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地質災害案例
㈠ 2010年廣西特大暴雨災害事件的第一輪大暴雨詳細事件
剛經歷完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廣西又面臨嚴重的洪澇災害。2010年5月31日晚間至6月2日,中國南方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遭遇強降雨,多地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降雨量。強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來自廣西民政廳的統計,截至6月2日11點30分,廣西已有7市19縣(市、區)的169.58萬人受災,累計緊急轉移安置66473人,直接經濟損失6.65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業損失2.54億元。
據介紹,梧州市岑溪,防城港市港口區,貴港市平南、桂平,玉林市陸川、博白,河池市東蘭、南丹、天峨、都安,來賓市忻城、武宣、合山、興賓等縣(市、區)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受災最嚴重的為來賓市,全市75萬人受災,近4萬人被轉移。
在防城港市港口區,因為此次降雨引發山體滑坡、房屋倒塌造成2死3傷。
6月1日,河池市東蘭縣2人因災死亡。
6月1日,貴港市平南縣思旺鎮1000多名村民被洪水圍困,當地緊急組織救援人員經過5個多小時努力,終將被困民眾轉移到安全區域並得到妥善安置,無人員傷亡。
6月1日19時到2日8時,梧州市所轄岑溪市(縣級市)普降大暴雨,最大降雨量達230毫米,該市南渡鎮南渡社區3000多人被洪水圍困,目前已緊急轉移並妥善安置。岑溪市一民宅當日凌晨遭山體滑坡摧毀,屋內一家6口至今生死未卜。
6月2日上午,玉林市容縣六王鎮遭遇大暴雨襲擊,該鎮六王村龍井小組,陳村、龍頭村多處房屋因山體崩塌被掩埋,致4人死亡,多人失蹤。
來賓一天降雨超460毫米 超過新疆三年
位於廣西中部的來賓市,從5月31日20時到6月1日16時,出現了一次大范圍強降雨天氣過程,累計雨量超過250毫米的有11個鄉、鎮,最大降水出現在興賓區遷江鎮,降雨量超過466毫米,這也是來賓平均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數字還相當於中國西北地區新疆年均降雨量的3倍。其中來賓市區降雨量突破440毫米,為有記錄來最大值,超過300年一遇。
多校停課 消防出動沖鋒舟轉移被困師生
這場暴雨,使廣西部分地區交通中斷,學校內澇。來賓市實驗中學遭受水淹,消防戰士動用沖鋒舟將800名被困師生救出。強降雨也使得來賓市中小學全部停課。
不僅來賓市,此前遭遇嚴重乾旱的河池市也遭受強降雨襲擊,該市東蘭縣民族中學、向陽小學等7所學校不同程度受災,其中武篆小學水淹達1.2米深,住在一樓的學生全部被轉移至二樓;該市都安縣地蘇鄉萬良小學水深超過1米,目前全部師生已轉移到安全地帶。都安縣84所學校2.5萬師生因災停課。
位於廣西東部的梧州市,從5月31日傍晚至6月2日8時也普降大雨到暴雨,有10多個鄉鎮降了超過100毫米的大暴雨,最大降雨出現在蒙山縣文圩鎮,雨量高達213.1毫米。該市藤縣大黎鎮遭遇暴雨、雷電襲擊,包括鎮政府在內的全鎮大部分地區停電,通訊受阻,所有中小學校都已停課。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新聞發言人李清先告訴中新網記者,教育廳已經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廣西學校做好抗洪防澇應急預案,加強校舍安全排查。目前,受災的地區沒有發生學生傷亡事故。
阻斷交通 三大幹線近百趟火車受影響
廣西來賓、柳州等地暴雨使湘桂線(湖南―廣西鐵路)部分路段被洪水淹沒道床,焦柳線(河南焦作―廣西柳州鐵路)、黔桂線(貴州―廣西鐵路)分別出現了暴雨形成的泥石流危及行車安全的情況,三大鐵路干線被迫封鎖區間,中斷行車。
6月1日,從廣西首府南寧始發北上的多趟列車停運,在南寧的3000多名旅客受到影響。據悉,此次水災造成多趟旅客列車滯留南寧、柳州、來賓等車站,影響近百趟列車正常運行。至6月1日下午,上述三大主幹線恢復通車,截至晚間22時,多列滯留火車開始正常發車。
此外,由於連降大雨,6月2日上午8時20分桂林市龍勝至資源公路發生塌方,造成交通中斷,當地正組織人員搶修。而1日晚至6月2日早晨廣西玉林出現了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最大雨量達250毫米,降雨使玉林市北流通往廣東化州寶圩的舊北寶線路段出現大面積塌方,道路中斷,路政人員正在清理塌方泥土。
廣西緊急部署防汛救災 國家防總派工作組指導
廣西等地災情引起中央領導的關切。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總總指揮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西南、華南等地進一步做好暴雨洪水防範工作,科學有序地轉移被困群眾,及時有效地排除水庫險情,盡力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6月1日晚,廣西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指揮部領導成員緊急會議,對當前廣西防汛
搶險救災工作進行緊急部署,要求各級各部門進一步做好強降雨的防範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當晚,國家防總緊急派出工作組到廣西指導救災。
中央氣象台6月2日6時發布暴雨藍色預警,6月2日8時到6月3日8時,廣西東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還將伴有短時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因此,廣西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其中受災害最為嚴重的廣西玉林容縣,6月2日凌晨,遭大暴雨災害襲擊造成山體滑坡,截至3日上午10時,已致23人死亡,7人失蹤,3人受傷。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泥石流經過之處樹木傾倒。當日凌晨,廣西玉林市容縣六王鎮、楊梅鎮遭遇大暴雨襲擊發生山體坍塌。當地已經救援工作已緊張展開。
