣,,這個灣特別大,風吹著很涼爽,散步、晨讀、約會都可以在這里,走一走,吹吹風,感受在這所學校里的美好。學校里還有很多的景物,比如說「創造太陽」、「天文地球儀」這些都是學校里的代表觀賞物,增添了學校的風采。
學生宿舍為六人間,上面是床,下面是學習桌和衣櫃,一部分有獨立的衛生間,一部分是公共衛生間,冬天的時候會有暖氣供應,但是夏天是沒有空調的,寢室里會有風扇。洗澡的話可以到公共澡堂去洗,刷學生卡計費。每個宿舍都是有網路埠的,按月交錢就可以了。
學校一共有三個大餐廳,味道都挺不錯的,可以每個餐廳都去試一下,看看哪個餐廳符合自己的口味。
6. 李長冬的個人資料:
2009年6月博士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同年7月留校任教。現為工程學院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岩土體穩定性評價、工程結構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優化、地質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重大工程災變滑坡演化與控制的基礎研究」課題骨幹成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騰飛計劃」和「搖籃人才」計劃入選人,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會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Engineering Geology、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Pipe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Practice、Ecolog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等國際SCI期刊審稿人,《地球科學》、《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工程地質學報》等中文期刊審稿人 。
近年以來,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騰飛計劃」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搖籃計劃」項目,並作為骨幹成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先後主持或參加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課題、中國地質調查局課題和湖北省移民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課題等科研項目20餘項 。
已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第一作者20餘篇),其中SCI期刊論文10餘篇。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在紐西蘭第11屆 IAEG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中作報告5次,與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得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首屆「谷德振青年科技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移民科研優秀成果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第三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校級二等獎。單獨指導碩士學位論文《基於鋼筋混凝土復合彈性模量的抗滑樁截面優化研究》和學士學位論文《三峽庫區堆積層滑坡抗滑樁布設優化研究》分別獲得2014年度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和學士論文。
主講課程:
《工程地質學基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岩土工程數值模擬技術與應用》、《工程CAD基礎》、《歐美科技文化與國際學術交流》、《數值模擬技術》等 。
7. 勘查開發利用規劃建議
礦產調查的最終目的是為礦產開發提供基地,通過本次工作,基本查明了鹽湖礦產資源分布狀況,為了使西藏經濟藉助礦產開發的翅膀快速騰飛,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從西藏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分析研究鹽湖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分布規律、產出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國家計劃、自治區中長期規劃,市場需求,結合交通配置、環境狀況、工作研究程度、儲量保證程度等,對近期能開發利用、市場前景廣闊、商業價值大的硼、鋰、鉀礦產提出初步開發利用規劃建議。具體包括7個開發規劃區,其中Ⅰ級開發規劃區(指交通配置好、工作程度較高、儲量保證程度大,開發利用後,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的地區)4個,Ⅱ級開發規劃區(指交通配置較好,做過一定程度工作,保有儲量多或過去曾開采過,但成礦地質條件好仍有開發價值的地區)3個(圖7-1)。現分述如下:
圖7-1 西藏自治區鹽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圖
1.阿翁錯-別若則錯硼、鋰Ⅰ級開發規劃區(2硼、鋰)
位於革吉縣鹽湖區阿翁錯、扎倉茶卡、別若則錯一帶,面積約5000km2,交通方便。區內有扎倉茶卡大型和納屋錯、阿翁錯、夏茶卡中小型硼、鋰、鉀綜合性礦床,僅扎倉茶卡Ⅱ湖東緣做過地質詳查工作,探明固體硼礦為138×104t,其他工作程度均低。估算區內硼資源量在300×104t以上,鋰在100×104t以上。目前該區硼礦有小規模開采,區內在進一步工作後,可作為硼、鋰重要開發基地。
2.倉木錯-洞錯鋰、硼Ⅰ級開發規劃區(4鋰、硼)
