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飛中國地質大學
A. 李亞林的學術論文
1.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進軍,陳蕾,李祥輝,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蟲動物群及其對特提斯閉合時間的約束,科學通報,2007,52(12):1430-1435
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
3.李亞林,團隊精神與地球科學研究生團隊精神培養,中國地質教育,2007,(1):85-87
4.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薩嘎地區構造岩石地層新認識及其構造意義,礦物岩石,2007,55-62
5.黃繼鈞,李亞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應變及地殼縮短分析,地質學報,2007,81(5):599-655
6.劉玉法,李亞林,孫忠軍,西藏洞錯地塹構造及其對油氣的影響,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1):50-53
7.王立成,李亞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薩嘎地區侏羅系兩期變形的釐定及其地質意義,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27(2):45-48
8.張玉修,張開均,李勇,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中一上侏羅統沉積特徵及沉積相劃分,大地構造與成礦,2007,112(2):52-62
9.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劉志飛,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沖推覆構造與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質學報,2006,2006,80(8):1118-1130
1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黃繼均.西藏北部長江源地區新生代地塹構造特徵與形成機制,地質通報,2006,25(1-2):204-212
11.王成善. 李亞林. 李永鐵. 青藏高原油氣資源遠景評價問題,2006,27(4):1-7
12.李亞林,王成善,王謀,伊海生,李勇,藏北長江源地區河流地貌特徵及其對新構造運動的響應,中國地質,2006,33(2):374-382
13.張玉修. 李勇. 張開均. 李亞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倉瑪地區中上侏羅統碳酸鹽岩特徵及其環境意義,中國地質,2006,33(2):393-400
14.金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索瓦組烴源岩特徵,油氣地質與採收率,2006,13(2):40-42
15.金瑋,王成善,趙兵,李亞林,西藏羌塘托納木上侏羅統索瓦組地層學特徵,西北地質,2006,39(3):97-105
16.金 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油氣成藏條件,新疆石油地質,2006,27(5):530-534
17.金瑋,王成善,李亞林,西藏雙湖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雪山組物源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30(4):520-525
18.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塹構造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地質論評,2005,51(5):494-501
19.李亞林,黃繼鈞,王成善,伊海生,王謀.西藏羌塘盆地構造改造強度劃分與油氣遠景區分析,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4):12-16
20.李亞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納木地區發現上侏羅統油頁岩,地質通報,2005,24(8):783-784
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
22.李亞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油氣保存條件,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23.王成善,李亞林,劉志飛,李祥輝,唐菊興,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再研究:從地質調查到礦物記錄,地質學報,2005,79(3):323-329
24.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意義.礦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錄)
25.段志明,李勇,李亞林. 青藏高原北部溫泉活動沉積盆地的沉積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1):180-188
26.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崗岩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地質學報,2005,79(1):88-97
27.段志明,李勇,李亞林,張毅,王謀.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紀冰磧層劃分及其地質環境意義. 中國地質,2005,32(1):128-134
28.劉志飛,王成善,金瑋,伊海生,鄭洪波,趙西西,李亞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漸新—中新世沉積環境分析. 沉積學報, 2005,23(2):210-217
29.王謀,李勇,黃潤秋,李亞林,張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組成對沉積環境的響應. 山地學報,2005,23(3):274-279
30.王謀. 李勇. 黃潤秋. 李亞林. 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響,生態學報,2005,25(6):1276-1281
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鄒艷榮,李亞林,西藏羌塘盆地烴源岩古油藏帶及其油氣勘探遠景,石油學報,2005,26(1):13-17
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
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
34.李亞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張玉修.西藏羌塘盆地鹽相關構造特徵與油氣聚集,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31(6):586-591
35.張玉修,李勇,李亞林,康沛泉,周家雲. 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侏羅系生油條件與油氣顯示.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4,27(6):635-639
36.白憲洲,李勇,李亞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紀沉積特徵,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4(1),49-55
37.王成善,伊海生,劉池洋,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氣藏發現及其意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4,25(2):135-143
38.周家雲, 李勇, 李亞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區三疊紀沉積環境分析,西北地質,2004,37(1):25-29
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
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
41.李三忠,賴紹聰,張國偉,程順有,李亞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及南秦嶺地塊的變質動力學研究,地質科學,2003,V.38(2),137-154
42.黃成敏,王成善,李亞林,西藏五道梁地區古土壤研究,山地學報,2003(2),35-41
43.李亞林,李三忠,張國偉,秦嶺勉略縫合帶的組成與古洋盆演化,中國地質,2002, 29(2),129-134
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亞林,西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及其評價,西藏地質2002,(1)469-483
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
46.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雙湖地塹構造與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國科學(D),2001,31(s):228-232
47.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縣—略陽地區的構造混雜岩及其意義,岩石學報,2001, 17(3):476-482
48.李亞林,張國偉,李三忠,等,秦嶺略陽-白水江地區反向推覆構造及成因機制,地質科學,2001,36(4):465-473
49.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略地區兩期韌性剪切變形及其地質意義,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1,28(1):28-33
5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塹構造演化及動力學意義,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1
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亞林,等,構造事件的沉積響應—建立青藏高原大陸碰撞、隆升過程時空坐標的設想和方法,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1,21(2):1-15
52.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勉略帶三岔子蛇綠岩變質特徵及構造意義,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Vol.31(1):89-94.
