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環境地質圖系

中國環境地質圖系

發布時間: 2021-02-20 17:52:14

❶ 生態環境地質編圖

9.7.1 實際材料圖的編制內容和方法

(1)反映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內容,為編制其他圖件的基礎圖件,採集的內容有:地質地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包括地質災害)、植被群落、生物多樣性、人類經濟工程活動等及各類樣品採集。工作精度應達每100km 2有1~3個總調查點,其中丘陵—山區填圖密度達每100km 2有2~3個總調查點,濱海平原—火山台地填圖密度應達每100km 2有1~2個總調查點。

(2)實現數字化制圖。

9.7.2 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圖的編制內容和方法

(1)地貌形態(形態部位、形態類型、形態復合體、形態組合)、地貌特徵(形態計量、物質組成、地貌動力、地貌成因、地貌年齡、地貌組合、構造地貌)和不同級別的地貌類型及其界線。

(2)用簡化和整飾後的1∶250000地理圖作底圖。根據航、衛片詳細解譯和野外實地測繪的成果,將不同成因形態地貌類型的界線分別圈出,並標注不同成因形態地貌類型名稱的符號。具有相同的成因、相似的發育階段、同一營力作用、相似的物質組分和地貌展布形態的地貌類型歸同一地貌單元,對調查區地段定性分級劃界,用實線和點畫線表示,並注其符號和編號,編制圖框外地貌單元說明、地貌剖面圖和圖例。

(3)第四紀地質;基岩區范圍及其符號;第四紀地層、岩漿岩以符號表示;出露地表的第四紀岩石地層單位的物質成分用綜合性的岩性花紋表示;組成第四紀地層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用符號表示;第四紀地層界線及岩相界線以實線(虛線)和點線表示;控制第四紀地層層序、厚度、岩相的鑽孔、槽、井及其編號;第四系等厚線,適當標注等厚線注記;新構造運動跡象(如褶皺、斷裂及火山機構)、災害地質及其符號;確定第四紀地質時代、地層對比的重要化石和有關古人類活動遺跡地點、符號;重要的礦層(體)、溫(冷)泉、礦泉及其符號;重要的測試樣品採集地及符號。

(4)將第四紀地質的內容轉繪在1∶250000地貌圖上,編制圖框外的岩石地層單位說明、地質剖面圖和圖例。

(5)實現數字化制圖。

9.7.3 環境地質圖的編制內容及方法

(1)用簡化和整飾後的1∶100000地理圖作底圖,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重要建設工程等。

(2)環境地質背景。由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形態等構成。

(3)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應採集的內容有:海岸、河口侵蝕、淤積和地基穩定、滲漏、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質惡化區、不良水質區等,以符號表示。

(4)環境地質區劃。由分區界線、分區代號等圖層構成。環境地質區劃原則上分為二級,第一級分區以構造單元為依據;第二級分區以地形地貌、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地質災害為依據。

(5)編制圖框外的地質背景、環境地質問題、環境地質區劃說明和環境地質剖面、圖例。

(6)實現數字化編圖。

9.7.4 土壤分區圖編制的內容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圖,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地質背景。反映土壤地質背景條件,把岩性地層歸並為花崗岩、變質岩、砂頁岩、火山岩、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在圖層上以界線、代號區分表示。

(3)土壤。經過資料開發,把土壤類型分區(亞類),以普染色表示,土壤成因類型、時代以符號表示;土壤樣品採集地及符號;土壤的污染程度以線、點及符號表示。

(4)編制圖框外的地質背景、土壤類型圖例、土壤剖面等。

(5)實現數字化制圖。

9.7.5 土壤地球化學圖

主要包括養分、氧化物、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態地球化學圖,有益元素高背景綜合分布圖及低背景綜合分布圖,養分高背景綜合分布圖及低背景綜合分布圖,有害元素濃集綜合分布圖等。

(1)數據處理:地球化學參數的統計。土壤樣品的地球化學參數,以測區的土壤性質為分類依據,將測區的土壤分為多個單元(單元數量與土壤類型相關),並在1∶25萬土壤圖上進行編碼,與各元素數據一起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分別求出全區及各土壤單元的平均值(X0)、對數標准離差(S)和變異系數(CV),並用組距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鉀、有機質用0.1lg(10-2)含量間隔繪製作直方圖。

