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質災害研究院企業文化
⑴ 中勘冶金勘察設計研究院這個單位效益怎樣
相對而言,在保定中勘冶金勘察設計研究院不能與其他單位所媲美的!
這個單位在全國設有很多分公司!效益比較穩定!
你是剛畢業的研究生,目前你進入公司的話,工資1500----2000
之間,並給你交納五險一金!以後隨著時間會逐步給你增加的!
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也就是你所學的專業,你在現學的專業內很精通或是
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在未來幾年內,通過你的努力,我想你會很有施展的
空間,我想 2-5內你的工資會隨著你的工作性質和業務水平成倍數增長的
所以你有幸進入的話,應該珍惜機會,眼光要遠,眼前的一些待遇只是暫時的
我朋友的父親現在是高工,工資嘛一個月工資20000多!別的補助,報銷+年底
的福利等一年差不多50W!
當然這個數字要靠汗水.知識.努力換來的!!
所以說,即使我現在把單位吹噓的在好,也只是看的見摸不著的東西,
你能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努力,把你所學的知識投入的以後的工作里,
我想「天道酬勤」你應該明白什麼意思!
最後想說,這個單位不錯,也是一般人想去能去的單位,所以你要珍惜機會,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機會!希望你也能抓住機會,在屬於你的舞台里
展示你的才華,相信自己!!!
朋友好運!!!!
下面的地址是中勘冶金勘察設計研究院的網站,你可以看看了解一下企業文化!!!
⑵ 其他負面效應與地質災害
由上述可知,北方岩溶水資源的質和量,在近30年的時期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所體現的實質是岩溶泉域水資源循環過程中的補、排關系的長期失衡和環境質量的整體下降,同時這種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與地質災害。
一、影響供水功能
由於區域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使原有水井吊泵、報廢,影響了正常供水。水位下降造成水井吊泵報廢的實例有:
拉僧廟泉域岩溶水系統內棋盤井一帶3眼井報廢。
徐州市七里河岩溶供水水源地,總供水量35萬m3/d,2001年5月,水源地中53口水井中發現了四氯化碳,污染面積達17.5km2(韓寶平等,2004)目前該水源地已不能供水。賈汪區自來水公司由於岩溶水嚴重超采,水位埋深從2~3m降至最深100m以下,導致該水源報廢(王光亞,2000)。
汾渭地塹兩側多數泉水主要出露在山前,高程相對較高,成為各盆地農田灌溉水源,泉水流量衰減與斷流無疑會影響到農業灌溉。如山西洪山泉20世紀80年代前是8萬畝良田的灌溉水源,泉水斷流後,洪山灌區已失去灌溉功能。
河南焦作九里山泉域內平廣廠、工學院和崗庄水源地的深井,由於Cl-含量的嚴重超標而無法飲用(潘國營,2000;楊濤,2008)。
在娘子關泉域的平定張庄、鎖簧和南坪一帶,由於灰岩裸露區工業企業的廢渣、廢液和南川河污水的入滲,造成了岩溶地下水嚴重污染(地下水類型均為Ⅴ類水),早期在這些地區的飲用水水井也無法利用。同樣著名的小河斜井由於水位下降,不得不在井底打孔取水。比較嚴重的是2011年5月期間,陽泉市郊區楊家莊一帶有4個村的水井突然抽不出水而引起恐慌。
郭庄泉域汾陽北部岩溶含水層呈單斜構造,隨著南部區域水位下降(表5-2),形成北部岩溶水疏干帶,相子垣供水井10年前已吊泵無法提取水源,該區區域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嚴重威脅到汾酒集團石門溝水源地的正常供水。與此條件類似的三姑泉域東部晉城市澤州區大興善獲、嶺上一帶,天橋泉域東部補給區神池縣大黑庄一帶,飽水帶厚度僅數十米,在區域水位持續下降條件下(圖5-16),同樣面臨含水層被疏干、水井吊泵的潛在威脅。
二、旅遊價值降低、生態功能喪失
北方很多岩溶泉以泉而成為風景旅遊點,以鮮活的靈性、山青水秀的優雅景緻,成為很多祠廟勝地。然而這些千百年來撫育中華兒女、承載古老文明的大泉在短短幾十年的時段內接踵消亡,令人觸目驚心。
山東濟南四大泉群,賦予了濟南市「千泉之城」的美譽,以「家家有泉、戶戶垂楊」的雅韻景緻蜚聲中外,然而在1972年趵突泉首次出現了斷流後的30年中幾乎年年斷流,其中1999年3月2日至2001年9月17日,斷流長達926天。
山西晉祠泉與我國古老文明一樣,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眾多「魚沼飛梁」的極致古跡,春秋唐伯渠是我國最早引泉灌溉的工程之一,《水經注晉水》篇中對晉祠泉就有「懸翁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而最令人神往的是晉泉、水磨、荷花、稻田構成的水鄉風光,李白留有「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蛾」詩篇;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和歐陽修也灑墨於晉祠「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和「晉水今入並州里,稻花漠漠澆平田」的美妙絕句。然而流淌了千年的晉祠泉到1994年4月徹底斷流,出自《詩經·魯頌》的「難老泉」最後還是「終老歸天」。
與晉祠同為太原姐妹泉的蘭村泉群的裂石寒泉,留有宋徽宗瘦金體御書「靈泉」,古人賦詩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該泉在1986年後斷流。
河南輝縣百泉,因百泉湖而得命,它遠溯於三皇時期,盛名於殷商時代。《荀子·儒效》中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記載《水經注》中載「白麓東,清水所出也」。歷經勞動人民的整修、改造,修建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古建築達90多處,使百泉景區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與美麗的自然山水一起被人譽為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1979年以來百泉一直處於間歇性斷流狀態,至2006年不再復出。
娘子關泉群中水簾洞泉,古詩有「風頭形勢接綿山,為看懸泉數往返。石乳下通滄海地,浪花高疊翠峰間」的描繪,到20世紀80年代末「飛泉中泄九關開,朔令偏崔萬壑開」的雄關霸氣也隨水簾洞泉的斷流煙消雲散。
內蒙古烏海拉僧廟泉,這顆鑲嵌在西北荒原中的明珠,吸引著遠游的僧道膜拜,到1984年斷流。
