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質災害大搬快治
A.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以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為目的。下面依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道線路工程,一般採取避讓措施,管道遠離或者繞避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難以繞避應在施工前進削坡減載。在峽谷地段建議採取漿砌塊石護坡,防止崩塌對管道工程的破壞,也可採用隧道方式避讓。
2.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線工程河南段,途經觀音堂、 義馬、 新安、 平頂山等煤田較多。據野外調查訪問,採煤等采礦活動還在繼續進行,各地采空塌陷區還沒有穩定,管道線在礦區和塌陷區經過,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其危險性大,因此,建議在該段採取改線避讓措施。其避讓措施有:管線繞過采空區,進入到煤層以外。無法繞避地段,應針對該工程路線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情況,建議建立管線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指派專人或委託專業隊伍對管道路段地質災害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呈報主管部門,以便及時採取措施。
3.泥石流和洪水沖蝕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周圍地質環境條件的破壞,破壞植被要盡快恢復,損毀的耕地盡快恢復耕種。洪水沖蝕災害在暴雨大洪水是不可避免的,管線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可採用跨越或深埋穿越措施以防洪水沖蝕對管道的破壞。
4.特殊土地面變形防治措施
由於成品油管線經過黃土丘陵區時,擬建工程可能遭受黃土濕陷、潛蝕災害。對自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換土或強夯法處理;對非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沖擊、碾壓夯實的方法處理,在工程建設時及建成後,採取必要的排水設施,以確保工程建設不發生黃土濕陷、潛蝕災害。
膨脹土和膨潤土的防治措施:管周圍應有良好的排水條件,附近5m以內不宜灌溉。防治措施主要為在管道兩側修建鋼筋水泥防護牆,增加結構鋼度,增設沉降縫等。
5.成品油管線經過采礦、採石場地段的防治措施成品油管線在信陽以南K290+3.5km~K290+5.4km段管線附近有大小數百個采礦場,成片分布,而且在本段有膨潤土礦,由於采礦范圍較大,無法避讓,只能從礦區通過,因此,首先要對礦區進行勘查,管道應盡可能在無礦段通過,或在礦體埋深較大的地段通過,並要禁止確管道經過地段的采礦。在確山縣常興鎮南(K230-6.0km~K230-7.1km),管線緊鄰採石場,因此建議管線改線向西移 200~300m,避開採石場的影響。另外在澧河、淮河和浉河采砂活動比較強烈,管道應採用避讓,繞過采砂河段,並對管道經過的河進行管理,防止在管道經過地段采砂。
圖7-8 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6.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擬建管線在許昌市地段處於地面沉降范圍內,對該段管線和分輸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累積沉降量級較小,為控制其發展,應控制開采深層孔隙承壓水量,並加強監測。
表7-7 河南段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B.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範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主要包括編制依據、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地質災害的重點防範期、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內容。編制方法如下:
(1)編制依據
說明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的法律依據,簡要概括本行政區內的地理特徵、地質構造特徵和氣象水文特徵。本部分可單獨立章,也可作為前言。
(2)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
說明上年度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採取的主要防災措施和取得的防災效果,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預測。
(3)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
結合本行政區地質災害調查(普查)的結果、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預測結果等情況,確定本年度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威脅對象和范圍,並按照不同層級隱患點(預案點)的防災要求,編制隱患點防災預案。
(4)地質災害發展趨勢與重點防範期
地質條件改變、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強度和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發展變化趨勢。結合本年度行政區內的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特徵,敘述不同區段的重點防範期。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分別敘述地方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交通、建設、水利、鐵道、旅遊、氣象、廣播電視、通信等相關部門的責任范圍。另外,應明確本行政區的主要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組織實施單位。
(6)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具體確定進入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責任人和防災責任人,列出其姓名、職務及聯系方式。如本級方案不能確定,應註明由下一級防治方案確定。
C. 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怎麼辦
跑,趕緊跑,不要回頭拍照!
