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丁網一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
① 國內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很多,能推薦一種適宜於中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嗎
國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很多,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國外這些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因風險評價的目的不同,服務對象不同和適用條件不同等原因,其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存在差異,中國學者將這些方法引入國內,發表了大量論文,國內出現了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很「多",很『亂"的現象。
國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怎麼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提交國內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風險決策與風險管控等工作需要的實用性成果?……。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完成了貴州省自然資源廳2019年下達的20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示範項目。項目組首次採用成果實用性倒逼評價方法有效性的辦法,逐漸探索一套適宜於中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新方法。其成果已於2020年2月在貴陽通過驗收,效果良好。
推薦適宜於中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一一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見豆丁網「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的優點:
一、提交的成果實用性強
中國地質災害責任主體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評價成果直接回答了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風險決策與風險管控等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①轄區地質災害危險源在那裡?
②地質災害危險源的危險區范圍?
③危險區內受威脅人數和財產(險情)?
④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風險)?
二、評價方法針對性、可操作性強
l、針對性強
①服務對象一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②目的一一為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風險決策和風險管控等提供科學依據。
③適用范圍一國內。
2、可操作性強
①回答:地質災害危險源在那裡?
提出了單元劃分→單元地質災害易發指數計算→地質災害易發指數閾值→單元地質災害危險源評判的地質災害危險源識別新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性是指地質條件組合的地質體有利於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用地質災害易發指數表示,易發指數越高,則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越大。地質災害易發指數計算指標是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形成條件)及其權重,地質災害易發性屬自然屬性,它是客觀存在的地質體,不是概率。
參見豆丁網「地質災害危險源風險識別新方法"。
②回答: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范圍?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指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及其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是根據災情大小或險情大小來劃分的,其危險等級劃分應與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標准一致。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屬預測,應用險情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判。
→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與風險性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
→地質災害危險區范圍預測→設立地質災害危險警界線。
③回答: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人數和財產?
→提出了險情計算公式
→公式中計算指標:
a)人口分布密度值
b)財產分布密度值
c)承災體易損系數
地質災害承災體是指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的人和物,即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和物,承災體人用人口分布密度反映,承災體物用財產分布密度反映。
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表示。
見豆丁網「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工作內容與方法"。
→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隨地質災害、承災體結構屬性和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是變化的,是無法計算求得的。
→地質災害易損性無法分組,見豆丁網「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組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見豆丁網「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中國內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性分析"。
→地質災害危險性計算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地質災害易損性無法分組,無法編制工作區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分區圖。見豆丁網「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一一理論上可以,實際無法評價"。
→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使險情計算公式大大簡化。
④回答: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風險)?
見豆丁網「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新方法"。
② 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不等於1,則無法建立可操作的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計算公式,為什麼
①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損專毀率(易損系數)表示,屬為0一1,0=無毀,1=全毀。
②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不等於1,即<1,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是變化的,是無法過通過計算求得的。因此,建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不具可操作性,其原因如下:
a)建立的危險區內險情計算公式中每個承災體的易損系數都不相同,難於計算獲得每個承災體的易損系數。
b)某一個承災體的易損系數可以通過計算求得,但計算公式復雜,很多計算參數難於獲取,導致其可操作性差,精準可靠性差!
③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建立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險情計算公式精準可靠,導致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精準可靠,目的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差。
參見豆丁網一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③ 這張地質災害風險評判圖表不符合中國國情,是錯的,為什麼
①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我國地質災害責任主體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同的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對應不同的地質災害責任主體和防災預案級別。圖表中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名稱與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名稱不一致,導致地質災害責任主體不明,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級別不清楚,職責不明!
