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地質
A. 哈工程是比哈工大好嗎
我就是哈工程的,不知道你們那裡工大多少分,但是在我們這(黑龍江),工大一般要高重點線80分,不知道你那邊怎麼樣。所以有可能你這成績就算能上工大,也上不了你想去的稱心專業,如果有關系另當別論。
至於學校好不好,現在來看,哈工程是比不上工大,因為國家近年來對航天航空的扶持的是在太多了,雖然工大是所名校,但是必須要說的是沒有國家這幾年來的航天熱,工大不會到現在這么火,而哈工程主要是搞海洋方面的,自然受了冷落。但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哈工程還是很有發展的,因為國家現在也看明白了,在國家的發展中,海洋的統治力也同樣不可忽視,這是一個真正大國崛起的重中之重,所以,我相信下一階段將是哈工程的快速發展時期。
比較一下,哈工程有一些優勢我覺得工大可能也比不上,從學習生活方面來看,哈工程的校園環境非常好。從學術方面,哈工大的焊接,計算機方面很強,帶動了其他方向如電氣自動化的發展。而哈工程的強勢專業當屬船舶,這方面我相信全國也沒幾所學校能匹敵吧,然後就是核能,哈工程是全國第一所有自己的核能學院的學校,聽說現在清華好像也有了,但工大肯定沒有。接下來自動化是老牌強項了,雖然哈工程和工大都有自動化,但是哈工程主要偏海洋方面,工大偏航天方面,方向不同,內容也就不一樣,千萬別一看名稱以為就是一樣的了。我是自動化學院的研究生,也有同學在工大,這個方面兩個學校差不多,都指靠著幾個非常牛x的老傢伙出成績,
雖然如此,工大還是非常不錯的,畢竟學校還是輝煌時期,我覺得工大最大的優勢就是名聲大,其次就是,工大的專業面還是比較寬,像材料,化工,光電等等這種輔助專業也都搞的很好,哈工程相對來說一些不是熱門的專業就要差不少。
現在詳細回答你的問題,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這三個專業有所不同,以哈工程為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就不在自動化學院,而在機電學院,他們雖然也學自動化,但主要方向還是機械製造,聽說工作去向是工廠下車間多一些,當然不是去當工人,可能會搞管理和設計一類。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自動化都是自動化學院的專業,搞理論相對多些,很多人去向是研究所一類,可能這么說不是很確切,但大概勉強可以類比一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很實際,自動化偏理論。
至於環境材料,我不是很熟悉,但是,相對來說工大比較好,一些老師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
機器人我感覺不能說是哪個專業,應該屬於多專業綜合的實際應用,比如說控制機器人肯定用到單片機,就涉及到電路方面和編程方面的知識,而讓機器人動起來還需要機械設計的知識。你選自動化專業或機械設計等工科類專業的話應該都會對它有所涉獵,想搞好就要看你自己的功夫了。
核反應堆工程與核工程與核技術的區別專業性很強,建議另開問題獲得詳細解答。
哈工程的基本所有工科專業都是哈軍工時代留下來的,海洋水聲等方面尤其強,當然你說的熱能與動力工程也不錯,畢業不會讓你燒鍋爐,有點誇張,去向可能是研究所或搞設計,或專業管理等等。
哈工程以前擴招,我那年招生4400人,但最近幾年開始縮招了,聽說08年僅僅3000左右,這樣也好,保證了生源質量,人少點食堂不用那麼擠。
以上為我所知的介紹,當然工大是全面開花,肯定更好些。哈工程則有幾個不錯的亮點。樓主自己仔細斟酌吧。
B. 我現在是哈工大岩土工程的碩士,本科是西南交通大學工程地質專業。我想留在東北或者天津一帶工作。
天津好單位多啊,鐵三院,中石油管道局設計院,中水北方都不錯呢
C.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
D. 哪裡有哈工大公路工程地質的歷年考試題
你是誰 找到么說一聲 我也要
E. 通信考研,中國地質大學和哈工程哪個性價比高啊
哈工程的通信好一些,尤其是性價比。而且每年要的人也不少。大約100人左右
F. 中國地質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哪個更好
中國地質大學似乎沒有什麼能讓85後的男生感興趣的東西學吧?