邢台百泉,猶如佩戴在邢台的珍珠項鏈,裝點著這座千年古城的華貴。2006年9月,乾涸了20多年的狗頭泉命懸一線,在即將被填埋的剎那,奇跡般的復涌,渴望這生命的延續。
北京玉泉山泉,曾被乾隆皇帝命名為「天下第一泉」,於1974年成為最早斷流的北方岩溶大泉。
山西洪山泉,依泉水出流的源神池建有源神廟,廟內碑文、壁畫記載了大禹治水、宋潞公興渠、明清時水利法規、嘉慶年治污、三月三廟會等生動的水文化典故,彰顯了我們的先民對泉水的依存與關注。隨著泉水流量減少、斷流,源神池中雜草叢生,沒有了泉水的噴涌聲,昔日的生氣盪然無存。
三、引發地質災害
區域持續下降水位下降變動引發岩溶塌陷。經調查統計,共記錄中國北方岩溶塌陷114處,塌陷坑總計5879個(表5-9)。其中現代岩溶塌陷72處,塌陷坑1583個,古岩溶塌陷(陷落柱)共有42處,塌陷坑有4296個。現代岩溶塌陷中以水源地抽水塌陷較為強烈,共計59處,1243個坑,占現代塌陷總數的78.52%。
表5-9 中國北方岩溶塌陷統計表
北方現代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東部的3個地區,分別是:①燕山山前平原盆地岩溶塌陷帶,包括唐山市、開灤礦區、秦皇島柳江盆地直到錦西等塌陷區;②遼魯徐淮丘陵盆地平原岩溶塌陷帶,包括淮南、淮北、徐州、棗庄、臨沂、泰安、濟南、萊蕪、肥城、淄博等塌陷區;③遼東半島塌陷帶,包括遼陽、本溪、鞍山、海城、復州及金縣塌陷區。
同時由於山區岩溶含水層疏干,向平原含水層補給量減少,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定一帶促進了地裂發生。山東棗庄市嶧城區榴園鎮和吳林辦事處一帶,自1986年以來發生地裂縫以來,開裂坍塌房屋13000餘間,其原因與岩溶地下水位下降變動有關。淄博大武火車站一帶,由於岩溶地下水超采而導致地面開裂。
四、岩溶水系統間的資源襲奪
區域岩溶水位下降過程中,造成泉域間與地下水分水嶺邊界的移動,導致岩溶地下水系統間發生匯水面積和資源量的襲奪。太行山西側從北向南分布的娘子關泉域、辛安村泉域和三姑泉域間邊界均為可移動的地下水分水嶺邊界,在區域岩溶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時,地下水分水嶺邊界也隨之進行移動調整。由於辛安泉域岩溶地下水最低排泄基準(615m)高出北部娘子關泉域(360m)和南部三姑泉域(342m)200m以上(圖5-28),因此在經過20餘年水位調整後,辛安泉域的南北邊界都向內部壓縮了20km以上。
圖5-28 岩溶水系統資源襲奪示意圖
五、進一步加劇岩溶地下水的污染
在相對固定的泉域結構構造內,泉水的水化學組分含量與泉域地下水流場密切相關。理論上,地下水水化學垂向分布規律一般是溶解性總固體隨著深度增加而加大。一些地區不同深度的水化學分析結果也可以說明這一點(表5-10)。由此對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前後泉水水量來源的構成採用解析法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區域水位下降後也會造成岩溶地下水污染的結論。其原因是相對於一定的泉口標高,泉域內地下水位降低、水力坡度減小,一方面使地下水循環速度減慢加長水岩作用的時間,另一方面它會使泉水流量中來源於深部弱循環的「高濃度」的水在泉水流量中的比例相對增加(圖5-29),從而引起泉水中各種化學組分含量濃度的升高。這種由於區域岩溶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岩溶地下水的污染現象,可稱之為「開采性污染」。
表5-10 岩溶地下水溶解性總固體與深度對比表
圖5-29 地下水位下降前後泉水流量中源於深部與淺部水量的比例對比示意圖
六、海水入侵
在旅大區由於岩溶水過度開采,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海水入侵,當時面積僅4.2km2,1981年增加到178.5km2,1986年達到288.6km2,到21世紀初入侵面積達486km2,入侵距離8.6km。與此同時,地下水中氯離子平均含量為593mg/L,最高達7900mg/L,大魏家供水水源由於海水入侵,供水能力遭到嚴重影響。與岩溶水不合理開采相關的問題還有岩溶塌陷,在大魏家、復州灣岩溶水集中開采區相繼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岩溶塌陷。
此外,岩溶水質、量變化也帶來了諸如泉水生態功能的喪失或下降、泉域岩溶含水層調蓄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岩溶水環境問題。
歸納出不同區岩溶水環境問題如表5-11所示。
表5-11 北方主要岩溶水環境問題分區統計表
如上所述,北方岩溶水環境問題同時表現在水量、水質及其對生態及地質環境的影響的各方面,發展趨勢不減,給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直接威脅到國民經濟建設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用水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⑶ 從朋友那了解到靈石的鑫源煤炭公司,不知道這個公司具體情況怎麼樣
網路搜下,有網站沒有,如果有進去了解下。
山西靈石鑫源公司目錄
公司簡介
企業文化鑫源公司以「德」文化為主要理念
公司價值觀
鑫源公司新農村建設公司簡介
企業文化 鑫源公司以「德」文化為主要理念
公司價值觀
鑫源公司新農村建設
展開 編輯本段公司簡介
山西靈石鑫源公司,(以下簡稱靈石鑫源公司)總部位於靈石縣城西35公里處的靈石縣段純鎮杜家灘村,西臨交口縣,南臨汾西、霍州市,三雙公路途經公司門前,交通運輸便利,煤炭資 山西鑫源公司總部大樓
[1]源豐富。 2009年8月2日根據山西省煤礦企業兼並重組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文件精神(晉煤重組辦發64號),又靈石縣段純鎮田家窪煤礦、山西天星大井溝煤業有限公司、靈石縣段純鎮苗家莊煤礦三礦整合兼並,於2009年11月18日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變更企業名稱為「山西靈石天聚鑫源煤業有限公司」。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采礦許可證號C1400002009111220045954),生產規模45萬噸/年,礦區面積6.6003平方公里,礦區分布有2#、4#、7#、9#、10#、11#多種每層,可採煤層平均厚度5米,保有儲量2329.8萬噸,礦區開采涉及徐家莊、南坪頭、牛家莊、田家窪、溫家莊、姚家坡等8個自然村。 山西靈石鑫源公司本著採煤、洗選精煤、綠化種植、農業生產、投資開發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思路,下屬企業:靈石縣鑫源煤化有限公司、靈石縣俊潮煤化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企業:靈石縣旺龍林牧發展有限公司、靈石縣宇創商貿有限公司、靈石縣恆裕加油站、靈石縣旺恆干法選煤有限公司、靈石縣嘉祥型煤廠、晉中陸軍預備役高炮團工兵防化連。各下屬單位都建有辦公樓、職工宿舍、食堂、澡堂、文體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初步形成了集團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