受災最較為嚴重的來賓市,5月31日起突降強暴雨,24小時之內降雨量最高達469.8毫米,為當地有水文數據記載以來之最。全市75萬人受災,近4萬人被轉移。其中,廣西來賓市遭受54年來最大強降雨天氣過程,來賓市實驗中學被洪水淹沒,積水最深時在1.5米左右,800多名學生被困教學樓內。經全力搶險,被困學生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持續大暴雨還導致廣西境內湘桂、焦柳、黔桂等線發生多處水淹道床、路堤沖空等水害,導致線路中斷,35列旅客列車晚點。目前上述線路已恢復通車。 新華網廣西頻道6月5日電(記者周丹丹李斌)受暴雨洪水影響,廣西來賓、玉林、梧州等市發生嚴重洪澇和地質災害。記者從廣西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截至目前,強降雨已造成51人死亡,2人失蹤。暴雨引發的地質災害仍在延續。 據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廣西因災減產糧食15.085萬噸,水產損失5565.8公頃1.7627萬噸。75個企業停產,損壞灌溉設施3999處,損壞水庫15座。
目前暴雨引發的地質災害仍在延續。6月3日來賓市興賓區良江鎮吉利村和山背村附近出現地面下陷,當地政府迅速把兩個村600多名村民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受地陷影響,地質災害已波及到吉利村附近的吉利水庫,這座水庫庫容有52萬立方米。由於吉利村地面塌陷有可能危及吉利水庫大壩安全,水庫下游可能受威脅的3100名群眾已全部緊急疏散到安全地帶。同時,大壩右壩端破壩施工已於6月4日14:30開始實施,據現場的水利專家介紹,5日13時左右吉利水庫大壩將放至死庫容。
㈡ 梧州市的地質狀況 不要填什麼地址危害及防治 要具體情況 像什麼地質之類的
梧州市地處廣西東部丘陵地帶,市區地貌屬侵蝕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碎屑岩和花崗岩構成,岩石風化強烈,結構鬆散,透水性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年年發生,是廣西地質災害高危險區。
㈢ 廣西自然災害史
1)據記載,從公元107~1912年的1805a中,廣西有335a發生洪澇災害,平均5.4a就有一年發生洪災;從民國元年到38年中,共發生水災327次,平均每年發生8.6次;1949年後45a中發生水災1381次,年均30.7次,可見廣西水災十分嚴重,有逐漸加劇的趨勢。其中最嚴重的是1915年洪災,梧州水位27.07m,全市80%的城區被淹,為百年一遇洪水。柳州市1902年洪水位91.47m,1924年洪水位90.49m,1949年洪水位89.31m,1988年洪水位89.04m,1994年洪水位89.25m,1996年洪水位92.43m,都是造成損失慘重的特大洪水。南寧市最高水位為1881年79.l0m,1908年76.13m,1913年78.10m,1937年77.58m, 1968年76.39m,2001年77.47m,其中1968年受淹面積達83.83km2,損失3500萬元。
廣西洪災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兩岸及山間盆地與山前地帶。其中,以柳江流域和潯江河段最為嚴重,其次是鬱江、桂江、南流江、左江、右江等。山間盆地和山前地區河流雖短小,但坡降大、支流多,因此,雖然洪水過程短,但水位暴漲暴落,亦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如蒙山盆地、象州中平—羅秀的大瑤山山前平原等洪災災損都很嚴重。
2)廣西洪災嚴重的原因主要是季風氣候造成的降雨年內、年際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的降水占年雨量的 40%~60%,桂北春季雨量占該地區全年雨量的 40%左右,夏季佔37%左右。另一個原因是地形影響,造成雨量的地域性差異,山地迎風坡(東南坡)雨量多。廣西有3個多雨區,分別是:①十萬大山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如防城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822mm,那梭為3700mm,長歧站1990年降水量多達5005.8mm。②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如昭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2047mm。③越城嶺至大苗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融水等地,如永福多年平均降水量 2002mm。雖然河流中上游地區河岸陡高,但洪水位也高,所以地勢稍低平的地方很容易被淹。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洪澇災害的因素也在增多。廣西澇災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江、大河堤防高,排澇設備少,支流洪水無法及時排干而成澇。這是防洪工程措施的致命弱點,尤其在上游洪水與區間洪水同時暴發時最為嚴重;二是廣西石灰岩地區窪地和谷地地形封閉,地表水通過落水洞排走。暴雨時,地表匯流過多,地下管道排水不及,造成窪地和谷地受澇,值得注意的是建築工程特別是水利工程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河坡降變小,使窪谷地積水排泄疏干速度下降,造成澇災。如20世紀90年代大化、岩灘兩電站造成東蘭、大化上萬畝谷窪地耕地受澇,長達2~3個月,直到2012年排澇隧道建成澇災才有所緩解。
3)廣西雖然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年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因此少雨年份旱災亦十分嚴重。從公元714~1912年的1198a中,受旱371a,平均每3.2a就有一年乾旱;從民國元年到38年發生旱災273次,1949年後到1992年發生旱災1981次,平均每年發生46.1次。俗話說:「洪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每次旱災發生往往有數縣甚至數十縣遭受損失。如1949年後一年中受災縣數達21~44個縣的重災年就有24個年次,受災45個縣市以上的特大災年有10個年次,其中1963年有79個市縣遭受乾旱災害。
受季風影響,廣西冬半年易旱,春季和秋季是季風轉換時期,季風進、退的早晚可影響兩季開始和結束的早晚,常導致春旱和秋旱。夏旱有時也有發生,冬旱發生較為普遍。春旱主要發生在百色地區、南寧地區和欽州地區的西部,河池地區等,桂林地區很少春旱;秋旱地區的分布恰好與春旱相反,其中以全州、興安為中心的桂東北,柳州為中心的桂中,扶綏、上思為中心的桂南地區秋旱最為嚴重。
廣西乾旱的第二個原因是地形影響,山脈背風坡雨量偏少。廣西有3個少雨區:①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上游「三林」(田林、隆林、西林三縣)一帶;②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③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
