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下蜀地質災害

下蜀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21 14:10:25

⑴ 近五年中國歷史地理自然災害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對歷史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農產品產量的變化,進而影響稅收和人口;加劇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造成飢荒、戰亂。
1972年,竺可楨寫了一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聯系挪威冰川學家畫出的一萬年雪線圖和丹麥學者對格陵蘭島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來格陵蘭島氣溫圖,根據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物候資料,指出中國五千年歷史氣候可以分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這篇論文影響很大,後來中國的歷史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氣候多受這篇論文啟發。 2004年12月《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國外科學家根據樹木年輪、湖泊鑽孔、冰芯、珊瑚和歷史文獻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氣溫變動曲線,將公元850-1911年劃分成16個氣候期,8個寒冷期和8個溫暖期,聯系中國戰爭記錄,得出寒冷期戰爭頻率較高的結論。從公元850年起,8個冷期有7個導致朝代的建立和滅亡以及國家大動亂。古代社會經濟依賴農業和畜牧業,氣候變化也會引起農產品產量的變化,進而影響王朝稅收和人口。如果聯系馬爾薩斯循環規律,除了人口增長外,氣候變冷也會加劇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造成飢荒、戰亂。
氣候變化模型非常復雜,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影響氣候的因素非常之多。目前科學家已經提出的影響因素就有: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循環)、大氣層成分組成(二氧化碳、氧氣、甲烷濃度)、板塊運動(海洋、陸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陽的活動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隕石撞擊、大火山噴發。地球在億年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有人認為還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有關。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影響的研究,歐美科學家研究的比較多,比如歐美科學家通過研究『溫鹽環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氣候周期。很多關於中國的歷史氣候研究也是國外科學家先研究出來,國內學者引進的。
下面將中國歷史時期分10個階段,說說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上面論文中說到的會簡略些。
1、大約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發生了一次全新世氣候變冷事件,古氣候學稱之為『4.2千年事件』。此次變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續了整個公元前22世紀,導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國時期』的終結,陷入百餘年的動盪和飢餓。在中國導致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南移,龍山文化原地被較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4.2千年事件』結束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引發了黃河中下游的大洪水。根據目前考古資料,二里頭文化一期最早開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這個時間差不多是傳說中的夏朝開始成型的時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這次變暖後大洪水引發的對人力物力的組織管理。同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開始統一。
2、大約公元前1600年夏商換代,同時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從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臨亞洲移民政權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脅。《竹書紀年》記載,在約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時出現「黃色的青蛙、昏暗的調養、三個太陽、七月結霜和五穀凋零」的現象。根據現代考古和「風暴石碑」的記載,埃及也發生了地震、蛙災、瘟疫、冰雹、有毒氣體、蝗蟲、河流枯竭等災難。《國語·周語》載:「伊洛竭而夏亡。」說明這個時期中國也發生了河流枯竭的事。有歷史學家把這些事和同時期希臘發生的『米諾斯火山爆發事件』聯系在一起。據地質學家測定,米諾斯火山(又叫錫拉火山或聖托里尼火山)爆發事件大約發生在前1628-1645年間,這次火山爆發是有人類歷史1萬年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大火山爆發影響了氣候,導致了「火山冬天」,氣溫降低,作物減產死亡,引發飢荒、動亂。夏商時期雖然換代時期發生了一些氣候異常,但是整個夏商時期,氣候其實是非常溫暖的,已經有諸多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證明了這個判斷。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亞熱帶動物的骨骼。在河南安陽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亞熱帶和熱帶的動物骨骼。河南的古稱「豫州」,「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志。[1]半坡遺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遺址(距今3400-3055)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很長的,在此不得不解釋下『4.2千年事件』。按照冰期理論,『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間冰期的一個冰段,只是前22世紀氣候有一個變冷和回升的過程。類似事件還有『5.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紂,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西周初年,氣候還處在溫暖期。《詩經》中作於西周初年的詩多次出現「兕觥」這種用犀牛角做的飲酒容器,《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還有犀、象這種熱帶動物。大約從周昭王和穆王時期開始,氣候開始變冷。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漢水有兩次結冰,分別發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書紀年》又提到結冰之後就發生了大旱。這次寒冷期持續了大約1-2個世紀,可能長時間的寒冷影響了經濟,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後動亂不斷,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前810年前後短暫宣王中興,前771年周幽王時犬戎陷鎬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時代開始後,氣候又進入溫暖期。這次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大約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個世紀。這次溫暖期是中國上古的輝煌時代,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先秦諸子、秦王掃六合、楚漢之爭、秦皇漢武,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璀璨絢麗,無數風流人物登上歷史舞台,留下傳世的文字、不朽的功業、動人的傳說。這個時代可以看做是我們民族的少年時代,意氣風發、力爭上游。這個時期華夏走出混沌,出現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也在漢代形成了漢民族國家的觀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個長達600年的寒冷期,這個寒冷期大約開始於公元初年,終結於隋朝初期。這個寒冷期包括三國、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亂世。