位於改則縣物瑪區倉木錯、洞錯一帶,面積約5 000 km2,靠近黑阿公路,交通方便。區內有倉木錯、拉果錯、洞錯3個大型鋰、硼綜合性礦床,均做過一定工作,估算區內硼鋰資源量均大於200×104t,進一步工作後,有重要開發價值。
3.扎布耶茶卡硼、鋰、鉀Ⅰ級開發規劃區(5硼、鋰、鉀)
位於仲巴縣北部,有簡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該湖是目前西藏境內研究程度最高的一個湖泊。以富含鋰、硼、鉀和銫、銣、鐿、釷、砷為其突出特徵,湖水中含銫、鋰、鉀、硼之高為世界所罕見,其中含Cs量為世界之冠。硼鋰礦均達超大型礦床規模,共生的鉀、銫、銣、芒硝、鹼均達到大型規模,並首次發現大面積天然嗜鹽藻類。中國地質科學院對該湖綜合利用做了多種方法試驗,在方法成熟後,可作為全區首選的重要開發基地。
4.朋彥錯-鄂雅錯鋰、硼Ⅰ級開發規劃區(6鋰、硼)
位於尼瑪縣朋彥錯—雙湖區鄂雅錯一帶,面積約4300km2。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區內有朋彥錯、鄂雅錯2個大型礦床和孔孔茶卡、北雷錯、畢洛錯、才多茶卡4個中小型鋰、硼、鉀、銫、芒硝綜合性礦床,工作程度較低。估算區內硼資源量在200×104t以上,鋰資源量在150×104t以上,進一步工作後,朋彥錯、鄂雅錯可作為首期開發礦區,其他可作為接替礦區。
5.澤錯-結則茶卡鋰、硼Ⅱ級開發規劃區(1鋰、硼)
位於日土縣北部澤錯、結則茶卡一帶,有藏新公路穿過,交通方便,但距鐵路相對偏遠。區內有結則茶卡、澤錯2個大型鋰、硼礦床,結則茶卡本次做過工作,澤錯工作程度甚低,估算鋰資源總量在200×104t以上,硼資源量在150×104t以上,有較重要開發價值。
6.茶拉卡-昂拉仁錯硼、鋰Ⅱ級開發規劃區(3硼、鋰)
位於革吉縣東南茶里錯—昂拉仁錯一帶,面積約4000km2,有路可通茶里錯,交通較為方便。區內茶拉卡做過地質普查工作,藏北地質隊提交B2O3為90.14×104t,昂拉仁錯、捌千錯、果普錯工作程度較低,是硼、鋰綜合性礦床,尤其昂拉仁錯鹵水體積大,硼品位較高,有較大找礦潛力。估算區內硼資源量在200×104t以上,鋰資源量在50×104t以上,有較重要的開發價值。
7.郭加林錯-班戈錯硼、鋰Ⅱ級開發規劃區(7硼、鋰)
位於尼瑪縣郭加林錯、色林錯到班戈縣班戈錯一帶,面積約6 500 km2,靠近黑阿公路離青藏鐵路最近,交通方便。區內有班戈錯、郭加林錯2個大型硼、鋰、芒硝綜合性礦床和雅個冬錯、色林錯等硼礦點。班戈錯、郭加林錯做過地質普查工作,探明固體硼礦(B2O3)總儲量為363.84×104t,芒硝(Na2SO4)為35 123.12×104t。估算液體鋰礦在50×104t以上。以前區內硼礦曾一度開采,但仍有較大找礦潛力,建議進一步勘查後可適時開發。
西藏鹽湖多數伴生有大量有益組分,所以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綜合利用,合理開采,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8.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9.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的哪個更好啊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全國一家獨大,並且遙遙領先。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高考報專業的時候有兩所中國地質大學,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很多同學都會困惑,這明明是同一所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怎麼兩個校區的分數線還是不一樣的,究竟哪所地質大學最好,我們今天就說一說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校區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
北京校區:2018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65位,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創新平台,由於文革遷校,1978年地質大學在鄧小平的關懷下在北京復校,我國首次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6人。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奮斗,逐步形成以地質,資源,地學工程技術為主的專業特色大學。
3 各自優勢專業
武漢校區:武漢校區的地質學,煤與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是國家級特色專業,也是地質大學最好的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地球物理學(全球特色專業),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都是地質大學武漢校區相當不錯的專業。
北京校區:北京校區的地球物理學是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土資源管理,地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都是相當不錯的專業,由於地理位置在北京,這也使得北京校區的就業要優於武漢校區。
4 分數線
兩所地質大學同根同源,由於分別獨立招生,兩所大學的分數線也有不小的差異,拿安徽省的錄取線為例,武漢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82最低分,北京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90最低分,由於北京校區的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因素,北京校區的分數線稍微高於武漢校區,但是論實力,武漢校區還是強一些。
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因為地理原因才分開辦學導致如今的獨立,兩所大學如今的實力和特色都在我國是頂級的,可以想像當年如果不拆分,如今的實力要多麼強大。不免讓人覺得惋惜!
