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田素芳
Ⅰ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哪個考研復試參考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碩士研究生初試參考書目
考試科目代碼及名稱
參考書目
240俄語(外語系)
《新編大學俄語基礎教程(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41日語(外語系)
《みんなの日本語(大家的日語)1,2 》第1版 株式會社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建議與《大家的日語1、2學習輔導用書》和《大家的日語標准習題集》配套使用。
242法語(外語系)
《新大學法語1,2,3》 李志清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610高等數學
《高等數學》(第五版),同濟大學編
611地球科學概論
《地球科學概論》汪新文,地質出版社,1999
612基礎數學
《數學分析》(上下冊)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13有機化學(水環用)
《有機化學》(第四版)汪小蘭著,高教出版社,2005
614法學綜合(法理學、民法學)
《法理學》(第三版)沈宗靈,北大出版社,2003;《民法》(第四版)魏振贏,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法理學與民法學各佔50%)
61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田克勤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張雷聲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16中國工藝美術史
《首飾設計基礎》任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現代首飾工藝與設計》鄒寧馨,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中國工藝美術史》(第一版)田自秉,東方出版社,1985
619管理學概論
《管理學》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楊文士
620普通化學
《普通化學》(第五版)浙江大學普通化學教研室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
621基礎地學
《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蔡運龍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22體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運動生理學》鄧樹勛 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運動訓練學》第二版田麥久 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800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三選一)
《礦床學》袁見齊等,地質出版社,1987;《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地質出版社,2009;《岩石學》樂昌碩,地質出版社
802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韓吟文,地質出版社2003
803地史學
《地史學教程》劉本培,地質出版社 1996
804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朱志澄,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05第四紀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主編:田明中、程捷,地質出版社,2009
806生態學概論
《生態學概論》曹湊貴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07科學史概論
《科學技術史》,化工出版社
808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陳述彭編,科學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吳信才,電子工業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教程》胡鵬,武漢大學出版社
809礦產勘查學
《礦產勘查學》李守義,地質出版社
810礦產資源經濟學
《礦產經濟與管理》李萬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11遙感原理與應用
《遙感導論》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812機械設計
《機械設計》(第八版)濮良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13岩土力學
《岩體力學》劉佑榮,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土力學》陳仲頤,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814工程力學
《理論力學》(第四版)浙江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材料力學I》(第四版)劉鴻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5安全系統理論
《安全系統工程》汪元輝,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系統可靠性理論》程伍一,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816普通物理學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共9本書)
817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第四版)武漢大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18工業礦物與岩石
《工業礦物與岩石》(第二版)馬鴻文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819硅酸鹽物理化學
《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硅酸鹽物理化學),陸佩文,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820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王琴珠、楊增家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821數值分析
《數值分析》(第四版)編者:李慶揚、王能超、易大義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822自動控制理論
《自動控制理論》鄒伯敏,機械工業出版社
823環境微生物
《微生物學》(第一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824水文地質學基礎
《水文地質學基礎》王大純等,地質出版社,1995
825綜合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張倬元等,地質出版社,2005;《專門工程地質》張咸恭、李智毅等,地質出版社,1988
826水處理工程與環境化學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環境化學》戴樹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27大氣化學
《大氣化學》(第二版)王明星著,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828沉積岩石學
《沉積學》(第二版)姜在興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於興河 編著,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沉積岩石學》(第四版),朱筱敏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陳昭年,地質出版社,2005
