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朱文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朱文孝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27:40

❶ 搜索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回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答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朴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❷ 發展趨勢及閱讀書目

由於礦產資源的復雜性,在地質勘探中採用綜合地質地球物理方法已受到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無論是油氣勘探還是固體礦產資源勘探,「聯合反演」是資料處理與解釋的重要手段。「聯合反演」的理念是資料處理解釋中要充分利用重磁電震等各種地球物理資料,要採用人機交互反演方法或廣義反演方法進行反演解釋,使各種地球物理資料得到充分利用,克服地球物理反演解釋的多解性。由於計算機科學的進步,三維可視化解釋在礦產資源勘探中得到應用。可視化技術是用於顯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和地面諸多地質現象的一種技術,廣泛應用於地質與地球物理解釋。1990年美國SEG年會以後,可視化技術在地球物理中的應用得到重視,尤其在三維地震解釋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最近的第69屆SEG年會上,Rio Tinto公司開發了一種可視化系統,可以在野外工作過程中充分進行全3D分析,能在3D視窗中顯示多種數據類型的圖形,包括遙感、地球物理、地質矢量圖和剖面圖,測線剖面、平面和三度體的地球物理模型。利用該三維可視化技術,1994年在西班牙南部發現Las Crues大型硫化物銅礦。這種三維可視化僅僅是數據體的一種表徵形式,並非模擬反演技術。三維可視化反演是指利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實現解釋人員與計算機的交互反演解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性能微機和工作站得到廣泛應用,在固體礦產方面,地球物理資料三維可視化反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諸多單位開始用二度、二度半任意多邊形截面水平柱體進行實時人機交互反演解釋,該方法在剖面上通過不斷修改模型角點來實現正演擬合並進行反演解釋,十分方便快捷,是一種實用有效的反演技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國家863項目「海洋深部地殼結構探測技術(820-01-03)」中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技術。

在實際資料處理解釋時,有時會遇到三度體或沿走向變化大的二度半地質體,此時就不能用二度半模型來解釋。林振民、吳文鸝、田黔寧、管志寧等在研究重磁三維可視化反演,採用一種橡皮膜技術及混合優化演算法進行三維重磁反演,並把該方法應用於內蒙古布敦化地區航磁資料反演。

目前尚無有效的針對復雜的任意形狀的三度體重磁場反演方法,劉天佑、楊宇山、魏偉研究了任意形狀三度體數值積分三維可視化反演方法和多個復雜形狀三度體三維可視化反演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一組相互平行的地質體截面來刻畫一個任意形態的地質體,並採用數值積分的方法正演計算地質體的重磁場。在可視化反演過程中,通過修改地質體各個截面的形態來改變地質體的形狀,達到實時反演的目的。在Windows 2000環境下,利用面向對象編程語言Visual C++6.0以及OpenGL技術,從公式的推導簡化到實用性強的復雜模型的圖形編輯中的拓撲關系分析、組織、實時策略進行了研究,實現了任意形狀地質體三維可視化實時重磁異常正反演,將該方法用於大冶鐵礦,獲得良好的地質效果。多個復雜形狀三度體三維可視化反演方法採用基於AutoCAD平台的三維可視化規則幾何形體人機交互磁場反演技術,採用一些簡單規則的幾何模型,如有限長水平圓柱體、橢球體、走向與下延有限傾斜板狀體,方法操作簡便,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1]陳少強,宋利好,姚敬金.2002.可視化技術在物化探找礦中的應用及前景.物探與化探,26(1):60~63

[2]郜延紅,周雲軒,劉萬崧.2000.地球物理位場可視化建模初步探討.長春科技大學學報,30(2):185~189

[3]過仲陽,王家林,吳健生.1999.應用遺傳演算法聯合反演地震-大地電磁測深數據.石油物探,38(01):102~108

[4]黎益仕,姚長利,管志寧.1994.重磁資料的實時正演擬合.物化探計算技術,26(3):192~196

[5]林振民,陳少強.1994.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固體礦產中的應用.物探化探計算技術,16(4):338~344

[6]劉天佑,劉大為,詹應林等.2006.磁測資料處理新方法及在危機礦山挖潛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30(5):377~381

[7]劉天佑,朱鉉.2006.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新方法在西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9(4):104~108

[8]王一新,廉西京.1983.重力與地震聯合解釋在石油勘探中的應用.石油物探,22(3):34~41

[9]魏偉,吳招才,劉天佑.2006.基於AutoCAD平台三維可視化規則幾何形體磁場反演.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06,3(1):54~59

[10]楊文采,焦富光.1987.利用聯合反演技術進行反射地震的波速成象.地球物理學報,30(6):617~627

[11]楊振武,王家映,張勝業.1998.一維大地電磁和地震數據聯合反演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3(1):78~88

[12]楊輝.1998.重力、地震聯合反演基岩密度及綜合解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3(4):496~502

[13]楊宇山,劉天佑,李媛媛.2006.任意形狀地質體數值積分法重磁場三維可視化反演.地質與勘探,42(5):79~83

[14]姚長利,黎益仕,管志寧.1998.重磁異常正反演可視化實時方法技術改進.現代地質,12(1):115~122

[15]張劍秋,張福炎.1997.地球物理勘探可視化工作的挑戰與機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2(6):884~888

