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陰雨引發地質災害
❶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間的關系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回損失的地答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主要有暴雨洪澇、乾旱、熱帶氣旋、霜凍低溫等冷凍害、風雹、連陰雨和濃霧及沙塵暴等其他災害共7大類20餘種。
兩者概念不同,但是氣象災害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會誘發地質災害。比如說山地地區連續暴雨會誘發滑坡和泥石流等。
❷ 經常出現的重大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哪兩大類: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❸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具體以下幾種:
(一)崩塌和滑坡
1.什麼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岩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後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開挖坡腳、爆破、修築水庫、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崩塌。
崩塌會損害農田、廠房、水利設施和其他建築物,導致人員傷亡。鐵路、公路沿線的崩塌,會造成交通堵塞、車輛損毀、行車事故。
2.什麼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生破壞的岩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質運動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會對城鎮建設、交通運輸、河運航道、工礦企業、農田村莊、水利水電建設等造成重大破壞。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乾涸。
·滑坡體後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有岩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4.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時節去山區峽谷郊遊,要事先收聽天氣預報,不在大雨後、連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
(2)危機救助
·行人:立即離開岩土滑行道,向兩邊穩定區逃離。切記不可沿著岩土體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駕車者:應迅速離開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生於山區小流域。
泥石流爆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於突發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並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泥石流多發區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環境,熟悉逃生路線。
注意政府部門的預警和泥石流的發生前兆,在災害發生前互相通知、及時准備。
·去山地遊玩要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在暴雨之後或持續陰雨天氣進入山區。
宿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在溝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機救助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要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千萬不要沿著溝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時拋棄重物。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處,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三)火山噴發
1.什麼是火山噴發
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從公元1000年以來,全球已經有幾十萬人死於火山噴發。
2.火山噴發的前兆
·火山活動增加。
·出現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聲。
·火山上冒出縷縷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緊急救護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線范圍。
·火山噴射物: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應佩戴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會對肺部產生傷害。逃生時應用濕布護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會灼傷皮膚、眼睛和黏膜。應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但不是太陽鏡。到庇護所後,要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氣體球狀物:火山噴發時會有氣體和灰球體以超過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滾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築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泥石流:火山噴發可能誘發泥石流,對此,可採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應對。
❹ 森林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是什麼可能導致的氣象災害是什麼
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氣象災害:沙塵暴等
地質專災害,地質學專屬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❺ 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內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容主要有暴雨洪澇、乾旱、熱帶氣旋、霜凍低溫等冷凍害、風雹、連陰雨和濃霧及沙塵暴等。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的圈層不同,前者發生在大氣圈,後者發生在岩石圈(包括土壤圈層)。
聯系:氣象災害會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例如,暴雨會誘發山體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❻ 連陰雨的危害有哪些
連陰雨天氣利弊均有。連陰雨天氣如果發生在少雨乾旱之後,在一定時期內對農業生產有利,能緩解旱象。但長連陰雨使得土壤過濕和空氣長期潮濕,日照嚴重不足,常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產量和質量遭受嚴重影響。其危害程度因發生的季節、持續的時間、氣溫高低和前期雨水的多少及農作物的種類、生育期等的不同而異。例如長江下游一帶春季連陰雨,因光照不足,會發生三麥漬害和棉花爛種等現象。在收獲季節出現連陰雨,能造成油菜、大小麥、水稻、花生等發芽霉爛,棉花爛鈴僵瓣;紅薯腐爛等。另外,由於連陰雨,濕度過大,還可引發某些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及蔓延。南方地區春季、江淮地區秋季、華北平原春未夏初、華南地區的秋季等都常有連陰雨發生。1989年6月上旬初至中旬初,華北平原大部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使正在收割期間的小麥霉變、發芽,損失較大。長時期連陰雨不僅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也極易引發地質災害,且對水利、交通、建築等露天生產企業也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易引發人畜疾病流行,同時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2002年的4月15日至5月15日無錫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連陰雨天氣,雨日24天,對小麥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小麥赤霉病發生嚴重,籽粒不飽滿,千粒重大幅度下降,並出現早衰枯死現象,當年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由於持續月余的陰雨低溫天氣,醫院病人也明顯增多,部分供電線路發生故障,部分居民家中進水;由於降雨路面濕滑,引發各類交通事故60多起。
❼ 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版或間接權的損害.主要有暴雨洪澇、乾旱、熱帶氣旋、霜凍低溫等冷凍害、風雹、連陰雨和濃霧及沙塵暴等.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的圈層不同,前者發生在大氣圈,後者發生在岩石圈(包括土壤圈層).
