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礦山地質災害的內因

礦山地質災害的內因

發布時間: 2021-02-21 12:21:14

『壹』 地質因素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1.地質構造破碎帶引發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位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帶的東緣,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核心部位,推覆、走滑、逆沖構造發育,活動斷裂眾多,新構造活動強烈、破壞性地震頻繁、近地表岩層結構面發育、岩石風化強烈,地質環境脆弱,是我國地質災害發生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地質環境的脆弱和地質災害的頻發,客觀上造成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艱難性。一般處於深大斷裂帶或斷裂交會帶附近的礦山,原生環境地質條件脆弱,往往也是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嚴重的礦山。如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四川冕寧稀土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和雲南開遠小龍潭煤礦、個舊錫礦、東川銅礦、易門銅礦等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都比較突出。開遠小龍潭煤礦產於第三紀盆地中,煤層下伏粘土岩,受斷層影響,個舊組灰岩直接覆蓋於粘土岩之上。礦山採用露天開采方式,盡管采場邊坡很緩,南北采場邊坡分別為15°~18°和14°~16°,但由於邊坡中夾有數層軟弱碳質粘土岩、膨脹岩,受軟弱岩層及軟弱結構面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北采場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邊幫蠕動變形和滑移變形;四川冕寧木落稀土礦,成礦與喜馬拉雅期鹼性正長岩有關,礦體賦存於近南北向張扭性斷裂中,2004年4月19日沿斷裂帶有大量碎石從開采坑道頂部垮塌,當場死亡2人,重傷2人,至今尚未恢復生產。

2.軟硬岩性組合引發崩塌、滑坡礦山環境地質災害

西南地區含礦岩系往往由軟硬岩性組成,特別是沉積礦產煤礦、硫鐵礦、鋁土礦、錳礦和磷礦等,一般都賦存在頁岩、泥岩、碳質砂頁岩等較軟的岩層中,而礦體頂板為較硬的砂岩或石灰岩,常形成山體陡坡,采礦破壞了山體的穩定性,上覆岩體失去支撐,沿自身垂直臨空方向產生卸荷掉塊形成崩塌。下部的坡體在上部的荷載作用下形成滑坡。近年來貴州、重慶等地發生的較大規模的山體崩塌和滑坡就由此因素誘發而成。第三章所述的貴州納雍縣鬃嶺鎮左家營發生的山體崩塌即屬此類。

重慶南川甑子崖危岩崩塌亦屬此類。南川甑子岩危岩群位於南川礦產品開發公司鋁礦廠東側,由二級陡崖組成,全長約1400m,共涉及7個危岩帶44個危岩塊體。發生崩塌活動頻繁的屬Ⅲ-2號危岩帶編號為W12號危岩體。該危岩體分布高程1561~1796m,體積約56.25×104m3,岩性為中二疊統茅口組灰岩,基座岩性為中二疊統茅口組頁岩夾灰岩,具有典型的「上硬下軟」特徵,危岩體主崩方向200°。岩體發育3組裂隙,2組產狀直立的裂隙延伸長約200m,裂寬3~10m,裂隙從頂部貫穿至底部;另一組層間裂隙於危岩體中、下部形成凹岩腔。

2004年8月9日至8月12日危岩體發生變形破壞,危岩體後緣時有掉塊崩落現象發生,礦區發出報警信號數次。8月12日中午12點53分,12號危岩體發生整體崩塌,由於及時啟動了預警系統,疏散了危險區內村民,未造成人員傷亡。

3.礦層埋藏淺、礦層多、安全深度小也是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南地區開採的大部分礦山礦層埋藏深度小,絕大多數在500m之內,且相當一部分礦山分布有幾層礦,如貴州盤縣到水城一帶的可採煤層,少則2~3層,多則7~8層。還有的礦區有幾層不同礦種的可采礦層,如四川南部硫鐵礦與煤礦伴生,在這些礦區進行井下開采,由於安全厚度小,地面經常發生沉降、塌陷、地裂縫,造成地面井泉枯竭及土地資源破壞等環境地質問題。大面積的地面破壞或井泉乾枯常造成村寨的整體遷移。

