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近來的地質災害2020年
『壹』 2020年的暴雨居多,居民生活狀態是否會受到影響
暴雨居多的話,居民的生活狀態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畢竟對於居民而言,因為暴雨會給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而且也會因為氣候的潮濕,從而影響到自身的健康。有些地方甚至因為長期的暴雨,從而導致出現了地質災害等問題,比如泥石流和洪水。
因為暴雨會很容易讓泥土出現松軟的情況,特別是在一些山區,因為泥土經過長時間的雨水沖刷後,會導致泥土變得非常松軟,從而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再加上過量的雨水,會導致地方發生洪水等問題,現在有些地區已經受到了洪水的災害。
很多家庭都因為洪水和泥石流等問題,受到了傷害。並且洪水直接導致了人民的財產損失,有些物品因為經歷了長期的雨水泡發後,就不能直接出售了。而且對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同時也讓人民的交通出行都受到了一定的干擾。

我們在污染地球自然環境的時候,其實地球也會相應的回饋給我們一些自然災害。大自然是很公平的,人類給予了大自然什麼,大自然必然就會相應的回饋什麼。
『貳』 重慶地區地質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
重慶山區分布廣泛,又緊鄰四川地震多發區,泥石流、山體滑塌等地質現象就比較普遍了
『叄』 人行道突然塌陷,為什麼重慶人行道下面的土會被挖空
近年來,我國的道路塌陷已成為城市的一大地質災害,我國各大城市均陸續發生路面塌陷,這不僅對我國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威脅,還會造成道路運營中斷,造成交通擁堵,給排水管道、電信管道破裂,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由於涉及到各種市政基礎設施和多個管理部門,處理起來也比較困難。重慶的人行道突然塌陷,並不一定是因為人行道下面的土被挖空了,而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人行道突然地塌陷。

『肆』 重慶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哪些區縣
每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一般都在當地國土部門會有。
『伍』 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40 期
2011 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大,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較嚴重。6月份地質災害加重,原因是1 ~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偏旱,而6月出現旱澇急轉,致使東南、西南、華東地區受災嚴重。2011 年下半年防災形勢嚴峻,7 ~ 9月份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誘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10 ~ 12月雖然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仍然會有突發地質災害。預測下半年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在東南、中南、西南等地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6月總體災情
2011 年 1 ~ 6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0710 起,其中滑坡 8495 起、崩塌 1355起、泥石流608 起、地面塌陷183 起、地裂縫60 起、地面沉降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50 起,97 人死亡、13 人失蹤,49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9.3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1)。
表 1 2011 年 1 ~6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 ~ 6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56 起,避免人員傷亡 4674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2.69 億元。
1 ~ 6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6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湖南、江西和浙江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依次由多到少是廣西、湖北和山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甘肅、湖南和湖北等 (表 4)。
表 2 2011 年 1 ~6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6月災情
6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0268 起,其中滑坡 8327 起、崩塌 1208 起、泥石流588 起、地面塌陷 86 起、地裂縫 53 起、地面沉降 6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2 起,49 人死亡、10 人失蹤、2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4.2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5)。受災較重的省份是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
6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40 起,避免人員傷亡 3007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6369 萬元。
表 5 2011 年 6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 ~6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人員傷亡最少、經濟損失較嚴重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 ~6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二位,低於 2010 年 (19563 起); 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歷年最少 (108 人);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排第四位,低於 2010 年 (18.7 億元)、2006 年 (16.7 億元)、2005年 (15.7 億元)。2011 年 1 ~6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大,人員傷亡相對較少,這得力於地方黨委、政府高度的重視,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加強監測預警等工作,其中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年內相比,1 ~5月災情偏輕,6月加重