[16]朱文孝,屠萬生,劉天佑.1989.重磁資料電算處理與解釋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7]Savino J m,Rodi W L,Masso J F.1980.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multiple geophysical data sets for earth structure.Presented at the 50thAnn.Internat.Mtg.Soc.Explor.Geophys.,438~439

[18]Vozoff K,Jupp D L B.1977.Effective research for a buried layer:An approach to experimental designing geophysics.Expl.Geophysics,8 (1):6~15

❸ 從地質文化角度推進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

呂金波

(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見的具有山區、平原和盆地的城市,兩大山脈(燕山和太行山)交匯之地,兩大古代人類工程(長城和大運河)交匯之地。目前,北京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6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建議將溫榆河—大運河沿線作為未來北京發展的中心線。

關鍵詞 地質文化 世界城市 長城與大運河交匯 溫榆河—大運河規劃中心線 北京

北京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6個世界文化遺產地。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元大都和明北京對世界的影響深遠,這些都與北京的地學背景有關系。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分布見圖1。

圖1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分布圖

北京位於北緯40°,東經116°附近,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與太行山兩大山脈交匯之地,少有的長城與大運河兩大古代人類工程交匯之地,少有的具有盆地、山地和平原的城市,少有的具有鐵礦、煤礦和地熱的城市。最高峰門頭溝區東靈山,海拔2303m,最低通州區柴廠屯,海拔8m,高差達2295m。西山產煤,北山產鐵,盆地和平原產地熱。最明顯的地學特徵為維理士描述的山前「北京灣」,「北京灣」東南口為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從西山流出,潮白河從北山流出,中間的溫榆河由西北部山區分水嶺內水系匯集而成。

1 對地質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人類(以非洲查德的托麥人Toumai為例)最多有700萬年的歷史,人類文明僅有5000年的歷史,人類史與地球史相比約等於零,太短了。所以人類文化必須納入到地球這本大書中去解讀,解讀地質大書與人類文化的關系稱為地質文化。

地質文化研究的是地質與文化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就是地質現象對人心理產生美的作用。美是人類特有的感覺,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裸露的歷史遠比穿衣的歷史長得多,出現了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裸體藝術,人類對自身器官的欣賞由來已久,文學作品幾乎是人類自畫像的描述,地質景觀的擬人化是地質文化研究的對象。人類進入文明後,達到了孔子所說的: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喜歡高山大川是對男性美欣賞的結果,喜歡江河湖海是對女性審美的結果,喜歡植被是古人類對毛發欣賞的物化,喜歡洞穴是對人類最早家園的依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對高山流水和諧美感的贊譽。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對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歌頌。

以地質為基礎、以文化為目標、以美學為對象,推進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是地質文化學科建設在北京的具體體現。

建議成立地質文化研究會,宣傳46億年地球史對5000年人類史的作用,從現代地質學角度弘揚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如《山海經》、《水經注》和《徐霞客游記》);從地質學角度開啟對四大名著的研究(如黛玉為炭質頁岩,桃源結義在拒馬河洪積扇溢出帶涿州,水簾洞為岩溶洞穴、花石綱為經岩溶作用的石灰岩運輸);凸顯名山大川的地質科學內容(泰山為太古宙變質岩,黃山為燕山期花崗岩,峨眉山為玄武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桂林岩溶)。

2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誕生了「震旦系」和「燕山運動」等中國特有的地質學術語,培養了兩位總理(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溫家寶),成就了影響青年毛澤東的地質學家楊鍾健,豎起了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李四光,走出了眾多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質文化影響了共和國的締造者。1921年9月29日,時年28歲的毛澤東同志給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楊鍾健寫信,申請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楊鍾健研究過馬蘭黃土,對周口店猿人遺址沉積物(①—⑩層)進行過劃分,時為「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

共和國締造者指導了中國地質工作的方向。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出訪蘇聯,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並題詞:「開發礦業」。

3 長城與大運河兩大古代人類線性工程在北京交匯

長城長約6000千米,按照緯向展布於中國北方的山脈中,是世界上最長的牆。京杭大運河長約1794千米,按照經向展布於中國東部的平原上,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兩大工程一緯一經交匯於北京,體現了剛柔相濟之美,增添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內容。

3.1 長城

長城沿著緯向,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6000千米,橫跨中國北方7個省、市、自治區,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牆,體現了陽剛之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2 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沿著經向展布於中國東部2市4省,全長約1794千米,有2500多年的歷史,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是世界上最長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體現的是陰柔之美。雖然大運河尚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掩蓋不了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

北運河上游稱溫榆河水系,即發源於十三陵盆地的東沙河、關溝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地質上處於潮白河洪積扇與永定河洪積扇的交匯處,兩個洪積扇的溢出帶水源豐富,成就了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是大運河的起點。

4 北京是第一個具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國北愛爾蘭首府Belfast召開的第2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房山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使北京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與門頭溝、石景山、海淀和昌平等山區並稱為中國地質工作的搖籃。1867年,美國學者Pumpelly R.發表了第一篇有關中國地質的論文[1],1882年德國學者Richthofen F.V.提出了「震旦系」地層名稱[2]。1918年瑞典人J.G.Andersson發現了周口店園區,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積物中發現了第一顆完整北京猿人頭蓋骨。

