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綏江縣地質災害點分布坐標

綏江縣地質災害點分布坐標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07:39

❶ 三峽庫區萬州—巫山段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

歐陽祖熙張宗潤陳明金師潔珊陳征韓文心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監測系統。本文系統介紹了三峽庫區萬州、奉節、巫山等地開展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工作,包括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建立的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網、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以及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等專用設備。通過近年來獲得的一些典型監測結果剖析了不同技術和方法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方面應用的有效性。

【關鍵詞】三峽庫區滑坡監測預警系統3S技術

1引言

自1998年以來,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以下簡稱地殼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項目組依託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三峽工程萬州庫區GPS滑坡監測示範研究」,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示範區新型、高效地質災害遙測台網技術系統研究」,重慶市政府和移民局下達的「奉節、巫山高邊坡與高擋牆穩定性監測」,以及地殼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關於「應用PSInSAR遙感技術監測三峽庫區滑坡及庫岸變形」等項目的支持,在萬州、巫山、奉節三地移民局和國土局的配合下,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監測的對象由滑坡、危岩與庫岸變形,擴展到高擋牆、高邊坡和移民樓房基礎的穩定性,監測技術體現了多學科的融合。

幾年來,在進行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項目組運用3S技術,建立地質災害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展全球衛星定位(GPS)滑坡變形監測及多手段儀器監測;並整合現今成熟的、先進的感測器與測量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與通訊技術,以 GSM/GPRS為通訊平台的無線遙測台網,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崩、滑體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動態、聲發射、裂縫變化、雨量,以及庫岸及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及所受的推力等;在遙感(RS)技術應用方面,將國際上新近提出的角反射器技術用以輔助進行InSAR信號處理,建立了試驗台網。迄今,項目組在庫區庫岸與滑坡變形監測及災害預警系統的工作中已獲得了多項階段性成果,一些典型地區的監測成果為政府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2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設計的指導思想

庫區崩塌、滑坡監測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崩、滑體的演變過程,及時捕捉崩、滑體災變的特徵信息,為崩塌、滑坡災害的正確評價分析、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監測結果也是檢驗崩塌、滑坡分析評價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的尺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總體設計思想為:

(1)針對不同崩、滑體的地質構造與變形階段特徵,應採用不同的方案、手段進行監測;

(2)鑒於崩、滑體變形破壞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同一崩滑體上宜採用多種手段監測,形成點、線、面、地表與地下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使其互相補充、檢核;

(3)在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上,發展常規人工儀器觀測與無線自動遙測的技術、建立靜態和動態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警網路,分別服務於地質災害的長期、中期預測和短期預警。

3地質災害監測方法與技術

依據崩、滑體變形監測的物理量,兼顧變形測量對精度的要求和監測工作的效率,結合當前國內外監測技術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在實際應用中採用GPS、InSAR、激光測距、流動傾斜、裂縫監測技術測量地表形變,一些地段也採用了傳統方法如全站儀和水準測量;鑽孔測斜儀監測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計監測地下水動態變化;鋼筋應力計與錨索(桿)應力計,分別用於監測抗滑樁內部鋼筋和錨索、錨桿的受力變化;同時,採用遙測台網技術採集包括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鋼筋計、危岩聲發射等在內的各種動態監測數據。下面簡要評述這些方法的特點與適用領域。

3.1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大地測量網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國防部研製的導航定位授時系統,由24顆等間隔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大約20000km高度的衛星組成。在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刻,在高度角15。以上天空至少能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用戶在地面用接收機接收這些衛星發射來的信號,測定接收機天線到衛星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接收點的三維坐標。近年來,我國開發和應用GPS定位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如在長江三峽工程壩區已建立了GPS監測網,實踐證實,高性能配置的GPS水平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完全可用於崩塌、滑坡的位移監測。

相對於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GPS測量技術應用於滑坡監測有以下優點:①觀測點之間無需通視,選點方便;②不受天氣條件限制,可以進行全天候的觀測;③觀測點的三維坐標可以同時測定;④新一代 GPS接收機具有操作簡便、體積小,耗電少的特點。所以,這種方法已廣泛運用於滑坡變形監測、施工安全監測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監測之中。但是,由於監測站建設和獲取數據周期較長,在災害的短期預警中該方法用得較少。

3.2專用儀器監測網

在此類測量方法中,有多種傳統的測量儀器目前仍在廣泛使用,如經緯儀、全站儀、水準儀和鑽孔測斜儀等,它們主要用於各種工程治理項目的施工安全監測中。除了前述的儀器外,我們還從三峽庫區的具體環境條件出發,結合地質災害其他方面監測工作的需要,開發了攜帶型傾斜儀、流動激光測距儀等設備,彌補GPS觀測受房屋、山坡遮擋而不便施測的不足,以便對位於河谷斜坡地形上的庫區移民新城鎮的滑坡地表變形、房屋及地基基礎變形進行全面監測。在一些經過工程治理的重點滑坡、變形體上,結合治理效果監測,還大量運用了鋼筋計和錨桿(索)計以監測抗滑樁內部應力及滑坡的推力。

在地表開展各種流動儀器觀測具有監測參量多,靈敏度高,測量范圍較大,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簡單等特點,因此這類測量方法適用於滑坡治理施工安全監測和效果監測,與前一種GPS流動站觀測法相同,也大量應用於多種地質災害的中、長期監測預報中。

3.3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

目前,國外崩塌、滑坡監測預警技術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首先是較普遍採用了全自動、多參數監測的遙測台網;其次,在地質災害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方面,已運用3S(GPS、GIS和RS)技術進行地質災害空間分析、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研究。國內在上述方面盡管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鐵道部、交通部等個別研究所及少數礦區已嘗試採用小型遙測台網進行滑坡災害的監測預報;2002年,中國地震局地殼所在三峽庫區又率先建立了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多參數無線遙測台網。

「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系地殼所開發的基於GSM/GPRS技術的新型無線遙測台網。該系統主要由監測子站群、監測預警數據中心和GPRS數據通訊公網等三部分組成(系統構成見圖1)。GPRS是在GSM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無線分組交換的數據承載業務。相對於GSM/SMS的電路交換數據傳送方式,GSM/GPRS採用分組交換數據傳送方式,提高了傳輸速率,有效利用無線網路信道資源,全面實現了移動Internet功能,對於每個用戶永遠在線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圖1GPRS滑坡無線遙測系統構成

根據單體滑坡監測的需要,可以確定所需遙測子站的個數,各遙測子站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滑坡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或者地表傾斜、裂縫變化、雨量,以及監測護岸、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和所受的推力等。監測預警數據中心系統軟體功能包括接收各地質災害點遙測子站的數據、數據入庫、顯示變形趨勢曲線和超限自動報警等功能。同時,數據中心站可對各遙測子站發出指令,改變其工作參數,如數據采樣間隔(5分鍾、1小時、24小時等)。系統可接入地區監測預警中心微機區域網,支持運行基於GIS的減災決策支持系統。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指揮中心的計算機屏幕上可以准實時地密切監視滑坡加速變形趨勢,支持對庫岸和滑坡破壞事件進行短期及臨滑預報,也可以對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現場監測和救助指揮。從2002年我們在萬州WJW滑坡建成第一個遙測台網以來,在萬州和巫山運用「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監測的崩、滑體已有近20處,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該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監測參量多,精度高

系統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變形(位移、沉降)、傾斜變形測量儀、裂縫測量儀、崩滑體微破裂聲發射信號記錄儀、鑽內地層滑移變形測斜儀、孔隙水壓測量儀、鋼筋測力計、錨索(桿)拉力計等8種滑坡監測儀器。這些測量儀器均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較大的動態范圍。

(2)自動遙測,無人值守

遙測儀器均內置微處理器和無線數據傳輸模塊,動態范圍大,全自動監測,無線傳輸,可用交流電源或太陽能電池供電。

(3)無障礙設計

所研製的儀器在測量、數據傳輸等方面均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因而有安裝方便,環境適應性好等優點。

(4)依託先進的通訊技術

本遙測台網綜合運用了最新發展的GSM/GPRS通訊技術,既適應三峽庫區的地形條件,便於安裝和維護,又具有高容量、覆蓋范圍廣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

3.4崩塌滑坡應急監測系統

以往,無論在三峽庫區還是我國其他地方,發現有崩塌滑坡跡象時,常因缺乏應急監測手段,未能詳細積累數據,錯失研究的機會且不論,有時終因措施不力造成人民生命的損失。我們在RDA型遙測台網的基礎上,將通訊改為GSM/SMS,即簡訊息方式,目的是使系統對通信公網的適應能力更強,架設更簡便可靠。在監測環境偏遠以及應急監測的場合,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應急監測系統優選了地表傾斜、激光測距、裂縫測量儀等手段。一旦有群眾報告或者通過儀器監測發現某地滑坡有加速變形跡象,便能急速趕赴現場,及時安裝台網,實施24小時連續監測。既能有效避免不測事件的發生,還可積累研究滑坡變形破壞階段的寶貴資料。2003年,應萬州地方政府的要求對公路、橋梁開展的應急監測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5合成孔徑干涉雷達InSAR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InSAR

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縮寫。)測量技術,是利用相鄰航線上觀測的同一地區的兩幅SAR影像的相位差來獲取地面數據的測量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利用雷達數據中的相位信息。

干涉雷達優點較多:具全天候工作能力,發射的微波對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學遙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為主動式工作方式。對於歐洲雷達衛星 ERS-1/2和加拿大雷達衛星RADRSAT-1,採用干涉技術來產生 DEM,監測地面位移變化,精度可以達到毫米量級。因此,該技術手段特別適用於大面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是一項快速、經濟的空間探測高新技術。

三峽地區植被茂盛,雨水充沛,地貌差異較大,不利於干涉雷達信號的處理,曾有人在該地區做過嘗試未獲成功。為此,地殼應力研究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合作,採用了國際上新推出的角反射器技術以輔助進行 InSAR信號處理。角反射器是用三塊角形金屬板製作的一種裝置,它對照射其內的雷達波可按原方向反射回去,反射信號相對於周圍環境有顯著的增強。通過在工作區范圍內均勻布設人工角反射器,並確定一些穩定的點作為天然反射點,便於圖像的配准和精確計算角反射器的位移。對於三峽庫區如此大的范圍,僅僅利用有限的點位進行 GPS或其他儀器設備測量滑坡體形變是有局限的,因此,探索利用InSAR技術開展三峽庫區滑坡監測,具有重要的意義。2003年,我們已經在萬州和巫山兩地安裝了14個角反射器,進行試驗監測和研究,同時還聯合進行 GPS變形監測作為對比。

4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GIS系統

地質災害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各種四維空間(含地理坐標和時間變化)數據的信息系統。它以崩滑體等監測對象為基礎,把地形、城市規劃、監測點分布等空間數據,按其空間位置存入計算機;通過資料庫模塊、曲線顯示模塊與數據分析模塊,實現監測數據的存儲、更新、查詢、趨勢分析、繪圖顯示及圖、表輸出等功能。

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地理信息子系統、地質基礎資料文獻管理子系統、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子系統和監測數據分析子系統。

地殼所自1998年在重慶市萬州區開展地質災害的監測與研究工作以來,首先致力於建立基於GIS的地質災害數據和資料管理平台,在2000年研製成功「萬州庫區移民工作地理信息系統」。之後,又逐步完善相關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充實數據分析模塊,增加自動報警功能,實現了含數據管理、分析於一體的滑坡監測預警GIS系統,並相繼推廣到巫山、奉節兩縣。

系統採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Visual C++6.0為開發工具,以MapInfo為基本開發平台;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創建,通過ADO技術進行資料庫連接、訪問。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以大比例尺電子地圖作為工作用圖,可以任意縮放、漫遊、能夠自動查找地圖目標,並與資料庫相關聯。該系統為管理各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為管理上述幾類地質災害監測網和監測數據,為數據的分析與結果顯示,包括為群測群防工作的管理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進而為滑坡穩定性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系統總體結構如圖2)。

圖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總體結構框圖

根據前述功能的要求,該系統可以輸出多種表達數據處理及空間分析結果的圖形、圖表與三維模擬圖等可視化形式。圖3顯示了巫山縣GIS系統的一個界面,顯示出滑坡、道路及四類監測站的分布,即為一例。

圖3巫山GIS系統顯示的GPS和傾斜監測站分布圖

1.GPS靜態監測站;2.GPS動態監測站;3.流動傾斜監測站;4.GPS坐標控制點

數據分析流程基本上有如下的3個方面:

(1)整個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包括自動傳輸與流動觀測的,經過校核確認無誤後,即可存入當地地質環境監測站基礎資料庫。