不同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災害發生時你所處的位置與周邊環境都會影響如何自救。
Ⅰ、地震:迅速進入到開闊地帶,避開電力線,建築物等;
【可能產生的傷害】
直接傷害:在室內因器物傾倒或房屋倒塌被砸傷;在室外被倒塌的建築物等砸傷;在野外被山上的滾石砸傷;被地光燒傷。
間接傷害:地震引起的火災;地震引起的水災;地震引起的毒氣泄漏;地震引起的危險品爆炸。
【避震原則】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二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三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
【避震要點】
高壓藏圍岩彈起產生地震示意圖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災後生活】
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按規定服用預防葯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Ⅱ、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防治措施;及早發現,預防為主。
Ⅲ、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多發生於陡坡前和山谷中,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
●逃生時,要拋棄一切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去山地戶外遊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當遇到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應警惕泥石流的發生。
D. 地質災害防治原則
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應堅持以下八項原則。
一、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寶塔區正處於歷史時期以來經濟最為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應當和保護與防治協調發展,切不可重發展、輕保護或不保護,甚至認為要發展就不能保護,將兩者對立起來。發展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地質環境又是發展經濟重要的自然條件,因此,保護地質環境也就是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兩者是一致的、統一的。
地質環境是人類永久生存所需的基本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將對人類的生存產生深遠影響,且難以恢復。應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有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在當代顯現的不是那麼突出,可能表現出一時的或者是明顯的經濟效益,但為將來以及後世子孫的生存環境埋下了極大的隱患。這是應當引起人們特別注意之處。保護地質環境,不僅是當前的需要,更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著眼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和農宅建設方面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三、與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黃土高原區域自然環境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黃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長期以來都是國家重點開展區域環境地質保護的地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要與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密切結合,以地質環境保護為基礎,大力推廣和維護已經初見成效的退耕還林工作,進一步加強植被和綠化建設,有效地減輕和遏制水土流失,減弱和消除地質災害形成因素。通過做好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從根本上減少和防止地質災害的形成,達到防治的目的。
四、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保護與防治中,要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意識,當發展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地質環境保護。應堅持避免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實在難以避免時應將破壞降低至最低,甚至另尋他策。不能以犧牲地質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
此外,從地質災害防治意義上講,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一旦形成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起來非常被動;而保護地質環境,則是變被動為主動,防患於未然。建立一支懂技術有裝備的地質災害監測隊伍,落實區、鄉(鎮)、村和戶群眾性監測網,走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路子。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特殊工作制度,把握重點、險點,千方百計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必須採取工程措施的要及時排危排險,消除地質災害的威脅。要改變只重救災,不重防災的局面,變事後救災為事前防災,掌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動權。
五、與常規水土保持相結合的原則
滑坡崩塌等地質現象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預防滑坡崩塌等地質現象的發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內容。因此,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同水土保持有著密切的聯系。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地質環境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利於減少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並充分發揮出防治工程的效益。
六、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是地質環境保護的兩個方面,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可重此薄彼。工程措施如淤地壩側重於治理溝道,穩定溝床,保護坡腳,從而達到預防滑坡崩塌的目的。生物措施如植樹造林主要是保護坡面,攔截地表水,減少新的溝谷衍生,減輕洪水對谷坡的危害。兩者相結合,既保護溝道又維護坡面,從而達到對整個溝谷及斜坡的保護,有效地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七、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針對不同地質環境條件下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和危害性大小,根據財力物力,分輕重緩急,統籌安排。首先是對於人民生命具有重大威脅性的地質災害先行考慮重點安排,予以防治,確保沒有人員的傷亡;其次是威脅到國家重點工程、事關人民群眾安危和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要重點考慮。
