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的什麼時候
⑴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類型與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是通過揭示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損失和人類社會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抵禦災害的能力,並運用經濟學原理評價減災防災的經濟投入及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梁等,1998)。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類型
(一)根據評估時間劃分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災前預評估、災期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3種類型(張梁等,1998)。
災前預評估是對一個地區地質災害事件的危險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的預測性評價。它是制定國土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以及減災對策預案的基礎。
災期跟蹤評估是在災害發生時對災害損失的快速評估。主要評估內容:一是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闡述已發生的災種、數量、分布、規模、形成機制、危害對象、穩定性等;二是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按災種分別進行評估。它是制定救災決策和應急抗災措施的基礎。
災後總結評估是指在災害結束後對災害損失進行的全面評估。它是決定救災方案、制定災後援建計劃和防禦次生災害的重要依據。
(二)根據評估范圍或面積劃分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和區域評估3種類型(表4-1)。
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和防治工程評價4個方面,其中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是災情評估的基礎,破壞損失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應用(張梁等,1998)。
表4-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分類及其特徵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
歷史災害危險性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評價要素為災害的類型、規模、活動周期,以及研究區內災害的分布密度。評價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為應急搶險、救援、災害預判等服務。
潛在災害危險性指具有災害形成條件但尚未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潛在危害性,評價要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
2)經初步分析判斷,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礎條件的沖溝,應為調查的重點。例如,泥石流形成區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和水源的供給區,溝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較順直,溝槽坡度大多為泥石流流通區。泥石流堆積區是固體物質停積的場所,位於沖溝的下游或溝口處,多呈扇形、錐形或帶形。
3)依據區域岩溶發育程度、鬆散蓋層厚度、地下水動力條件及動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斷,圈定出的可能誘發岩溶塌陷的范圍,應作為調查的重點。
4)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圈出的各類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圍,可作為調查重點。
(二)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調查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特點、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岩體的岩性特徵、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地層岩性、岩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崩塌的力學機制、力學屬性。
4)地下水的影響,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和地震情況。
5)崩塌前的跡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構造、地震、采礦、爆破、溫差變化、地下水(降水)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6)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以往災害發生及治理、防護的情況等。
2.滑坡調查
1)搜集當地滑坡史、易滑地層分布、水文氣象、工程地質圖和地質構造圖等資料,並調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山體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人類活動情況等。
2)調查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圈定滑坡邊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動帶部位,滑痕指向、傾角,滑帶的組成和岩土狀態,裂縫的位置、方向、深度、寬度、產生時間、切割關系和力學屬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變化,分析滑動面的層數、深度和埋藏條件及其向上、下發展的可能性。
3)調查滑帶水和地下水的情況,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體、濕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4)調查滑坡帶內外建築物、樹木等的變形、位移及其破壞的時間和過程。
5)對滑坡的重點部位宜攝影或錄像。
6)調查當地整治滑坡的經驗,分析滑坡的成因機制、滑坡的類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災害的發生。
3.泥石流調查
調查范圍應包括溝谷至分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
1)調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條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強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動情況。
