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地質斷裂帶
Ⅰ 地震斷裂帶的中國情況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陽-宿遷段)就發生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7次。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
北段(肇興—沈陽):它發育於吉黑斷拗,由兩條走向30-40。東的主斷襲組成,寬5-20公里,為一中、新生代地塹型斷裂帶,帶內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煤系地層。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
南段(宿遷—廣濟):依次發育在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地震活動強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動水平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陽—宿遷):呈北北東向穿切由太古代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區,主要由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組成,這四條主斷裂在魯中沂、沐河谷地構成了20-40公里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稱為沂沐深斷裂帶。這一段是結構復雜、新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的地區。歷史上1668年莒縣一郯城8.5級大震就發生於該段。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處在強烈擠壓並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由於它遭受的正應力大,剪切應力也大,易於積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難於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來釋放,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
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發生M35.2級地震,2003年6月山東青島又發生MC4.3級小震群活動,該地區的地震活動值得我們注視和研究。(摘自「減災科普」2003-11-1)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在20世紀里,全球共發生3次8.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兩次發生在我國;全球發生兩次導致20萬人死亡的強烈地震也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造成23萬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這兩次地震死亡人數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上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統計數字表明,中國的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國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國的陸地地震竟佔全球陸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數竟達到全球的1/2以上。當然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國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國的經濟落後,房屋不堅固,容易倒塌,容易壞;第三與中國的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有密切關系。
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占國內所有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總人數的54%,超過1/2。從人員的死亡來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經濟上所造成的損失,最大的主要是氣象災害(洪澇),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要比地震大的多。 我國的地震活動十分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6級以上強震發生,其中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發生過7級以上大震,約佔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數的60%。台灣地區是我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1900年~1988年全國548次6級以上地震中,台灣地區為211次,佔38.5%。我國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華北地區,而東北、華東、華南等地區分布較少。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地震是淺源地震,東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內,西部地區則在50千米~60千米之內;而中源地震則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爾地區(100千米~160千米)和台灣附近(最深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發生在吉林、黑龍江東部的邊境地區。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3次;中國大陸地區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發生約0.7次;6級以上的地震194次,平均每年發生近4次。與近100年的活動水平(≥7級的年均值為0.66次,≥6級的年均值為3.6次)相比較,建國後的強震活動水平高於前50年的活動水平。
另外,強震分布顯示了西多東少的突出差異。我國大陸地區,絕大多數強震主要分布在東經107度以西的我國西部廣大地區,而東部地區則很少。據統計,1949年~1981年間發生的27次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約為20次,佔74%,東部只有7次,佔26%;而6級地震,東部占的比例則更小。在1895年~1985年間,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的全部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佔87%,其應變釋放能量佔90.8%。