聯系:氣象災害會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例如,暴雨會誘發山體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❽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如前所述,在地質災害的控制與影響因素中,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最為活躍的觸發因素。在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地段,黃土的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為發育,降水容易沿著這些通道快速滲入地下,引發地質災害,降雨成為觸發地質災害最積極的因素。所以,通過氣象預報,可有效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一、臨界降雨量確定
據本次調查資料,2000~2004年發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發生頻次均與月平均降水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滑坡、崩塌發生時間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較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次與本區的降水特徵有關,9月份常出現淋雨,並伴有大雨,這種降水特徵有最利於浸潤黃土和入滲補給地下水,觸發地質災害發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強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強降水,這種強降水特徵不如9月份有利於降水入滲,所以,7月和8月份出現的災害頻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強降水頻率低於7月,8月和9月,但高於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發了地質災害。由此可見,無論是淋雨,還是強降雨,都是觸發地質災害的因素。
寶塔區歷史上僅有一個氣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徵的空間展布,為了能夠揭示區域降水特徵,本次與陝西省氣象局合作,對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27個氣象站的日、時降水量進行了分析,統計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過程,對其氣候特徵和時空間演變規律進行歸類分析、研究總結。研究結果表明:
(1)在25年中,陝北黃土高原共出現R1h≥10mm的強降水2638時次,R1h≥20mm強降水574時次,年平均R1h≥10mm的強降水有106時次,R1h≥20mm強降水有23時次。
(2)R1h≥10mm發生時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173時次;最少的是1980年,僅有36時次。R1h≥20mm強降水發生次數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56時次;最少的是1982年僅有3時次。可見陝北強降水出現時次的年際差異較大,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十幾倍之多。
(3)R1h≥10mm強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點。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為第一高峰值,在數值比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單峰特徵較明顯,8月上旬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強降水頻次緩升後,強降水的頻次突然降低、減少。
(4)淋雨主要出現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發生。
(5)寶塔區暴雨年頻次>0.8(圖7-5),大雨日年頻次為4左右(圖7-6)。
圖7-5 陝北暴雨年頻次分布圖
圖7-6 陝北大雨年頻次分布圖
對比分析本區降水特徵和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臨界降雨量。預警的臨界降雨量特徵值分別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時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時降雨量≥20mm或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連續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條件之一就應該進行地質災害預警,作為地質災害氣象誘發日向外發布。
據此臨界降雨量可以進行模擬校驗,校驗結果表明,調查區內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為2.5d/a,連陰雨誘發日為2.8d/a,即每年可預報的次數將在2~7次。說明選取上述4項指標是符合實際情況和可以操作的(圖7-7)。
圖7-7 陝北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分布圖
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級別
參考陝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級劃分,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將預警級別劃分為三級:分別是Ⅰ級預警、Ⅱ級預警和Ⅲ級預警。
Ⅰ級預警是高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大,為地質災害發布警報級;
Ⅱ級預警是中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中等,為地質災害發布預報級;
Ⅲ級預警是低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小,為地質災害不發布預報級。
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一)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小(圖7-8)。
圖7-8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最小,僅限於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於這一區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927.7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6.1%。這些地區位居延河幹流,河谷深切;以及較長支流的上游,溝谷強烈下切地帶,人類工程活動極為強烈,為調查區的地質災害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面積1303.9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6.7%。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324.3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7.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二)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中等(圖7-9)。
