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重大變更
⑴ 地質災害引發地形變化的例子
大面積的山體滑坡,比如舟曲的,山體會被剝離,地形改變明顯
塌方
⑵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造成損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質災害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在認識了解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地質災害本身,還要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成因、觀測、分類、預防,以及地質災害的救援知識,以便為我們科學的預防和救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因為發生災害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治理災害的方法和減災措施也有所差別。近年來為深入研究,又把地質災害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平原地質災害和城市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根據其主導動力成因具體分為內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構造沉降、構造地裂縫、岩爆等;外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動力地質災害,包括水庫誘發地震、抽水塌陷、礦區采空塌陷等。實踐表明,單一成因的地質災害較少,復合型地質災害較多。
根據地質災害成災動態特徵可分為突發型地質災害——發生突然,過程短暫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緩發型地質災害(或累進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比較緩慢,具有累進性特徵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等。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鹽漬化等;濱海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縫等。
根據與社會經濟關系可分為城市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農業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的普查是在正確認識各種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全面排查,進而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理。它是地質災害預防的前提。
所謂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研究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對人們造成的損失,然而有效地預防又離不開不間斷的、准確有效的觀測,所以觀測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簡易監測法和精密觀測法。
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進行監測兩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例如,建築物變形情況、地面裂縫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地下水異常變化等。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後緣裂縫處)設立簡易固定標尺(如打入木樁或釘繩法、貼紙法)或用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坡體滑移變化情況。
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為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監測等),主要針對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此類監測工作一般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地質災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災害沒有發生前進行的一系列為減災減損採取的措施。但是當地質災害發生以後,我們不但要進行正確的治理,還必須有有效的營救機制。地質災害的營救要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和地質條件都很復雜,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質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120億元,特別是一旦發生地震等重大災害,其損失就會更大。
地震是各種地質災害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之間,是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接觸及俯沖帶,構造活動劇烈,地震頻繁。從20世紀初到1988年,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級以上的9次。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我國地震佔10%,死亡人數佔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築物幾乎全被破壞,人員傷亡多達40萬。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高原廣泛出現,西北、西南地區更多。僅四川,近10年來就達數萬次,死亡2500多人,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東部地區出現較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影響嚴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計達2米多,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威脅。
我國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次數增多,損失日益加重,面積越來越大。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為的因素相當重要。據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由於人類不按客觀規律進行經濟、軍事、生產活動,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發生。缺乏科學規劃、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亂挖濫采、亂棄廢渣、過量抽取地下水等,都會引發地質災害。在缺乏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的情況下興修水庫,鋪設鐵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僅影響工程質量,而且會誘發地質災害。事實告訴我們: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要想重新建立起來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甚至比當初想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價值還要多得多,如寶成鐵路建成後,每年要支出大量經費維修路基,僅1987年的投資費用,就相當於當年建路費用的50%。