1 ~ 5月全國發 生 地質災害 442 起、死 亡 失 蹤 人數 51 人、直接 經 濟 損失51719.8 萬元。而 6月發 生 地質災害 10268 起、死 亡 失 蹤 59 人、直接 經 濟 損失42229.8 萬元,分別占上半年發生數量的 96% 、死亡失蹤人數的 54% 和直接經濟損失的 45%。原因是 1 ~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偏旱,造成地表土體開裂,一旦遇水極易引發地質災害; 而 6月出現旱澇急轉,南方遭遇幾次強降雨,致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受災嚴重。尤其是湖南,發生地質災害 8727 起,占當月全國總數的 85%。
三、重大地質災害實例
(一)2011 年 3月2日,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縣城撒爾塔廣場發生一起滑坡,滑坡體規模 18 萬立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 44300 萬元。
(二)2011 年 5月9日,桂林市全州縣鹹水鄉洛家村委廣坑漕採石場降雨引發大型滑坡,規模 20 萬立方米,造成 22 人死亡、1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350 萬元。
(三)2011 年 6月10日,湖南省桃江縣馬跡堂鎮月形灣村張公塘組發生滑坡,造成 8 人死亡。
(四)2011 年 6月26日,山西省代縣新高鄉白峪里村小東溝發生滑坡,規模52200 立方米,造成 9 人死亡,4 人受傷。
四、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7 ~ 9月份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防災減災形勢將更加嚴峻,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10 ~ 12月雖然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仍要重視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輕心。遭遇數十年一遇旱災的南方地區,持續乾旱造成岩土體鬆散開裂,一旦遭遇強降雨,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將會明顯增加。另外,要十分注意防範水利水電、鐵路公路等在建工程以及采礦、削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預測下半年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在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湖南等省(市)部分山地丘陵區,尤其要注意汶川地震強烈影響區,其次是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和山西等山區。要進一步加強三峽庫區由於水位消漲、降雨等因素所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
『陸』 2020年黃河三門峽陝州區黃河小浪底地址災害滑坡移民村批復沒有
據我了解到的情況,現在村民批復還沒有批下來
『柒』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26 期
為研判全國地質災害發生趨勢,更好地部署防治工作,部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了 「2011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據預測,今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5月份至 9月份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一、預測依據
(一)地質環境背景
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研究表明,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帶和東南山地丘陵區。根據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資料和工作經驗分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川北陝南地區、川東鄂西中低山區、黃土高原區,以及東南山地丘陵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雲南、四川、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福建、廣東、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二)歷史災情
在空間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地區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其次是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據統計,2001 ~2010 年間,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數居於年度全國前 5 位的省 (區、市)依次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和甘肅,10 年間傷亡人數進入全國前5 位的頻次分別為四川9 次、雲南8 次、貴州7 次、湖南 5 次、重慶和陝西各 4 次、廣東、福建和山西均為 3 次、廣西 2 次、江西和甘肅各 1 次。
時間上,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 5 ~9月。據統計,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具有很好的相關性,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95%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 (5 ~9月),80%的地質災害發生在主汛期 (6 ~8月),51%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 7月。因此,汛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期,而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以 7月份最為顯著,汛期以外的月份地質災害相對低發。
類型上,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崩塌和泥石流次之。據多年統計,滑坡占總數的 75.5%,崩塌占總數的 19.7%,泥石流占總數的 3.0%,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數量相對較少,分別占總數的 1.2%、0.5%和 0.1%。
(三)發展趨勢
據推測,2011 全國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從多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情況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一般隨年份呈波浪式分布。據此推測,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
(四)氣候預測
據氣象部門預測,汛期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較高易發區的雲南西部、四川西部、甘肅東部部分地區、青海東南部、西藏中東部、遼寧中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廣西東部、海南等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雲南西部和西藏東部等地區偏多 2 ~5 成。另外,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較常年偏多。