(2)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地質災害趨勢分析及預警技術研究,包括進行監測結果的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地表位移矢量圖分析、滑坡的深度—位移曲線分析、位移—降雨量分析等,並進而確定在不同的地質環境下滑坡預警的閾值。

(3)所獲得的滑坡變形時間變化曲線及其二維平面分布圖像的結果,可用於做進一步的滑坡穩定性分析研究。

5各類監測技術的應用與典型監測結果

5.1GPS技術用於滑坡變形監測

自1999年底萬州庫區建成含120餘個流動站的GPS滑坡變形監測網,到2002年底,共完成了8期測量。結果顯示,多數滑坡近期變形速率較低,在5mm/a以下;但半邊石壩與實驗小學等少數滑坡年變形速率分別達84mm和49mm;關塘口、青草背等滑坡也有明顯變形。圖4顯示了萬州城區滑坡現今變形的分區特點:變形大的地區多為陡坡,有的是古滑坡分布地區;近期的變形主要和人類工程活動以及強降雨等因素有關。

圖4萬州城區滑坡變形分布示意圖

1.GPS滑坡監測點;2.滑坡;3.滑移矢量;4.變形較小的穩定地區

上述結果對於庫區城鎮的建設規劃有指導意義。據了解,有的基礎設施項目選在上述變形區域內,自2002年初開工,場平屢屢受阻,歷時3年無法開展基本建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這幾處穩定性差的滑坡體,加強了跟蹤監測和研究。例如萬州 SMB滑坡2003年繼續發生變形垮塌,其北部區域5月以來曾發生嚴重變形。圖5給出了3條有代表性的基線變化情況,縱坐標表示日降雨量以及GPS基線長度變化,單位為mm。由圖中可以看到,2003年一季度該區變形速率不高,4月18日(即圖中第108日)降大雨84mm後,滑坡變形明顯加速。G123-134是接近主滑方向的測量基線,到6月累計變形量達到400m左右。除了該區是因人類工程活動觸發滑坡變形因素外,強降雨的影響不可低估。

又如奉節新縣城地區有大小崩塌、滑坡50餘處,其中以三馬山、寶塔坪、白衣庵、南竹園等大型滑坡對新建縣城的影響最大。由於新縣城地處復雜的地質構造部位,岩層較為破碎,沖溝發育,高階地較窄,且連續性差。新建移民區大多分布在地勢較陡的溝、谷坡上,人工開挖的高陡邊坡隨處可見,並以高度大、連續分布長為特點,邊坡高度可達30~40m,長度數百米。高邊坡的穩定性問題是奉節縣城最大的潛在地質災害問題之一。

2002年我們在奉節建立了含290個監測樁的GPS和地表傾斜變形監測網。到2003年中,整個縣城近8km2范圍的變形分布如圖6所示,發生最大變形的地區是西部朱衣河谷坡一帶的高邊坡。這些地帶大多是高階地、陡坡,表現的主要地質災害問題是建築載荷導致的自然高、陡邊坡、古滑坡失穩;因平整建築場地而切削邊坡,填平坡腳、溝谷,產生的高邊坡與回填邊坡的失穩等。

圖5SMB滑坡地表變形 GPS測量成果

圖62003年奉節新縣城變形等值線圖

5.2在滑坡工程治理安全施工階段運用的監測技術

本階段的監測工作主要用於評價滑坡(危岩)治理施工過程中滑坡的穩定程度,及時反饋、跟蹤和控制施工進程,對原有的設計與施工組織的改進提供最直接的依據,對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時發出報警信號,以便調整有關施工工藝和步驟,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做到信息化施工,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安全監測中使用了大量的專用儀器布設監測網,這已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所熟悉,這里僅舉一例說明「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的應用成果。從2002年5月起在萬州 WJW滑坡建立了無線遙測台網。該滑坡為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計劃項目,從2002年11月開始施工,2003年2月完成。圖7所示為沿滑坡主滑方向激光測距遙測儀獲得的結果。盡管施工包括59個抗滑樁的開挖與澆注,但由於設計與施工合理,整個施工期間滑坡體位移僅幾個毫米,可見通過遙測台網連續監測,可以及時准確掌握滑坡變形動態,確保施工安全。

5.3 工程治理效果監測

仍以萬州WJW滑坡為例。該滑坡治理工程採取以預應力錨拉抗滑樁為主,地表排水及生物工程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監測網採用了GPS、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測量和鋼筋應力計等儀器監測方法,在關鍵部位還設置了遙測台網進行連續監測。

圖7萬州 WJW滑坡工程治理施工安全監測位移曲線

圖8 為A2號抗滑樁上3002遙測子站2003年8月到12月觀測結果的日變化曲線。由圖可見:錨拉抗滑樁內力(鋼筋計、錨桿計觀測)和滑坡深部位移的變化與地下水孔隙壓力(滲壓計觀測)的變化呈明顯的相關關系;根據氣象資料,滑坡孔隙水壓力的變化與降雨亦有直接關系。但是從總趨勢看,抗滑樁內力、深部位移變化不大,說明 WJW滑坡經過治理後基本上處於穩定狀態,這與其他監測點儀器巡測的結果基本一致。

圖83002遙測子站觀測結果曲線顯示

圖9 為巫山GIS系統上分析、顯示的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是使用儀器監測網進行工程治理效果監測的實例。如矢量圖所示,4個測點的傾向均與坡向大體一致,2003年累計角變數≤0.02°,說明經過治理後的邊坡穩定性良好。

5.4滑坡變形應急監測

巫山縣殘聯滑坡位於巫山新縣城中心地帶,滑坡區內高程在278~492m之間,為河流谷坡地形,坡角在10°~30°之間。滑坡體為第四紀坡積物,含碎石、粉質粘土,厚度0~12m,總體積約15萬m3。由於本區域為斜坡區,公路及房屋等建設須對原始邊坡不同程度的開挖、切坡,2001年已發現有變形發生。地勘資料表明殘聯滑坡周界明顯,滑面漸趨形成,屬推移式滑坡。2002年雖經兩度治理,其西區在2003年仍有明顯變形,危及其下的公路和移民樓房的安全。

圖9巫山縣 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

圖10巫山殘聯滑坡激光測距曲線(2003年9月~2004年2月)

應巫山縣國土局要求,2003年9月安裝了遙測台網。殘聯滑坡遙測台網安裝在最能反映滑體變形特徵的部位,四台遙測子站沿主滑方向形成一條測線。

激光測距的監測數據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0所示。上條曲線為測距結果,測線長51.3m,滑坡向下滑移對應測線縮短,單位為mm;下條為環境溫度曲線,單位為℃,橫坐標為測量時間,按-年-月-日時:分格式顯示。

從2003年9月12日至2004年2月3日,可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9月12日到9月27日為滑坡體中部抗滑樁完工之前,由於開挖引起邊坡內部應力調整。受滑坡體上部載荷的影響,土體向前擠壓。滑坡體中、下部向臨空面的蠕滑變形明顯,下滑速率大致均勻,約2mm/d,16天總計變化量達30mm。

第二階段:在滑體中部的部分抗滑樁竣工後,位移速率變緩,降至0.5~1mm/d;到2004年2月上旬,變化量僅0.1mm/d。這說明抗滑治理工程對滑體變形起到了遏製作用,達到了搶險治理的目的。

6結論

(1)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基本建立了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運用GPS等空間技術可以獲得滑坡變形區域分布狀況,不但有利於確定需要重點監測的滑坡,而且對庫區城鎮改造規劃有指導意義。遙測台網可快速測定變形速率,是掌握滑坡動態變形趨勢與開展應急監測的有效工具。

(2)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儀器。作者等為此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和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精度高,性能穩定,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3)由於滑坡、高邊坡所處地質環境差異以及影響因素的不同,其破壞機理和危險性程度也不盡相同。正確認識、區分滑坡與高邊坡的地質環景,合理布置穩定性監測點位,對其穩定性監測、分析及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此,對參加過此項工作的楊旭東、陳誠、范國勝、李濤等同志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卓寶熙.「三 S」地質災害信息立體防治系統的建立及其實用意義[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4):252~257

[2]崔政權,李寧.邊坡工程——理論與實踐最新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3]歐陽祖熙,張宗潤,張路等.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工程移民地理信息系統.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2).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40~146

[4]歐陽祖熙,張勇,張宗潤等.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在三峽庫區滑坡監測中的應用.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3).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85~191

[5]歐陽祖熙,丁凱,師潔珊等.一種新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1):90~94

[6]歐陽祖熙,王明全,張宗潤等.用 GPS技術研究三峽工程萬州庫區滑坡的穩定性.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2):76~81

[7]歐陽祖熙,師潔珊,王明全等.RDA型滑坡變形無線遙測台網.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全國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61~1266

[8]陳明金,歐陽祖熙,師潔珊等.基於GPRS技術的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自然災害學報,2004,13(3):65~69

[9]陳明金,歐陽祖熙.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內力反演計算.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7).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39~145

[10]歐陽祖熙,張宗潤,丁凱等.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觀測的三峽庫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待刊)

❷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整理集成全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研究成果,編制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30個,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系統。

5.2.1 信息圖層編制原則

在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圖層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因子、歷史地質災害點分布、社會經濟條件、人類工程設施等因素。依據如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將目前能夠收集到的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因素,盡可能地考慮全面,至於每種因素的影響貢獻大小在權重計算部分考慮。

2)時效性。每個信息圖層的編制中,盡可能以最新最翔實的數據資料為基礎,從而保證對最新資料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及時利用和更新。

3)適用性。收集到的數據資料,根據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具體工作實際需要,進行相應的改編處理。

4)最大可能使用數據。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基本比例尺定位為1∶100萬,一些關鍵的圖層數據,如地理底圖、地質底圖、土地利用底圖均可達到1∶100萬的比例尺需求,但部分信息圖層無法達到1∶100萬的比例尺,本項目本著最大可能使用數據的原則,暫且採用小比例尺的圖層直接投影變換代替,以後工作中再逐步更新。

5.2.2 信息圖層概況

信息圖層的投影參數如下:

比例尺:1∶100萬

投影類型:亞爾博斯等積圓錐投影坐標系;坐標單位:mm

第一標准緯度:25°00༼″;第二標准緯度:47°00༼″

中央子午線經度:105°00༼″;投影原點緯度:0°00༼″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基本情況見表5.1。

5.2.3 信息圖層說明

各信息圖層編制按照各因子的分布特點進行分級。

5.2.3.1 年均雨量

全國年均雨量分為11個級別,各級別年均雨量分段:<50mm,50~100mm,100~200mm,200~400mm,4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600mm,1600~2000mm,>2000mm。

5.2.3.2 年均氣溫

根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2004),將全國年均氣溫分為9個級別,各級別年均氣溫分段如下:<-4℃,-4~0℃,0~4℃,4~8℃,8~12℃,12~16℃,16~20℃,20~24℃,>24℃。

5.2.3.3 年蒸發量

根據《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2004),將全國年蒸發量分為10個級別,各級別分段如下:<500mm,5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400mm,1400~1600mm,1600~2000mm,2000~2400mm,>2400mm。

表5.1 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簡表

5.2.3.4 年乾燥度

乾燥度,又稱乾燥指數或乾燥因子。描述氣候乾燥程度的指數,與濕潤系數互為倒數,一般用水分的可能消耗量與收入量的比值表示。它是表徵一個地區干濕程度的指標。

根據《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2004),將全國年乾燥度分為12個級別,各級別分段如下:<0.5,0.5~0.75,0.75~1.0,1.0~1.5,1.5~2.0,2.0~3.0,3.0~5.0,5.0~10,10~25,25~50,50~100,>100。

5.2.3.5 地震烈度

採用第三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將全國地震烈度按5級區劃:Ⅴ度區、Ⅵ度區、Ⅶ度區、Ⅷ度區、Ⅸ度區。

5.2.3.6 歷史地震點

來源於科學數據共享工程,中國地震局共享數據網,近年來(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11月2日)的已發地震點數據,共203個。

5.2.3.7 地層岩性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100萬地質圖」重新進行編制劃分。

(1)劃分原則

地質災害的產生與地層岩性關系密切。地層岩性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在因素,對地質災害的產生起著主導和控製作用,岩性及其組合特徵的控製作用決定著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從沿海向內陸,地層岩石由火成岩為主變為變質岩、碎屑岩相間分布,進而變為碳酸鹽岩、碎屑岩、變質岩相間分布。

斜坡岩土體的性質及其結構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質基礎。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體,大都是碎屑岩、軟弱的片狀變質岩,岩性多為泥岩、頁岩、板岩、含碳酸鹽類軟弱岩層、泥化層、構造破碎岩層。這些軟弱岩層經水的軟化作用後,抗剪強度降低,容易出現軟弱滑動面,形成崩滑體。

