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近期地質災害

近期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47:13

A. 水壩都有哪些作用

水壩的主要作用是灌溉、發電、供水、航運等都要求比較固定的用水數量和時間,它們的要版求經常不能與天權然來水情況完全相適應。


當溢洪道設有閘門時,水庫就能在更大程度上起到蓄洪作用,水庫可以通過改變閘門開啟度來調節下泄流量的大小。由於有閘門控制,所以這類水庫防洪限制水位可以高出溢洪道堰頂,並在泄洪過程中隨時調節閘門開啟度來控制下泄流量,具有滯洪和蓄洪雙重作用。

B. 近期,世界各地經常發生地震,如果你來到地震災區,面對由於地震失去家園的孩,你將跟他們說些什麼把

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吧,悲傷總會過去!

C. 地質災害與建築規劃設計(建築初步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要為安全減災服務 城市是一龐大復雜系統,一般的城市規劃往往成為專業規劃師們的「專利」。現實工作中,規劃師、建築師根據自身有限的自然地理資料、社會經濟資料、現狀歷史資料等信息,描繪著指導城市建設的藍圖。2004年啟動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年)修編突出了一系列重點內容,其中專家所多年呼籲的防災減災綜合規劃已成為其中重要子課題。
結合北京市的情況,現就城市綜合減災規劃問題進行了一番研究,發表此文,不僅僅為完善綜合減災的規劃論,更是為有效地引導規劃設計中的安全減災服務。

安全量化評估是綜合減災規劃的基礎
中國城市安全減災評價的最大不足是缺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安全城市是一個多功能、多層次、多目標的評價對象,影響其評價的相關因素很多。一般地看,科學性、規范性、全面性、動態性、重點性、快速性構成了城市綜合減災的基本能力指標,它們僅僅代表城市安全發展的演變趨勢。但綜合減災的最主要指標涵義不可缺少城市安全管理文明指標、城市經濟備災能力指標、城市災害管理協調度指標、城市人居服務及社會保障指標等內容。安全城市作為一個現代的「進化」的概念,反映了城市現代化的理想目標。
城市應急事件較城市安全的含義更集中也更嚴格,因此其評價量化指標就要更多地體現其有效性,其中城市災害的社會預警機制及系統建立意義實在。城市災害的應急處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信息處理體系,它將各警要素的變化信息輸入裝置內,經過加工處理提供出城市系統有效的警度值,應急標準的質量體現是:⑴獲取應急信息的完整性;⑵應急信息運行的暢通性;⑶應急機構設置的系統優化合理性等。從現代城市綜合減災管理出發,災難能夠定義為對現實文化結構的顛覆。災難不同於應急狀態及危機,它實際上僅僅在應急狀況和危機中表現出前兆,所以災難是對應急狀況和危機長期錯誤的處理所產生的不可逆轉的後果。

城市綜合減災規劃的基本問題
2002年7月,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等單位編著的《城市規劃讀本》第三章節十節「城市規劃與防災減災」中指出:城市綜合防災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對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原生災害和次生災害,要全面規劃,制定綜合對策;二是對災害發生後的各項救災、減災等措施要統籌安排,體現出綜合性的策略。城市綜合減災規劃編制要體現如下要點:
⑴全力體現綜合減災觀。這里的綜合是指多學科參與和規劃內容拓展兩大側面。城市綜合減災規劃不再局限於物質規劃,要改變其原有的方式,規劃內容不單是單一災種,還要涉及整體性的考慮,不是以綜合減災的學科代替單一災種規劃,而是使綜合規劃與單一災種規劃統一並協調。
⑵綜合減災規劃的內容是開展城市綜合減災危害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制約關系的分析的前提,進而確定城市各類災害分布空間,在此基礎上編制綜合災變區劃圖、綜合災度區劃圖。進一步給出城市發展對防災有利和不利的場地,建設綠化帶、公園和避難場地的布局構想等。
⑶綜合減災旅遊安全規劃。為了既能保證遊客的安全,又能保護景區的安全,對景區的遊人數量要予以合理的限制,如某旅遊區當遊人超過1萬人時亮黃牌,達到1.5萬人亮紅牌,一旦達到紅牌標准,遊客立即停止進入,景區安全減災規劃一定要堅持生命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性。
⑷綜合減災規劃的創新點。它從全面的災害事故的「市情」入手,第一次體現大安全觀的規劃,不僅有對歷史災情的回溯與歸納,更多地分析城市現狀及揭示未來的災情規律,重點防禦突發事件及巨災。
在原有各單一災種評價指標基礎上,第一次從綜合減災評價標准入手,通過綜合量化分析,給出不同綜合災度下的城市綜合減災規劃量化對策,體現了綜合與個體減災的優化策略。