八、保證安全下的經濟合理原則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投資大小,比較搬遷和防治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較小的代價將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保證安全是前提,經濟合理是目標。只有保證安全,才能實現經濟合理,這樣的經濟合理才具有實際意義。
九、宣傳教育與法制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保護與防治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員參加,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不僅是主管和專業部門的事,更是全民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需要開展廣泛的社會宣傳教育,提高全員保護與防治意識和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此外,還必須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地質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對於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從而有力制止違法犯罪行為。
E. 康定市地質災害搬遷賠償
康定市座落在群山層疊的峽谷之中,兩岸峰巒夾峙。折多河、雅拉河浪卷雪山之水穿城而過,城南有跑馬山,高出街市約300米,山頂有草坪,白塔掩映於密林中由跑馬山攀登50里,有五色海一處,深不可測,每逢斜陽,四山映入水中,呈現千奇百怪之景。再登山頂西望,雪山萬里,潔白無瑕,屏巒般的雅加雪峰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銀輝。城之北郭達山,山腰插有鐵箭桿一支,俗稱三國諸葛亮與氂牛國王相約,借一箭之地,此箭射此為界。每逢午後,有煙出岫,帶紫紅色者,預兆來日必有大風;帶濃黑色者,次日必雨;如呈白色,則必晴空。故稱郭達山為康定氣象台。康定周圍溫泉資源極為豐富,自古又以二道橋溫泉美名遠揚。城北,有一美景,人稱"野人海",藏語叫"木格措",離城二十餘公里。這里有雪山草原、溫泉湖泊、疊瀑碧潭、杜鵑花山、奇峰異石、茂密森林,交相輝映。四季景色變幻無窮。西山子耳坡,坡上野花遍地,松林茂密,依坡憑眺,雪山在望。沿子耳坡西邊,是有名的"柳林雙寺"--南無寺、金剛寺。作為茶馬互市的重鎮、"鍋庄文化"的發祥地,民族文化走廊的腹心,藏區特有的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在這里融合交流,加之外來文化的碰撞滲透,產生了世人稱絕的《康定情歌》。
康定地形觀山望日,分折東、折西兩地,古有"西出爐關天盡頭"之說。折西緊連乾寧、兩地,木雅立曲河貫穿塔公營官、沙德等地,浩浩盪盪奔入雅礱江。雅拉貢布雪山潔白無暇,古老的塔公寺,金碧輝煌。文成公主進藏,漢藏聯姻,留下佛像,護佑草原。沿木雅立曲河前行,你所體悟到的不是綠水青山的悅目舒適,也不是溢光流彩的富麗堂皇,它的奪人心魄恰恰是那種現代文明看來一無所有的殘破的"荒"與"古"。沒有比"荒"更博大和接近原始自然的意境,沒有比"古"更曲折漫長的時光。時空的延續和縱深在這里以史詩般的景觀,讓你感受到人類遠古文明的最早形態,遙想人類文化發展與毀滅生生不息的無限循環。
全市地形復雜多樣,大雪山脈之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並由此形成地貌、氣候、生產方式和文化習俗的強烈差異。東部為高山峽谷,屬亞熱帶氣候,這里桃紅柳綠,物產富饒,有"康巴江南"之譽;西部為山原地貌,屬高原型大陸氣候,這里牛羊遍野,寺塔林立,是藏區風情的典型代表。市境內海拔最高點 7556 米 ( "天府第一峰"貢嘎山主峰 ) ,最低點 1390 米 ( 大渡河 ) ,市委、市府所在地爐城鎮的海拔 2560 米。由於地貌氣候復雜多樣,康定有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之說。
F. 2019年福建省福安市地質災害須要整村搬遷
牆坪村土復地面積5476畝、計生人口518人,戶制籍人口449人,常住人口134人,從業人數170人,村民小組3個,下轄牆坪、奶宮、高山(畲族)等自然村。牆坪村民多姓氏「謝」、下村姓氏「游」、奶宮姓氏「朱」、高山畲族姓氏「蘭」。牆坪主村是福安市政府指定的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整體搬遷村。六十年代以來,曾多次發生滑坡險情。每年台風季節,都成為我鎮重點防範村。由福安市政府有關部門掛鉤幫扶新建的移民安置點「橋洋新村」,是村委會所在地。奶宮自然村有茶廠1家、衛生所1個。耕地481畝、茶園394畝、林地2565畝(其中風景區規劃林地802畝)、年化肥用量60噸、農葯用量0、21噸、南山黃羊養殖區
G. 地質災害區的房屋可否強行拆除
呃,這個不屬於法律問題了,你已經和政府達成了協議,那麼應當按照協議內容履行合同。一般來說,拿到政府的補償款老房就不在屬於你所有了,所以這個是個合約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
H. 煙台市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市建設
煙台市地處山東省東部沿海,是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市地之一,由於不合理的礦產資源(包括地下水資源)開發日益加劇,礦區的采空塌陷、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等問題頻繁發生;又由於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加之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強烈和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地質災害已經成為阻礙煙台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有重大意義。
生態市建設成為新時期城市發展的主旋律,建設生態市是煙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當前,一個以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的區域性生態環境建設正在全國蓬勃展開。張家港、日照、揚州、紹興、長沙、盤錦、海寧、常熟等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市的目標。生態市建設已成為當今中國城市發展的主流,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態市」建設熱潮正席捲21世紀初的中國,形成一道獨特的壯觀景象。在這種背景下,盡快開展煙台市的生態市建設,有計劃、有系統地指導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地發展經濟,對保護煙台市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一、地質災害的防治
1.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將全市劃分為3種地質災害易發區,其他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具體劃分如下(圖13-5):
圖13-5 煙台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