王莽執政和兩漢迭代時期處於溫暖期向寒冷期過渡的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東漢處在這個大寒冷期的一個較溫暖期,這個溫暖期大約是公元30-180年。18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冷,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220年三國開端。勒內·格魯塞所著《草原帝國》中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在亞洲的歷史進程中,存在過兩種支配力,一種是亞洲外緣的古定居文明(中國、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點一點地、不顧一切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蠻夷之地」,從長遠的觀點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強大。第二種支配力是從這個大陸的心臟波濤般洶涌而來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產生是因為他們處於飢餓之中,還因為貪食的狼總要以某些方式,隨時搞到較好的、人們豢養的家畜』。歐亞大陸的心臟指的是西伯利亞森林南緣的歐亞草原帶,這個草原帶上的游牧民族因飢餓而南下的時候,往往會改變定居文明的歷史進程。游牧民族飢餓的原因是氣候來到了一個寒冷期,原來適宜的溫度帶南移。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紀歐洲開始的蠻族入侵,同時代中國發生五胡亂華。在歐洲,蠻族入侵引發的民族大遷徙大約於7世紀初停止,在中國,匈奴、鮮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歷史舞台,左右了中國三百年的歷史進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統一中國。歐洲和亞洲歷史的這種同步,單一原因的解釋是比較乏力的,但是氣候因素是個關鍵。東亞和歐洲的氣候變冷並不同步,不過趨勢是相同的,歐洲有一定滯後性。大約在4世紀初,中國氣候來到了一個極寒期,這時西晉統一中國不久。游牧民族的內遷從東漢氣候變冷後就開始了,只是釀成永嘉之亂(311年)恰巧在這個西晉極寒期。在歐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現在東歐草原滅掉阿蘭國,此後一個世紀匈人在歐洲達到極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領阿提拉驟逝,匈人隨之分崩離析,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中國氣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變得極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但並無證據表明北魏遷都與這次氣候變冷有關。六世紀末的氣候變暖,伴隨著華夏的重新統一。這次統一,氣候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氣候變暖使北方的人口、經濟相比南方更有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統一方式和秦國的統一有些相似,同樣是先取得了蜀地,經過四五十年統一中國,甚至兩次統一戰爭都用了十年左右。『前277年,秦國置蜀郡,前230年,秦滅韓,開始攻滅六國,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暖的時期,這種兩次相似的統一方式值得玩味。三國歸隋的這次統一背後值得注意的東西還很多,比如北魏對基層的重組、關中本位政策。尤其是隋唐統一時期,關隴地區重要性的提升和維持,可能和隋唐溫暖期關隴地區的氣候有很大關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個大溫暖期,這個溫暖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隋唐時期八水繞長安,柑橘在長安可以結果。這個中古時代溫暖期持續了約500年,比上古時代800年的溫暖期短,但同樣是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頂峰,這個時代的文化璀璨奪目,這個時代英雄輩出。和上個溫暖期一樣,朝廷都經略西域,長安洛陽都很繁華,政制都有創新、文化都很繁榮。這個大溫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個較寒冷期。這個一百年的較寒冷期發生了唐末民變、唐亡、五代戰亂。859年浙江裘甫起義,868年龐勛起義,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881年黃巢入長安,884年黃巢兵敗自刎,唐末民變歷時25年。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國小亂世開端,979年北宋滅北漢,統一中國。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個較溫暖期,是為北宋(960-1127)年間。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個寒冷期。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結冰。公元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凍死。這個期間值得注意的是,金滅遼、宋發生在氣候驟寒的一個時期(1110-1152年)[4]。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國、巴勒斯坦、法國在半個世紀先後發生了大飢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個溫暖期。1209年開始,蒙古各部統一後開始對外擴張。1234年蒙古聯宋滅金,1227年蒙古滅西夏,1278年,元滅南宋。1368年明滅元。從1127年靖康之變到1368年明滅元,中國北方被游牧民族統治了兩百餘年,比永嘉之亂後的大亂世稍微短一點。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個寒冷期,廣義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據竺可楨的劃分,這次小冰期裡面比較溫暖的時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較寒冷的時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其中有一個最寒冷時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間漢水五次結冰,太湖與淮河四次結冰,洞庭湖三次結冰,鄱陽湖於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結了冰。據說當時京杭大運河一年的封冰期長達109天。長時間的寒冷會影響農耕社會的經濟,導致稅收減少,進而削弱王朝的權力。1350年前後氣候變冷後就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1351-1367),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1352年朱元璋參加紅巾軍,1368年明軍陷大都。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明末民變開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這17年處於1620-1720的較寒冷期。明亡和小冰期導致的飢荒有關,但飢荒肯定不是單一因素。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國、愛爾蘭、芬蘭、波蘭、愛沙尼亞先後發生大飢荒,有些地區飢荒還不止發生了一次。

