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少涌中國地質大學
⑴ 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院士怎麼樣
和俄羅斯科學院是兩碼事 我感覺有點黑
⑵ 關於我國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問題的思考
此文系作者和石森(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原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年第17卷第4期
摘要 文章簡要回顧了1994年以來,各屆政府領導對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的重視,分析了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隊伍的野外設備、實驗測試設備、海洋調查設備現狀及急需解決的問題,闡述了2003~2005年國家利用國債專項資金裝備公益性地質隊伍的特點,並據此提出了完善地質調查固定資產管理,最大限度發揮新技術裝備最大效益的建議。
關鍵詞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設備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在國家層面上按照中國國際工程公司在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評估會上的評價是「少見的單純以設備購置為內容的重大項目」,是國家利用國債資金專項支持的;在國土資源部層面上更是空前的,勢將對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產生重大影響的投資活動。正因為如此,各方面對該項工作均給予了高度關注。筆者就幾個不很成熟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夠有所啟發。
1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簡要回顧
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地質勘探隊伍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1994年8月,朱鎔基同志提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1999年,按照國辦發〔1999〕37號文件精神,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除石油部門外,全國75萬地勘隊伍,有64萬陸續實行屬地化管理。國土資源部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省級地質調查隊伍陸續組建了不同形式的省級地調院,原工業部門未屬地化地勘隊伍在組建企業集團的同時,也組建了地質勘查院,承擔大調查任務。至此,公益性地質隊伍框架初步形成,為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2000年5月,溫家寶同志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上講話指出:「精心組建一支承擔全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野戰軍』隊伍,已刻不容緩。地質『野戰軍』應當是人員精幹並相對穩定、裝備精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調查與科研相結合,能擔當重大戰略任務、善於攻堅打硬仗的高素質隊伍。」2002年10月,溫家寶同志在新中國地質工作五十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八十年紀念大會上講話指出:「為保證國家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人員精幹並相對穩定、裝備精良的地質『野戰軍』隊伍,目標不能動搖,步伐必須加快。要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理順關系,深化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保障必要的經費和裝備。」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工作的研究始於2000年,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吸收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2000年完成了直屬隊伍「十五」期間地質調查技術裝備發展計劃的編制工作;2001年組織開展了國內外重要地質調查技術裝備狀況及發展趨勢研究,進口地質技術設備的規劃、立項、論證、審批、購置、驗收等管理程序和審批許可權研究,提交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地質隊伍「野戰軍」裝備的報告;2002年又編制了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發展規劃(綱要)。正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領導的重視下,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專門力量,依據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方案、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和地質調查工作的總體部署,以「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為目標,在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地質隊伍「野戰軍」2003~2005年技術裝備計劃、地質隊伍「野戰軍」2003年技術裝備建設啟動方案、地質調查「十五」後三年工作部署及裝備需求和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並順利通過了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的評估。
2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的緊迫性
地質技術裝備作為地質工作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方法手段的載體,是實現地質工作轉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不斷地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但絕大部分掌握在研究院所和學校等少數單位手中,使用普及率很低,不少地質調查急需的先進技術裝備尚屬空白。我國公益性地質隊伍雖然是由一些精幹、高素質的地質勘查隊伍組成的,但其生產設備依然主要由原裝備構成,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地質調查野外裝備
這是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的重點,也是目前最急需改善的部分。主要包括野外用車和野外數據採集處理設備、地面物探設備、地面化探設備、深部探測設備、鑽探設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設備、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化服務設備。野外生產行駛工具仍以北京吉普等低檔車型為主,而且數量嚴重不足,許多工作中不得不單車作業,加上通訊、救援等方面裝備的落後,不僅給野外作業人員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更難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數據採集還主要採用傳統的筆記本記錄、手工勾繪圖件。
地面物化探設備一是技術性能差,如電法類儀器設備大多數單位僅擁有常規儀器,只有少數單位是進口設備或比較先進的新方法儀器,至今沒有真正的國產多功能地面電磁法儀器;二是數量少,如對厚覆蓋區尋找隱伏礦十分有效的化探技術裝備攜帶型X熒光光譜儀、測汞儀、現場快速分析箱等僅少數單位使用。
鑽探設備主要問題是品種少,配套性差,國內只有部分探礦單位使用繩索取芯鑽進技術、全液壓岩芯鑽進技術、定向鑽進技術,多數單位仍使用國際上已基本淘汰的立軸式鑽機,且陳舊、年久失修,缺少性能先進的地質鑽機,特別是缺少適合交通困難地區的鑽探設備。
航空、遙感設備,航空物探設備在資源調查中使用較普遍,但技術較落後,且應用較少、分布不均衡。在遙感技術方面,我國地球資源衛星目前品種少、技術指標還比較落後,地質數據源主要依賴進口,而且航空遙感數據的採集、處理與應用系統落後,多類航空遙感探測儀器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差距較大,大部分航攝儀陳舊老化,新型高精度航攝系統數量少,遙感圖像處理與輸出設備明顯落後。
信息服務設備,數據的採集、存儲、處理和成果輸出能力弱,還遠未實現數據採集的自動化。數據的處理設備多為個人計算機和極不完善的數據處理系統,計算速度慢、容量小。網路建設剛剛起步,安全性差、服務能力弱,僅局限於提供網路資源共享訪問、電子郵件的收發、互聯網的瀏覽等形式。外部的各類網站總體來說信息共享與服務程度低,向社會提供的主要信息多限於政策法規、工作動態、市場信息和部門介紹等文本信息,而基礎性、公益性數據互動式查詢與服務開展較少。
對於成果社會化服務設備,近20年來,雖然中國地質圖書館在圖書情報工作計算機化和網路化方面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並建立了較為理想的網路化遠程檢索系統,但其他的配套服務還未實現遠程服務功能。例如文獻用戶若索取原文,還需要持網路檢索信息到館借閱專業書刊,還遠未實現「以通訊替代交通」的高效文獻信息服務方式。