4.強岩溶含水層往往是造成礦井突水的主要因素

西南地區的貴州省,大部分煤礦層的上部為下三疊統強岩溶含水岩組,下部為中二疊統陽新灰岩強岩溶含水岩組,有的礦層底板距下伏的中二疊統陽新灰岩強岩溶含水岩組僅2~3m,加之部分地區斷裂構造發育,因此在礦山開采中往往易發生井下突水事故。如第三章第二節所述,貴州省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發生的3起大的突水事故即屬此類型。

『貳』 礦山開采過程中引起哪些地質災害

地面礦山地質災害

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煤自燃等專,
井下礦山地質災害屬

主要有冒頂、片幫、突水、突泥、井下熱害、礦震、岩爆、井下煤自燃、油氣井管套損壞、礦坑水污染等。狹義的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發生在井下的地質災害。
在各種礦井中,以煤礦最嚴重,其礦井地質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廣,破壞損失最大。除煤礦外,鐵礦、銅礦、鉛鋅礦等金屬礦和一些非金屬礦也有不同程度的礦山地質災害。開采放射性礦產,還有放射性災害。
望採納

『叄』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礦業開發或多或少會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破壞,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具有必然性,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則與礦業行為的規范程度關系密切,總而言之,導致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因素主要有采礦行為、采選冶及治理技術以及自然因素。

一、采礦行為因素

礦業開發活動過程中,地下開採掘進及主動放頂、礦山地面工程建設、露天采場開挖及表土剝離等采礦行為,很難避免采空地面變形、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資源佔用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這是礦業活動的基本屬性所致。但規范的礦業活動或礦業活動過程中事先主動採取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防護措施,將大大減少或消除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即使產生破壞,其恢復治理也較容易。綜合分析,目前湖南省因采礦行為不恰當而導致大量環境問題發生的主要方面有:

1.過度開采、掠奪式開采

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思想的影響,礦業發展無序,高峰時期,湖南省各類礦山近兩萬處。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湖南省各類大小礦山達12417座,且還有不少非法開采、民采礦硐。一些礦山企業或私人團伙見礦就采,盲目亂采濫挖,越層越界,不留設甚至偷采保安礦牆(柱)等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急劇爆發,為早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惡化的主要原因。

2.環保意識薄弱,過度追求經濟效益

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歷史上,不顧環境和他人利益,開采過程中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及預防。主要表現為:廢渣隨意堆放而不惜佔用農田、水庫、河谷;廢水肆意排放而不採取任何凈化措施;居民區、重要設施區及基本農田下方開采而不留設保安礦柱,形成超深、超寬的采空區;不合法采礦權人或非法個人盜采保安礦柱等。

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技術人員匱乏

現有的眾多小礦山,或無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員,或已有的技術人員水工環專業知識欠缺,對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及其復雜性等開采技術條件不了解或認識不足,對可能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不會科學合理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不自覺造成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這是造成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4.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過重

在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是地方財政的最大來源。歷史時期,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認識,對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整頓、關停小礦山、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要求執行不力,加重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二、技術因素

1.礦山采、選技術落後,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

受礦產資源稟賦條件限制,礦山開采技術落後,採用落後的「崩塌法」、「放大炮」等開采技術,造成了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部分井下開采礦山的探水技術落後,對老窯、老采空區、岩溶管道探測不完全而發生突水突泥事故,從而造成地面塌陷的發生。選礦工藝簡單落後,如省內曾存在大量土法采選金礦、土法煉汞、煉砷、煉硫、煉礬、煉鉛鋅、氰化選礦的礦山,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了污染。全省很多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金屬資源,共(伴)生礦多、貧礦多,由於選礦技術落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總回收率僅40%左右,綜合利用水平低,不僅浪費資源,增加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尾砂中重金屬的排放,加重了環境影響的程度。

2.廢渣、廢水綜合利用程度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落後

礦業活動過程中有大量廢渣、廢水排放,對其綜合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節約資源,而且能有效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湖南省礦山廢渣、廢水的綜合治理率不高,礦山廢渣綜合利用率為26.83%,廢水綜合利用率為11.89%。同時,目前全省礦業廢渣、廢水綜合治理利用的技術水平較低,方法工藝較落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當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區土地復墾技術研究還很薄弱。如地面變形監測可有效預防地面塌陷、采空地面變形對地面設施的破壞,但目前地面變形監測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而沒有一套完整經濟適用的監測技術體系及早掌控地面形變。就土地復墾而言,采礦廢水、廢渣造成的以重金屬污染為代表的水土污染治理難度大,目前沒有形成一套普適性的治理技術來恢復治理已污染破壞的土地,致使已破壞土地的恢復治理進度十分緩慢。

