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質災害防禦預案
A.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1)學校地質災害防禦預案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B. 如何預防地質災害
1、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內容可包括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地質災害的種類、防治、預報、報告制度,如何安全選擇村民住宅用地防範地質災害,在雨季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災害發生時如何處置及應急救災等內容。各地可按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公開進行專題學習和培訓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張貼宣傳畫等效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搶險救災能力。
2、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
地質災害的發生大多與強降雨有關。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預警區的人員在下雨的時候提高警惕,注意防範降雨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作用類似於雨天提醒大家帶把傘。為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的建設與維護工作,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開展實際降雨量監測,一旦發現實際降雨量將要達到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值,立即通知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居民採取措施,及時預防避讓,減少損失。
3、建立群測群防體系。
群測群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也是實踐證明的、現階段我國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災減災手段。必須動員民間力量,也就是發動群眾搞好群測群防,及時發現災情,及時上報災情,及時處理災情。群測群防如同在地災危險區增加了成千上萬個「災害預警器」,有利於地災防治工作的全方位開展,有利於提高防災減災效率和效果。要著手建立災害預防體系,逐級落實責任,明確遇到什麼情況要上報、報到哪兒。遇到緊急情況,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比如敲鑼打鼓或高聲吶喊,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4、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
不少地質災害由降雨誘發,為此由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是對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的預測預報。因此,根據降雨氣象預報,結合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條件,可以對那些主要由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預報。由於氣象部門的監測點多集中在市區和平原,在山區的監測點相對少。而地質災害多發在山區,建立地質部門自己的降雨監測點迫在眉睫。
5、加強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後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後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採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採取雨天臨時避措旌,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採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C.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給地方政府編制防災預案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針對一般災害隱患點僅提供點號,作為群測群防的依據。
圖7-11 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本次調查的340處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中,其中滑坡239處,不穩定斜坡51處,崩塌50處。根據野外調查,穩定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結果,挑選出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重大地質災害(圖7-11,圖7-12),編制區級防災預案(表7-5)。挑選出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表7-6)。對3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計劃,巡查路線按照先重點後一般、全面檢查,交通方便的原則,依據自然地理行政區劃將該區分為中西部:寶塔區-棗園鎮-河庄坪鎮巡查路線,寶塔區-柳林鎮-萬花鄉巡查路線,寶塔區-橋兒溝鎮-川口鄉-李渠鎮巡查路線;中東部:姚店鎮-甘谷驛鎮-元龍寺鄉-青化砭鎮巡查路線,李渠鎮-馮庄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北部:蟠龍鎮-貫屯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南部:南泥灣鎮-松樹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鎮-官莊鄉巡查路線。
圖7-12 城區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表7-5 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一覽表
續表
表7-6 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與群測群防災點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劃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確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和實施防治方案的保證措施等內容不予詳述。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寶塔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概況》、《延安市寶塔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全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表7-7)。
表7-7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說明表
小區名稱:Ⅰ1(棗園—川口—柳林—萬花重點防治區),Ⅰ2(青化砭—姚店重點防治區),Ⅰ3(胡家溝—老莊灣—後廟溝重點防治區),Ⅰ4(史家窪—貫屯—魯屯重點防治區);Ⅱ1(蟠龍—梁村—元龍寺—馮庄—強家窯次重點防治區),Ⅱ2(鄧屯—金盆灣—麻洞川次重點防治區),Ⅱ3(姚家坡—臨鎮東村次重點防治區);Ⅲ(南泥灣—松樹林—官莊一般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各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險程度,選擇危險大、可能造成群死群傷和財產損失的41處群測群防點(表7-6),採用群專結合的方式監測(圖7-11)。對於威脅到鐵路的4處、公路的12處、水庫的1處共計17處地質災害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監測,其餘258處地質災害點為群眾留觀點,由村民進行留心查看。依據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大小,劃分其監測級別,依據級別,落實監測責任人。
2.地質災害點居民搬遷避讓
區內66處威脅到村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其中,全村搬遷避讓的6處,滑坡整體穩定僅局部不穩定,或僅威脅部分住戶的60處。全區搬遷避讓共660戶1981人,1855間房(及窯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57處,涉及502戶1508人,1478間房及窯洞(表7-8)。2015年前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涉及158戶473人,407間房及窯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7-9 遠期(2015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區內適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39處,規劃近期治理32處,遠期治理6處。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虎頭峁滑坡(BT2121),東馨家園滑坡(BT3067)。建議近期對延安市鳳凰山東北麓電影院至市場溝口斜坡地段進行綜合治理,該地段涉及12處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0處地質災害點危險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災害點一覽表
