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構造體系有哪些類型

中國地質構造體系有哪些類型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46:42

㈠ 簡述常見地質構造的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1)中國地質構造體系有哪些類型擴展閱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

㈡ 地理里講的「地質構造類型」有哪些

我的解釋簡單明確,相信對你有幫助。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版
一是褶皺,包括權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㈢ 地質構造類型有哪幾種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3)中國地質構造體系有哪些類型擴展閱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

㈣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㈤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㈥ 地質構造學說共有幾種具體是什麼

有以下三種:
①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專說。大陸彼此之屬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並且向附近移動的活動。

②海底擴張學說
海底擴張說(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 它是20世紀60年代,由加拿大科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別提出的。

③版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論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

㈦ 構造體系類型劃分

該區發育多種構造體系,經研究發育了5 類大型的構造體系,即: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圖2-1。在盆地中部發育兩組棋盤格式構造,屬中小型構造,但具有重要的控油作用。此外,還有小型旋扭構造及弧形斷裂存在。

2.1.1 緯向構造體系

該體系主要發育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為陰山緯向構造體系,中部為區域東西構造帶,南部為秦嶺緯向構造體系。

2.1.1.1 陰山緯向構造體系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及北緣地區,發育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陰山段南部構造成分,構造發展史復雜,歷經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馬拉雅期多次構造活動,構造活動控制著廣大地帶的岩漿活動、動力變質帶、沉積相帶的展布及其構造演化。盆地內其主體分布於伊盟隆起及隆起南鄰地帶,黃河斷裂帶是該盆地與陰山帶的分界。該體系總體特點如下:

(1)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見圖2-2。

1)五原北-呼和浩特斷裂帶:該斷裂帶是核桃地區與天山-陰山造山帶的接觸帶,形成於元古宙,古生代活動明顯,中新生代活動強烈,斷裂傾向N,傾角30°~80°,是陰山帶南緣一條深大斷裂帶。

2)臨河-托克托斷裂帶:該斷裂帶是鄂爾多斯盆地北緣一帶狀斷裂帶,在重力和航磁異常圖上均有明顯反映,是異常區的分界帶。

3)杭錦旗南-東勝南斷裂:該斷裂西起磴口西南,向東經杭錦旗南、東勝南,至大同西南,為一近EW向略向南凸弧形斷裂,總體上近EW向展布。該斷裂是位於伊盟隆起內部的一條斷裂,是控制岩性的斷裂之一,斷裂以北為中下太古界集寧群,以南為上太古界烏拉山群(湯錫,1993)。

4)正誼關-偏關斷裂:該斷裂西起內蒙古宗別立,向東經正誼關、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南,再向NEE向延伸到偏關,總體上近EW向展布,在盆地內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西端(桌子山以西)出露地表,稱之正誼關斷裂,為斷面北傾的壓扭性斷裂,個別地段表現為右行平移斷裂。

(2)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表現為3個EW向正異常帶和兩個負異常帶(圖2-3),即:3個正異常帶有:呼和浩特、托克托、那托克西-偏關;兩個負異常帶有:包頭和東勝。

(3)基底重力異常

基底重力異常圖(圖2-4):正異常帶有:呼和浩特及托克托;負異常帶有包頭和杭錦旗。

圖2-1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特徵圖

圖2-2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緣基底斷裂分布特徵

(4)古生代緯向系

古生代緯向系表現為:陰山古陸、杭錦旗隆起及呼和浩特坳陷。緯向系控制寒武-奧陶紀的沉積,使其表現為EW向展布(圖2-5)。

(5)晚古生代緯向系

晚古生代緯向系一直對石炭-二疊系起著明顯的控製作用。

(6)中新生代活動

中新生代活動較微弱,但新生代由於陰山造山帶快速抬升迫使河套下沉,形成斷陷控製作用十分明顯,發育較厚的新生界地層。

2.1.1.2 區域EW 向構造帶

中寧-離石斷裂帶:

該斷裂帶沿北緯38°線EW向展布,張福禮等(1994)稱其為定邊-吳堡EW向構造帶,王雙明等(1996)稱其為北緯38°EW向構造帶,實際上該斷裂反映的是一個隱伏的基底斷裂帶。該斷裂帶集中展布於北緯37°~38°20′之間,呈EW向延伸,西起中衛以西,經中寧、靖邊、綏德,到離石並仍向東延伸,南北寬約100km,在盆內長約300km。