圖7-9 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擴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區域外,占據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1627.70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45.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部分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676.38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9%。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251.9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5.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三)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還包括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大(圖7-10)。
圖7-10 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為擴展至最大。占據整個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深灰色)。總面積2232.6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62.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全部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少。從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幹流(圖中淺灰色),分布面積194.9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5.5%。這一區域為汾川河主幹流上中游,溝谷切割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其他地區稍強。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小,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128.4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1.7%。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❾ 九大自然災害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有嚴重的影響,可是也想知道如何去預防自然災害。想要去預防,那麼就要先知道九大自然災害分別是什麼,在這里先給大家說一下,九大自然災害指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嘯,台風,龍卷風,雷擊和暴雪等。
暴雪這種情況其實一般來說天氣預報都可以預報到,就是大家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多關注一下本地的天氣,尤其是陰雨天、雨雪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天氣再出門,這樣就會減少自己遇到暴雪暴雨的幾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於這種自然災害的預測也越來越全面,這樣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我們的損失。
❿ 水與地質災害
一、降雨
黃土由粉土、粉質粘土組成,透水性一般較差,降雨一般不容易滲入形成上層滯水或潛水,一次降雨所引起的潛水位上升幅度不大,而且滯後現象明顯。所以,單純就降雨而言,似乎不會觸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但是,在黃土構造節理、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發育部位,降雨可沿空隙下滲甚至灌入,在相對隔水部位形成上層滯水或飽水帶,增大岩土體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壓力,降低岩土體強度,從而觸發黃土滑坡、崩塌的發生。
據本次調查資料,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6~10月,與降雨量以及降雨特徵關系密切。如1986年6月調查區持續陰雨天,月降雨量達全年最高,日降雨量達35.9mm,在城區連續觸發寶塔山和鳳凰村2個滑坡。區內近年發生滑坡和崩塌頻次與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二、地表水
地表水與地質災害關系密切,這里主要指河流與水庫中的地表水。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夏秋季多暴雨和大雨且時間集中。降雨在短時間內匯集,形成具有較強侵蝕能力的地表水流,塑造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也常引發地質災害。河流發育期不同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不盡相同。區內的延河、南川河及汾川河等幹流及較大的一級支流已進入老年期,河谷已達百米—數百米寬,河流下切進入基岩數米,基岩出露亦高達十數米,河谷內沖淤趨於平衡,流水對兩側坡腳侵蝕作用減弱,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影響不明顯。在二三級支流內,基岩多有出露,河流下蝕受阻,側蝕作用較強,對谷坡的穩定性具有明顯的影響,在歷史上已引發較多的滑坡。滑坡堵塞河谷,滑體受流水沖刷侵蝕,大部不復存在;谷坡滑動後,亦達到較為穩定的狀態。在三四級或更小的溝谷內,主要為黃土溝谷,流水的下蝕和側蝕均存在,兩岸谷坡較陡,目前仍處於流水的侵蝕中,是滑坡、崩塌的多發地段,但這些地區由於地形條件差,人類活動相對較少,滑坡崩塌形成地質災害的概率較低。自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以來,區內植被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發展,河流溝谷中的水流明顯減少,地表水的侵蝕強度有所削弱,流水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也漸趨緩和。
水庫或淤地壩附近,地表長期積水,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地下水位抬升,在較大范圍內形成地下水,通過地下水對斜坡穩定性造成明顯影響。
三、地下水
研究區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十分貧乏。但是,由於黃土節理裂隙發育,在斜坡地帶,在原生節理和構造節理的基礎上,發育了密集的風化、卸荷裂隙,甚至演化為黃土陷穴、落水洞,在暴雨過程中,降水匯集,沿節理、裂隙、陷穴、落水洞等通道快速下滲,在古土壤或基岩之上形成局部上層滯水,甚至潛水。地下水活動降低了黃土強度,改變了坡體應力狀態,常常觸發斜坡變形失穩。據研究,當黃土含水量<18%時,黃土力學強度較高,坡體在直立的狀態下也可保持穩定;但如果>20%,則強度降低很快,坡體穩定性亦變差。所以,地下水活動對斜坡變形失穩的影響作用十分明顯。地下水活動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斜坡上的上層滯水的存在,降低了土體強度,增加了土體的重量,易觸發斜坡變形失穩。
二是在連陰雨過程中或大雨之後,水分入滲途中在古土壤層受阻,使古土壤以上的土體含水量增大,雖尚未飽和或形成上層滯水。但是,由於含水量增大,降低了土體強度,也同樣觸發斜坡變形失穩。
三是水庫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影響地質災害。如河庄坪鎮趙家岸水庫蓄水,引起坡體內地下水位上升,在坡體前部形成泉水,斜坡變形導致居民房屋變形及牆體開裂,嚴重威脅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