三、資金因素

歷史上,由於采礦權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不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風險進行及時防控。即使問題已經產生,但並不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治理恢復,從而導致大量的環境問題遺留。雖然近十年國家及地方政府和采礦權人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已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資金進行治理,但歷史欠賬多,治理面積有限。

四、自然因素

礦業活動破壞了礦山地質環境平衡條件是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條件脆弱是礦業活動容易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加劇的另一因素。

(一)氣象與水文

湖南省降水量豐富,但年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26.6mm,最大可達3089mm。由於大氣降水豐沛,雨量集中,常出現暴雨,日最大降雨量達423.1mm。降雨是湖南礦山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岩石的風化作用,許多礦區岩石風化強烈,降低了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強烈的風化作用也降低了廢石堆的穩定性,容易產生礦山地質災害。湖南季風變化大,夏、秋季乾燥風大,是尾礦庫產生揚塵污染的原因之一。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布,許多礦區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力聯系,地表水往往成為礦井充水、突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極端天氣的出現,如久旱逢暴雨,隨之產生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二)地形地貌

地形強烈切割的深溝大川是崩塌、滑坡最有利的發生地段;各級階地和剝夷面間的斜坡地帶,崩塌、滑坡也十分發育;上下陡、中間緩的折線山坡,當山坡上部成馬蹄形環狀地形且匯水面積大時,易產生沿基岩面滑動的土層滑坡。湖南有色金屬礦床多產於崇山峻嶺之中,復雜的地形條件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三)礦床地質環境條件

湖南省能源礦產賦礦層主要為二疊系龍潭煤系、石炭系測水煤系,其次為二疊系吳家坪煤系、二疊系黔陽煤系、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含煤岩系等。各含煤岩系岩性主要為粉砂岩、頁岩、泥岩夾砂岩或互層,頁岩、泥岩力學強度低,礦井工程地質條件大多為中等至差;而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頂板、底板或頂底板為岩溶發育且富含岩溶地下水的碳酸岩鹽,斷裂構造發育且導水性強,水文地質條件及礦區構造大多復雜。建築材料礦山的石膏礦產主要賦存層位有下石炭統梓門橋組、白堊系、古近—新近系,其中梓門橋組含膏岩系直接頂板為岩溶發育中等至強烈的梓門橋組上段灰岩,間接頂板為岩溶強發育的壺天群,水文地質條件大多為復雜至中等,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含膏岩系岩性多為泥岩、粉砂岩,岩石固結程度較低,岩體力學強度低,礦床工程地質條件大多較差。湖南省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水口山鉛鋅礦、七寶山金銀黃鐵礦等主要有色金屬礦床均為接觸交代型礦床,其容礦層位均為岩溶發育的碳酸岩鹽,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花垣鉛鋅礦賦礦層位亦為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灰岩,地下河等岩溶極發育。當開采上述礦產資源時,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差,易引發采空區地面變形礦等礦山地質災害;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則易產生岩溶地面塌陷,並導致含水層結構破壞。這也是湖南省采空區地面變形災害主要與測水煤系煤礦山、龍潭煤系(南型)煤礦山、石膏礦山有關及岩溶塌陷、含水層結構破壞主要與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煤礦山、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鉛鋅礦、七寶山多金屬礦等有色金屬礦山有關的重要因素。

湖南省露天開采礦山絕大多數為砂石黏土礦山,花崗岩、石灰岩、石英岩等採石場,風化程度高,當節理、裂隙發育,開采形成較陡峻的臨空面時,易發生崩塌;采砂場、磚瓦廠、高嶺土礦、紅土型金礦、淋積型錳礦開采對象為第四系土(砂)體,土體力學強度低,遇水易軟化,采場邊坡易發生崩滑現象;此外,石煤礦大多露天開采,部分沉積型鐵礦、磷礦也有露天開采礦山,賦礦層位主要為震旦系至寒武系的江口組、陡山沱組、小煙溪組,岩性多為板岩、炭質板岩、砂質板岩,除層理外,板理、劈理均較發育,淺部風化節理十分發育,采場邊坡易發生滑坡與崩塌。同時,采場剝離廢石及采礦廢石量較大,往往成為泥石流的物質來源。