在區域磁場中,沿斷裂帶表現為EW向展布的磁異常帶。根據磁異常特徵及引起磁異常的主要因素——基底岩性分析,該構造帶由一系列規模較大的基底斷裂引起,可能形成於太古宙(王雙明等,1996)。但在盆地內部的地震剖面中,並無明顯的斷裂顯示,表明其後期沒有強烈的活動。根據其對南北兩側沉積蓋層的明顯控製作用,推測其形成時代可追溯到古生代,並反映了古生代以來有特定方式的活動性。

圖2-3 鄂爾多斯盆地航磁異常圖

(據長慶油田,1983)

2.1.1.3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

正如李四光教授指出的,秦嶺緯向構造體系是一個經歷長期反復多次構造運動形成的極其強烈復雜的擠壓性構造帶。無論地層走向、變質帶、岩漿岩體的展布,還是斷裂帶、擠壓帶和山間小盆地等的走向,都異常明顯地表現為EW向。

秦嶺緯向構造帶的范圍在秦嶺地區,一般記述的北界止於34°30′N左右,即華山山前一線。但筆者發現在這一線以北的一些構造形跡應與緯向構造體系有關。在渭北嵯峨山、老龍山、崛山一帶,發育一些EW向的逆沖斷層,形成於晚古生代以前,也就是在祁呂弧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長武地區附近,大體已進入「山」字型構造的盾地范圍,亦有一些EW向的褶皺和斷裂散漫分布。據鄰省資料,三門峽附近發育一些近EW向的壓性斷裂。在山西晉城和陽城以南(北緯35°35′以南)地區,存在一系列EW向的沖斷層,局部還見有與之平行的褶皺,認為屬於秦嶺緯向構造帶的北支。往東進入河南境內仍可見其蹤跡,往西被新華夏系和祁呂「山」字型所截,只在局部地區,如垣曲、平陸和中條山區內有零星出現。同時,侯馬、河津一帶的磁場強度平面剖面圖顯示有EW向的異常帶。呂梁山南段太古界內,發育有EW向的擠壓帶。韓城西部也有EW向的構造形跡存在,和西部嵯峨山、長武一帶EW向構造遙相呼應,在同一緯度區內成帶出現,說明了之間的必然聯系。只是緯向構造帶越往北變得越微弱,並被後期形成的構造體系所掩蓋、干擾和改造,使之不甚清晰。但這些構造形跡作為秦嶺緯向構造帶的成分存在是確實無疑的,且貫穿汾渭盆地,成為控制盆地的基礎構造體系。在盆地南部,早古生代為EW向展布。

圖2-4 鄂爾多斯盆地布格重力異常圖

(據長慶油田,1983)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在基底斷裂、航磁、重力異常方面和沉積特徵上都有清楚顯現。

(1)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為:慶陽-富縣斷裂、隴縣-潼關斷裂和寶雞-洛南斷裂,這些斷裂在重磁圖上均有反映,斷裂形成於古生代,中生代活動強烈,為南傾的逆斷裂,新生代反轉為正斷層。

寶雞-潼關斷裂沿渭河地塹北緣展布,地表多次出露,傾向ES,沿斷裂具明顯的重力線密集帶(圖2-4),但上延30 km後消失。地貌、衛星照片及磁力等也都有顯示,沿斷裂有溫泉分布。該斷裂可能形成於古生代,對其北側的古生代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中生代時活動強烈,形成了向ES傾的逆斷層,到新生代才反轉為東北部兼右旋、西南部兼左旋的正斷層。另外,還有寶雞北-潼關斷裂和寶雞-洛南等斷裂。

圖2-5 鄂爾多斯盆地地區及早古生代構造略圖

(據郭忠銘等,1994修改)

(2)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異常帶有西南-潼關正異常帶。

(3)重力異常

重力異常帶有潼關正異常帶和彬縣負異常帶。

(4)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寒武-奧陶系為EW向的沉降帶充填了較厚的沉積。

(5)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由於緯向構造體系的控制,顯示為EW向沉降區,發育較厚的石炭-二疊系沉積。

(6)新生代

新生代由於秦嶺造山帶快速隆升,造就了山前斷陷形成(渭河斷陷),沉積了較厚的新生代地層。

2.1.2 華夏構造體系

華夏構造體系為中國東部「多」字型構造體系,主要成生發展於古生代至三疊紀中期。對古生代(特別是晚古生代)沉積建造和岩相帶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