廣西乾旱的第三個原因是地質地貌原因。廣西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大,共9.7萬km2,約占廣西總面積的41%。石灰岩地區地表缺乏土被與植被,降雨雖然不少,但水分大多漏到地下而無法保持在地表,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20~-50m 及以上。同時,桂西山地河谷深切,岸高水低。這兩種地區的水都難於提取利用,因此生活生產用水都十分困難。
4)冷害,包括早稻爛秧天氣、寒露風和霜凍等。冷害多是寒潮入侵造成的,因此,地形朝北開放的谷地及山地北坡的冷害要比背風坡(南坡)嚴重,高海拔山地比低海拔丘陵平原嚴重。如湘桂走廊、潯江河谷、桂北高寒山地等冷害較嚴重,向東南開口的右江河谷則較少冷害。如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廣西出現了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各地平均氣溫1.2~11.7℃,比常年同期低3.7~5.7℃,偏低程度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第一位。全廣西有230個站日出現結冰,104個站日出現凍雨,凍雨最長持續天數長達21d。全區108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1676.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0.5萬人,電力、交通運輸、農業、林業等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321.75億元。
早稻爛秧天氣指2~4月早稻育秧期間有強冷空氣影響廣西,低溫陰雨天氣導致秧苗爛死,造成大量種子損失,補秧又會使早稻成熟期推遲,也使晚稻插秧時間貽誤,抽穗揚花期易受寒露風影響,致使全年糧食產量減少。現在隨著育秧技術的不斷提高,爛秧天氣對育秧的影響已逐漸減少。
寒露風發生在寒露前後,強冷空氣南下,氣溫明顯下降,晚稻抽穗開花時受大風影響無法授粉,結不成飽滿的稻穀,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霜凍是由於寒潮入侵帶來的低溫使水汽在作物表層易形成霜,凍傷凍死熱帶和亞熱帶作物,最易受害的是橡膠樹和香蕉樹。1952年以來,在廣西東興、龍州一帶大面積種植的橡膠樹,歷受11次凍害後,現僅存活25%,割膠量很少。終霜(春季最後出現的霜)對春作物和果樹開花也很不利。
5)大風主要有3種:寒潮大風、台風和雷雨大風。大風以夏季最多,佔全年風日的41%,春季其次佔32%,秋季佔15%,冬季佔13%。大風的地區分布受地形影響,沿海及狹長低平地帶——南北向谷地最多最強。年均大風日,北海、潿洲多達39d,合浦、桂林、永福、梧州10d以上;最少是德保、天峨、憑祥和浦北等地,不足1d;湘桂走廊是寒潮南下廣西的主要通道,梧州地區是東路寒潮入侵路徑,也是台風西進的通道,所以,和沿海地區一樣風災比較嚴重。
極大風速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廣西內陸最高紀錄是百色地區1972年5月2日的大風,風速達40m/s以上。極大風速還有北海站38.1m/s(1971年6月28日)、玉林站37.8m/s(1973年4月24日)等。
6)重力地貌災害。崩塌,主要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其次是砂岩和花崗岩地區。原因是這些岩性的岩層岩體厚度大,垂直節理發育,岩塊易於分離,在坡面上多處於極限平衡狀態。在暴雨、地震或人為開挖的觸發之下岩塊崩塌到坡腳,造成坡腳房屋及道路、農作物受到破壞。廣西一般峰林和坡度較大的峰叢坡腳都有倒石堆積。
滑坡,廣西山地丘陵相對高度不大,滑坡規模一般也不大,多在10萬m3以下,但多具有群發性,有時在暴雨覆蓋范圍內通常有數十、數百處小滑坡同時發生。如 1994年6月,因暴雨造成都安下坳鄉板慶村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約有40處小滑坡,每處數千立方米不等。滑坡通常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和三疊系百逢組頁岩等組成的山地。如2008年5月上旬西林縣火亮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後期治理費用估算超過500萬元。
又如1984年6月22日和1986年7月21日,防城區葉園村花崗岩山地分別發生了兩次滑坡泥石流。據現場測量,滑坡體寬170多米,滑動的土石體超過20萬m3,形成長約2.5km的水石流,造成1人死亡,毀房18間,掩埋耕地3.33hm2,沖毀公路涵洞2座,路面100多米。
7)泥石流。廣西泥石流報道不多,但還是有一定的數量,只不過是因為泥石流多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造成的損失不大。同時,廣西泥石流規模較小,流域面積一般不超過1km2,所以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泥石流一般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等地區。泥石流的危害在於泥石流堆積覆蓋農作物和房屋,甚至埋葬人畜。如1983年6月資源縣城暴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傷6人,為廣西見報最慘重的一次泥石流災害。
8)水土流失。發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人為因素往往佔主導地位,但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通常是特定的自然區域,具有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因此,也可作為自然災害開展深入的討論。據 1988年統計,廣西水土流失輕度侵蝕面積 15719.88km2,中度侵蝕9668.9km2,強度侵蝕3796.4km2,極強度侵蝕812.2km2,劇烈侵蝕588.4km2。廣西石灰岩地區9.1萬km2,目前已有18341km2變成裸岩荒漠。其中,石灰岩地區的石灰岩溶解流失是一種化學溶蝕過程,也是一種必然的流失,對人類生活包括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有些部門也把這種自然溶蝕流失過程劃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在於土壤流失,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區土被本來就稀少,土壤流失後是很難再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廣西的水土流失尤其是石灰岩地區的表土流失是一種致命的創傷,其後果遠比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
石灰岩地區水分最易流失。除石灰岩地區外,花崗岩、硅質灰岩、泥頁岩(尤其是三疊系百逢組)地區表土及風化殼最易流失。
思考題
1.我國自然災害有何特點?