城市綜合減災的基本內容
城市綜合減災規劃是一種城市安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屬性。規劃是社會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規劃「圖紙」上的每一根「線條」的背後都代表城市安全與人類安全的目標追求。下面列出城市綜合減災思想指導下的各單一災種減災規劃,從中也滲透了綜合減災內容。
⑴城市消防規劃;⑵城市防震減災規劃;⑶城市地質災害減災規劃;⑷城市水安全規劃;⑸城市氣象減災規劃;⑹城市生命線防災規劃;⑺地下空間與防空防災規劃;⑻應急交通規劃;⑼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規劃;⑽森林安全防災規劃;⑾城市救災規劃;⑿城市防疫規劃;⒀綜合減災思路下應對不同災變的避險場所規劃要求;⒁城市避險場所規定研究的防災規劃內容。

D. 近期全球發生了哪些自然災害

一是西部地區地震頻發。一季度,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較為活躍,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6次,均發生在西部地區。其中,3月1日雲南滄源縣5.5級地震和3月30日貴州劍河縣5.5級地震損失較重,兩次地震震中均位於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民房抗震能力差,災區群眾自救能力弱,災貧疊加導致災害影響加重。1月10日新疆阿圖什市5.0級地震、1月14日四川樂山市金口河區5.0級地震、2月4日西藏改則縣5.2級地震和2月22日新疆沙灣縣5.0級地震均給當地造成一定損失,引發社會關注。此外,3月14日安徽阜陽市4.3級地震造成2人死亡。據統計,一季度地震災害共造成27.2萬人受災,2人死亡,8.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近600間房屋倒塌,15.6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27.6億元。綜合來看,災情總體偏重,其中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損壞房屋間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為2004年以來同期第二高值。 二是低溫雨雪多次來襲。一季度,全國大部多次遭受低溫雨雪天氣過程。其中,一季度東北地區雨雪過程頻繁,平均降雪量為14.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4多,吉林、黑龍江大部積雪日數有10-20天,部分地區超過20天。1月8-11日,西南地區出現低溫雨雪天氣,雲南香格里拉最大積雪深度20厘米,雙江縣大文青平水庫最大降水量197.2毫米。1月27-31日和2月19-22日,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兩度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給全國春運出行帶來一定影響。據統計,一季度低溫冷凍和雪災共造成276.8萬人受災,2人死亡,4000餘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236千公頃,其中絕收9.4千公頃;4000餘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24.7億元。綜合來看,災情總體偏輕,其中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絕收面積為2004年以來同期第二低值,直接經濟損失為第三低值。 三是風雹旱災時有發生。一季度,全國有11個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遭受風雹災害,損失主要集中於四川、貴州和雲南,西南3省農作物受災面積31.6千公頃,其中絕收4.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1億元,佔全國風雹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去冬以來,北方冬麥區平均降水量4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河北、山西、甘肅等省部分冬小麥受旱,造成128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66.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1億元。截至3月底,河北、山西和甘肅等地仍有作物發生輕度乾旱。 四是地質災害同比偏重。一季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2014年同期相比明顯偏重,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其中,3月19日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岩石崩塌造成7人死亡,2人重傷,23人輕傷;1月23日,陝西漢中市留壩縣發生一起山體崩塌,造成2人死亡、2人受傷;2月14日,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發生一起山體崩塌,造成2人死亡。

E. 挽近期構造活動

在上一章中,我們討論了本管線工程所處的區域大地構造單元位置,主要研究的是燕山期造山運動及其以前各地質歷史時期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構造發展演化的概況,它對管線工程地質災害的成生和活動有一定影響。但是,新生代以來的挽近期構造活動對地質災害的成生和活動關系更為密切,所以將著重討論這個問題。

(一)挽近期中國大陸地塊附近的板塊活動

燕山運動奠定了中國大陸的基本構造格架,並結束了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間長期構造分異的「南北對峙」格局,但是一次更大的新的地質事件卻在孕育中。處於歐亞大陸板塊東端的中國地塊,其西南緣的印度次大陸板塊和東緣的太平洋板塊分別從SSW和NEE方向推移過來,它們在始新世晚期與中國地塊相碰並向下俯沖。持續的構造活動導致青藏地塊擠壓隆起,激發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而東部地塊拉張陷落,形成裂谷和平原,這就使得挽近期以來,中國大陸構造格架處於「東西對峙」的局面。