Ⅱ 斷裂帶的地質背景
一、斷裂帶的區域構造位置
斷裂帶南段位於粵西雲開隆起與粵中坳陷交接處,北段穿越粵北拗陷進入江西省境內(圖1-1)。
二、斷裂帶的地質概況(附圖一)
區內地層出露較全,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新元古界雲開群分布於斷裂帶南段陽春永寧—林頭以西地區,為一套淺變質砂泥質碎屑岩夾火山岩建造,已強烈混合岩化;震旦系樂昌峽群分布於大雲霧山—雲浮、清遠魚壩—英德黎洞、以及吳川以西地區,為一套淺變質砂質岩、硅質岩,為黃鐵礦重要產出層位。下古生界分布廣泛,主要出露於陽春盆地西緣、高要祿步—四會威整、仁化—始興地區。下部寒武系為淺海相類復理石砂泥質碎屑岩建造;中部奧陶系為濱海一半深海碎屑岩復理石建造;上部志留系主要為筆石頁岩建造、濁積建造,以寒武系地層分布較全。區內上古生界分布最廣,約佔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出露於陽春盆地東部、肇慶—清遠—線、以及英德—韶關大片地區,其中泥盆—石炭系分布較全,二疊系僅零星分布於韶關與肇慶附近。泥盆系下統為淺海、濱海碎屑岩建造,底部為礫岩,不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泥盆系中統至石炭繫上統,區內主要以淺海相碳酸鹽建造為主,部分層段出露碎屑岩建造夾含煤建造,其中泥盆系中統亦為黃鐵礦重要產出層位,二疊系下統為淺海相碳酸鹽建造,上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生界零星分布於區內向斜及盆地中心,其中三疊系僅見上統出露,見於陽春、白諸盆地及雲浮、四會、英德西牛等地,為湖泊沼澤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侏羅系主要出露於曲仁盆地及雲浮一帶,為內陸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及火山碎屑岩建造。白堊系主要出露於茂名、羅定、丹霞、南雄諸盆地,為內陸湖泊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他尚見上統分布於小型山間盆地中。新生界主要繼承分布於白堊系盆地中心,如茂名、丹霞、南雄盆地,白諸盆地則不整合於上三疊統之上;此外自清遠至三水河口一帶尚有一大片不整合於泥盆—石炭系及上三疊系之上的地層。其中老第三系為一套碎屑岩建造、含膏鹽細碎屑岩建造、可燃有機岩建造等;新第三系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火山角礫岩等。第四系更新統為陸相碎屑沉積、湖泊—沼澤含鐵屑岩建造、陸相堆積等。
圖1-1吳川-四會斷裂帶區域構造位置圖(據《廣東省區域地質志》,略修改)
隨著斷裂構造的強烈活動,岩漿活動更加頻繁,形成本區一個規模很大的構造岩漿帶。本區岩漿活動始於加里東期,印支運動相繼活動,燕山運動最為強烈。活動的方式以侵入為主,少數地層中有火山夾層出露,此外見有次火山岩分布。岩漿性質以酸性為主,部分為中酸性,基性岩呈小岩體或岩脈零星分布。中酸性侵入岩中,以燕山期南嶺系列分布最廣,大多呈岩基橫跨本區,以諸廣、大東山—貴東、佛崗、新興岩體稱著;燕山期長江系列活動頻繁,多呈小岩體沿斷裂帶或與其他斷裂交叉處侵入,往往形成串珠狀小岩株。本區花崗岩漿成礦專屬性較強,南嶺系列花崗岩與鎢、錫、鈾等礦床關系密切,長江系列花崗岩與鐵、銅、鉛、鋅、鉬、金、銀等礦床有成因聯系。其中長江系列花崗岩類形成的斑岩礦床是為本區一大特色。
至於本區岩漿岩、構造、地球物理場及成礦作用等,已在本研究各有關章節中敘述,它們反映了本區地質成礦背景,本章節不予重述。總體來看,本斷裂帶是一條長期、反復活動的構造、岩漿和成礦帶。
Ⅲ 中國有哪些大的地震斷裂帶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Ⅳ 想知道: 中國 地震斷裂帶 在哪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Ⅳ 中國的四大斷裂帶是哪幾個,最好說詳細點
新疆富蘊地震斷裂帶是一個走滑型地震斷層。富蘊縣地震斷裂帶位於新疆富蘊縣和青河縣境內,又稱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斷裂帶。
該地震斷裂帶是1931年8月11日發生的8級大地震的真實紀錄,是一個天然的博物館,全長176公里,最大水平位移14米,最大垂直錯距1.4米,居中國首位。 一般寬度10米,最大寬度達4公里,對研究地震斷層、區域構造環境,應力場、動力源及地震所造成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變化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對於專家、學者有極大的科考價值,對普通遊客有觀光、游覽、科普價值。其各種破壞現象保存之好、規模之大、自然景觀之雄偉是全國最好的一個
沂沭斷裂帶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93413&PostID=12851963
郯廬斷裂帶
http://ke..com/view/124647.htm
Ⅵ 中國有多少條斷裂帶呀,它們分布在哪裡呀
亦稱「斷層帶」。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切性質的斷層帶寬。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復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阻抗,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 郯廬斷裂帶及其地震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陽-宿遷段)就發生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7次。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 北段(肇興—沈陽):它發育於吉黑斷拗,由兩條走向30-40。東的主斷襲組成,寬5-20公里,為一中、新生代地塹型斷裂帶,帶內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煤系地層。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 南段(宿遷—廣濟):依次發育在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地震活動強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動水平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陽—宿遷):呈北北東向穿切由太古代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區,主要由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組成,這四條主斷裂在魯中沂、沐河谷地構成了20-40公里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稱為沂沐深斷裂帶。這一段是結構復雜、新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的地區。歷史上1668年莒縣一郯城8.5級大震就發生於該段。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處在強烈擠壓並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由於它遭受的正應力大,剪切應力也大,易於積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難於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來釋放,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 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發生M35.2級地震,2003年6月山東青島又發生MC4.3級小震群活動,該地區的地震活動值得我們注視和研究。(摘自「減災科普」2003-11-1)
