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太湖縣水利總工程地質

太湖縣水利總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0 16:57:29

『壹』 皖河的水利工程

三國時期,皖河湖區即建有西圩(今望江縣五聯圩的前身),堤長三千九百七十餘丈,田三萬七千畝。
清乾隆年間,皖河入江水道壅塞,皖河航運受阻。巡撫裴宗錫奏疏漳葭港,工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工,長六百三十丈,厘為四段,懷寧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各浚其一,撥2萬兩息銀作浚河之費,同時築堤堰;復於新河口截流築壩,長39丈,東與堰接,以禁外水淹入,使內水分泄。清光緒年間開挖漳葭港故道口新鹽河,以泄皖水而利交通。
民國8年(1919年)安徽省長呂調元籌款十餘萬,購置挖泥船,於民國12年在經潭河一帶裁灣取直。清道光初年(1821年),懷寧縣發官幣築石牌官壩;民國元年懷寧建萬全堤,堤自官壩至望江雙河口長39里,內有大小圩口69個,田48萬畝。民國14年,懷寧海口洲築廣成圩。為了安慶市區免受江水威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始,用兩年時間創築了護城圩堤,自金家塥(新河口)江邊向下與城區防洪土堤和郊區廣濟圩堤銜接,堤長580餘丈,堤頂高程17米左右。
建國後,於1952年12月5日,開工修建安慶城區沿江條石駁岸,長220米,高5.7米。1953至1954年,又修建了大南門沿江石砌駁岸410米。1955年又修建大南門以東沿江1335米長石砌駁岸。至1957年,石砌駁岸基本完工,總長達2600米,穩定了江灘。1954年大水,安慶市城區受災嚴重。1956年汛前開始由城建局組織建設城區防洪牆。1958年底完成沿江路自墩頭坡至港務局部分,總長2624米,建碼頭通道旱閘15座。1969~1976年,城區防洪牆由市農林水利局相繼續建,先後建成港務局至炮山營鋼筋混凝土防洪牆1093米,碼頭通道閘9座;新建炮山營至金家閘連接護城圩和廣濟圩江堤的土堤961米,堤頂高程21米,頂寬8米。自1956~1976年,安慶市共建成防洪土堤1967米,塊石和鋼筋混凝土防洪牆2711米,使城區防洪牆和廣濟圩江堤組成完整的長江堤防體系。1983年長江大水過後,國家和地方又投資對安慶市防洪牆進行全面加高。1957年10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皖河下游治理墾殖計劃。是年11月開工,懷寧、望江、潛山、太湖四縣共上工9.5萬人。上段自石牌至江鎮,新開河道長12.42公里,穿過梅林湖7.79公里,至12月底基本完工;下段自江鎮經菖蒲夾,沿廣成圩東埂河道入江,於1958年4月至10月間完成。右岸新築河堤長38.75公里,堤頂高程17.5米,土石方1217萬立方米;新開河道長20.3公里,河底寬120米,底坡五千分之一。防洪設計標准按50年一遇,泄量6600立方米每秒(1978年復核為7250立方米每秒)。由於右岸大堤穿巨網湖積層,淤土較深,施工期不斷發生坍塌和深層滑動,後多次加固。至1974年內外坡加築寬30米、厚2.5米的平台,堤趨穩定。1979年又進行沖填固基,堤頂高程已達20米。皖河下游整治後,右岸堤防與江堤相接,堤內面積1083.7平方公里。原懷寧、望江兩縣51個小圩24.3萬畝耕地聯成一個大圩,並增加墾殖面積11萬畝。1957年在皖河下游聯圩配套工程中,對皖河下游右岸麻塘湖下游堤埂進行加高,改建成麻塘湖中型水庫。1958年4月水庫建成,總庫容0.4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640萬立方米,控制來水面積81.3平方公里,設計灌溉農田3.6萬畝。1959年10月,在懷寧縣巨網鄉武昌湖入皖河口處開工興建皖河閘,1960年4月建成。皖河閘是武昌湖水系1030平方公里排水入江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水、灌溉、航運等多種功能。全閘共5孔,為鋼筋混凝土胸牆式結構,單孔凈寬3米,總凈寬15米;閘底高程8.1米,最大泄量340立方米每秒。1961~1985年,又先後四次對皖河閘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加固和維修。增建了閘上消能設施,更換了止水橡皮,將原木質閘門換為鋼質閘門;加固了胸牆,處理了閘室底板的5道裂縫,在閘孔頂板上新澆築7道鋼筋混凝土加筋牆。建成後的皖河閘的防洪效益為40.3萬畝,排水19.2萬畝,灌溉16.0萬畝。1972年冬,冶塘湖滅螺工程開始施工。冶塘湖位於懷寧縣洪鎮鄉,湖口與皖河下游的七里湖相連,釘螺蔓延。工程包括建3道防洪大堤,總長計9.4公里;5道撇洪渠總長18.6公里;新建4座排灌閘、5處排灌站,排灌站總裝機600千瓦;還修建了6條總長10.7公里的排灌渠道,整個工程於1975年春季基本完工。 毛尖山水庫,1958年6月,在皖水岳西縣城下游5公里處開工興建毛尖山水庫,1967年3月竣工。水庫大壩為拱型粘土心牆式土石混合壩,總庫容0.54億立方米。水庫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和養殖等功能,控制皖水上游集水面積202平方公里。右岸有寬130米的開敞式溢洪道,左岸發電引水隧洞直徑3.6米,長2382米,安裝2台發電機組共2.5萬千瓦,引水流量20~26立方米每秒,運行水頭106~135米。年發電量約0.4億千瓦時。
花涼亭水庫,位於皖河支流(或河源)長河的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發電、供水、養殖、航運、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境內,壩址坐落於太湖縣城西北約5km處。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8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庫流量46.3m3/s,多年平均來水量14.6m3,水庫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庫正常蓄水位88.0m,設計汛限水位85.5m,死水位74..0m,1970年修正設計時設計洪水位為95.58m,校核洪水位97.61m,總庫容23.66億m3。水庫除險加固後,設計洪水位為95.21m(0.1%),校核洪水位97.30(0.01%),總庫容23.66億m3,水庫正常蓄水位88.0m,設計汛限水位85.5m,死水位74.0m。 皖河閘位於同馬大堤懷寧縣巨網段。1959年冬,由安慶專署組織懷寧、望江兩縣興建,1960年春建成。國家總投資159.48萬元。累計完成土方90萬立方米,石方8383立方米,混凝土3554立方米,系武昌湖流域通江排水閘,閘基為軟弱沉積土。1960年汛後上游西邊圓弧形直立翼牆倒塌,東邊翼牆外傾。1961年秋開閘引水抗旱時,上游沖成深潭4米。1962年汛期拋填砂石1500立方米。是年冬至1963年春全面整修,閘室與消力池底注入水泥35.5噸,修復了上圓弧形直立牆,增砌塊石護坦,1963年後多次修復加固。1983年安全渡汛。