有色金屬及石煤礦山的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重金屬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化工鹽類礦山廢渣、廢水中含鹵族元素,中高硫煤礦山及硫鐵礦山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黃鐵礦,均是礦山水土污染的污染物來源。

『肆』 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一)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地質營力或人類活動而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並由此產生各種危害或嚴重災害,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編,1999)。地質災害按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另一類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點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一樣是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類型,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漸變影響持久的特點,並且容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段永侯等,1993)。地質災害中以突發性、群發性小型土質滑坡、崩塌為主。直接誘發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是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災自救知識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還可以稱為誘發地震(宋春青和張振春,1996)。構造地震是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其中大多數又屬於淺源地震,因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圍很廣,常引起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汶川地震就屬於此種類型。

人們根據地震的活動地區,在地理上劃分出幾條主要的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約80%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內;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帶內亦發生破壞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還有北極—大西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海隆地震帶、西印度洋地震帶、東非地塹地震帶等次要地震帶。

(二)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根據火山通道的形狀可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中心式噴發則是噴發物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平面上成點狀噴發。

人們根據火山的活動性,將火山劃分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如今,地球上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陸地上,有68座位於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約20000餘座。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火山帶上。如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

火山噴發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有火山錐,如海南瓊山馬鞍嶺,山西大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邊長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龍江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整體的向下滑動。滑坡經常發生在粘土質為主的土層或泥質岩及變質岩的分布區。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另外,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的溝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發突然,運動快速,來勢兇猛,破壞力強,成災率高等特點。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必備的條件:①地勢陡峻,山高溝深,流域面積大;②有大量的鬆散的物質;③在短時間內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沖擊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過後經常會出現這種地質災害。

泥石流發生機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積物由於暴雨而飽和,進而在其表面產生水流,堆積物失去力學的穩定性而開始滑動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塊在其運動過程中,破壞了結構,而又有水的供給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育過程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關,如冰川的消融,冰體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蝕加劇;與季風在一個地區的盤踞時間的長短有關;與一個地區的植被繁盛也有關系;泥石流還與區域地質構造運動的強弱、地勢起伏和岩石軟硬有關。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大型沉積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區的工業發達城市及油氣田開采區。其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下沉速率緩慢,往往不易被察覺;在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積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辦法,也難使沉降的地面回復到原來的標高。近年來,在軟土等不良工程土體較發育地區,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基礎不均勻沉降現象成為影響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對於建築物、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危害極大。

三、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

中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中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國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

中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南部是歐亞地震的經過區域,因此中國的地震災害比較頻繁同時它也是中國主要的地質災害。

(1)中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地質構造特點是以東京105°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中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強烈和最密集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對中國台灣及其附近海域影響最大。

(2)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貌、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階梯狀地形的過渡帶上,尤其是沿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馮天駟,1998)。其中雲南、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是中國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崩塌、滑坡等發育的主要地區。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點

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則是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帶。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西部12省(區、市)(桂、蒙、陝、甘、寧、青、新、川、貴、滇、藏、渝)占國土面積70.78%,土壤侵蝕(均指微度以上侵蝕,下同)面積10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82.61%,水土流失最嚴重,分布面積最大;中部10省(冀、晉、遼、吉、黑、皖、贛、豫、鄂、湘)占國土面積24.28%,土壤侵蝕面積4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14.64%,水土流失較嚴重;東部10省、市(京、津、滬、蘇、魯、浙、閩、台、粵、瓊)占國土面積8.13%,土壤侵蝕面積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2.74%,流失相對較輕。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點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不斷地增加。荒漠化不僅使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且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中國的旱災、沙塵暴等災害不斷地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2003)。

『伍』 什麼是礦山地質災害

因礦山建設及生產活動而引發的崩塌、滑坡、泥(渣)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災害。

『陸』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概述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受礦業活動影響而對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產生地質環境破壞的現象,主要包括礦山地質災害、土地佔用及毀損破壞、地下水系統破壞、三廢排放及水土污染、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

湖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且具有地方特色。截至2013年年底,湖南省有826個礦山發生了礦山地質災害1620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7億元以上;礦業活動佔用及破壞土地面積約21380hm2;采礦廢水年產出量約78550萬m3,年排放量約72720萬m3;采礦廢渣年產出量約5700萬t,年排放量約4730萬t,累計積存量約61070萬t。