黏性土滑坡在四川分布密集,在中南、閩、浙、晉西、陝南、河南等地也較密集,在長江中下游、東北等地也有一定分布;半成岩類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肅、川滇地帶、山西幾個斷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黃土滑坡在黃河中游、青海等省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質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十分發育。

泥石流主要發育在變質岩區和黃土區,火成岩區和碎屑岩地區次之,碳酸鹽岩地區泥石流相對不發育。

根據全國地質災害發育的普遍規律並結合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的特殊性,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劃分地質災害敏感性岩組。

1)地層岩性與地質災害分布的關系;

2)地層岩性的成因、物質組成與空間分布特徵;

3)地層岩性的時代;

4)岩土體(不同時代地層)的工程地質性質;

5)水岩相互作用的敏感性;

6)1∶100萬中國地質圖的精度。

(2)劃分方案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的普遍規律以及地層岩性對地質災害的敏感程度,將地質災害敏感性岩組劃分為10種類型。敏感性指數值越高,則相應的岩組對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越敏感。

Ⅰ類:主要為水體、粉砂質食鹽、食鹽殼、鹽鹼殼、風積物砂等區域,這些區域不會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Ⅱ類:主要是火成岩類。岩性為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輝長岩、花崗岩、輝綠岩等,岩性堅硬,力學強度大,是很好的地基和建築材料。

Ⅲ類:主要是火成岩類。岩性為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片麻狀花崗岩、斜長花崗岩、紫蘇花崗岩、正長岩、石英正長岩、煌斑岩、白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輝石閃長岩、輝長閃長岩、花崗斑岩、英安斑岩、輝綠岩、橄欖岩、橄欖輝綠岩、玄武岩、橄欖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斑岩、輝石岩、角閃正長岩、閃長玢岩、英安玢岩、輝綠玢岩、苦橄玢岩、安山玢岩、超基性岩、安山岩、鹼性岩、英安岩、粗面岩、科馬提岩、雲輝二長岩、白榴岩、霓霞岩、碎斑熔岩、細碧岩、石英鈉長斑岩、霏細斑岩、輝長蘇長岩等,岩性堅硬,力學強度較大。

Ⅳ類:主要是變質岩類和部分火成岩及沉積岩。岩性為白雲質灰岩、灰岩、白雲岩、黑雲母花崗岩、白雲母花崗岩、黑雲斜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流紋岩、變粒岩、片麻岩、角閃岩、砂礫岩、礫岩、變質橄欖輝長岩、糜棱岩、蛇紋岩、大理岩、珍珠岩、硅質岩、蛇綠岩、淺粒岩、岩溶角礫岩、鋁鐵岩系、黑雲角閃閃長岩、斑狀雲母橄欖岩、榴輝岩、黑雲母霞石白榴岩、霏細岩等,岩性較堅硬,力學強度較大。

Ⅴ類:主要是沉積岩類。岩性為頁岩、夾頁岩、火山碎屑岩、生物碎屑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砂岩、粉砂岩、碳酸鹽岩、凝灰岩、糜棱岩等,半堅硬岩組,力學強度較低,易風化,遇水軟化,是地質災害較易發生的地層。

Ⅵ類:主要是沉積岩類。岩性為泥岩、鈣質泥岩、泥灰岩、夾泥岩、粘土岩、泥頁岩、煤系、泥質粉砂岩、冰磧泥礫岩等,半堅硬岩組,力學強度低,遇水泥化,是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地層。

Ⅶ類:岩性為黃土、黃土狀土,黃土的地層年代為Q1p,Q2p,滲透性弱、抗剪強度高。

Ⅷ類:主要為沖海積物、海積物、沖湖積、湖積、沼澤堆積、石英斑岩風化層、花崗斑岩風化層等鬆散層。

Ⅸ類:主要是沖積物、沖洪積物、洪沖積物、殘坡積物、坡沖積物、冰磧物、苦橄玄武岩風化層、輝綠岩風化層、花崗岩風化層、冰積物等鬆散堆積物,是產生地質災害的主要物源。

Ⅹ類:岩性為黃土,地層年代為Q3p,Qh,疏鬆、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滲透性強、抗剪強度低、具濕陷性(表5.2)。

5.2.3.8 斷裂分布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100萬地質圖」編制。考慮到網格單元的大小和斷層斷裂的影響范圍,計算時採用網格區內斷層斷裂的密度進行計算。

5.2.3.9 第四系成因時代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的成因時代分為7類:N2-Q1p,Q,Qp,Q1p,Q2p,Q3p,Qh。

5.2.3.10 岩土體類型

來源於1∶400萬岩土體類型圖,將岩土體類型分為7類:火成岩、變質岩、碎屑岩、碳酸鹽岩、砂質土、黃土、其他土。

5.2.3.11 第四系成因類型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成因類型分為19類:冰磧、冰水沉積、冰水-洪積、冰水-湖積、洪積、殘積、殘坡積、沖積、沖積-洪積、沖積-湖積、寒凍風化殘坡積、紅土化殘積、黃土堆積、風積、湖積、坡積、岩溶化殘坡積、火山堆積、海陸交互相及海相堆積。

表5.2 中國工程地質岩組劃分表

5.2.3.12 水文地質類型

將水文地質類型分為5大類、18亞類:

1)鬆散沉積孔隙水(濱河平原沖海積層孔隙水、堆積平原沖洪積層孔隙水、黃土高原黃土層孔隙水、內陸盆地沖洪積層孔隙水、沙漠風積沙丘孔隙水、山間盆地沖積層孔隙水);

2)基岩裂隙水(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熔岩孔隙裂隙水、山地丘陵岩漿岩裂隙水、山地變質岩裂隙水);

3)多年凍土凍結層上水(高緯度山地基岩凍結層上水、中低緯度高原基岩凍結層上水、中低緯度高原鬆散沉積凍結層上水);

4)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峰叢峰林裂隙溶洞水、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5)其他(湖泊、雪被)。

5.2.3.13 海拔高度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海拔高程分為6類:極高海拔(>6000m)、高海拔(4000~6000m)、中高海拔(2000~4000m)、中海拔(1000~2000m)、低海拔(<10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4 起伏程度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地形起伏分為6類:極大起伏(>2500m)、大起伏(1000~2500m)、中起伏(500~1000m)、小起伏(200~500m)、丘陵(<2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5 地貌類型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並重新歸類,將地貌類型分為11類:山地、黃土梁峁、黃土台塬、黃土塬、風蝕地貌、台地、平原、沖積扇平原、低河漫灘、現代冰川、湖泊。

5.2.3.16 土壤侵蝕

根據「中國土壤侵蝕圖」,將土壤侵蝕類型及侵蝕強度分為3大類、15亞類:

1)水力侵蝕(劇烈侵蝕、極強度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無明顯侵蝕、微度侵蝕);

2)凍融侵蝕及冰川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微度侵蝕);

3)風力侵蝕(極強度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

5.2.3.17 水系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河流。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水系密度參加計算。

5.2.3.18 植被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植被覆蓋分為6類:紅樹林灘、森林、經濟林與竹林、灌木林、草地、其他。

5.2.3.19 土地利用

根據「1∶100萬土地利用類型圖」編制,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6大類、13亞類。分別是:①耕地(水田、旱地);②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③草地(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低覆蓋度草地);④水域;⑤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其他建設用地);⑥未利用土地。

5.2.3.20 公路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公路,又分為5類,即高速公路、主要公路、一般公路、大路、小路。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所有公路密度參加計算。

5.2.3.21 鐵路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鐵路,補充青藏鐵路線路。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鐵路密度參加計算。

5.2.3.22 礦山點

全國礦山調查點共11萬多個。

5.2.3.23 分縣人口密度

根據2003年人口普查數據,分縣計算人口密度,分為5類:>750,450~750,150~450,50~150,<50。單位:人/km2

5.2.3.24 水壩分布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水壩工程點共885個。

5.2.3.25 塔廟宇文化要素分布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包括塔、廟宇和其他文化設施,計193個點。

5.2.3.26 災害點—滑坡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滑坡災害點數據。合計45917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將繼續更新。

5.2.3.27 災害點—泥石流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泥石流災害點數據。合計9253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下一步將繼續更新。

5.2.3.28 災害點—崩塌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崩塌災害點數據。合計13094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下一步將繼續更新。

5.2.3.29 地震動參數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圖GB18306-2001」,分為7個級別:≥0.40,0.30,0.20,0.15,0.10,0.05,<0.05。單位:g。

5.2.3.30 中國第四紀岩性圖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岩性分為11類:

礫質土;砂質土;黏質土;黃土類土;鹽類為主;礫質土、黃土類土;黏質土、砂質土、礫質土;砂質土、黏質土;黏質土、礫質土;砂質土、礫質土。

❸ 廣東廣州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腳本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蘿崗區人民政府

(2011年9月)

預備(約20分鍾)

演練時間:2011年9月15日16:20—18:20。

16:00—16:10,演練隊伍在觀摩台前按各自指定位置集合。

16:10—16:20,播放迎賓曲,工作人員引領觀摩領導在觀摩台就座。

序幕(約20分鍾)

16:20—16:40

屏幕顯示:歡迎各位領導蒞臨指導!(背景為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全景)

解說員(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解說員(女):各位來賓!

解說員(合):大家好!

解說員(男):這里是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精神,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由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蘿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廣東廣州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將在這里隆重舉行。

解說員(女):蒞臨今天演練現場的主要領導有: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韓小平紀委書記、劉仲國副局長,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蘿崗區人民政府李紅衛常務副區長,以及省應急辦、省三防辦、省氣象局,全省20個地級以上市(順德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

解說員(男):出席今天演練的還有:廣州市政府應急辦、三防辦、民政局、氣象局以及蘿崗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和蘿崗區5街1鎮以及廣州市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分局的領導。

屏幕顯示:觀摩台,每位被介紹領導特寫。

解說員(女):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現在請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蘿崗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李紅衛同志致辭(請蘿崗區政府辦或區國土房管分局擬稿,時間約4分鍾)。

屏幕顯示:發言領導特寫,觀摩台領導和演練隊伍特寫。

解說員(男):現在請本次演練總指揮、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發布演練指令。

張超群副巡視員:我宣布,廣東省廣州市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演練隊伍依次退場,至指定位置待命,與此同時,解說員介紹演練背景情況。)

(視頻1):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據調查,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26處,其中崩塌620處、滑坡64處、泥石流4處、地面塌陷23處、地面沉降15處,威脅人口約1.7萬人,潛在經濟損失近6億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工程活動不斷增多,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不斷加劇,加之近年來氣候異常,台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

屏幕顯示:廣州市地形地貌圖、廣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圖、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典型地質災害照片。

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精心指導下,廣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五條線」和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嚴格執行汛前調查、汛期值班、隱患巡查、災情和險情速報、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制度,積極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損失。

屏幕顯示:成立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印發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等文件。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掛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評估報告和備案證明,蘿崗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特寫等。

我們所在的地點,是一處模擬的威脅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家面前的這座山坡已經人工切坡,但沒有採取相應的防護加固措施。坡上是由花崗岩風化形成的土體,在遇到暴雨時容易吸水軟化,形成崩塌甚至滑坡,坡上還散布著許多不穩定的花崗岩孤石,威脅著坡下100多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本次演練,根據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方案和《廣州市蘿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主要模擬從地質災害預警到應急處置的全過程,演練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地災預警;②災情速報;③應急響應;④前期處置;⑤應急調查;⑥會商決策;⑦排除險情;⑧善後處理。

屏幕顯示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演練內容(同上)。

解說員(男):好,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現在讓我們演練第一場:災情預警。

屏幕顯示:第一場災情預警

第一場 災情預警(約5分鍾)

16:40—16:45

(視頻2):天空灰暗,烏雲疾走,鏡頭轉向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地質災害預警室,技術人員正對著電腦緊張工作。時鍾顯示:15:30。

這里是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的地質災害預警室,技術人員在收到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正在接收市氣象台發來的降雨量預報數據,並利用廣州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製作預警產品,經市國土房管局和市氣象局審核同意後,以兩局名義通過網路、電視、簡訊等形式向社會公眾發布。

根據廣州市氣象台的預報,未來6小時內廣州地區將有暴雨至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降水,從9月15日15時30分起,廣州市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生效。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預警室的負責人正在通過電話與市氣象台會商地質災害預警等級。

屏幕顯示: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預警室內,預警室負責人陳小雲正在打電話,約1分鍾後,放下電話,向鄭蘭波院長報告。

陳小雲:鄭院長,經與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市氣象台會商,未來24小時內蘿崗區降水中心區域地質災害預警等級為5級,天河區、黃埔區預警等級為4級,其他地區預警等級為3級。

鄭院長:好,我馬上向市局報告,請你們製作好預警成果,在16:30前發送到市氣象局。同時,立即向各監測員發布預警信息。

9月15日下午16時30分,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和廣州市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在市國土房管局的門戶網站上發布,同時通過手機簡訊發送給市國土房管局、市氣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和國土房管部門、各鎮街的相關領導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19時,廣州廣播電視台在天氣預報節目中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

屏幕顯示:市國土房管局門戶網站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手機簡訊預警信息,廣州電視台發布預警信息的特寫。

第二場 災情速報(約5分鍾)

16:45—16:50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二場,災情速報。

屏幕顯示:第二場災情速報

解說員(女):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廣州市已經建立了市一區(縣級市)—鎮(街)—村社(居委)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在收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後,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局、鄉鎮國土所和群眾監測員立即行動起來,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監測。看,兩位監測員正在冒雨巡查洋城崗地質災害隱患點。

演練現場,消防車在山坡前灑水模擬降雨,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執法監察大隊隊員曾偉和東區街1名群眾監測員身穿雨衣,手提電筒、喇叭和銅鑼冒雨沿著坡腳巡查,在坡腳的平房前停下。

曾偉:×××,山上情況怎麼樣?

