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工程地質圖集
1. 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工程地質勘察的同時,也布置了為論證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如勘探豎井、水平探硐及灌漿試驗),以便進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壩建基高程處,及左右兩岸壩肩接觸部分的閃長玢岩的裂隙程度、風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向基坑的滲入量,以及設計帷幕灌漿時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為了進一步確定在已選定的下壩線方案上建壩的問題,需要詳細地研究基岩頂板高程、構造和第四紀沉積層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種基岩物理力學性能,因而補打了13個鑽孔。
此外,為了進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壩壩內式電站與壩後式電站兩種比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時的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3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Й.薩維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務:
1.進行比例尺1:1000地質測繪,對主要建築物布置的范圍內,閃長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帶及裂隙密集帶進行了解,並進一步說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壓性,以及破碎帶灌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礎岩石的質量。
2.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的頂板所在高程。
3.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表面風化帶的厚度,以及壩基風化岩石開挖的深度。
4.為了設計最好的排水系統(在灌漿帷幕的後面),對溢流壩段和廠房壩段基礎閃長玢岩裂隙做詳細說明,以便根據對裂隙的觀測資料,擬定出排水鑽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數量。
5.為了設計溢流壩段的護坦,應在溢流壩至張公島間的地段內,進行對閃長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研究閃長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們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況,以及該地段內的構造破碎帶和裂隙密集帶的詳細性質。
6.進一步明確主要建築物基礎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特別是河床地段閃長玢岩以下的軟弱岩石(煤層和炭質頁岩)的特性。
7.進一步明確區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侵蝕性,以便選擇水泥的成分和標號,並確定左、右兩岸地下水的流向,預測該地段內水庫形成後,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質變化情況。
8.為了解決壩址區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於1957年4月對壩址下游右岸的老鴉溝及左岸的寨後溝先後布置了6個鑽孔,尋找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號孔中發現了有水,因孔徑太小,然後分別在右岸的74號孔與左岸的231號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這些水量只能滿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於1957年9月在右岸8號孔附近補打了373號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兩處水量為130L/s,可滿足施工用水。但由於水中含硫酸根離子較高,不適宜生活用水,故三門峽工程局在七里溝口修建了一、二級沉沙池,採用黃河水,經處理後作為生活用水,這樣三門峽壩址區的施工場地各個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滿足。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在地質測繪及勘察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主要結構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特別是基礎中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闡明。但是對這些破碎帶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層中去,以及破碎帶與斷層生成後,在第三紀及第四紀年代內是否活動過,今後結構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礎下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是否會活動,而危及結構物的安全等等問題,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三門峽主要結構物技術設計中,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為了解決此問題,1958年2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提出了為進一步查明壩址區地質構造的任務書。地質總隊根據任務書的要求,1958年2~5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勘探工作,這一問題已基本上得到了解決(Ⅱ-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式電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壩在以後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說按360m正常高水位設計,350m高程施工。根據這一設計方案的要求,在結束技術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之前還需要補充下列工作,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屬於施工詳圖階段的。
1.在右岸從壩軸線至混凝土拌和樓場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設計有通往水利樞紐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需進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上述測繪資料,必須闡明岸邊的穩定性,及下鐵路線在施工過程中,邊坡穩定性的保證措施,和採取保證通往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行車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左岸接頭地段,進行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測繪資料編制地質剖面,進一步確定該地段內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的厚度、成分和產狀要素,閃長玢岩表層裂隙性及風化深度,以及闡明左岸接頭部位穩定設計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右岸接頭地段,根據1:2000地質測繪資料,編制出精確的地質剖面,其目的是進一步確定黃土層以下閃長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該地段內基坑開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為了進一步確定1、16、18號斷層在黃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斷距,必須在擬定的地質剖面圖A—A線上補打鑽孔6個。
