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最多的地方

地質災害最多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35:56

Ⅰ 貴州省什麼地方最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你可以到國土部門問問!

Ⅱ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原因.(3)C地區為什麼多洪澇災害

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
1、 地殼活動災害
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內
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容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 地面變形災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 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
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 城市地質災害
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 河、湖、水庫災害
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 海岸帶災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 海洋地質災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 特殊岩土災害
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 土地退化災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 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
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 水資源枯竭災害
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Ⅲ 南方什麼地方地質災害比較少

南方平原地區地質災害比較少,如長三角,珠三角,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等。

Ⅳ 洪水災害容易發生在哪些地方

洪澇災害「南北多、中間少」,中南、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高發,2019年全國大部降水偏多,總體呈現「南北多、中間少」。其中,6-8月,南方地區多輪降雨過程集中且重疊,主雨帶始終在廣西、江西、湖南等地徘徊,導致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5省(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7-8月,西北、東北等地出現持續性較強降雨,黑龍江、松花江等多條河流超警戒水位,農作物大面積受災。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等長江以北至黃河流域多省汛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洪澇災情為近年同期低值水平。

此外,中南地區地質災害數量最多,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造成的災害損失最重、因災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總的看,2019年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呈下降趨勢。

(4)地質災害最多的地方擴展閱讀

洪水來臨時自救措施

1、如時間充裕,應該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當來不及轉移時,應立即爬上屋頂、大樹等高的地方暫時避險,等待援救。

2、在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體積大的容器,如油桶、儲水桶、空的飲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足球、籃球、樹木、桌椅板凳、箱櫃等質地好的木質傢具等作為臨時救生品,做水上轉移。

3、地勢低窪的住宅區、商業區可用沙袋、草包、檔板等堵在門口等進水處,做好圍堵的措施,一旦房屋進水,立即切斷電源及氣源。

Ⅳ 平原地方會出現那些地質災害

平原地區的地質抄災害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
采空區沉降、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基坑開挖對周圍引起不良地質現象,局部地基超載引起不良地質現象,場地土的凍結引起不良地質現象,場地土有濕陷性引起不良地質現象,場地土液化引起不良地質現象,土壤有害的放射性元素,古河道、暗浜、孤石、古墓等影響地基穩定性引起不良地質現象等。

Ⅵ 為什麼有的地方植被覆蓋越高但是地質災害卻越多

能有最好覆蓋的越高,但是企業的地質災害卻越多,這主要是因為大體形成了不同,就是氣候不一樣,所以造成一些低智商的災害。

Ⅶ 中國自然災害最多的地方在哪裡

台灣. 四川. 安徽. 內蒙古.

2008年: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塵暴
3月20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黃河杭錦旗奎素段發生決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島市暴發滸苔水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災(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福建、上海等12個省/區/市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
7月18日, 今年最嚴重的台風「海鷗」重創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
7月28日, 台風「鳳凰」襲擊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
10月6日,西藏當雄縣6.6級地震
11月2日,雲南省楚雄縣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襲
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先後發生6次地震,四級以上地震4次,震級偏強. 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地先後遭受風雹災害,甘肅省酒泉市遭遇沙塵暴襲擊. 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局部地區先後發生9起崩塌、滑坡災害.

還有很多損失輕微的自然災害,但是能找到些資料的就只有以上這些了!
------------------
2009年的
民政部發布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來源: 民政部門戶網站 時間:2010-01-12 14:18

近日,民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統計局、地震局、氣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門對2009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進行了全面會商和核定。核定結果表明,2009年我國部分地區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災害種類多、范圍廣、程度深、危害大,乾旱、洪澇、地震、風雹、台風、高溫熱浪、低溫冷凍和雪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災、病蟲害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部分地區重復受災,特別是區域性極端暴雨、階段性嚴重乾旱、局地性強風颮線、高頻次登陸台風和大范圍雪災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一、總體損失情況