華夏構造體系在該區的基底太古界內表現明顯,為一套NE向展布的斷裂和隆起與坳陷,該坳陷一直發育到二疊紀。

2.1.2.1 基底斷裂帶

基底斷裂帶自北而南見圖2-2。

1)定邊-榆林斷裂和吳旗-大同斷裂帶。

2)慶陽-朔縣斷裂帶:該斷裂帶呈NE向延伸,與富縣-離石斷裂平行,分別是古元古界和新太古界內部的斷裂。反射地震資料在沉積蓋層中未發現有斷裂存在,從而推斷該斷裂帶可能主要活動於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3)富縣-離石斷裂:該斷裂亦呈NE向延伸,北起山西祁縣,向南經離石、富縣到永壽。該斷裂在航磁圖上反映明顯,是正負磁場分界線,重力異常圖上也有反映(圖2-3,圖2-4)。

據推斷該斷裂南北兩側的基底分別為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因而也是控制基底岩性的斷裂之一,屬超殼斷裂。斷裂形成於古元古代,元古宙後活動微弱。可能是元古宙晉陝坳拉槽的南部邊界。

2.1.2.2 基底航磁異常

基底航磁異常帶為兩個正異常帶:隴縣-延安和韓城,兩個負異常帶:吳旗-榆林和黃陵-離石(圖2-3)。

2.1.2.3 基底重力異常

基底重力異常帶為華池-興縣、黃陵-離石和韓城-臨汾,兩個正異常帶夾一個負異常帶(圖2-4)。

2.1.2.4 中新元古代

中新元古代構造圖顯示NE向隆坳特點,預示了古NE向構造萌生。

2.1.2.5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顯示華夏構造體系有呂梁隆起和延安坳陷、慶陽隆起,另外,在寒武紀,出現NE向綏德-宜川坳陷帶、烏審旗-華池斷隆帶。這一體系在晚古生代仍有活動,對沉積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圖2-5,圖2-6)。

2.1.2.6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沉積相也呈現NE向隆坳分布特點。

2.1.3 新華夏構造體系

新華夏構造體系北起狼山以北,南經天水、岷山,切過龍門山西段,經霧中山,斜貫川滇經向構造帶,達冕寧西側錦屏山一帶,呈NNE向地貌、衛星照片影像及構造形跡都比較清楚地顯示了這一構造帶的存在。該構造帶以斷裂為主,褶皺為次,伴有一些小型斷陷盆地和構造動力變質帶。從區域資料上看,該構造帶北起俄羅斯奧列尼克隆起帶,經外貝加爾褶皺帶和蒙古的溫都爾汗地區,延入我國與賀蘭山隆起相循,向南經過錦屏山後,可能斷續延至鹽源—麗江一帶,被青藏反「S」形構造所阻截,形跡不顯。盡管現有資料顯示其規模較小、延續性差,但確是新華夏系西部最重要的邊界,也是中國東、西部構造形變分析的重要界線,深部表現為一個地殼厚度突變帶。

根據地質礦產部物探研究所1979年編制的全國布格重力異常圖,我國以內蒙古磴口—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錦屏山—玉龍雪山一帶為界,可劃分為兩個特徵明顯不同的重力場(區)。這個重力梯度帶總體呈NNE向,寬約50~100 km。這個巨大的重力梯度帶與賀蘭山-霧中山-錦屏山構造基本吻合,它既是分隔中國東、西兩個重力場區的分界帶,又是中國陸殼晚古生代以來東、西兩側構造域的分界帶,地貌、地質和物探異常基本一致,但地表構造則反映出不同區域內早期構造形跡、形體對這一構造帶的干擾和影響。該構造帶在中國境內自北而南可分為賀蘭山-武都斷隆帶和霧中山-錦屏山斷隆帶。

圖2-6 鄂爾多斯盆地寒武紀古構造圖

(據趙重遠,1996修改)