⑶ 地質災害發生前都有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
地質災害發生前總會有一些以漸進性變化為特徵的異常現象,即所謂「前兆」。例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發生前會出現地面變形、沉降,地下水位、水質的異常。這些前兆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只不過前兆呈現的地段有限,大多集中在災點附近,且變化的速率較快而已。
通過上述關於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兩者關系的討論,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在因果關繫上存在著「多因單果」、「單因多果」的現象。前者是說某一種地質環境問題(現象)可以有多種成因;後者是說某一種地質作用或人為活動可以引發多種不同的地質環境問題。除此之外,一種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又有可能為另一種問題的發生創造條件,即存在著「因果長鏈」。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之間的相互影響,充分體現了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因此,環境地質工作要格外重視地質背景及其地段性差異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既要做到全面充分的揭示岩土、水等時空結構的特徵,又要結合成因機理,對已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地點作出全面的綜合判斷。那種脫離地質背景和成因分析的災害現狀調查或者僅僅圍繞某一特定地質環境問題而開展的調查評價應盡量避免。
(2)地質環境系統是自然-人工復合系統,許多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都與人為活動有著緊密聯系,由於未來人為活動的方式、強度在許多情況下,是難以准確把握的,尤其在中小尺度上超前作出判斷幾乎是不可實現的,所以,人為活動信息的不充分往往是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面臨的難題。對此,環境地質工作指導思想應有所改變。
首先,要弄清環境地質工作的社會職能,其職責是為政府決策提供有關環境地質正、反兩方面的論證依據,環境地質工作者既不能越俎代庖視自己為決策者,又不能始終站在後台扮演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在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地質工作與城市建設、規劃是一個相互緊密配合的過程。一方面環境地質工作者要向規劃、建設部門提供有關地質環境的基礎背景資料;另一方面又要針對規劃、建設方案可能遇到的地質環境問題風險作出論斷。也就是說要改變環境地質部門只提供基礎資料,規劃部門獨家制訂規劃的做法。規劃是個多學科綜合,多方利益權衡,城市多功能合理配置的運籌過程,只強調城市經濟功能和美學價值,忽視人與地質環境的正、負關系是導致城市地質環境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反之,不考慮未來人為活動的方式,只分析地質背景強調地質環境脆弱的一面,單方面提出適宜或不適宜的結論也是不妥的。
其次,要注意地質環境系統是不斷演化的,人為活動可以破壞環境,也可以改善環境。因此,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環境地質工作與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的制定也必然要適時到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還在發育中的地質作用和過程(包括人為的)的時空關聯關系要及時捕捉、分析,尤其要注意對人為活動方式、施加地點、作用強度等資料的收集。那種以地質背景現狀調查為主,不考慮地質環境問題與人為活動對應關系的調查成果,不僅不能全面了解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而且對現狀和未來可能施加的人為活動的合理性也難以作出科學的論斷。總之,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提出風險評估和應對的建議是環境地質工作者長期的任務,換句話說,環境地質調查評價不是一次性、一勞永逸的工作。
(3)地質環境系統演化規律的科學探索任重而道遠。有些理論用於解決現實的環境地質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有關地質災害(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發生時間、地點、規模的准確預測、預報目前還難以實現。在這方面目前切合實際的辦法就是重視突發前各種「前兆」的捕捉和綜合分析。相關的工作有兩點:一是盡可能多地收集已有災害點的「前兆」資料,包括岩土變形、水位、水質和地表景觀變化的數據和形態描述,結合地質的和人為活動條件,對它們的運動頻率、變化速率、趨勢及各狀態指標的關聯過程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出不同條件下突變出現的時機和主要特徵,從中提取有助於推斷災害發生時間、地點、規模的規律性認識;二是對潛在的或有可能近期發生的災害點加強監測,特別是對規模較大,後果嚴重的且處於漸變階段的災害點,應加密監測點,縮短監測時間間隔,增加監測內容,並快速進行數據處理和相應的專家會商。實踐表明,在地質災害預測理論和預測方法還不完善的今天,上述工作對於防災減災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⑷ 地質災害十項重大措施
一、全面推動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二、全面提高公共建築物的抗震設防能力
三、全面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
四、全面加強通信和電力設施保障能力建設
五、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抵禦地震災害和搶通保通能力
六、全面加強水利設施應急搶險工作
七、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八、全面加強應急救援物資和醫療救援保障能力建設
九、全面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
十、全面加強抗震救災組織指揮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⑸ 地質災害監測員變更怎麼寫
地質災害監測採用傳統人工監測和遙感監測兩種方法。人工監測需要監測員專到實地考察。通過屬目測和藉助一些簡易監測儀器進行,主要依靠經驗。遙感監測是在信息化時代建立在互聯網平台上的一種新技術,已經被普遍採用,如晶合微震聲發射技術,可以檢測到土地深處變化,通過觀察這些細微的變化,作出災害預警。信息化監測系統可以做到在線實時監測,自動運行,出現問題自動報警。地質災害監測員需要對系統進行調試和維護。
⑹ 地質災害
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作用或現象,危及經濟社會生命和財產安全時,就形成了地質災害。隨著土地、水和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的不斷變化,誘發地質災害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隨之改變,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近年來,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總體呈上升趨勢,因災死亡人數得到了有效控制,經濟損失快速增加。