830油礦地質學
《油礦地質學》吳元燕,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煤田地質學》楊起,韓德磬,煤炭工業出版社,1979
831油層物理學
《油層物理》秦積舜,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832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厲以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政治經濟學》第二版,逄錦聚等人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西方經濟學佔70% ,政治經濟學佔30%)
833行政法學
《行政法學》(第二版)羅豪才等,北大出版社 ,2006
834環境法學
《環境法學》(第一版)汪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35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田克勤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36管理學
《管理學》徐國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37行政管理學綜合(行政管理學、公共政策學)
《行政管理學》(第三版)夏書章,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公共政策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行政管理學佔70%、公共政策學佔30%)
838首飾設計與首飾製作
《首飾設計基礎》任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現代首飾工藝與設計》鄒寧馨,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中國工藝美術史》(第一版)田自秉,東方出版社,1985
839結晶學與礦物學
《結晶學及礦物學》 李勝榮,地質出版社,2008
840英美文學
《英國文學簡史》劉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英國文學選讀》王 蕾,天津大學出版社《美國文學簡史》常耀信,南開大學出版社《美國文學選讀》黃家修,武漢大學出版社
841綜合英語
《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Keath Johnson,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 王薔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語言學教程(第三版)》 胡壯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葉子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42地球物理計算方法
《數值分析簡明教程(第二版)》王能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3數字信號處理
《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程佩清,清華大學出版社
844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845信號與系統
《信號與系統》(第二版)鄭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6測量平差
《測量平差基礎》(第三版)測繪出版社,1996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847土地資源學
《土地資源學》劉黎明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土地資源學》王秋兵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850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學院用)
《材料科學概論》,許並社主編,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850材料科學基礎(工程學院用)
《材料科學基礎》,劉智恩,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851海洋科學導論
《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筰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52 C語言程序設計
《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第三版,譚浩強
853 地下水科學概論
《地下水科學概論》,周訓等,地質出版社,2009
854鑽井工程
《鑽井工程理論與技術》陳庭根,管志川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 《鑽井液工藝學》鄢捷年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855電子技術基礎
1、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4版)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編,華成英、童詩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5版)清華大學電子教研組編,閻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6土壤學
《土壤學》(第三版),黃昌勇、徐建明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701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劉大椿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01現代科技概論
《科學技術概論》胡顯章、曾國屏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專業的就業率如何要真實的,最好經歷過實例
就業來率是很不錯的,這個不需源要擔心.
基本上是你想簽就能簽.
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吃苦,就不要簽地礦局或者地質大隊.
雖然地礦局,地質大隊招很多地化的,但是都是分到下屬的XX小隊里,
很辛苦很辛苦.
去地調院 研究所 油田 就相對舒服點.
Ⅲ 我系石油工程的學生,欲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或者武漢的相關方向研究生,有高手能推薦或者介紹一下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創建於1952年建校之初,歷經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可燃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能源地質系、能源學院等演變,由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探、煤田地質及勘探二個專業發展而來。在能源學院的建設歷程中,曾經涌現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如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的中國石油地質專業主要創始人潘鍾祥教授、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的創建者楊起院士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能源學院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為中國能源工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幹,由能源學院培養的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殷鴻福、張彭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能源學院目前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有教職員工5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導13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4人,另有退休後返聘的教授(博導)6人和兼職教授4人。在人才隊伍中,中青年教師是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多數擁有博士學位並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有獲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的1人。