古中國地塊原被海洋所包圍,古生代末期時中國地塊與西伯利亞地塊碰撞,中亞—蒙古大洋關閉,激起華力西造山運動,導致了歐亞古陸的形成。由於中國大陸地塊的剛性較差,而在其北面的西伯利亞地塊巨大而堅硬,阻抗變形能力很強,就使得挾持於幾大板塊之間的中國大陸地塊內部積聚了特別強大的構造應力,成為現代板內構造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對中國大陸地質災害的成生起著主導的制約作用。

根據衛片解譯、莫爾納滑線場理論分析和地應力實測資料表明,中國大陸現代構造應力場空間分布具明顯的分帶現象(圖4-1)。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一帶主要為潛在逆斷型,最大主應力σ1總體呈近南北向,最小主應力σ3大致直立,形成一系列呈NWW—SEE走向的巨大弧形褶皺山系及逆斷層帶。青藏高原至今地殼仍不斷隆起,厚達70km,成為世界上地殼厚度最大的地塊。東部的華北地塊和東南沿海屬張剪走滑型,最大主應力σ1水平分布,其方向由東北—華北—華南為NE向—近E—W向—NW向,呈現由內陸向沿海的放射狀分布;最小主應力σ3也水平分布,且沿著向東凸出的弧形線呈有規則的環狀分布,它往往呈拉應力狀態,少數地區σ1近直立,為潛在正斷型,如汾渭地塹。區內正斷層和裂谷型斷陷盆地、地塹發育,在地貌上丘陵、低山與平原、盆地往往相間分布,其方向為NE—NNE向。中國大陸的中部正好位於最大主應力跡線由近南北向近東西方向的轉折部位,σ1的方向變化較大,地應力狀態屬潛在走滑型,以巨大的左旋活動斷裂為特徵,由南往北其走向由近S—N向,經NNW、NW向,而逐漸轉為近E—W向甚至NEE向,形成為南北向活動構造帶,是我國大陸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段之一。

圖4-1 中國大陸及鄰近地區現代構造應力狀態

1.強烈擠壓區;2.中等擠壓區;3.張應力區;4.活動逆斷層;5.活動走滑斷層;6.斷陷裂谷及活動正斷層;7.板塊作用方向

板塊相互作用導致了我國大陸由西往東形成各不相同的現代構造應力場和大地構造格架,它對我國不同地域地質災害的成生起著主導的控製作用,首先控制了活動斷裂和地震等內動力地質災害。又由於板塊作用制約了地形地貌和氣候氣象環境,因而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種外動力山地地質災害也起著控製作用。從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和致災程度來看,中、西部地區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區。

(二)板塊活動對地形和氣候的影響

由於板塊的相互作用,使我國形成了西高東低台階狀地形格局,可明顯地劃分出3個階梯。最高一級台階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級台階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的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級台階以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平原區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一般也不超過1000m。第二、第三級台階間為呈北北東向高聳的山脈,如大興安嶺、太行山等。

第二台階及其兩側的邊緣轉折地帶,地面起伏較大,尤其邊緣山地地面高差懸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或危險區。

青藏高原的崛起,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極大。在上新世時期,青藏地塊海拔僅1000m左右,屬濕熱亞熱帶環境。但自早更新世以來青藏地塊急劇隆起,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等巨大山體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風環流被阻隔,高原氣候向干寒發展,逐漸形成了西伯利亞高壓。

青藏高原崛起後大氣環流形勢改變,中國大陸季候風盛行,氣溫和降水量的地區性和季節性變化都極大。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南北溫差很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多雨,降水集中,多災害性暴雨天氣。在西北和內蒙廣大地域內,氣候十分乾燥,土地沙化嚴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

(三)挽近期板塊活動對管線工程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挽近期的板塊活動導致我國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地質災害成生和活動的制約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體現了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規律。現分析一下蘭州—鄭州—長沙成品管道工程經過地段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特點。

綜合管線經過地段的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地質災害的分布可明顯地劃出兩個區段,即蘭州—鄭州段和鄭州—長沙段。

1.蘭州—鄭州段

蘭州—鄭州段(含山西支幹線)地處我國大地形地貌單元的第二台階(含東緣的階梯),總的特徵是黃土廣泛分布的高原、斷陷盆地和丘陵低山。由西往東地形逐漸降低,由2400m以上降至200m左右。