編輯本段企業文化
鑫源公司在發展中培育了以「以人為本」為特色的「德」文化。它產生於艱苦奮斗的創業時期,又在市場競爭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是全體鑫源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精神財富的共同結晶,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
鑫源公司以「德」文化為主要理念
鑫源文化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煉,在提煉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培育了「以人為本」特色的優秀的「德」文化。 核心理念是「誠實、創新、開拓、合作、共贏」的企業精神、「以人為本、以法為綱、追求卓越、德贏天下」的核心價值觀和「發展鑫源、回報社會、造福百姓、貢獻國家」的戰略理念。生產理念是「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采,生產出同行業優質產品」。再加上其他主要理念,形成了鑫源煤業較為完整的價值觀系統。
公司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以法為綱、追求卓越、德贏天下 企業精神——誠實、創新、開拓、合作、共贏 企業目標——將鑫源做大做強,建成國內一流的,與國際接軌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共同願望——與客戶共同發展,與員工一起成長 管理理念——生產安全化、工作標准化、服務流程化、執行軍事化 戰略理念——發展鑫源、回報社會、造福百姓、貢獻國家 生產理念——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采,生產出同行業優質 產品 營銷理念——誠信務實、合作共贏 服務理念——系統化、流程化、引導化 用人理念——有才有德之人,重用;有才無德之人,選擇使用;無才有德之人, 訓練後用; 無才無德之人,堅決不用。
編輯本段鑫源公司新農村建設
南徐新村新農村建設主要涉及徐家莊、前進庄、苗家莊、牛家莊、姚家坡、田家嶺、新建庄、南坪頭等8個自然村,第一期工程實施徐家莊、前進庄、南坪頭三個自然村,兩個村委。由於多年來,煤炭的過度和無序開采,造成的地質災害日益嚴重——地面沉陷、房屋裂縫,水資源缺乏,污染嚴重,部分村民已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生存,嚴重威脅百姓的生命安全。 靈石新農村建設圖樣
[2]由於當地村民反映強烈,前些年就此引發了多起群眾集體上訪事件,災害危險仍未解決,在這次煤炭資源兼並整合過程中山西靈石鑫源公司對原有的田家窪煤礦、苗家莊煤礦、大井溝煤礦進行了整合,整合後,面對當地村民的危難之急,各支部、村委幹部,鎮黨委、政府有關領導多次於山西靈石鑫源公司協商,要求採取村企共建的方式,讓企業出資徹底解決大面積的地質災害治理,投巨資實施整村整體搬遷,建設新農村,在村企雙方協商的基礎上,2009年8月徐家莊村委(含前進庄)南坪頭村委,通過召開黨員會議,村委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全體村民大會一致同意進行整村搬遷,並制訂了搬遷方案,全體村民自願分別與山西靈石鑫源公司簽訂了村民住房搬遷協議,所涉村民沒有任何異議。 2009年9月份,南坪頭、徐家莊村委聘請山西省發改委光華設計院作了可行性研究報告,聘請山西省地質勘察設計院做了地質災害評價報告,聘請山西凱迪建築設計規劃有限公司作了南徐新村規劃方案,並辦理了相關土地、環評、林地使用等有關手續,在此基礎上山西靈石鑫源公司與南坪頭徐家莊兩委協商同意後於2009年12月30日村企雙方共同舉行了新村建設奠基儀式,正式開工。 山西靈石鑫源公司按照縣、鎮政府工作指導意見,對南坪頭、前進庄、新建庄村三個自然村190戶580人村民在土地、墳地、荒山荒坡補償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合理的搬遷補償,隨著新農村工程的不斷完善,村民在得到經濟補償的同時,還將按照折一補一的標准搬入高標準的「零能」新居,原有農田耕種原積也將數倍增長,此項惠民工程迅速改善了村民的經濟狀況,提高了生活生產質量,受得當地村民的大力擁護和支持。
⑷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⑸ 中地地礦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地地礦建設有限公司於2003年7月成立,公司總部設在北京,是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3000萬元。中地地礦建設有限公司是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CGC)為擴大集團公司在國內工程市場的份額,基於創立「中國地質」這一品牌的設想成立的地基與基礎專業性公司。中地地礦建設有限公司傳承了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在礦產資源勘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專業領先優勢,在該研究領域公司和各大專業院校、研究機構進行全面的合作,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先進施工方法始終使我公司站在該領域的前沿。公司擁有先進的成套施工設備和完善的施工工藝,並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施工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公司聚集了一批具有敬業及創新精神的中青年業務骨幹,現有管理人員100餘人,均為專科以上學歷,其中包括:博士生2人,碩士生16人,本科生60人等,具有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46人。公司本著「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及和諧的企業文化真誠歡迎你的加盟!
