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李建軍中國地質大學

李建軍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21 01:36:55

A. 2010您的星座運程的作者簡介

李建軍,祖籍中國陝西省米脂縣,出生於五十年代中期,為近代國學大師趙潤生先生外孫。李建軍幼承家學。為其外祖父趙潤生大儒之嫡系傳燈。自啟蒙始,他便悉心學習儒、道、佛、禪、中醫學等百家學術,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注入了全部的精力。成年後,又將中國哲學的精華理念與天文、地理、環境科學、地質地貌學、信息工程學、醫學等學科融會貫通,進行了多維研究與整合,開創了人體工程學理論學科。早在八十年代,李建軍的名字及他創辦的人體工程學就已名揚內地、港澳台及東南亞。熟識李建軍者,無不欽佩他的正直個性和淵博學識。同時為他獨創的人體工程學運用業績所折服、他提出了「充分運用大自然與人的互動,在天、地、人三大元素中精確定位,結合三者之間的共同點、發生點的交互對應及和諧共鳴,以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李建軍在對天體星象、氣候變化和光源等自然規律的研究中,發現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的思維、生活品質以及創造力的影響,進而驗證了平地、海洋、高山和河川等自然環境中不同的磁場對人體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磁場和特質,應用人體工程學,使人的能量、生活品質以及生命提升到最佳狀態。他在人體工程學的三理要素——生理、命理和地理對人的影響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他以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獨辟蹊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近年來,李建軍及人體工程學引起了西方社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獲得西方國家主流社會的青睞。他以豐碩的學術著作和獨到見解,廣受學術界的重視,榮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1998-2002)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人體工程學學科主任。美國南加州大學聘請李建軍開設人體工程學課程,同時講授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現實科學的融匯和比較,並將人體工程學列為學校二十一世紀重點發展研究學科。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聘請李建軍教授採用中國堪輿理論分析美國地理和城市規劃對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影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B. 翼龍類簡介

眾所周知,在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時期,由於爬行動物非常繁盛,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在這段時期,爬行動物的輻射演化異常劇烈,不但產生了霸佔陸地的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恐龍類,淡水湖泊中的離龍類、鱷類、龜鱉類,海洋中的魚龍、蛇頸龍及滄龍等,而且也分異出種類繁多的空中主宰者——翼龍類。翼龍是一類飛行爬行動物,它們與同時代的陸地霸王——恐龍類幾乎同時產生於晚三疊世(距今約2.2億年),而且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其早於已知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約7500萬年,是地球歷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動物。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1.55億年,最後與其同時代的其它爬行動物如非鳥恐龍類及水生爬行動物滄龍類等同時絕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而另兩類飛行脊椎動物如鳥類和蝙蝠(圖1.1),它們最初的出現都比翼龍類晚得多。發現於德國的印版石始祖鳥(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被普遍承認是最早的鳥類化石,生活在大約1.4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而最早的蝙蝠(Icaronycteris index)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始新世(距今大約5480萬~3370萬年)的綠河組(Green River Formation)(Jepsen,1966)。由於翼龍類所具有的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例如前肢第四指(飛行指)極度加長(大多數為4個指節,也有3個指節的,但是各個指節均加長),後肢退化,骨壁薄及骨骼高度中空等適應飛翔特徵,引起古生物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研究課題,如翼龍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形態功能學、系統分類、生殖生物學、生理學及其生活習性等。

世界上最早研究翼龍化石並且發表科學論文的是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C.A.Collini(1727~1806),他的論文發表於1784年。而最早將翼龍歸入爬行動物的是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G.Cuvier)(1769~1832),他在1801年首次把翼手龍歸入爬行動物。從那以後,翼龍類屬於爬行動物是一個公認的事實。現生的爬行類包括4個目,即:喙頭目、龜鱉目、有鱗目和鱷目,它們僅佔中生代爬行動物的4/17(Wellnhofer,1991)。喙頭目包括目前僅存留的一屬——喙頭蜥(Sphenodon);龜鱉目包括4個亞目(曲頸龜亞目、側頸龜亞目、海龜亞目及鱉亞目),約200個種;有鱗目(蜥蜴亞目和蛇亞目),共5500個種;鱷目包括一科——鱷科,共有25個種。中生代是地球歷史上爬行動物最繁盛的時代,不同類型的爬行動物占據不同的生存空間,無論是陸地上、水體中(包括河流、湖泊以及海洋),還是空中都是它們的棲息地,都有它們活動的痕跡。陸地上主要以形形色色的恐龍類為主,河流湖泊中以龜鱉類、離龍類、鱷類為主,海洋中主要以魚龍、蛇頸龍及滄龍為主,而空中則為翼龍類所佔據,掌握著當時的制空權(白堊紀出現了許多原始及進步的鳥類,但是它們並不佔優勢)。從傳統意義上講,翼龍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群(圖1.2;表1.1):一類為頸短,具有長長的尾巴(蛙嘴龍類除外),如,較原始的喙嘴龍類,它們出現於晚三疊世而絕滅於晚侏羅世(蛙嘴龍類個別屬可延續至早白堊世);另一類為頸長,具有短的尾巴,比較進步的翼手龍類,始見於中侏羅世,而絕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圖1.1 翼龍(A)、鳥(B)及蝙蝠(C)的前肢構造比較