地質公園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白草畔園區、聖蓮山園區和石花洞園區。大石河源頭的堂上村誕生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大石河北岸煤層之上為侏羅紀火山岩構成的亞高山草甸景觀百花山-白草畔園區,大石河北岸煤層之下為北方罕見的小型岩溶盆地景觀——聖蓮山園區。石花洞園區發育岩溶洞穴群,洞層最多(8層),裂隙滲透水沉積的石盾最多(200多個),為世界之最;毛細滲透水沉積的石毛(銀狐)稀有,滴水沉積的石筍疊置關系和微層理明顯,流水沉積的石旗美麗,池水沉積的月奶石發育好,有被鈣華掩蓋的唐代題字,有《水經注》中記載的孔水洞[3]

地質公園南部拒馬河流域有白石山園區、野三坡園區、十渡園區和雲居寺-上方山園區。拒馬河源頭的白石山園區發育大理岩峰叢地貌,野三坡園區發育岩溶峽谷地貌,十渡園區發育華北地區最為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紀石林與第四紀岩溶陡壁的組合形態)[4]。石門花崗岩體的熱力變質作用,烤白了高庄的漢白玉大理岩,成為紫禁城、明清皇陵和皇家園林的唯一石料區;烤白了雲居寺-上方山園區所在的雲帶山,故有雲水洞、雲居寺之名[5]

5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的地質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和明十三陵。挖掘這些遺產的旅遊地學背景,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有深遠的意義。

5.1 長城(北京段)

長城北京段東起金山嶺、中過慕田峪、西至八達嶺,地質構造托起了長城,體現了陽剛之美,使得長城(北京段)沿線最為壯觀。

登上金山嶺,你會發現長城內外無論山嶺,還是河流,都是東西走向。長城腳下的沉積岩層,長城南側的火山岩和古北口侵入岩體,也都是東西向延長的,這是因為本區為印支東西向構造帶的組成部分。

慕田峪長城呈西北—東南走向,1.5億年前形成的長圓閃長岩體使得東南長城低緩。越過16號敵台後,12.2億年前形成的霧迷山組硅質條帶白雲岩使得長城腳下岩石變得陡峭,直上牛犄角,高差達500米。

八達嶺海拔1015米,地質背景為花崗雜岩,岩石上的長城最為雄偉。八達嶺地區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包括侵入體120個,出露面積540.45平方千米。在八達嶺城關拐角處的岩壁上,一條基性岩脈沿山而下,恰似一條青龍,故名「青龍橋」。

長城沿著緯向,隨著火成岩體上下起伏,達到了自然與人類工程完美統一的效果。

5.2 故宮

故宮是北京城區的中心,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紫禁城的名稱借天空的紫微星壇而來,體現了天子居中的思想。故宮西靠中南海,南臨通惠河,是在元大都高梁河之陽修建的,地質上位於永定河沖洪積扇的中部。

5.3 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為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個園區,體現了人類最早的家園,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洞穴,沿著馬家溝組灰岩走向發育,裴文中和賈蘭坡各發現3顆猿人頭蓋骨。周口店猿人的發現結束了自19世紀末荷蘭軍醫E.Dubois發現爪哇猿人以來,猿人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確立了猿人在人類演化史中的地位。

5.4 頤和園

頤和園以萬壽山為中心,佔地2.9平方千米,其中湖泊面積約佔3/4,體現了剛柔相濟的湖光山色,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萬壽山的造景岩石為堅硬的紅廟嶺組砂岩,是在距今2.4億年前的二疊紀形成的,形成了萬壽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岩含水層,遇到萬壽山二疊紀紅廟嶺組砂岩的阻隔,極易形成泉水,形成了昆明湖的湖光。

1996年12月28日,昆明湖進行了240年以來的第一次清淤,通過取樣研究獲知,昆明湖水起始於3500年前,3000年前穩定成湖,水生植物開始繁衍,公元1750年前屬於天然湖泊。1750年對湖區進行開挖,形成了今日的景觀,湖水的面積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區從此變為人工湖[6]

5.5 天壇

天壇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東南,地質上處於永定河洪積扇的溢出帶,地下水的流動速度減緩,水源豐沛,溢出地表,所以在天壇的東面形成了龍潭湖,北面形成老舍描寫的《龍須溝》,西面建設天橋。濕地般的地質環境為建造天人合一的天壇創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條件。

5.6 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死觀。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按照地靈獸說,十三陵後靠為玄武,盆地南面的紅泥溝龍虎台(中更新世黃土)為朱雀,西面的卧虎山為白虎,東面的龍山為青龍。東面的龍山為元古宇龍山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龍脊。1934年,張文佑在龍山東坡的石灰岩中發現了三葉蟲化石,把這套灰岩作為寒武系的底部,建立了華北顯生宙的第一套地層「昌平組」[7]。西面的卧虎山岩石為元古宇霧迷山組白雲岩,含有大量的硅質條帶,白雲岩風化後顯出白色條帶,看起來很像虎皮紋。

6 古代北京曾為世界城市的證據

古代北京曾為世界城市的證據有三,即,馬可波羅描述的元大都,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文化,哥倫布首次西航時曾攜帶致中國北京大汗的國書。

6.1 馬可波羅描述的元大都

《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把元大都稱為汗八里(Kanbalu,突厥、蒙古語,帝城)。書中對元大都的宮殿、園林、城市、商業、人口、紙幣、石炭、天文等進行了詳細描述,使得元大都成為東西方歷史中最為輝煌的世界城市[8]

6.2 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文化

明朝的永樂皇帝定都並命名了「北京」。從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一共7次下西洋,先後到達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最遠達非洲東海岸。