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與集中性,與全省礦產資源稟賦特徵及開發現狀關系密切。區域上,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主要為湘南耒陽—魯塘—瑤崗仙煤炭、有色金屬資源集中開采區,湘中冷水江—恩口—洪山殿煤炭、石膏、銻礦資源集中開采區,湘北廣福橋—合口石膏、煤炭、石煤集中開采區;次為花垣鉛鋅礦區、辰溪煤礦區、邵陽黃亭煤礦區、武岡文坪煤礦區、零陵東湘橋錳礦區、觀音灘煤礦區、寧鄉煤炭壩煤礦區、瀏陽澄潭江煤礦區、攸縣黃豐橋—蘭村煤礦區、衡山白果—界牌石膏及高嶺土等集中開采區。從開采礦種分析,煤炭資源開采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最突出,次為有色金屬礦及石膏礦。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析,地面變形災害以地下開採的煤礦、石膏礦最突出,崩塌、滑坡災害以露天開採的建築材料礦山為主,泥石流災害主要分布在湘南有色金屬礦區;佔用破壞土地以煤礦、建築材料礦山、有色金屬礦山最嚴重;地下水系統破壞以岩溶充水的煤及有色金屬大水礦區最突出;礦山水土環境污染以煤炭、有色金屬、硫鐵礦、砷礦、鈾礦、鹽類礦山等較突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世紀末,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展總體呈逐步上升趨勢,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省礦山數量逐步增多、礦業開發和利用程度逐步增強基本同步;21世紀初至今,進入緩和平緩階段,與國家、地方及礦山企業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投入和治理力度基本同步。20世紀50~60年代,礦山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較少,70~80年代,隨著礦業經濟的發展,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逐漸增多。進入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思想的影響,礦業無序發展,開采高峰時期,湖南省各類礦山近兩萬處,部分采礦權人法制觀念淡薄,缺乏應有的地質環境保護意識,亂采濫挖,引發了大量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這一時期,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無論從數量、類型或危害程度看,都進入一個跳躍式的高峰發展階段。

『柒』 礦山地質災害有什麼參考文獻

如圖所示

『捌』 礦山歷史原因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礦產開發歷史悠久。貴州萬山汞礦開采時間始於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雲南東川銅礦據史料記載,開采時間最晚可追溯到東漢時代,已有近2000a的歷史;會澤鉛鋅礦在2000a前的西漢時代就開采提銀;蘭坪金頂鉛鋅礦,明清年代已采礦提銀。古代采礦規模小,技術手段落後,多為手工土法開采,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采礦歷史悠久的地區往往也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地區。如雲南東川小江流域,歷史上曾經是山清水秀、五穀豐登的富庶之地,由於采銅大量伐薪燒炭,進行土法煉銅,森林植被慘遭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泥石流災害頻繁暴發。

1950年至1980年,我國因經濟建設需要資源,礦產開發曾一度興旺。西南地區興建了許多大中型國有礦山,如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瀘沽鐵礦、雲南易門銅礦、蘭坪金頂鉛鋅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煤礦、重慶地區煤礦、西藏羅布莎鉻鐵礦等。由於受歷史時代的局限,當時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政府和企業環保投入嚴重不足。有的大中型礦山沒有建尾礦庫、攔渣壩、污水處理廠等基本的環保設施,直接向自然環境排放采礦廢石、尾礦漿和廢水,有的大中型礦山如個舊雲錫公司火谷都、牛壩荒、老廠及會澤鉛鋅礦和昆鋼上廠鐵礦等,直接利用岩溶窪地、漏斗、落水洞排放尾礦漿,造成了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到90年代中期,受「有水快流」政策的誤導,群采群挖風潮一度泛濫,加之管理與監督措施嚴重滯後,采礦無章可循,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易棄難,亂采濫挖,造成了礦產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誘發了許多礦山地質災害。如雲南省元陽老金山金礦,群采區接連發生兩次滑坡,37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進入21世紀,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推動下,以能源礦山為主的礦業開發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期,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相當一部分礦床未經嚴格勘探,大部分礦山沒有進行科學設計就開采,特別是鄉鎮及個體礦業主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急功近利,「重開發、輕保護」,只顧大肆開挖資源,急於取得高額經濟效益,根本不管環境保護。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也片面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觀念,監管不力,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形成了大量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隨著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環保意識逐步增強,國家和西南地區各省相繼出台了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法規,如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1999]36號文《關於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各省出台了省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等,對采礦秩序、礦山環境進行了治理整頓,對新建礦山完善審批程序和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緩解。但是,由於礦山環境問題由來已久,欠賬太多,歷史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新的問題還在一些地方繼續出現,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整治仍然任重道遠。