在學科結構上,能源學院設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學」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及「能源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油氣井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二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勘探工程」為國家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工程碩士研究生100餘名、本科生180餘名,現有各類學生1208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足於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含油氣盆地地質及勘探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氣井動態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等。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能源學院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等集團公司及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二連盆地、東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國外等含油氣盆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120多項,2004年科研經費增長至1500萬元。許多項目獲得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評價,先後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440多篇,其中,進入SCI、EI及ISIP三大檢索系的論文40多篇。
能源學院實驗室建設快步發展,儀器設備性能優良,實驗教學條件良好。下設能源基礎室、有機地化室、沉積岩石學室、油氣田開發室、油層物理室、數值模擬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學院依託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和科研院所(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大慶油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完善,建成了多個具有多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和工程碩士)、多功能(本科生產實習、研究生論文基地、工程碩士辦學點和教師科研基地)特色的「產-學-研實習基地」。
另外,我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已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
能源學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進課堂,科研參與促成長,科研經費助教學,科研協作搭橋梁」的科研促教學辦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重視實際動手能力、重視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地質大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傳統就業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紀的能源學院正以高昂的姿態、百倍的信心闊步前進。
科研方向
層序地層學
層序地層學雖屬於現代地層學的范疇,但從學科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內容來看,已遠遠超過了地層學所涉及的范疇。層序地層學將年代地層學與現代沉積學、全球海平面升降結合起來, 通過等時地層格架的建立,在時間地層單元內進行地層充填結構和展布樣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氣勘探和開發領域,包括盆地沉積演化史分析、地層與儲層預測、隱蔽油氣藏的勘探、及至油氣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層序地層學不僅變革了傳統地層學和沉積學的理論,而且已成為一門能夠指導油氣勘探的應用科學。在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強大生產力的推動下層序地層學作為地層學的新的分支學科正在不斷發展、完善。
我院層序地層學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在國內外多個盆地和地區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層序地層與隱蔽圈閉預測研究、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研究、河流相層序地層研究、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研究、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在油藏描述中的應用等。
沉積學與油氣儲層
沉積學是對沉積物的來源、沉積岩的描述和分類以及沉積物形成過程進行研究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廣泛,包括沉積岩、沉積環境、沉積相、沉積過程及沉積礦產等多個方面。沉積相的研究貫穿於油氣勘探開發的全過程,主要研究烴源岩、儲集層和蓋層的沉積條件及有利相帶分布、以及地層、岩性圈閉形成條件的分析。油氣儲層研究是利用地質、地震、測並、試井等資料和各種儲層測試手段,以沉積學原理為指導,研究和解釋油氣儲集體所形成的沉積環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機制,分析與確定儲層的地質信息及不同層次的非均質性特徵.提高油氣勘探與開發效果。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沉積相與油氣、油氣儲層綜合預測、儲層成岩作用、油氣儲層表徵與建模等。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運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規律。油氣地球化學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包括有機質豐度、類型、油源對比等;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成藏條件、成藏作用、成藏過程及成藏動力學系統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成藏動力學系統與含油氣系統、油氣運移、油氣地球化學、油藏及開發地球化學、根緣氣及天然氣成藏序列等。
含油氣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是地質學中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學科領域,它圍繞著沉積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積充填、後期改造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等問題開展綜合研究。含油氣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過程以及它們與油氣資源分布、油氣成藏作用的關系,主要內容包括含油氣盆地構造學分析、地層學與沉積學分析、沉降史和熱史分析、石油地質學分析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石油構造分析