2.2 地質調查實驗測試裝備
總體來講,測試設備一是普遍陳舊,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配置的,技術水平低,超過使用年限,難以滿足地質調查工作需要。二是測試儀器設備單一,不能形成組合配套,難以承擔多元素、多指標、多形態分析。三是現有儀器設備不能適應地球化學發展要求,達不到各項質量精度指標要求。
2.3 海洋地質調查裝備
我國從事海洋地質調查的技術力量分散,涉及許多國家海防問題,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目前,海洋地質調查和技術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衛星導航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無線電導航系統來確定調查船或觀測點及測線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聲測深儀、多波束回聲測深儀及旁測聲吶測量水深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網、抓鬥、箱式采樣器、自返式抓鬥、柱狀采樣器和鑽探等手段採取海底沉積物、岩石和錳結核等樣品;用淺地層剖面儀測海底未固結淺地層的分布、厚度和結構特徵;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熱等地球物理辦法,探測海底各種地球物理場特徵、地質構造和礦產資源,有的還利用放射性探測技術探查海底砂礦。有的國家還通過載人深潛艇、水下電視、裝有多種觀測裝置的深拖系統和海底照相等方法直接探測海底沉積物和地形地貌以及多金屬熱液硫化物、鐵錳結核等礦產賦存狀況。海洋地質調查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法,完成調查任務,並提交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構造、礦產、環境、工程、災害和各種地球物理圖件以及相應的調查研究報告。
3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的特點
公益性投資的特點是由其自身決定的。公益性地質隊伍的生產成果屬於非贏利性質的公共產品,是服務於全社會而不具有排他性,是無償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天生就有市場失靈的一面,其提供不能通過市場來調節生產;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又需要不斷地提供公益性地質成果,而且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註定了像其他社會公共產品一樣,要求政府對產出公益性地質成果的地質隊伍投資進行干預,要求政府對公益性地質技術裝備的購置進行財政投資。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此次大規模集中提升地質技術裝備是加快地勘隊伍體制改革的需要,是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要。就其投資來講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3.1 在投資選擇上以設備采購為主
客觀上是地質工作的難度,尤其是找礦難度不斷加大,只有依靠先進的儀器設備才能探知深層地下的奧秘;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必須破除技術瓶頸才能解決,如實驗測試設備和海洋探測設備等。但是,根本原因是由於地勘隊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未及時改造、更新地質生產設備積累形成的。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準的方案,本次采購共列出了3大類(野外地質調查設備、實驗測試設備和航空海洋設備)3340台套的設備清單。
3.2 投資時間集中在2003~2005年
這主要是由國家發展計劃和財政投資的方向決定。國家「十五」計劃明確要按照面向經濟建設,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加快開發能夠推動結構升級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重點在農產品加工及轉化、裝備製造、資源勘探開發、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進展,為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國土開發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包括公益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由此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與改革的要求。
3.3 在投資方向上以事業單位為主
這是由我國的地質事業單位的特點決定的。地質事業單位佔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在法律上確認為國家所有。本次集中投資地質技術裝備,主要配備給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隸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27家直屬事業單位,形成的固定資產具有一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特點。
其一是配置范圍是非生產性、公益性地質隊伍所從事的基礎性、戰略性地質工作,是為商業性地質找礦提供基礎服務的,不以盈利為目的。
其二是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公益性地質隊伍佔有、使用新技術裝備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社會效益最大化,沒有經濟效益或只有很少的經濟效益,投資不能回收或難以回收,因此,其資金來源只能是財政收入單一渠道。
其三是資金使用的無償性,正因為公益性地質隊伍設備投資是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投入使用的,因此,只能以國家財政支出來形成、維修、保護這些資產,而且這部分資產的再投資也是國家無償調撥資金進行的。
其四是使用效益的社會性,固定資產使用後產生的效益不直接以經濟成果的形式體現出來,而是通過生產領域外的國家調節從而在整體上影響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即公益性地質隊伍的設備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為社會經營性資產的營運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有效運行服務,雖然自身並不保值、增值,但可以說是間接保值和增值的。
3.4 在投資渠道上是國債投資
國債與財政投融資均是藉助於政府信用籌集社會資金的形式。國債是國家為彌補預算支出的不足以債務人的身份,依據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取得財政收入;財政投融資是以國家為主體,採取有償的手段廣泛地籌集資金,並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標進行資金投放所產生的一系列資金籌集和資金運用的活動。財政投融資區別於公共財政預算的基本特徵是有償性,盡管國債是政府通過信用方式籌集起來的,但稅收在預算收入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財政收人的無償性特徵。在財政支出上,無論是稅收、其他財政收入,還是國債,無償性支出仍佔主流;相對公共財政的無償性,財政投融資卻是政府採取有償的手段來運作,即可以通過信用方式籌集社會閑散資金,也可運用政府在資本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利用各種融資工具廣泛籌集資金,產生收益後償還資本金以及收取一定的利息。正因為投資於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的國債不同於財政投融資,所以是無償的。
4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管理
盡管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是無償的,以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屬於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不要求進行保值增值,但是卻要求資產保全,要求使用中的合理、有效與節約,不斷提高公益性地質技術裝備的運行效率。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精神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在審議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4.1 組建常設管理機構,規范運作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
筆者認為,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項目的管理主體參照國際慣例設置: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受益的建設單位共同組建「業主」,仿照盈利項目的「項目法人責任制」,成為項目的「管理主體」。其職能定位是:作為政府投資主體,全權代理甲方,負責專業化運作;按照規范程序統一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建設資金實行財政全過程監督;做好項目的跟蹤評價,優化調整投資計劃和項目評價工作。
