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統一編號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統一編號

發布時間: 2021-02-22 08:26:53

①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建設初探

李 林 張紅英 李 珂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摘 要 應用信息技術將海量的地質調查數據信息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數字化存儲、管理,通過現代網路服務技術,不僅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目錄查詢,而且可以實現信息的空間查詢、檢索、瀏覽,及時有效地為用戶提供綜合客觀的地質信息服務。本文基於此地質信息服務發展方向,依據西北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特點和空間資料庫現狀探索地質災害管理與防治信息通過網路信息術進行集成與服務。系統基於地質資料庫管理思想,架構於大型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2008)上,充分利用數據融合、集成及管理技術,空間搜索查詢技術以及網路技術,採用 C/S 和 B/S 模式將地質災害數據獲取體系、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體系,以及數據共享與發布體系關聯起來,探索實現集地質災害的數據採集、信息分級管理、災情評估、快速響應以及信息發布。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數據集成 系統建設

1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自然災害總損失的 20% 以上,直接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制約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對此很重視,尤其 1999 年以來地質災害逐步成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地質災害研究的深入和地質災害資料的積累,地質災害信息基礎資料庫日益龐大。如何管理這些基礎數據乃至從中挖掘和組織出更有用的信息,這都是傳統的方法和技術所難以勝任的。隨著以 GIS 技術為核心的 3S(GIS,GPS 和 RS)技術在地球科學領域中的蓬勃發展,地質災害的研究和信息服務工作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使得地質災害信息共享和動態管理、綜合分析和預測、快速預報和應急指揮等成為可能。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的建設就是探索將地質災害管理與防治信息,通過網路資料庫技術進行集成,打破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帶入不斷積累、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帶入動態評估、快速響應、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的良性循環軌道,系統全方位地實現了向社會提供優質、透明和高效的信息服務,達到了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2 系統框架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基於地質資料庫管理平台,架構於大型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 2008)上,充分利用數據融合、集成及管理技術,空間搜索查詢技術以及網路技術,採用 C/S 和B/S 模式將地質災害數據獲取體系、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體系以及數據共享與發布體系關聯起來,實現集地質災害的數據採集、信息分級管理、災情評估、快速響應以及信息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應用。

3 數據集成內容

完整、齊全、有效的第一手資料是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前提,而地質災害所涉及的信息眾多且來源廣泛,能有效地對系統所涉及的多源海量數據進行管理、再現和分析是系統的核心、關鍵。本次數據集成依據西北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特點和空間資料庫的建庫現狀,進行數據篩選、以確定建庫所需的數據資料。

集成數據內容包括西北地區歷年來完成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1∶50000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目前分類別分階段完成了西北「縣(市)地質災害調查」200 多個縣市成果的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成果圖件及資料庫等內容和「1∶50000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包括延安等 30 個縣調查報告、成果圖件及資料庫等內容進行整合。

為便於數據管理與分析,對地質災害信息採用了分類、分組、分層的管理模式,將資料庫劃分為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地質災害成果圖件資料庫、非結構化資料資料庫(office 文檔、照片、視頻等)等多個專題資料庫,每個專題資料庫中的數據又由若干分組信息組成。易於實現整體查詢和歸並檢索輸出,同時也保證了系統的快速高效的性能要求。

4 數據處理與匯總

將地質災害信息數據上載至集成與服務系統之前,須經數據整理與匯總集成,具體包括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成果圖件數據整理、圖件圖層文件整理、投影變換整理、圖件圖例統一、元數據等幾方面的整理。

4.1 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

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重點是根據最新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和「1∶50000 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格式為標准,整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遙感解譯等地質災害點屬性表,統一屬性結構;檢查統一編碼一致性,確保編碼與空間位置、行政編碼邏輯一致性;檢查空間位置經緯度坐標表達是否正確;檢查調查表關鍵屬性的正確性,如災害類型、規模、危害性、穩定性等關鍵欄位是否為空,表達是否嚴謹、下屬詞是否正確。

4.2 圖件數據整理

成果建庫圖件文件進行規范檢查和統一處理,統一轉換為西安 80 坐標系下的經緯度投影圖件,所有建庫圖件及索引圖件必須統一轉換為 ArcGis Shape 格式,便於上傳。

4.3 非結構化文檔整理

office 文檔、照片、視頻等數據,是地質工作實踐產生最多、利用率最高的數據。相對存儲在各類資料庫應用系統地質圖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結構化數據,統稱為非結構化數據。採用的處理解決方案是 Mapgis 圖形統一為 Mapgis6.7 文件格式;Word、Excel、Powerpoint 文檔統一為 office2003 文件格式;PDF 文檔為支持漢字編碼的 PDF 版本;圖片、照片格式統一為 JPEG 格式;未列出的其他文件格式統一壓縮為 ZIP 格式。

4.4 查詢索引整理

索引整理主要將行政區劃、圖幅、工作程度等基本、常用檢索方式進行統一要求整理。行政區劃參照國家最新省、市、縣、鄉行政區,標准圖幅分別按 1/50 萬、1/25 萬、1/20 萬、1/10 萬、1/5 萬、1/1 萬整理,工作程度以縣為單元整理(表 1)。