續表
D.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與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穩定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措施,對靈台縣的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地質災害點變形跡象及自身的特徵,對靈台縣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防治分級,並提出可行性建議。
對於靈台縣109個地質災害點,根據其規模、威脅程度、易發程度等進行了分級。對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建議地方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對於在災害點威脅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的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批,避免由於災害天氣和人工擾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確定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級
根據地質災害點的性質、規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險程度等,將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為三個級別:重點防治點、次重點防治點、一般防治點,其點數量分別為5處、14處、90處。
(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
根據靈台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靈台縣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遠期進行總體規劃。其中近期、中期、遠期地質災害防治點數量分別為8處、18處、83處。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
位於危險性較大斜坡下或滑坡體上的房屋採取搬遷措施,未搬遷以前在雨季危險期或出現滑動跡象時採取避讓措施。搬遷避讓可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搬遷避讓規劃,逐步實施。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與巡查過程中,發現和評估地質災害危險點,當達到一定危險程度時,首先臨時採取避讓措施,把人員和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讓搬遷的地址應在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後進行確定,特別是移民新村建設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質體的穩定性,是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地帶,是首選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投資相對較大,應在多種方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慎重篩選工程治理點。在確立工程治理點後,應由地質災害專業勘查隊伍對災害點進行詳細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設計,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及後期的治理效果監測。
3.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是防止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經濟條件下,還難以在短期內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設施完全避開地質災害威脅,在實施搬遷避讓和分期治理的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地質災害監測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在縣域內選擇重要災害點開展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水平;部分災害點還可採用群測群防儀器進行監測,提高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災害點,在災害體上合理布置監測點,採用簡易的直尺、鋼尺等進行定期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宏觀巡視災害體各部位的變形跡象,並做好相應的監測記錄。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應在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下運行,並建立起預警發布體系,做到險情發生時能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組織人員及財產撤離避讓。
(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災體演化趨勢及對居民生命財產潛在危害程度,結合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危險程度分區圖、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工作區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圖7-7),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每級防治區中根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與危害程度,劃分出防治亞區或防治的重點地段。
圖7-7 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298.23km2,占總面積的14.55%。包括六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在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要進行重點防治,要完善好群測群防體系,在暴雨及連續降雨時加強重點地段巡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861.49km2,占總面積的42.04%,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四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次重點防治區。在暴雨及連續性降雨天氣,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及威脅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強監測,以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889.28km2,占總面積的43.41%,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六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E.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防治預案和人員到位
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都要編制防治預案,制定隱患發生時的具體巡查專、避險、屬救險措施,並將措施落實到人,確保預案到位、人員到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公布於眾、發放到相關責任人手中,並集中相關人員開展預案學習、培訓,重點隱患點應急開展預案演習,確保每個相關人員都熟悉掌握險情發生時自己的位置、責任和應採取的措施。
F. 延平區塔前中學地質災害防禦轉移演練方案
南平市國土資源局
(2011年5月10日)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南平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延平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禦群眾轉移預案》的精神和要求,特製定《延平區塔前中學地質災害防禦轉移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防禦地質災害轉移避險是避免和最大程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重要措施。開展「防禦地質災害轉移避險」演練,其目的就是對「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職責明確、運轉有序、反應迅速、處置有力」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體系,進行檢驗。同時也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群眾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