1)賀蘭山-武都斷隆帶:該斷裂帶北起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中蒙邊境,過吉蘭泰、賀蘭山,經會寧、武山、天水、禮縣而達舟曲、武都一帶,北與溫都爾汗帶相循,南與霧中山段相應,總體為NE25°左右,由一些次級隆起、斷陷組成「多」字型斜列帶,伴有規模不等的NNE向和NE向壓扭性斷裂和小褶皺。烏拉特後旗-狼山斷隆帶發育於陰山緯向帶中,由燕山晚期花崗岩體及其中的兩條NNE向壓扭性斷裂帶組成,該斷裂帶切過緯向帶和阿拉善弧形東翼構造帶。向南為NE30°的賀蘭山斷隆帶,賀蘭山東、西兩側為山前隱伏斷裂,斜接復合於賀蘭山經向構造帶上。物探資料反映兩側隱伏斷裂為電性標志層的急傾斜面或重力密度梯度帶,斷距500~3000m,斷面陡,使賀蘭山成為NE向地壘似隆起,由古生界和中生界組成NE20°~30°次級褶皺並有小沖斷層群,且具逆向扭動。賀蘭山兩側分別為吉蘭泰斷陷盆地和銀川斷陷盆地,盆地缺失中生代沉積,而新生代沉積達3000 m左右,斷陷盆地屬前古近紀產物,現今仍具有強烈活動性。沿該帶地震活動強烈,稱銀川-吳忠地震活動帶。狼山斷裂帶形成於早白堊世—古近紀,切割燕山晚期岩體。斷裂帶東側巴音杭蓋戈壁到海流圖一帶出露有NNE向古近紀玄武岩及NNE向排列的火山口等,應是該構造帶定型時期活動的表現。

賀蘭山-武都斷隆帶向南延入甘肅天水、武都地區,形成一組NE20°~25°的斷隆、斷陷帶,自西向東為通渭-舟曲斷隆帶、隆德-天水-禮縣斷陷帶、清水-成縣隆起帶。這些隆坳帶間均有NNE向斷裂帶相分隔,其內低級序NE向和NNE向斷裂發育,表明其為壓扭性逆時針扭動(圖2-7)。

圖2-7 甘肅東部新華夏系斷裂帶分布圖

(據甘肅省地質礦產局,1989)

1—斷裂;2—隱伏斷裂;3—褶皺

2)鄂爾多斯盆地內新華夏構造體系十分明顯,自晚三疊世開始該區受控於新華夏構造體系控制,延長組沉積體為NNE向,地層缺失線亦為NNE向展布。

侏羅紀地層展布仍為NNE向,充分表明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製作用。如中侏羅統直羅組和安定組殘留厚度分布方向均為NNE向,兩個組的缺失線亦為NNE向展布(圖2-8,圖2-9)。

白堊紀新華夏構造體系仍然控制其沉積。早白堊世由於呂梁造山帶的抬升和賀蘭山造山帶的前緣沉降,造就了下白堊統東薄西厚的不對稱格局,但展布方向仍為NNE向。從晚白堊世的剝蝕厚度進一步說明盆地東部抬升強烈,西部抬升遠不如東部。東部最大剝蝕厚度為1600m,至盆地中部變為1000m,到西部地區剝蝕厚度為200~300m,而且,剝蝕厚度走向均為NNE向展布(圖2-10,圖2-11)。

圖2-8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積等厚圖(單位:m)

(據譚忠富,1989)

圖2-9 鄂爾多斯盆地中侏羅統安定組殘留厚度等值線圖

圖2-10 鄂爾多斯盆地下白堊統殘留地層等厚圖(單位:m)

(據譚忠富,1989)

2.1.4 經向構造體系

2.1.4.1 盆地西緣經向斷裂

盆地西緣經向斷裂分為南、中、北3段(圖2-2)。

1)南段:青銅峽-固原斷裂:該斷裂呈反「S」形展布於盆地西南緣,自青銅峽向南經羅山東路、炭山、固原、華亭馬峽口、隴縣固關到寶雞,總體呈NNW向延伸,長約480 km。此斷裂自青銅峽向北西方向延伸至盆地外圍。在重力異常圖上沿斷裂呈現高重力梯度帶(圖2-4),在磁異常圖上亦有清晰的顯示(圖2-3),少數穿過該斷裂的地震沿線也證實其存在。斷裂所在位置也是中國地殼厚度陡變帶,其東側屬中國中部大陸殼的中等厚殼區,西側屬中國西部厚殼區,且這一斷裂於新生代作為中國東部區域拉張應力場與中國西部擠壓應力場的分界線(孫國凡等,1983)。屬岩石圈斷裂或基底深斷裂,是華北克拉通與秦祁褶皺帶的分界斷裂。開始發育於古元古代,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活動強烈,直到中新生代仍在活動(湯錫元等,1993)。晚古生代中期(晚石炭世)以前是華北地台與秦嶺海槽的分界,斷裂兩側地層發育狀況及各時代地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名稱及其接觸關系等都有較大差異。晚石炭世及之後,斷裂活動趨於平靜,差異已不明顯。