定都並命名「北京」的永樂皇帝和航海家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期的開拓者,鄭和船隊縱橫西洋,加強了明初中國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說明當時的北京對亞洲和非洲的影響巨大。

6.3 哥倫布首次西航時曾攜帶致中國北京大汗的國書

哥倫布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中國。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先後4次遠航(1492—1504)到達了美洲大陸,誤認為到達印度,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錯稱。

現藏西班牙巴塞羅那阿拉貢王室檔案館內的拉丁文手稿,包括1492年簽發的通行證(Salvoconctos)和王室介紹公函(La Carta de comendaticia)2個文件。通行證書寫:「我等現派遣哥倫布率快帆艇三艘,取海路駛向諸印度地域……」。王室介紹公函書寫:「自我等某些臣民及其它來自貴國之人士得知……」的下文,正是《馬可波羅游記》中有關中國的話,是哥倫布反復向西班牙王室宣傳「大汗契丹」的情況,因此,王室介紹公函就是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所說的致中國大汗的「國書」。

根據年代考證,筆者認為,這位中國大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即葬在明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說明北京在明朝中期對歐洲影響巨大。

7 溫榆河—大運河為未來發展中心的建議

構成北京發展的地學要素為「北京灣」和「溫榆河—大運河」。北京從古至今一直沿著南北中軸線建設,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應該以地學為背景,實現科學發展觀。未來若以溫榆河—大運河為發展中心,一方面可以保護西部古都風貌,發展東部新型經濟區;另一方面依託華北大平原,將環渤海經濟區連為一體。向西可以連接歐亞大陸,向東溝通環太平洋諸多國家,將北京建設成為發展空間廣闊的世界城市。

參考文獻

[1] Raphael Pumpelly.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Mongolia and Japan[J].1867

[2] 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82

[3] 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97

[4] 呂金波等.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與新構造運動的關系[J].地質通報2010,29(4):502~509

[5] 呂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岩溶景觀特色[J].城市地質2007,2(3):26~30

[6] 黃成彥等.頤和園昆明湖3500 余年沉積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7] 張文佑.中國北部震旦紀與寒武紀地層之分界問題[J].國立北京研究院院務報1935,6(2)

[8]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M].北京:外文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❹ 朱的姓氏來源

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

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4)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朱文孝擴展閱讀:

朱姓名人:

1、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2、朱良才

朱良才(1900.9.27—1989.2.22),湖南汝城縣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四軍連黨代表、營部書記、支隊政委,紅一方面軍師政委、軍政委、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政幹校副校長、政委等職。參加了湘南起義、黃洋界保衛戰、長征、西征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先後擔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因病主動退出領導崗位。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❺ 在位期間朱和溫都有哪些功績

朱和溫是誰???沒有這個人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漢族,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後(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嘉靖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為人非常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而非影視劇情演繹的那樣昏庸無能。那麼他又是為什麼會被宮女謀殺呢?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的愛好——煉丹修道。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術,一心求長生不老,他到處搜羅方士、秘方,許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嘉靖皇帝迷信,認為未有經歷人事的宮女的月經可保長生不老,因此大量徵召十三、四歲宮女,並命方士利用她們的處女月信來制丹葯。另外,為保持宮女的潔凈,宮女們不得進食,而只能吃桑、飲露水。結果,宮女們實在忍受不了,決定殺死嘉靖皇帝。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潛入他的寢室,眾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繩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於緊張宮女將繩子系成了死扣,怎麼也收不緊,這時被一個婢女發現,跑出去報告皇後,皇後馬上領人來救架,嘉靖皇帝大難不死,宮女們全部被捕,幾天後被凌遲處死。這就是在歷史留下濃墨重筆的「壬寅宮變」。

由於長期服用丹葯,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醮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裕王朱載垕。
當然也有人說,嘉靖帝死於縱欲。傳聞明世宗朱厚熜一夜御十女,50多歲的朱厚熜服食她們經血做的壯陽葯後,淫興大發,又在這些宮女身上來檢驗葯效。有一次,服食了壯陽葯後葯性大作,渾身燥熱難忍,朱厚熜立即拉過在醮壇邊為他訟經的一位13歲尚姓女孩「練習」,這女孩生理尚沒有發育成熟,搞得她跪在床上鬼叫求饒方止。
不管明世宗到底為何而死,他的功績如何,成為史上第一個造成宮女起義,謀殺自己可謂是千古第一人。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中頗有作為,以不因循守舊的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他順應歷史潮流、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有利社會發展的一面,還應當看到,他的時代的許多建築,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壇,鍾祥的明顯陵、元佑宮等,至今仍顯現著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風采,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後日益腐化,朝政日壞,大禮議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局勢動盪不堪。嘉靖帝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❻ 葉良輔: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質學界的老人都知道葉良輔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學家,袁復禮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葉良輔也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什麼呢,私以為葉良輔長期患肺病,又長期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他培養的地貌學研究生又大多任職於地理界。一位地質學者任職於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質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視,而橫跨學科的人才卻是最難得的人才。

一、葉良輔的生平概要

葉良輔(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縣,出生在杭州,從杭州鹽務小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南洋中學。在讀中學期間,深為在該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於1913年受聘為工商部礦政司僉事、地質科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專事培養地質人才,葉良輔即考進地質研究所學習。三年後,葉良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入工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他在畢業時撰寫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於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除了學習地質方面的課程外,還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形學。192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並於當年7月回國,仍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其間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共同創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1937年受聘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李四光有病時和去北京大學講課時,由葉代理所長職務。後因工作勞累、生活艱苦,葉良輔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養病。