2.我國階梯狀地形對自然災害的形成有何影響?
3.參考廣西的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家鄉的自然災害形成條件。
㈣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71 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年以來,國務院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別是國務院第 157 次常務會議對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總體部署。2011 年 6月,國務院印發了 《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 《決定》,大力推進防治體系建設,著力加強汛期防範工作,並取得了明顯進展。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決定》的同時,認真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治體系建設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結合相關部門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對 《決定》貫徹落實和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認真梳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予以通報。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其特徵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蹤,137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40 億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5 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與過去 5 年同期平均數相比,發生數量相當,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質災害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為主,累計 13092 起,占總數的 90%。9月份,陝西、四川等省連續出現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出現多日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14 億元。
二是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全國共計發生11474 起,占總數的73%。滑坡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強降雨條件下呈現群發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響區的南江縣受降雨影響,引發地質災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蹤,多處基礎設施受損。
三是地質災害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陝西等 7 省 (區)共發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質災害多發,從 6月至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72 起,累計造成 21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96%和 79%。
各地通過組織開展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共確認新生地質災害隱患點 1.9 萬處,威脅人員 76.4 萬人。對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開展了應急處置,並納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體系。
二、防範工作部署早落地實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最高價值准則。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011 年 2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5月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為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防災信息。7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今年以來,我部針對降雨、雨雪冰凍、融雪等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129 次,發出通知 份。
二是檢查指導突出重點。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個由部領導、司局長帶隊的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407 次,組織專 業 技術 人員 4.1 萬 人 指 導 各 地 開展 地質災害 隱患 排 查 巡 查 復 查工作。
三是監測預警及時准確。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文件,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共製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
四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針對突發地質災害,我部派出 30 個應急工作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派出 3106 個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堅持做好應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參與應急值守,報送有關信息 600 多條。
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加強群測群防、預警預報、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等工作,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強
一是通過開展以縣 (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 「十有縣」建設,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全國 「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今年累計有 4.1 萬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應急處置宣傳培訓工作。
三是依託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基地建設、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汶川地震帶科學鑽探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四是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幹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針對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單位開展防治施工與監理培訓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單位、8000 多人參加培訓。
五是各地加強了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目前,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 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 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及時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2011年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400 多起,避免 3.5 萬人傷亡。
(二)綜合採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質災害威脅
我部積極指導各地在扎實做好監測預警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手段,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建設工作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一是通過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共實施2260 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脅 87.8 萬人的地質災害隱患,可保護經濟財產240 多億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應對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通過實施科學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還復雜的情況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災害再次發生。
二是通過搬遷避讓有效規避地質災害。各地結合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開展受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今年全國共實施 6438 處 28.1 萬人的搬遷避讓。福建省將 「造福工程」搬遷避讓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計劃通過兩個階段的努力,實現 13 萬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搬遷任務。陝西省則結合陝南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 5 ~10 年左右時間,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 60 萬群眾逐步搬遷至安全地帶。