10. 巨大的求助!!關於日本戰後的歷史
呈現復雜多面的日本戰後歷史
——《擁抱戰敗》學術座談會綜述
葉 彤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三聯書店聯合主辦的《擁抱戰敗》(副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出版發行暨學術座談會2008年11月28日在京舉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教授約翰•W.道爾撰寫的《擁抱戰敗》這部厚重的日本戰後社會史著作於1999年出版,問世當年獲美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圖書獎和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1800年以來亞洲歷史傑出圖書),翌年獲普利策非虛構類作品獎和班克羅夫特獎(美外交領域最重要的學術獎)及美國圖書館學會著名圖書獎。該書很快被翻譯成日文,並在增加了大量歷史照片後出版了日文增補版,在日本引起廣泛關注。該書中文版2008年9月由三聯書店出版,全書近70萬字。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美國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文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餘位學者參加了座談會。
一
座談會的討論是從書名的含義和翻譯開始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指出,該書英文版出版不久,日本報紙就作了介紹,但當時把書名譯做《接受失敗》。一個經歷過戰敗時期生活的日本漢學家也認為,不能把Embracing Defeat翻譯成「擁抱戰敗」,只能翻譯成「容納戰敗」,因為日本人不是高高興興地接受戰敗的。所以,李薇說,「僅僅是一個書名就包含了復雜的內容」。
該書中文版譯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博贊同「擁抱」是一個「敏感」而「重要」的關鍵詞,是該書的核心概念。她提出,道爾對戰敗的理解大體有幾重含義:第一,戰後的日本政府和日本人對勝利者本身的歡迎和擁抱。第二,日本從二戰中野蠻的戰爭者向戰敗後溫順的羔羊轉化的趨勢,導致日本在戰勝者的眼光中的直接色情化,導致美日關系之中的假想式的男女關系的互動。所以,「擁抱」也構成了戰後日美關系的影射。第三,戰敗的日本和日本人熱烈擁抱征服者所帶來的所謂「天降的禮物」,即民主、革命、非軍事化和民主化,在這重含義上擁抱戰敗就意味著擁抱解放、擁抱新生。胡博強調,最值得深思的是,道爾認為「擁抱」絕不僅僅指日本人,而是指日美雙方共同擁抱戰敗,戰後日美關系格局是由雙方互動、共同作用構建起來的。所以,道爾在書的結語中強調,如果不了解勝利者和戰敗者如何共同擁抱戰敗,就難以理解戰後日本模式。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金熙德指出,日本和美國之「愛」產生了美日的熱戀期,至今經久不衰,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這種關系,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奇觀。60多年後,日本沒有多少主流學者認為日美同盟應該結束。日本人認為,日美同盟是日本國家支柱。所以,未來十幾年間日美關系不會發生根本變化。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把鑰匙,幫助我們了解日本人為什麼對日美同盟那麼重視,也告訴我們日美同盟形成的過程。金熙德還指出,從《擁抱戰敗》敘述的歷史過程看,日本戰敗以後沒有機會清算歷史,除了國家的破敗之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的「單獨佔領、間接統治」。日本經過短暫休克以後,原戰爭勢力又回來了,手上沾了鮮血的人當了首相。一開始是沒時間清算戰爭,後來是那些人掌權了,沒人願意清算戰爭。所以,1982年到現在日本的戰爭認識問題不斷引起亞洲人的反感。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崔世廣指出,在日本的歷史上存在著三次「擁抱戰敗」。大化革新就是因為戰敗,日本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學習文化、制度、思想,那時候就有一次擁抱戰敗。第二次大規模擁抱戰敗,應該是明治維新前後。開始日本對西方的態度也是堅決攘夷,後來下關戰敗,意識到攘夷不可能,走向了倒幕維新,最後走上明治維新的道路。這時又出現了擁抱戰敗,大規模地學習西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擁抱戰敗,應該是第三次。戰敗在日本歷史上是有若干先例的。戰敗以後,明確、客觀接受戰敗的事實,思考怎樣從戰敗的廢墟中站立起來,再實現、恢復自己的實力,謀求自己的強大,這是日本人在文化上很重要的特點,也是日本人思維方式很重要的特點。在戰敗之後和強者聯手,向強者學習,強大自己,再與強國並駕齊驅,這應該是日本人的一個基本思路,是日本的文化。