4.2 加速制定建成固定資產的管理制度,確保國有資產的高效使用
早在1998年,財政部為管好用好國債專項資金就提出了新形勢下基本建設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資效益為核心,逐步建立以財政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管理、投資項目管理和投資效益監督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投資調控管理體系,並為此先後出台了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編制制度,投資項目的概、預、決算審查和財務報表審核制度,投資效益的分析報告制度。為此,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不僅要嚴格按照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建設程序管理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建設監理制度、財政基本建設資金評審與財務管理制度等內容,而且要充分考慮到本次設備采購的時間跨3個年度,逐步形成固定資產的現實,必須加快制定適合設備管理、使用特點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保證已經形成的固定資產發揮最大效益。
4.3 建立健全系統內固定資產狀況信息,優化配置各類設備資源
這不僅包括在用設備的存量情況、使用狀況,還包括新購設備、在購設備、待購設備的進展情況。這是優化設備使用效率、調整采購方案、配備方案的基礎性信息,必須及時反饋到項目管理主體,以便作出相應對策。
參考文獻
[1]劉樹臣,張麗君,譚永傑.當代地質調查工作發展態勢及我國對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2]李光龍.財政與金融[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3]戴天柱.中國財政投融資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柯炳添,潘景華.國有資產管理「非轉經」的理論與實務[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03.
[5]蔣承崧.試論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3,(8):4~6.
[6]李俊,熊軍.淺議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特點、資金來源及礦權交易的方式[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3,(6):10~11.
[7]王峰,王小華.明確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法律地位[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3-12-25.
⑶ 關於頒發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決定
為緬懷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對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求真務實,不斷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獻身祖國地質事業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根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和《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規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開展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評獎活動。
本次評獎工作得到廣大野外地質工作者、地質科研工作者、地質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質部門的大力支持。經專家評審,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終評,決定授予劉敬黨等6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授予金小赤等4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授予鄧軍等4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藉此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頒獎。
一、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共六名)
劉敬黨 遼寧省化工地質勘查院教授級高工
余秋生 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工
陳志勇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工
李金高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李丕龍 中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工
孫龍德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二、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共四名)
金小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彭平安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京彬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工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三、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獲得者(共四名)
鄧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劉樹根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蔣少涌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武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基金管理委員會
2004年6月7日
⑷ 蔣少涌的論文專著
蔣少涌發表論文(其中帶*號為SCI雜志):
1. Jiang SY,Yang JH,Ling HF,Chen YQ,Feng HZ,Zhao KD,Ni P,2007,Extreme enrichment of polymetallic Ni-Mo-PGE-Au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 an Os isotope and PG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54(1-2): 217-228.
2. Jiang Shao-Yong,Zhao Hai-Xiang,Chen Yong-Quan,Yang Tao,Yang Jing-Hong,Ling Hong-Fei,2007,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phosphate nol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quence in the Mufu Mountain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mical Geology,doi:10.1016/j.chemgeo. 2007.07.010
3. Dai Bao-Zhang,Jiang Shao-Yong,Jiang Yao-Hui,Zhao Kui-Dong,Liu Dun-Yi,2007,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Hf–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uziyan mafic xenoliths,souther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evolution. Lithos,doi:10.1016/j.lithos.2007.08.010.
4. Zhao K.-D.,Jiang S.-Y.,2007,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analyses of sulfide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Guangxi Province,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Geochemical Journal,vol.41,no. 2,p.121-134.
5. Hou M-L,Jiang Y-H,Jiang S-Y,Ling H-F,Zhao K-D,2007,Contrasting origins of late Mesozoic adakit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thickening to delamination. Geological Magazine,144⑷: 619-631.