(2)圖件編制:①始數據點點陣圖(實際材料圖):依照各原始采樣點的GPS定點的XY坐標,用MAPGIS制圖軟體將各采樣點的點位直接轉換投影到1∶25萬地形圖上。②單元素、氧化物、有效態地球化學圖:應用區域地球化學數據管理信息系統GeoMDIS2000軟體,用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鉀、有機質用0.1lg(10-2)含量間隔繪制等量線,並標出正負極值點,繪成1∶25萬土壤的氧化物、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有效態的地球化學圖。在地球化學圖上色區來對其背景的高低進行表示,用全區的平均值和離差對全區的各含量<X 0 -2S藍色(低值區),X0-2S-X0-0.5S淺藍色(低背景區),X0 -0.5S-X0 +0.5S淺黃(背景區),X0+0.5S-X 0+2S淡紅(高背景區),>X 0+2S深紅(高值區)。③高背景、低背景綜合分布圖:在地球化學圖的基礎上,根據地球化學分類及土壤對植物益害元素的方法分別編製成氧化物、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有效態的濃集分布圖。以X 0+2S作為其高濃集的下限,將各類濃集范圍的重疊部分圈出,並在線上加組合元素,繪成高背景綜合分布圖。以X 0-0.5S為其濃集的上限,將各范圍的重疊部分圈出,並在線上加上組合元素、氧化物或有效態的名稱繪成各類低背景綜合分布圖。

9.7.6 植被分布圖的編制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圖,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編圖要採集的數據內容為: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和植被種類分布范圍,用普染色表示,以示區別;森林分布范圍及種類(天然林、人工林)用線、點符號表示,森林的覆蓋率及構成用圖示表示;珍稀動植物的種類及分布地用符號表示。

(3)編制圖框外的植被類型圖例說明。

(4)實現數字化制圖。

9.7.7 生態環境地質分區圖

生態環境地質分區圖是調查成果的主要圖件之一。圖面反映了地貌、地質、植被、環境地質問題,根據主次因素進行分區。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圖,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生態環境地質背景條件。反映測區的地形地貌(構造地貌)、地層岩性(岩石劃分為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火山岩;鬆散層可劃分到地層岩組)、地震活動構造、水資源等。以符號及數據表示,圈定界線。

(3)環境地質問題。以符號反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海岸侵蝕淤積、林地退化、海水入侵、水質污染、土地污染、地面沉降等地質環境問題,形成區域者則繪出界線。

(4)生態環境地質分區。綜合考慮地貌、地質、植被、環境地質問題進行區劃。按二級分級標准分區。第一級分區以構造地貌條件為依據,劃分為中低山、丘陵、台地、山前剝蝕平原、河海相堆積平原,以代號及普染色表示。第二級分區以地質、植被為依據,同時考慮地質環境問題。命名原則為「地質名稱+植被名稱+地貌名稱」,各級分區以代號表示。

(5)編制圖框外的圖例、分區說明表。說明表主要內容為分區(區、亞區)名稱、代號、位置、面積、生態環境地質條件、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9.7.8 生態環境地質質量評價圖

生態環境地質質量評價圖是調查評價結果的圖件,是本次調查的主圖。在圖面上反映了生態環境地質質量分區,為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提供依據。質量評價圖不是各評價因子評價圖的簡單疊加,而是各評價因子綜合計算評價的結果。

(1)採用(五)分區圖的1、2、3圖層,表示地理、生態環境地質背景、環境地質問題條件。

(2)評價因子質量評價。選取對測區生態環境地質質量有明顯影響的因子氣候(降雨、蒸發量)、區域地質(地貌地形、地層岩性、構造、活動斷裂、第四紀厚度等)、土壤(亞類)、植被(覆蓋率)、人類活動(人口密度)、地質災害(災害密度、強度)等,在1∶250000地理底圖上按5km×5km 的評價網格對各評價因子作出優、良、中、差4級評價,並按評價標准給予賦值1、3、5、7。

(3)質量綜合評價。根據各評價因子對生態環境地質質量的貢獻,給上述各評價因子確定權重。權重與賦值之積的總和就是評價網格的評價值。根據綜合評價值所處的數值區間,對網格單元作出生態環境地質質量好、良、中、差的評價。

(4)生態環境地質質量分區。根據好、良、中、差質量等級的評價單元所處的位置,同等級單元合並,劃分出優、良、中、差4個等級分區。以代號、色斑表示。

(5)編制圖框外的圖例、質量分區說明表。說明表主要內容為分區名稱、代號、位置、面積、生態環境地質條件、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❷ 中國地形圖(各大山脈,河流,地形位置及特徵)

主要山脈圖:

(2)中國環境地質圖系擴展閱讀: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❸ 中國礦山環境地質圖1:400萬及說明書,西安地圖出版社

這個一般只有國土部門有吧

❹ 我國環境地質學的發展現狀如何

沒什麼發展 這種產生不了經濟效益的學科 現在是沒有人重視的

❺ 哪裡能看到詳細的中國地理圖,主要是看山脈、水系、地質的

只能分開看 有山脈圖 水系圖 地質圖

O懸賞!!