Fig.1.1 Comparison of the forelimbs of pterosaur(A),bird(B)and bat(C)

表1.1 喙嘴龍類和翼手龍類的基本特徵對比表Table1.1 Comparis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between rhamphorhynchoids and pterodactyloids

圖1.2 喙嘴龍類(A)和翼手龍類(B)的骨架比較

Fig.1.2 Comparison of rhamphorhynchoid(A)and pterodactyloid(B)skeletons

大多數翼龍化石發現於海相或者濱海相的地層中,並且多數可能與海岸或海洋環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Hazlehurst et al.,1992),比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翼龍化石層位,德國上侏羅統索倫霍芬灰岩(Solnhofen Limestone)、巴西下白堊統桑它納組(Santana For⁃mation)、英國上白堊統下部劍橋綠砂岩(Cambridge Greensand)(Unwin,2001)及美國堪薩斯的上白堊統紐奧布拉拉組(Niobrara Formation)等均為海相沉積。而真正在陸相沉積中發現的翼龍類要少得多,其中,俄羅斯、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和蒙古的陸相地層中除了極少數如Sordes、Batrachognathus保存得相當完好外,多數化石都比較破碎(Bakhurina and Unwin,1995;Unwin and Bakhurina,2000)。

我國是陸相地層中發現翼龍類化石最豐富的國家,自從楊鍾健於1964年首次記述產自我國新疆准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確鑿的翼龍化石——魏氏准噶爾翼龍(Dsungaripterus weii)以來,相繼在陸相沉積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翼龍類化石(楊鍾健,1973;何信祿等,1983;董枝明,1982;蔡正全和魏豐,1994)。最近幾年來,在遼寧省西部及其周邊地區的陸相(湖泊相)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翼龍類化石,無論在數量、種類還是在保存狀態上,已超過世界上其它任何陸相地層中所發現的翼龍類(Ji and Ji,1997;姬書安和季強,1998;姬書安,1999;Ji et al.,1999;Wang and Lü,2001;Wang et al.,2002;李建軍等,2003;Lü,2003;Wang and Zhou,2002,2003,2004;Ji et al.,2004;Lü and Ji,2005a,b;Lü and Yuan,2005;Dong and Lü,2005;呂君昌和張寶堃,2005;Wang et al.,2005;Andres and Ji,2006;Lü et al.,2006c,d;Wang et al.,2006),而且新的化石標本還在不斷地增加。

從翼龍類的頭骨形態構造上來看,它們都具有上顳顬孔和下顳顬孔,隸屬雙孔類爬行動物。以下為Bennett(1996)所列出的翼龍目的部分鑒定特徵:頭骨成比例地長於薦前脊柱的一半,方軛骨和鱗骨的接觸關系缺失,薦前椎椎體前凹型,樞椎後的頸椎椎體長於中部背椎,烏喙骨孔缺失,前肢伸長,肱骨頭呈馬鞍狀,肱骨主幹彎曲,具有寬闊的三角嵴,前肢第四指的爪子缺失且第四指一般由4節極度拉長的指節構成,用於支撐翼膜並且各指節之間具有稍微的活動,具有與恥骨相關節的成對的前恥骨,無恥骨聯合,以及第五腳趾具有兩個長的趾節且沒有爪子等。

關於翼龍類起源於何類動物的問題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由於翼龍類具有初龍類所特有的眶前孔,因此,它可以歸入初龍類中。一種觀點曾經認為,翼龍類起源於槽齒類。最古老的初龍類為三疊紀的槽齒類,翼龍類的祖先應該與這些槽齒類生活在一起。由於翼龍類的前肢(翼)比後肢長且強壯,因此,翼龍類的直接祖先應該顯示出這種傾向,而沒有一種槽齒類的化石在肢骨上體現這種比例關系,況且在其它特徵上槽齒類也不同於翼龍類,因此,把槽齒類作為翼龍類的祖先是不可能的。Wild(1978,1983)通過對義大利三疊紀的真雙形齒翼龍類和Peteinosaurus骨骼特徵的精確分析,認為三疊紀的翼龍類已經完全適應於飛行,化石記錄中早期的翼龍類不是過渡類型,翼龍類肯定不是槽齒類的後代,它像其它初龍類一樣,直接起源於晚二疊世或者早三疊世的始鱷類(Bennett,1996)。關於翼龍類在雙孔類系統發育樹中的位置,科學家提出三種主要的建議:位於恐龍的旁邊;蹲伏在恐龍的親戚——初龍形類中;或者與另一類群Prolacertiforms構成姊妹群關系(Unwin,2006)。

本書涉及的社會公共機構簡寫

BPM 遼寧省北票古生物博物館

BPV 北京自然博物館

CAGS⁃IG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CAR或CAD 吉林大學

CDM 常州中華恐龍園

D 大連自然博物館

GMN 南京地質博物館

GMV或NGMC 中國地質博物館

IVPP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JZMP 錦州古生物博物館

SGP 德國圖賓根大學地質古生物博物館

T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ZMNH 浙江自然博物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