6. Zhao KD,Jiang SY,Ni P,Ling HF,Jiang YH,2007,Sulfur,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9(3-4): 251-273.
7. Chen Yongquan,Jiang Shaoyong,Ling Hongfei,Yang Jinghong and Wan Defan, 2007,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Lower Cambrian in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ean tempera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17⑾: 62-68.
8. Yang SY,Jiang SY,Ling HF,Xia XP,Sun M,Wang DJ,2007,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0⑽: 1556-1565
9. 侯明蘭,蔣少涌,沈昆,連國建,劉其臣, 2007,膠東蓬萊金礦區流體包裹體和氫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岩石學報,23⑼,2241-2256。
10. 李艷平,蔣少涌,2007,墨西哥灣東北部海區常壓與超壓沉積盆地孔隙水的地球化學特徵對比研究,第四紀研究,27⑸: 870-879.
11. Jiang SY,Chen YQ,Ling HF,Yang JH,Feng HZ,Ni P.,2006,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Pb-Pb dating of black shales and intercalated Ni-Mo-PGE-Au sulfide ores in Lower Cambrian strata,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41⑸: 453-467.
12. Ding X,Jiang S-Y,Zhao K-D,Nakumura E,Kobayashi K,Ni P,Gu L-X,Jiang Y-H,2006,In-situ U-Pb SIMS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EMPA) composition of zircon from a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Wushan copper deposit,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6: 29-44.
13.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Ling,Hong-Fei,and Dai Bao-Zhang,2006. Low-degree melting of a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r the origin of Cenozoic Yulong monzogranite-porphyry,east Tibet: 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nstraints. Earth Planet. Sci. Lett.,241: 617-633.
14.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 and Ling,Hong-Fei,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ikes,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ical Magazine,143 ⑷: 457-474.
15. Jiang Yao-Hui,Ling Hong-Fei,Jiang Shao-Yong,Shen Wei-Zhou,Fan Hong-Hai,and Ni Pei,2006,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fluorite from the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SE China. Economic Geology,101⑻: 1613-1622.
16. Liangshu Shu,Michel Faure,Shaoyong Jiang,Qun Yang,and Yujing Wang,2006,SHRIMP zircon U-Pb age,litho- and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the Huaiyu Domain 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Neoproterozoic orogen,not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Episodes,Vol. 29 No.4,244-252.
17. Zhou JC,Jiang SY,Wang XL,Yang JH,Zhao MQ,2006,Study on lithogeochemistry of Middle Jurassic basalts,from souther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Fankeng basalts from Yongding of Fujian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9⑽: 1020-1031. [周金城,蔣少涌,王孝磊,楊競紅,張孟群,2005,華南中侏羅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學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為例,中國科學,35: 927-936.]
18. 蔣少涌,趙葵東,姜耀輝,等.2006,華南與花崗岩有關的一種新類型的錫成礦作用:礦物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證據.岩石學報,22⑽: 2509-2516.
19. 蔣少涌,楊濤,李亮,趙葵東,凌洪飛,2006,大西洋洋中脊TAG熱液區硫化物鉛和硫同位素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97-2602.
20. 侯明蘭,蔣少涌,姜耀輝,凌洪飛,2006,膠東蓬萊金成礦區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學和Rb-Sr同位素年代學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25-2533.
21. 馬芳,蔣少涌,姜耀輝,倪培,凌洪飛,2006,寧蕪盆地凹山和東山鐵礦床流體包裹體和氫氧同位素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81-2589.
22. 姜耀輝,蔣少涌,戴寶章,凌洪飛,2006,玉龍斑岩銅礦含礦與非含礦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對比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61-2566.
23. 邱檢生,蔣少涌,胡 建,McInnes B I A,凌洪飛,2006,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對江西會昌密坑山錫礦田成礦作用的啟示. 岩石學報,22⑽: 2444-2450.
24. 趙葵東,蔣少涌,姜耀輝,劉敦一,2006. 湘南騎田嶺岩體芙蓉超單元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岩石學報,22⑽: 2611-2616.
25. 周金城,蔣少涌,王孝磊,楊競紅,張孟群,2006,東南沿海晚中生代鎂鐵質岩的Re-Os同位素組成。岩石學報,22⑵:407-413.
26. 姜耀輝,蔣少涌,凌洪飛,戴寶章,2006,陸-陸碰撞造山環境下含銅斑岩岩石成因-以藏東玉龍斑岩銅礦帶為例。岩石學報,22⑶:697-706.
27. 李艷平,蔣少涌,2006,氯同位素測量方法及其地質應用研究新進展。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42⑶:87-96.
28. 李艷平,蔣少涌,楊濤,濮巍,2006,海洋沉積物中孔隙水的氯同位素測量方法研究. 高校地質學報,12 ⑶: 388-391.
29. 楊濤,蔣少涌,賴鳴遠等,2006,連續流同位素質譜測定水中溶解無機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組成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學,35⑹,675-680。
30. 張建龍,蔣少涌,白玉英等,2006, 遼河盆地歐利坨子富鉀質火山岩特徵與成因探討。高校地質學報,12⑵,271-280。
31. 馬芳,蔣少涌,姜耀輝,王汝成,凌洪飛,倪培,2006,寧蕪地區玢岩鐵礦Pb同位素研究. 地質學報,80⑵: 279-286.