❻ 水文地質圖系的圖幅種類

(1)基礎性圖件:即反映地下水形成基礎和分布背景的各類地質圖件。如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包氣帶岩性圖等。

(2)綜合或專門性水文地質圖件:即直接反映調查區地下水埋藏分布規律和形成條件的圖件。如綜合水文地質圖、水文地質分區圖、供水水文地質圖、礦床水文地質圖、環境水文地質圖等。

(3)地下水單項特徵性圖件(或稱要素性圖件):即主要反映地下水某項(有時為幾項)特徵的圖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壓)線圖及埋深圖,地下水化學成分或某些離子等值線圖、地下水水量(或富水性)分區圖,某種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圖等。

(4)應用性圖件(也稱利用改造規劃性圖件):即為解決某些與地下水有關的生產實際問題或為滿足生產實際需要而編制的圖件。如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分區圖、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圖、農田灌溉分區圖、礦床疏干、堵水截流工程布置圖、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圖等。

(5)預測與管理性圖性:即為滿足生產需要而編制的反映地下水水量、水質、環境地質等發展趨勢的預測性圖件及相應的管理、防範性圖件。如地下水開采動態預測圖、地下水質變化預測圖、礦區突水預測圖、環境地質變化預測及防治圖、地下水水量預測與管理圖等。

編制水文地質圖系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1)在每項調查成果的圖系中,實際材料圖一般是必需編制的。它主要反映調查工作各工種的工作量是否達到相應的精度要求,布置是否合理,同時也是編制其他圖件的基礎資料。

(2)水文地質圖系以平面圖幅為主,也常要求編制主要方向的有代表性的剖面圖,以說明某個方向或深部的水文地質變化規律,有時也需編制柱狀圖、立體結構圖等。

(3)水文地質調查所編制的圖件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的。應根據調查目的、調查階段、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所取得資料情況等來決定應編制的具體圖件。一般在小比例尺水文地質調查成果中,以基礎性和綜合性圖件為主,單項特徵性圖件次之,而利用、改造、規劃性圖件可根據需要多編製成較小比例尺的鑲圖,附於主圖(綜合水文地質圖)旁側。在較大比例尺水文地質圖系中,基礎性與綜合性圖件仍是必需的,但重點是編制專門性、單項特徵性、利用改造、規劃性及預測管理性圖件。在專項研究或生產階段,應重點編制單項特徵性、利用改造規劃性及預測和管理性圖件。

(4)在同一套圖系中,各圖幅所表示的同一內容和基本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應一致,不能彼此矛盾。

(5)在一套圖系中,主要圖幅的比例尺皆應與水文地質調查的比例尺相一致。非主要圖幅,可編成較小比例尺的附圖或鑲圖。

上述各種圖幅的編圖原則和方法,可參閱有關規范和書籍。下面主要介紹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中的綜合水文地質圖的編制原則和方法。

❼ 編制礦床水文地質圖系

礦區水文地質編圖,目前尚無統一的原則,多是在一般性的水文地質圖上,編入某些表示有關礦床充水條件與某些開采因素的內容。對同一礦區,很少見到能全面反映礦床水文地質特徵、涌水和突水量預測、疏干防治水及礦區環境地質現狀與預測的圖件。反映這些內容的礦床水文地質圖件,應是一套圖系。主要圖幅的比例尺與該調查階段的比例尺相同,一些附屬圖幅的比例尺,視其內容和作用,可小於主要圖件的比例尺。

1.綜合礦床水文地質圖

可編製成礦床充水條件圖或礦床水文地質特徵圖。其內容包括:①礦體(層)、頂底板隔水層及主要充水層的層位、產狀、岩性、厚度、埋深、分布及其水文地質特徵;②各種構造,尤其是斷裂構造的產狀、分布、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徵;③岩溶發育規律及其水文地質特性;④主要充水層的類型、水頭分布、流向、補徑排特徵、水質類型及富水規律;⑤礦床充水水源的類型、分布、水量及水質特徵;⑥主要充水通道的類型與位置。