⑵ 四川省有哪些地質邊坡。岩土工程,地質災害的單位啊 希望有的能盡快發給我,我非常感謝!!!

從大類來復說,搞岩土工程(含邊坡制類)、地質災害的單位在四川主要由:地礦系統、冶金系統、煤田系統、核工業系統、建築系統、公路系統、電力系統、建材系統及中直企業等。地礦類的,主要由成都水文隊(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成都水文中心(四川省華地建設公司)、915、909為代表及分布在各地的地質隊;冶金類,以四川蜀通岩土公司為代表,其他的含有 冶金水文隊、冶金606、601等隊。 煤田系統的,以四川煤田勘察設計院為代表,其他還有 煤田135、137、141隊。核工業系統,以西南核工業勘察設計院為代表,其他的還有 核工業282等。建築系統,如川建院。公路系統,如:省公路院(省公路規劃設計院),內河(省交通勘察設計院)。電力系統,西南電力設計院。 建材系統,如建材成都地質勘察院。中直企業的如:西南勘察設計院、中鐵西南院、中冶成勘、中機勘察設計研究院等。順帶下,成都理工學院東方岩土公司也可以做這些業務,呵呵,俺是成都理工畢業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為什麼四川地震那麼多

地理位置看,四川省尤其是四川西部,位於四川龍門山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而且強度大。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龍門山地處巴顏喀拉地塊東邊界,西邊是巴顏喀拉,東南方向是相對比較堅硬的四川盆地。

板塊推擠導致巴顏喀拉地塊運動受阻形成斷層。龍門山斷層有四條大斷層它綿延長約500公里,寬達70公里,規模巨大,沿著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位置十分特殊,地殼厚度在此陡然變化,在其以西為60~70km,以東則在50km以下。

它的東部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成都平原地區和大城市群。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專家認為,蘆山地震並非是汶川地震的餘震,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而此次蘆山地震發生在南西段,距汶川地震主震區87公里。

(3)下蜀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四川龍門山地震帶:

四川龍門山位於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廣元市、都江堰市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龍門、茶坪、九頂等山。東北接摩天嶺,西南止岷江邊。

綿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龍門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邊緣2000米向西逐漸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頂山海拔高達4984米,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

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級以上地震20次。公元2008年5月12日,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發生里氏8.0級地震(汶川大地震),這次地震共造成超過87150人死亡和失蹤(其中遇難人數69227人,失蹤17923人)。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雅安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成都、重慶及陝西的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

據雅安市政府應急辦通報,震中蘆山縣龍門鄉99%以上房屋垮塌,衛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電。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介紹,2013年發生在雅安的7.0級地震與2008年汶川地震有一定的關聯性。