圖2-11 鄂爾多斯盆地前晚白堊世以來地層總剝蝕厚度等值線圖

2)中段:銀川地塹東界斷裂,基底斷裂。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東南,為斷面西傾的正斷層,斷距南大北小,南部斷距為670~2000m,北部斷距為300~800m。

3)北段:磴口-石嘴山斷裂,基底斷裂,北起磴口南,向南經千里山及桌子山東麓至鐵克蘇廟地區,被千里山斷裂和正誼關斷裂右行錯成3段。

2.1.4.2 盆地東緣斷裂

離石斷裂屬地殼斷裂,北起托克托東,經偏關、離石,向南延伸交於汾渭地塹北界斷裂,長約500 km。該斷裂帶在偏關以南磁異常特徵可辨,表現最清楚的是興寧—臨縣以南地段。該斷裂在興縣以南斷續出露,在離石以北表現為一系列雁行排列的逆沖斷層,斷面西傾(山西省地質礦產局,1989)。該斷裂是鄂爾多斯盆地與山西地塊的分界線。不僅規模大,而且活動時間長,最晚至滹沱紀(呂梁期)以來一直都在活動,斷裂兩側有超基性—鹼性的多期岩漿岩侵入。

2.1.5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位於我國中北部,跨越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及北京等省、市(自治區),夾持於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和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之間。其地理位置在東經92°00′~120°00′,北緯34°00′~41°00′之間,東西長達2000km,南北寬達900km,屬巨型「山」字型構造體系(圖2-12a、b)。其弧頂在天水—寶雞一帶與秦嶺構造帶重接復合,前弧西翼主體展布於祁連山,前弧東翼穿越山西隆褶帶,與NE向和NNE向構造交接復合,脊柱與經向構造體系賀蘭山南北帶重接復合,東西兩側為伊陝盾地和阿寧盾地。

圖2-12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帶及關系圖

(據周濟元,1989修改)

a—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與地震震中分布關系圖;

b—幾次八級以上大地震等烈度線與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帶關系圖

2.1.5.1 展布范圍和組成成分

該「山」字型前弧展布於祁連山、龍首山、疏勒南山、拉脊山、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等地,為一橫亘東西,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簡稱祁呂弧。前弧弧頂位於寶雞附近。寶雞以西,構造線由EW向逐漸轉變為NW向,最顯著的構造形跡有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及禮縣-同仁斷裂帶。寶雞以東,構造線由EW向逐漸轉變為NE向,最矚目的構造是汾渭地塹,其次是銅川復背斜和中條山復背斜。弧頂與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重接。

前弧西翼伸展於酒泉、民樂、蘭州至定西一帶,大致相當於合離山、龍首山、瑪雅雪山、哈拉古山、拉脊山及祁連山的范圍。由NW向的褶皺帶、斷裂帶和夾於其中的槽地呈反「多」字型排列的型式顯現出來。蘭州以東,主要由前弧弧頂延入的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和禮縣-同仁斷裂帶的西段構成。蘭州—臨澤之間,以背斜和槽地平行相間排列為特徵,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而南依次為合黎山-龍首山褶皺帶、張掖-民樂槽地、瑪雅雪山大背斜、門源槽地、大通山-青石嶺大背斜、西寧-民和槽地、日月山-拉脊山大背斜及循化槽地。臨澤—酒泉之間,主要由重接在較老的西域系的構造帶之上的大背斜和斷裂帶構成,自北而南依次有:祁連山主峰-走廊南山復背斜、黑河上游槽地、托來牧場槽地、托來山復背斜、大通河上游槽地、疏勒河上游槽地和疏勒南山復背斜。

前弧東翼伸展於韓城、離石、寧武至大同一帶,大致相當於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的范圍。由NE向的呈「多」字型排列的大背斜(或陸梁)和大向斜(或槽地)顯現出來,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向南依次為:陽原背斜、陽原南山斷層、桑乾河槽地、桑乾河南-南口大背斜、渾源槽地、廣靈-蔚縣斷層、恆山大背斜、百花山向斜、繁峙槽地、五台山-呂梁山大背斜及太原槽地。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脊柱展布於前弧北側的磴口、銀川、中寧至平涼一帶,為一SN向的中部略向西凸出的狹長構造帶,統稱賀蘭山褶皺帶,重接於賀蘭山經向構造體系之上,向北可能伸至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該脊柱由SN向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西向東依次為:得來記-青龍山-平涼大背斜及其東側大斷裂和鹽池-環縣大向斜。