石油構造分析是構造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相結合的產物,包括石油構造分析的理論基礎、石油構造分析的實例以及與油氣形成和分布有關的構造作用、構造樣式及構造規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含油氣盆地內的構造作用和構造樣式,不僅要研究含油氣區大地構造、區域構造和盆地構造分析,而且還要研究盆地內各次級構造單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級構造帶(油氣聚集帶)、油氣構造圈閉)的石油構造地質條件。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煤層氣地質與開發工程
在煤層氣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質過程分析、煤層氣生儲過程演化與成藏配置關系、煤儲層物性及其控制機理、煤儲層氣-水兩相滲流機制、煤層氣驅動運移機制、氣-固-流耦合作用對煤層氣產出的影響以及煤儲層傷害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構建了煤層氣吸附-解吸-擴散-滲流的地質模型。以煤層氣富集性與可采性為切入點,探討煤層氣有利區塊的判識標准,建立符合煤層氣地質特點和產業發展要求的資源評價體系,通過煤層氣地質調查圈定有利區帶並作出准確地質評價。開展注氣提高煤層甲烷採收率和在深部煤層中進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能源利用與環境工程
包括潔凈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等。
潔凈能源研究:研究潔凈能源的天然產出與人工潔凈化方法,能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結合地質學的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的模擬技術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氣的聚集規律。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用環境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影響現代環境的各種地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人為因素及其對策。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用有機地球化學的理論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黑色頁岩及其伴生礦產(包括部分貴金屬礦產和煤油氣)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規律。
油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
主要包括二次採油方法、提高採收率理論與方法、油氣井動態分析、調剖堵水方法、壓裂酸化優化設計、井網優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在油氣藏開發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承擔973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與國內大油氣田有廣泛合作。
油氣開采工程
油氣開采工程理論與技術是綜合運用數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滲流力學、物理、化學、地質、熱力學、電子、機械、生物等理論和技術,經濟、快速、安全、有效地開採石油天然氣的一個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方向。
近年來,水平技術、大位移井技術、化學提高採油率技術、生物採油技術、物理採油技術、稠油熱采技術、煤層氣開采技術、連續油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採油采氣工程理論與技術成為理論研究活躍、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巨大的一門科學。
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採油采氣工藝、採油機械、修井、測井,增產措施等,是油氣田開發的最重要環節。
油氣藏工程
油氣藏工程是油田科學開發的基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至始至終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油氣井的產能評價、油氣藏的開發井網設計、油氣藏的動態分析與動態預測、合理井網調整與加密、剩餘油分布預測等,油氣藏工程理論研究與應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強項之一,目前與全國各大油田都有業務聯系。
油氣滲流理論與應用
油氣滲流力學是整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基礎,它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國的水力學,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盛於二十世紀中葉,目前發展有所減緩。礦場工程師們利用滲流力學理論和方法,探索油氣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油、氣、水等地下流體流動所遵循的規律,制定正確的油氣田開發方案和開發調整方案、評價油氣儲層、分析區塊開發動態、有效地控制和調整開發過程。現代油氣田開發越來越注重科學地認識和改造油氣藏,尊重客觀規律,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多的油氣,滲流力學是認識油氣藏、高效開發油氣藏以及改造油氣藏的科學基礎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師在非線性滲流、煤層氣滲流、水平井滲流、垂直裂縫井滲流和氣體滲流以及相應的工程應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1)多相流體滲流研究
以岩心流動實驗為基礎,油藏地質建模和油藏數值模擬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多相流體滲流規律,精細描述開發中後期油層滲流場特徵;
(2)壓力敏感介質滲流研究
以高溫高壓油氣田開發為背景,通過室內實驗研究開發過程中由於壓力變化而導致的儲層敏感效應,研究孔隙度、滲透率等儲層物性參數變化規律,通過數學建模研究儲層壓力敏感效應對可采儲量的影響;
(3)低滲透介質滲流研究
通過室內實驗研究油氣在低滲透介質中的滲流規律,並結合油氣井壓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產措施,研究垂直裂縫井、水平井多維滲流問題,形成垂直裂縫井、水平井不穩定壓力分析系列方法;
(4)煤層氣滲流研究
根據煤層氣開采特點,研究多重介質中有吸附和解吸發生的煤層氣不穩定滲流問題,給出煤層氣開采動態分析和預測方法;
(5)非牛頓流體滲流研究
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劑等非牛頓流體在地層中的滲流行為,分析儲層損害、堵水效果等。
儲層建模與數值模擬
我校在此領域內有著突出的優勢,在與國內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測井和地震多資料相結合的、以儲層精細劃分與對比為基礎的、以建立油藏地質模型為核心的理論體系與技術體系,並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測井、三維地震資料為基礎,運用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理論與技術,建立精細等時地層對比格架及油氣田開發的地質模型。在精細、等時的地層單元內開展儲層,隔層預測與評價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層預測的准確性,為油田開發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學依據,為流體流動最佳數值模擬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擬是油藏管理內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針對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資本投入和操作費用獲得最大的油氣採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從油藏現狀出發,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採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術。而油藏模擬是獲得這一目標最高級的方法。