1)采空塌陷、地裂縫為主地質災害易發區;
2)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地質災害易發區;
3)海水入侵為主地質災害易發區;
4)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2.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地質災害對人員、財產的潛在危害程度,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由重到輕依次劃分為不同的防治亞區(圖13-6)。
1)重點防治區(Ⅰ):主要分布於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地段、濱海平原區及人類工程活動密集的城鎮,面積2582km2。按主要災種分為3個亞區。
2)次重點防治區(Ⅱ):主要分布於礦產資源開發分散的老礦區、低山丘陵區、海水養殖區,面積2501km2。按主要災種又可分為3個亞區。
圖13-6煙台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年)
3)一般防治區(Ⅲ):包括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全部和部分威脅對象很少的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8663.47km2。該區地質災害點少、規模小、致災輕,但由於工程、突變的自然因素(連續暴雨、地震等)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可忽視。
3.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山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要求和部署,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從以下方面進行地質災害防治:
1)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
2)地質災害防治示範區建設;
3)地質災害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
4.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依法行政;
2)明確職責,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的投入機制;
3)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4)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二、生態功能區劃與生態市建設
1.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分區系統劃為3級。
一級區劃根據煙台市的地理過程和生物過程的分析,結合宏觀的社會經濟狀況及海洋功能區劃,以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向作為分級因子,將煙台劃分為「三區一帶」,三區為中部低山丘陵生態結構性控制區、北部沿海產業經濟發展區和南部平原緩丘陵生態農業生產區3個一級區,一帶為海岸帶(圖13-7)。
圖13-7 煙台市生態功能區劃
二級區劃是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生態環境的敏感性等不同,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環境敏感性、土地利用現狀作為分級因子,將3個陸域一級區分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性利用區、引導開發區和建設開發區4類二級區,將海岸帶劃分為開發利用區、整治利用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功能區、保留區。
三級區劃是在二級區劃的基礎上,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侵蝕、水源涵養、社會服務功能及視覺敏感性為分級因子,將煙台市劃分為12類、77個三級區。
2.生態市建設的主要措施
1)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3)生態環境體系建設;
4)人居環境體系建設。
I. 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市國土局是上下級關系
咋個說呢,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般是由市政府下設辦公室於市國土資源局
J.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及時採取工程治理或者搬遷避讓措施,保證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報告。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 一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三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地質災害調查制度。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全國的地質災害調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本主管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二是地質災害預報制度。預報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等。地質災害預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氣象主管機構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預報。 三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報告。 四是對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其資質條件進行審查合格,並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後,方可在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 五是與建設工程配套實施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時"制度。即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五項防災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還就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採取的五項防災措施: 一是,國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和預警信息系統。 二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並公布實施。 三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公布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 四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五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村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