二、指揮機構
「防禦地質災害轉移避險」演練指揮部成員:
總指揮:吳永輝(延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副總指揮:鄭耀明(南平市國土資源局延平分局局長)
陳國富(延平區塔前鎮鎮長)
成員:黃革、江勝平、葉盛福、鄭建成、李源,魏林凈、黃慧光、鄭圖寧、魏隆海。
三、參演人員
參加演練人員:延平區塔前中學全體師生。
觀摩領導:市級、區級有關部門領導。
四、地點時間
延平區塔前中學。2011年5月15日下午4時30分。
五、演練內容
防禦地質災害轉移避險常識普及,人員安全有序疏散,地質災害現場冷靜指揮,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六、假想事件
延平區塔前中學發生地質災害隱患危及全體師生人身安全。
七、演習步驟
(1)學校辦公室接到地質災害點監測人打來電話稱中學東側發生地質災害危及全體師生安全,學校辦公室立即向校長葉盛福報告,校長葉盛福立即向總指揮吳永輝副區長匯報。
(2)總指揮吳永輝副區長核實情況後,決定立即啟動地質災害防禦轉移預案。命令副總指揮鎮長陳國富立即到達現場進行指揮,校長葉盛福發出廣播及警報信號,並要求受威脅師生立即在疏散指揮人員指引下沿安全路線撤離到指定場所。
(3)撤離(疏散)方法:延平區塔前中學下方街道,沿西側撤離。
(4)秩序導護組任務:聽到警報立即到達各自位置作好疏散導護工作。
(5)緊急救護組任務:准備好救護器材。對受到驚嚇、產生心理障礙的師生進行治療。
(6)後勤保障組:准備好喊話器、標語等。
(7)宣傳報道組:負責演練活動的宣傳報道工作。
八、有關要求
1.總的要求
發生地質災害受威脅師生要冷靜應對、有效避險、服從指揮、有序疏散;
2.具體要求
(1)各有關部門要強化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克服麻痹大意和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真抓實干,確保防災減災教育和演練工作落到實處。
(3)各部門在演練過程中,要精心組織、精心安排。要加強對師生進行安全演練教育,教育學生嚴格遵守演練紀律,切實保證演練工作順利進行。
(4)各部門在開展防禦地質災害轉移避險的安全教育和演練過程中,應及時總結經驗,找出薄弱環節,提出整改措施。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G.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危險點防禦預案表
是說表格怎麼樣編號嗎?一是看你們有沒有表格編號的相關規定,有的話根據版其規定進行系統編號,權如果沒有可以自行進行規定後按要求進行編號,如應急預案表格可以編製成「GY-14-0101」,可以理解成GY-應急預案的縮寫,看到G想到急,GY是急和預的拚音大寫字母,14表示2014年的,0101可以理解成2014年1月份的第1份。你看行嗎?
H. 葛溪村小學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2013年5月10日)
為切實做好我縣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確保在風、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組織搶險救災,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條例的規定,結合我縣北面一帶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經研究決定,在葛溪村小學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並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搶險工作方針
地質災害工作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
二、組織領導
人員組成:葛溪村小學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由葛溪鄉政府組織開展,參加演練人員主要為學校師生,總共人參加,其中1位鎮領導,1位國土所人員,11位教師,180位學生。具體名單為:鎮領導葛溪村鎮長朱國新,國土所陳軍發,葛溪村小學教師及學生。
1.如發生地質災害和出現嚴重地質災害險情時,葛溪村小學立即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領導小組(人員均為教師)。
組長:鄭子木
副組長:張路東
成員:張德華、謝月旺、吳吉根、徐小華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根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決定是否啟動本預賽;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執行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下達的地質災害防治救災任務。
2.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現場搶險組、引導學生疏散組、治安保衛組、各工作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1)綜合協調組:由校長負責。主要職責:調查、核實險情或災情,組織險情或災情監測和評估,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應急防範對策、措施。負責協調、落實並督促、檢查各項應急工作;有關信息收集、匯總上報和現場聯絡等工作。
(2)現場搶險組:由教務主任鄭子木負責、安全管理員張路東和少先隊輔導員張德華負責。主要職責:組織搶險救災隊伍和必要的設備,搶救被壓埋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組織受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3)引導學生疏散組。由主管老師及各班主任擔任。主要職責:負責清點班組學生人數並組織本班學生有秩序走。
(4)治安保衛組:由體育教研組謝月旺數學教研組組長吳吉根語文教研組組長陳華負責。
主要職責:迅速組建現場治安隊伍,維護校園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組織現場保護,疏散受災校園內無關人員,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3.擔負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的老師和個人,必須服從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領導的統一指揮和調度。
三、險情匯報情匯報和搶險處理程序
(一)險情匯報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有地質災害險情,學校要堅持晝夜24小時值班制度。發現災情須向當地政府和鎮中心學校防汛抗洪搶險工作小組或教育局值班人員匯報,同時立即啟動應急避險預案。
(二)搶險處理程序
(1)當地質災害險情發生時,學校防汛抗洪搶險工作小組根據險情擬訂搶險方案、採取必要措施,並指派教師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其他各組按照職責開展工作。
(2)當重大險情發生時,學校地質災害搶險協調領導小組協調各成員單位協同行動。
(3)轉移信號、路線及地點。當險情發生時,由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險情信號,並按指定的線路、地點進行緊急疏散,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四、應急演練腳本
情景內容:主持人介紹演練的目的,介紹領導和來賓。
解說詞:葛溪鄉地處弋陽北面丘陵地區,為典型丹霞地貌風化層,在雨秀經過建立和完善鄉鎮一級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切實提高鄉鎮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和防禦水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弋陽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要求,經研究決定,在葛溪村小學開展一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實地演練。
第一幕
情景內容:主持人解說事故假設
解說詞:下面介紹本次演練的災情設定:本次演練假設葛溪村小學遭遇連續數天的大暴雨,巡查人在巡查時發現坡體出現了裂縫,而且發現裂縫屬於新出現的裂縫,存在發生滑坡的可能,滑坡一旦發生很可能威脅到該校師生的生命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險情出現後,巡查人立即葛溪鄉政府分管領導進行了報告,葛溪鄉政府接報告後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啟動了搶險救援程序。同時葛溪鄉向縣國土局進行了報告並向縣有關領導和應急辦進行了報告,縣國土局立即派專業人員赴現場調查地質災害有關情況。通過對受威脅戶主的避讓並對現場採取必要的措施後,最後專業技術人員根據現場實際分析後,確定該地質災害已趨於穩定,可以解除警戒,但仍需加強對山上滑坡災害處的監測。
第二幕
情景內容:
葛溪鄉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開始
報告指令:
主持人:「下面,請葛溪鄉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開始。」
領導:「我宣布,2012年葛溪鄉葛溪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解說詞:隨著朱國新副鄉長的宣布,2013葛溪鄉葛溪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正式開始了,下面讓我們來看演練現場!