②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可知:
a)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而不是危險區內某一承災體。
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表示,1=全毀,0=無毀。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某1個承災體的易損性可以通過計算求得。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隨地質災害、承災體結構屬性及其位置變化而變化,是無法通過計算求得的。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都不一樣。因此,圖表中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組不具可操作性。見豆丁網「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組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b)地質災害危險性是根據險情大小來評判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險情計算公式:
受威脅人數=∑人易損系數×計算單元人口分布密度值×計算單元面積;
受威脅財產=∑物易損系數×計算單元財產分布密度值x計算單元面積。
公式中:
易損系數(損毀率)為地質災害易損性。
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它們是包容關系,不是獨立變數。因此,圖表中出現了地質災害危險性,就不應該再出地質災害易損性,地質災害易損性包含在地質災害危險性中了!
c)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圖表中易損性怎麼分組?
見豆丁網「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中國內地質災害易損性特徵分析「。
③風險性是概率。
地質災害發生「特大型"、「大型"、「中型「或「小型」危險等級的概率有多大?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風險決策和風險管控工作急需知道的答案。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這一定義符合中國國情,其內涵:
a)風險性是概率;
b)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
C)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l,按最危險考慮,全毀;
d)風險概率用暴雨頻率代替;
e)地質災害風險性只比地質災害危險性多1個「風險概率「。
圖表中沒有概率,不是風險。
參見豆丁網「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④ 地質災害評估中,承災體易損性極高、高、中、低是怎樣劃分的
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表示,為0一l,O=無毀,1=全毀。
①對於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某一個承災體來說,可根據其易損系數相對大小,劃分為極高、高、中、低等。
②對於中國國內來說,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可以推導出:
a)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
b)地質災害危險等級是根據險情大小來評判的。險情是指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人數和受威脅財產。
C)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
d)地質災害危險性是通過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密度值(人口密度值或財產密度值)x易損系數求和計算得來的。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它們是包容關系,非獨立變數。
因此,中國國內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相當於按最危險考慮,全毀。其易損性無法分級,分級也沒有意義。
③根據地質災害危險等級與承災體易損性查圖表獲得地質災害風險等級,因它們是包容關系,非獨立變數,其實質還是地質災害危險性。
④中國國內編地質災害易損性分區圖沒有必要,做的是無用功。若要編:
a)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1,全毀。
b)地質災害危險區外,無毀,其易損系數=0。
c)全區覆蓋。
參見豆丁網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中國內地質災害易損性特徵分析研究,豆丁網一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⑤ 滑坡災害易損性評估
滑坡災害易損性分析與評估一直是滑坡風險評估領域中較薄弱的環節。歐盟委員會資助、在歐洲開展了題為「山區環境中大型滑坡影響:風險識別與減災—IMIRILAND」項目(2001-2003)。該項目集中了歐洲滑坡災害研究的頂尖專家,其中所使用的易損性評估理念和方法為當今普遍接受的方法。其評估必要步驟有三個方面:一是承災體的判別及其定值;二是易損性評估;三是易損度,即承災體價值(E)×易損性(V)。