1937年夏,抗戰爆發,淞滬淪陷,葉良輔舉家避居諸暨鄉下,1938年初應聘擔任浙江大學史地系地質學教授。於當年4月攜眷隨校西遷,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廣西宜山,最後抵達貴州遵義,沿途飽受風霜,備受艱難,以致病又加劇,但他一直帶病工作。1943年暑期後,史地系主任張其盷赴美講學,校長竺可楨改聘葉良輔為史地系主任,並負責史地研究所工作。葉良輔一般主持系務會議和所務會議,研究處理重大問題,而將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具體系務工作分別交給李潔非和嚴德一幫助辦理。1945年張其盷返校後,葉良輔才得以卸去重擔。抗戰勝利後,1946年暑期,浙江大學遷回杭州,葉隨校東返。按學校規定,回杭州後休假一年,但葉良輔的研究工作卻一直沒有間斷。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為浙江大學地理系主任,羸弱之體承受不了繁忙勞累的工作和學習,終因大病,於1949年8月17日下午2時溘然長逝,享年56歲。

二、葉良輔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

講葉良輔在地質學上的成就,就會想到我國首部區域地質著作《北京西山地質志》和《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對他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幾乎無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著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質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層系統,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構造地質,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經濟地質,附錄石景山附近永定河遷流辯。有將近1/5的篇幅論述地文發育,這在區域地質著作中是少見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葉良輔多參照維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與謝家榮合著之《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主要講的是地文史,實際上是一篇長江中下游古地理發展史和地貌發育史的論文。還有與喻德淵合著的《山東海岸變遷之初步觀察及青島一帶火成岩之研究》等。編著《瀚海盆地》一書。葉良輔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乾燥區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氣候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葉良輔為研究生編寫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論總結,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簡論。他在引言中說:「地形研究,除基本學識之外,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頭腦清楚,思慮周密;二、身體強健。更有附帶條件:地形測量准確,地圖精良。在決定地形之因素一節指出決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內外營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質;③地質構造。在成因的地形態一節,將地形分為建設性和破壞性兩類,又可概括為侵蝕類和沉積類。在地形發育階段與侵蝕輪回一節,闡述了平衡剖面、準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紹了台維斯的河成侵蝕輪回、風成侵蝕輪回、海成侵蝕輪回和冰成侵蝕輪回等。在地文史一節闡述了地文史可分為單式地形和區域地形變遷史,『地文史之重心』,在於地形史實之繼承程序每期之史實,現在確有地形現象為之證明者。按地形現象,為地質歷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與地質史應有互相重復之處,或畛域固難分清。」還指出「地文史與古地理學又有重復」。還意味深長地說:「區域地形之變遷,非始於內營力之消長,如造山陸諸運動,岩漿侵入噴出之類。即基於外營力之變換,如河流作用之繼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繼以海蝕作用等是也,變遷之時代,地形學者可以不問,而變遷之先後,不能不顧。兼長地質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質史,以收引證之效,但莫忘以地形為目標。專攻地形學者,亦不能完全脫離地質史而獨立」。這里,他論述了地形學與地質學的關系,地質學者和地理學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據各自的專長有所側重,但都要注意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結合。這是很有見地的,意味深長的。對後學有著刻骨銘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較一節中,以美國東部新英格蘭高地的准平面研究歷史為例,說明准平面的先後與交接問題。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區域准平面的對比,必須審慎。在河成梯階地之比較一節,分別指出沖積階(含純由沖積物組成和有薄層沖積物覆蓋的岩階)和岩階的地文意義,對稱的和不對稱的沖積階的成因,地殼運動和河流水量增減在沖積階形成中的作用,要區別對待。還指出河成階地的區域對比要小心謹慎。最後,在地文區一節,將地文區定義為:「地質構造、自然作用與發育階段,三者相同之區域。其主要地形現象,必是一致之狀態。質言之,亦即地文發育史相同之區域也。是為地文區,亦稱自然區。」他還以美國地文區劃分為例,說明不同級別地文區的劃分原則。而「地形過於錯綜復雜,不易集合成區者,則以土壤氣候地形及地質構造合而觀之,以求其共同之特點可也。」他轉而述說:「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故於地文區之分析,頗有研究餘地。」接著他列舉翁文灝著述礦產地質志,先敘述全國地形區,張其盷編述本國地理,亦先分全國為若乾地形區,克雷曼編著中國地理基礎,梭頗編著中國土壤,均涉及中國地形區。「最近黃秉維編著高中本國地理亦按自然區敘述一切,參考不謂不周。然對於區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葉良輔此文發表於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國地質學》英文原著於193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當時葉是不可能見到的。李四光在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國自然(地形)區為開篇的。葉良輔在文末指出:「總之中國地形之可以分區毋論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犖犖卓著也。但各區之詳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區為最合理,則處處有困難,有問題。據黃先生參考所及,關於邊疆區域之地文材料反優於本部各省,而國人對於本部之地質工作實多於邊疆區之工作,此中參差,必是工作時之目標不同有以致之。試查地質報告,往往有地形一章敘述山河形勢,但於山河與地質構造之關系,有詳明之敘述者,則甚鮮。故吾輩以後欲於地形學有所貢獻,當知如何致力也。」