2.專門性礦床水文地質圖

可編製成一套圖,如系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或資料較少的礦區,也可簡編成一張綜合性圖。

1)礦床頂底板岩性、厚度、隔透水性、主要充水層等水位(壓)線及水位埋深圖。它應反映出礦床(體)本身的各種特性、直接及間接充水層和隔水層的各種特徵。

2)礦床開采條件及突水預測圖。內容包括:井巷分布;地表環境改變區的位置、改變性質與規模,如洪水淹沒礦床部位、易滲河段、降水易滲地段、塌陷范圍及裂縫規模等;預測涌水量增大地段,如裂隙及岩溶強發育部位、地下水強徑流帶、充水水源分布區;隔水頂底板等厚線及預測可能透水部位,如變薄、尖滅地段、構造嚴重破壞地段等;主要斷裂帶涌水點位置、水量及預測突水部位;探放水線及安全礦柱留設地段。

3)礦床疏干防治水措施圖。內容包括:礦床井巷分布及開采順序;主要充水水源及通道位置;疏干方式及各種疏干工程的分布;排水方式,疏干漏斗狀態及變化預測;酸性水分布地段與防治措施;堵水與截流工程的位置;安全礦柱與探水線的位置等。

4)礦區環境地質現狀與預測圖。內容包括:鬆散層厚度及岩性;岩溶及裂隙強(弱)發育地段;疏干漏斗現狀及預測狀態;等水位線;頂板崩落高度的預測分區和底板破壞深度分區;地表塌陷、裂縫、沉陷的現狀及預測范圍與幅度;陷落柱的估測位置;地表水體的變化;地表水及地上水水質污染的類型、范圍及程度的現狀與預測等。

前述某些圖件要求的內容尚多,不易全部編入,應針對各礦區的主要問題和取得資料的情況進行編制。某些重復內容,可視具體圖件要求,編入有關圖幅。

3.附屬性礦床水文地質圖件

此類圖件的內容,可依據具體礦區的需要與資料多寡而定,諸如井巷分布及主要涌水與突水點分布圖、地表水體整治圖、礦區地熱升高及污染預測圖等。前述專門性圖件中的某些內容,按礦區具體情況,亦可編製成相應的附屬圖件。

❽ 中國環境地球化學圖的編制與效果

沈效群趙舉孝

(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100083)

中國環境地球化學圖的編制是「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區域地球化學在農業和生命科學上的應用研究》中的專題之一。區域地球化學環境與農業發展和人類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通過對地球化學環境的研究,可探索地球化學元素在岩石圈、水圈、大氣圈中含量的豐度。環境變化也可通過地球化學背景變化反映出來,因此加強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對改善農業環境,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豐缺,對人類的健康、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等都有著重要影響。編制環境地球化學圖,研究地球化學分布特徵,正是探索、了解環境變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公開出版的地球化學圖,僅有國家環保局主持的,完全以土壤數據為依據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環境背景值圖集》。以水系沉積物數據編制全國性地球化學圖是新課題,而用水系沉積物和土壤兩種數據混合編制1:1200萬的小比例尺圖在國內尚屬首次。

通過對全國范圍內收集原地質礦產部區域化探掃面的地球化學數據進行整理及各種分析處理,在圖形工作站上由MAPCAD繪制全國區域地球化學彩色色塊圖和彩色等值線圖。已編繪地球化學圖的元素與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關系十分密切,有:K、Na、Ca、Mg、Cu、Zn、Mn、Mo、Fe、Cn、Ni、Co、V、Sn、Li、Ti、Al、As、Cd、Hg、Pb、F、P、B等24種元素。

一、成圖數據的收集

成圖數據主要來自地礦系統,作圖時以1:20萬國際標准分幅為單元,每一單元約有1600~2000個分析數據,取其平均值作為該單元的成圖數據。

在原地礦部沒有開展工作的地區,如黑龍江、內蒙東部等森林、沼澤地區,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柴達木盆地及其周邊的乾旱、半乾旱荒漠區,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肅祁連山等高寒山區,藏西、黃土高原等,用國家環保局的土壤環境背景值和中國科學院土壤所的數據填補,這些地區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0%左右。環保部門的數據在每個單元上的采樣點和分析數據一般僅1~5個,土壤所的數據為1~20個不等。