三是積極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各地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組織機構和責任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力量和保險制度引入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廣西梧州市積極探索治理與搬遷避讓相結合的辦法,將地質災害防治與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利用、市政建設、城市景觀改造、城鄉增減掛鉤相結合,由點及面,化被動防災為主動防災,既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百姓所受的威脅,又通過建立新的社區讓百姓安居樂業。江蘇鎮江、甘肅蘭州、重慶、山西靈石等地政府積極引導、吸引社會技術力量和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
《決定》作為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得到各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貫徹落實工作深入推進。
(一)地方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狠抓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貫徹落實工作,加大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具體防治任務部署,加強演練培訓等手段運用。一是從組織機構上,全國已有 24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7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4 個市及近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山東、陝西、甘肅等省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年度考核內容。二是從經費投入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 50 多億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雲南、陝西、重慶、廣西、山西等省財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實上,各地加緊部署調查工作,廣東省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勘查目標。四是應急演練上,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563 次,參加人數達到 100 多萬人。通過演練示範,險情出現時,地方決策果斷,避險路線場所明確,防災減災效果明顯,對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訓教育上,各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防治知識宣傳與培訓。四川省在汛期培訓群眾 200 多萬人,浙江省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安徽省開展 「六個一」貫徹學習 《決定》活動,編制 《學習問答30 題》,對 《決定》 進行深入解讀和宣傳。
(二)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各相關部門全力支持,認真組織開展相關領域內的地災防治,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力度,部門分工協助的防治機制進一步完善。一是中編辦積極支持,我部在相關司局和直屬事業單位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牌子,配備專門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二是財政部進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億元增加到 25 億元; 交通運輸、鐵路系統分別投入資金 16.6 億元和 10 億元,開展 6585 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鐵路沿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民政部、財政部加大地質災害救災資金投入。三是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等部門在制定實施有關規劃和工程建設過程,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評估和監管,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推進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實施。四是水利部先後派出 19 個檢查組赴各地督促檢查山洪災害的防禦及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工作; 氣象部門在重點地區建設 1300 個鄉鎮自動氣象站、5000 個暴雨監測站,加強雨情動態監測; 鐵道部組織開展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排查。五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共出動兵力 10526 人、民兵預備役 11972 人、車輛機械 1420 余台、直升飛機 11 架,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累計轉移、解救群眾 2.9 萬人。
五、精心謀劃,扎實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且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還需一段時間,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將在謀劃長遠的同時,扎實做好當前工作。
一是繼續做好 《決定》的貫徹落實,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積極主動指導、督促各地制定相關貫徹落實意見和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將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 《決定》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配合國辦開展 《決定》貫徹實施的督促檢查。繼續開展以提升縣級防治能力為目標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規范化建設,開展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和調查評價、防治工程等技術規范編制工作,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是編制實施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防治項目的實施。《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全國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已徵求相關省和部門意見,將盡快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報國務院,同時我部將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三峽辦組織實施好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
三是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防治,扎實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過會商、動員、檢查等部署開展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在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力度,指導各地做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防治情況統計表 (略)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㈤ 廣西省梧州市龍圩區新地鎮訓村有沒有強奸案例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有是有的
不過這種事還是少點好
滿意請採納
㈥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風影響,汛期多出現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廣西每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大部分與降雨有關,特別是與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有關。每年汛期都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時期,在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的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災後處置等一系列應急工作。由於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發生發展趨勢、分布特點、穩定性評價等,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有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予以協助調查及技術指導,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將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技術工作支撐單位。該站成立於1981年,2000年機構改革後屬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直屬由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8年以前總站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的市級分站有6個,1個鎮級站。2008年,自治區編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貴港、來賓、賀州、崇左等市設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目前,除防城港和欽州兩市外(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北海、防城港、欽州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區各設區市全部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理順管理關系,2011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在防城港、欽州兩市分別增設地質環境監測站。