最西的甘肅段地處受印度板塊強烈推擠的青藏地塊東北緣的祁連山褶皺帶。現代構造應力屬潛在走滑—逆斷型,主壓應力跡線由近南北向向近東北向轉折部位,逆沖—走滑斷裂較發育,主要代表性斷裂為祁連山斷裂帶、六盤山斷裂帶和天水—寶雞斷裂,歷史上曾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多次,最強的地震是1920年海原8.5級巨震。這里是黃土高原的腹地,地形上處於我國大地形地貌單元的第二台階,臨近第一台階青藏高原。因南有西秦嶺高山阻擋,濕陷性黃土厚度大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氣候乾旱,年降水量350~500mm,而且降水不均勻,每年七八月的雨汛期強降雨,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黃土的濕陷和潛蝕災害。此外,幾次大地震導致的崩塌、滑坡遺跡至今仍歷歷在目,總地說地質災害發育較嚴重。

陝西段和山西段地處華北地台汾渭新裂陷帶中,南側為秦嶺褶皺系。該裂谷帶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之下俯沖而形成的,現代構造應力屬潛在正斷型和張剪走滑型,最大主應力鉛直或近東西向,正斷層較發育,主要代表性斷裂為渭河斷裂、岐山—乾縣斷裂、華山山前斷裂、中條山北麓斷裂、羅雲山山前斷裂、霍山—大陽斷裂、太谷斷裂和交城斷裂等裂谷邊界斷裂,管線還穿越了裂谷內部眾多的斷裂。裂谷帶內構造復雜,現代構造活動強烈,有典藉記載以來發生過7級以上強烈地震多次,最強的地震是1303年9月25日趙城、洪洞8級巨震和1556年2月2日華縣8.25級巨震,裂谷帶南段較北段地震強度大。這里濕陷性黃土廣泛分布,工程地質性質較差。地形上處於我國大地形地貌單元的第二台階。因南有秦嶺阻擋,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50~600mm,且降水不均,多集中於夏秋季的雨汛期,常有強降雨,而誘發崩塌、滑坡災害和黃土濕陷及潛蝕等災害。在構造和抽水活動作用下,本段又是我國地裂縫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此外,在山西境內大量開採煤炭等礦產資源,采空塌陷又是一類突出的地質災害。總的說,陝西段和山西段地質災害類型多,災情較嚴重。

河南豫西段在區域上位於華北地台南緣與秦嶺褶皺系交接過渡地段,其東側為豫皖拗陷。很顯然,在此區域構造背景下,管線地段構造條件較復雜,現代構造應力屬張剪走滑型,代表性斷裂為溫塘斷裂、新安—臨汝斷裂、封門口—五指嶺斷裂和老鴉陳斷裂等,斷裂現代活動相對較弱。歷史上未發生過≥7級的地震。管線地段大部分為黃土所覆,其濕陷性較弱。地形上正好處於我國大地形地貌單元從第二台階向第三台階的過渡地帶,以丘陵低山為特徵,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600~650mm,主要的地質災害是小型的黃土崩塌和滑坡以及濕陷和潛蝕;此外,還有採煤引起的地面塌陷等。總地說,河南段地質災害發育相對較弱。

2.鄭州—長沙段

鄭州—長沙段地處我國大地形地貌單元的第三台階,其總體特徵是沖洪積土體廣布,平原與丘陵低山並存,地勢較低平。海拔高程平原:30~200m(北高南低),丘陵低山150~300m。總體上來說,現代構造活動不強烈,據實測和震源機制解,現代構造應力屬潛在正斷或張剪走滑型,由北往南主壓應力跡線由近東西向轉為SEE—NWW向。按區域構造特徵和地質災害成生的關系,可分為河南段、河南—湖北段和湖北—湖南段三段討論。

河南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挽近期地殼拉張陷落,為華北拗陷區的一部分,內部再由深斷裂為界劃分更次一級構造單元。與管線有關的代表性斷裂有禹州—太康斷裂、魯山—漯河斷裂和遂平—汝南斷裂等,這些斷裂皆呈近東西向和SE—NW向,與管線交切;歷史上未曾發生過>6級的地震,應該說現代構造活動性是較弱的。本地段地表廣布沖洪積粉土和粉質粘土,其中北段有黃土狀土,淮河水系各河谷則砂礫類土發育。地勢平坦開闊,為黃淮平原和淮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標高60~160m。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年均降水量650~1000mm。主要地質災害為河岸和采砂坑崩塌,還有采空塌陷和膨脹土的脹縮變形災害,一般規模較小,災情不嚴重。