經核定,2009年以來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8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1528人,緊急轉移安置709.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4721.4萬公頃,絕收面積491.8萬公頃;倒塌房屋83.8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23.7億元。其中,四川、湖南、雲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江西、遼寧、甘肅、河北等省(自治區)災情較重。

二、災害主要特點

總體而言,2009年的自然災害表現為三個「突出」:一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雪災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災區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突出;三是黃淮等人口稠密地區強對流天氣引發的風雹災害突出。2009年我國大江大河總體平穩,但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氣溫地區差異大,部分地區降雨(雪)之多、氣溫之高、旱情之重、風力之強、台風登陸之頻多年罕見。特別是相當一部分災害發生在糧食主產區、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和汶川大地震災區,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災害有以下特點:

(一)部分地區受旱程度歷史罕見。

今年我國總體偏旱,而且旱情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產區,時間集中在作物生長關鍵期。冬小麥主產區年初出現30年一遇的嚴重冬春連旱,局部地區旱情達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旱情嚴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國家商品糧主產區發生嚴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江南、華南部分地區旱情迅速發展,許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其中湖南、廣西、貴州等省(自治區)旱情較為嚴重。旱災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損失重於常年。

(二)局部地區降雨強度歷史罕見。

入汛後,全國先後發生30多次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過程。廣東桃園3小時,甘肅瑪曲80分鍾,湖南深渡、四川米易6小時,廣西泗維24小時降雨量均超過當地同期歷史暴雨極值,重慶市50多個鄉鎮累計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第8號台風「莫拉克」導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現強降雨,浙江九峰過程降雨量高達1242.2毫米,超過歷史記錄。大范圍持續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湖南、四川、重慶多次受災;江西、廣西個別縣城和鄉鎮街道進水;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因短時強降雨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特別是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汶川大地震災區山洪災害頻發,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歷史罕見。

今年洪水呈現「次數多、量級大、漲勢猛」的特點。入汛後,全國160多條中小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條河流漲幅3米以上,最大日漲幅15米以上;200餘條多年斷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現罕見的洪水;長江上游幹流發生2004年以來最大洪水,太湖出現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

(四)台風登陸比例歷史罕見。

全年有9個台風(熱帶風暴)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較常年偏多2個,而且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時間內,台風活動呈現「登陸集中、路徑詭異、強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點。其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相繼生成,接踵登陸,影響十分集中。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登陸後強度再次加強並長時間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號台風「蘇迪羅」和第8號台風「莫拉克」均兩次登陸我國,其中「莫拉克」給福建、浙江兩省和台灣造成嚴重損失。

(五)華北地區暴雪歷史罕見。

11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先後出現暴雪過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達到60年一遇,局部地區達百年一遇。強降雪造成華北地區多條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機延誤,高峰期有2萬多車輛受困,疏散滯留旅客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達16萬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三、分災種損失情況

從分災種自然災害情況看,旱災、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旱災是造成受災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將近全部受災人口的一半;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風雹所造成的死亡(含失蹤)人口,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同時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也是導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佔全部災種的六成以上;台風和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最多,佔全部災種的九成以上。

四、分地域損失情況

從主要災情指標的分省分布來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自治區)遭受旱災最為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佔全國半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接近全國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5省(自治區)因洪澇(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和台風導致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較多,佔全國半數以上;雲南、四川、湖南3省倒塌房屋均超過10萬間,3省倒塌房屋合計約佔全國倒房總數的四成。

應該四川,四川不是平原地區,山丘比較多,洪災,滑坡,地震多發地區!

Ⅷ 中國易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地區,其地形特點是什麼: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我國地震概況

地震活動地理分布是不均勻的、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地區發生。地震活動頻繁且強烈區域稱為地震區,許多大地震集中的狹長地震稱為地震帶。中國可劃分為23個地震帶。
1、郯城棗廬江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帶。13、天水-蘭州帶。14、武都-馬邊帶。15、康定-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沖-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天山帶。23、北天山帶。

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本世紀全球兩次造成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死亡23.4萬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2萬人。

Ⅸ 在地質災害密集的地方進行大型工程建設需注意哪些問題

D

Ⅹ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