其盾地分隔於脊柱的東西兩側。西側為阿寧(阿拉善—會寧)盾地,中生代為一個少許抬升的盾地,僅局部地區沉積了中生界,直至新生代才是一個具有較大幅度的相對下降區;東側為著名的伊陝盾地,是一個自三疊紀或侏羅紀開始直到古近紀—新近紀長期相對下降的盆地。其內岩層產狀平緩,僅於邊緣帶出現寬緩的褶皺或穹窿。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反射弧,其西翼反射弧展布於酒泉、玉門、肅北至安南壩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弧頂在橋灣之北,系由NEE—NWW向成弧形延伸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北而南依次為:柳園斷裂帶及玉峰山-柳園-後紅泉大向斜、橋灣-敦煌斷裂帶及安西-敦煌隆起帶、玉門鎮-嘉峪關北槽地、肅北-嘉峪關斷裂帶、昌馬-玉門槽地。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向南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重接。西翼反射弧脊柱展布於鹽池灣、月牙湖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區,主要由近SN向的沖斷層和褶皺構成,向北在疏勒南山斷裂帶以南消失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於烏蘭達坂山以北還有其蹤跡。

東翼反射弧展布於大同、宣化、承德至秦皇島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弧頂在承德附近,系由NEE向—NWW向弧形延伸的褶皺、槽地和沖斷層構成。外弧有涿鹿-懷來槽地、狼山-舊縣斷裂與大古城-永寧斷裂、延慶槽地、灤平背斜與霧迷山斷裂帶、隆化背斜和承德向斜、青龍-秦皇島背斜、遷安-昌黎背斜。內弧有灤縣褶皺帶、小湯山-下蒼山褶皺帶、北京西山褶皺帶。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該緯向構造體系重接,另據物探資料揭示,該反射弧的成分在渤海、旅(順)大(連)仍有蹤跡可尋。

2.1.5.2 成生時代

現有資料表明,祁呂賀蘭「山」字型弧形構造帶在石炭紀開始萌生,晚三疊世時,脊柱開始顯示。晚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該「山」字型的基本輪廓大體形成,前弧和脊柱繼續隆起,伊陝盾地繼續沉降,阿寧盾地少許抬升,前弧西翼出現了一系列反「多」字型槽地,為侏羅紀沉積提供了場所。晚侏羅世末至早白堊世末的早中期燕山運動,弧形構造帶與脊柱先後成熟,整個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最後定型。晚白堊世時,該「山」字形構造體系整體隆起。古近紀—新近紀時,前弧西翼諸槽地和阿寧盾地、伊陝盾地又接受沉積。

近期,該「山」字型構造體系仍有強烈活動,為我國中北部最主要的活動性構造體系之一。

祁呂賀蘭「山」字型與其他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往往是沉積礦產和內生金屬礦產的富集地帶。賀蘭脊柱前身為古生代沉降區,利於生油,後期為擠壓褶皺帶利於聚油。東側盾地——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構造環境穩定,即利於生油氣,地層平緩,兩組扭裂隙發育,也利於油氣運聚,更利於油氣保存。祁呂賀蘭「山」字型還是我國中北部重要的發震構造之一,天然地震相當頻繁而強烈,7~8級地震沿前弧和反射弧成帶分布,是一個強震活動帶(圖2-12a,b)。

除上述五大類構造體系外,在盆地中部(相當北緯38°帶)廣泛發育兩組棋盤格式斷裂:一組由EW向與SN向斷裂近直交構成,另一組為NW向與NE向斷裂組成網格,其性質從斷裂筆直分析,似為扭性,其控油氣作用令人關注。此外,前弧與盾地之間的盆地西南部可能有旋扭構造存在。

㈧ 李四光地質學包括哪幾種構造體系

構造體系的類型劃為3類:①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在中國境內主要有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昆侖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②經向構造體系,有川滇南北向構造帶(即橫斷山脈);③扭動構造體系,根據作用力方式的不同,還分為直線扭動構造(多字型構造、山字型構造、棋盤格式構造、人字型構造),曲線扭動構造(帚狀構造、渦輪狀構造、蓮花狀構造或環狀構造、S型和反S型構造、歹字型構造等)。此外,構造體系還有復合與聯合的現象。復合歸納為:歸並、交接(有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包容和重疊等4類;聯合構造體系常出現在不同方向構造帶的聯結部位,以邊緣弧形構造出現。

㈨ 地質構造有哪些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來定義:所源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類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