監測員:不太好,坡頂發現一條裂縫,大概有40多米長。

曾偉:你看,山坡前緣也出現裂縫,坡上已經出現掉土、滑塌現象,可能會滑坡了。這樣,你馬上向街道報告,我給楊局打電話。

監測員打電話向街道領導報告(做出動作即可),曾偉拿出手機,向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報告。

曾偉:楊局,你好!我是曾偉。我現在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巡查,發現坡頂已出現裂縫,邊坡出現小的崩塌,目前雨下得很大,洋城崗可能發生滑坡,請指示。

(視頻3):在曾偉打完電話後,鏡頭切換到蘿崗區行政大樓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辦公室,楊局正在接聽電話。

楊局:請立即通知街道和劉村村委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並繼續加強觀測。

演練現場,監測員鳴鑼,曾偉用喇叭呼叫平房內的群眾轉移,7~8名群眾從房內跑出來,向安置地點轉移。

解說員(男):劉村部分群眾正在緊急轉移避險的時候,洋城崗突然發生了山體滑坡,山泥傾瀉而下,一名沒有迅速轉移的群眾受傷,不過他很快被迅速趕到的其他村民們攙扶著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村委會幹部立即通過電話向街道和區國土房管分局報告災情。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接到災情報告後,立即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在30分鍾內分別向蘿崗區政府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視頻4):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地質災害災情速報。蘿崗區政府、廣州市國土房管局:9月15日下午17時許,受強降雨影響,我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發生山體滑坡,致1人受傷,多幢房屋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並威脅到坡下27戶、110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都達到中型等級。災情發生後,我局已會同東區街道辦事處組織受威脅群眾緊急轉移避險。鑒於降雨還在持續,山體滑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建議區政府立即啟動蘿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組織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建議市國土房管局派出工作組和搶險救援隊伍,協助我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場 應急響應(約5分鍾)

16:50—16:55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三場,應急響應。

屏幕顯示:第三場應急響應

解說員(男):接到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的地質災害災情報告後,蘿崗區人民政府、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立即做出應急響應。

(視頻5):蘿崗區人民政府,李區長正在給區應急辦負責人布置任務。

李區長:段主任,東區街劉村發生山體滑坡,區政府決定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劉村設立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由我擔任總指揮。請你立即通知區國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衛生局等部門的領導按照預案要求,帶領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我馬上出發。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韓小平紀委書記辦公室,韓書記正在給地礦處領導打電話。

韓書記:地礦處,蘿崗區東區街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立即啟動我局應急響應方案,會同地調院派出應急分隊趕赴現場。地質災害人命關天,一定要協助蘿崗區政府做好應對工作,並將有關情況及時上報市政府和省國土資源廳,我馬上趕赴現場。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劉仲國副局長辦公室,劉局正在給房安所打電話。

劉局:黃所長,蘿崗區東區街劉村發生山體滑坡,12棟房屋受損,我局已啟動應急響應方案,你立即協調鑒定所,派房屋搶險救援隊趕赴現場,協助蘿崗區政府開展應急搶險工作。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邱毅處長在下樓梯時給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廖站長打電話。

邱處長:廖站,剛才接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地質災害災情報告,蘿崗區東區街劉村發生中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我們已將有關情況報省委總值班室、省府應急辦、國土資源部地環司。根據陳廳長指示,已經啟動C級響應方案,請你們立即組織專家組,和我一起趕赴現場。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分隊帶齊裝備,列隊集合,乘車出發。

廣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房屋搶險救援分隊帶齊裝備,列隊集合,乘車出發。

第四場 前期處置(約10分鍾)

16:55—17:05

解說員(女):第四場,前期處置

屏幕顯示:第四場前期處置

解說員(女):蘿崗區人民政府領導率領區應急辦、區國土房管分局、區公安分局、區民政局、區衛生局的領導進入演練現場,已在現場的東區街街道辦事處楊鴻校主任向李區長報告。

楊主任:李區長,山體滑坡已經使劉村12幢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1人受傷,我們已將12戶村民暫時安置在村小學。但是,滑坡的山體還不穩定,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需要採取加固措施。請指示。

李區長:好,先帶我們到滑坡現場去看一看。

一行人巡查了滑坡現場和受損房屋,到模擬的村小學(由現場板房模擬)看望了受災群眾,然後在村委會(搭設帳篷模擬)設立現場指揮部,召集會議,布置工作。

李區長:(地點:現場指揮部)根據區委、區政府的部署,決定在劉村設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由我擔任總指揮,區應急辦、國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衛生局的領導擔任指揮部成員。剛才大家看了滑坡現場,對搶險救災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現在我布置以下任務:第一,由區公安分局負責,劉村村委配合,在受滑坡威脅的區域設置警戒線,看看還有沒有未撤離的群眾,並嚴禁無關人員出入,對群眾已撤離的房屋要安排治安人員加強巡邏,保護群眾的財產安全;第二,由區衛生局負責,做好受傷人員的救治工作,年老體弱的群眾和兒童有身體不適的,要做好檢查,發放葯品;第三,由區民政局負責,會同東區街辦事處將撤離的群眾安置好,發放必要的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把群眾的生活安排好;第四、由區國土分局負責,在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災害進行調查,盡快拿出控制災情的有效措施;第五,由區氣象局負責,對天氣情況進行觀測,有災害天氣及時報告。

解說員(男):按照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的部署,蘿崗區各職能部門立即分頭行動,妥善做好地質災害前期處置工作。

屏幕依次顯示:

區公安分局領導指揮民警和治保隊員設立警戒標志,站崗巡邏,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產生二次災害;

區衛生局領導指揮醫護人員給老人和兒童檢查身體,將受傷群眾抬上擔架,送上救護車,救護車開走;

區民政局領導帶隊給轉移安置的群眾發放礦泉水、麵包、方便麵等物資;

區國土房管分局派員繼續對滑坡山體進行監測,分局領導在演練現場隊伍入口處迎接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急工作組和應急分隊。

第五場 應急調查(約15分鍾)

17:05—17:02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五場,應急調查。

屏幕顯示:第五場應急調查。

解說員(女):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派出的工作組、專家組應急救援隊伍已到達現場,相關負責人在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的陪同下,來到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和李區長等人會合。

丘處長:李區長,受領導的指派,省廳、市局派出的應急工作組、專家組和應急救援隊伍已到現場,配合你們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李區長:大家辛苦了!山體滑坡已經使劉村十餘幢房屋受損,我們已經將受威脅的村民轉移安置。但是,滑坡體還不穩定,還有繼續下滑的趨勢,盼望你們盡快提出控制災情的有效措施。

丘處長:好!我們馬上開展工作。

(搶險各隊伍在主席台前列隊集合)

鄭蘭波:大家按C級響應方案,立即實施!

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市地調院、市房安所、市鑒定所應急分隊立即分頭展開行動。

屏幕顯示:應急調查分隊開展調查、監測工作的特寫。

解說員(女):現在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分隊正在滑坡現場調查。該分隊組建於2007年7月,現有隊員44名,由廣州市地質調查院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分為預警組、應急調查組、監測組、信息保障組和後勤保障組。該分隊承擔著廣州市各類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技術搶險,負責調查地質災害的成因、規模、性質,提出防治措施建議,協助各區(縣級市)政府和國土房管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該分隊除擔負著廣州10區2市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外,還負責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和重要隱患點的監測工作。自建隊以來,已完成各類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600多宗,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近2000處,建立了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台賬,編制了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圖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為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2008年汶川地震後,應急分隊部分隊員參加了威州鎮災後重建工作,在餘震不斷、山體崩塌、滑坡時有發生的條件下,順利完成8個重建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評估報告一次性通過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專家評審,並獲得評審專家組的一致好評。(稍作停頓)

解說員(男):我們可以看到,調查隊員正在操作的是地質雷達(特寫鏡頭)。因我市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任何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會在土壤、岩層中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由於物性差異,電磁波穿過時,反射能量發生增減,地質雷達可據此解譯出該痕跡的位置及形態等信息。

解說員(女):在另一邊,我們可以看到調查隊員正在使用的是激光測距槍(特寫鏡頭),是一種便於攜帶並可在霧、雪、雨、塵等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測量工作的儀器,激光測距槍可以進行多點高差、平距、傾斜角、下垂度及面積等參數的測量,是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的先進工具。

屏幕顯示:房屋安全鑒定隊特寫。

解說員(男):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房屋鑒定隊的工作人員。市房屋安全鑒定管理所擁有一批素質高、經驗豐富的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除了負責組織廣州市房屋安全普查和房屋安全狀況鑒定管理工作外,還負責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中的房屋安全應急鑒定工作,如2004年12月31日八旗二馬路廣州城建總大廈火災事故、2005年7月21日江南大道中海珠城廣場基坑倒塌事故、2007年3月14日黃埔荔聯爆炸事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災後房屋的應急搶險鑒定工作,曾被評為海珠城廣場基坑倒塌事故處理先進單位及廣州市抗震救災工作先進單位。

第六場 會商決策(約5分鍾)

17:20—17:25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六場,會商決策。

屏幕顯示:第六場會商決策。

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各位領導和專家坐在會議桌前研究應急處置措施。

解說員(男):經過調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分隊會商意見後,由張建國總工向現場指揮部報告調查結論和應急處置措施建議。

張總:報告李區長,根據應急調查和省、市專家組會商,對劉村山體滑坡提出如下應急處置意見:

本次山體滑坡主要是由暴雨引發的中型地質災害,目前滑坡體還不穩定,為有效控制險情,建議採取以下措施:①搜救群眾;②在滑坡體後緣開挖截排水溝,在坡面鋪蓋防水布,在坡腳堆壓沙包壓腳阻滑;③對受災變形的房屋排險加固;④靜態爆破清除坡上危石;⑤在危險區劃定警戒線,豎立警示牌,對滑坡體進行實時監測。報告完畢!

李區長在徵求指揮部成員意見後作出部署。

李區長:同意專家組意見,請國土部門立即組織實施,蘿崗區各部門全力配合,排除險情!

第七場 排除險情(約30分鍾)

17:25—17:55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七場,排除險情。

屏幕顯示:第七場排除險情。

解說員(男):市國土房管局房屋搶險救援隊正在趕來(車輛進場)。該救援隊成立於2006年,目前共有搶險隊員51名。廣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每年組織各級房屋搶險救援隊伍舉行各種演練和技能培訓,提高搶險隊的綜合應急搶險、救援能力,成功處置了荔灣區逢源路逢源正中約8號之一、10號房屋倒塌事件、白雲區永泰村在建長和汽車銷售中心房屋坍塌事件、蘿崗區宏康花園康慧苑杜鵑樓一樓受爆炸破壞事件等,確保了我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最大限度減輕了事故災害損失。

譚青松:(待解說完畢後)報告黃所長,房屋安全搶險救援隊伍集結完畢。請指示!

黃光華:好!請帶領搶險小組,按房屋搶險方案立即實施!

譚青松:出發!

(房屋安全搶險救援隊出發時,白雲區、蘿崗區,從化、增城市搶險隊列隊入場)

從化隊隊長:報告鄭院長,地質災害搶險隊伍集結完畢。請指示!

鄭蘭波:好!各搶險隊按專家組意見立即實施!

從化隊長:是!(面向隊員)出發!