第三幕
時間:9:00
情景內容:
巡查人員用手機向葛溪鄉政府報告情況,並開始敲鑼發出警報。
報告指令:
巡查人:「朱國新副鄉長,我是葛溪小學地質災害巡查人,巡查時發現學校後山出現多條裂縫,可能會滑坡,情況十分緊急! 我認為應立即撤離受威脅人員。」
朱國新副鄉長:「好的,請你立即發出警報,叫受威脅人員撤離。」
巡查人:(用方言向受威脅住戶喊話)
解說詞: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葛溪村小學一名巡查人員隱患點巡查時,發現學校後山出現了多條裂縫,而且發現裂縫屬於新出現的裂縫,很可能會發生滑坡,滑坡一旦發生很可能威脅到山下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此時,巡查人員立即撥通了該鎮分管國土資源的朱國新副鄉長電話,報告了情況,建議立即撤離威脅住戶的人員。
巡查人員立即回學校開始敲鑼,發出警報。學校應急指揮辦迅速組織人員將學校師生安全撤離。
鎮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立即調度相關工作組進入現場,開展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第四幕
時間:9:30
情景內容:相關工作人員按照各自職責在指定災害點開展工作,正緊急轉移安置人員與財產。
處置動作:轉移安置組在幫助群眾撤離;醫療救助在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應急調查組在應急調查;後勤保障組在檢查在供電線路與通訊線路
第五幕
時間:10:10
情景內容:臨時指揮地點開會
處置動作:葛溪鄉政府對災害點的險情進行分析。
報告指令:鑒於天氣已好轉,不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可以解除警戒。但仍應加強山上滑坡災害監測。
朱國新副鄉長:「解除警戒。」
解說詞:針對目前的險情,葛溪鄉政府工作人員回到指揮所,對災害點的險情進行分析:鑒於天氣已逐浙好轉,險情不可能加劇,可以解除警戒。但仍應加強山上滑坡災害監測。
派出所、人武部等解除道路封閉和警戒,學校暫時停課。
供電所繼續巡查線路,了解線路受損情況,確認供電與通訊暢通。
第六幕
時間:10:40
情景內容:宣布演練結束
報告指令:
主持人:「下面請朱國新副鄉長宣布演練結束。」
朱國新副鄉長:「現在,我宣布,2012年葛溪村小學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結束。」
情景內容:按次序退場。
I.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範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主要包括編制依據、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地質災害的重點防範期、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內容。編制方法如下:
(1)編制依據
說明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的法律依據,簡要概括本行政區內的地理特徵、地質構造特徵和氣象水文特徵。本部分可單獨立章,也可作為前言。
(2)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
說明上年度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採取的主要防災措施和取得的防災效果,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預測。
(3)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
結合本行政區地質災害調查(普查)的結果、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預測結果等情況,確定本年度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威脅對象和范圍,並按照不同層級隱患點(預案點)的防災要求,編制隱患點防災預案。
(4)地質災害發展趨勢與重點防範期
地質條件改變、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強度和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發展變化趨勢。結合本年度行政區內的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特徵,敘述不同區段的重點防範期。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分別敘述地方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交通、建設、水利、鐵道、旅遊、氣象、廣播電視、通信等相關部門的責任范圍。另外,應明確本行政區的主要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組織實施單位。
(6)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具體確定進入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責任人和防災責任人,列出其姓名、職務及聯系方式。如本級方案不能確定,應註明由下一級防治方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