『玖』 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一)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多樣。主要災種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礦庫潰壩、礦井突水等礦山地質災害(圖3-1)。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共計達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總災數的20.9%;泥石流175次,占總災數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總災數的25.5%;崩塌316次,占總災數的15.3%;地裂縫484處,占總災數的23.5%;礦坑突水121處,占總災數的5.87%;其他礦山地質災害6次,佔0.51%。上述礦山地質災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統計 單位:次

註:其他地質災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礦庫潰壩等。

根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實施細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對礦山地質災害規模的劃分標准(表3-11),將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劃分為大、中、小3類。其中大型礦山地質災害58次,占總災數的2.81%;中型147次,占總災數的7.13%;小型1856次,占總災數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見地質災害規模等級劃分

備註:只要其中一項指標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以雲南省發生的次數最多,為694次(表3-12),占總災數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總災數的28.43%;再次是貴州481次,占總災數的23.34%;重慶市254次,占總災數的12.32%;西藏發生礦山地質災害次數最少,為46次,占總災數的2.23%。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該省礦山地質災害694次,主要發生在有色金屬礦山。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有采礦場(坑)3065處,選礦廠1000餘處,廢渣堆2912處,尾礦庫(堆)544年(表3-13)。形成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災種有滑坡171處(大型14處、中型23處、小型134處),崩塌56處(中型6處、小型50處),泥石流78處(大型4處、中型12處、小型71處),地面塌陷169處(大型3處、中型19處、小型153處),礦坑涌水41處,地裂縫179處,疏干泉點100個。以滑坡、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災害災種較多,其他類型較少。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煤礦山,其次是有金屬礦山,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81次。其中大型8處,占總災數的1.66%;中型12處,占總災數的2.50%;小型461處,占總災數的95.84%。滑坡62處,大型2處,中型5處,小型55處;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縫161次,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159處;礦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四川省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的次數僅少於雲南省,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2.9%;泥石流78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3.3%;地面塌陷14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5.1%;崩塌的102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6.9%;地裂縫87處,佔四川總災數的14.8%;礦坑突水3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6.3%;其他礦山地質災害5次。各種礦山地質災害中,大型21次,占總災數的3.6%;中型53次,占總災數的9.1%;小型512次,占總災數的87.4%。

表3-13 雲南省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表3-14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危害程度統計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亦比較嚴重,主要發生在煤礦山。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254次。其中滑坡69處,佔27.1%;泥石流6次,佔2.4%;地面塌陷39處,佔15.3%;崩塌87次,佔34.2%;地裂縫37處,佔14.6%;礦坑突水15次,佔5.9%;其他礦山地質災害1次。各礦山地質災害大型6次,佔2.30%;中型18次,佔7.09%;小型230次,佔90.55%。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

西藏礦產開發尚時間較短,規模不大,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尚不突出。據西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不完全統計,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縫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羅布莎鉻鐵礦山、朗縣鉻鐵礦山,其次是玉龍銅礦礦山等。

(二)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相當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62億元,死亡人數1982人。從經濟損失來看,以貴州省最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5.8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61.67%;其次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5.34%;再次雲南省,直接經濟3.07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90%;四川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31%;西藏礦山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為0.0178億元。貴州省和重慶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大的原因,與煤礦山發生的泥石流和礦坑突水災種有關。