解說員(女):(待搶險隊實施處置時開始解說)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搶險分隊現在正在對滑坡體實施排險處置。該分隊由各分局年輕力壯的人員組成,除進行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外,還擔負著分局的三防搶險、房屋搶險及其他一些突發性的應急搶險工作,被人們稱為國土房管人的「救火隊」。同時,該分隊還聘請了一支專業的爆破隊伍,該爆破隊伍是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爆破工作的專業隊伍,本次工作任務是對危石實施爆破清除,避免危石滾下破壞民房、傷及居民。(稍作停頓)

處置滑坡地質災害的措施可形象地表述為「卸載、固腰、壓腳、止水」。「卸載」即減載放坡,通過削減邊坡上部土體荷重,從而減少滑坡體荷載,降低整體下滑力。「固腰」即錨固支護坡體,提高坡體的抗滑能力。「壓腳」是堆沙包、砌擋土牆等壓固坡腳,可大大增強坡體的抗滑能力。「止水」則是挖排水溝和覆蓋防水材料,減少雨水滲透,避免加重、軟化坡體,提高坡體的穩定性。因「固腰」措施工程量、資金投入量大,一般在永久性治理工程中採用應急處置中通常採用可進行快速實施的「卸載、壓腳及止水」工藝。(稍作停頓)

解說員(男):在坡腳,我們可以看到搶險隊員們正在迅速地把沙袋堆疊在一起,形成沙包護坡牆,起到加固坡腳,阻擋滑坡體繼續下滑的作用,也即「壓腳」。而另兩個搶險小組正在滑坡體後緣外側設置截排水溝以及對裸露坡面覆蓋彩條布,這樣可以防止雨水滲入滑坡體,從而增加邊坡抗滑力,減緩滑坡體的下滑速度,亦即「止水」。我們上面所說的「固腰」措施因成本高,耗時長,我們將在本次應急搶險結束以後聘請專業的施工隊伍對該地質災害點進行永久治理,消除該地質災害點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停頓約1分鍾)

解說員(女):大家現在看到房屋左邊正在進行的是射牆頂架項目(特寫鏡頭)。射牆頂架是我市日常房屋搶險救援中常用的傳統工藝,由於支撐時效長,可為房屋制定後續維修計劃爭取時間。現在搶險隊員正在將切割和打磨好的鋼筋、木樁打入到預定的位置和深度,作為射牆頂架的臨時支座。

房屋的右邊,正在進行的是液壓樁頂項目(特寫鏡頭)。液壓樁頂是搶險隊根據應急搶險救援中常見的房屋結構破壞形式而設計的新技術,可對房屋的結構和牆體等構件進行多角度、多位置、同時支頂,從而達到較好的排危效果。

解說員(男):我們現在來看搶險隊救人的情況。在兩邊窗戶邊緊張工作的是破拆救援組,他們使用的破拆工具是多功能液壓擴剪器(特寫鏡頭)。液壓擴剪器可以剪切鋼筋、護欄、門框、電纜、汽車框結構以及其他金屬或非金屬結構,救助被困於受限環境中的受害人或危險環境中的受害物。

現在大家看到在房屋的中間正在進行的是升降平台救援(特寫鏡頭)。升降平台具有多種功能,其中一種就是當房屋出現險情時,建築物原有通道遭到破壞或存在安全隱患不能正常使用,為能及時打通救援通道開展救援,可以藉助升降平台,從建築物外部將救援人員送達指定位置。

解說員(女):我們現在來看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監測小組的工作情況。監測組現在正在使用的是測量型GPS(特寫鏡頭),即測量型全球定位系統。它是利用接收空中衛星信號測距進行定位的。其水平精度已達到毫米級,能進行控制測量及地形測繪的碎部點採集,與常規測量儀器相比,測量型GPS能克服控制點不能通視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稍作停頓)

在它旁邊的就是全站儀(特寫鏡頭),它是全站型電子速測儀的簡稱,由光電測距儀、電子經緯儀和數據處理系統三部分組成。全站儀通過測量斜距、豎直角、水平角等,可進行平距、高差及坐標值的自動計算。監測組現在使用的全站儀測距長度可達到2千米,能方便地進行滑坡體地形測量、碎部點採集和滑坡體變形監測,是地質災害變形監測的有力武器。

第八場 善後處理(約5分鍾)

17:55——18:00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八場,善後處理。

屏幕顯示:第八場善後處理。

從化隊隊長:鄭院長,地災搶險隊已完成任務,請指示。

鄭蘭波:辛苦了,請帶隊員休息。

譚青松:黃所長,房屋搶險隊已完成任務,請指示。

黃光華:辛苦了,請帶隊員休息。

(鄭蘭波、黃光華將意見匯總至專家組,專家組商討約2分鍾後,由張建國、鄭蘭波、黃光華向李區長匯報)

鄭蘭波:李區長,通過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滑坡變形已得到有效控制,報告完畢。

黃光華:李區長,房屋搶險救援隊通過對房屋實施臨時加固等措施,穩定了房屋結構,現已成功救出被困人員,報告完畢。

張建國:李區長,通過地質災害和房屋搶險救援,災情現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據監測數據,滑坡已趨於穩定。專家組分析認為,可以結束本次應急搶險工作。請指示!

李區長:同志們,大家辛苦了。本次的應急搶險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應急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現在,請各應急搶險隊解除應急狀態,恢復正常秩序。

解說員(女):在搶險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應急搶險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尾聲(約20分鍾)

18:00—18:20

解說員(男):現在請參加本次應急演練的全體人員到觀摩台前集中。

解說員(女):(隊伍集中完後)下面,請廣州市應急辦領導對本次演練進行點評。

市應急辦領導:(點評)

解說員(女):謝謝×××(領導)的點評。下面,請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對本次演練作總結。

省國土資源廳領導:(總結,稿件請省廳地環處代擬)

解說員(女):下面,請本次應急演練的總指揮、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宣布本次演練結束。

張超群:我宣布,廣東省廣州市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結束。

解說員(男、女):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嘉賓蒞臨指導對全體參加演練的同志和後勤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播放樂曲)

眾志成城,吹響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集結號

消防隊員迅速投入「戰斗」

地質專家進行儀器探測

醫護人員也趕來給受傷的群眾進行救治

❹ 「8·」 雲南省魯甸縣地震次生地質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東經103.3°)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km,餘震1335次。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抗震搶險救災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各級國土部門其實啟動應急預案,部、省、市工作組和專業隊伍趕赴災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搶險救災工作。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甸縣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2 地震地質災害排查

本次排查工作自8月4日開始,排查工作覆蓋了烈度Ⅵ度以上615個行政村共7956個村民小組,涉及4縣1區56個鄉鎮,排查總面積 10037km2,排查路線25558km,共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769處,轉移避險安置人員19486人/次,重點排查了學校537所,溝口223處、集市77個、廠礦企業21個、排查臨時、過渡安置點667個,排查部隊營地22處。

2.1 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概況

地震災區處在滇東岩溶高原面至金沙江底的河谷斜坡地帶,總體地勢遞降幅度大,屬金沙江流域,江河縱橫排列,地形切割較強烈,高差巨大。西部五蓮峰山地海拔3000~3500m,最高峰葯山海拔4040m,金沙江谷底海拔600~700m。為高原季風氣候,局地暴雨多發。南北、北東及北東東向斷裂及梳狀褶皺為主體構造,從元古界到中生界各地層碳酸鹽岩與碎屑岩呈條帶狀相間出露,地層岩性變化大。山高坡陡谷深,鬆散土石廣布,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強烈,地質環境脆弱。

2.1.1 交通位置

魯甸地震災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魯甸縣距省會昆明市447km,距昭通城27km,昆水公路和213國道穿越縣境。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昭通為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是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區位優勢逐步凸現(圖1)。

圖9 紅石崖崩塌特徵圖

4.1.4 威脅對象

本次地震調查區附近受損嚴重,其中李家山村及王家坡尤為嚴重,目前已死亡36人,失蹤27人,受傷37人。

該崩塌點直接威脅到紅石岩下部居民,同時威脅到堰塞湖庫區內的居民、紅石岩電站以及堰塞湖下游巧家縣小河集鎮、多個梯級電站和河道兩側的居民。該崩塌點一旦再次發生失穩或堰塞湖發生潰決,將可能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受威脅人數為1438人,目前已經緊急撤離,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表6,該崩塌危害對象等級劃分為一級。

4.2 災害體發展趨勢預測

截至8月5日下午六點,紅石岩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回淤長度已達約15km,而且水位正以30~50cm/h的速度上升,經調查及估算,在不發生明顯集中降雨的情況下,牛欄江的匯水量約40~50m3/s。

堰塞體下游沿岸有巧家縣小河集鎮、分散居民以及多個梯級電站,該堰塞湖對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堰塞湖已導致牛欄江沿岸斜坡下部的多處居民聚居點被淹沒,且水位還在不斷的上漲。崩塌堆積體形成的堰塞湖在不斷增大的水壓力作用下,尤其考慮到餘震以及強降雨等不利狀況,堰塞體發生潰決的可能性較大,發展趨勢趨於不穩定,應立即採取應急除險措施。

另外,目前紅石岩崩塌點中下部坡面堆積大量塊石,且紅石岩崩塌失穩區後緣岩土體在本次地震作用下必然存在大量的裂縫,坡體穩定性較差,在餘震、降雨等工況下,發生進一步失穩滾落堰塞湖庫區內的可能性較大,應加強對坡面崩塌堆積體的監測和預警,防止進一步失穩造成影響。

4.3 崩塌發生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該崩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

(1)「8·03」強烈地震是導致本次崩塌發生的主要原因,地震誘發了該災害點岩體的大量失穩,崩塌堆積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由於該災害點處於高山峽谷地貌單元,坡體高陡,臨空面發育,風化卸荷裂隙發育,造成坡體表面的岩土體極其破碎,在地震、降雨等外營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失穩。

(3)該區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條件復雜,使得該區域的岩土體結構鬆散,坡體穩定性較差,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4.4 下一步工作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由於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特別水位在持續上升,需及時處理否則將對下游村莊及電站造成極大危害。

(1)首先組織堰塞湖庫區以及堰塞湖潰決可能影響范圍之內的居民、集鎮、廠礦區人員進行撤離,保證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加強對堰塞湖上游水量的監測,尤其是在降雨等不利條件下,對堰塞湖的蓄水狀況進行實時分析。

(3)組織協調下游梯級電站進行庫容儲備,防止突發情況的發生對下游造成嚴重危害。

(4)加強對堰塞湖庫區斜坡的變形監測,防止庫區新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堰塞湖造成不利影響。

(5)盡快對該堰塞體進行處理,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❺ 年預警工作實踐

2006年升級了預報預警軟體平台,實現了預報預警曲線的自動閉合,增加了預報預警底圖的地形地貌背景。利用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樣本修訂了預報預警判據。增加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新形式,當發布5級警報時,採用手機群發簡訊形式發送預報預警信息。改進了數據傳輸線路,租用了中國電信SDHL專線,帶寬為2M/s,保證了預警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穩定、安全、快速傳輸。

3.5.1 汛期地質災害分析

據統計,2006年汛期(5~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02101處,其中,滑坡88137處,崩塌12974處,泥石流404處,地面塌陷301處,地裂縫256處,地面沉降29處。主要分布在湖南、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安徽、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區、市),北京、上海和寧夏未有地質災害發生(圖3.37)。共造成人員死亡(含失蹤)665人,受傷405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

圖3.37 2006年汛期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對比圖

3.5.2 汛期地質災害與降雨關系分析

3.5.2.1 資料依據

降雨數據源於氣象部門的氣象影響評價資料(幾次大的降雨過程)和降雨站點(755個)逐日實況雨量。降雨站點稀疏但基本能夠反映全國74個二級預警區的降雨情況,只是精確度有限。

地質災害點數據(有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1萬元以上)具有確切發生時間、降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875起(處)。

3.5.2.2 2006年汛期降水總體情況

據氣象部門資料,2006年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但強降雨過程和局地暴雨頻繁,登陸台風強度大、頻次高(表3.2;圖3.38)。

1)第1號強台風「珍珠」5月18日在廣東登陸,較歷史平均台風初次登陸時間偏早40d;

2)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深入內陸後低壓環流維持時間達120h,時間之長為歷年罕見;

3)第8號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60m/s),為50a來登陸我國大陸風力最強的台風;

4)共有6次台風登陸我國大陸和台灣省,特別是7、8月份有5次台風相繼登陸,平均9d1次,頻次之高歷史罕見。

3.5.2.3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圖3.39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柱狀圖(折線為月均雨量),6、7月地質災害最多,分別占總數的33.9%、35.2%,9月災害最少,僅占總數的3.0%,5月占總數的15.8%。地質災害的發生數量與相應的月均雨量(右側坐標軸)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表3.2 2006年汛期各月降水情況

(據中國氣象局)