32. 楊濤,蔣少涌,葛璐,楊競紅,凌洪飛,吳能友,張光學,劉堅,陳道華,2006,南海北部陸坡西沙海槽 XS-01站位沉積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指示意義. 第四紀研究, 26⑶: 442-448.
33. *Jiang S-Y,Wang R-C,Xu X-S,Zhao K-D,2005,Mobility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in magmatic-,metamorphic-,and submarine-hydrothermal system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A/B/C,30(17-18): 1020-1029.
34. *Ling H-F,Jiang SY,Frank M et al. 2005,Differing controls over the Cenozoic Pb and Nd isotope evolution of deepwate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32(3-4): 345-361.
35. *Zhao,K.D.,Jiang,S.Y.,Jiang,Y.H.,and Wang,R.C.,2005,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oid and the Furong tin ore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granite and related tin miner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v.17,635-648.
36. *Jiang Y-H,Ling H-F,Jiang S-Y,Fan H-H,Shen W-Z,and Ni P,2005,Petrogenesis of a Late Jurassic Peraluminous Volcanic Complex and its High-Mg,Potassic,Quenched Enclaves at Xiangshan,Southeast China. Journal of Petrology,46⑹: 1121-1154.
37. *Jingchen Zhou,Shaoyong Jiang,Xiaolei Wang,Jinghong Yang,Mengqun Zhang,2005,Re-Os isochron age of Fankeng basalts from Fujian of S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chemical Journal,39⑹: 497-502.
38. *Pesquera A,Torres-Ruiz J,Gil-Crespo PP,and Jiang S-Y,2005,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B-Isotop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ourmaline-Rich Rocks and Boron Recycling in the Martinamor Antiform (Central Iberian Zone,Salamanca,Spain),Journal of Petrology,46 ⑸: 1013-1044.
39. *Ling H-F,Gao J-F,Zhao K-D,Jiang S-Y,Ma D-S,2005,Comment on Molybdenum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anoxia in mid-Proterozoic oceans,SCIENCE,309 (5737): AUG 12 2005.
40.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Ni Pei,Ling Hong-Fei and Liu Dun-Yi,2005.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for lamprophyre from Liaodong Peninsul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Mesozoic lithosphere thinning beneath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0: 2612-2620 [姜耀輝,蔣少涌,趙葵東,等,2005。遼東半島煌斑岩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對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開始時間的制約。科學通報,50:2161-2168.]
41. 楊競紅,蔣少涌,凌洪飛,陳永權,2005,黑色頁岩與大洋缺氧事件的Re-0s同位素示蹤與定年研究。地學前緣,12⑵: 143-150.
42. 馬芳,蔣少涌,2005,與陸相火山岩有關的鐵、銅、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徵及礦床成因。地質找礦論叢,20⑷: 233-241.
43. 陳永權,蔣少涌,凌洪飛,楊競紅,陳建華,2005,華南寒武紀海洋中沉積礦床及其古環境. 海洋地質和第四紀地質.25⑴: 79-84.
44. 陳永權,蔣少涌,凌洪飛,潘家永,賴鳴遠,2005,利用Finnigan MAT-252氣體同位素質譜計分析碳酸鹽氧同位素的結果校正。質譜學報,26⑵: 17-21.
45. 陳道華,蔣少涌,劉堅,2005,西沙海槽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海洋地質和第四紀地質.25⑵: 37-43.
46. 蔣少涌,楊濤,薛紫晨,楊競紅,凌洪飛,吳能友,黃永樣,劉堅,陳道華,2005,南海北部海區海底沉積物中孔隙水的C1-和SO42-濃度異常特徵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指示意義。現代地質,19⑴: 45-54.
47. 楊濤,蔣少涌,楊競紅,葛璐,凌洪飛,吳能友,陳道華,2005,孔隙水中NH4+和HP042-濃度異常:一種潛在的天然氣水合物地球化學勘查新指標。現代地質,19⑴: 55-60.
48. 丁昕,蔣少涌,倪培,顧連興,姜耀輝,2005,江西武山和永平銅礦含礦花崗質岩體鋯石SIMS U-Pb年代學。高校地質學報,11⑶: 383-389.
49. *Jiang,S.-Y.,Yu,J.-M.,Lu,J.-J.,2004,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urmaline from the Yunlong tin deposit,Yunnan,China: implication for migmatitic-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and ore genesis. Chemical Geology,209(3-4): 193-213.
50. Jiang,S.-Y.,Yang,J.-H.,Ling,H.-F.,Yang,T.,Chen,D.-H.,Xue,Z.-C.,Ji,J.-F.,Ni,P.,2004,Search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geochemical approach.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24⑶: 103-109. (In English).
51. *Yang Jing-Hong,Jiang Shao-Yong,Wang Xiao-Rong,Wang Ying,2004,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from Sanya Bay,Hainan Island: Implication for Human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pecial issue no. 43,171-178.