Ⅶ 中國有哪些地區屬於地質斷層帶
中國區域地質尤為復雜。主要由於幾個全球型的地質斷層帶都從中國境內通過。例如回環太平洋構造帶答、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中亞造山帶。尤其是前兩個都屬於全球型的構造帶,使中國的構造特徵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象:例如,中國海中的島弧、島礁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當然中國內陸上有很多小地塊(微地塊),比如華北地塊、揚子地塊等。這些地塊的邊界都是斷裂帶組成。例如:長江、黃河、秦祁昆-淮河、昆侖-天山、南嶺等。
當然,許多地震也有這些斷裂造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邢台地震。當然,在中國比較出名的斷裂:郯廬大斷裂、岡底斯-喜馬拉雅大斷裂、赤峰開源大斷裂等······
Ⅷ 中國南方的地質構造
中國南方地質構造
在中國南方,明顯的存在著兩個系統的地殼波浪:一是環太(平洋)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一是地中(海)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二者的相互交織使中國有規律地呈現出斜方網狀構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網格中,還有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斜方網格,把中國地殼次分、再次分為更小的以至顯微塊體。在中國的這種斜向構造網路之中,還可以看到疊加著一些遷就斜向構造而成的正向構造帶。這種以斜向交織的構造網路位置,有近東西及近南北的構造疊加其上的鑲嵌構造格局,不僅是近代地殼構造的特點,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雛形。只是在一個地史時期以某一組斜向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另一斜向為主。構造帶的具體部位也隨著地史發展不斷遷移,但總的格局無太大變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實踐意義,在於它所強調的地殼運動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多年來,地質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間距」問題,即:無論造山帶、沉積窪陷帶的展布,或是斷裂帶、岩漿岩帶、變質帶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間距性,從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礦產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間距性。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用波浪運動的根本特性對「等間距」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利用不同級別的地殼波浪有著不同級別的似等間距這一特點,可以在已知若干礦點的基礎上推斷未知礦點和成礦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礦床的基礎上推斷隱伏礦床,以減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基本上顯示出三種不同的地質特徵,從而與之相應地發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兩個系統的波谷帶相交,形成較大的窪陷,即構造網眼中的地塊,多為含油氣盆地,其邊部多有煤田可供開采;波峰帶與波峰帶相交,形成較高隆起,即構造網的網結,多為構造較復雜的山塊,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發育,多內生及變質礦產;波峰帶與波谷帶相交,即構造網的網線部位,隆窪程度因具體情況而異,多形成以波峰方向為主導構造方向的交織,決定著油田的具體位置;復雜山塊和構造帶內次一級活動帶的交叉網點,是內生金屬礦生成的有利部位;構造帶邊部及內部窪陷地帶,對成煤和沉積成因金屬礦都較有利。波浪狀鑲嵌構造也同地震有關。中國歷史強震震中基本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或沿其邊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動式遷移。在一段時期內,地震以沿北東向活動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北西向活動為主。構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躍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現出特長的地震活動周期,這都屬於地殼波浪的干涉現象。
Ⅸ 中國構造體系主要斷裂帶展布圖的編制
20世紀50年代地質力學研究所內部曾經編制過小比例尺全國構造體系草圖。197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五六專二綜合大屬隊,在地質力學研究所的幫助下,編制1:400萬《中國構造體系與地震圖》。1984年地質力學研究所編制1:25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毗鄰海區構造體系圖》並附主要構造帶略圖。我們主要根據上述資料,結合地質圖件資料,編制中國構造體系主要斷裂帶展布圖,然後結合國家地震的地震目錄及相關圖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7,65-75,91]。
Ⅹ 地質斷裂帶是什麼意思
活斷層分布地來段往往是兩種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其一側為斷陷區。而另一側為隆起區。由於在近期地質時期內斷塊的長期活動,高聳區和低窪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變化及沉積物厚度的顯著差別是活動性斷裂存在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