2)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物源區內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鬆散堆積物的物質組成分布、類型、結構、性狀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坡度,粗糙程度,並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及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岩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查明斷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彎等特徵。查明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石流的痕跡。
6)堆積區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查明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判定堆積區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
7)調查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數、規模、形成過程,爆發前的降雨情況和爆發後產生的災害情況,並區分正常溝谷或低頻率泥石流溝谷。
8)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
9)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調查泥石流的運動特徵與機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態特徵、流速流量特徵、直進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調查過程中首先要依據已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內岩溶發育、分布規律及岩溶水環境條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機制和形成條件,塌陷的成因、形態、規模、分布密度、土層厚度與下伏基岩岩溶特徵。
3)地表、地下水活動動態及其與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關系。
4)劃分出變形類型及土洞發育程度區段。
5)調查岩溶塌陷對已有建築物的破壞情況,圈定可能發生岩溶塌陷的區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礦體的埋藏位置、分布、礦體層數、厚度、深度、埋藏特徵和開采層的岩性、結構等。
2)查明礦層開採的深度、厚度、時間、方法、頂板支撐及采空區的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3)地表變形特徵和分布規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階、裂縫位置、形狀、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與采空區、地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
4)地表移動盆地的特徵,劃分中間區、內邊緣和外邊緣區,確定地表移動和變形的特徵值。
5)采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對采空區穩定的影響。
6)搜集建築物變形及其處理措施的資料等。
5.地裂縫調查
1)單縫發育規模和特徵以及群縫分布特徵和分布范圍。
2)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岩性、構造斷裂等)。
3)地裂縫成因類型和誘發因素(地下水開采等)。
4)地裂縫發展趨勢預測。
5)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調查
主要調查由於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壓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於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來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現狀和危害情況。著重查明下列問題。
1)綜合分析已有資料,查明第四系沉積類型、地貌單元特徵,特別要注意沖積、湖積和海相沉積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窪地、河間地塊等微地貌分類,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條件,特別要查明壓縮層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徵、埋藏條件及水力聯系;搜集歷年地下水動態、開采量、開采層位和區域地下水位等值線圖等資料。
3)根據已有地面測量資料和建築物實測資料,同時結合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圍和判定累計沉降量,並對地面沉降范圍內已有建築物損壞情況進行調查。
7.潛在不穩定斜坡調查
主要調查建設場地范圍內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潛在隱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層岩性、產狀、斷裂、節理、裂隙發育特徵,軟弱夾層岩性、產狀,風化殘坡積層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層傾向與斜坡坡向的組合關系。
3)調查斜坡周圍,特別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滲入或地下水對斜坡的影響,人為工程活動對斜坡的破壞情況等。
4)對可能構成崩塌、滑坡的結構面的邊界條件、坡體異常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判斷斜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可能的影響范圍。
二、地質環境條件分析
1)一切致災地質作用都受地質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控制。地質環境條件分析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
A.分析地質環境因素的特徵與變化規律。
a.岩石物性:岩石類型、組分、結構、工程地質特徵。
b.地質構造:構造形態、分布、特徵、組合形式和地殼穩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態、分布及地形特徵。
d.地下水特徵:類型、含水岩組分布、補徑排條件、動態變化規律和水質水量。
e.地表水活動:徑流規律、河床溝谷形態、縱坡、徑流流速與流量等。
f.地表植被:種類、覆蓋率、退化狀況等。
g.氣象:氣溫變化特徵、降水時空分布規律與特徵、蒸發與風暴等。
h.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形式和規模。
B.分析各地質環境因素對評估區主要致災地質作用形成、發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質,從而劃分出主導地質環境因素、從屬地質環境因素和激發因素,為預測評估提供依據。
C.分析各地質環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點及主導因素的作用,以各種致災地質作用分布實際資料為依據,劃出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易發區段,為確定重點區段提供依據。
2)綜合地質環境條件各因素的復雜程度,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做出總體的分區段劃分。