這就是葉良輔下決心培養20名中國地形學者的原動力。

葉良輔還有《科學方法之研討》和《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諸文,當另行介紹。

三、培養我國一代地貌學家

葉良輔從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楨首創,以歷史與地理合一系,在國內謹有。系主任張其盷是人文地理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葉良輔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史地系任教,實屬不易,他曾開設普通地質學、歷史地質學、經濟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地質課程,還開設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的教授較為稀缺,地形學是介於地質學與地理學之間的學問。葉良輔留美時除學習地質學以外,還隨美國著名地形學家D.W.Johnson學習地形學,打下了這方面的基礎。葉良輔還是浙江大學研究院史地學部的地形學組首席導師,精心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者,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地貌學的骨幹力量,並開拓了地貌學的若干新領域,他們又培養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國地貌學家。

1938年以前,我國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質調查時,由地質工作者附帶進行,編寫地質報告時列為地文期一節,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節,或作為新生代地層的一部分——更新統也是一筆帶過而已。這些論述是零碎的、片段的,顯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對區域地貌發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區域地貌發育的研究這一現代地貌學的重要方面,當時在國外已經開展,涌現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學家,例如,葉良輔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曾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貌學,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學大師Davse 教授的學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學家,更專長海岸地貌。而我國當時還沒有一位專門從事地貌學研究的人員,葉良輔在浙江大學史地系擔任教授,不時有一些部門聘他高就,都被婉辭。他常說:我國地質學界現在已經人才輩出,沒有他的服務,地質學的進步不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但我國地理學正急需進步,因人才較少,他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對國家或許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有多麼敏銳的洞察力,有甘為人梯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作貢獻的精神。葉良輔曾對他的弟子說,他計劃培養20名左右的中國地貌學家,以推動中國地貌學的發展。

葉良輔培養地貌學研究人才的辦法是招收研究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給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高等地貌學課並開專題講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中國瀚海盆地」、「美國阿帕拉契亞山」等。這些講座貫穿地質史、地文史,從內動力構造變化到外動力流水和風沙等地貌過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總結,還傳播了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使學子終生受用。

葉良輔在浙江大學任教從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時間里培養了地貌學研究生9人,他們是嚴欽尚、丁錫祉、沈玉昌、楊懷仁、施雅風、蔡仲瑞、陳述彭、陳吉余和李治孝。他們研究論文都是由葉良輔根據當時的條件,學生情況與本人商量而定。葉良輔特別重視學生的野外調查能力的培養和室內分析能力的訓練,對論文認真審讀,後發式地進行指導,反復修改。這批20世紀40年代畢業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務。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地理界的後起之秀,研究中國地貌學的骨幹。

嚴欽尚是葉良輔培養的第一位地貌學研究生,畢業後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隨地理系並入華東師范大學,後一度調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任教。他是華東師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紀沉積學。

丁錫祉為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曾在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區域地貌、冰緣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詣。

沈玉昌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地貌研究室主任,長期致力於河流地貌學研究。如果他不是過早逝世,或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合適人選。

楊懷仁是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教研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後,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毅然從英國回來,在南京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地貌學專業,從1954年開始至今已培養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本科生60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領域做了不少開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紀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第四紀冰川與冰緣地貌、構造地貌等。

陳述彭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地貌區劃和地貌制圖、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有很深造詣。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

施雅風是中國科學院寒區和旱區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現代冰川調查和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冰川與凍土研究所,該所後與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合並為寒區和旱區研究所,他任名譽所長。

陳吉余為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河口與海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隨地理系調入華東師大。他開創了我國河口與海岸動力地貌研究的新領域,為海港建設和灘塗利用及開發作出了貢獻。

蔡仲瑞為原水電部水電總局總工程師,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之一,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與谷德振共同組織工程地質人員,根據水電單位提供的120項工程的總結資料(到現場查勘30項),總結出版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一書。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教授級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曾參與負責籌建浙江大學地質系,一度擔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質礦產的調查、研究和應用,地質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績。

此外,葉良輔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長時,曾對丁驌從事地貌研究給以鼓勵和掖助,丁驌後來在地貌學上的成就一部分實出於葉良輔之賜。其他如地理學家趙松喬、謝覺民、楊利普和海洋學家毛漢禮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讀時,得到過葉良輔的指導。

葉良輔生前曾對他的學生說過:「我們教導的諸位,是否成功,要看諸位畢業之後,做人做事的成績如何。諸位的成績遠在若干年後,才可明白,所以我們是否成功,亦須等到若干年後,才見分曉。」我們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學生真的在若干年後個個作出了驕人的成績,他學生的學生也作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葉良輔不愧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中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幾點說明

1)有人在闡述丁文江、翁文灝與李四光的友誼時,舉例說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剛成立時,缺少高級研究人員,翁文灝將葉良輔與李捷從中央地質調查所調動到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質所成立於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灝都是籌備委員,李四光兼任所長。李捷當時在周口店主持發掘,將李捷調給中研院地質所,發掘工作交給了賈蘭坡主持。然而,葉良輔1927年已離開地質調查所,1927~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籌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質所成立後,才調任該所研究員。所以,葉良輔在中研院地質所任職,不能說是翁文灝支持李四光。