⑷ 四川連年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為什麼還不搬遷

這些地質災害雖說抄是無可避免的,襲但預防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規模的搬遷在目前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對於新疆內蒙等地,氣候地形等差異都是很大的。
雖說四川災害頻發,但是它處於我國中部地區,長江中上游,盆地地形。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在戰時甚至一度作為戰略指揮重地,加上其獨特的蜀域文化特色,是我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國地形種類多樣,各有優劣,並不是誰好誰壞就可以說清的,任何地方都有其優劣。雖說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質活動較為頻繁,但由此帶來的地熱能等資源也是是相當豐富的。
再者,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他們世代居住於此,早已習以為常,真要搬遷的話並不是一朝一夕的時,可能需要幾代幾世才能實現。
總結,想法還不錯,但太不夠成熟,這樣的問題,早八百年肯定就有人想過了,但是至今未有任何作為就由此可見,相對於逃避,人類更加推崇的或許是改變、解決、適應

⑸ 四川大巴被飛石砸中8死16傷,為什麼四川頻繁發生災難

四川的地形地勢原本就決定了它是一個災難多發的地區,四川省的地貌差異非常專的大地形又復雜多樣。屬四川主要以山地為主,由丘陵,平原以及高原等共四種地貌類型,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類型。


我們地勢平坦的關中地區很少會發生天災人禍,所以我們也祈禱祝福四川人民,希望他們平安,幸福的生活,不要再遭受天災人禍的侵襲和打擾,失去家園的痛苦,是怎麼樣也無法改變,無法挽回,無法補償的。因此,我們必須積極的面對災難。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中未知的一切。

⑹ 四川地震是否會影響西安地質板塊

  1. 四川地震對西安地質板塊的影響很小,因為四川和西安地質板塊不在同一地震帶上,四川屬於喜馬拉雅地震帶,西安屬於大陸內部板塊的復雜斷裂帶上。

  2. 四川地震多發的原因

    宏觀的解釋是,「印度洋板塊由南向北碰撞歐亞板塊,碰撞的地區拱起青藏高原。」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倪四道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北方向移動,擠壓四川盆地向東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上。」

  3.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4.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⑺ 四川地震是否會影響西安地質板塊

四川地震對西安地質板塊的影響很小,因為四川和西安地質板塊不在同一地震帶上,四川屬於喜馬拉雅地震帶,西安屬於大陸內部板塊的復雜斷裂帶上。

四川地震多發的原因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地區,西部多山區,中間是盆地。四川的地震,與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著相關性。這條俗稱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龍門山大斷裂——它是一條貫穿岩石圈的巨型地殼斷裂系統,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寬達70公里。本來,以岩石組成的堅硬地殼幾乎堅不可摧,它之所以能發生如此大的斷裂、扭曲,一定是有什麼強大的力量撕裂了它。於是,科學家們研究龍門山斷裂帶中岩石的應力場發現,這股強大的應力的確客觀存在,而它,則來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階的地域——青藏高原。
應力場分析表明擠壓應力來自青藏高原,那麼,為什麼青藏高原要提供這么大的應力場,持續不斷地壓迫它東部邊緣的四川盆地,以至於在前鋒形成這么大的斷裂系統呢?原來,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個結果,是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正面碰撞的結果。大陸與大陸之間的相撞不比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接觸,後者,一個輕一個沉,大洋插到大陸下,形成海溝和火山弧(如日本島)。而大陸是一直漂在洋殼之上的,數億年從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誰也不讓誰。這種大陸板塊之間的正面相撞,消減不掉兩者的物質,於是,這些物質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個巨大的土堆,放在我們人類的視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勢——喜馬拉雅山系與青藏高原了。
龍門山斷裂帶中多發的地震,就是來自青藏高原方向的應力場持續對地殼提供擠壓應力,當地殼中的岩石實在不堪應力的重壓而破碎、斷裂時,巨大的能量釋放,以機械波的形式傳遍四周,便構成了慘烈的地震。龍門山是山區與盆地兩個地質體的接觸帶,由於對剛性客體來說,默認其力作用在兩者交界的邊緣,因此,山與盆接觸的前鋒帶,便成為了應力場釋放其機械力的集中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地震便多發了起來。

⑻ 「8·」 雲南省魯甸縣地震次生地質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東經103.3°)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km,餘震1335次。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抗震搶險救災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各級國土部門其實啟動應急預案,部、省、市工作組和專業隊伍趕赴災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搶險救災工作。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甸縣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2 地震地質災害排查