52. *Ling,H-F.,Jiang,S-Y.,Feng,H-Z.,Chen,Y-Q.,Chen J-H.,& Yang,J-H.,2004,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hosphorite and dolomite and palaeo-ocea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1,p. 77-84.
53. *Feng,H-Z.,Ling,H-F.,Jiang,S-Y.,& Yang,J-H.,2004,13Ccarb and Ceanom excursions in the post-glaci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interval in Guizhou,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88-192.
54. *Yang,J-H.,Jiang,S-Y.,Ling,H-F.,Feng,H-Z.,Chen,Y-Q.,& Chen,J-H.,2004,Paleoceangraphic significance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of black shales in the basal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52-157.
55. *Shao-Yong JIANG,Cong-Xi CHEN,Yong-Quan CHEN,Yao-Hui JIANG,Bao-Zhang DAI,Pei NI,2004,Geochemistry and genetic model for the giant magnesit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765-772.
56. *Gondim AC,Jiang SY,2004,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s for the talc deposits in Parana and Bahia,Brazil,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829-836.
57. *de Parseval P,Jiang SY,Fontan F,Wang RC,Martin F,Freeet J,2004,Geology and ore genesis of the Trimouns talc-chlorite ore deposit,Pyrenees,France,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 ⑷: 877-886.
58. 邱檢生,蔣少涌,張曉琳,胡建. 2004. 大別蘇魯造山帶南北兩側晚中生代富鉀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約. 地球學報,25⑵:255~262.
59. 趙葵東,蔣少涌,2004,金屬礦床的同位素直接定年方法。地學前緣,vol.11,no.2,p.425-434.
60. 姜耀輝,蔣少涌,凌洪飛,2004,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地學前緣,11:528-538 丁悌平、蔣少涌、萬德芳、李金城、宋彪、趙敦敏,1992,華北元古宙鉛鋅成礦帶穩定同位素研究。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27p. Ding T-P, Jiang S-Y, Wan D-F, Li J-C, Sun B, Zhao D-M., 1992,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Proterozoic Pb-Zn deposits in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27p. 丁悌平、蔣少涌、萬德芳、李延河、李金城、宋鶴彬、劉志堅、姚曉梅,1994,硅同位素地球化學,地質出版社。102p.英文版:Ding, T.-P., Jiang, S.-Y.,et.al., 1996, 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Ching, 125p. 韓發、趙汝松、沈建忠,Hutchinson, R.W.,蔣少涌、陳洪德,1997,大廠錫多金屬礦床地質及成因,地質出版社,213頁。 姜耀輝、蔣少涌、戴寶章、凌洪飛,2008,玉龍斑岩銅礦含礦斑岩成因。地質出版社。122p.
⑸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⑹ 中國礦業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礦大北京有很多比較知名的教授,但是身為管理學院的研究生,當然還是介紹一下我們管院的教授,比如丁日佳教授、安景文教授、李百吉教授、徐向陽教授、童磊教授等。但是我還是想著重介紹一下李百吉教授。
除了李百吉老師還有其他很多很優秀的教授,今後有時間再給大家一一介紹啦,感興趣的同學們快去蹭李老師的課吧~希望大家可以喜歡上李老師哦!
⑺ 中國誰在研究天體化學那個學校開設了這個專業
獲中國科學院1990年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天體化學》專著,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歐陽自遠教授的科研成果。天體化學是地球化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天文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中國地質大學有行星地質與化學專業。
行星化學研究團組簡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化學研究團組主要從事太陽系起源及演化歷史、行星化學和比較行星地質學、和基礎隕石學的研究工作,應用高精度的現代化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儀器設備,對各種小行星岩石樣品、月球樣品、和火星樣品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分析研究,尋求解決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中的重大基礎問題,為我們深入了解元素起源、恆星起源、太陽系起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的科學證據。
目前,行星化學研究團組與國內外同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重點開展月球隕石、火星隕石、原始球粒隕石、分異無球粒隕石、和南極隕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學進展。
團組成員:
徐偉彪,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管雲彬,研究員,中科院海外合作夥伴,加州理工學院離子探針實驗室主任
王 英,副研究員
王琳燕,博士後
談建雲,高級工程師
蔣 雲,博士研究生
王 昊,碩士研究生
李少林,碩士研究生
吳蘊華,碩士研究生
邢巍凡,碩士研究生
⑻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歷屆獲獎情況
附:歷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名單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劉鐵鑄 上海市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良臣 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陸忠驥 山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周世泰 冶金部東北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胡惠民 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梁珍廷 廣西有色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興泉 核工業華北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在藝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寶珺 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研究所,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樂天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汪仲英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
張本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文傑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宏驥 地礦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崇佑 地礦部江西省地礦局調研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集磊 有色甘肅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廣潤 地礦部湖北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兆宇 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鞏志根 核工業華南地勘局293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龔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鄧起東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綿平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志琴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趙澄林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游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張宗祜 地礦部水工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光鼎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袁秉衡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康玉柱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明桂地質礦產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錢佐國 化工部地質礦山局雲南地質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許惠龍 煤田地質總局山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祝延修 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九支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殷鴻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國棟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夏林圻地質礦產部西安地礦所,研究員
張文堂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江天壽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藝研究所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何繼善 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維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特別獎獲得者(只頒發了這一次):
程裕淇地質礦產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鴻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孫殿卿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杏垣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張雲湘 地質礦產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金琪 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馮志強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俊傑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長慶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萬程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河南煤田地質局,高級工程師
王世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14支隊,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陳光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裴榮富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紀舜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增昭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張卓元 成都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楊遵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德馨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海濤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中立 地礦部甘肅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包家寶 地礦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石禮炎 地礦部福建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貴明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恆 煤田地質總局江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金慶煥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學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質勘查院,高級工程師