(五)地震預測
據地震部門預測,2011 年需要關注南北地震帶中、南段和藏東地區以及華北北部地區。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結論
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汛期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3 ~ 5月,山西、陝西、甘肅和新疆的西北部,尤其是黃土地區,因春季氣溫回暖、冰雪凍融引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較大。
5 ~ 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發生期,尤以 6、7、8月最為嚴重。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汛期尤其要高度重視汶川地震強烈影響區泥石流隱患。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陝西、甘肅、山西最需要重視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福建、浙江、廣東、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等省 (區)地區尤其要注意防範台風暴雨和區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玉樹、盈江地震災區餘震和降雨、三峽庫區水位消漲、降雨等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需要重視。
10 ~ 11月,在西南部山區需注意防範異常強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
在川、滇交界地區、藏東地區等地震高危險區,要注意防範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在山區居民密集區、重大工程區,水利工程區、礦山開采區等由於建房、修路和施工開挖、堆土 (礦渣)、水庫蓄水和農田灌溉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仍然有可能加劇。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捌』 「8·」 三峽地區暴雨引發地質災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峽地區東北部等地區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區日最大雨量超過400mm。由於降雨強度大、范圍廣、時間長,引發山洪造成道路損毀、房屋倒塌、山體滑坡、堰塞湖等多種嚴重災害。其中,地質生態環境脆弱的雲陽、奉節、巫山、巫溪、開縣等渝東北五縣受災特別嚴重。據初步統計,五縣暴雨期間共發生2340起地質災害(災情1014起、險情1326起),緊急轉移50324名群眾,造成11154戶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蹤,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雲陽縣江口鎮團灘地區滑坡引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縣其餘14起地質災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
2.1 暴雨情況
川東紅層地區一直是我國暴雨高發區,發生過多次極端降雨,並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極端降雨,誘發了大范圍區域性滑坡災害。1982年7月川東特大暴雨,280mm/2d,觸發數萬處滑坡,如雞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觸發2000多處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東北開縣、雲陽、巫溪、奉節、巫山等5個縣的48個雨量站超過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計雨量出現在雲陽縣咸池氣象站,分別達403.4mm(9月1日)、455.2mm,創下自1956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日降雨量。

)廣泛分布於斜坡淺表層,灰褐色、淺黃色,物質成分主要為粉質黏土夾強風化砂泥岩碎塊石,塊石直徑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體植被較發育。
照片1 奉節縣青蓮鄉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後壁頂部高程約1160m,剪出口高程約為700~850m之間,相對高差為310~460m,滑坡平面形態呈上大下小「倒葫蘆」狀,平均長度約1500m,平均寬度約450m,滑體厚度5~20m,滑動方向為200°。野外調查發現基岩滑動區原始地形為上陡下緩的砂岩泥岩互層地區,地形坡度約30°,滑動後滑源區存在大量鬆散岩體和土石混合體,以拉裂擠壓破壞的塊狀砂岩為主,塊石直徑15~35cm。目前,基岩滑動區鬆散堆積體處於極不穩定狀態,在強降雨觸發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動的可能性。滑坡啟動後形成泥石流堆積,厚度10~20m,堆積區的長度約1600m,總體流動方向為235°~250°,坡度約為20°。
3.2 奉節縣大樹鎮堆積層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時許,在強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時分,奉節縣大樹鎮場鎮後山高約300m、長約600m的大樹危岩,不時有滾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點,爆發大規模的滑坡,沖毀了大樹鎮東南方向新街的三棟樓房,同時老街房屋也相繼垮塌,阻斷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戶915間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無一傷亡。
照片2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前
奉節縣大樹場鎮滑坡是典型的表層崩坡積堆積物沿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動。大樹城鎮滑坡後緣坡頂為陡崖下方,高程約570m,滑坡前緣為大樹場鎮新區平台,高程約360m。此次極端降雨是觸發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達360~380mm)在大樹場鎮後坡形成坡面地表徑流,大量雨水快速滲入坡體崩坡積物,導致坡體崩坡積物飽和並強度降低,從而沿三疊系巴東組泥灰岩表層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毀大量的房屋建築。大樹鎮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帶,經過噴錨網防護後,經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驗,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這類上部為陡崖,下部為堆積層滑坡的失穩模式是西南山區常見類型,亟待關注其成災模式的研究與防災對策。
照片3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後
4 應對處置經驗
