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所

發布時間: 2021-02-20 15:39:46

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表面工程研究所研究生怎麼樣

學弟學妹們,千萬別掉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表面工程技術研究所這個大大大大的內坑裡了,我已容經從這兒畢業,被坑死了,當年調劑到這我都後悔後悔後悔死了。聽我細細給你講講原因:
(1)老師坑爹。導師逼的很緊,就是為了給他們幹活,幫他們造數據發文章,而且不給發勞務費,北京有色院、北京鋼鐵研究總院每個月給800的勞務費,而這兒就沒發過勞務費,純粹白白幹活還不討好,天天看老師眼色,項目經費全部都讓老師吃了;
(2)就業無望。知道嗎?這兒很多都是搞磨損的,老師都是偏機械人做材料,在地質大學名不正言不順,畢業企業來地質大學招聘都不要材料的,已畢業的和未畢業的學生的工作都還沒有著落;
(3)科研設備極度短缺。知道嗎?表面工程研究所老師搞材料,連分析測試設備都沒有,都是把學生使喚得像狗一樣各個學校跑找分析測試設備,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有多麻煩,即使把你命搭上導師還覺得你沒有努力讓他滿意。
說了這么多,聽人勸得一半,後來人要好好了解前車之鑒。多餘的話不說了,大家好之為之吧……

② 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為原國家建材局1993年批准成立的專門從事非金屬礦物材料應用基礎理論、分析測試、加工技術及開發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研究所設2個研究室:礦物晶體化學與礦物功能材料研究室、環境礦物材料與工程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 人。

礦物材料與應用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屬礦物應用基礎研究、物理化學性能研究、加工工藝與制備技術研究等。涉及礦物粉體材料、生態環境礦物材料、礦物材料的生物作用、功能礦物材料、納米礦物材料、生物礦物學、合成礦物材料、非金屬礦開發與利用等多個領域。主要研究特色是以礦物晶體化學、應用礦物學和材料科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現代分析測試研究方法,將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國民經濟需要相結合,從非金屬礦產的優良物理化學性能和應用出發,深層次地研究非金屬礦產開發與應用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從適用國民經濟對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性能的要求出發,研究非金屬礦物的應用特性及其提純、改性、改型、納米化等功能化處理與加工方法;從而為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提供優異性能的礦物材料研究和加工工藝技術成果。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有著長期非金屬礦教學、科研經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萬朴教授的帶領下,提出了非金屬礦開發過程中的「地質體綜合利用」、「非金屬礦物材料」等研究思想,提出了「非金屬礦物超細效應」、「納米礦物材料」、「生態環境礦物材料」、「礦物材料工程」等新概念。與中國地質大學等兄弟院校合作在全國率先培養出應用礦物學碩士、博士研究生,並創立、開辦了「礦物岩石材料」本專科專業。相應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在全國有關地質院校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為礦物岩石材料學這一新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從非金屬礦物和岩石的優良理化性能研究入手,在高嶺石、蛇紋石及尾礦、蛇紋石石棉、水鎂石、蛭石、雲母、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粘土、膨潤土、煅燒高嶺土、重質碳酸鈣等典型非金屬礦物岩石的應用礦物學及其深層次開發加工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系列成果,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利用的理論研究體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研究所建設了研究型實驗室:包括應用礦物實驗室、環境礦物材料實驗室、粉體材料與工程實驗室及礦物粉塵/(生物)系統實驗室。學校設有分析測試中心、非金屬礦加工實驗室、礦物材料(製品)檢測實驗室等。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以應用礦物學研究、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礦物材料研究為突出特色,推進非金屬礦產為主的礦產普查、勘探、開發,與國民經濟更廣泛領域相結合,促進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開發高附加值非金屬礦物材料製品,這對建立資源集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在推進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礦物材料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建立礦物材料學科體系及非金屬礦物材料的深度開發應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 郵編:621010