綜合實力地質大學應該內是強一點
但是容男生的話,按照興趣,和以後的發展來說,哈工程的專業會好一些
中國地質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哪個更好??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各方面都會有比較,應該看你自己更在意什麼
G. 哈爾濱群力新區的地質地貌
哈爾濱,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一個晶瑩剔透的城市,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的城市,恰似展翅的天鵝迎接您的到來。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悠久的歷史、精彩的文化賦予了哈爾濱輝煌的過去。
哈爾濱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1000年前,哈爾濱曾經是金國的首都,在清朝年間更備受重視,是滿清王朝的第一個根據地。過去的100多年,哈爾濱從松花江畔只有3萬居民的漁村發展成一個大都會。隨著十九世紀末中東鐵路的興建,哈爾濱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現代都市的雛形。現在,我們還可以從許多俄式和歐式建築中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已發展成為當時東北亞地區金融貿易中心。當時有16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28個國家的大約20萬僑民僑居於此,國外僑民占當時哈爾濱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各種國內外企業紛紛在這里投資設廠。
優秀的地理位置、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豐富的產業資源創造了哈爾濱巨大的發展潛力。 地理位置: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 總面積 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9區、9縣(市)。下轄道里區、道外區、南崗區、香坊區、平房區、松北區、呼蘭區、阿城區、雙城區和五常市、尚志市、賓縣、巴彥縣、依蘭縣、延壽縣、木蘭縣、通河縣、方正縣。 總人口 980.3萬,其中市區人口472.7萬 。
氣候: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山野披綠、滿城丁香;夏季清涼宜人、休閑避暑;秋季秋高氣爽、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雪韻冰情。
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有3,040公里邊境線。哈爾濱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國沿邊開放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連接點。始於1990年,連續舉辦了十五屆的 「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已成為哈爾濱市面向世界各國,特別是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東歐等國家開展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窗口,正在向國際博覽會邁進。
哈爾濱地域廣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氣清爽,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發展食品加工業和農業經濟的理想地點。這片廣闊的黑土地堪稱中國最肥沃的土壤,適合種植各種食用和紡織用農作物。大豆、馬鈴薯、亞麻、甜菜等農產品產量居全國之首;貂皮、豬鬃、馬尾、黑木耳、猴頭蘑、黑加倫、蕨菜、蜂王漿、椴樹蜜等土特產品馳名中外;葯用植物防風、甘草、刺五加、人參、黃芪等名貴葯材的質量屬全國上乘;哈爾濱的東部和北部生長著紅松、白松、水曲柳、黃柏等珍貴樹種--這些產品為加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哈爾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亮點。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粗獷豪放的北方民族風情,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冰燈游園會、冰雪大世界等大型活動顯示了哈爾濱深厚的文化底蘊,「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等美譽更使這座城市平添了一層神秘感。冰雪旅遊、冰雪活動、文廟、極樂寺、聖·索非亞教堂、俄羅斯風情的中央大街、蕭紅故居、金代上京會寧府等文物古跡和玉泉狩獵場、東北虎林園、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原始森林等500餘處人文自然景觀,與哈爾濱周邊的鏡泊湖、五大連池、扎龍自然保護區一起構成了中國北方別具一格的特色旅遊地,憑藉這些優勢,哈爾濱市1998年被國家旅遊局評選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豐富的文化生活、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雄厚的產業基礎使哈爾濱更具現代化城市的魅力。
哈爾濱人民熱情豪爽,前衛時尚。在哈爾濱市的幾個主要商業圈,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等,各類商場、飯店、賓館、娛樂場所林立,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首選。哈爾濱的特色產品包羅萬象,哈爾濱香腸、俄羅斯風味麵包、亞麻、特色產品等 早已享譽海內外。哈爾濱人善於舉辦各種節日盛會,啤酒節、滑雪節、漂流節等活動豐富了哈爾濱的業余文化生活。
哈爾濱擁有一大批國家一流的高等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聞名遐邇,形成了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高效節能、生物工程與高科技行業。中國「神州五號」的成功發射就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貢獻。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3所,成人高校17所;累計建成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58項,有20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素質的勞動力為發展現代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五條鐵路連通國內外,7條主要公路在此交匯。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國內航線58條,其中有1條直飛中國香港的特殊管理地區航線,通航城市44個。國內可直飛北京、上海、大連、廣州、深圳等地,國際與首爾、大阪、新潟、哈巴洛夫斯克、布拉戈維申斯克、海參崴、雅庫茨克、南薩哈林斯克直接通航,虛擬國際航線可飛往倫敦、法蘭克福、巴黎、悉尼、墨爾本、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等世界各大城市。哈爾濱航空港可辦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機場客貨聯運業務。哈爾濱港口是中國八大內河港口之一,可與俄羅斯界江沿岸的開放城市直接通航。還有經江海聯運通向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各港口的松花江黃金水道。1997年,開通了全國第一個內陸鐵路貨運一類口岸—哈爾濱內陸港,可直接辦理進出口業務。
哈爾濱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經過50多年的建設,機械(含汽車)、電子、食品、醫葯、化工五大支柱行業初具規模。在全國40個大類行業中,我市擁有38個,主要產品已達4000多個品種。其中,電站成套設備、工量具、中小軸承、輕合金材料、輕型飛機和直升機、抗生素原料、亞麻紡織7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基地基本形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科技產業正在興起。
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商品集散功能強,是中國東北北部商流、物流中心。 進入新世紀,哈爾濱市歷年的各項綜合指標呈不斷增長趨勢,凸顯出哈爾濱市的勃勃生機。
以柱狀、扇形、曲線等圖形表示哈爾濱市2000年以來的各項指標。
包括:全市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合同外資,實際外資,投資產業比例,投資國別比例等)
H. 通信工程,是選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還是哈爾濱工程大學
通信工程哈爾濱工程大學比北京地質大學要正中,名字也好聽,就這個專業來說就業哈爾濱工程大學要比北京地質大學好。
I. 本人專科畢業,讀的水文與工程地質,想咨詢哈這方面的就業意向 ,
本專業大部分在設計、勘察部門就業。單大部分為事業編制單位。
需要考試。
介於你是專科畢業,可能就業面邀窄一些。
去一些企業單位看看,他們應該是更重視能力一些。但是會經常在外面。比較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