(1)「點、線、面」結合是重點。區域性強降雨造成的地質災害往往不是個別和局部的,而是群發性的,因此必須堅持「點、線、面」結合防災。在「點」上,就是組織群測群防員與威脅區群眾一起嚴防死守全市已查出來的1.7萬余處隱患點;在「線」上,就是積極配合交通、鐵路、水利等部門做好公路、鐵路、重要河流沿線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在「面」上,就是組織各片區專管員與鄉鎮(街道)、村(社)一起加強場鎮、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和居民聚居區的防範工作。
(2)堅強有力的全民防災機制是基礎。在此次搶險救災中,重慶市近年來建立健全的政府領導、國土牽頭、部門分工負責、鄉鎮(街道)、村組(社)、片區地質災害專管員齊抓共管,地質技術支撐,群測群防員和受威脅群眾共同參與的全民防災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落實四級防災責任是根本。重慶市建立了市、區縣、鄉鎮、村社,一層抓一層,層層落實到位的四級防災責任體系。並按照部門職責分工,國土、建設、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分別抓好了本行業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對口指導和督促區縣級相應部門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縱橫交織、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防災格局。
(4)扎實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重慶市不斷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工作機制,每處隱患點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並加強了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近年來,通過加強了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培訓,採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利用通俗易懂的宣傳單、張貼畫和順口溜對威脅區群眾、群測群防員、片區地質災害責任人、農村基層幹部、鎮國土所人員、鄉鎮(街道)分管領導等進行防災培訓,發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極大提高了廣大黨員幹部和威脅區群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了多次綜合應急避險演練和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簡易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知曉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切實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5)反應迅速的應急體系是保障。近年來,緊緊依託在渝國有地勘隊伍,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此次搶險救災,重慶市14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分隊和應急專家迅速響應,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搶險救災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應急救援隊運用無人飛機、衛星遙感等先進裝備和手段對災害現場進行航拍測繪,為研判災情,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5 暴雨型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1)川東紅層地區是我國暴雨的高發區,往往誘發特大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針對這一災害特大亟須採用新思路、研發新方法、採用新模式,加強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近年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我國西南山區多次出現超越有氣象水文記錄以來的降雨極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本次降雨過程僅9月1日,累計平均降雨量達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暫時間內的特大暴雨觸發了數十起超過百萬方量的大型順層基岩滑坡、堆積層滑坡。這些大型滑坡災害往往發生在地形較緩、適宜居住的場地,其破壞模式比傳統降雨型滑坡災害的發生機理、成災模式更為復雜。因此,在本次災後恢復重建中,要增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鎮的風險水平。在地質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地質環境評估,借鑒成功的重建經驗,盡快劃定可建區、限建區、禁建區,建設生態屏障區帶,結合地質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發展。
(3)要關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範。現場調查表明,奉節無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劉家屋場滑坡等運動距離長達1~2km遠在視線之外的「拐彎型」滑坡泥石流,防範難度極大,極易發生群死群傷。
(4)重災區的一些道路、集鎮、居民點所在的斜坡已經出現緩慢變形的趨勢。今後強降雨,估計加速這些災害的發展。建議從整個災區出發,要防範人口密集區斜坡緩慢變形的直接災害。建議建立交通、水利、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的聯動機制,做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和受威脅群眾搬遷避讓等工作。
(5)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傳統調查、設計理論和綜合防治技術亦不能完全適應極端暴雨條件下的災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議加強這些特大型地質災害的前期地質勘查工作,尤其對滑坡整體體積、失穩模式和成災風險的評估,為科學開展工程治理提供堅實依據。在今後恢復重建中,建議提高防治等級,淘汰落後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長效。
『玖』 2020除了新冠疫情,還有什麼氣候災難愈演愈烈
2020年真的可以說是災難的一年,除了新冠疫情,氣候災難也愈演愈烈,比如近日來的極端高溫天氣,之前的強降雨天氣所引發的洪水以及地質災害,還有由於世界氣候變暖所導致的冰川融化,各種氣候災難已經將人類突出了一個巨大的泥潭之中,如果人類還不能夠想辦法趕緊制止住這種形式,我想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對於氣候可能是越來越不了解了,所有的天氣預報可能今天是大太陽,明天就是雨天之後就是直接下冰雹了,這些氣候災難給人類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在高溫之下,北極慢慢的變綠了這種綠並不是說極光的綠色覆蓋了天空所投影出來的綠色,而是指那些被白雪所覆蓋出來的樹木已經開始慢慢的顯露出來,在之前由於氣溫一直是低到零下20℃,所以即使是那些高15英尺的樹木也被白雪所覆蓋,由於近年來天氣的變暖導致了這些冰雪開始慢慢的融化,北極已經開始逐漸的變得越來越綠,我想說這種現象確實很美,但是這種美麗是人類能夠承受的嗎?這些美麗象徵的是美好嗎?不象徵的是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