53.方維萱,張國偉,李亞林,南秦嶺晚古生代伸展構造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2001,Vol.31(3):450-454
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
55.李亞林,王根寶,秦嶺龍草平結晶雜岩U-Pb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礦物學報,2000,20(1),50-54
56.李亞林,張國偉,方維萱,秦嶺勉略構造帶組成變形特徵及與成礦關系.西北地質科學,2000,21 (1):69-76
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
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
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
60.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等,勉縣地區勉略帶內麻粒岩的發現及構造意義,岩石學報,2000,Vol.16(2):220-226
61.方維萱,李亞林,黃轉瑩,小秦嶺金礦床成礦構造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 ,Vol. 24(2):155-162
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
63.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東秦嶺小寨沉積岩系地質特徵及其構造意義,沉積學報,1999,17(4):596-600
64.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陝西勉略地區兩類混雜岩的發現及地質意義.地質論評,1999,45(2):192
65.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大陸造山帶研究的方向、趨勢和進展,陝西地質,1999,Vol.17(1):47-54
66.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王根寶東秦嶺石界河群的古構造環境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1998,28(1):83-87,
67.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等,東秦嶺二郎坪弧後盆地雙向式俯沖作用,高校地質學報,1998,4(3):286-293
68.李亞林,張國偉,北秦嶺二郎坪群與秦嶺岩群間構造邊界的地質特徵,陝西地質,1998,Vol.16(2):9-16
69.李亞林,弧後盆地及弧後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後盆地為例,改造性盆地研討會論摘要文集,1998
70.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小秦嶺晚元古代閃長質侵入體地質特徵及成因探討,西北大學學報,1997,27.s):450-454
71.李亞林,高風泉,從豫西熊耳群金礦特徵看陝西熊耳群找礦前景,陝西地質,1997,Vol.15(1):51-59
72.宋傳中,張國偉,李亞林,東秦嶺造山帶北緣宜魯斷裂帶特徵及平衡,西北大學學報,1996,Vol.26(S):467-471
B.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C. 劉順的個人作品
近年發表文章
1、劉順,沈忠民,司建濤, 郯廬斷裂帶演化動力學-多力源多時期分段作用模式,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3(5)
2、 劉順,劉樹根,李智武等,南大巴山西段中新生代構造應力場的節理研究,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2(4)
3、 劉順,四川盆地威遠背斜的形成時代與形成機制,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2001,28(4)
4、劉順、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中部風火山地區第三紀地殼縮短量研究,地震地質,2001,23(1),122-125.
5、劉順,從實驗岩石變形過程四川盆地加里東古隆起的形成機制 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2000,27(4),343-347.
6、Liu Shun,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Kekexili Basin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地學前緣,2000,7,增刊(摘要)
7. Liu Shun,Tertiary N-S directiong crustal shortening of central Tibet,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No.69, 2002
8、羅志立,劉順,劉樹根等,「峨嵋地幔柱」對揚子板塊和塔里木板塊的離散作用及其找礦意義,地球學報,2004,25(5),515-522
9、馬永旺,劉順,2003,龍門山彭灌地區大魚洞-九甸坪-龍溪滑覆體的變形特徵及形成,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0(5),462-467
10、Fowler Andrew, LIU Shun, Wang Chengshan, et al,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No. 73. 2004
11、Reid A J, Chris J L W, Liu Shun , et al, Mesozoic plutons of the Yin Arc, SW China: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signature, Ore Geology Review, 2006
12. Reid A J, Chris J L W, Liu Shun , et al,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the Permo-Triassic evolution of the Yin Arc,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Structural Geology, 2005, 27, 119-137
13、 Yi Haisheng, Wang Chengshan, Liu Shun,et al,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in the Hoh Xilreg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0, 74(4), 827-835
14、羅志立、劉樹根、劉順,四川盆地勘探天然氣有利地區和新領域探討(上),天然氣工業 2000 ,20(4),10-13.
15、羅志立、劉樹根、劉順,四川盆地勘探天然氣有利地區和新領域探討(下),天然氣工業 2000,20(5),4-8.
16、Liu, Z., Zhao, X., Wang, C., Liu, S. and Yi, H., 2003.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ertiary sediments from the Hoh Xil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Cenozoic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54
17、 Reid, Anthony J.; Wilson, Christopher J.L.; Phillips, David; Liu, Shun, Mesozoic cooling across the Yin Arc, central-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 reconnaissance 40Ar/39Ar study
Tectonophysics 2005, 398(1-2), 45-66
18、Wang Chengshan,……Liu Shun(the fouth auther), Tertiar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peneplanation in the Hoh Xil region:implicationfor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002,20,211-223
19、李智武,劉樹根,羅玉宏,劉順,徐國強,南大巴山前陸沖斷帶構造樣式及變形機制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30(3)
20、蔡學林,朱介壽,曹家敏,劉順,鄭析森,華南地區岩石圈三維結構類型與演化動力學,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3,27(4),301-312.
21、劉志飛,王成善,伊海生,劉順,趙西西,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早新生代沉降史及高原隆升意義,見:陳毓川主編,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學術文集,地質出版社,2002。
22、劉志飛,王成善,伊海生,劉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積演化歷史重建,地質學報,2001,75(2),250~258.
23、劉志飛,王成善,伊海生,劉順,藏北可可西里盆地老第三紀沉積物源區分析及其高原隆升意義 , 地球科學,2001,26(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