近3年來,自治區財政加大了總站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設備購置費用力度,購置了V8多功能電法儀、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先進設備。近年來,總站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均超過200起。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在接到信息後能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搶險救援提供技術上指導。2010年,自治區玉林、梧州、來賓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總站反應迅速、技術過硬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為確保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處置;及時組織現場應急調查工作,編寫應急調查報告並及時上報。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各應急分隊本著為民服務、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宗旨,立即行動,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跋山涉水,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因與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積極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組織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及時將處於危險區的人員撤離,避免受災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充分體現了總站作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技術支持的職責,也體現了各應急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具體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及「6·15」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6月15日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千起,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圖1和圖2)。這兩次群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有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這兩次地質災害事件,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兩事件,社會影響極大。
圖1 廣西岑溪市馬路鎮社沖組地質災害現場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動,在趕往災點的路上,由於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艱難地步行了近5小時才到地質災害點現場,已近傍晚,總站應急人員顧不上休息與吃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連夜奮戰,爬上還存在相當危險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圖3和圖4),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范圍及地點,及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隱患點,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穩定了災民的情緒,排除了災民對安置點是否還會發生同樣地質災害事件的擔心,當晚和當地的災民共寢農舍。通過總站技術人員的調查確定,及時地為當地的災民提供了安全的臨時安置場所,指導尋找失蹤者的救災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為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為當地政府排憂解難,穩定災民情緒,使搶險救災及災後處置能及時有序地開展,地方政府對總站應急隊員的工作十分滿意,予以充分肯定。
圖2 廣西蒼梧縣沙頭鎮杉木坪組地質災害現場
圖3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右一)、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黃惠民站長(左一)現場察看災情、匯報
圖4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趕往地質災害現場
2.2011年全州「5·9」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時~13時30分,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山體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造成22人失蹤(在後來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災害發生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肖建剛廳長在北京電話指示張文軍副廳長立即帶領導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工作,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4點35分接到地質災害發生信息後,迅速啟動地質災害調查應急預案,受廳指派,黃惠民站長率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當天下午16時趕到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圖5和圖6)。總站應急人員一到地質災害現場,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爬上高陡的還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岩石裂隙特別發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強降雨的作用而引發滑坡發生,而且是一處高位的滑坡,下滑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及存在的隱患,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提出了監測監控措施及要點。指導尋找失蹤者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總站應急技術人員與當地搶險救災指揮部歷時9天,日夜奮戰在救災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由於技術服務到位,整個救援過程沒有發生二次災害(圖7和圖8)。特別是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的調查結果,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定與認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為搶險救災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據,穩定了受災居民的情緒,為政府排憂解難,使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最終使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完滿結束。地方政府對總站的技術支持及應急工作十分滿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評價。
圖5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桂林市副市長黃俊華和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文軍等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圖6 2011年全州「5·9」滑坡搶險救援現場
圖7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質災害專家接受媒體現場采訪
圖8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在滑坡現場調查
二、發揮專業優勢,大石山區找水打井立新功
1.應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廣西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少雨與大石山區岩溶地表乾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疊加,出現了百年一遇特大乾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為嚴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廣西全區有12個市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784.45萬畝,其中輕旱464.43萬畝,重旱294.50萬畝,乾枯25.52萬畝,旱地缺水406.94萬畝。因旱導致176.46萬人、87.0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河池市60.18萬人、百色市86.29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18.77萬人,其中河池市12.97萬人,百色市也達到5.8萬人。飲水困難人口以每周20萬的速度遞增。3月17日下午,廣西啟動旱災預警應急預案二級應急響應。
災情牽動了廣西國土資源系統職工的心,旱災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緊急部署有關抗旱工作,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下屬的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廣西北海水文工程礦產地質勘察研究院、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廣西272地質隊、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專業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也派出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歷時70餘天,累計完成嚴重乾旱地區873個缺水村屯水文地質調查、完成290個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鑽機,累計施工鑽孔255個,鑽探進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處,總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決1324254人或2204893頭牲畜飲用水問題(圖9至圖15)。