表1-5 1940~2012年世界各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統計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圖1-10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不斷上升。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個國家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形成了EM-DAT國際災害資料庫。入庫的重大自然災害應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造成1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受到災害影響;政府宣布應對災害緊急狀態;政府在救災過程中呼籲國際援助。據統計,1940~2012年,全球發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649次,造成6.3萬人死亡,有記錄的經濟損失約86.5億美元(表1–5)。圖1–10繪出了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時間上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初重大地質災害增長較慢,80年代以後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快速增加,從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10次增加到近十年來的年均19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雖然每年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增加,但是因災死亡人數沒有明顯增長,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總體上是下降的,從1970~1979年的136人/次下降到2000~2009年的40人/次,說明隨著各國對地質災害的日益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自80年代以來快速增加,從1970~1979年的1.4億美元增加到2000~2009年的10.2億美元(圖1–11)。
圖1-11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情況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不同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美國1960~2009年地質災害共造成33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4億美元(按1960年折算)。1970年以後,隨著地質災害防治科技進步,美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年死亡人數在4人以下。1985年以前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快速增加趨勢,之後直接經濟損失則呈減少的趨勢,說明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5年累計數值來看,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將減少人口傷亡放在首位,在有效避免災害傷亡之後,盡力減少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圖1–12)。墨西哥1970~2011年地質災害呈增加趨勢,1997年以前地質災害發生在低水平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0次左右,平均每年導致近14人死亡;1998年以來,地質災害顯著增加,平均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增加至86次,平均每年導致50人以上(不含1999年)死亡(圖1–13)。從地質災害死亡率來看,1982年以前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82年以後(如果不考慮1999年)總體上地質災害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尼泊爾1971~2011年地質災害發生總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1~1992年)年發生地質災害頻次保持穩定,多在19次上下波動;第二階段(1993~2011年)地質災害頻次明顯增加並呈周期性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20次以上,在地質災害高發年可達380次以上。地質災害致死人數呈緩慢增加趨勢,地質災害死亡率在1989年以後明顯下降。
地下水持續超采引發的地面沉降成為世界很多地區不得不面對的環境問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地面沉降。其中,地面沉降比較明顯的區域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2004~2006年沉降300mm/a),美國加州Coachella Valley(2003~3009年沉降70mm/a),越南Hanoi(沉降0.10~0.15m),日本Sagamigawa平原(1975~1995年累計沉降0.32m),伊朗Yazd-Ardakan盆地(1985~2010年累計沉降0.5~1.2m),印度尼西亞Semarang(2007~2009年沉降80mm/a),中國西安(截至1996年累計沉降量超過100mm的面積達150km2)、天津(2010年市區沉降量20.4mm)等。
圖1-12 1960~2008年美國5年累計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人數
(數據來源: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美國災害與損失資料庫SHELDUS,2011)
圖1-13 1970~2011年墨西哥地質災害發生與死亡率變化
(數據來源:拉美災害預防研究網路(LA RED)DesInventar災害信息管理系統,2013)
⑺ 近幾年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
這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贖罪,對自然的的破壞,如今懲罰來了,卻誰都不願意接受!沒有好哭泣的,這是報應,對樹木的砍伐,以及生物的殺戮,從而造成現在的後果!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笑話!製造武器去殺戮自己的同類;製造代步工具,毀掉自己的生理人力(體質的代代下降)、消磨自己的生命(尾氣排放,造成臭氧層的破壞使得紫外線對生命的消耗)。。。。。。如今的人類,利用同類的善良去換取一疊疊廢紙;使同類處處相互防備,相互利用,連純真的孩子都要質疑,人類這種生物已經和禽獸無法比擬,禽獸過於高尚,人類實在卑微,獸都知道不食子,知道報恩,能分好壞!知道要命,人卻不知道!兩者能比嗎?
如今大自然用它的方式來讓人類償還(地震,海嘯,沙暴,非典。。。)人們卻為這些而哭泣,為這報應哭泣!不願接受它們 ! 這些不就是人類做的事情的後遺症嗎?有什麼好哭泣的,有什麼好悲傷的!人類該反省!!!死的好,死的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該報必報!或許人說孩子呢?人類不是相信因果循環嗎?或許他的父母作孽呢!自然界萬物皆平等,該死必死,避無可避,要活即活,九死有一生!!!!!
這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贖罪,對自然的的破壞,如今懲罰來了,卻誰都不願意接受!這種低等無知的生物,早該滅絕!!