表 1 查詢索引屬性表

續表

5 系統功能

5.1 地質災害資料目錄管理

地質災害資料目錄服務模塊組織並管理地質災害調查所有的基礎與成果信息,是數據信息操作的入口,是整個軟體系統數據管理的核心;表現為目錄樹窗口。地質災害資料目錄管理服務模塊可為各個子系統公共調用。

為便於對數據信息的查找與索引,建立目錄樹結構應對數據進行分類。結合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情況與多年來地質災害建庫經驗,同時考慮數據性質、數據類型、數據用途等多方面因素,將信息分為自然地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與預測評價、氣象預警和綜合文檔等六大類進行管理。大類由系統組織管理,在建庫伊始確定,在資料庫維護與使用過程中固定不變。其下各個專題可以依據部門以及項目需求自由組織管理,可與信息存放文件夾結構一致,用戶可以根據部門及項目數據具體情況,通過調整數據存放路徑來改變。

5.2 地質災害元數據查詢

數據查詢檢索,是在資料庫中查找符合某些特定條件的數據信息,包括空間特徵查詢和屬性特徵查詢。查詢功能主要依據用戶不同需求完成,能夠實現查詢結果的定位、閃爍與生成查詢結果屬性列表。

空間特徵查詢,包括點擊查詢、矩形查詢、多邊形查詢,由用戶在瀏覽窗口內用滑鼠選取,是以用戶交互的方式獲取感興趣信息。

屬性特徵查詢,包括字元串查詢、模糊查詢和 SQL 查詢,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同時屬性選擇支持 SQL 查詢和錯誤檢驗,輸入 SQL 語句,即可進行查詢。另外,屬性選擇還提供了一個查詢向導,使用這一向導,一般用戶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屬性選擇。

5.3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統計

對於資料庫中入庫的大量地質災害調查數據而言,能夠面向應用才是建庫的根本目標,對於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應用層次,系統可以提供多種調查信息統計與基於統計的分析功能來滿足項目管理的需求。

信息統計功能可以實現對於地質災害信息屬性的各種統計分析,並可將統計結果以圖表、餅圖、柱狀圖等形式直觀展示。多種統計結果展現形式實現信息的高效管理。

5.4 地質災害資料文檔共享

數據輸出包括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輸出,輸出的范圍包括當前查詢結果輸出和當前數據全集輸出,輸出方式有存檔輸出和列印輸出。圖形數據的輸出涉及圖形數據的導出、圖形數據格式轉換輸出、圖形數據的生成輸出。屬性數據的輸出涉及屬性數據的其他格式導出、屬性數據的統計及輸出、屬性數據的報表輸出。

5.5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網路發布

將數據入庫整理後,挖掘出部分數據,構建網路信息發布資料庫,自動發布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為社會各部門提供不間斷網路查詢服務。

6 結論

(1)數據平台與數據挖掘服務的結合,在內容處理與信息二次加工方面能夠得到極大的增強。挖掘服務可以幫助用戶整理完善海量的數據,智能地對地質資料進行數據抽取和索引數字化,從而獲得統一的標准化內容集,最終實現以海量內容驅動為基礎的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

(2)基於 B/S 和 C/S 網路的跨部門、跨地域分布式模式,可以做到資料信息即時產生即時更新維護,減少了傳統手動管理的時間延時,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料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3)系統支持面向空間位置、核心元數據、專業關鍵詞和電子介質文檔內容的文字檢索等多種資料查詢檢索模式。

(4)針對地質礦產行業特殊資料如 Mapgis 圖件、文檔報告等,都給出了特殊的處理方法和解決方案,方便用戶利用、瀏覽。

(5)通過網路和資料庫系統安全控制機制,能夠保證電子介質資料在線預覽的安全控制和離線安全控制。基於多級角色許可權管理模式,實現細粒度的功能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證系統平台的安全訪問。

(6)此平台基礎上集成構建西北地區地質災害資料管理庫,初步形成西北地區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框架結構,為成果資料信息的社會化共享和服務奠定基礎。

該平台專門針對海量異構地質資料數據集成應用難題,提出對包括綜合成果、中間研究成果、圖件、檔案等多種非結構化資料實施分布式統一管理,跨部門、跨地域透明檢索的專業解決方案。通過在地質專業核心元數據和地質主題詞庫基礎上構建動態編目、全文檢索,以及對地質圖件縮略圖、在線顯示和內容檢索的支持,使其更具行業特色,查准率更高。

②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錄入系統 用ACCESS MDB文件導入的,統一編號居然導入之後和導入之前的統一編號不一致。