2)葉良輔的學生、在天津做中學教師的張穎秋回憶葉師時寫道:「葉師有學識,有能力,具有剛直不阿的性格,這在舊社會里常會遭到人們的嫉妒和受壓制。據說他曾因一句什麼話得罪過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我們推想,葉良輔離開地質調查所,去中山大學地質系任職,是否是這個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資料才能弄清。可是,當時中山大學的校長是朱家驊,朱與翁是好友,而葉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後來在中研院地質所任研究員,李四光離所時代行所長職務。也就是說朱家驊和李四光是看重葉良輔,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張其盷赴美深造時,竺可楨校長任命葉良輔為史地系系主任,可見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視的。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受聘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張穎秋所說得罪了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是張長期在天津的中學任教,對地質地理界的情況不熟悉的緣故。

3)本文的寫作參考了我的老師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楊懷仁為他的老師逝世40周年主編的《葉良輔與中國地貌學》。由於這本書出版較早,又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的書,印數又少,地質界讀到的人不多。而地質界撰寫葉良輔生平的文章在葉對中國地貌學的貢獻又了解不多,筆墨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參閱該書外,將我所知葉的學生的情況補充進去,說明中國地貌學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讀者了解葉良輔確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

❼ 誰知道蔡禮旭老師

蔡禮旭目錄

基本資料
經歷簡述
主要講演: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基本資料
經歷簡述
主要講演: 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
展開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蔡禮旭老師,1973年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師范教育和信息專業,曾任小學教師,課余從事兒童經典教學。在教學相長中,有感於聖賢教育為人生首要教育,遂辭去公職,遠赴澳洲凈宗學院研習傳統文化,並師承儒學耆老徐醒民老師學習儒學,專精研修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2003年10月,於海南島和楊淑芬老師一同創辦「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並擔任該中心主講教師。此後,在大陸各地為教師、家長、學生、企業人士和社會團體(包括大專院校、監獄等等)講演。2004年底,在香港開辦10天的「幸福人生講座」,以德行教育為主要科目,更是獲得熱烈肯定。2007年任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訓導長、中國地質大學外聘高級講師、北京大方文化公益網高級講師。蔡禮旭老師他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先後在國內許多省市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地成功舉辦過300餘場傳統文化講演,獲得當代名師大德及國學名家的高度贊賞和推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著手將他的演講稿翻譯成6種文字向全世界推薦。更在安徽廬江縣湯池鎮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開設講座。蔡禮旭在凈空法師的教誨下,以救世的心態弘揚佛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凈空老法師的授意下,以首講「弟子規」為基礎,教人正善、正念,勸導世人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編輯本段經歷簡述
蔡禮旭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自擔任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訓導長以來一直負責該中心教學指導工作,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為教學宗旨,積極培養倫理道德教育師資和社會教育工作者。至今仍陸續辦班教學,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師資人才。同時也在大陸地區各大專院校等進行演講,並曾應邀至大陸地區教育局做專題講演報告。也因海南省監獄系統邀請,而配合到監獄管理局中,進行傳統文化進監獄活動。 期間陸續應邀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地區,進行了千餘場傳統文化大型演講活動,演講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對於教育界、企業界、政府公務人員、監獄系統等社會各界不同工作層面,闡述中華文化五倫八德在現代化社會中如何運用,既生動活潑又發人深思,真誠感人,言語幽默,獲得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與好評。並在馬來西亞應邀下,為2000餘名華人學校的專職教師進行演講教學活動。 所有演講內容都深受大眾歡迎,感人至深,聽講者受益良多,演講內容已經大量製作發行為DVD與書籍,在世界各地華語區廣泛流通。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蔡禮旭老師矢志不變的終生志向。
編輯本段主要講演:
2003年-2005年
.分別在海口、深圳、北京、廬江、上海、杭州、汕頭、溫州、大慶、秦皇島等地進行《經典教育研習班》、《朱子治家格言》、《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的》的演講。 .應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文明辦和龍湖區教育局邀請,在汕頭林百欣國際會展中心,為近2000位教師和家長做了《如何落實德行教育》的演講報告。 .汕頭大學《文化與人生》的傳統文化演講。 .香港開辦10天的「幸福人生講座」,主講《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以中華倫理道德教育為主要科目,講述現代社會各種關系的和睦相處之道,用傳統文化創造和諧人生。
2005年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9所大學演講《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八榮八恥與傳統文化》、《修身與醫道》、《歷久彌新的生活教育》、《開啟仁愛幸福的大門》、《傳統文化領航人生》、《傳統文化與完善自我》、《傳統文化與人生抉擇》、《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等傳統文化演講。
2006年
.7月1日湯池鎮鎮政府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紀念大會」,蔡老師應邀出席大會為湯池鎮鎮政府的全體黨員做《傳統文化和八榮八恥》的演講報告。 .10月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為與會192個國家的代表,做了兩天的「幸福人生講座」報告,引起了全世界和平人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 .長期往返大陸和台灣之間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舉辦了多期台灣大學生《弟子規》研習營、《弟子規》教師研習營、《弟子規》企業營等活動。 .12月在台灣桃園孔廟大成殿陸續演講了60個小時的《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全面的介紹中華文化,致力於兩岸間的傳統文化交流。
2007年
.應海南省監獄系統邀請,配合海南省監獄管理局傳統文化進監獄活動,為監獄幹警做了《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承傳先志 繼往開來》的演講報告。 .12月應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為雪隆區首屆《弟子規》師資培訓班共600名華語學校教師做《家和萬事興》的演講;在馬來西亞麻坡做《文化的傳承》大型公開演講。
2008年
.2月應江西省國稅局邀請為該省國稅系統上萬名幹部、職工進行了《傳統文化和和諧國稅》《弟子規與國稅管理》演講。 .11月應邀參加由馬來西亞教育部、全國校長職工會與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聯辦的2008年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的授課活動,在馬來西亞萬宜國民大學為2000餘名華語學校教師做《家和萬事興》的大型演講。
編輯本段主要著述:
1. 《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華藝出版社出版 書號:ISBN 978-7-80142-847-9/Z·427 2. 《細講弟子規》 華藝出版社出版 書號:ISBN 978-7-80142-846-2/Z·426 3. 《德育故事—小故事真智慧》 華藝出版社出版 書號:ISBN 978-7-80142-868-4/I·411