『貳』 宿松、太湖縣瓷石礦()

目前已發現的瓷石礦,主要分布在宿松、太湖、潛山一帶的大別山東南緣丘陵—低山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宿松群虎踏石組中、上段,部分為大別群橋嶺組。前者為中等變質程度的片岩和淺粒岩,後者系深度變質的片麻岩、混合岩。

瓷石礦是由花崗斑岩蝕變風化而成,屬風化殘余礦床。礦石類型有瓷石、瓷土兩種,後者是由前者風化而成,分布在地表0—5米范圍內。

瓷石礦受桐城-太湖大斷裂旁側的次級構造控制,斷續分布在該大斷裂兩側20公里范圍內,其規模、形態、產狀與次級斷裂的規模、性質關系極為密切。

已發現大小瓷石礦脈90餘條,規模較大的6條已進行了詳查,共提交瓷石礦儲量1624.52萬噸。其中螺螄墩屬大型礦床。

1980年11月,省地質局三一一隊韓鳳鳴根據1∶5萬區調報告的岩礦鑒定資料,發現宿松涼亭河東清水塘白雲石英片岩含藍晶石較高,布槽揭露,在含藍晶石片岩的底板有數米厚的白色粘土,對它感興趣。12月,省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向緝熙到隊檢查工作,認為是瓷土(石)礦,具工業價值,並指示省地質局三一一隊在調查藍晶石的同時,一並進行了解。