圖3.38 中國歷年年均雨量對比(據中國氣象局,2006)

圖3.39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

圖3.40反映佔地質災害總數5%以上的有貴州、雲南、安徽;占總數1%以上的有福建、廣西、湖北、四川、江蘇、陝西;占總數10%以上的有湖南、浙江兩省,特別是湖南2006年汛期地質災害異常嚴重,占總數比例達43.2%。

圖3.40 2006年汛期各省份地質災害空間分布

3.5.2.4 2006年汛期典型強降雨過程與地質災害

1)5月18日,台風「珍珠」在廣東沿海登陸。受台風影響,廣東東部、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局部地區超過300mm。在福建、廣東兩省分別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其中具有較大損失的達13起,造成22人死亡或失蹤(圖3.41)。災害數量佔5月份總數的5.4%,死亡失蹤人數佔5月份的53.7%。在台風登陸期間,地質災害的群集發生主要集中在台風降雨中心位置,具有「即雨即滑」的特點。

2)6月份3次強降雨過程影響福建、湖南、貴州等省。6月2~10日,華南大部及貴州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在浙江、廣西、貴州、湖南、雲南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121起,造成15人死亡或失蹤(圖3.42)。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36%,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9.7%。

6月13~18日,南方地區過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mm,局部超過150mm,浙江、安徽、湖南、廣西、貴州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30起,造成21人死亡或失蹤,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9%,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3.5%。

6月23~26日,湖南湘中一帶連續出現雷暴、暴雨,局地大暴雨,共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51起,造成28人死亡,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14%,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8.0%。其中,6月25日發生特大山洪引發泥石流災害的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鄉青山坳村六組,24日20時至25日16時,該鄉氣象哨觀測降水量為273.7mm。

3)7月份3次強降水過程中,湖南省均在其內,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當月湖南省的地質災害佔全國當月災害總數的74.4%(圖3.43)。

圖3.41 2006年5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2 2006年6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3 2006年7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7月13日,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在台灣省宜蘭縣登陸,14日在福建省霞浦再次登陸,18日在雲南東部減弱並消失,歷時共5d,過程降雨量50~200mm。7月14~18日,在福建、湖南、廣東、雲南4省引發地質災害195起,死亡失蹤人數309人,災害數量占汛期降雨引發災害總數(875起)的22.3%,死亡失蹤人數占當月死亡失蹤人數的92.2%。

7月24日,「格美」在台灣省台東縣沿海登陸,25日在福建晉江沿海再次登陸。「格美」登陸後迅速減弱,27日在江西減弱消失,累計降雨量達100~200mm。在福建、湖南、江西3省引發了8處地質災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蹤,災害總數占當月災害總數的7.5%,死亡人數占當月死亡人數的2.4%。

7月7~10日,湖南瀏陽、新化、婁底、湘鄉市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全省有42站次暴雨,其中8站次大暴雨。此次過程是該省2006年入汛以來最大的一次強降雨過程,引發了一系列的群發型地質災害。從7月7~12日,湖南省具有較大損失地質災害37處,占當月災害總數的12.0%,未造成人員傷亡。

4)8月10日,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浙江。8月10~12日,福建、浙江兩省地質災害嚴重,發生較大損失地質災害共58起,造成37人死亡或失蹤(圖3.44)。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台風登陸時的台風降雨中心。

5)9月份全國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部分省份出現暴雨,如9月2~4日,四川省南江、通江縣遭受暴雨襲擊,但未引發大規模的群發型地質災害。

3.5.2.5 預警區劃與氣象站點關系

將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繪制在全國74個預警區劃圖上,可以統計各預警區中的災害點分布情況(圖3.45,圖3.46;表3.3)。其中,C11,C13兩個預警區地質災害點最多,分別為136起、121起。以C11預警區為例進行分析。

圖3.44 2006年8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5 2006年全國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與預警分區(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6 C11預警區內降雨站點與地質災害點

表3.3 地質災害預警區內災害點分布情況

(1)降雨量與地質災害關系

地質災害點選取C11區內的136個災害點,降雨量選取與災害點最近的降雨站點資料。定義選取兩個降雨參數:當日雨量,即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分別繪制兩個降雨參數與災害點分布圖(圖3.47、圖3.48)。

圖3.47 C11區累計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圖3.48 C11區當日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區內出現3次強降雨(局地暴雨)引發的群發型災害,當日雨量分別達到50.6mm,142.3mm,217.8mm;前期雨量分別為0mm,68.85mm,211.15mm。將當日日雨量與前期雨量繪制在同一圖中,可以得到近似規律:不考慮前期雨量時,日雨量至少達到50mm;不考慮當日雨量,前期雨量至少達到120mm,則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大(圖3.49)。

圖3.49 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小判別

在圖中作斜線,該線以上(災害點佔92.2%)災害發生可能性大,該線以下(災害點佔7.8%)災害發生可能性小。

地質災害發生的近似公式為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式中:Rsum為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累計;Rd為地質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

(2)降雨雨型與地質災害分析

引發地質災害的降雨雨型可以分為3種:一是連續降雨;二是局地暴雨;三是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選取C11預警區內3個雨量站點(典型的降雨雨型)進行分析(柱狀圖為逐日雨量,折線為災害發生情況)。

1)連續降雨型:57874號氣象站點(湖南常寧)7月8~28日的記錄可以看到斷續的3個連續降雨過程,每個降雨過程持續的時間不長(3~4d),雨量不大(小於50mm)。在雨量累計到一定量時,方能發生地質災害,即地質災害的發生一般主要是由前期累計雨量引發的,而不是由當日雨量引發的(圖3.50)。

圖3.50 連續降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2)局地暴雨型:57872號氣象站點(湖南衡陽)在6月15~19日時間段內,15,16兩日無降雨,17日出現局地暴雨(50.6mm),18,19日降水也較少,該雨型屬於局地暴雨型(圖3.51)。

圖3.51 局地暴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6月17日局地暴雨引發了8起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暴雨當日。這種雨型引發的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局地暴雨的當日當地,降雨預報難度大,准確率低,且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突發性強,也是地質災害預警工作中的難點。

3)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57972號氣象站點(湖南郴州)7月5~17日,記錄最小日雨量0.01mm,最大日雨量217.8mm。降雨雨型屬於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易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圖3.52)。

圖3.52 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前期連續的綿綿細雨中,斜坡岩土體含水量逐步增加,但由於每日雨量小,累計雨量不足,未引發地質災害;但在7月15~17日連續出現強降雨,災害大量出現,群集發生。降雨在7月16日達到頂峰,但災害的發生集中在7月15日。因為7月15日,災害大量發生,能量大量釋放,待到7月16日,更大降雨來臨時,災害發生次數反而減少。

可見,不同的降雨量值、不同的降雨雨型引發地質災害的規律有所不同。因此,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中,不僅要關注不同地區引發地質災害具有不同的臨界雨量,也要重視降雨雨型在預報預警工作中的作用。

預警值班工作中,應先分析雨型,再計算雨量,即首先是分析判斷本次降雨的降雨雨型,分析其引發災害的規律(是主要受當日雨量影響,還是主要受前期累計雨量影響),然後再根據不同地區臨界雨量量值進行計算分析,從而判斷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3.5.3 地質災害野外考察———新疆伊犁地區黃土滑坡野外調查

3.5.3.1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

2006年7月3日凌晨3點左右,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N43°12ལ″,E81°29ཫ″)發生滑坡災害。長約260m,寬約400m,平均厚度約10m(圖3.53)。兩戶牧民受災,造成597隻羊死亡,無人員傷亡。

有記載以來,該處未發生過災害。但吾爾塔米斯溝整條溝內災害發生較多。

滑坡發生在溝谷南側陰坡,地貌類型屬於侵蝕構造中高山,黃土狀土壟崗地貌,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地形坡度為30°~40°,坡腳坡度較陡,上部坡度較緩。水系發育,切割強烈,形成深溝峽谷,相對高差較大,但牧草豐美,是優良的夏季牧場。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裸露。滑坡體物質組成:主要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草皮,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兩日中到大雨,但缺乏氣象記錄。該處滑坡早就做有防災預案,也曾多次動員牧民搬遷避讓。在發災前幾日巡查時,曾在滑坡上部發現水坑,並提醒該戶牧民注意。當晚滑坡前狗扒門叫醒主人,及時撤離。

另外,在吾爾塔米斯溝沿途,黃土古滑坡群屢見不鮮。其中既可以見到古滑坡地貌,也可以見到剛剛發生的滑坡;同時可以見到正在孕育的潛在滑坡隱患點,裂縫清晰可見。堪稱是「黃土滑坡的博物館」,地質環境非常脆弱,若遇強降水,隨時可能發生滑坡。

圖3.53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全貌

3.5.3.2 鞏留縣典型地質災害

鞏留縣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莫合爾鄉和吉爾格朗鄉。

(1)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1990年3月23日滑坡

1990年3月23日早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N43°13བ.8″,E82°42Ə.2″)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40m,寬約100m,平均厚度超過10m。黃土滑坡前緣向下游推出100m左右,部分沖過溝谷,將位於溝谷對面的房子埋掉,造成8人死亡,損失130隻羊、10匹馬、1間房。

地貌上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山坡較緩,原始地形坡度約28°,沖溝密布,山體表層覆蓋數米至十餘米厚的含礫黃土,植被發育。目前溝谷中仍有流水。河流溝谷方向約320°,滑坡主滑方向約40°。

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

滑坡的引發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同時也與河流溝谷的切蝕有關。該滑坡發生前有前兆,滑坡中部曾有一處泉水,在滑坡發生的前3日,泉水變渾,早晨也有人曾聽見異樣的聲音。

(2)大莫合爾溝2003年4月9日發生滑坡

2003年4月9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大莫合爾溝(E43°10཈″,N82°49ཉ.7″)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124m,寬約30m,平均厚度5m左右。

黃土滑坡造成8人死亡,200多棵樹受損。滑坡發生時能量非常大,有些樹被連根拔起,也有些樹被打斷樹冠。地形地貌與小闊勒薩依溝相似,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原始地形坡度,滑坡上部約35°,下部較緩,約26°~27°。黃土覆蓋較厚,厚度不清,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杉樹,蓋度達80%~90%。

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河流右岸出現裂縫,被列為隱患點,結果左岸在沒有任何隱患跡象的情況下發生滑坡。

(3)莫合爾鄉小莫合爾溝大規模滑坡隱患

該滑坡隱患位於縣城東南50km左右的莫合爾鄉阿熱勒村小莫合爾溝內(N43°13཰″,E82°42ཙ″),裂縫位於西岸斜坡近山頂處,於2000年5月開始發現,2003年裂縫開始逐步貫通,並逐步增多、增寬,兩年前裂縫僅有2條,現發展到5條,裂縫最寬處達0.5m,說明該隱患點仍然在變動。裂縫呈直線狀順山脊分布,走向330°,斜坡傾向60°。原有37戶已搬遷。斜坡高差300m,山體開裂地段兩側為凸起的山坡,出現裂縫的山坡凹進,山頂渾圓平緩,向坡下變陡,出現裂縫斜坡約25°,後又變陡到30°。

斜坡由新生代地層組成,斜坡下部為第三系(古、新近系)泥岩、砂岩,上部與中更新統半膠結砂礫石不整合接觸,頂部及坡面覆蓋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成分為粉質亞粘土。

3.5.3.3 新源縣典型地質災害

新源縣是伊犁地區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據介紹,近年來,新源縣每年發生的大小滑坡和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都在數十至數百起。絕大多數都是黃土滑坡和由黃土滑坡引起的泥石流。

(1)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古滑坡群位於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為一黃土古滑坡群,位於恰布河南岸,從克桑-包然克勒延伸約20km。古滑坡主要位於山前的壟崗狀低山丘陵,坡度較為平緩約20°,歷史上多次發生滑坡。自2002年以來活動強烈,後緣逐步出現裂縫,並有逐步發展的趨勢。其威脅對象主要是優良的草場資源和零星分布居住的牧民(圖3.54)。

圖3.54 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2)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2003年5月4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恰布河南岸牧業村(N43°19ཞ.8″,E83°20ཥ.1″)發生黃土滑坡。水平滑動1000多米,平均寬度約150m,厚度約5m。滑坡掩埋一處房屋,造成2人死亡、1人失蹤、毀房6間,掩埋牲畜201180頭。滑坡滑動時規模很大,並伴有地聲和氣壓。原始地形坡度約30°,現在坡度約20°。基岩為碎屑岩。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70%~80%(圖3.55)。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

圖3.55 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3)則克台溝上游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堰塞湖