3)各種致災地質作用受控於所有地質環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導地質環境因素是致災地質作用形成的關鍵,從屬地質環境因素總是以主導地質環境因素的作用為前提或是通過主導地質環境因素發揮作用,激發因素在致災地質作用孕育成熟的條件下,因其作用而導致災害發生。因此,在預測評估過程中,應首先分析某些地質環境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及進而出現的不穩定狀態,評估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⑵ 江西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在哪裡
查了一下,顯示是在井岡山市茨坪二環路旁,你再核實一下。
地質災害一般歸各地國土廳/國土局管,不過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可能設在山區地質災害嚴重的地方。
⑶ 地質災害
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作用或現象,危及經濟社會生命和財產安全時,就形成了地質災害。隨著土地、水和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的不斷變化,誘發地質災害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隨之改變,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近年來,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總體呈上升趨勢,因災死亡人數得到了有效控制,經濟損失快速增加。
表1-5 1940~2012年世界各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統計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圖1-10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不斷上升。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個國家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形成了EM-DAT國際災害資料庫。入庫的重大自然災害應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造成1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受到災害影響;政府宣布應對災害緊急狀態;政府在救災過程中呼籲國際援助。據統計,1940~2012年,全球發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649次,造成6.3萬人死亡,有記錄的經濟損失約86.5億美元(表1–5)。圖1–10繪出了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時間上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初重大地質災害增長較慢,80年代以後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快速增加,從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10次增加到近十年來的年均19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雖然每年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增加,但是因災死亡人數沒有明顯增長,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總體上是下降的,從1970~1979年的136人/次下降到2000~2009年的40人/次,說明隨著各國對地質災害的日益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自80年代以來快速增加,從1970~1979年的1.4億美元增加到2000~2009年的10.2億美元(圖1–11)。
圖1-11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情況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不同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美國1960~2009年地質災害共造成33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4億美元(按1960年折算)。1970年以後,隨著地質災害防治科技進步,美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年死亡人數在4人以下。1985年以前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快速增加趨勢,之後直接經濟損失則呈減少的趨勢,說明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5年累計數值來看,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將減少人口傷亡放在首位,在有效避免災害傷亡之後,盡力減少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圖1–12)。墨西哥1970~2011年地質災害呈增加趨勢,1997年以前地質災害發生在低水平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0次左右,平均每年導致近14人死亡;1998年以來,地質災害顯著增加,平均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增加至86次,平均每年導致50人以上(不含1999年)死亡(圖1–13)。從地質災害死亡率來看,1982年以前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82年以後(如果不考慮1999年)總體上地質災害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尼泊爾1971~2011年地質災害發生總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1~1992年)年發生地質災害頻次保持穩定,多在19次上下波動;第二階段(1993~2011年)地質災害頻次明顯增加並呈周期性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20次以上,在地質災害高發年可達380次以上。地質災害致死人數呈緩慢增加趨勢,地質災害死亡率在1989年以後明顯下降。
地下水持續超采引發的地面沉降成為世界很多地區不得不面對的環境問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地面沉降。其中,地面沉降比較明顯的區域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2004~2006年沉降300mm/a),美國加州Coachella Valley(2003~3009年沉降70mm/a),越南Hanoi(沉降0.10~0.15m),日本Sagamigawa平原(1975~1995年累計沉降0.32m),伊朗Yazd-Ardakan盆地(1985~2010年累計沉降0.5~1.2m),印度尼西亞Semarang(2007~2009年沉降80mm/a),中國西安(截至1996年累計沉降量超過100mm的面積達150km2)、天津(2010年市區沉降量20.4mm)等。
圖1-12 1960~2008年美國5年累計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人數
(數據來源: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美國災害與損失資料庫SHELDUS,2011)
圖1-13 1970~2011年墨西哥地質災害發生與死亡率變化
(數據來源:拉美災害預防研究網路(LA RED)DesInventar災害信息管理系統,2013)
⑷ 地震的發生和季節真的有關系嗎
為什麼地震多發於春夏季?