1981年元月編寫了設計,2月下旬三一一隊組建瓷石礦產普查組(後改為二分隊),由侯朝暉任組長,李步明和李昶功分別負責點上和面上工作,3月5日出隊,並開展野外工作。

1982年初,大隊調一台鑽機和一個坑探組,對清水塘瓷石、藍晶石礦進行詳查。與此同時,李昶功、黃以洲、王國成等對太湖、宿松交界地區460平方公里范圍內開展瓷石調查,在認真收集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廣泛發動群眾,相繼發現大小瓷石礦脈90餘條,對其中宿松甘家壠、祝家老屋、段家祠堂、王家花屋和太湖螺螄墩5條較大的礦脈進行部分槽探揭露。於同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宿松、太湖地區瓷石、高嶺土調查地質報告》。

1983年初,李昶功負責的普查組對宿松境內的甘家壠、祝家老屋、段家祠堂和王家花屋瓷石礦進行詳查,投入鑽探工作量0.25萬米。考慮到這4條瓷石礦脈均在清水塘瓷石礦區周邊3公里范圍內,故與清水塘瓷石礦合並,於1985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宿松縣涼河地區瓷石、藍晶石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報告編寫人員為李步明、李昶功、余承榜、侯朝暉。提交瓷石礦儲量511.56萬噸。該報告於1987年獲地礦部地質找礦四等獎。

1984年,李昶功、李先缽、黃以洲、王思勇等開展對太湖螺螄墩瓷石礦的詳查,於元月1日正式開鑽,同年10月結束野外工作,次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太湖縣螺螄墩瓷石礦普查地質報告》,探明瓷石礦儲量1112.96萬噸。1988年,該報告獲地礦部地質找礦四等獎。

1985年6月,應潛山縣白水鄉鄉政府的要求,對天柱山瓷石礦進行初查,參加人員有李昶功、李先缽、黃以洲、王思勇,同年11月結束野外工作,1986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瓷石礦普查地質報告》,投入槽探228.36立方米,提交瓷石礦儲量31.93萬噸。

由於目前國家和地方對瓷石需求量不大,該礦尚未大規模開采。

『叄』 太湖縣和雍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太湖縣和雍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數據來來源於源企業徵信機構,包含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公司簡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更多公司電話地址企業郵箱可在釘釘企典進行查詢



• 公司簡介:



太湖縣和雍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09-26,注冊資本200.00萬,法定代表人是葉劍鋒,公司地址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晉熙鎮外環北路192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40825MA2T3MPD96,行業是其他建築安裝,登記機關是太湖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水電工程設計、施工(承裝、承修、承試電力設施除外);安防工程、亮化工程、照明工程設計、施工、維護;弱電安防系統設備安裝及批發;建築智能化系統工程安裝及維護;家電、電器配件銷售、維修;家電信息咨詢;電子商務服務(不得從事金融類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太湖縣和雍水電工程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40825000082409

『肆』 潛山縣、太湖縣金紅石砂礦()

潛山、太湖金紅石砂礦,分布於安徽省西南潛水、長河之間的古井—劉羊一帶,大別山南麓之剝蝕堆積低丘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河谷堆積階地型金紅石砂礦產地。

砂礦體賦存在Ⅰ、Ⅱ、Ⅲ級階地內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上更新統、中更新統中、下部的砂礫層、砂層、泥礫層中,底板岩石以小池為界,其東側主要為新生界第三系紫紅色砂礫岩、砂岩,局部為中生界白堊系紫紅色砂岩、粉砂岩;其西側主要為大別山群劉畈組、橋嶺組以及宿松群虎踏石組片麻岩、片岩、淺粒岩。伴生礦物有鋯石、石榴子石、綠簾石、磁鐵礦、鈦鐵礦等。砂礦層連續分布於底板岩石之上,范圍基本與耕植區一致。其中,已進行地質勘探的有古井、張家沖、鐵冶沖3個礦段,已進行詳查的有劉羊礦段和跑馬道、桃鋪礦點,已進行初查的有馬路河、林園礦段,已進行金紅石重砂異常查證的有地靈橋、蓮花塘、張前河、朱家沖、樹林沖、界址河、張家榜等河谷。以古井、劉羊礦床規模較大,礦層穩定,品位較富,全區已探明不同級別的金紅石礦物儲量達8.34萬噸。