一、承災體的識別及其定值
將區域數據(按照城鎮規劃的土地利用、根據人口統計學研究的人口分布、按照如運輸管理或電力供應等部門所確定的戰略方案)放置在有關面積范圍的圖件上,這些圖件的面積范圍是通過針對每種情況的運動/形態-動力學模型來判定的,這樣就可以識別出承災體。承災體在不同的范疇中進行分類並進行計算。對於實際的狀態,或者在分類中予以考慮,或者通過折舊系數進行評估,此折舊系數是表示每個風險目標目前和初始成本估計之間的差值。承災體的編錄也考慮了潛在發育帶與在建建築。
為了進行易損性計算,可以將承災體量化成貨幣值,或者從整體角度進行評估。就價值計算而言,目前有如下方法(Crosta等人,2001):①對單一要素特定值的計算;②利用效用函數;③利用經驗公式;④就某一地區進行整體定性評估。
1.對單一要素特定值的計算
在這種方法中,承災體的值等於每個單獨要素本徵值之和。在公開發表的大多數案例里,對於有形物質/經濟活動與人類的生活做了區分。在每種案例中,對人類生活的評估是很困難的。根據法國PER項目研究成果(表4-1)可以看出,受傷的人要比死去的人價值更高,這是因為與殘疾人的醫療和康復有關的社會成本要高。在建築物實際價值的評估方面,已經考慮到了所需的參考價格,這取決於當地的情況。
表4-1 法國因災傷亡相對成本等級
2.效用函數
在這種方法中,承災體由效用函數u(x)來描述,其中由特定要素造成的社會或人員損失表示成函數,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值。因此,對於每個要素而言,有必要設定社會或個人效用的變化量(例如線性、對數、指數變化量等)。效用函數對於決定總體損失成本的復雜條件,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圖4-1為效用函數圖,首先表示道路破壞隨時間變化的成本,然後表示與受傷人員數量有關的成本。在第一種情況中,由於在道路受到破壞的一段時間後確定了或者重新建立了另外的路線,這種變化呈對數關系;第二種情況呈指數關系,這是因為隨著受傷人數的增加,營救和醫療的費用往往急劇增加。
圖4-1 效用函數圖
3.經驗公式
第三種方法是利用經驗公式來計算承災體的總體定量值。下面的公式就是一個例子(Del Prete等,1992):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Rm為該地區居民的平均收入;Mm為危險區內居民死亡的平均年齡;Em為危險區內居民的平均年齡;Nab為危險區內居民的數量;Ned為該地區內現有房屋的數量;Ced為現有建築物的平均成本;Cstr為現有建築和基礎設施的成本;Cmorf為所造成的地形變化的成本。
4.某一地區總體易損性的定性評估
對於分析單個要素的值是相當復雜的,而且面積特別大的區域,這種方法顯然有用。按照當地土地規劃中確定的土地利用和種類,根據危險區的細分尺度來選擇該評估方法。
一般說來,承災體參數值的評估是按照不同的分類(物質財產和人員)來進行的,因此,可以針對財產和人員計算出不同的風險值。此外,在這種方法中,環境值和經濟值(與經濟活動的破壞有關)賦予了各自的特色。為了簡化對承災體價值的評估,有時有可能利用幾個指數來確定相對值的范圍。表4-2和表4-3表示了與一些承災體類型有關的相對值。對於每個承災體,指定了財產、經濟活動破壞和環境的「相對值指數」。人生命的相對值是根據所涉及的人員來應用的(值的范圍可以按照所研究的地區做出調整)。
如果要素(財產和經濟活動)能夠用貨幣量來評估,指數值就表示相對成本。在這些表中,相對值是隨機評估的(使用1到4的指數值),所以,在每個所考慮的類型中,它們只具有相對意義。下面的例子中,利用類似目標的市場平均值做基礎,按貨幣方式對所有建築的價值做了評估。
表4-2 面臨危險人員的相對值評估
表4-3 危險目標相對值的評估
二、易損性評估
易損性指數(V)可定義為由於一定強度的自然現象發生對某一承災體或者一組承災體所造成的損失程度。易損性通常用具有相對概念的術語來表示,諸如「沒有危害」、「一定危害」、「重大危害」和「全部損失」這樣的詞彙,或者用0(沒有危害,0%)到1(全部損失,100%)之間的數值來表徵。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所採用的方法預見了對不同易損性參數的評估,這些參數包括物質、社會、環境和經濟成分。在評估受危險的目標時,考慮兩種方法,即利用貨幣值或者利用表示相對重要性的系數。物質易損性系數值考慮了災害強度和建築設施的質量。
1.物質易損性
該術語表示某一要素或一組要素在一定規模或強度的不穩定塊體影響下受損失的程度或者潛在危害的程度。這種影響首先要根據構造破壞,通過分析差異性沉降或運移對切割陡坡的構造的影響,或者通過分析撞擊建築物的岩石塊體的影響來進行評估。它也可以根據運營故障來評估,例如房屋或道路的傾斜超過了容許值,即使沒有觀測到有裂縫發生。物理損害也取決於建築物或者基礎設施中所使用材料的質量以及對它們的維護情況,特別是木製建築物。
到目前為止,除了模擬石塊對牆面的突然影響外,還沒有詳細的理論闡述來模擬各類型滑坡的危害效應;然而,像這樣的可變參數,如速度、塊體質量、影響角度、牆面破壞點的位置、整個建築物的潛在形變、牆面的詳細幾何形狀、材料的強度等,對於大型滑坡地區,不能利用它們通過總體風險分析來獲得重要的結果。另一方面,對於大多數已經發生的有限危害的情形,則沒有執行系統的監測程序,否則就能夠對滑坡的影響做出合適的評估。
確定易損性系數的主要標准包括:事件發生強度(滑動速度、崩塌能量)、就強度而言,建築物的類型和功能以及對變形的維修狀況和承受能力。
如果考慮的不是建築物和道路而是網狀設施(電線、水管、下水道),則可以對這種標準的分類進行調整。
2.社會易損性