圖9 村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心水
圖10 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啦
圖11 村民取水的場面
圖12 錦旗表心意
圖13 都安縣隆福鄉漁洞村漁洞屯打井出水後排隊等候取水的漁洞小學師生
圖14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看望鑽井隊幹部職工
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
圖15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南丹縣旱區為村民送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標本兼治抓好廣西的抗旱救災工作,加快大石山區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生產用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的決定》中「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發動專業找水隊伍,在大石山區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地質勘探,積極尋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廣西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找水打井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廣西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的水文地質調查,掌握了地下水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條件,編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實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庫1處,改善廣西30個大石山區縣(市、區)乾旱地區25萬以上群眾的飲水條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項目完成了30個縣(市、區)1:100000水文地質調查,面積89206.1平方千米;編制完成了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完成756個缺水村屯1:1萬水文地質調查和707個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鑽孔817眼,鑽探總進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晝夜151067噸,可供300餘萬人飲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後可解決當地515個缺水村屯32.4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難問題。
㈦ 廣西近期的洪水造成的損失是怎麼樣的
截至6月8日19時近日持續強降雨造成廣西共109.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人,因災失蹤1人,已緊急轉移安置14.79萬人。截至9日12時,廣西移動因災基站中斷1149個,累計影響用戶約18.69萬戶,其中,桂林、柳州、梧州、百色、河池和賀州受災最為嚴重。廣西道路多路段發生水毀險情,普通國省干線累計中斷26條(國道11條54段、省道15條47段),災毀損失累計1724萬元。
高速公路方面,6月1日至6月9日15時,廣西高速公路共發生水毀塌方222處、累計沖毀路基0.335公里,累計造成交通中斷11處(全幅阻斷3處,半幅阻斷8處),累計損失金額約1805.01萬元。
受汛期暴雨及地質災害影響,6月1日至6月9日,廣西道路客運班車停班共795班次。其中,6月9日當日全區道路客運行業上報因汛期暴雨及地質災害造成客運班車停班共522班次,主要集中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
(7)廣西梧州地質災害案例擴展閱讀
灕江桂林城區至陽朔興坪鎮河段又將漲水
受強降雨影響,灕江、洛清江、湘江、古宜河干支流出現了漲幅0.5-2.54米的漲水過程,灕江支流甘棠江靈川縣城河段出現了超警洪水。
預計未來3~8小時,灕江桂林城區至陽朔興坪鎮河段將出現警戒水位左右的洪水,古宜河龍勝縣城河段將出現超警0.5米左右的洪水;市區、靈川、龍勝、臨桂、興安、資源等縣(區)部分中小河流將出現超警洪水。
桂林水文中心於10日11時50分發布洪水藍色預警,提請雁山區草坪景區、陽朔縣楊堤鄉碼頭、興坪鎮碼頭老街等級上述縣區沿河低窪地帶有關單位和社會公眾加強防範,及時避險。
㈧ 藤縣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避讓實景演練實施方案
藤縣人民政府
(2013年4月)
一、應急演練的目的
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檢驗各單位在地質災害發生的緊急情況下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人民群眾的防災自救意識,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應急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發生滑坡,且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情況十分緊急,需要立即啟動《天平鎮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縣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由天平鎮政府組織學校和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進行搶險救災並撤離危險區域83名群眾,盡快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三、應急演練的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演練的組織
1.應急演練單位
由藤縣人民政府、縣地災辦主辦,天平鎮人民政府承辦,縣國土局、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廣電局協辦。
2.邀請觀摩的有關部門領導
(1)梧州市國土資源局、市地災辦領導、市地環站領導。
(2)縣領導:莫奕堅、黃東明、蘭錦高、梁德林。
(3)梧州市兄弟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領導。
(4)縣安委會領導、縣應急辦領導。
(5)地災成員單位領導。
(6)縣國土資源局黃勇、譚中光。
(7)各鄉鎮分管國土工作領導、國土所所長。
(8)天平鎮各中小學校長。
(9)天平鎮各村(社區)主任。
(10)天平鎮鎮直單位領導。
3.參加演練有關部門領導
(1)天平鎮黨委、政府領導。
(2)天平鎮政府幹部、交通站、城建站全體人員(著裝)、派出所、衛生院、國土所全體人員、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全體群眾 天平鎮二中部份教師、學生(一個班,約40人)。
(3)縣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伍30人。
(4)縣公安、交警大隊共8人。
(5)縣衛生局8人。
(6)縣消防大隊6人。
五、演練時間
2013年4月27日19:30。
六、演練和撤離安置地點
(1)災害隱患點: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
(2)撤離安置點:天平鎮國土所臨時安置點。
七、應急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演練協調會議
為確保應急演練的成功,切實體現統一指揮、迅速、高效和部門協調的一體性,2013年4月24日16:00在縣政府第一會議室召開應急演練協調會議,會議由縣政府辦召集,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天平鎮直相關部門、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天平村委)等有關人員參加。
會議內容:
(1)由縣國土局譚中光副局長介紹應急演練方案。
(2)討論並修改完善應急演練方案。
(3)明確參加演練各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分工,落實任務。
2.演練指揮機構及分工
演練顧問:萬桂勇 梧州市國土局副局長
指揮長:莫奕堅 縣委書記
黃東明 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指揮長:吳振中 縣委常委、人民政府副縣長
梁志慶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黃勇 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
現場指揮:唐洪銘 天平鎮黨委書記
韋璐 天平鎮人民政府鎮長
主要負責:全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
現場副指揮:廖傑 天平鎮人大主席,楊禮軍 天平鎮黨委副書記,黃昭豪 天平鎮紀委書記,吳偉明 天平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黃積勇 天平鎮武裝部部長,肖道燦 天平鎮黨委統戰委員,黎智華 天平鎮黨委組織委員,林強 天平鎮人大副主席
主要負責:組織巡查監測及應急避險救災工作;協調各部門工作;落實後勤保障相關物資;
應急演練指揮部下設7個應急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黃昭豪 天平鎮紀委書記
副組長:黃盈金 天平鎮鎮黨政辦負責人
成員:黎東、何彩暉、黎坤秀、李軒、陳樹銘、鄧激賢、何瀟琦
任務:協調各工作組工作,做好相關信息的上傳下達。
(2)調查監測組
組長:吳偉明 天平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副組長:劉彥文 天平國土資源所副所長
成員:黃沛中、李錦初、李A標
任務:調查、核實災情,組織監測、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應急對策和措施。
(3)應急搶險組
組長:黃積勇 天平鎮武裝部部長
副組長:江冠鋒 縣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隊長
成員:30人
任務:及時掌握和報告現場情況,及時處置險情,做好應急搶險工作,群眾撤離危險區,搶救受災群眾、幫助群眾盡快避險,做好周邊村民群眾的思想工作,第一時間撤離。
(4)救災安置組
組長:林強 天平鎮人大副主席
副組長:謝康冠 天平鎮社會事務辦主任,李超賢 天平鎮財政所所長
成員:李軒、陳樹銘、鄧激賢、祝踐、黎效來、黎詠東、黃俊銘、林科達、林開標、黃朝生、秦慶標、王前品、唐文球、覃 帥、謝永健、李海燕、周武彪、周月杏
任務:負責搶險救災經費的落實到位,負責搶險救災物資的存取和發放,安置撤離群眾、發放應急物資,演練前現場布局和結束後清理事宜。
