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呂林素
⑴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中國地質內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容,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⑵ 中國地質博物館長賈躍明是哪裡人
江西省高安市人
⑶ 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
前言
本規程為了適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標本整理規范化而編制,目的是為了統一標本保存方式,充分保護標本及便於利用,為標本對比研究和進一步挖掘科技科普信息,以及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該規程對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保存前的准備、對保存容器及庫房的要求、保存步驟進行了規定。
本規程附錄A、附錄B為規范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地質博物館。
本規程起草人:楊良鋒,呂林素,王月文,章西煥,笪滬增。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標本的保存技術要求。
本規程適用於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標本的保存工作,是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標本保存工作的技術依據。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GB2808—1981 全數字式日期表示法
戈定夷,田慧新,曾若谷.礦物學簡明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潘兆櫓.結晶學及礦物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王濮,潘兆櫓,翁玲寶等.系統礦物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規程:
a.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礦物(sulphides and allied minerals):為金屬元素與硫(S)、硒(Se)、碲(Te)、砷(As)、銻(Sb)和鉍(Bi)的天然化合物,其中以硫化物為主。
b.本規程所提到的「標本」均指「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礦物標本」。
4 准備
4.1 工具
4.1.1 標本編號工具
——白油漆(含刷子):用於塗漆編號。
——膠布:用於貼膠布編號。
——編號筆:用於在油漆(或膠布)上編號。
——墨汁、小鋼筆尖、毛刷、鏨子。
4.1.2 標本包裝材料
——玻璃瓶:主要用於細小或鬆散的礦物標本。應事先刷上白漆或貼好膠布,以便在上面註明數字及標本名稱等。
——絹紙、海綿和棉花:包裝材料,避免礦物原始晶體受到損壞,亦可作為細小完整晶體的包裝用。
4.1.3 相關資料裝封材料
檔案袋:用於裝封與標本相關的原始資料。
4.1.4 運輸工具
手推車、人形梯子、鏟車:用於庫房內標本的入庫及挪位時的運輸。
5 對保存容器及庫房的要求
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因其形成於還原環境,一般在地表常溫氧化條件下容易氧化,因其種類繁多,本著有序儲存的原則,對其保存的容器及庫房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a.分類存儲:根據礦物學的學科分類方案,將每一類標本均儲存在庫房的一個獨立的區域,如一個或幾個抽屜(或櫃子、架子)中。
b.存藏環境:庫房內需要通風,避免濕度和溫度變化過大,最好能保持恆溫恆濕(溫度15~25℃;相對濕度為45%~65%)。存放標本的櫃子或抽屜密封性能要好;在庫房儲存時,除了室內正常照明外,不宜長時間直接用燈光照射標本;如必須用燈光照明的,務必使用冷光源(如光導纖維)。
庫房內必須配備防火、防盜、防潮、防蟲、防塵、防光(紫外線)、防震、防空氣污染和報警等設備或措施。庫內及其附近應保持整潔,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蝕性物品及其他有礙標本安全的物品。對於一級藏品、保密性藏品、經濟價值貴重的藏品,要設立專庫或專櫃,重點保管。
6 保存步驟
6.1 總則
由於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礦物中大部分(特別是晶體類)標本性脆,容易受損壞,在取放標本時要加倍小心,防止損壞標本和丟失標本碎片。在標本存放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輕拿、輕放,防止磕碰、擠壓。
6.2 保存步驟
硫化物標本的保存步驟如下:
1)核對標本登記單(記錄標本基本情況的原始記錄)內容與實際標本情況是否吻合。如果沒有原始標簽,則填寫原始標簽(格式見附錄A)。
2)塗漆編號。根據本單位庫存需要,按庫存標本編碼序列,對標本進行編號(即標本的保存編號)。
3)填寫標本入庫單(格式見附錄B)。
4)檢查標本是否需要整理、清洗、修復、加固;若需要,則根據《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進行整理、清洗、修復、加固。
5)根據標本的類別准備所需的包裝材料、保存器具及庫存位置。
6)本著輕拿輕放的原則,將原始標簽隨標本包裝好、裝入器具,最後放入相應的庫存位置(相應的櫃子),最後將標本存放的位置落在標簽登記賬或卡片、光碟上,以便查找(如存放標本櫃子中的資料格中,或集中存放資料的資料櫃中)。
7)若標本需要照明,請用冷光源,如光導纖維燈等。
8)關閉櫃子及庫房大門。
6.3 出、入庫
標本出、入庫房必須辦理出庫、歸庫手續。嚴守庫房機密,建立《庫房日記》。非庫房管理人員未經主管副館長、館長或藏品保管部門負責人許可,不得進入庫房。經許可者可由庫房管理人員陪同入庫,庫房一般不接待參觀。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原始標簽
表A.1 原始標簽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標本館藏信息著錄卡片
表B.1 標本館藏信息著錄卡片
⑷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概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第五單元——生物登陸;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⑸ 關於輻射的問題
寶石是很多人喜歡的裝飾物品,但最近流傳著有些寶石存在輻射,對身體有害一說,使一些人猶豫著是否要摘掉身上的寶石飾品。其實,人體自身有一定的抗輻射能力,只要輻射值不超過人體的抗輻射范圍就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天然寶石的輻射值遠遠低於人體抗輻射的最低值,所以完全可以消除顧慮放心佩戴。
記者采訪了中國地質博物館副研究員呂林素和笪滬增,他們說,像鑽石、紅(藍)寶石、貓眼、水晶、祖母綠、鋯石,以及現在比較流行的碧璽,還有玉,如翡翠、軟玉(和田玉),以及珍珠、珊瑚、琥珀等,這些天然的礦物和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並不多,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而且佩戴寶石對身體還有一定的益處,比如水晶和碧璽等。天然水晶具有壓電效應,佩戴水晶飾品可產生微弱電磁場,能夠穩定情緒,增強人的應變能力。碧璽又稱電氣石,具有壓電性和熱電性,可以產生負離子調整身體平衡,並能與身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協調運轉。長期佩戴寶石可使一些有益微量元素浸潤人體,起到保健作用。
雖然大部分天然寶石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但是兩位副研究員提醒說,個別天然寶石如天然低型綠色鋯石以及人工輻照改色寶石如改色托帕石(或藍黃玉),若沒有過半衰期,就會帶有放射性,佩戴它們,則會損害人體。所以,一定要到正規的商店購買寶石飾品,最好不要佩戴帶有放射性的寶石飾品。
專家解讀
寶石有輻射但已無危害
那麼珠寶當中真的有放射性嗎?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國家注冊珠寶質檢師趙茜告訴記者:「珠寶的放射性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寶石在漫長的地殼生成過程中和它旁邊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質共同生長;另一種情況就是,人們為了得到漂亮的顏色對某些寶石進行輻照處理。但是,我們現在開采出來的寶石都是經過億萬年的地殼變化之後的,它的放射性早已衰變得已經不具有危害性了。另一種人工輻照的情況,能進行這種操作的都是正規的廠家,他們在輻照後都會靜置一段時間,然後才上市銷售,這類寶石的輻射性已經對人體沒有危害了。」