該術語表示滑坡對人口的影響率。對於許多突發性滑坡災害或崩塌來說,即使其強度有限,一旦造成死亡,影響率則達到100%。造成永久性殘疾的嚴重負傷,其影響率也接近100%,這是因為對社會的長期費用非常高。相反,像臨時性受傷(例如腿骨折),如果能在短期內得到康復,則其易損性較低。
社會易損性系數也包括家庭破壞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因為常常可以看到,受害者失去有效的生活根基比起受傷來,境遇更為困難。甚至一段時間的臨時性疏散也屬於對人口的易損性影響。
這樣說來,確定社會易損性系數的主要標准按降序排列為:
事件發生強度(與警報時間有關);
人口敏感度,取決於年齡和預測滑坡的能力;
了解災害現象和撤離危險地帶的能力。
3.環境易損性
為了面對滑坡的所有直接影響,有必要在物質和社會領域之後增加第三個種類,它涉及自然環境方面。它常常是滑坡的第一「目標」,例如牲畜,因為滑坡發生的地方一般人口不太稠密,也沒有大型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對這些自然物的危害不能用貨幣形式來評估,特別是森林、野生動物和稀有植物。對於森林而言,由於幾個地帶是作為崩塌和雪崩防護林,這種影響可能是非常大的,因而必須通過總體功能分析(生產、保護和娛樂功能)來對森林的潛在價值進行評估。
至於對河流中的水資源和水流條件的影響,分析崩塌對山泉的潛在影響(即使沒有安裝供水設備)非常重要,如果河流受到阻塞河道的滑坡體的影響,分析對魚類的潛在損失同樣也很重要。
這樣,確定環境易損性系數值的主要標准包括:事件發生強度(就現象發生對自然的破壞影響而言)、森林或者瀕危動植物種類的功能,以及這些種類的敏感度和稀有性。
4.經濟易損性
除了對滑坡體上或者其附近的財產造成潛在破壞以外,這樣的現象可能造成間接經濟影響,如阻塞道路或鐵路,破壞電線或水管,或者阻塞山谷形成湖泊,對下游帶來危險,以至於必須停止或減少山谷下面的經濟活動,或許並沒有帶來最終的破壞性影響。
在大多數研究的實際情況中,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要大得多,了解到這一點很重要。例如1999~2000年冬天發生的雪崩,據估計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高4~5倍。又例如厄瓜多的La Josefina滑坡,1993年使大壩水溢出,可能嚴重影響位於下方的Paute水電站,其威脅所造成的損失應占該國整個發電量的70%;幸虧在10000m3/s的流量充滿空空的水庫時,只造成了有限的損失,但是這場洪水帶來了相當於2年的淤積量,意味著為了保證湖泊的調蓄能力,要花掉成千上萬美元來抽水和疏浚。
當然,滑坡阻塞道路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不僅取決於預計的平均交通量,而且取決於替代線路的存在。例如,Ceppo Morelli崩塌(義大利Valle Anzasca)堵塞了通向Macugnaga勝地的公路,使進出這一重要勝地的所有交通受阻達幾個星期;目前在山谷的另一邊還有一條道路,一旦遇到大型崩塌,其所在位置就不能保證其能否正常使用。
至於其他的情況,如瑞士的La Frasse滑坡,雖然另有道路可以選擇,但要多繞行幾十千米,這樣會使大部分准備來該地區遊玩一天的旅遊者最終放棄計劃,轉而去其他的游覽勝地,特別在冬天和春天尤其是這樣。如果公布崩塌的威脅,使大家都了解,即使危險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許多人也不會駕車來到有關地區。至於貨物運輸,一些貨物可能會滯留一段時間,如原木,但其他像牛奶和乾酪這樣的產品,需要連續不斷地運到工廠或倉庫,萬一交通受到破壞,就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如果選擇其他路徑,運輸距離加長,則造成間接經濟損失。
這樣,評估經濟易損性的主要標准為:內在的業務類型(工業、旅遊、運輸)、受影響的經濟活動類型、交通量和交通阻塞的成本(鐵路阻塞的成本很高),以及替代線路的可能性。
最後要提到的是,經濟易損性方面必須包括對滑坡次生影響所帶來的潛在危害的分析,如山谷大壩的變形,造成上游泛濫,下游潛在的災難性洪水。
5.易損性綜合評估
承災體的易損性取決於要素的類型(T)(因此也取決於對財產的抗沖擊特徵)和作用強度(I):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實踐
從實用的角度,為了評估易損性,可以按照兩種方法:①僅僅以對承災體的影響為基礎(表4-4);②以作用強度為基礎。
表4-4 物質、社會、環境和經濟方面的易損性因素值評估
在第一種情況中,有5個等級的損失百分率(0,0.25,0.5,0.75,1)應用於各易損性類型。然而,通過詳細研究,有可能根據「效用曲線」給各種百分率等級賦予不同的權重[例如道路中斷的情形-經濟易損性-一些研究已經證實,由於替代線路的開通,易損性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小(如隨時間推移,易損性為0,0.5,0.8,0.95,1),表現為一條對數曲線]。
在第二種情況中,作用強度可以指定為從伸張模型所得到的能量閾值(J)。在不能獲取數據模型時,有可能將作用強度「翻譯」成定性描述效應。
為了刻畫不同滑坡類型的強度,已經制定了幾種尺度。例如,瑞士於1997年公布了有關數量級的規則,用以區分石塊跌落、崩塌、滑動的低、中、高強度。表示這些尺度或者按照影響能量,或者按照平均速度,或者根據潛在土壤侵蝕帶的深度(OFAT,OFFEE和OFEFP,1997)。對於大型崩塌,很明顯危險帶的強度等級常常從高到很高,而對於滑坡,按照所提出的標准,許多大型滑坡顯示低到中等強度。然而,要進行更為詳細的分析,意味著要考慮加速階段,或者崩塌的潛在單位塊體的體積以及可能的相互作用。但是無論如何,強度等級的數值范圍是示意性的,只能看成定性標准而不是定量參數。
三、易損度評估