5.為編制出准確的壩軸線、隔牆軸線、機組軸線,以及溢流壩軸線上的地質剖面圖,還需補打11個鑽孔。
6.進一步確定在河床內沖刷深坑部位的大壩河床地段閃長玢岩的頂板及沖積層的厚度、成分,需補充打4個鑽孔。
7.為了防止大壩基礎構造破碎帶的滲漏和帷幕灌漿時的孔距與孔排距離的設計需要,從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間還進行了4個地段的灌漿試驗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個別水上鑽孔,由於洪水到來沒有進行鑽探外,絕大部分已於1958年9月完成,資料亦已於1958年9月底前送交設計部門。
根據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質資料,用來編制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技術設計,已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詳見表3及圖7。
表3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1952~1958年間各個勘察階段的探工作項目及完成工作量總表
續表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待遇如何發展空間如何
待遇是不錯了,發展空間更是廣寬的。
3. 工程地質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綜述
(1)勘探點的布設及測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個工程地質勘察孔,其中北端幫4個,南端幫2個,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見表3-5,鑽孔平面位置見圖3-7。
表3-5 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
圖3-7 鑽孔位置
圖3-8 KT1-1鑽孔柱狀圖
(2)鑽探施工
鑽探嚴格控制回次進尺,採用套管護壁、干鑽、單動雙管金剛石鑽進等鑽探及取芯工藝,確保岩芯採取率。並按採取的岩土芯結合鑽進情況進行地層鑒定、分層與描述。鑽進深度和岩土層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低於±5cm,同時嚴格控制非連續取芯鑽進的回次進尺,以保證分層精度符合要求。鑽孔口徑不小於108mm,並滿足取樣的要求。鑽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後,均採用水泥砂漿封閉,封孔方法採用泥漿泵注入法,並對場地進行了清污。
(3)取樣工作
原狀土樣採用標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錘少擊法採取;岩樣從岩芯管內或邊坡上直接採取。取樣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現行有關標准規范,結合岩土性質分布特徵執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採集土樣720組,岩樣640組,繪制鑽孔柱狀圖6張,其中KT1-1鑽孔柱狀圖見圖3-8,工程地質剖面圖見圖3-9至圖3-11。
圖3-9 剖面1工程地質模型
圖3-10 剖面2工程地質模型
圖3-11 剖面3工程地質模型
3.3.2.3 鑽孔窺視成果
(1)工作原理
鑽孔窺視儀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電腦、三腳架、絞車、滑輪和深度計數器;地下部分包括攝像探頭和電纜,攝像探頭由CCD攝像機、LED燈、玻璃罩和錐形鏡組成。鑽孔孔壁經LED光源照亮,CCD攝像機攝取由錐形鏡反射的孔壁圖象,圖象信息經電纜傳送至控制器和電腦,整個採集過程由圖象採集控制軟體系統完成,此系統把採集的圖象展開和合並,記錄在電腦上。
圖3-12 智能鑽孔窺視儀及原理
(2)鑽孔窺視成果
本次勘察共設立了5個鑽孔窺視監測孔,其中北幫3個,南幫2個。
鑽孔KT1-1位於安家嶺礦北幫西部,其孔內4m以上區域較為破碎(圖3-13)。2014年2月,受2號井工礦影響,安家嶺礦北幫1310和1280兩個弱面發生錯動,鑽孔KT1-1位於1280弱面下緣,故其完成性較差。其餘部分局部破碎,整體完整性較好,說明下部岩層沒有發生大規模錯動。
圖3-13 KT1-1孔內情況
鑽孔KT2-1、KT2-2位於安家嶺礦北幫東部,目前受2號井影響較小,孔內岩層整體性較好,局部見裂隙發育,見圖3-14和圖3-15。
圖3-14 KT2-1孔內局部裂隙發育
圖3-15 KT2-2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鑽孔KT3-1、KT3-2位於安家嶺礦南幫中部,工程地質條件好於北幫,通過鑽孔電視觀察,鑽孔KT3-1、KT3-2整體完整性較好,局部裂隙發育,鑽孔KT3-2在101.3m處有出水點,見圖3-16、圖3-17。
圖3-16 KT3-1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圖3-17 KT3-2孔內出水
4. 工程地質圖圖例
粉質粘土和片岩
5. 工程地質圖的一般讀圖步驟有哪些
礦區地形地質圖與礦區范圍圖、水文地質圖、底板等高線圖、地層水平切回面圖、勘探線剖面答圖、煤層儲量估算水平投影圖等,急傾斜煤層還必須有煤層垂直投影圖,在生產中自己必須填繪的巷道素描圖,特別是穿層的巷道素描。
6. 普通地質圖與工程地質圖的區別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用途,普通地質圖反映一般的地質情況,就是區域的地層、地質專界限、地質構造屬、岩層等,反映基礎地質信息,往往比例尺較小。工程地質圖一般是在普通地質圖的基礎上,提取與工程相關的主要地質信息,並且著重反映對工程的施工和使用相關的地質問題和地質現象,由於更具有針對性所以比例尺也較大點。希望對你有用。
7. 軟土工程地質
軟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大、承載力低的一種軟塑到流塑狀態的黏性土;如淤泥、淤泥質土以及其他高壓縮性飽和黏性土、粉土等。黃河三角洲地處渤海之濱,具有軟土的沉積環境,鑽探資料也表明區內呈片狀分布著軟土。
(1)軟土的劃分標准
本次劃分軟土採用如下標准:當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並且厚度大於0.50m,將其確定為軟土層。
1)承載力標准值fk<80kPa;
2)標貫錘擊數N63.5≤2;
3)靜力觸探錐頭阻力qc<0.5MPa;
4)流塑狀態。
(2)軟土的空間分布
利用工程地質鑽孔資料和相應試驗數據的分析,圈定出軟土的分布范圍及埋藏條件,繪制軟土分布圖(圖4.4)。
軟土主要分布於黃河三角洲東北部濱海地帶、河口—刁口碼頭一帶、利津縣羅鎮—黃河故道西、墾利縣下鎮東部,另外在利津縣明集—廣南水庫一線呈不連續片狀、碟狀分布。
(3)軟土的成因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
研究區軟土具有兩種成因:
1)爛泥灣相沉積:在歷次河口的兩側,沉積的以細粒成分為主的土層,一直處於飽和狀態,排水固結過程進展緩慢,所以土的力學性質很差。顏色以灰褐色為主,流塑態,土質細膩,岩性以粉質黏土為主,夾粉土和黏土薄層。
圖4.4 黃河三角洲軟土分布圖
2)濱海湖沼相沉積:顏色以灰—灰黑色為主,有機質含量較高,具腥臭味,為淤泥或淤泥質土。
黃河三角洲地區軟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結果見表4.5,可以看出:區內軟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承載力低等特點,在荷載作用下變形較大,對建築物極為不利。因此,在工程建設規劃時,應盡量避開有軟土分布的地區。在無法避開軟土的情況下,應對區內的軟土有足夠的重視,採取一定的處理措施。
表4.5 軟土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註:e—孔隙比,無量綱;IL—液性指數,無量綱。
8. 講解工程地質圖和繪制剖面圖比較詳細的書
這種情況你還是到書店去實際查看,根據你的需要進行選擇,我想這樣更為恰當。
9.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