河南—湖北段為二省交界的大別山(丘陵低山)區,區域一級構造為秦嶺—大別褶皺系,呈近東西向展布。與管線有關的代表性斷裂有信陽—方集斷裂、桐柏—青山口斷裂,均與管線交切,斷裂現代活動性不強,未曾有大於5級的地震發生。本地段基岩裸露,風化較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海拔標高150~300m。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1200mm。地質災害主要為小規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還有采礦、采砂坑的邊坡滑塌災害。

湖北—湖南段區域一級構造單元屬揚子地台。與管線有關的代表性斷裂主要有平壩斷裂(襄樊—廣濟斷裂的一支)、新市—寧鄉斷裂、湘鄉—湘潭斷裂和連雲山—衡陽—零陵斷裂,皆為正斷性質。這些斷裂現代活動性不強,歷史上地震震級未超過5.5級。地形上為長江中游平原和江南丘陵低山,海拔標高平原區30~70m,丘陵低山區150~250m。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00~1400mm。地質災害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塌陷,小型滑坡、崩塌(包括岸崩和採石坑)、泥石流災害,尚有膨脹土脹縮和軟土沉陷災害等。總地說,本段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

F. 近期的一系列地球災難預示著什麼呢

這些事情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如果以人類自己為中心來看,自然災害是環境巨變內的結果,而往往容認為這是人類過度干預的結果。從整個地球歷史來說,人類只是上面的一個短暫的寄居者。你所說的災難對於地球本身很是平常,什麼也不能說明。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災難」正是地球生機的表現——海洋上的台風是地球在平衡表面的熱量,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這也是我們的世界形成的真正動力。月球和火星現在已沒有火上噴發,地震也幾乎沒有,這是已經死亡的星球。從哲學意義上,毀滅和重生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新生的事物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滅亡而出現。每一次經濟的繁榮總是在戰爭之後 ;每一個新理論的產生總是在危機之後;毫無疑問二十年內全球石油將會耗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將會倒退到100年前。新的能源總會產生,只不過轉變的過程有點痛苦,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將會發生徹底改變,相應的對環境的干預也將改變。

G. 現在318川藏線好走嗎

一是雅安到瀘定的路。不好走原因:路面基本上都是柏油路,但有的路段還是被大車壓的坑坑窪窪,有時好好的路面突然冒出個坑,特特別小心就算沒車也別開太快;特別是新溝到二郎山隧道段,坑多彎多後面快到隧道口路段還坡陡。
過了二郎山隧道到瀘定段路面是很好,但是玩特別小心,因為這是近30公里的長下坡,要提前檢查好車輛性能。
二是瀘定到康定路段。路面沒什麼大問題,也不是太陡,主要問題是過村子多,容易堵車。開車時注意路況和路標提示,提前准備掉吃的喝的免得遇上堵車。
三是康定到新都橋段。主要是指康定(特別是折多塘)到折多山埡口這一段,因為這一段基本上都是上坡,彎多,還是第一次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埡口,提前做好高原反應准備。翻過折多山後都是幾十公里的下坡路,路途景色也相當不錯,注意專心駕駛,特別是中間還有個大的減速帶得小心。(新都橋景色不錯可以適當休息調整)
四是巴塘到芒康路段。主要是指過了四川與西藏的交界大橋後的路段,如果是晴天沒什麼大問題路基本上都是好路,;但是如果是陰雨天或之前連續幾天下雨,就得小心,那段路受地址原因容易有落石和泥石流。
五是邦達到八宿路段。主要是業拉山山口到怒江大橋路段,這里有赫赫有名的「怒江七十二拐」。彎子急坡坡也是連續長下坡,得提前檢查車輛性能,減速慢行。
六是 波密到魯朗路段。主要集中在波密到通麥大橋及其附近路段,主要原因是這段路山體地質松,遇到連續陰雨天容易發生泥石流,盡管現在好多路段修了隧道但不是全程的,所以還是得留個心看看那幾天的天氣情況。
剩下的路程可以說都是比較好走的,但是隨著離卡帕越來越近路越來越好走,車輛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大貨車也是變多了,切記出門在外不能跟大貨車搶道也別搶時間,出來旅行安全第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