這個可能需要根據代碼去判斷問題了。最好有附件。

③ 地質災害調查

1999年以來,完成全國2020個山地丘陵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涉及面積版834×104km2,發現地質災害及隱權患點24萬余處(圖6–21)。2005年開始,在西南山區、湘鄂桂山區、西北黃土地區等重點地區開展了151個縣(市)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調查面積61×104km2,新發現地質災害及隱患點3.9萬處。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調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區域地質背景和水文地質條件及地面沉降發展趨勢。在部分地面沉降嚴重地區初步建立了地面沉降監測網,覆蓋面積約11×104km2,基本實現了對地面沉降發展趨勢的監控。

④ 什麼是地質災害調查

用專業技術方法調查分析地質災害狀況和形成發展條件的各項工作的總稱。主要包版括調查災區地質災害分布權情況、形成條件、活動歷史與變化特點,災區社會經濟條件、受災人口和受災財產數量、分布及抗災能力,地質災害防治途徑、措施及其可行性等。

⑤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

開展了43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調查地質災害點15000多處;累計完成616個縣(市)地質災害版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權發現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近10萬處(圖35),受威脅人口達600多萬人。

西北黃土地區、西南山區及湘鄂桂山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初步查明一批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提出了單個地質災害地區風險評價方法,探索了區域性風險評價模式。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效顯著,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78起,安全轉移20566人,避免財產損失2.39億元。

實現華北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有效監測。

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項目的水下工程,滿足了三峽工程156米的蓄水要求。

圖35 2006年全國616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類型統計圖

⑥ 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 入庫過程中 如何修改統一編號 而不改變其中的內容

不知道你的資料庫是不是在Access的基礎上編輯的,如果是,你找到她的庫文件,用Access打開,到裡面把統一編號一修改就可以了!他的庫文件一般安裝在你的哪個盤的program files裡面。

⑦ 哪位大俠有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啊

我有,444164728我的Q

⑧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針對不同目的,服務不同領域,採用不同精度,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全面部署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圖6.1)。

6.3.1 繼續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的地質災害普查(1∶10萬)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677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編制防災預案,從根本上切實保證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查清地質災害或隱患的分布狀況,進行地質災害區劃;

2)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生條件、危害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3)積極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

4)開展信息集成與綜合研究,研究地質災害易發區不同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研究確定各誘發因素誘發地質災害臨界值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山區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研究,研究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質災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5)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檔案,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2)工作部署

地質災害普查區域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區和丘陵區,以縣(市)為基本單元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山區與丘陵區及其過渡帶面積677萬km2,共計1583個縣(市)。按計劃到2005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部署完成700個縣(市)的調查,面積約208萬km2

2004~2005年,完成84個縣(市)地質災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個縣(市),469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6.3.2 開展平原區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

在平原區,針對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2008年之前,完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內陸盆地等地區共計16.1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共計13.9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

6.3.3 開展重要經濟區帶、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高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14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150萬km2,以緩變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20萬km2)、6個重大工程區和重要經濟區帶,為減少災害損失、保證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重點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和評價。

(1)主要任務

1)編制「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准」;

3)開展14個大區和6個重點工程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資料庫。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進行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區、隴東青南地區、秦巴山地區、川東-鄂西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區、南水北調西線、西氣東輸、寶成輸油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8~2010年,進行湘西-黔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遼東-北京北山區、汾渭地區、江漢地區,中俄輸油管線、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漢川天然氣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各區基本情況

1)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呂梁山以西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本區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為壟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

b.隴東、青南滑坡泥石流區。西秦嶺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間,相對高差在1000~2000m之間,中高山地形。岩體類型以變質岩岩組、碳酸鹽岩組為主。西禮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類和黃土。年降水量一般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強烈上升的褶斷山地。地層岩石以變質岩和岩漿岩為主,並普遍有小面積黃土分布。斷裂發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間。

d.川東、鄂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間。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地貌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強烈。降水豐富。岩石以碳酸鹽岩及碎屑岩為主,斷裂發育。

2)礦業城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許多城市都是因為礦業開采而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遼寧省的阜新、撫順、鞍山及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等都是這一類型的礦山城市。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有的城市已經面臨著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即使部分城市礦產資源依然豐富,也同樣面臨著長期開采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這類城市主要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對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3.6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地質災害調查的數據採集、數據管理、綜合處理等全過程實施信息化,使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能夠有效、快捷地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使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實現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採集和綜合處理的標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質災害調查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數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調查工作的技術水平,為實現野外採集、數據傳輸、數據綜合及信息服務的地質災害調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礎。地質災害調查系統主要由野外採集系統與室內桌面處理系統組成。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

1)基於地質調查移動計算機,選用掌上機或平板電腦,集成GPS技術、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根據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模型,建立野外數據錄入系統、調查點定位系統、數據移動傳輸系統、野外素描圖編繪系統及多媒體影像編錄系統。

2)建立野外數據綜合管理系統。提供野外調查線路設計、野外調查工作部署、野外調查數據接受,野外數據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標准體系

建立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指標體系,規范區劃方法和表達形式。

6.3.8 完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或標准、規范體系

完善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形成規范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標准。

6.3.9 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制度,明確調查周期、調查內容、調查責任和資金來源,以保證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⑨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