王秋華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遼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毓川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見義 北京石油勘探開發院,教授級高工(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鶴齡 淮南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翟裕生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郝詒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廷棟 國土資源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工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管海晏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雲嶺 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繼良 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殷先明 甘肅省地勘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兆洪 化工遼寧地質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呂國安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覃慕陶 廣東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黃第藩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北京開發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思田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袁學誠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旭 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張一偉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盧良兆 長春科技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葉連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 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彭熹 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潘元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炳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龍駒 中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中心地質資料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啟民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吳奇之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駱耀南 國土資源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姜劍虹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黑龍江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福同 國土資源部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王鐵冠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龔再升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廖椿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蔣 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杜汝霖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教授
何國琦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汪集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大賚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教授級高工、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保群 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六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培君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秦震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姚伯初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自新 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正輔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趙文智 中石油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陽,中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漢漪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劉本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趙文津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夏代祥 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葉天竺 中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童曉光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丕龍 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錫友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山東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永樣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昌 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崔盛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教授
張培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孫革 吉林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曾勇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教授
鄭亞東 北京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傅家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李惠,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劉敬黨 ,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遼寧化工地質勘查院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張金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周海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
徐水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劉玉書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6地質隊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陳均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馬永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國地質科學院
劉敦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郝守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黃潤秋,成都理工大學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張善文, 中國石化股份勝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閻鳳增 ,中國武警黃金指揮部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占游, 核工業二O三研究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高級地質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才金,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京彬,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 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館 研究員
彭善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金之鈞,中國石化股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王世稱, 吉林大學 教授
朱筱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楊克明,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楊華,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董連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教授級高工
王宇,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教授級高工(二級)
熊盛青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授級高工
謝玉洪,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級工程師
朱恆銀,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工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鄒才能,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李子穎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汪嘯風, 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宋國奇,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毛景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獲得者:
武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夏慶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趙賢正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香增,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丁俊,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張訓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王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宋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
杜時貴, 紹興文理學院
殷躍平,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舒良樹,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顏丹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付鎖堂,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來明,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郝蜀民,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燕長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鴻飛, 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高級工程師
范立民,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彤,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潘桂棠,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研究員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蔣少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彭建兵, 長安大學 教授
賴紹聰, 西北大學 教授
⑼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的博士後工作站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以及武警總部在北京為黃金地質研究所舉辦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標志著該所正式成為武警部隊4家設站單位之一。博士後工作科研工作站站長、該所所長張文釗在會上表示,作為科研單位,將格外珍惜這次設站機會,認真落實國家和軍隊博士後管理有關規定,扎扎實實做好博士後招生、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壯大科研實力,多出科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為部隊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近年來,黃金地質研究所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通過招收高學歷人才入伍、選送優秀幹部上學進修、外聘專家來隊講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簽訂博士生培養協議等方式,積極營造吸引、關心、愛護人才的良好環境,不斷激發科研工作的活力。截至目前,該所90%的科技幹部取得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30%獲研究生學歷。初步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基本齊全、優勢能夠互補的科技幹部隊伍,為完成科研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一、申請進站條件
1、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一般在40周歲以下,沒有從事過博士後研究工作的人員,可提出進站申請。
2、凡屬國內委託培養、定向培養、具有現役軍人身份的博士或原單位有定向培養協議的在職博士,在申請做博士後時,必須徵得委託單位、定向單位和原部隊單位的同意,並出具書面證明材料。
二、申請手續
(一)申請人須提交下列詳細材料(一式3份):
1、進站申請(含進站類別、住房要求、是否解決妻子和子女戶口等要求);
2、個人簡歷。包括個人履歷、博士論文和從事過的科研工作簡介、主要學術成果、本人特長、對博士後研究工作的設想、已發表論文和著作目錄等。
3、兩位本學科領域專家(具有研究員職稱和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推薦信;
4、博士學位論文、學術著作、已發表的主要論文復印件(二份);
5、博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蓋章或學位授予單位蓋章)或學位部門的證明(兩份);
6、答辯委員會對博士論文的評語(蓋章)、獲獎證書復印件(蓋章);
7、在學單位研究生管理部門出具的統分研究生證明(兩份)。委託、定向和在職博士研究生,須由工作單位或委託、定向單位人事部門出具同意申請做博士後研究人員的書面證明;
8、縣級以上醫院的體檢合格證明(一份)。
(二)答辯通過,被我站接收的申請人,須填寫正式的《博士後進站申請表》;
(三)相關待遇
1、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按照不低於我單位同類人員標準的原則,或根據其原有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標准與其協商確定。
2、提供博士後公寓一套及相關生活設施。
3、提供專用辦公室及相關科研裝備。
4、提供科研項目及科研經費。
5、可為無工作配偶安排零時性工作或給予生活補助費。
6、對能創造性地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根據個人意願和有關規定,可為其申報特招入伍。
(四)答辯時間
可商議或提前通知。
(五)接收
我站根據博士後申請人員的政治思想表現、身體健康狀況、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提出的博士後工作計劃進行考核與評價,擇優選拔。
(六)進站工作年限
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工作期限一般為2年,根據科研工作需要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3年。博士後研究人員工作期滿後必須出站。
(七)出站
按博士後管理辦法有關規定辦理。
當好黃金部隊的參謀部,靠師承效應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鏈,用共生效應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脫穎而出,鍛造一支支--
金色的方陣
歷史鏡頭搖回1949年,當時中國生產黃金4.07噸,還不到歷史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4年夏,周恩來總理拖著病體在醫院找來王震同志,眉頭緊鎖地叮囑道:你要把金子抓一抓,搞建設不能沒有黃金。
將軍眼含淚花:總理,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把金子抓上去!