❽ 一級教授的一級教授歷史

一級教授評定自1956年國家評定來,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歷史,但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來,一級教授稱號逐漸淡出學界視野。自從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再次評定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後,「一級教授」這個名次再次在學界閃耀起來,緊接著山東大學等高校都開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級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機會進入到一級教授行列,成為人文社科領域里的「院士」。 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馮友蘭、唐鉞、熊十力、江澤涵、許寶祿、段學復、周培源、黃昆、葉企蓀、王竹溪、饒毓泰、胡寧、傅鷹、黃子卿、張景錢、李汝祺、陳禎、樂森潯、王力、游國恩、曹聯亞、季羨林、魏建功、馮至、朱光潛、向達、陳岱孫
清華大學一級教授:章名濤、孟昭英、梁思成、張光斗、施嘉煬、錢偉長、張維、張子高、馬約翰
北京師范大學一級教授:陳垣、黎錦熙、傅種孫、鍾敬文、黃葯眠、武兆發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何干之、何思敬
北京醫學院一級教授:馬文昭、胡傳揆、藏玉塗、劉思、毛燮君、薛愚畢、華德、沈琪、林振綱、吳朝仁、金寶善、蔣明謙
北京工業學院一級教授:張翼軍
北京鋼鐵學院一級教授:魏壽昆
北京地質學院一級教授:馮景蘭、王鴻禎
北京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金士宣
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戴芳瀾、俞大紱、沈其益、林傳光、熊大仕、黃瑞綸、李連捷、陸近仁、周名、婁成後
天津大學一級教授:潘承孝
南開大學一級教授:邱宗岳、楊石先
唐山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顧宜孫、羅河
大連工學院一級教授:錢令希
沈陽農學院一級教授:章守玉
吉林大學一級教授:王湘浩、余瑞璜、唐敖慶
東北地質學院一級教授:俞建章
哈爾濱工業大學一級教授:朱物華
復旦大學一級教授:陳建功、蘇步青、周同慶、郭紹虞、盧鶴紱、周谷城、陳望道
上海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孝剛、鍾公瑾、周銘、周志宏
西安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大燮
同濟大學一級教授:李國豪、葉雪安
上海第一醫學院一級教授:顏福慶、黃家駟、胡懋廉、錢慧、張昌紹、榮獨山、徐豐彥、谷鏡開、林兆耆、楊國亮、吳紹青、陳翠貞、王淑貞、郭秉寬、蘇德隆、楊銘鼎
上海第二醫學院一級教授:高鏡朗、蘭錫純、鄺安堃、葉衍慶、胡文耀、倪葆春
上海水產學院一級教授:朱元鼎
南京大學一級教授:曾遠榮、高濟宇、戴安邦、徐克勤、胡小石
南京農學院一級教授:馮澤芳、羅清生、鄒鍾琳、魏景超、王棟
南京工學院一級教授:楊廷寶、劉敦禎
華東水利學院一級教授:黃文熙、嚴愷、徐芝綸、劉光文
浙江大學一級教授:李壽恆
浙江農學院一級教授:陳鴻逵、吳耕民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馮沅君
山東工學院一級教授:劉先志
青島工學院一級教授:王之卓
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李劍農、李國平、高尚蔭
武漢水利學院一級教授:愈忽
華中農學院一級教授:章文才
中山大學一級教授:姜立夫、陳寅恪、容庚
華南工學院一級教授:馮秉銓
華南農學院一級教授:蔣英
廈門大學一級教授:盧嘉錫
四川大學一級教授:柯召、方文培、徐中舒
西南農學院一級教授:侯光炯
四川農學院一級教授:楊允奎
四川財經學院一級教授:陳豹隱
雲南大學一級教授:劉文典
雲南農業大學一級教授:秦仁昌
西北大學一級教授:岳劼恆、張伯聲
西北農學院一級教授:虞宏正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聘任14名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另外有9名榮譽一級教授。
衛興華、方漢奇、王傳綸、甘惜分、鄔滄萍、羅國傑、夏甄陶、高放、高銘暄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方立天、劉大椿、紀寶成、吳易風、宋濤、張立文、李文海、陳先達、周新城、鄭杭生、胡乃武、黃達、曾憲義、戴逸被聘任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 山東大學自2010年來大量聘請人文社科一級教授 ,截至目前已有13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加盟山東大學,成為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這13位學者分別是:
法學院:武樹臣、楊海坤、郭明瑞
歷史文化學院:張海鵬、狄德滿(德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溫儒敏、盛寧
經濟學院:安體富
儒學高等研究院:池田知久(日本)
文化遺產研究院:劉鐵梁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祥龍 金光億 (韓國)
管理學院:呂政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