從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看,雲南省死亡人數最多,為120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數358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8.06%;再次是貴州省,死亡288人,佔西南地區死亡總人數的14.53%;重慶市死亡130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2.32%;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最少,為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0.15%。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多的原因,與有色金屬礦山形成的突發性泥石流和滑坡災種有關。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是地面沉降。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億元,死亡1203人。該省歷年來礦山地質災害至少破壞或威脅200餘條公路、500餘個村莊安全,掩埋耕地4000餘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嚴重,影響和破壞土地面積2163.36hm2、各種建築物120×104m2、公路100餘條,直接經濟損失1.41億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79億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處,塌陷面積994.54hm2,單個面積0.1~64hm2,以中、小型規模為主,形態以圓形、半圓形和長條狀為主,塌陷深度0.3~10m,影響和破壞公路近100條,15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63億元,死亡15人;地裂縫179處,常與礦山采空區相伴產生,呈群帶狀分布,單縫寬1cm至數米,長數米至2000餘m,主要危害是損壞民房,破壞耕地,威脅礦區安全生產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4億元;礦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於開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礦體時,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礦老硐,或主平坑位於河流附近,受斷層破碎帶影響及支護不力導致頂板隔水層變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礦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響礦區生產,威脅井下人員安全,有些場合還會造成地表河流斷流。如玉溪煤礦礦坑突水淹沒礦井長380m,造成龍潭斷流,北衙金礦礦坑突水停產40天等。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貴州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2.48億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淺層鬆散層滑坡為主,岩質滑坡較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4.11億元,死亡48人;崩塌是貴州省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一個災種,突發性強,不易防範,危害性大,崩塌57處造成死亡84人,威脅房屋12061間,威脅人口12516人,威脅公路117.5km,毀壞耕地22.0hm2,毀壞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3.79億元;泥石流12處,死亡27人,破壞土地87.85hm2,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6.73億元;地面塌陷106處,塌陷坑直徑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積最大0.4km2,形態大多呈豎井狀或巨形鍋底狀。附近伴生有較多地裂縫和大面積沉降,地裂縫長10~100m,寬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區控制,兩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壞耕地、林地501.67hm2,破壞公路150餘條,10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0.05億元;地裂縫161處,常與采空區伴生,少數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現,裂縫間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達500~800m,個別長1000m,裂寬一般0.2~1.5m,少量2~5m,個別6~9m,裂深一般0.4~5.5m,個別達100m(從地表可見100m以下開采坑道冒出熱氣),單個裂縫群分布面積一般100~1000m2,少數1~2km2。如六盤水市鍾山區汪家寨銅廠坡地裂縫群分布面積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100多戶民房、倉庫、學校牆體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蕪,坑道滲水淹沒,牲畜滑進裂縫致死,僅大河—納福一帶毀壞耕地5km2;地面沉降55處,主要分布在煤礦山,如六盤水市19個礦山采空區造成地面沉降破壞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壞各類公路418km,31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5.78億元,為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坑突水28處,死亡53人,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死亡358人,影響范圍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死亡88人,間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泥石流78次,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處,陷坑直徑5~10m,坑深6m,呈漏斗狀,僅寶頂地區煤礦采空區塌陷變形面積達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82億元,死亡36人;地裂縫87處,縫深一般0.5~3m,最深5m,寬0.05~0.4m,最寬1m,長十幾米至數百米,最長達1000m,主裂縫間距3~5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死亡8人;崩塌102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億元,死亡48人。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重慶市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死亡130人,影響范圍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數最多,為58人,占死亡總數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鄉雞公咀發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縣雞冠嶺發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7億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總數的16.91%,直接經濟損失0.25億元;礦坑突水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為2.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縣涌洞鄉川河煤礦發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慶市發生的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以能源礦山(煤礦)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經濟損失3.68億元,占總損失的96.08%;金屬礦山(主要是錳礦)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經濟損失0.08億元,占總損失的2.09%;非金屬礦山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0.07億元,占總損失的1.83%。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藏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鉻鐵礦山和銅礦山,其次是煤礦山,累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0.0178億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處,死亡3人,造成經濟損失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處,塌陷面積約10hm2,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占總損失的33.70%;地裂縫20條,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占總損失的2.24%;泥石流1處,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占總損失的0.06%。

『拾』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一)地面沉降及塌陷的防治措施

西南地區礦山地面沉降和塌陷的治理措施,主要是採用避讓和填埋。

1)居民點搬遷;

2)房屋、建築物加固;

3)對重要建築群、道路及不適合搬遷的居民點、城鎮、工業區預留安全礦柱,劃定禁采邊界;