2002年3月,新疆新源縣則克台上游10.5km處左岸山體產生大面積滑坡,並引發產生泥石流。滑坡面積約66.15×104m2,產生的滑坡土方量約960×104m3,產生的泥石流順主溝向下游泄溜5.7km,在主溝內形成高8~15m,寬80~120m的堆積,主溝堆積量達718×104m3。滑坡體堰塞湖最大水深13m,面積為11.33×104m3,蓄水量90.4×104m3(圖3.56)。此次滑坡給則克台鎮造成了嚴重損失。

圖3.56 則克台滑坡全貌,前緣形成堰塞湖

地貌上屬於中低山區的陰坡,溝谷凹坡,黃土堆積很厚,風化嚴重,斜坡前緣受河水切割。地震烈度Ⅷ度。地層主要為黃土和黃土狀土覆蓋,未見基岩出露。主要為粉質亞砂土和粉質輕亞粘土,其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對滑坡形成十分有利。

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降水。目前,滑坡體前形成的水庫水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來、泄水量基本達到平衡。但是,滑坡體、泥石流堆積體仍然處於不穩定狀態,該隱患仍是新源縣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之一,直接威脅居住在下游地區20970人的生命和2.53億元財產安全。

❻ 欒川縣地質礦產局

欒川縣位於豫西伏牛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1′~112°01′、北緯33°39′~34°11′。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縣接壤,南與西峽縣抵足,北與洛寧縣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公里,東西長78.4公里,南北寬57.2公里。轄14個鄉(鎮)、209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全縣山多地少,有名的山頭達1.2萬余個,人均耕地0.59畝,是典型的深山區縣,境內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清河4條較大河流,分屬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嶺自西向東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大溝川,素有「四河三山兩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魏敏強 黨組書記、局長

王宏偉 黨組成員、副局長

馬有華 黨組成員、副局長

宇潔 黨組成員、副局長

劉淑青 黨組成員、副局長(女)

馮保才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文偉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魏敏強簡歷:欒川縣合峪鎮人,1962年6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學歷。1979年參加工作,擔任中學教師10年;1988年始,先後任秋扒鄉團委書記、教育助理、黨委秘書、黨委副書記兼人大常務主席、紀委書記等職。1995年,任縣委辦副主任,同年9月任獅子廟鄉鄉長;1997年1月,任獅子廟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1999年9月,任欒川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2003年5月,任欒川縣紀委副書記;2005年8月,任欒川縣紀委常務副書記、兼監察局局長,洛陽市副縣(處)級後備幹部,同時擔任縣委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縣政府黨組成員。2008年12月,調欒川縣地質礦產局任黨組副書記、局長;2009年11月,任欒川縣地質礦產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欒川縣地質礦產局於1984年10月成立。2004年7月,上劃為洛陽市國土資源局垂直管理,是洛陽市國土資源系統唯一單設的以礦業管理為主的行政主管部門,全局現有幹部職工129人,內設行政辦、人事宣教科、財務科、紀檢監察室、基建科、礦管科、地勘科、資源環境安全科、資源補償費征管科、執法監察大隊、地礦警察大隊、法制信訪科、技術科、工會14個科(室),下設7個基層礦管站和兩個經營性實體、兩個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並成立河南省科學研究院(欒川分院)和河南省第一地質工程院(欒川分院)。

【礦產資源概況】欒川縣位於洛陽市西部,是我國16個重要多金屬成礦帶核心區域和重要的鉬、鉛鋅多金屬礦產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的有鉬、金、鉛鋅、鐵、螢石、石煤、銅、地下熱水等50餘種,其中,鉬金屬儲量206萬噸,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縣實有采礦許可證183個,勘礦許可證88個,礦證總面積達1239平方公里,佔全縣實有面積的45%以上,2010年礦業產值佔全縣GDP的80%,以鉬為主的資源型及資源加工型企業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采礦權管理】欒川縣共有各類采礦許可證183個,其中,國土資源部頒發3個,省國土資源廳頒發129個,市國土資源局頒發4個,縣地質礦產局頒發50個。按礦種劃分,鉛鋅礦96個,鉬礦6個,金礦11個,鐵礦10個,硫鐵礦4個,螢石礦23個,其他33個;各站分布情況:赤土店站30個,冷水站29個,陶灣站44個,白土站22個,城關站14個,合峪站35個,潭頭站9個。采礦許可證總面積336.5041平方公里。全年共處理采礦權報件78件,其中,新設4件,轉讓1件,變更1件,劃定礦區范圍6件,延續16件,臨時延續50件。出據資料返還單20份,其中延續10份,劃定礦區范圍6份,轉讓、變更2份。並認真做好采礦許可證年檢工作,審查有關資料,年檢率99%,實地檢查率100%。

【地質勘查管理】欒川縣轄區共有勘查許可證88個,其中,鉛34個,金18個,鐵12個,多金屬4個,銅7個,鉛鋅5個,鉬3個,地熱2個,銀1個,螢石1個,鋅1個。總勘查面積924.66平方公里。全年辦理勘查許可證報件25件,其中,延續、變更轉讓19個,審查新申請及「招拍掛」項目兩個,辦理火工產品報批審批件4個,對所報延續、變更、轉讓的19個勘查項目均逐一實地進行驗收和室內會審會簽;認真做好勘查證年檢工作,應報年檢資料79份,實際收到年檢資料77份,年檢率97.5%;積極開展地質探礦工作,全年完成探礦資金投入4909.5萬元,實施鑽探工程27585.12米,坑探工程10678.05米,槽探工程9455.86立方米,新探明儲量鉬達8萬噸,黃金達3.5噸,鉛鋅礦250萬噸,鐵礦80萬噸的後備資源保障。

【礦業秩序整頓】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聯合安監、公安、電力、鄉(鎮)政府等部門,連續在全縣開展了7次較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集中整治和嚴厲打擊專項活動,全面清查了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使亂采濫挖、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無證開采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對存在問題的重點礦區進行了專項整治,石煤、砂(石)場全部關閉取締,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的穩定,為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礦產資源整合】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按照省政府在兩年時間內轄區礦權總數縮減25%~30%的資源整合要求,堅持三項整合原則,採取五項整合措施,從3月開始,對全縣183個采礦權和88個探礦權進行了專業的調查分析論證,根據實際確定整合區塊8塊,涉及整合礦權39個(其中采礦權28個,探礦權11個),通過礦業權人的積極配合參與和整合主體的主動努力,順利完成了省定首批整合任務,使礦業權總數縮減了15%,探礦權總數縮減了12%,實現了「一礦、一證、一個經濟實體」的整合目標,培育壯大了礦業龍頭企業。

【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治理】2010年初,欒川縣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7·24」特大暴雨後,為了切實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第一手資料,欒川縣地質礦產局迅速成立了以各班子成員帶隊的8個地質災害調查組,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為期10天的拉網式調查,共調查出11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73處、泥石流29處、崩塌7處、地裂縫4處、不穩定斜坡2處、采空區塌陷1處;危害等級特大2處、重大13處、較大90處、一般11處。受威脅群眾3034戶,12161人,房屋4995間。對調查出的116處(其中新增91處)地質災害點進行了登記造冊,明確責任單位、確定責任人、監測人、設立地質災害警示牌(102塊)、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3100餘份)。同時,申請省廳派出18位地質專家對已排查出的116處地質災害點進行了應急調查並對各點的地質構造、形成原因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對災害規模、致災後果、危害等級進行了初步評估;對災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依據專家組調查的結果,把全縣各個地質災害點所處的位置、地理坐標、類型、規模、威脅房屋、人員及該點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情況、治理措施等進行了整理建檔(電子檔),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備地質災害信息管理體系。2010年實現了「無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無人員因災傷亡」的「雙無」目標。為切實做好汛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聯合氣象局播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110條次,其中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75條次,重要天氣書面通報38次。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榮譽稱號。

2010年,欒川地質礦產局申報省、市地質災害防治類、地質環境保護類兩款資金項目4個,分別是石廟鎮七姑溝泥石流治理項目、欒川鄉七里坪煤窯溝石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欒川鄉養子溝泥石流治理項目和欒川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調查。其中,欒川鄉七里坪煤窯溝石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獲2010年省「兩權」價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資金624萬元,欒川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調查項目獲2010年省「兩權」價款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資金100萬元。《欒川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欒川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已編制完成,並予以實施。

【信息化建設】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及時落實上級有關信息化工作精神,定期對門戶網站進行更新,國土資源業務網和視頻會議基礎建設已全部完成;不斷加強國土資源網上政務公開工作,2010在全市9縣6區國土資源系統政務信息網上公開檢查中名列第一名;加強網路安全、信息保密相關制度建立及資料收集建檔工作,順利通過縣機要局驗收,並獲好評;建立完善了計算機設備和網路系統台賬,便於統一管理;建立了多媒體資料庫,對現有各類媒體資料數字化存檔,已整理工作照片8000餘張,工作視頻512分鍾,方便了日常各項工作查找與使用;依託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信息平台,及時向全局職工發布各類資訊、信息、通知1200餘人次。定期對網路系統、會議系統、監控系統、LED進行保養維護,並及時解決各科室計算機設備出現的問題和新配計算機等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保障各項設備運行平衡、高效。

【幫扶幫建工作】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為切實幫扶幫建工作,及時調整了幫扶幫建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幫扶幫建工作制度,深入幫扶幫建村進行調研,協調扶持各項工作;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特困黨員、群眾進行幫助慰問,利用傳統節日為他們送去中秋月餅、食用油、大米、大肉等價值5000餘元的學慣用品和生活用品,組織為空巢老人愛心捐款4000元;「7·24」洪災過後,配合積極局黨組為幫扶村捐款2萬元,為災後結對幫建村魚庫村捐款20萬元;幫扶幫建村潭頭鎮潭頭村、冷水鎮西增河村各3萬元。在「千名幹部進千戶送溫暖助創業幫解難化糾紛」活動中,通過入戶調查,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送去致富信息,藉助社會力量,多渠道、多方式挖掘就業崗位,按照群眾的需求,想方設法安排就業門路。截至2010年底,共送去幫扶資金16000元,安排子女就業2人,駕駛員培訓1人,養殖業5家,圈舍已全部完工。2010年獲「全省省級文明結對幫扶先進單位」稱號。

【執法監察】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認真開展打擊無證開采、越層越界開采等違法活動。全年礦山動態巡查180餘次,下發《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52份,立案查處礦業違法案件19起,並對未提交儲量動態檢測報告的礦業權人處罰1起,參與協調儲量記者暗訪案件2起,解決處理信訪案件12起,做到對各類違法行為重預防、嚴查處、早發現、早制止。

【信訪工作】認真辦理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中的提案工作,信訪穩定工作始終堅持礦產違法違規查處的月報制度,全年辦理礦業方面信訪案件5起,全部和當事人見面,滿意率達100%。

【窗口辦文】2010年,全年窗口共受理業務報件115件,其中,采礦證延續19件,新設采礦權4件,劃定礦區范圍8件,采礦權轉讓2件;探礦權延續20件,探礦權變更2件,臨時采礦證60件,均在承諾時限辦結完畢,保證了窗口工作的順利開展。

【基層礦管站建設】2010年,強化基層站所建設,投入30餘萬元對6個礦管站進行房屋裝修改造升級和環境綠化,配備和完善了工作、生活和娛樂設施。新建合峪礦管站和白土礦管站遷址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實施當中,已完成立項、征地等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實施招投標工作。

【主要榮譽】2010年,欒川縣地質礦產局榮獲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全國礦業權核查先進單位」,「河南省省級文明單位結對幫扶先進單位」,「全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先進單位」,「洛陽市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礦產權核查工作先進單位」,欒川縣委、縣政府「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特色目標先進單位」,「嘉獎先進單位」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

(符彥文)

❼ 在地質災害評價與其他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一、地質災害評價與監測

地質災害主要指崩塌(含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災害的地質評價與監測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地確定地質體特徵、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為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論證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選防治方案,最終確定是否要治理,採取躲避方案或實施防治工程對策提供依據。

地質災害勘查的任務與內容包括查明地質災害體的特徵及其地質環境以及自然演化過程或人為誘發因素;分析研究地質災害體的成因機制;勘查地質災害體的形態、結構和主要作用因素等,並評價其穩定性;預測地質災害體的發展趨勢,評價其危險性;和進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防治工程規劃方案。

1.工程建築場地的岩溶和洞穴的調查

對於機場、公路及大型工程建築場地,地下洞穴、人防工程嚴重威脅著地面建築的安全。由於地下洞穴或人防工程的存在,引起地表塌陷,地面建築遭受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一現象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如我國北方的一些城市,廢棄的人防工程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地質災害之一。因此,在工程地質勘查中採用物探方法查明埋藏地下的土洞、人防工程等不良地質現象,對合理地進行地面建築設計和地基加固是十分必要的。