這些寶石有輻射
1:鋯石(天然鋯石,不是合成立方氧化鋯):低型鋯石有較嚴重的輻射,能夠對人體造成損害。但是,因為低型鋯的顏色很漂亮,所以,也有少數商家經營。
2:輻射改色藍黃玉(又叫托帕石和黃寶石):雖然叫「輻射改色藍黃玉」,可是其中的輻射含量對人體夠不成傷害。
3:夜明珠(是指用磷光粉泡過的螢石球):雖然夜明珠的確是螢石,但是,目前有很多商人用普通的、沒有磷光的螢石,通過用磷光粉泡,來使之有磷光。這種假的螢石球,對人體是有傷害的。
⑹ 中國地質博物館鑒定證書
圖5-9 中國地質博物館寶石鑒定證書
(引自李兆聰,2005)
⑺ 中國地質博物館附近有什麼名人故居
西四北三條,京劇大師程硯秋故居
西四北五條,北洋軍閥首領張宗昌宅
西四北五條,舊門牌1號,圖書館學家傅增湘故居
⑻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任館長
任職時間館長館名1916 丁文江 地質礦產博物館 1917-1919 翁文灝 地質礦產陳列館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盧祖蔭(代) 1928 盧祖蔭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謝家榮(兼) 南
京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北
平
地
質
礦
產
陳
列
館 1936 1937 楊鍾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國地質陳列館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5-1957 全國地質陳列館 1958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1965 馮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
(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81 劉湧泉 1982-1983 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 1984-1985 黃正之(代) 1986-1987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強 2000-2006 程利偉 2006-2008 劉隨臣 2009-今 賈躍明
⑼ 中國地質博物館用是不是憑證件買門票進入
是的,憑身份證購買門票
老年人,殘疾人,軍人等憑證件免門票進入
9點開館,16點停止售票
⑽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分館概況
黃果樹奇石館:位於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於2010年6月15日開館,2012年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黃果樹館」。截至2013年,館藏標本1500餘件。化石類藏品中有蜚聲海內外的三疊紀時期的魚龍、幻龍、貴州龍、海百合、真頜魚、龍魚等;岩石類有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質岩、鈣質岩、沉積岩、交織岩等;礦石類有極具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辰砂、雄黃、雌黃、水晶、螢石、方解石、孔雀石、綠松石、藍銅礦、褐鐵礦、輝銻礦等。
本溪地質博物館:座落在本溪國家地質公園本溪水洞景區內,佔地面積為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館內陳列了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史前地質遺跡,國家級珍貴標本30餘件,珍稀標本3300餘件,其中金剛山義縣翼龍、本溪甲龍、馬氏燕鳥吃魚等繫世界唯一的化石標本;中華龍鳥、尾羽鳥也是世界僅有的幾塊當中最精美的標本:幻龍、魚龍和海百合、群龜、九龍壁等化石標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熱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幾乎涵蓋了脊椎動物的所有門類,尤其是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稀國寶級的化石,是本溪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宜州化石館:創建於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1996年被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宜州化石館相繼被評為「全國石文化事業先進單位」、「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基地」、「錦州市科普基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實習基地」等等,並在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點」。
中華恐龍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州分館):位於常州新北區漢江路1號的中華恐龍園內,是國土資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館內運用多項現代技術,並通過生態模擬的環境設計,展示恐龍這一古生物產生、發展、演化直至滅絕的過程,旨在弘揚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新自然觀,是寓教於旅遊體驗之中的新型科學殿堂。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江西分館):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礦業調查所」的「江西地質礦產標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創立的「廬山地質館」。新建的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於2006年2月27日正式開館。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分為地學科普展區、江西礦產資源及應用展區、江西地質環境展區、江西省地礦局展區、寶玉石觀賞石展區五個部分,面積近600平方米,擁有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礦石、寶玉石觀賞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件。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前身是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始建於2000年10月,佔地3500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以恐龍文化為主題,展示了西峽境內出土的各類恐龍蛋化石精品和國內外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標本,是一個集科研、科考、科普、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地質博物館。
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5月15日起開放,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房山分館,位於房山區長溝鎮,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91.65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010年7月31日正式掛牌,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國地質博物館煙台館:位於煙台市萊山區國際植物藝術博覽苑用地西側,北靠黃海、西臨遊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濱海路。景觀設計面積約 7.9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