二
關於本書討論的內容和結構,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認為,道爾最初設定的讀者,應該是美國人,因為他討論問題的方式針對的是美國的脈絡。從書的結構安排看,是對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後開始的遠東政策的一個歷史性的批判。道爾給出的對歷史資料的剪裁結構,表明美國以正義之名行了戰勝國占盡所有便宜之實。這是這本書中真正要說出來的話。
孫歌指出,有幾個關鍵環節是這個結構的支撐點。第一個關鍵環節是它對於40年代中期以後冷戰結構在東亞的形成做出了一個整體性的分析。她認為,麥克阿瑟在日本行使「自主權」的時候,對日本経済新聞社會、歷史毫無興趣。在這個前提下,他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推行這些政策的過程中充滿了混亂。但是後面有一個不可動搖的預設:寧可要天皇制、寧可要美國式民主(因為要美國式民主,意味著佔領是有危險的,但寧可要這個),也不要赤化,不要共產主義。這是當時非常明確的、毫無混亂的標准。這形成了整個戰後東北亞政治格局的基本輪廓,這也是冷戰格局形成後為什麼中日和解如此困難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個關鍵環節是東京審判。她指出,道爾並沒有直接說東京審判不是一個合法的法律事件而否定它,而是在資料的選取和剪裁的過程中,提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圖景,說這場審判是一個美國當事者也承認的表演。可是表演中又審判了紐倫堡審判中也審判的、後來得到國際法認可的罪行,比如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當時在法庭上包括印度法官在內的一些人對這樣一種事後法的審判方式提出了質疑。可是又有受審的20個罪犯如何替天皇頂罪的問題。所以,所有的線索都纏到一起,復雜性被呈現出來。
在分析了該書缺少對沖繩問題的論述的原因後,孫歌總結說,道爾這本書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即告訴美國人1945年佔領日本那件事做得實在缺少正義、缺少道德,促使一些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來反思美國世界性的霸權到底有多少正義可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與《菊花與刀》這些書的性質不一樣,這是美國一個歷史學家真正勇敢面對歷史時做出的一些判斷。
關於該書東京審判方面的論述,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京華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道爾對東京審判本身的批評和反省大概有三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從審判團的結構來看,東京審判具有明顯的白人審判色彩。法官原來都是白人,後來加了印度和菲律賓兩國的法官,而這兩國分別是英美的殖民地。但法官中沒有朝鮮人。這里提出了東京審判亞洲缺席的問題。第二個方面,道爾觸及了東京審判的雙重標准問題。道爾說,東京審判基本上是在無視西方殖民主義體系的狀況下進行的。比如,當殖民地問題被提出來之後,英美法蘇四國法官提出殖民地問題不在東京審判的問罪范圍內,所以予以駁回。第三個方面,道爾還透露了一個信息,1948年審判到後期的時候,冷戰驟然升起,所以在審判團內部開始一些爭斗。到1948年初很多在監獄里關押的嫌疑犯悄悄被放出,包括英美法官與蘇聯法官的明爭暗鬥非常明顯。冷戰的驟然發生,干擾了審判的進行,大家已經不願意再進行下去了。趙京華認為,東亞的戰後體系和審判的不徹底性和不對殖民體制進行批評質疑是有關聯的。
三
日本近代以來的發展有許多復雜因素,其中有兩個是根本因素,一個是天皇,一個是美國。這兩者構成了今天日本這個國家存續、演變過程中最基本的內因和外因。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從日本戰後天皇制的角度切入討論。他指出,事實證明,保留天皇民主制給日本留下深刻久遠的烙印。盡管戰後初期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造,但天皇得以保留,就使得戰前所有的國家符號——國旗、國歌、天皇族徽以及其他能夠標識國家方方面面的東西,都不加改動地延續到戰後日本。所以,日本保守勢力很容易把自己和戰前政權聯系在一起。而除了和平、進步的團體之外,絕大部分老百姓通常也在政治勢力的引導和媒體的影響下不加區分地把戰前、戰時的日本政權和戰後日本政府視為連貫的國家機器。可是,不管是誰混淆了戰爭責任,最後受害者恰恰是日本自己。如果日本自己不能反省、正視歷史,就很難放下歷史包袱,為此要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戰後半個世紀中,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通過聯合國對國際社會做出了各種貢獻,向外部提供了大量的開發援助,在其他方面也積極做了很多有價值的事。