⑻ 對重大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研究 有什麼技術和方法
各類地質災害來指的是在自然源或者人為的因素條件下形成的,對於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同時,各類地質災害還會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最近幾年,由於大自然的破壞,以至各類地質災害屢屢發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到了夏季,暴雨頻發,對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更容易引發,這種災害會導致水土流失人員傷亡、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損失。因此,對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的深入研究就成為了一項刻不容緩的而且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工作,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這類地質災害對於人類的損失。作為一項新的科研成果,物探技術成為了現代針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一項重大發明,作為一項新的現代化的勘探技術,它具備了准確、省時省力、經濟、全面性的特點。因此,它在各類地質災害的勘探與調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以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所形成的原因,來分析物探技術,重點介紹高密度電阻率法和瑞雷波法在各類地質災害中的實際應用
⑼ 我國建國以來有哪些重大的地質災害
54年洪水,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98洪水,5.12汶川大地震
54年洪水淹死3萬人
中國近年最大的災害一覽表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高 漲,加上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時對沿淮堤壩的大肆破壞, 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許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災淹沒土地3400餘萬畝,災民1300萬。淮北地區受 災慘重,為百年所罕見。
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漲,漢口長江水位高達29.73米,較歷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雖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極大努力保衛荊江大 堤,從而保證了武漢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卻淹沒農田 4755萬畝, 1888萬人受災,財產損失在100億元以上。由 於農產品減少,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業生 產。
1959一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1959年全國乾旱范 圍廣,旱情嚴重;1960年乾旱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早情 重,春季又出現倒春寒;1961年旱情較重,冬小麥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麥區還遭受較重的於熱風危害。所以農業生 產大幅度下降,連續二年沒有完成國民經濟計劃,市場供應 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加上長期勞動緊張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凈 減少1000萬人。經濟困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 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連續7天 下了5場暴雨,其中內丘縣樟狐公社過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積大,過程總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積達 5560平方公里,淹沒104個縣市7294多萬畝耕地,水庫崩 塌,橋梁被毀,京廣線中斷,天津告急, 2200餘萬人受 災,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傷 51395人,倒塌房屋508萬間。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傷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間。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號台風在福建登陸, 經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滯和徘徊 20多個小時,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穎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於支流河水猛漲,漫溢決堤,板橋、石漫灘 水庫垮壩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毀房斷路,人畜溺斃,災情 極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萬人,重 傷16.4萬人,倒塌房屋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以上。由於「文化大革命」四人幫干擾和唐山地震的嚴重破 壞, 1976年我國國民經濟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國民經 濟瀕於崩潰的邊緣。
1978一1983年,北方連續大旱。 1978年,全國出現 大范圍乾旱,受災6.03億畝,成災2.69億畝;1979年秋、 冬乾旱范圍大;1980年夏季華北、東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區出現了較嚴重的伏旱,全國受旱3.92億畝,成災1.87億 畝;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麥區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數達 2297萬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國受旱3.85億畝,成災 1.82億畝;1982年全國受旱3.11億畝,成災1.5億畝; 1983年全國受旱2.41億畝,成災1.44億畝。不少地區出現 乾旱時間長、,范圍廣、災情嚴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罕見 的大旱。缺水也成為北方的一大難題,己嚴重影響人民正常 生活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1985年8月,遼河大水。 8507、8508、 8509號台 風襲擊東北地區,連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洩 不暢,遼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為5000秒立方米,實際上洪 水僅2000秒立方米,但卻造成該省中小河流決口4000多 處,致使60多個市、縣, 1200多萬人, 6000多萬畝農田和 大批工礦企業遭受特大洪水襲擊,死230人,直接經濟損失 47億元,東北三省減產糧食100億斤。 綜上所述,近40年來我國的大災害中,洪澇災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為3次,旱災為2次。
1998年夏的全國性大洪水。
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
2004年歲末印度洋地震引發的大海嘯,
2008年南方雪災。
2008年 汶川地震
2010年甘肅泥石流
希望能幫你
⑽ 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突變型地質災害
我國專門的地質災害統計制度建立時間較晚,目前缺乏標准統一、時間序列完整的地質災害數據。1949~199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編輯的《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災害綜合研究組編輯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1~2008)。
從圖4-17和圖4-18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2008年,我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時間發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變化,但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50年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年。這4個周期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時間序列分析理論,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包括3個成分:周期性成分、趨勢性成分和隨機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往往發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趨勢性成分可能主要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相關,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的增加,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之增加。據《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2)統計,2002年人類活動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佔56%。廣西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死亡總人數的92%,誘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突出表現在切坡建房、礦山開采、修路、開挖水渠等。廣東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採石、采礦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50%。福建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2%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切坡建房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94%。
圖4-17 1949~1998年全國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圖4-18 1999~2008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區域差異明顯,中南部山地丘陵區為密集發生區。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區域上的總體態勢表現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東北少(圖4-19)。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集中的省區有湖南、福建、重慶、安徽、廣東、陝西、江西、雲南、四川、廣西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區集中分布,地表地質體天然穩定性差;降雨頻繁,天氣多變,地表物理風化嚴重;鐵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對山地丘陵擾動強度大。圖4-20給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數情況。年平均死亡人數大於100人的省份依次為雲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100人大於50人的省份依次為湖南、陝西、廣東、貴州;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50人大於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為重慶、福建、廣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肅、湖北。在地質災害嚴重的省份,地質災害不僅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嚴重威脅著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影響了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圖4-19 1999~2008年平均年發生地質災害頻率分布示意圖
圖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年平均死亡人數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