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張毅

中國地質科學院張毅

發布時間: 2021-02-21 10:41:46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不同等級的不同檔次
在中國科學院的職稱體系裡,研究員是自然科學研版究系列崗位的一權種,他(她)們通常都會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專業技術崗位各設置12個等級,研究員崗位設4個等級,分別對應國家通用專業技術崗位等級一級到四級, 對應於教育事業單位的教授一級到教授四級。其中研究員一級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研究實習員(助理工程師)崗位設2個等級。在這種場景下,研究員通常翻譯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2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57人,副高級職稱63人,中級職稱101人;有博士學位的137人,碩士學位48人。內設機構包括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礦床地質》和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

2013年,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橫向和其他類科研項目213項,總經費2.18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09項,經費3041萬元;部級項目95項,經費1.73餘億元;橫向項目12項,經費1275萬元;省級地勘項目3項,經費139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6篇,其中,SCI收錄國外論文33篇,SCI收錄國內論文17篇,EI收錄論文26篇,國內核心101篇;出版專著5部;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4項。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國情調查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中),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右二),副所長毛景文(左二),副所長王宗起(右一),副所長邢樹文(左一)

袁順達榮獲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

3人分別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突出貢獻獎;1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3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人分別獲得第14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和銀錘獎;4人入選第三批地調局地質英才計劃;1人獲得李四光優秀學生獎和程裕淇優秀學生論文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1人擔任經濟地質學家學會理事,1人擔任國際礦床成因研究協會稀缺金屬工作組秘書長,1人新擔任第六屆同位素專業委員會委員。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副所長毛景文,副所長王宗起,副所長邢樹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組上部發現含大量苔蘚蟲、海綿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鏡層和生物礁

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林西組上部發現海相化石。古亞洲洋在興蒙地區的最終閉合、興蒙海槽褶皺隆起的時代是地學界長期爭論的重大地質問題,爭論的焦點是以林西組為代表的晚二疊世構造—古地理環境。本次研究在內蒙古東部林西縣官地剖面林西組上部首次發現多個海相灰岩透鏡層和厚層塊狀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蘚蟲、海綿、鈣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結果Z值平均為116.1,接近海相灰岩經驗值120,結合其他剖面相同層位發現的海相沉積,表明興蒙地區在晚二疊世晚期仍屬海相或以海相為主的沉積環境。這一發現對釐定興蒙海盆的最終閉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並將促進東北—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戰略接替新層系常規油氣、頁岩氣(油)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部署思路的調整。

西藏班怒成礦帶中段找礦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拼貼的兩條主縫合帶之一,不僅是研究全球大陸動力學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極其優越的成礦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多金屬礦產資源。雄梅斑岩銅礦是近年來在藏北空白區開展遙感異常檢查時在成礦帶中段找到的地表露頭礦,通過礦區大比例尺填圖,初步查明了銅礦體的規模和形態,目前已控制地表銅礦(化)體東西長近1000米,南北寬近800米,具有大型礦床潛力。該礦床的發現和評價為班怒成礦帶中段地質找礦帶打開了新的局面。

雄梅銅礦含礦斑岩露頭及其銅礦化

華南西部地區晚白堊世成岩成礦作用深部背景與過程示意圖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兩條斑岩銅礦帶

雲南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床研究取得新認識與新進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堊世,個舊地區的地殼物質與地幔物質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區內錫多金屬礦集區的礦化與同期發生的岩漿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聯系,提出礦床為岩漿熱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區礦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構造演化與大興安嶺北段多金屬成礦關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帶可能在中三疊世末期碰撞閉合,大興安嶺北段早中生代期間(250~160Ma)的構造、岩漿與成礦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響,自160Ma左右才轉為太平洋構造體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構造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並在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即①250~225Ma(T1+2):興蒙造山後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動陸緣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八大關斑岩型銅鉬礦);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陸內俯沖,陸陸碰撞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鉬礦、沙麥鎢礦);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階段(代表性礦床如烏奴格吐山斑岩型銅礦,紅花爾基鎢礦,三礦溝矽卡岩型銅礦);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後伸展跨塌階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後伸展垮塌與太平洋構造域陸緣岩漿作用聯合作用階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熱液型鉬鉛鋅金銀多金屬礦成礦作用時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鉬礦,二道河矽卡岩型鉛鋅礦、甲烏拉熱液脈型鉛鋅銀礦)。

瓊河壩覆蓋區實現找礦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東准瓊河壩覆蓋區隱伏礦預測與找礦取得重要突破。開展了隱伏礦靶區優選和示範評價研究,識別並提出覆蓋區隱伏礦地球物理異常關鍵標志,在東准瓊河壩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採用研究項目確定找礦靶區,基金預查項目適時跟進的策略,對拉伊克勒克靶區進行了驗證,在厚覆蓋區成功發現了斑岩—矽卡岩銅礦,僅在局部勘查已獲得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量為245.4萬噸(平均品位50.4%);銅金屬量12.1萬噸,其中富銅礦4.4萬噸(平均品位2.35%),通過綜合資料分析,該礦成為大型銅礦的前景十分明朗,為東准地區找礦突破打開了新局面。

大瑤山地區與加里東期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鎢鉬銅成礦作用。提出大瑤山地區存在加里東期與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成礦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是今後大瑤山地區找礦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礎上,提出古龍—倒水—夏郢和大黎斷裂帶兩個找礦遠景區,並在已知社垌大型礦床外圍新發現了3個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鉍礦床,在成礦理論創新指導礦產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績。

廣西大瑤山地區主要礦床時空分布圖

石英大脈型礦體

③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8月 ,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管理的公版益性地質調查權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的技術支撐機構,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和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方法、器具設備的研究與推廣應用,開展西南地區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工作。
成立時間:1978-08-08

④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在歷屆所長的領導下,在李四光、孫殿卿、陳慶宣、吳磊版伯、楊開慶權、胡海濤、崔盛芹等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全所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勤奮實踐,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其它學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任所長: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長:孫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長: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長:吳淦國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長:董樹文研究員(1998-1999)
第六任所長、黨委書記:楊萬來(2000-2005) 第七任領導(2005年--)
所長:龍長興博士
書記:徐龍強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馬寅生研究員、侯春堂研究員 。

⑥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設16個全國性、區域性、專業性的研究機構,1個國家級地質博物館,以版及50多個實權驗室。辦有20多種專業刊物。 1976年成立於桂林。設有區域岩溶地質、岩溶水文地質、岩溶工程地質、岩溶探測技術、岩溶地質科技情報、實驗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研究解決中國岩溶形成發育規律、岩溶水資源的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其探測方法,以及岩溶區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岩溶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治理、岩溶地質災害問題和有關技術方法問題;開展國家性岩溶資料的綜合、總結和研究、發展岩溶地質理論和岩溶探測技術,為中國岩溶區的國土整治、規劃服務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關系

中國地質科復學院 是國土資源部屬地制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國土資源部工作職能和國際科技前沿,從事相應的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及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研究及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⑧ 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主要任務是合理開發我國的礦產資源。
注冊資本:1817萬人民幣

⑨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副部級

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