但這些都不足以打消別國尤其是受過侵略戰爭迫害的鄰國的疑慮,究其原因就是不曾徹底割斷與法西斯血脈的聯系。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曉峰從書中談到的一個細節入手,指出:從1946年到1949年,天皇在日本各地巡行,美國兵拿著卡賓槍給他開路。人圍得特別多的時候,美國兵會鳴槍,這告訴我們誰在那個時代樹立天皇的威信。他強調,美國人選擇讓天皇繼續存在,是從自己切身利益出發的。因為天皇當時確實對社會最深層次有影響力。自古以來天皇就存在,因此也就存在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統治集團,這個統治集團給日本帶來了什麼,是值得思考的。明治時期日本的一切重要變化,都是在天皇家族的領導下進行的。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從中獲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日本被佔領期間的首相吉田茂的作用問題,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新生發言的重點。王新生指出,吉田茂認為日本只有和美國結盟才能重新得到生存的機會,要重經濟、輕軍備,要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在美國的「擁抱」下發展。吉田培養了一大批信奉他的政策的政治家,使吉田路線得以執行下來。我們說,日本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就是因為日本戰後政治家沒有經過訓練,所以現在日本政治家沒有國際眼光,沒有政治家應該有的意識和頭腦。
關於日本戰後時期的經濟政策,王新生著重分析說,被佔領時期,日本實行過兩種政策:一是「傾斜生產方式」,一個是「道奇計劃」。「傾斜生產方式」是日本提出的,後來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國人做不下去了,派道奇到日本去搞「道奇計劃」。道奇說,日本經濟是高蹺經濟,就是兩條腿,一條腿是日本政府的財務補助,一條腿是美國政府的經濟援助,這樣太有依賴性,現在要把兩條腿砍掉,搞市場經濟。道奇提出超平衡預算,就是政府預算不能有赤字。「道奇計劃」對治理通貨膨脹非常有好處,但也帶來嚴重的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在難以為繼的時候,朝鮮戰爭開始了,朝鮮「特需」就出來了,日本經濟馬上恢復了。那麼,是「傾斜生產方式」作用大還是「道奇計劃」作用大呢?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是兩種發展模式都保留了下來,成為戰後持久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這一點上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和美國之間無論政治、安全還是經濟上的關系。
關於該書對起草「和平憲法」過程的描述的重要不足,李薇以自己的研究做了補充。她指出,在盟軍總部(GHQ)提出想搞新憲法的1946年年初,就有一部憲法草案到了GHQ民政局手裡,這個憲法草案是由日本憲法研究會提出的。憲法研究會牽頭的是日本経済新聞社會黨黨員,立場是革新、進步的,他們提交的憲法草案中已經體現了很多和平憲法的精神,但社會黨的憲法也沒有取消天皇制,而是說天皇作為象徵。不過,實際上,最終還是由GHQ的民政局僅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起草了GHQ版的《日本國憲法》。一個星期就起草出一個國家的憲法,在世界憲法的制訂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沒有經過醞釀、討論和方針確定的時期是不可能成就一部憲法的。
關於當今美日同盟和與中國的關系,有深厚的美國問題研究經驗的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用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他講到,2006年去大阪參加會議,當時有人提到日本被美國「拋棄」了,這說明日本對美國根深蒂固的依賴已成為民族性了。這種民族性在過去有過積極的作用,但對於日本想成為一個政治大國是很難逾越的障礙。他認為,中美日三邊關系中,最短的板是中日關系,現在要做的是使短板變長,而不是把長板鋸短。如果沒有中美日三方的穩定關系,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安全是沒有保障的。
與會的董炳月、王成、秦剛、李兆忠、孫伶伶、李長莉、劉世龍等學者,還從美國的佔領政策、美日關系、日本的戰爭責任以及戰後日本文化論、大眾文學、社會運動等方面,發表了很有見地的意見。
(責任編輯:林 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