4)對已形成的沉陷區、裂縫進行綜合治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因地制宜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西南地區礦山泥石流主要分布在礦業開發程度較高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山。如貴州務川汞礦區、汪家寨煤礦區、開陽磷礦區、四川瀘沽鐵礦區、石棉礦區、大樹硫鐵礦區、重慶獅子山煤礦區、雲南東川銅礦區、易門銅礦區、石缸河錫礦區等,主要措施是:

1.合理堆放廢渣,減少泥石流的發生幾率

礦山廢石廢渣排放,採取合理勘察選址、集中有序堆放;現有廢石、渣堆進行覆土,並植樹種草綠化,坡腳砌築擋土牆壩,防止廢石、渣滾落,坡面修築漿砌石護坡或進行其他固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對佔用主要行洪通道如河谷、溝谷的廢石廢渣,進行清理或修建行洪渠或管道,保證洪水的順利通過,截斷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

2.新建尾礦庫嚴格設計程序,防止新的泥石流產生

新建尾礦庫必須由國內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按照國家相關規范進行選址、評估、勘察、設計、施工及監理。嚴禁無勘測、無設計、無監理進行施工。尾礦庫上游必須保證匯水面積小,下游無重要建築交通線、工礦企業、居民點等設施。壩體內各項設施齊全,並達到國家規定相應的防洪、抗震標准。正在使用的尾礦庫必須按照設計使用要求,進行壩體、庫內設施的監測維護、加固。壩面應隨壩體的逐步升高進行漿砌塊石固化或綠化,防止雨水沖刷。達到設計使用年限、設計庫容的尾礦庫,應立即停用,啟動閉庫程序,嚴禁超設計能力使用。同時,對已閉庫的尾礦庫和正在使用的尾礦庫,設專職人員對其進行監測,並制定相應的預警、應急防災措施,防止尾礦庫潰決事故而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

3.禁止亂挖濫采,隨意堆放棄渣,從源頭上防止泥石流的產生

在各礦區內禁止大礦小開、亂采濫挖、隨意棄置廢石、尾礦等現象,對地質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的個體私營礦點進行清理、關閉整頓,恢復礦業秩序,保護地質環境。

(三)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是采礦工程活動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煤礦、鋁土礦、磷礦、汞礦等能源、金屬、非金屬礦山。近年來,西南地區針對礦山開采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採取的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加強監測;

2)採用科學合理的開采布局,如:露采礦山嚴格按照設計的剝采比進行台階式開采,放緩采面、坡面,限制采面、坡面高度等;

3)對危險地段修建防護面,並採取削方減載、減少振動、坡腳堆載、抗滑樁支擋措施等。

防治對象主要針對威脅礦山企業自身工作面、采場的災害隱患點以及部分對周圍居民點存在較大威脅的隱患點。如重慶市天府礦務局一井矸石山治理工程位於天府鎮南1km東山腳下,20世紀50~80年代開採煤礦,傾倒棄渣厚5~30m,順坡向堆積,由於長年累月沖刷侵蝕,在岩面附近地下水富集、飽和形成滑帶,給坡下廠房、民舍帶來安全隱患。為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治理工程內容如下:矸石山西側坡腳布9根1m×1m抗滑樁;在西側、西南側布設條石護坡擋牆、片石擋牆,支擋鬆散棄渣下滑;鋼筋格構砼,位於斜坡中上部,2.5m×2.5m格距,呈菱形展布護坡地梁;格構內植樹綠化;條石擋牆外側修排水溝,溝底寬600mm,高900mm,1∶0.25梯形放坡,抗滑樁外側溝底修底寬400mm,高900mm的截水溝;為方便群眾,治理環境,在條石擋牆外側修便道,以及運輸材料的通行便道。治理後,原有的矸石山邊坡得到穩定,潛在滑坡安全隱患得以消除,保證了坡下廠房和民舍的安全。

貴州省務川汞礦由於30多年的礦山開采,致使礦區發生了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尾礦庫壩坡失穩、滲漏、翻壩等環境地質問題,使礦區生態環境破壞、水環境惡化。務川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下述治理措施:尾礦庫壩坡失穩的治理措施是設有反濾層的塊石壓坡工程、排滲井系統工程、排洪區工程及監測工程;地面塌陷、地裂縫的治理措施是塌陷坑填埋工程、監測系統及警示系統工程;同時對塌陷區、尾礦庫庫區及礦區的房前屋後進行了植樹種草綠化。

經過對務川汞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使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得到改善,居民的生存質量得到提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