法定代表人:王愉吾
成立時間:2003-07-15
注冊資本:2009.253077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000011225610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芳草園1205號-15號
⑹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現狀、趨勢分析及其防治
壽冀平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的現狀分析,結合礦產開發規劃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於減輕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面塌陷現狀趨勢分析防治措施
前言
山東省是我國礦業大省、經濟大省,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50種,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山東省采礦歷史悠久,礦業在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礦山企業達9482個。隨著礦業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和開發強度的增大,礦山地面塌(沉)陷問題越發突出,成為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按其成因和塌(沉)陷特徵分為采空地面塌(沉)陷和岩溶地面塌陷。
1.1采空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山東最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涉及煤礦、金礦、鐵礦、石膏、滑石等所有地下開采礦山,伴隨采空塌(沉)陷出現的往往還有地裂縫、山體開裂等。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礦采空區,其次是金、鐵礦及石膏、滑石礦等采空區,但從突發性和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來講,又以金、鐵、石膏、滑石礦更為嚴重。全省17個地市有10個地市存在規模不同的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地區。塌(沉)陷面積規模較大的依次為泰安(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豐富的新泰、寧陽、肥城三地)、濟寧(主要分布於兗州及濟寧煤田)、棗庄(主要分布於滕州及陶棗煤田、嶧城及底閣石膏礦區)、萊蕪(四大國有煤礦區、張家窪及小官莊鐵礦區、萊蕪鐵礦馬庄礦區)、煙台(主要分布於金礦資源開采強烈的招遠、萊州、牟平及龍口煤礦區)。
1.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具備岩溶塌陷條件的萊蕪鐵礦谷家台及葉庄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銅井金礦區等,其中以萊蕪鐵礦岩溶塌陷最為發育。
2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2.1采空地面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由於礦層(體)采出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乃至冒落而形成。其發生發展過程和地表變形程度,主要取決於礦層條件、頂板岩性特徵、地質構造和采高、開采條件等。據2002年調查資料可知,我省各類礦山采空塌(沉)陷面積為403.01km2,其中煤礦采空塌(沉)陷最大,占采空塌(沉)陷面積的97%。各主要礦種的采空塌(沉)陷現狀分述如下:
2.1.1煤礦采空塌(沉)陷
山東省採煤歷史悠久,開采方式從以往的小規模開采轉入現在的機械化深部大規模開采,隨著采空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各採煤區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規模不等、形狀各異的采空地面塌(沉)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省因採煤造成的采空塌(沉)陷已達800餘處,累計塌(沉)陷面積392.625km2,其中絕產面積大於50km2,平均采萬噸煤地面塌(沉)陷率為0.0037km2。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塌(沉)陷基本情況見表1。
表1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地面塌(沉)陷情況統計表
塌(沉)陷的平面形態多為圓形、橢圓形的塌(沉)陷盆地,盆地中心下沉深度各地不一,最大下沉深度12.50m(肥城王瓜店),最小下沉深度0.10m(棗庄黃庄煤礦)。其中塌(沉)陷區最大下沉深度小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輕的塌(沉)陷區面積累計124.6km2,佔全省總塌(沉)陷面積的31.74%;塌(沉)陷區下沉深度大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大的塌(沉)陷區分布面積累計達268.03km2,佔全省塌(沉)陷區總面積的68.26%。此類塌(沉)陷分布區,地表地形起伏較大,在第四系沉積厚度較大或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地段,常形成季節性乃至常年性積水窪地,導致土地復墾困難或不能復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部分老塌(沉)陷區的常年積水面積已達48.2km2以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面積絕產和荒廢。
由於各地區成煤條件(厚度、埋深、頂底板岩性等)的差異,以及各採煤區開采方式的不同,使得各采區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差異較大。省內濟寧、棗庄、泰安、龍口、臨沂、淄博和坊子七大採煤區,除淄博採煤區的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較小外,其他地區的采空塌(沉)陷均較嚴重。尤其以泰安、濟寧、棗庄三地市所轄煤田區的采空塌(沉)陷最為嚴重,累計塌(沉)陷面積達312.81km2,佔全省采空塌(沉)陷總面積的79.67%。不但塌(沉)陷分布面積大,下沉深度深,而且積水面積廣,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也極大。
2.1.2鐵礦采空塌(沉)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沉)陷相對較輕,盡管目前濟南、萊蕪、淄博等鐵礦主要產地的礦山開采已具規模,但由於礦石采出後對采空區大都進行了尾礦充填。因此,鐵礦采空塌(沉)陷的發生得到了有效控制。據調查,至2002年底,全省僅發生3處采空塌(沉)陷,淄博1處、萊蕪2處,累計塌(沉)陷面積2.673km2。
2.1.3金礦采空塌(沉)陷
金礦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膠東金礦區的招遠、萊州、牟平、威海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金礦開采區發生采空塌(沉)陷160多處,累計塌(沉)陷面積約0.851km2。塌(沉)陷的形態多為條形,走向與礦脈走向一致。塌坑兩側邊坡陡立,地表岩體內沿礦脈走向的張性裂隙發育,裂隙寬度可達20cm。受礦脈地質特徵和開采規模的控制,塌坑的發育規模(長、寬、深等)差異懸殊。塌坑長度一般10餘m到數10m不等,最長達800m。
2.1.4石膏、滑石等其他礦產采空塌陷
(1)山東省石膏礦儲量十分豐富,石膏生產量逐年上升,因此礦區采空塌(沉)陷也越發突出。目前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臨沂市平邑縣、蒼山縣石膏礦區和棗庄底閣石膏礦區,累計塌(沉)陷面積1.774km2。
(2)滑石礦采空塌陷區主要分布於棲霞、萊州等地,現已發生采空塌(沉)陷3處。最大的一處發生在萊州市滑石礦采空區,塌陷形態為橢圓形盆地狀,面積約0.45km2,塌(沉)陷中心下沉深度3m左右,該塌陷的發生對位於其西部的萊州市滑石礦構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廠院圍牆已有多處傾斜開裂,牆體裂縫最寬達10cm。
(3)此外,臨沂、濰坊等地在開采重晶石礦的過程中,也先後發生較大規模的采空塌(沉)陷,並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
2.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因開采礦產資源疏排地下水(包括礦坑突水)而導致的岩溶塌陷。目前,全省岩溶塌陷面積約30.6544ha。相對於采空塌(沉)陷,岩溶塌陷面積較小,目前只局限於萊蕪鐵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金礦區三個礦區。
3礦山地面塌(沉)陷趨勢分析
3.1煤礦采空塌(沉)陷