評估某一情況所誘發的影響是以理論計算為基礎,簡單表示為承災體價值(VE)與易損性(V)的乘積: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實踐
在這個方法中,每個承災體價值與相對易損性種類相乘(例如,物質易損性指數×財產值指數=物質影響指數)。對每個災害情況重復此計算過程,其中要考慮每個特定的作用強度等級,因為它影響著承災體的易損性(V)。對每個易損性強度類型(物質的、社會的、環境的和經濟的)也重復此計算過程。因此,該方法所基於的矩陣演算法求出值類之間的簡單乘積,所得到的結果(影響指數)進入下一個矩陣,計算出風險值。按照這種方式,影響評估就由一個自動的目標過程來完成。然而,由於這個原因,同時也為了使影響評估有意義,對於必然受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影響的評估過程初始階段(危險定義、承災體價值的評估、易損性評估),要求做出非常仔細的分析和評估。
⑥ 某一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性可通過計算求得,但承災體區域易損性卻無法獲得,為什麼
①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性隨地質災害類型、規模、運動特徵、危害方式,回承災體類型答、結構、位置等變化而變化。因此,承災體區域易損性無法通過計算求得的。
②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內容可以推導出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無法分組。
參見豆丁網一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⑦ 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系列成果有那些應有效果及前景
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見豆丁網「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該方法強調成果的實用性,方法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
一、地質災害危險源識別成果
1、地質災害危險源識別新方法;
2、工作區地質災害危險源分布圖。
我國已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建立了群策群防監測預警,幾乎未造成人員傷亡。造成人員傷亡的多是隱蔽的、未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因此,工作區地質災害危險源的識別非常重要。地質災害危險源分布圖可為地方人民政府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二、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范圍預測成果
1、工作區不同暴雨頻率的降雨強度值匯總表;
2、不同暴雨頻率下,地質災害危險源的危險區范圍進行了預測。編制了工作區不同暴雨頻率的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范圍分布圖。
應用前景:
①暴雨頻率一降雨強度一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范圍分布圖,可為縣(市)地質災害風險氣象精準預警提供科學依據。
②為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應急預案編制、安全撤離路線、警界線設立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研究成果
1、人口分布調查方法;
2、工作區人口分布密度圖;
3、財產分布調查方法;
4、工作區財產分布密度圖;
5、中國地質災害易損性特徵分析研究報告,得出我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
上述成果直接用於地質災害險情計算,根據險情大小判定其地質災害危險等級。
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成果
1、地質災害險情計算公式;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
3、工作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價圖。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指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及其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是根據災情大小或險情大小來判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成果的危險等級與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地險等級劃分標准一致,不同危險等級對應國家級、省級、地區(市)級、縣級等不同級別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成果
1、風險概率,用暴雨頻率代替風險概率。
2、不同風險概率(暴雨頻率)工作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區圖。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