(5)醫療衛生組
組長:劉波奇 天平鎮衛生院院長
副組長:莫遠煜 天平鎮衛生院副院長
成員:梁積勇、莫偉燕、黃履蘭、李業新、李雅
任務:組織醫療隊進行搶救傷員,提供所需葯品和醫療器械,負責調集和安排救護車輛。
(6)交通治安管理組
組長:梁海理 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中隊長
副組長:覃如永 天平派出所所長
成員:天平派出所全體成員、縣交警大隊共8人以上、天平村村委全體幹部
任務:負責撤離路段現場秩序維護,對災害現場實施警戒和指揮現場車輛停放,維護演練區域內的治安情況、協助應急搶險組做好人員轉移和安置。
(7)宣傳報道組
組長:楊禮軍 天平鎮黨委副書記
副組長:黎智華 天平鎮黨委組織委員
成員:黃燕琪、莫建飛
任務:與廣電局一起准確、及時地宣傳報道本次應急演練的情況,錄制演練光碟。
3.演練前期准備
(1)各工作組組長(含搶險分隊各小組長)於2013年4月26日8:30集中演練現場熟悉環境(聯系人:廖傑)。
(2)各組組長應熟悉方案,明確職責,需要報告的內容(詳見附件1)請提前做好准備。
(3)鎮負責演練准備的各相關人員在演練當日17:00前搭建好臨時帳篷以及應急物資全部到位,其他參演人員7:00到場,邀請嘉賓7:00進場。
4.物資和人員准備
各參演部門要明確和熟悉本部門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嚴格認真按照演練方案要求做好以下相關物資和人員准備工作:
(1)由鎮黨政辦負責演練橫額、警戒牌、警示標志、警戒線和各應急工作組袖章的製作、備好三色布。
(2)由鎮黨政辦負責現場音響的設置、搭建指揮部雨篷、桌椅、標牌。
(3)由鎮政府辦、鎮民政組幹部負責臨時帳篷的搭蓋以及做好參演人員飲用水。
(4)由公安局落實二台警用執勤車及8名幹警、交警。
(5)由鎮衛生院落實救護車輛1輛及相應的醫護人員。
(6)由鎮政府、蝦子塘回建安置區負責向參加演練區域內的群眾做好宣傳工作,使群眾能積極配合做好本次應急演練。
(二)應急演練實施
(1)現場指揮韋璐向指揮長報告:報告指揮長同志,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准備完畢,請指揮長宣布演練開始;
指揮長:下面我宣布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正式開始。
(2)現場指揮韋璐:請(李廼標)監測人電話報告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地質災害險情。
(3)(李廼標)監測人(電話):報告韋鎮長,因受連續強降雨的誘發,天平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發生滑坡,有繼續擴大的跡象,情況十分緊急,提請鎮政府派員及時處置。
(4)現場指揮韋璐(電話):請調查監測組吳偉明組織監測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並及時匯報。
(5)監測組吳偉明勘察報告(電話):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發生滑坡,滑坡面積約1000平方米,且有繼續擴大的跡象,危及旁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建議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6)韋璐鎮長(電話):請辦公室立即召集各地災成員單位到指揮部進行會商。
(7)韋璐召集各組組長到指揮部進行會商:根據信息組和監測組的報告,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天平鎮蝦子塘回建安置區後山發生滑坡,滑坡約1000立方米,且有繼續擴大的跡象,危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決定啟動天平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請各組按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的要求組織各組組員集中到天平鎮國土所進行應急搶險。
(8)韋璐:請各組組長匯報人員到位情況,①黃昭豪組長:綜合協調組准備完畢,②梁海理組長:交通治安管理組准備完畢,③黃積勇組長:應急搶險組准備完畢,④劉波奇組長:醫療衛生組准備完畢,⑤吳偉明組長:調查監測組准備完畢,⑥林強組長:救災安置組准備完畢,⑦楊禮軍組長:宣傳報道組准備完畢。
(9)韋璐:請各組按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開展工作。
(10)黃昭豪:請天平鎮天平村委馬上組織群眾撤離。請搶險隊馬上幫助受災群眾撤離。
(11)村委幹部:請立即拉響警報,迅速組織群眾撤離。(監測預警員劉彥文立即拉響預警信號)
(12)村委幹部(用電話報告)指揮長:有1名群眾在轉移過程中跌傷,請醫療救護人員前來救護!(在轉移人員到達離安置區約100米位置時,從轉移安置一組選一名群眾作為「受傷人員」實施「搶救」。)
(13)韋璐:現場指揮(即通過高音喇叭發布):有1名群眾在轉移過程中跌傷,請醫療救護組派出醫療救護人員前來救護!
(14)劉波奇:請醫療救護人員立即前往,用擔架將「受傷人員」抬到安置區醫療點實施「治療」。
(15)村委幹部:請清點人數,然後向指揮長匯報情況:群眾全部安全撤離。
(16)韋璐:請各組長匯報情況:
應急搶險組報告:危險區群眾全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戒、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1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地災點已設置警戒線和警示標志,已落實人員進行監測。
(17)現場指揮韋璐:請各組原地待命!(請指揮部領導到臨時安置點看望群眾撤離安置情況、到醫療點看望受傷群眾)
(18)韋璐:請全體人員集中,下面進行演練點評和演練總結。(重新集合人員)
(19)請國土局黃書記進行演練點評。
(20)請教育局長強調安全問題。
(21)請吳振中副縣長進行演練總結。
(22)韋璐:揮向指揮長報告演練結束。宣布演練結束。
(23)韋璐(用喇叭發布):「各位學生、群眾,警報解除,請各自安全返回」的指令三遍,全體人員有序返回。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㈨ 梧州市國土資源局的派出機構
梧州市國土資源局設萬秀、蝶山、長洲、外向型工業園區等4個分局,為市國土資源局的派出機構,增掛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牌子。市國土資源局各分局的機構編制和人、財、物均由市國土資源局管理。受市國土資源局的委託,城區分局主要職責:
(1)協助做好本轄區地政、礦政日常管理工作;
(2)負責對轄區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的日常管理;
(3)協助農用地轉用和征地管理工作;
(4)協助轄區的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巡查和對違反國土資源管理的行為依法進行制止等工作,協助市國土資源局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
(5)負責轄區國土資源糾紛的調查和處理工作;
(6)負責轄區國土資源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監督和實施工作;
(7)負責轄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工作;
(8)負責轄區內礦產資源的保護,加強對非法采礦、盜采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的監控打擊、取締和調查處理工作;
(9)負責轄區內地質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排查、監測、監控各種地質災害,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和各種預案,建立群防群測網路,落實汛期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等制度。
(10)負責完成市國土資源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市轄區各鎮(城東鎮、旺甫鎮、龍湖鎮、夏郢鎮、長洲鎮、倒水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為市國土資源局的派出機構,增掛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中隊牌子。實行公務員管理,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業務由市國土資源局委託城區分局管理(城東鎮、旺甫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由萬秀分局管理,龍湖鎮、夏郢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由蝶山分局管理,長洲鎮、倒水鎮國土資源管理所由長洲分局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1)負責本轄區地政、礦政基礎性工作;
(2)貫徹執行國土資源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3)受委託編制鄉鎮國土資源利用規劃和劃定、管理基本農田保護區;
(4)協助做好轄區內各類非農業建設用地管理、地籍管理和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工作;
(5)負責轄區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監督管理,加強對非法采礦、盜采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的監控打擊、取締和調查處理工作;
(6)負責轄區內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工作,排查、監測、監控各種地質災害,落實和完善群防群測監控網路,落實汛期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制度;
(7)協助檢查監督本區域內國土資源法規執行情況及調查處理國土資源權屬糾紛等工作;
(8)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梧州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
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主要職責是:
宣傳、貫徹國家有關國土資源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組織開展國土資源巡迴檢查,對本轄區單位、個人國土資源的利用、開發、保護等情況依法進行檢查、監督,依法制止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承辦由市國土資源局立案查處的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調查取證,現場勘測、法律文書的送達和行政處罰的執行等工作;協助政策法規和執法監察科做好對土地、礦產規劃的執行情況以及土地徵用、農地轉用、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土地資產處置、土地和礦產資源的登記發證、土地和礦產資源市場的監督檢查,監督執行由市國土資源局責令停止的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承擔本轄區國土資源動態巡查工作;協助做好群眾信訪、舉報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