現階段煤礦開采主要在魯西地區的淄博煤田、肥城煤田、新汶煤田、兗州煤田、滕州煤田、陶棗煤田、臨沂煤田和魯東地區的黃縣煤田。就目前采空塌(沉)陷情況分析,山東煤礦采空塌(沉)陷基本分兩種情況:①淄博、陶棗、臨沂等煤田,多處於低山丘陵區,煤層薄,上覆第四系厚度均小於100m,開采深度多在-500m以下,煤層采出頂板冒落後,很快自動叉實,地表只出現小規模地面變形、斑紋或裂縫,對地表或農業耕作不產生重大損害;②兗州、滕州、肥城、黃縣等煤田,多處於山前沖洪積平原或盆地中,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大,開採煤層厚度大,多8~12m,煤層產狀平緩,采出後,頂板煤層失去支撐,形成破碎冒落、彎曲下沉,隨著采空面積的逐漸擴大,在地面出現緩慢、連續的盆狀塌(沉)陷坑,嚴重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對農田、村莊等破壞嚴重,給礦山建設和礦區農業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為礦山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後者采空塌(沉)陷規模及危害要大於前者。
根據煤礦開發規劃,近期煤炭生產的重點地區是濟寧、兗州、滕州、新汶(含萊蕪)、肥城等深部煤田。煤礦采空塌(沉)陷也主要發生在濟寧、兗州、滕州煤田,其次是肥城、龍口、新汶煤田。淄博煤田面臨閉坑期,採煤塌(沉)陷影響很小。也就是說,除了淄博煤田外,其他各煤田采空塌(沉)陷仍將繼續發展,尤其是濟寧、兗州、滕州三大煤田,開發潛力大,採煤塌(沉)陷又屬於第(2)種情況,故其采空塌(沉)陷規模和危害程度顯得尤為突出。
據省煤炭工業局資料,近期我省煤礦采空塌(沉)陷面積年均增長20.4km2,按此推算(以2002年采空塌(沉)陷面積392.625km2為基礎),到2005年和2010年我省由於採煤將增加塌(沉)陷面積分別為102km2和204km2。
未來煤炭資源開發遠景區在魯西南及黃河北煤田,此處煤田正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區。盡管煤層埋深大,但由於具有上覆第四系厚度大、煤層厚度大、煤層產狀平緩與濟兗煤田類似的自然地質條件,推測未來開發會產生嚴重的塌(沉)陷危害。採用採煤塌(沉)陷系數法,結合2010年規劃採煤量9000萬t,預測采空塌(沉)陷面積為21.6km2。
3.2鐵礦采空塌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陷相對較輕,目前主要發生在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魯中礦業公司(萊蕪)張家窪小官莊礦山區及萊蕪鐵礦馬庄礦區三處。據2002年調查資料,廟子采空區由於當地鄉鎮和個體采礦影響,范圍有所擴大,對正處於采空區上方的廟子村而言,仍存在潛在的采空塌陷危害;張家窪、小官莊、馬庄礦區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以及各礦區採用了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砂土、尾礦充填法),並作為萊蕪市重點恢復治理區,區內采空塌陷面積將逐年減少。
3.3金礦采空塌陷
據金礦開發規劃,2003年至2010年,采空塌陷將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而加劇。由於三山島、新城、金城等金礦已經轉入海下或深部開采,故其采空塌陷發生規模不會增幅太大;而牟平、乳山、龍口,尤其是招遠金礦,由於資源相對豐富,加上國有礦山和集體、個體礦山的聯合無序開采,采空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采空塌陷危害將越發突出。
3.4石膏、滑石礦采空塌陷
山東省石膏礦產資源集中分布於魯中地區,尤以泰安、棗庄、臨沂三區資源豐富;滑石礦資源主要集中分布於魯東北部地區。目前石膏、滑石開發強度較高,產品已供大於求,采空塌陷時常發生,給礦區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隨著開采強度的加大,其采空塌陷也會越發突出。
3.5礦山排水岩溶塌陷
礦山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而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於萊蕪鐵礦區第三系缺失的「天窗」內及斷裂帶附近。據監測資料,該區岩溶塌陷近年來發展迅速,1997年塌陷面積6320m2,2000年達到8450m2,2002年達9912.17m2,塌陷面積年均增長700多平方米,累計塌陷坑228個,塌陷密度最大達252.5處/km2。隨著礦山開采強度的增大及部分礦山恢復(如顧家台礦區等)建設,區內岩溶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
4礦山地面塌(沉)陷防治措施
礦山地面塌(沉)陷是由人類開采礦產資源誘發引起的,因此,防治應首先考慮人類活動因素,目的是既要預防和減輕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又能保障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根據前人生產實踐經驗,提出防治建議。
4.1探索科學的采礦方式
4.1.1充填法采礦
預防采空塌(沉)陷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充填法采礦。這里推薦中國礦業大學研製的高水速凝充填材料,該充填材料具有充填速度快、強度高且較穩定等特徵,充填液只需20分鍾便連砂帶水一起固化成高結晶水沖填體,其強度一天可達3兆帕,三天可達4~5兆帕,最終可達5兆帕以上。該充填材料不需脫、排水且有一定膨脹性,充盈系數優於混凝土,在招遠金礦進行充填試驗,效果良好。
充填法采礦防止采空塌(沉)陷,在目前開採的鐵、金礦山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為這類礦山礦體多呈脈狀或條帶狀發育,相應采空區也呈條帶狀,便於充填,所需充填材料也相對少,經濟上不需投入太大而且效果明顯。充填法開采鐵、金礦目前在全省已進行了全面推廣和應用,其中萊蕪鐵礦區及招遠金礦區基本上都采出了此種采礦方式。而煤礦等沉積型礦產開采由於采空區范圍廣,如果實行充填,花費巨大且效果不明顯,從煤礦開采經濟效益上分析也不合算,因此,目前煤礦開采以頂板陷落法為主。
4.1.2煤炭地下氣化工程研究
煤炭地下氣化(UCG)工程是指煤層在地下直接燃燒變成可燃氣態燃料的過程,是一種化學採煤方法,屬潔凈煤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氣化爐所產煤氣目前除用於礦區居民生活用氣和小型工業鍋爐燃氣外,主要用於燃氣發電機組發電,另外,還可以用於煤氣化工,生產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此技術方法的應用可有效減輕煤炭生產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壓力,改善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今後煤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值得很好的研究發展推廣。
目前,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公司鄂庄煤礦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實驗,並於2002年投入生產,綜合效益良好。萊蕪鄂庄煤礦煤炭地下氣化站工程是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十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點進行煤炭地下氣化穩定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已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實驗研究基地。
4.2科學採煤方式研究
4.2.1「自下往上」異向開采
煤礦開采一般是從上層煤起自上往下采,這樣對煤礦建設來說,具有見效及投資回收快等優勢,但對於采空塌(沉)陷來說,是愈采愈烈,許多塌(沉)陷區是反復塌了再塌,同時淺部采空塌(沉)陷也構成對深部采礦的威脅,比如,在汛期,大氣降水直接通過塌(沉)陷坑進入巷道,增加礦坑排水量乃至造成淹井事故的發生等等。
湘潭礦業學院與煤炭部門立項研究煤礦開采方式,提出具有多層煤的煤田,採用自深部→淺部開採的方式,可有效地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目前,這一研究已經通過國家正式鑒定,如果這種開采方式可行的話,我們認為,對魯西南及黃河北遠景煤田區,在未來開采時應該參考、借鑒。
4.2.2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採煤技術水平
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井下採煤矸石不出井,用來充填井下采空區,既可以減輕采空塌(沉)陷,又可避免排矸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真可謂一舉兩得。而省內煤礦的採煤方式與我國大多數煤礦一樣,使得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區變得復雜化且費用較高,這在新汶礦務局張庄煤礦及國內其他煤礦都已得到證明。也就是,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欲使矸石不排向地表直接充填采空區是不現實的,因此,需加強科學研究,努力改進採煤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目前,煤礦開采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根據各礦實際條件,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①同一煤層多工作面協調開采,減少地表不均勻下沉,減少傾斜和水平變形對民房的影響;②分煤層交錯布置工作面,可減少不均勻下沉和靜態變形值,使部分變形得以抵消。不同煤層開采邊界交錯布置。錯距控制在40~80m;③積極推廣沿空送巷、沿空留巷等採煤新工藝、新方法,實行無煤柱開采,以使地表均勻下沉;④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華豐礦通過注漿減沉,取得較好的效果;汶南礦在采13層、15層煤時,採用矸石充填老空,既減少了礦井排矸量,又減緩了頂板下沉,減輕了采動對地表的影響。