近日,地震高發,很多人對「地震多發於春夏季」這一議題討論紛紛。有專家認為:「春夏季多發生地震主要是與地下水運動有關。春夏季節,地球距離太陽最近,地下水往外透。而地下水運動會對地殼變化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地震。」王先生則表示,春季氣候溫暖,東南風強勁也是促使地震多發的原因之一。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2019年5月16日11時30分左右,上海長寧區昭化路148號一4S店坍塌,市民稱家中搖晃以為是地震。
⑸ 每年的梅雨季節,降雨時間長,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它是在哪幾個月份
一般在我國的每年的梅雨季節都會在7月份至8月中旬\這段時間由雨多雨大\由其在山區容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等\這幾個月要做好防洪防災措施。
⑹ 江西的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有哪一些呢
地質災害:由於江西屬於丘陵地形,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台風,凍雨等,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
⑺ 災情發生前
(一)危機態度
為了避免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極大破壞,許多災害多發國家和地區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樹立危機意識,建立、健全機制,從思想和機制上同時防範災害發生,或盡量將災害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一旦災害發生,積極主動搶險救災,與強大的自然作頑強的斗爭。
國土資源部徐紹史部長在2010年8月11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急視頻會議上,就堅持不懈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地質災害防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並做出指導性部署,他提出:一是思想工作必須廣開門路,群策群力,加強抗擊災害知識學習,建立檢查報告制度;引入科學的防治方法,建立縱橫鏈接的立體化信息傳導機制,要發動群眾全員預防,學習掌握抗擊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發現情況及時科學處置,隨時報告。二是要加強預案演練,不斷改進手段和方法,增強實際工作的有效性;營造高度警惕,有序組織,沉著應對的抗擊環境。三是必須寬展渠道,用人類不斷戰勝自然災害的輝煌歷史,消除群眾對災害的片面認識,理性面對災害;防止過度渲染,過度恐慌,增強抗擊地質災害的理智性;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各級心理咨詢組織的作用,對群眾實施正確的心理疏導,及時矯正僥幸、恐懼、驚慌、盲從等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要做好受傷群眾親朋好友的思想工作;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災後防災治災的決心和正確部署;要高度重視反敵對勢力的破壞和搗亂,及時揭露敵對勢力散布的謠言,保證群眾不聽信謠言。
在預防災害的機制體制方面,日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我國一樣,日本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長期以來日本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災害應對體系,各級政府、機構分工明確,國民普遍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豐富的應急知識,能應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具體做法如下。
1.機制健全
日本內閣府設有名為中央防災會議的常設機構,會議主席是首相,成員有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有關大臣和有關專家。中央防災會議負責決定防災基本方針,制定防災基本計劃。各都道府縣分別設有地方防災會議,由知事任主席,負責制定地方防災計劃,此外,還有市町村防災會議,負責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災計劃。
重大災害發生時,日本政府會在30分鍾內成立緊急災害對策總部,由首相親自掛帥,總部副部長、部長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確定災害對策,指揮有關機構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或有可能發生時也成立災害對策總部,由知事任部長,即時向首相報告情況。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中越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各級災害應對機制在應對此次地震災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潟地震發生4分鍾後,日本首相官邸便設立「官邸對策室」,負責收集地震信息,調查災情。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設立以防災相村田吉隆為首的「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成員則由相關省廳局長級官員組成,負責調查災情,指揮救災。「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決定動用儲備的約9萬份救災食品,運往災區,政府還決定編制2004年度補充預算案,撥款用於新潟地震災區的重建。
2.各司其職
在地震發生後很短時間內,各級政府、機構就能迅速做出反應,分工合作,投入抗災和救災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尚未從2004年地震中完全復原的新潟縣再一次成為重災區。地震發生後半小時,自衛隊就派出救援隊伍趕赴受災現場。自衛隊在救災初期的主要任務是檢查現場,搜救遇難者和看護傷員,之後慢慢轉向運輸救援物資、供水、發放食物和安排災民洗澡等。在水、氣和食物恢復供應之後,自衛隊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當地政府提供的盒飯發放給避難所里的災民以及那些煤氣管道尚未修復不能開火的居民。