本次排查工作自8月4日開始,排查工作覆蓋了烈度Ⅵ度以上615個行政村共7956個村民小組,涉及4縣1區56個鄉鎮,排查總面積 10037km2,排查路線25558km,共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769處,轉移避險安置人員19486人/次,重點排查了學校537所,溝口223處、集市77個、廠礦企業21個、排查臨時、過渡安置點667個,排查部隊營地22處。

2.1 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概況

地震災區處在滇東岩溶高原面至金沙江底的河谷斜坡地帶,總體地勢遞降幅度大,屬金沙江流域,江河縱橫排列,地形切割較強烈,高差巨大。西部五蓮峰山地海拔3000~3500m,最高峰葯山海拔4040m,金沙江谷底海拔600~700m。為高原季風氣候,局地暴雨多發。南北、北東及北東東向斷裂及梳狀褶皺為主體構造,從元古界到中生界各地層碳酸鹽岩與碎屑岩呈條帶狀相間出露,地層岩性變化大。山高坡陡谷深,鬆散土石廣布,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強烈,地質環境脆弱。

2.1.1 交通位置

魯甸地震災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魯甸縣距省會昆明市447km,距昭通城27km,昆水公路和213國道穿越縣境。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昭通為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是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區位優勢逐步凸現(圖1)。

圖9 紅石崖崩塌特徵圖

4.1.4 威脅對象

本次地震調查區附近受損嚴重,其中李家山村及王家坡尤為嚴重,目前已死亡36人,失蹤27人,受傷37人。

該崩塌點直接威脅到紅石岩下部居民,同時威脅到堰塞湖庫區內的居民、紅石岩電站以及堰塞湖下游巧家縣小河集鎮、多個梯級電站和河道兩側的居民。該崩塌點一旦再次發生失穩或堰塞湖發生潰決,將可能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受威脅人數為1438人,目前已經緊急撤離,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表6,該崩塌危害對象等級劃分為一級。

4.2 災害體發展趨勢預測

截至8月5日下午六點,紅石岩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回淤長度已達約15km,而且水位正以30~50cm/h的速度上升,經調查及估算,在不發生明顯集中降雨的情況下,牛欄江的匯水量約40~50m3/s。

堰塞體下游沿岸有巧家縣小河集鎮、分散居民以及多個梯級電站,該堰塞湖對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堰塞湖已導致牛欄江沿岸斜坡下部的多處居民聚居點被淹沒,且水位還在不斷的上漲。崩塌堆積體形成的堰塞湖在不斷增大的水壓力作用下,尤其考慮到餘震以及強降雨等不利狀況,堰塞體發生潰決的可能性較大,發展趨勢趨於不穩定,應立即採取應急除險措施。

另外,目前紅石岩崩塌點中下部坡面堆積大量塊石,且紅石岩崩塌失穩區後緣岩土體在本次地震作用下必然存在大量的裂縫,坡體穩定性較差,在餘震、降雨等工況下,發生進一步失穩滾落堰塞湖庫區內的可能性較大,應加強對坡面崩塌堆積體的監測和預警,防止進一步失穩造成影響。

4.3 崩塌發生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該崩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

(1)「8·03」強烈地震是導致本次崩塌發生的主要原因,地震誘發了該災害點岩體的大量失穩,崩塌堆積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由於該災害點處於高山峽谷地貌單元,坡體高陡,臨空面發育,風化卸荷裂隙發育,造成坡體表面的岩土體極其破碎,在地震、降雨等外營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失穩。

(3)該區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條件復雜,使得該區域的岩土體結構鬆散,坡體穩定性較差,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4.4 下一步工作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由於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特別水位在持續上升,需及時處理否則將對下游村莊及電站造成極大危害。

(1)首先組織堰塞湖庫區以及堰塞湖潰決可能影響范圍之內的居民、集鎮、廠礦區人員進行撤離,保證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加強對堰塞湖上游水量的監測,尤其是在降雨等不利條件下,對堰塞湖的蓄水狀況進行實時分析。

(3)組織協調下游梯級電站進行庫容儲備,防止突發情況的發生對下游造成嚴重危害。

(4)加強對堰塞湖庫區斜坡的變形監測,防止庫區新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堰塞湖造成不利影響。

(5)盡快對該堰塞體進行處理,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