現代油藏經營管理
油藏經營管理是油藏區塊作為對象,根據開發的各個不同階段,以油藏管理部門為核心,組織物探、地質、油藏工程、採油工藝、地面建設、經濟分析等人員成立項目小組,確定分工與合作,共同協調管理。是以確定的目標情況下,各部分協同完成目標,達到獲取最大經濟效益,達到科學開發油氣田的目的,現代油藏經營管理在我國的研究才起步,目前還不能完成照搬國外的模式,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現代油藏經理模式的研究。
師資隊伍
能源學院現有中科院院士1名
楊 起
能源學院在職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樊太亮(博導)、鄧宏文(博導)、李治平(博導)、侯讀傑(博導)、湯達禎(博導)、
李寶芳(博導)、林暢松(博導)、陳開遠(博導)、姜在興(博導)、於興河(博導)、
劉大錳(博導)、黃海平(教授)、黃文輝(教授)、肖建新(教授)、唐書恆(教授)、
張金川(教授)、何登發(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曉冬(教授)
能源學院現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陳昭年、陳 程、王紅亮、毛小平、劉景彥、陳永進、丁文龍、劉鵬程、王宏語、李勝利
地大能源學院網站:上面有任何一個導師的聯系方式。
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的學科設置
在學科結抄構上,能源學院設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學」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及「能源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油氣井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二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勘探工程」為國家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工程碩士研究生100餘名、本科生180餘名,現有各類學生1208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就業情況如何一般向什麼方向
我是北京地大的,如果你想學地質學(地質學基地班,本碩連讀的地質學)資源勘查,寶石加工或鑒定,還有地球物理,那就來吧,其他的專業一點用也沒有,也很難找工作,至於官網上那麼多數據,全是假的。
石油行業2個重要的環節,一個解釋一個處理,處理就是資源勘查和地球物理的分工,處理為後期分析做准備,需要的物理數學功底多,個人認為相當枯燥,主題學科為數學物理方程,復變函數,連續介質力學,場論等,本人就是學地球物理的,待處理人員將野外檢波所得的資料做成地質剖面圖以後,拿給學地質學的解釋人員,他們來判斷此處地層的情況,有油無油也是他們說了算,考驗判斷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還有語言能力,主題學科為礦床,結晶,構造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出野外的情況不多,工作以後都是面對電腦,地質學以後在地質局的情況多,出野外的也多,不算枯燥。資源勘查以後去油田的機會大,實踐內容偏多,油田算是半個共產主義社會,去過都覺得好,不過可能樂不思蜀。要我重新選擇,我會選地質學,算是石油行業的核心,當然還是根據您或您孩子的自身特點來報志願,要是真的對理論數學和物理感興趣,學地球物理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我所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家父也是從事地球物理,也就是處理行業的,希望能幫上您。
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有什麼問題給我發郵件吧
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的哪個更好啊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全國一家獨大,並且遙遙領先。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高考報專業的時候有兩所中國地質大學,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很多同學都會困惑,這明明是同一所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怎麼兩個校區的分數線還是不一樣的,究竟哪所地質大學最好,我們今天就說一說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校區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
北京校區:2018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65位,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創新平台,由於文革遷校,1978年地質大學在鄧小平的關懷下在北京復校,我國首次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6人。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奮斗,逐步形成以地質,資源,地學工程技術為主的專業特色大學。
3 各自優勢專業
武漢校區:武漢校區的地質學,煤與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是國家級特色專業,也是地質大學最好的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地球物理學(全球特色專業),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都是地質大學武漢校區相當不錯的專業。
北京校區:北京校區的地球物理學是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土資源管理,地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都是相當不錯的專業,由於地理位置在北京,這也使得北京校區的就業要優於武漢校區。
4 分數線
兩所地質大學同根同源,由於分別獨立招生,兩所大學的分數線也有不小的差異,拿安徽省的錄取線為例,武漢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82最低分,北京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90最低分,由於北京校區的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因素,北京校區的分數線稍微高於武漢校區,但是論實力,武漢校區還是強一些。
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因為地理原因才分開辦學導致如今的獨立,兩所大學如今的實力和特色都在我國是頂級的,可以想像當年如果不拆分,如今的實力要多麼強大。不免讓人覺得惋惜!
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勘察專業,分兩個方向(一是油氣井,二是基礎工程)
油氣井主要去油田或地質隊搞鑽探
基礎工程主要是樁基礎施工等有關基礎施工的,待遇4k左右,一般很辛苦。
Ⅷ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油氣田開發工程的那個導師比較好
學
石油工程
的為什麼不去中國
石油大學
(北京)呢?石油大學石工專業是第一啊。。。
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研究生寢室條件怎麼樣
四人間,沒有空調,有獨立衛生間,洗澡分時間,具體來了就知道了
Ⅹ 有誰知道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今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開宣講會的那三個人是誰
都是人事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