二、用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數據混合編圖的可行性研究

在國內外,用水系沉積物或土壤數據編制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地球化學圖已有不少。但單用水系沉積物數據編全國圖,空白區太多;而單用土壤數據編圖,因取樣密度太稀,成圖精度不理想。為了探討採用兩種數據混合編圖的可行性,通過隨機取數進行大量的統計分析與對比驗證。分析表明:

1.無論大到全國,還是小到一個幾萬平方公里范圍,24種元素在水系沉積物和土壤這兩種介質中的平均含量曲線的趨勢基本一致,見圖1、圖2。

圖1全國范圍內24種元素在水系沉積物和土壤中的含量對比

◆—表示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的含量;口—表示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

圖2北京地區14種元素在水系沉積物和土壤中的含量對比圖例同圖1

2.在自然景觀不同、岩性變化千差萬別、采樣深度、測試方法不盡相同的條件下,不同元素之間的含量變化曲線仍趨於一致。

3.在同一單元內,同一元素在兩種介質中的含量值多數很相近,部分相同,極少數相差較大,即大於

或小於

(其中

為平均值,S為標准離差),這些點約占總數5%左右,在編圖中應予淘汰。圖3、圖4為全國范圍內元素在兩種介質中的含量對比。

圖3F元素含量散布

圖4土壤與水系沉積物中Fe元素含量比值曲線

4.土壤的測點越多,統計的元素含量平均值與水系沉積物越接近,相關性越好,土壤數據的可信度也越高。

5.不論是水系沉積物還是土壤采樣,在原則上盡可能避開人為污染,以保證樣品具有自然狀態下的化學組分,從而保證采樣的質量和二者的可對比性。

綜上所述,在剔除極少數的土壤元素含量值後,將土壤數據與水系沉積物數據混合編圖是可行的。從已編繪的地球化學圖上也可以看出,在兩種不同介質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台階」或有規律的色塊偏移。

三、數據整理和處理

全國地球化學圖的編圖研究,是在收集全國40多個單位原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研究。所以必須對收集來的各式各樣的數據按統一的數據格式進行整理。

1.統一元素的質量分數單位。其原則是尊重慣用的單位,即將Hg定為10-9,常量元素定為10-2,其餘元素定為10-6

2.以化合物方式出現的平均含量,均換算為單元素含量值。鈉、鉀、鈣、鎂、鐵、鋁這六種元素的土壤數據均以單元素含量出現;而原地礦部系統的數據,都以Na2O,K2O,CaO,MgO,Fe2O3,Al2O3的平均含量出現;有部分單元中的部分元素,如Mn,P,Ti等也以氧化物形式出現。根據作圖需要,將以化合物方式出現的含量值換算為單元素的平均含量值,換算系數見表1。

3.將對數方式標定的平均值換算為真數值。

4.合並跨省單元的數據。全國跨省而又有數據的單元有80個左右,其中多數為跨兩個省,極少數跨三個省。這些單元可能同時存在2~3個不同值的數據,必須將這些數據合並成一個,即按單元內各自所佔面積的大小加權平均,加權後的平均值作為該單元的成圖數據值。

表1化合物轉換為單元素的換算系數

5.同一單元的同一元素含量值,如果由於數據來源不同而各異,則首先考慮選用樣品數多的平均值。在沒有樣品數的情況下,參考周圍的值來選取。

6.收集的數據中,個別數據偏離常規值的范圍,在圖上顯示為一些突變點,則捨去不用。

7.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西藏高寒湖沼荒漠區,未開展任何工作,作圖時按空白區對待。

數據處理的主要步驟如圖5。

其中坐標轉換採用雙緯度等積圓錐投影方式,選定中央經線為105。,標准雙緯線為25°00′、47°00′,最南端緯線為18°20′。

網格化採用Kriging法進行。

色階的分級對最後的成圖有很大的影響。採用累計頻率曲線分級法,即按確定的色階數,根據平均值加減標准離差的理論值作為分級標准。這種分級方法的優點是:不同元素色區面積大致相近,並能夠直觀顯示數據的平均值與標准離差的關系,便於對異常進行分析研究。

關於色階分級數的確定:由於地球化學圖是為農業和生命科學的應用研究服務,元素的低含量區段同樣應該得到重視,因而將色階分為11級而不是通常的7級,這樣有利於在實際工作中從圖上找到對應的含量值或近似值。具體的做法是從正態分布表中查出11個色階的理論頻率,分別為0.62、6.06、9.19、14.98、19.15、19.15、14.48、9.19、4.41、1.66、0.62,根據計算的某元素的平均值