中部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新潟縣向消防廳發出緊急救援要求,消防廳長官立刻向仙台、東京、富山、福島等地發出派遣緊急消防援助隊的命令。此外,警察廳也向受災的新潟縣和長野縣的周邊地區的警察本部發出緊急支援命令,要求派遣救援隊奔赴地震現場。
近年來,我國各地本著科學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積極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江西省根據本省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督促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制,周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多次組織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災工作督查,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發生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2起,避免人員傷亡118人,並且積極制定下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二)麻痹態度
許多人平時對於災情隱患麻痹大意,不作預防,遇險之後避險意識不強,心存僥幸,或者驚慌失措,致使災害發生並喪失最佳逃生機會。
福建省安溪劍斗山體滑坡中,有多位村民及外地民工遇難,其家屬追悔莫及。其實以前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山體滑坡的危險,但總是以為那不會降臨到自己或家人的頭上。2000年8月26日晚6時45分,福建省永春縣錦斗鎮村民徐某屋後發生山體滑坡,導致其房屋倒塌,徐某覺察到山體即將滑坡,不僅沒有馬上撤離,反而招呼家人、鄰居、親戚前來搶運東西,房屋就在此時倒塌,徐某及親友逃離不及,被埋入泥土中。
專家指出,發生山體滑坡時,不可留戀財物,應立即脫離現場,因為危險發生只是一瞬間的事。例如,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芒斗角落半天尾山發生的一起山體滑坡,事故的發生過程快得驚人,在不到10秒的時間內,高山上的泥石飛速下滑,壓倒了7座民房。即便是在搶險過程中,這里又發生了3次滑坡,一名武警戰士被滑下來的泥石掩埋近30秒。
(三)短視態度
許多地區經濟發展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只顧一時一事一村一戶的收入和好處,對於環境破壞熟視無睹,等到災害發生追悔莫及。
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除了地質地貌、氣象等自然原因外,當地經濟發展之重效益,不重長遠的短視態度也不可忽視。由於當地為了經濟發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終於釀成了大災。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甘南舟曲縣向來以山清水秀聞名於世,滔滔白龍江橫穿全縣,宛如飄逸的哈達,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活動的加劇,舟曲縣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白龍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惡性變化,由此誘發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不斷,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據當地老人介紹,以前舟曲雖然四面環山,但山上全是鬱郁蔥蔥的大樹,從來沒發生過泥石流。從1958年「大躍進」時期開始,這里的森林資源遭受到掠奪性破壞。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 ,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平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近年來舟曲也是生態災害不斷,但防治工作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採取有效的保護森林的措施,森林植被每年都在遭到進一步破壞,終於導致了這次災難。
(四)補救態度
面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能夠意識到潛在的環境危機將會對居民造成的危害,客觀分析並積極謀劃補救措施,雖然是亡羊補牢,也將遏制災害的再次發生。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礦區是煤炭的「國家重點項目」區,清光緒年間石拐煤炭開始批量交易,煤炭產業形成。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這塊煤田進行了掠奪性開采,煤田遭到破壞。由於歷史的積累及包頭礦務局的大規模高強度開采,還有20世紀80年代小煤窯無序採挖保安礦柱等開采活動,致使石拐區地質災害頻發。石拐礦區6個沉陷區主要是阿刀亥、河灘溝、長漢溝、五當溝、白狐溝和大磁,沉陷區地表塌陷、山體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其中大發滑坡、大發平硐滑坡、山體裂縫等3處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後果慘重。多戶居民房屋因為地處采空區而產生裂縫,有些居民在家裡經常聽到地下傳來劇烈的聲音,有些裂縫處還能感覺到冷氣從地下往上冒。
多年來,積累形成的嚴重礦山環境問題已經使有關方面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面對這樣的境況,當地政府並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抱著亡羊補牢的態度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分析救治。據了解,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石拐礦區採取的主要措施:在災害點設立警示牌;建立汛期值班、險情巡視、災情快報等一系列制度,並對主汛期監測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讓群眾提高防災意識並能掌握必要的避險知識;投入一定資金對重點地質災害點進行必要的治理,暫時緩解地質災害的威脅。專業勘測單位在對該區地質災害進行全面勘測後,預算治災總投入高達4億多元,按照徹底根治的原則做出了治理規劃,從根本上改變該區的環境。
⑻ 地質災害日是什麼時候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