1960年3月,省地質局三一七區調隊徐德彰等在進行1∶20萬《太湖幅》重砂測量時,首先在黃鋪鎮西側橋下河溝中發現河砂中含多量金紅石,隨即進行了加密取樣,並圈定了古井、林園兩條河谷的金紅石重砂異常。礦檢組趙連吉在異常中心地帶布置了小園井進行檢查,初步確定了含礦層位,並編寫了《古井、林園河谷金紅石砂礦踏勘簡報》。

1960年元月,省地質局三一一隊在岳西騰雲廟組建,黨委書記徐高誠,隊長為柯昌實,大隊地質技術負責人為楊怡生。7月,楊怡生從省地質局總工程師嚴坤元處獲悉在潛山縣古井河谷中發現金紅石砂礦並接受普查任務,回隊後立即布置了在潛山、太湖一帶丘陵地區開展金紅石砂礦普查。9月,組建了砂礦分隊,齊隆英任分隊長,李昶功任分隊地質技術負責人,並於10月進駐潛山縣黃鋪鎮。進鎮後,一面由李昶功、吳聲彩、朱茬福、劉建民等對古井、林園兩條河谷進行1∶5000—1∶1萬加密重砂測量,進一步確定金紅石砂礦的遠景;一面由李龍翔去湖南省地質局引進班加鑽設備和施工工藝。

1961年春節後,省地質局三一一隊砂礦分隊根據《潛山縣黃鋪金紅石砂礦地質普查設計書》要求,對古井河谷主谷內的金紅石砂礦利用班加鑽進行了系統的揭露控制;對其西側丘陵邊坡和支谷地帶,採用淺井或小圓井進行揭露;對林園河谷內的金紅石砂礦,利用班加鑽進行初步了解。區域上的重砂測量,由李步明等自黃鋪向東,李久齋等由黃鋪向西,於年底完成了自潛山余井至太湖劉羊一帶1∶5萬河流金紅石重砂測量,並圈定了張家沖、地靈橋、朱家沖、劉羊等河谷內的金紅石重砂異常。

1962年初,省地質局研究決定三一一隊並入三二六隊,原三一一隊全部人員與三二六隊潛山分隊的大部分人員一起組成三二六隊一分隊,擔負金紅石砂礦的普查、勘探,王承晏任分隊長,柯昌實任黨總支書記,分隊地質技術負責人為楊怡生,李昶功擔負礦區工作,宋勤負責綜合研究及區域內1∶5萬地貌第四紀地質測量。

1962年底結束了古井礦段的詳查,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1.5萬噸,發現了張家沖河谷金紅石砂礦,完成了東起潛水邊、西到長河畔的1∶5萬地貌第四紀地質測量成果的整理工作。

1962年9月,在地質部召開的地質局局長、總工程師會議上,省地質局總工程師嚴坤元將安徽省潛山縣古井發現有金紅石砂礦的信息報告了地質部,得到了地質部、國務院經濟計劃委員會的高度重視。部地礦司總工程師張炳熹審閱了古井砂礦的有關資料,並派敖韓和、宣春萱赴礦區指導工作。

1963年初,《古井金紅石砂礦地質勘探設計》經部、局派人到現場審查,批准設計從速實施,並確定該砂礦地質勘探項目由地質部直管。為避免與農爭地的矛盾,部要求分隊在搞好河谷金紅石砂礦普查和勘探的同時,加強對丘陵地帶殘坡積金紅石砂礦的普查評價。

省地質局為了加強古井—劉井一帶的砂礦地質工作,於1963年4月決定重建省地質局三一一隊(現為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一一隊,簡稱省地礦局三一一隊),隊長為劉青茂,黨委書記為楊青,大隊地質技術負責人為楊怡生。經隊務會議研究決定,將隊部由潛山縣城搬至黃鋪鎮後黃土嶺山坡上,並進行適度的基建。年底,李昶功負責的古井砂礦結束勘探,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比詳查的又有所增加。李繼富、李步明、趙傳堯在區域內進行的丘陵殘坡積金紅石普查中,圈定了桃鋪、跑馬道、白廟、李堂等地的金紅石砂礦層位,楊樂山、宗俊山在進行丘陵殘坡積重砂取樣時,發現了鐵冶沖河谷中的兩個金紅石重砂高含量點。