4.3帷幕注漿堵水法
採用大型帷幕注漿工程既可以治理水害保護地下水資源,又可以減輕岩溶塌陷,已成為除疏干法以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礦區災害的方法。該方法在濟南張馬屯鐵礦、肥城礦務局陶陽煤礦等礦區得到了成功應用。
4.4礦山礦坑水預先疏干排供結合
據本次調查不完全統計,僅魯中地區,國有煤礦和鐵礦礦坑排水量就達4億m3/a,這個水量是非常驚人的。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還產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採用該法將水資源提前利用,同時降低了產生岩溶塌陷的水動力條件。
4.5合理有序開采及災害治理恢復
采礦前,在壓礦地區實行一次性徵地,減少採空塌(沉)陷損失。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除了進行村莊搬遷、重點交通和水利設施布置禁采區或留設防護煤柱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重點建築物不受損害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塌(沉)陷地區進行治理和復墾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塌(沉)陷區內大部分土地可以復墾還田,少部分地區塌(沉)陷程度嚴重,常年積水或地形起伏過大,不能復墾,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可修建公園,既美化環境又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5結語
本文以全省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為基礎,通過對災害現狀分析,結合礦山開采規劃對災害趨勢進行了分析,對前人在礦山災害防治的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梳理總結,希望能對礦山地面塌(沉)陷的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
⑺ 淺談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生態環境的關系及其保護
邢永強張璋張洪波楊皓宇
(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鄭州 450016)
《河南地球科學通報》,文章編號:978-7-80246-005-8-325-4
摘要 首先介紹了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內涵,分析了它們之間易引起混淆的異同點,其次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進行了評價與說明,最後指出必須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以及當前地質環境保護應採取主要措施。
關鍵詞 地質環境 環境地質 生態環境 地質災害 保護措施
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社會,由於生物、大氣和水容易受到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改變,而岩石圈的影響則相對小一些,因此,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中,將生物圈環境、水圈環境和大氣圈環境歸類到生態環境范疇。每當人們提及環境時,聯想到的主要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壞等,而對岩石圈環境的關注則遠之不及。
近50年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激增,人類對環境的干預愈來愈強烈,開始超過自然環境本身的演化過程,如目前人類每年約消耗500×108t礦產資源,已超過大洋中脊每年新生成的300×108t岩石圈物質(黃潤秋等,2001),並影響到岩石圈系統。由此,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環境概念。
1 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內涵
地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殼表層的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質體及其活動的總體,包括地球表層岩石圈和風化層兩部分地質體的組成、結構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地質環境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從地表或岩石圈表層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地殼深部)的客觀實體,包含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三個基本要素。它是與地質作用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它與自然環境一樣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主要是指其整合性與資源性(林道輝等,2002)。整合性是指地質環境的空間與要素密切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地質環境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中,離開了空間也就談不上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包含許多自然因素與條件,如地層、岩石、礦物、構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地球化學元素、地球物理參數、各種地質災害體等;只有空間與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稱為地質環境,僅有空間或僅有要素都不能成為地質環境。資源性是指地質環境的主要因素既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又具有資源功能,具有雙重屬性,可稱為某種特定的地質環境。按地質環境的上述自然屬性,可將其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常規地質環境,是指在一定空間中,一些常規的基本要素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地質環境,它們往往反映某個地域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地質環境。另一種即資源性地質環境,是指幾個具有雙重屬性的要素在一定空間中有機地結合而成的一種特殊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的社會屬性是指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整個社會。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也參與了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這種改造作用的方式和強度在某時某地甚至會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從而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條件,這就決定了它與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物質基礎的自然資源不一樣,它不可能用來經營而獲取利潤,只能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而存在。
地質環境質量主要由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以及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因素決定(鞠美庭等,2004)。
