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鏈
⑴ 在如圖所示的山區自然災害鏈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
圖中所示以地質災害為主.地震會導致山體崩塌或滑坡,產生大量的碎屑物質,回再加上答暴雨沖刷,會形成泥石流,這些災害產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會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應分別對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換. 故選:C. |
⑵ 除了地震災害鏈和台風災害鏈,其他災害還有哪些鏈式反應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採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後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 無論是什麼國家,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台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麼國家,不論其科技多麼先進,管理多麼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鑽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採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文革」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於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准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 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 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前天一夜風雪,昨夜八百童屍。」這是詩人臧克家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上海寫下的詩篇《生命的零度》中開頭的兩句。這幾天要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據上海市民政局調查,到目前並沒有發現凍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區加強對生活困難的居民特別是孤苦無依的老人的救濟工作。為了避免寒冷影響兒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將全市幼兒園的開學日期延至十八日。
這則名為《上海的嚴寒》的消息,對嚴寒只在導語中作了一句話的交待,接下來筆鋒一轉,濃墨重彩寫的是:上海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懷下,不僅戰勝了嚴寒,沒有出現像舊社會那樣「前天一夜雪,昨夜八百童屍」的慘景,而且人們還歡樂地欣賞著「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的「瑰麗的奇景」。
我們應特別注意的是,這則消息這么采寫,並不是某些記者、編輯偶然的隨意之作,而是這個階段災害報道的一種模式。在這階段,所有災害報道都是按照這個模式製作出來的。1961年,是我國3年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時期。翻開當時的報紙,關於具體災情的報道基本沒有,多是反映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抗災救災,自力更生,發展生產。我們不妨對1961年1至3月《人民日報》關於災害報道的標題作一粗略瀏覽:《災區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引題)天津地區非災區厲行節約支援災區(主題)兄弟般的關懷鼓舞了災區人民生產度荒信心(副題)》(1961.1.4);《災區力爭夏季好收成(引題)丘聶生產隊發憤圖強管好越冬作物,豐台溝生產隊妥善安排生活准備春耕(主題)》(1961.1.13);《內蒙古部分牧區趕運飼料開辟水源管好牧場(引題)抗暴風大雪 保牲畜安全(主題)》(1961.2.6);《江洲公社貫徹政策和運用社有經濟力量發展生產(引題)戰勝連年澇災 實現糧食自給(主題)》(1961.2.16);《面向困難堅持斗爭 及早下手安排生活 貫徹政策大辦副業 幹部帶頭生產自救(引題)高辛庄隊戰勝災害迎春耕(主題)》(1961.3.4)。
「文革」時期,我國災害報道向著更加偏激、主觀和模式化的方向發展。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發生7.5級強烈地震,第二天,《人民日報》採用新華社統一電訊稿進行了報道,其標題為:
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
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
導語對地震進行了簡單介紹:「我國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唐山—豐南一帶,7月28日3時42分發生了強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較強震感。據我國地震台網測定,這次地震為7.5級,震中在北緯39.4度,東經118.1度。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而主體是這樣寫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和黨中央、國務院對地震災區人民群眾十分關懷。地震發生後,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區各級黨組織,已經採取緊急措施,領導群眾迅即投入防震抗災斗爭。中共河北省委領導同志已帶領有關部分負責人,趕到災區指揮防震救災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有關省、市衛生系統,已組織大批醫療隊趕赴現場。大量醫葯、食品、食物、建築材料等救災物資正源源運往災區。國家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已組織專業人員趕赴現場,監視災情。災區人民群眾已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迅速組織起來,團結一致,展開抗災斗爭。他們決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導下,在反擊右傾翻案風斗爭取得偉大勝利的大好形勢下,發揚人定勝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團結起來,奮發圖強,奪取這場抗災斗爭的勝利。」
這則消息,對地震情況報道較為簡略,對人們最關心的受災情況如房屋倒塌多少間、死傷多少人隻字未提,只有一句「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重點是放在人與災害作斗爭上,即放在毛主席、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如何關懷災區人民、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方面。在標題製作中也是充分體現這一點。
產生於「文革」末期的這則消息,更加突出「人」的因素,空話、套話較多,其中許多是人為的拔高和「口號式」的議論。同時,這一時期的災害報道,無論是內容(角度),還是形式(表現手法),都形成一種模式。
綜觀我國80年代初之前的災害報道,具體有這么一些明顯特點:
1. 立足於肯定人的戰斗精神。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災害發生了,人們奮勇抗戰,保護財產和生命,這是災情報道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反映具體災情、反映人們抗災和救災是災害報道三大階段性主要內容或事實。這3個階段的事實,在時間上是有先後的,在內容上也有層次性。按照新聞報道的規律,一般是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和事件內容的層次,依次作出報道。而我國這個階段的災害報道,不是站在「事」方位對事實作階段性反映,而是站在「人」的方位對事實作整體審視。這樣,「事」就不是報道的中心內容,它只是「人」斗爭的對象。如唐山地震的報道,對災情報道只有十幾個字的概括陳述,這只是一個由頭,由這個由頭引出「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災救災」。同時,這個時期在肯定人的戰斗精神時,總是作絕對的理想判斷:在人與每場具體災害的關繫上,「人」總是一律的勝利者。
2. 只注重新聞的時宜性,不注重新聞的時新性。災害報道,反映的總是人們不願看到的事情。這些報道出來,總是會在人們的心中產生一絲不悅,尤其是那些造成重大損失的和那些人為的災害,報道稍有不當,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這個階段的災害報道,對這一方面考慮得較多,注重報道的社會效果,追求時宜性。因而,這個階段的災害報道中常常出現災害發生幾十天、幾個月之後才報道的「新聞舊報」現象。如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號」鑽井船在拖航中翻沉,造成死亡72人、3700萬元的直接損失。對此事件,新聞界在長達半年之久竟視而不見,直到8個月後的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報》才作出報道。
3. 追求終極性結論。在報道一些重大災害尤其是人為的敏感性的災害時,這個階段的報道不是見事件就報,而總是要對事件有了明確定性結論後再作報道。如上面舉到的「渤海二號鑽井船在拖航中翻沉」,新聞界之所以半年多遲遲不作報道,主要原因是對事件的性質把握不準,也即在等有關部門對事件作出最後的定性結論。
4. 追求最佳的宣傳價值。災害事件,一般來說,都具有新聞價值。但這一階段的災害報道,「不是任何災害的情況都可以當作新聞向全國報道的,這要根據國內外全盤斗爭
的利益,要看災情大小、受災時間長短、受災地區重要不重要,以及它對國家和人民生活影響大小來決定,並且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和時機,決定講什麼不講什麼,如何講法」(2)。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傳者基本上是對符合自己意圖的就報,對不符合自己意圖的就少報、輕報或不報。如唐山地震將一座美麗的唐山城化為瓦礫,造成死亡24萬人、重傷16萬人和上百億元的損失,而當時的報道中,是看不到這些內容的。又如還有一些災害報道,只是寫個百把字的消息放在報刊的一、二版中的一個不顯眼的地方。 為了保證宣傳價值,這個階段的災害報道還有一個特點是:統一口徑,一律由新華通訊社獨家采訪發通稿。之所以這么處理,無非是傳者認為:如不這般,就不利於黨和國家的利益,不利於社會的穩定,有損於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
⑶ 地震的發生主要是什麼原因,甘肅此次地震
地震既然是巨大能量釋放,那麼就存在釋放能量的物質,這個物質到底是什麼?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摘要: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一個鈾礦形成的能量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對比分析
根據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約為10億噸左右當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鈾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所釋放的能量,來推導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鈾礦石,一般情況,鈾在鈾礦石里的比例約0.75/100,按照這個標准計算,10億噸TNT當量需要多少噸鈾礦石呢?把10億噸TNT當量換算成鈾裂變能量,經過計算,需要鈾5萬千克,換算成鈾礦石,約0.6667萬噸,這就是說,如果有0.6667萬噸的鈾礦石完全裂變,就會產生10億噸TNT當量。
2012年11月5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 ,內蒙古發現大型鈾礦,儲量達到3萬噸,如果三萬噸鈾礦完全裂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5億噸TNT當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記者從全區國土資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內蒙古發現七處大型鈾礦床,內蒙古的鈾礦如果完全釋放,將遠遠超過45億TNT當量,由此對比,內蒙古鈾礦如果發生完全裂變,所形成的能量遠遠超過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23]
六,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七,鈾礦的衰變、裂變,與地震和餘震現象高度吻合
根據奧克洛現象,地球內部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在一定的時間里就會產生核衰變、核裂變,釋放能量,鈾礦的大小及含量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大小,一旦出現鈾礦出現衰變、裂變,那麼就會釋放巨大能量,產生地動、地震現象。[19.20.21.22]
根據天然氣與鈾礦同存,及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推導出,鈾礦與地震所發生的位置完全處於同一位置,[1.3]
根據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一個鈾礦一旦有了鐦及鐦的同位素存在,那麼鈾礦發生裂變的時間,被鐦所決定,鐦及鐦的同位素的衰變有900年的,有幾十年的,有幾十分鍾的,而且是核變的中子源。
根據鈾是氡的母體,鈾礦發生裂變,氡就自然脫離母體,氡氣自然會發生變化。
根據內蒙古地區鈾礦的儲量,三萬噸的鈾礦具備了大地震所產生的當量。
根據鈾發生裂變所產生的高能碎片,還會遇到其他核物質及其同位素的裂變或衰變所釋放出的中子繼續撞擊,再次裂變。鐦的同位素很多,而這些同位素衰變時間,從20幾分鍾到幾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釋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會繼續裂變,進而形成持續的能量釋放,直至核物質能量釋放完為止,這和每次大地震後的餘震過程高度相似。
根據核裂變的特性,地球內部發生鈾礦核裂變,採用聲波預測是無法實現的。
從上面所發現的結果,鈾礦與天然氣位置,鈾礦能量與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處於一個位置,地震發生產生的TNT當量與鈾礦轉化的TNT的當量匹配,地震、餘震的過程,與核裂變釋放能量的過程極度相似。[15.38]
八,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更因為,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在核裂變中是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九,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十,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⑷ 求電影《地質災害》百度雲鏈接
可以來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