電話:(0816) 2419276 傳真:(0816) 2419196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負責人:萬朴(所長) 彭同江(常務副所長)

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為材料科學系,始建於1993年,1999年發展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現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點2個、碩士點5個、工程碩士點2個,本科專業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其中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礦物岩石材料開發應用國家專業實驗室掛靠學院。

學院注重師資建設,通過引進人才和在職培養,師資結構日趨合理,實力不斷增強。師資隊伍中,不僅有我國實驗岩石、工業岩石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有一批年富力強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學術帶頭人。

學院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以礦物材料(非金屬礦資源利用)為特色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經過十年發展,已形成了礦物材料結構與性能研究、陶瓷與耐火材料、多孔材料、納米礦物材料、礦山尾礦資源化應用、環境礦物材料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學、科研成果,申請專利十餘項,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學院在教學方面更是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連續兩屆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都由我院教師代表學校參加並獲獎,學院連續六年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在「211工程」的有力支持下,學院的教學科研條件得到迅速改善,基礎教學實驗室已通過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合格實驗室評估,物理實驗室建成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礦物岩石開發應用國家專業實驗室的各項建設也已取得重要進展。

礦物材料是我校重點發展的特色學科之一,是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五大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教改革和「211工程」建設的深入,材料學院必將在我國材料科學及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應用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編:100083

電話:(010) 82322972 傳真:82322974

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dept.cugb.e.cn/clxy/index.asp

負責人:廖立兵(院長)

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簡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科四年工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培養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工程技術和科研能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創造性、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通過四年學習,使學生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及其它高新技術材料科學(重點為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和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設計、性能檢測、應用和產品質量控制等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研究、設計、開發新材料、新工藝的初步能力,以及從事工業生產、技術管理、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基礎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及材料復合的基礎理論;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合成與制備的方法與技術; 2、掌握材料結構和性能研究的基礎理論和現代方法,具有改進材料性能、開發新材料、正確選用原材料及設備並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 3、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工業生產過程和設備、生產工藝的專業基礎知識,具有工程設計的初步能力; 4、掌握本專業所需的機、電、微型機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技能,具有製品的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 5、了解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產業的發展狀況; 6、掌握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專業主幹課: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材料物理化學、固體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科學概論、材料工程基礎、材料工藝學、技術陶瓷導論、現代測試技術、結晶學與礦物學通論、工業礦物與岩石、材料科學前緣與工程設計、納米材料、復合材料學、材料復合新技術、無機材料顯微結構、人工晶體材料、藝術陶瓷、特種玻璃、特種耐火材料、新型裝飾材料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材料研究系列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去向:學生畢業後能在材料的合成與制備、結構與性能表徵、新材料的設計、研發與應用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工藝設計、技術改造、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

⑤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⑥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⑦ 材料學大學排名

中國抄材料學學科的大學排名襲,最新排名前十名如下:

1 、北京科技大學

2 、清華大學

3 、西北工業大學

4 、浙江大學

5 、哈爾濱工業大學

6、 四川大學

7 、華南理工大學

8 、上海交通大學

9 、天津大學

10、武漢理工大學

⑧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北京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國家天文台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應用研究所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科學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體研究所
國家科學圖書館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蘇州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南京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武漢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沈陽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長春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西安

國家授時中心 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地球環境研究所

蘭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青海鹽湖研究所
蘭州地質研究所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昆明

雲南天文台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廣州

廣州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華南植物園
廣州能源研究所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成都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新疆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

其他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地球化學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⑨ 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所與中國地質大學比較

中科院好點 考上難度比地大稍大 地大的納米材料也很不錯

⑩ 中國地質大學到底有幾個 位置在哪

中國地質大學有兩個,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中國地質大學簡稱地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學校協議。

(10)中國地質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所擴展閱讀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該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3個碩士學位一級授權點,116個碩士學位二級授權點。

13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點,59個博士學位二級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博士後流動站。

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科建設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學科排名第五;另有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二十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