環境地質學通常是指研究地質環境的基本特徵、形成機理和演化規律,以及人類工程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科學(王孟本,2003)。綜觀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可相應的將環境地質學分為常規性環境地質學與資源性環境地質學。前者主要是研究常規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後者主要是研究特殊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按不同的地質環境又可將其分為若干個環境地質子學科,各個子學科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更次一級的子學科,在這些學科指導下進行的地質工作即環境地質工作,包括地質環境的調查、研究、監測、預報等。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由自然環境、工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研究的空間范圍是從地表(岩石圈表面)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空間頂部。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由氣候、氣象、水文、生物、土壤、地貌和光熱等自然條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決定。其中,以林業為主的生態體系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工農業及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是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而水資源子系統則是各子系統之間聯系的紐帶。
2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從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內涵分析,它們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既存在相對的獨立性,也存在著相對的統一性(王如松,2005)。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首先,盡管兩者屬環境體系的兩個領域,但在研究對象上存在明顯的區別。地質環境主要研究以岩石圈和地下水圈為主體的地質體及其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文地質作用相關聯的各種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主要研究以大氣圈、生物圈和地表水圈為主體的各種環境問題;其次,盡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都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的客觀實體,但前者主要指地表以下,而後者主要指地表以上;再次,地質環境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地球內、外動力長期聯合作用的結果,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是相對穩定的。而生態環境盡管也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制約,但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關系更加明顯。另外,一旦地質環境遭受破壞,將具有難以恢復的特點。相比之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要直觀一些。如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靠自身的凈化作用進行解決,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地表水的污染可以通過添加化學葯劑或者通過排泄與補給的辦法予以解決,需要的時間要短得多。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統一性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兩者同屬於環境范疇,研究目的都涉及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其次,在研究內容上兩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如地表的土壤環境是它們共同研究的對象;再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存在著密切相關的動態平衡關系,如水文環境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總是互相流通、互相轉化,一旦其中的一個因素遭受污染,必將引起另一因素變化。
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生態環境是地質環境的「屏障」,對地質環境起著巨大的保護作用。當生態環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或大氣降水與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將導致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載體」,對生態環境起著一定的控製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種屬與空間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質體特徵與水文環境、地質背景與社會經濟狀況之間均存在著一定的相依聯系。
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便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集人—地—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一切環境要素於一體的整體(黃潤秋等,2001)。生態地質環境是這一整體的完整表達,它不僅包括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全部要素,還包括兩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新的環境要素。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場所。人類依賴生態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惡化將導致地質環境的脆弱,地質環境的好壞關系著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通過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予以實現,而地質環境是在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難以恢復性特徵。人類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必須有效地保護地質環境。
3 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過程中所依託的地球表層岩、土、水共生的地質系統。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出現和變化的。地質災害具備自然屬性、社會(災害)屬性和資源屬性等基本屬性,它既是一種自然動力現象,又是人類參與造就的產物,還是人類作為生產、生活的資源乃至生存之地(如古滑坡泥石流堆積地和大江大河的洪泛區)。地質災害起源於地質環境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力來自於地外天體、地球內動力、地球表層外動力和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共振」或耦合作用。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階段,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將同步增強,必然導致地質環境變化的動力耦合作用增強,只有主動應對才是避免地質災害趨勢增強的正確選擇。
4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實施新的發展戰略,通過實施全方位的國家創新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要達此目的,必然涉及廣大農村基礎工程和公共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固體礦山、油氣水能源及交通工程等對地質環境的廣泛利用,也就必然廣泛地影響地質環境的自然演變進程,使地質環境變化的范圍、方式和強度呈現出新的態勢,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為避免和減輕負面的風險,就必須創新觀念,從人類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的願望出發,變單純地保護地質環境和被動地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就是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規范人類自身的行為融入順應與改造自然過程之中,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減輕地質災害(張芹,2001)。奉行「以人為本,持續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的理念,就必須倡導建立政府、科技界、工程企業界與公眾社會「四位一體」的減災戰略「夥伴」關系,形成多方協調的聯動機制。在這個體系架構中,科技界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有責任盡快建立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技術體系,即區域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功能區劃—工程容量評價—地質災害防治風險評估與管理等逐次遞進的工作支撐,並逐步實現法規化和社會契約化。