1964年初,在編寫《古井金紅石砂礦儲量報告》過程中,發現班加鑽編錄資料與淺井的編錄資料,在砂礦層層位、岩性、厚度和金紅石品位等方面,存在著無規律的誤差,經過反復研究對比,發現班加鑽在用泵筒提樣過程中,存在較嚴重的「各取所需」式混層和混樣現象,從而認定黃鋪地區的金紅石砂礦所賦存的地層和岩性特點,不適宜採用班加鑽作為探礦手段。

鑒於上述情況,部、局決定從省內外調入地質、水文、探礦等技術人員和機修、鑽探工人,省地質局還派地礦處向緝熙任三一一隊總工程師。在部、局指導下,針對探礦手段問題,組成「三結合」金紅石砂礦提樣新工具試制小組,研製成功了一次沖擊到底連根拔式的黃鋪Ⅰ型提樣工具(黃鋪鑽),8月,經改進又研製內管可以開合的黃鋪Ⅱ型提樣工具;針對黃鋪鑽的鑽進工藝和提樣特點,地質科擬編了砂礦地質工作原則,研製了新的重砂礦物分離流程和鑒定工作操作規程。

古井礦段的重新勘探方案,經部、局現場審查批准,於10月初開始施工。當時礦區技術負責人為楊怡生,綜合管理組負責人為宋勤,鑽探編錄組長為劉忠富,淺井編錄及物性系數測定組長為李昶功,礦區填圖組長為靳永平。次年3月結束野外施工,6月提交了最終勘探報告,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2萬噸。古井礦段勘探結束後,加快了全面鋪開金紅石砂礦的勘查步伐。

1964年上半年,李友權等在1∶10萬地質填圖和重砂測量過程中發現了馬路河、樹林沖、界址河等河谷金紅石重砂異常。李繼富、李俞先等對桃鋪、跑馬道兩丘陵殘坡積金紅石砂礦點進行了詳查,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0.15萬噸。

1965年底,林園、馬路河兩礦段先後結束了初查,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1.3萬噸。

1966年初,該隊對張家沖、鐵冶沖兩礦段進行勘探,對劉羊礦段進行初查,李繼富為鐵冶沖礦段技術負責人,兼管張家沖礦段的資料整理和儲量報告的編寫。同年9月和10月份,相繼提交了張家沖、鐵冶沖兩礦段儲量報告,共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0.89萬噸。奚樹楓、王蔭海等發現並圈定了張前河兩側支谷金紅石砂礦的分布范圍,並對余井、朱家沖等河谷金紅石重砂異常進行了查證。8月,劉羊礦段轉入詳查。

1967年底,結束了劉羊礦段的詳查,次年3月,李昶功負責提交了詳查報告,求得金紅石礦物儲量4萬噸。

60年代後期,兄弟省地質隊在湖北棗陽、江蘇海州等地先後發現了不存在與農爭地的原生和殘坡積金紅石礦,地質部找金紅石工作的重點也隨之轉移。因此古井—劉羊金紅石砂礦的地質勘查暫告一段落。

截至1968年3月,古井—劉羊一帶金紅石砂礦的地質勘查,連續達7年半之久。在這片土地上,廣大地質隊員灑下了辛勤勞動的汗水,創下了令人鼓舞的成績:首先,使用黃鋪鑽代替了1840年荷蘭人發明的班加鑽,並將黃鋪鑽的設備和提樣工藝先後介紹到黑龍江、青海等省地質隊;其次,古井金紅石砂礦儲量報告的提交,為我國探明礦產儲量增加了一個新的礦種,給國內編寫有關規范和地學教科書增添了有關金紅石砂礦的新內容。

『伍』 太湖縣水利局電話一直沒有人接,沒人值班嗎

答,

太湖縣水利局電話一直沒有人接,

可能辦公室里沒有人。
都是
有人值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