和標准離差S,並按

作為色階分級的分界值。

為了驗證1:20萬一個圖幅一個數據所編圖的可信度,選擇華南地區(9個省)部分元素的地球化學圖進行比較,這些圖使用原始地球化學數據(4km2網格數據)進行編繪。對比分析表明:用上述方法編繪的地球化學圖能夠宏觀地反映環境地球化學場的特徵,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圖5數據處理流程

四、應用研究

地球化學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70年代以來,國內相繼出版了「地方病與環境圖集」、「惡性腫瘤地圖集」等,在這些書中引用了大量事例來說明某些疾病與地球化學環境的密切關系,同時也提出現在急需與之相適應的地球化學圖集。表2列出了某些元素的豐缺可能引發的疾病。

表2某些元素豐缺可能引發的疾病

據1974~1976年有關疾病的調查資料表明,某地區為肝臟和腎臟病、中樞神經性疾病高發區,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區是汞和鉛含量高的地區,其中土壤中汞元素的含量比全國平均含量高出數百倍。從地質上分析,此地有一大斷裂,為變質岩、玄武岩出露地區,也是銅、鉛、鋅、汞等元素的成礦帶。

專家認為甲基汞能使末梢神經的神經細胞發生強烈變性和感覺障礙,同時由於肝臟和腎臟對汞有解毒功能,當人體內汞元素含量超出人體自身調節適應范圍時,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傷。

另外,從硒元素圖上看,由雲南經四川、陝西、河北到黑龍江為缺硒地帶,而這一帶也正是我國克山病、大骨節病的高發區。經有關專家病理試驗證實,克山病與缺硒有關。大骨節病是否與缺硒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豐缺也會對農作物產生影響。例如,鋅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元素,缺鋅使植物葉片失綠,光合作用減弱,植株矮小,產量降低。施鋅肥可使棉花增產7%,水稻增產28%。但是鋅元素過量,則會傷害植物根系,甚至使葉子捲曲、莖軸枯死。由此可見,進行農牧業的開發,應充分考慮到地球化學環境的影響。

五、結束語

編制全國性地球化學圖是個新課題,通過不斷探索、總結,最終編制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全國環境地球化學圖,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獲得了各方面的好評。

在工作中,收集了全國跨地區、跨部門的數萬地球化學數據,把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匯集起來加以利用,不僅為促進農牧業發展和增進人體健康的綜合研究提供豐富的地球化學信息和直觀的圖像,也可供其它領域參考應用。同時,積累總結了編制全國性小比例尺地球化學圖的經驗,為開展類似工作奠定了基礎。

21世紀,環境與健康將成為最受重視的問題之一,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為研究人員提供更詳盡、更豐富的信息資料,今後應加強大比例尺的、針對性強的專業地球化學圖集的編制工作,如全國或地區范圍的農業森林、土壤與成壤岩石地球化學圖集和區域地球化學圖集等,力爭在經濟建設、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地質部.區域化探全國掃面工作方法若干規定.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2.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環境背景值圖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3.林年豐編著.醫學環境地球化學.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廖自基編著.微量元素的環境化學及生物效應.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THE COMPILATION TECHNIQUE OF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MAP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Shen Xiaoqun Zhao Juxiao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Map of China. It i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a reasonable compil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in which the analyses of stream sediment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data,and the data of soil are used to fill in the blank areas.The feasibility test shows this technique to be fairly satisfactory.

中國地質圖使用的是什麼坐標系希望有詳細點的答案,謝謝。

地理坐標系

❿ 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的區別是什麼

地質圖是把地質信息按一定的圖例和比例尺標繪在地形圖上的圖件。在地質科學研回究中,地質答圖件是直觀地表示各種地質作用、地質現象和礦產資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發展演化與分布的客觀規律及特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從1958年到1981年間,在地質部統一部署下地質研究所等單位通力合作,陸續編制出一系列全國性及區域性綜合地質、礦產圖件(包括掛圖和圖案)以及亞洲地質圖,並編纂了相應的說明書。論文和專著。其中影響較大的圖件16種,共341幅,說明書、專著、論文等163冊,共1250餘萬字。分階段地完成了「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項目的研究工作。

這一整套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地質礦產研究水平,加深了對我國地質、礦產特徵及其規律的認識;發展了我國地質科學,豐富了世界地質科學理論;為中國地質礦產工作、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礎地質資料;開展了國際交往,提高了我國國際聲譽。1976年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展覽會上,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一致贊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