在國家層面,要組織調查、監測和研究地球表層系統過程的環境和災害效應、人類活動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機制,甚至包括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學與倫理學。通過建立國家重大地質災害風險防控與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台,實現更加主動地為人居環境減災服務,更加主動地為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與運營安全服務,更加主動地為提高社會減災意識服務。因此,立足於增強公共服務意識、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和端正公共服務態度的基本原則,國家公益性地質隊伍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實現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去開拓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總結新認識、提煉新理論、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新程序)、推出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劉傳正,2007)。
5 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第八條:強化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是減少地質災害損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作。實施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水平。《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七個主要預期指標和七項主要任務中明確要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以上,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防治能力。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當前應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強化礦產資源規劃與開采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體系,其中包括了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規劃。加強規劃的實施,可以科學有序地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全部關停禁采區內的采礦企業,控量開采限采區內的礦產資源。一些礦山環境問題嚴重地區必須啟動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土地復墾、礦區生態環境重建(恢復)工程,為生態礦山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先進技術方法,加快礦山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研究工作。採用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不同礦區、不同地質環境的示範調查研究,編制出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礦山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3)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礦山環境的動態監測與預測。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結合各地區的規劃總體目標和不同地段的規劃功能,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的整治規劃,從而實現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加強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礦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後,首要任務就是及時有效地恢復治理,以避免礦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由於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很多屬於歷史「積淀」,並非「一朝一夕」所致,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生態礦業)的實施,需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可實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補貼政策,變「誰破壞,誰治理」,為「誰破壞,誰負經濟責任」。以執法的角度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市場掛鉤,使專項資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復墾受獎,不復墾受罰。
參考文獻
鞠美庭,池勇志,李洪遠.2004.環境學基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李天傑,寧大同,薛紀渝等.2004.環境地學原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林道輝,沈學優,劉亞兒.2002.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進展.環境污染與防治,24(2):120~123.
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概念的起源與內涵.生態學報,23(9):1910~1914.
王如松.2005.生態環境內涵的回顧與思考.科技術語研究,7(2):28~31.
邢永強,馮進城,竇明.2007.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理論與實踐.北京:地質出版社.
邢永強,郭新華.2006.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及對策.河南國土資源,46(6):26.
張芹.2001.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可持續發展.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2(3):43~46.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rotection betwee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Xing Yong-qiangZhang ZhangZhang Hong-boYang Hao-yu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ces some conceptions and connotations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hen gives some evalu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 aster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finally advance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used continuously,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s key measures to prot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day.
Key words: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geological disasters;protection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