立下軍令狀,王震提出讓部隊找金子,培養一批找金人才!
黃金部隊組建30年人才輩出,涌現出祝延修、王世忠、蔣志、閻鳳增、張文釗、郭俊華等一大批找金人才和找金的英雄部隊,成為支撐共和國經濟大廈堅挺不倒的金磚。
卿敏深知鍛造人才對研究所意味著什麼,對黃金部隊意味著什麼,更明白對國家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什麼。
培養人才從何處入手?卿敏從自己跟研究所原副所長李維明學找礦的野外工作方法受教益,從黃金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白萬成、地質處副處長雷時斌合作中受啟發,從研究所科技處長葛良勝、物探專家於愛軍交流中受頓悟,用師承效應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鏈。
科技處副處長李文良剛畢業入伍到研究所,卿敏主動和他結對子,帶他到小秦嶺搞地質勘查,手把手教他野外地質觀察,判斷不同構造,分析地球化學剖面的采樣介質。18年過去了,談起卿敏那些年的真心幫帶,李文良這個能挑大樑的技術骨幹還記憶猶新。
1996年吉林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遙感研究室主任路彥明,講起跟隨卿敏赴新疆進行國土資源大調查感慨不已。在西天山,一場突降暴雨使卿敏感冒,打著吊瓶走了3個地區5個縣,吊瓶一直打到北京。這個能夠遙感大地的年輕專家坦言:卿總不僅教我們工作方法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用行動教我們黃金戰士必備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勤奮加吃苦是成就事業的基石。研究所成礦預測室趙玉鎖不忘卿敏這句話。2002年,卿敏帶趙玉鎖到中原前河金礦調研時,下到500米深的坑道分析成礦規律,每天在坑道工作10多個小時,連續鏖戰了21天,將岩性、礦體的分布規律搞得一清二楚。
金山撩開面紗,人才列成矩陣。一直與卿敏應對危機礦山難題的碩士劉文良,已經能夠單獨承擔國家級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多次受到卿敏點化的遙感博士路彥明已擔綱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碩士肖力不僅走上成礦預測室副主任崗位,還成為典型礦床研究的頂級人物。
今天的研究所,高學歷、高品位、高技術的人才層出不窮,其中博士後2人,博士13人,碩士24人,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總類齊全,專業多元復合,知識層次較高的科技金字塔。他們在國家科技攻關、危機礦山探礦增儲、大型企業集團委託項目的全國各省區地質勘查項目攻堅戰中屢戰屢勝,真正發揮了不可沒有、不可不用、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揮部找礦戰略決策的參謀部、部隊完成中心任務的服務隊、解決部隊技術疑難問題的攻關隊、地質找礦理論和技術的先鋒隊。按照黃金指揮部黨委對研究所中心工作確定的一部三隊功能定位,卿敏擠出時間拓展一個總工的功能。他將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放在網上,成為黃金部隊共享的知識礦床。他還在自己的體會認識放在網頁上與拜師求教者真誠交流,百問不煩,成為拜金者的良師益友。與此同時,卿敏創辦了黃金部隊數字圖書館,構建了8個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模塊。他主編的《黃金地質信息》、《黃金地質專題信息》,將國內外有關黃金的信息囊括其中,為基層部隊提供一個學習借鑒的藍本。
⑽ 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學院的博士生導師
岩土復工程與工程地質系:唐制輝明、殷坤龍、項偉、晏鄂川、余宏明、李雲安
土木工程系:徐光黎、陳建平、吳立、周傳波
勘察與基礎工程系:楊凱華、鄢泰寧、烏效鳴 、蔣國盛、姚愛國、段隆臣、馬保松、徐光黎
安全工程系:趙雲勝、陸愈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