可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風險決策與風險管控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⑧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精準性和可靠性差,但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精準可靠,為什麼
①因地抄質災害承災體易襲損系數隨承災體結構變化、位置變化而變化,隨地質災害類型、規模、運動特徵與危害方式等變化而變化。
見豆丁網一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組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②單一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可以通過計算求得,但其計算公式復雜,很多計算參數無法精準獲得與難於獲得,導致其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計算公式精準性和可靠性差。
見豆丁網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中國內地質災害易損性特徵分析研究。
③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是變化的,無法通過計算求得,也就無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與風險性評價。
④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內容要求可以推導出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使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簡單易行,精準可靠,可操作性強,成果實用性強!
⑨ 這張地質災害風險評判圖表在中國是錯的,為什麼巾
①這張地質災害風險評判圖表橫坐標為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分為4級,其劃分標准應與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標准一致。
②縱坐標是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級,是錯的,應改為「風險概率」,即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危險等級的概率。
③縱坐標易損性是錯的,為什麼呢?
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表示,為0一1,0為無毀,1為全毀。
a)地質災害危險性計算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兩者屬包容關系,非獨立變數,圖表風險性,其實質仍是地質災害危險性。
b)某一個地質災害承災體的易損系數可以通過計算求得,但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無法通過計算求得。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在不同位置均不一樣,其易損性無法計算求得,也無法分組。
見豆丁網_中國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組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c)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可以推導出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相當於按最危險考慮,全毀。
地質災害易損性為1,可計算求得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總人數=?受威脅總財產值=?從而判定其危險等級。
承災體易損系數=1,其易損性怎麼分組?無法分組。
d)如果易損性分組,承災體易損系數<1,可計算求得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人數=?受威脅財產值=?但它們<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受威脅總人數和受威脅總財產值,無法用於地質災害危險等級評判,即不符合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內容要求。
e)風險是概率,該圖表中缺概率,不是地質災害風險性,其實質仍為地質災害危險性。
⑩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無法計算求得,為什幺
①地質災害易損性是指地質災害承災體抵抗地質災害損毀的能力,用承災體易損系數(損毀率回)表示。
②地答質災害危險區內承災體易損系數隨地質災害、承災體結構屬性及其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無法計算求得。
③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
參見豆丁網「中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