柳州機場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有數處大小不一的土洞,為確保機場跑道的安全,在跑道位置進行了探地雷達探測。探測中採用了SIR-10型地質雷達,天線頻率為100 MHz。在跑道位置探查出三處洞穴異常。經開挖驗證,均發現有較大洞穴。洞穴在雷達圖像上的反映呈雙曲線形,圖5-4-1為土洞的地質雷達圖像,開挖驗證的實際洞穴如圖5-4-2。這一探測結果,排除了機場跑道的隱患。

溶洞是可溶岩的一種常見的地質現象,溶洞的存在對可溶岩區的工程建築有較大的危害。當岩面覆蓋為易被沖蝕的滲透地層,且岩溶與上覆地層存在水力聯系時,這種水力聯系加速了岩溶發育。當岩溶頂部變薄不能支持上方地層負荷時,就會發生塌落。

圖5-4-3為廣州花都市某地的開口溶洞的探地雷達圖像。該處覆蓋層為細顆粒粉砂,有一定滲透性,其下為灰岩。灰岩面附近岩溶發育,在灰岩面的地質雷達圖像中可見不規則強反射波。強反射波形成的區域內有一組周期短的弱反射波,其特徵與上覆地層反射波特徵類似,這表明灰岩中空洞已被上覆地層沖蝕的土體所充填。由於開口溶洞上方土體已遭沖蝕,因此,其反射波形態特徵與周圍土層的反射波形態特徵不同,表明上覆地層已受到擾動。擾動土層與充填溶洞構成了開口溶洞特徵。這類溶洞使上覆地層承載力明顯降低,容易引起坍塌。

圖5-4-1 柳州機場洞穴的雷達圖像

圖5-4-2 開挖驗證的實際洞穴圖像

唐山市坐落在斷裂活動帶和隱伏岩溶區,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曾多次發生岩溶塌陷、地面變形等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危害。為了查明第四系覆蓋層厚度並確定基岩中溶洞與斷層位置。在唐山市第十中學操場,對曾經發生過岩溶塌陷並已作填石處理的地段開展了人工地震勘探。縱波反射觀測採用1 m道間距,20 m偏移距,12 次水平疊加;橫波反射觀測參數採用1m道間距,20m偏移距,6次水平疊加。

圖5-4-3 某開口溶洞的地質雷達圖像

該區基岩為中厚微晶灰岩夾泥岩,埋深24.2 m。圖5-4-4為該測區縱波剖面圖,圖中,基岩反射波在已知塌陷坑處同相軸缺失,並有錯斷,反映了斷層破碎帶的形態。其他部位基岩反射波同相軸連續,是完整基岩的反映。

圖5-4-4 唐山市第十中學操場岩溶塌陷地震縱波反射剖面圖

2.地裂縫的物探勘查

西安市是地裂縫的多發區,近年來由於頻繁的構造運動及大量抽水等作用,地面及地下常出現地裂縫,嚴重地破壞了地面及地下的各種建築設施。查明地裂縫的存在與否及地裂縫的位置、埋深、下延深度及其走向延伸,對西安地區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有重要意義。

為了證實地裂縫是基底斷裂構造向上延展活動的成因機制,開展了淺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對展布在西安市的十條地裂縫帶布置了垂直地裂縫帶的地震測線,任務是探查地裂縫帶下是否有隱伏的第四紀斷層。

觀測系統為道間距5 m,最小偏移距220 m。儀器參數為:采樣間隔1 ms,記錄長度512 ms或1024 ms,低截頻率90 Hz。

在第四系平均厚度600 m的地層內,存在可連續追蹤的地震反射層有七組,按其反射時間由小到大標記為t1~t7,與鑽孔地質剖面對比,七組反射層與地質層位關系如表5-4-1。

表5-4-1 地震反射與地層關系表

地震勘查結果證明,跨越地裂縫帶的24條地震剖面,均存在有第四紀斷層,斷層面南傾,傾角較陡,南側的上盤下降,北側的下盤上升,其產狀和斷層特性與其上部地裂縫具有的正斷層式差異沉降特徵是一致的,即以地裂縫為界,南側的上盤土體相對下沉,北側的下盤土體相對上升(圖5-4-5)。

隨著反射層t1~t6深度逐漸加深,各反射層所對應的斷距逐漸加大,而不是所有反射層的斷距都相等。這種現象在所有地震剖面上都存在,它反映了第四紀斷裂是基底斷裂繼承性發展,地裂縫是第四紀斷層在地表的出露。

由於地裂縫具有寬度小、埋深變化大和走向延伸較長等特點,因此,高密度電阻率法對地裂縫探測也有較好的效果。西安工程學院採用中間梯度法和高密度電法相結合對西安市地裂縫進行實驗研究。圖5-4-6是在已知地裂縫上的電探綜合剖面圖,由圖可見,視電阻率高值帶不僅反映出地裂縫的位置,而且也反映出其傾向和位錯動情況。該處探槽可見地裂縫F1、F2寬度分別為1 cm和2 cm。可見,高密度電阻率法在地裂縫探測中有較高的解析度。

地質雷達方法對地裂縫的探測也十分有效(圖5-4-7)。地層受剪切和張力作用產生裂縫,造成地層某一位置錯斷。垂直裂縫走向布置地質雷達測量,地裂縫在雷達剖面上表現為同相軸錯斷,其錯斷程度與裂縫發育程度有關,若裂痕沿橫向發育,裂縫內物質電磁波的吸收,也往往造成此部位反射波同相軸局部缺失,其缺失的范圍與裂縫發育范圍有關。

圖5-4-5 跨越地表地裂縫的反射地震剖面

圖5-4-6 地裂縫上的綜合勘測剖面圖

3.滑坡的監測與調查

在滑坡動態監測中,根據岩土的動力學特徵的動態變化與地球物理場變化的相關性研究,可監測滑坡的形成與發展的動態過程,為災害的預測與防治提供參考資料。

滑坡是由岩石的突然崩塌或岩(土)體滑動造成,地質環境各異,成因各不相同。目前用於調查滑坡范圍及隨時間變化過程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較多,如用重力測量圈定滑坡范圍,自然電位監測滑坡動態,地溫測量監測與滑坡有關的地下水流動態。放射性、電法、地震、地質雷達測量也是滑坡調查中常用的方法。

圖5-4-7 地裂縫上的地質雷達剖面圖

此外,目前正在進行研究的有:利用岩石破碎時的聲發射與電磁脈沖輻射,採用聲波測量與電磁波測量監測滑坡動態;利用微動觀測監測滑坡體震動頻譜,確定滑坡滑動方向與滑動面蠕變等方法。

圖5-4-8 為電法和地震研究滑坡的實例,滑坡體靠近高加索,由砂質粘土組成,下部為泥岩風化殼。電測深結果將斜坡斷面分三層,上層為滑體(ρ1=13~29Ω· m),中層為風化泥岩,屬滑動面(ρ2=2~4Ω·m),下層是未風化泥岩組成滑床(ρ3=2~12Ω·m)。地震測量結果將滑坡分上、下兩層與滑體和滑動帶相對應(vP=340~360 m/s),下層與未風化泥岩頂部相符(vP=1360~1400 m/s),速度界面只有一個。在滑坡上部電法和地震的上界面十分吻合,而在滑坡底部速度界面高出電性界面,原因是未風化泥岩上部裂隙度增大造成,這種軟弱帶有可能產生新的滑坡。

圖5-4-8 根據地球物理研究結果綜合繪制的電性界面斷面圖

前蘇聯成功的採用氡氣測量判斷坡度的穩定性,圈閉滑坡體並監測滑坡發展的過程。圖5-4-9示出莫斯科列寧山滑坡地區氡氣測量結果,由圖可見,滑動地塊中氡的濃度通常高於周圍的穩定地段。因此,在不同時間系統進行氡氣測量將可監測滑坡從穩定地塊向活動地塊發展的過程,以及趨向穩定的轉變。

4.煤田陷落柱的調查

陷落柱是煤田開采中危害極大的地質災害之一,它通常是由於基底厚層灰岩中古溶洞的塌陷加上煤層蓋層塌落形成的。目前對陷落柱的調查中通常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放射性、電法及人工地震等。

圖5-4-9 俄羅斯莫斯科列寧山一個滑坡上氡氣測量的結果

放射性方法調查陷落柱的根據是地下水在循環過程中由淺部氧化帶溶解的微量鈾,到達深部還原帶並沉澱在陷落柱的空隙帶中,使得鈾的含量高於周圍的岩石。鈾衰變為鐳後在還原條件下易溶於水,含鐳的地下水沿孔隙向上運移到達氧化帶又沉澱在土壤表面形成鐳暈,同時鈾、鐳衰變後形成氡氣異常,氡氣又衰變為210Po核素,因此,通過氡氣測量或210Po測量,可以間接調查陷落柱。通過氡氣測量或210Po測量,可以間接調查陷落柱。一般來講,210Po法在陷落柱上方的剖面曲線特徵為馬鞍形,即陷落柱邊緣上異常曲線出現高峰值,而在陷落柱的中間210Po值較低,但仍然高出正常值。

河北大油村煤礦陷落柱調查以210Po測量為主,配合電測深、甚低頻電磁法、伽馬測量等地球物理方法,取得較好結果。礦區第四紀地層厚80~120 m,其中河卵石厚30~50 m,下部為二疊紀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層及煤層,礦區已發現兩個陷落柱,其中DX-1已由巷道控制,DX-2剛開始揭露。210Po測量結果如圖5-4-10所示,210Po脈沖數為60的異常值圈定的結果與已知陷落柱的范圍相符,並圈出新的異常區DX-2的范圍。

5.采空區的調查

采空區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之一,它對地面建築和人身安全帶來嚴重隱患。為了研究對采空區的有效探測方法技術,近年來,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和其他一些科研部門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表明,採用地震勘探、高密度電法、瞬變電磁、地質雷達、鑽孔彈性波CT、α卡法測量法等物探方法對探測采空區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由於每一種物探方法的應用都受到探測深度、地形地貌和岩土特徵的影響,因此,各種方法都有其適應范圍,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的地質情況和方法的有效性實驗後選擇適用的物探方法。

圖5-4-10 大油村煤礦210Po異常平面圖

高密度電阻率法和地質雷達對埋藏較淺的采空區具有較好的探測效果。石—太高速公路山西平定境內遇有礬土采空區,由於工程治理的需要,在施工前需查明采空區的空間分布和規模。探測區段上部為第四系覆蓋層,以粘土為主,電阻率為20~30Ω·m,厚度為0~10 m不等。底部為石炭系地層,以粉砂岩和泥岩為主,電阻率為50~100Ω·m,厚度較大。采空區由於坍塌、充填物鬆散、潮濕或充水,電阻率與圍岩相比差異較大,呈低阻特徵。其中3號采空區由於採用旁柱式開采,截面積較大,其坍塌也更嚴重,埋深大約為20 m。

由於地形地表條件復雜,在高密度探測中採用了非正規測網,在120 m×100 m2,的范圍內共布設12條測線。點距2 m,極距a=(1~16)·x。圖5 4 11為3號采空區Ⅱ、Ⅲ測線的高密度測量結果圖。由圖可見,除地表局部地形和電性不均勻體形成的向上開口的「V」字型干擾異常外,在其深部(39點下方)有一低阻閉合圈異常,范圍較大,相應埋深也較大,與正常背景電阻率相差僅10Ω· m,在相鄰測線上連續出現類似異常,深度變化不大,該低阻異常由采空區形成,異常下方為采空區位置。

圖5-4-11 3號采空區Ⅰ、Ⅲ測線的高密度測量結果

地震勘探是采空區探測中應用廣泛的方法之一。由於采空區的存在,采空區周圍的應力平衡受到破壞,產生局部的應力集中,采空區圍岩在上覆岩層壓力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生變形、破碎、位移和塌落,這使得采空區地震波的特徵與未開采區圍岩地震波的特徵相比發生較大的差異。圖5-4-12為徐州某煤礦煤層采空區實測地震剖面圖。

圖5-4-12 徐州某煤礦煤層采空區實測地震剖面圖

圖中可見,在采空區上地震剖面通常有如下特徵:反射波速度明顯降低;反射波(組)突然中斷,跨過采空區後又重新出現;反射波的波形發生紊亂。

α卡法探測采空區是通過測量地表氡射氣含量大小,區分出地質異常及其異常性質。實驗研究表明,地表氡射氣含量與地下構造有著密切關系,岩層的裂隙、斷層破碎帶、岩石風化帶和鬆散帶是氡氣向地表運移的良好通道,這為氡射氣探測地質問題提供了地球物理條件。在老窖采空區大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塌陷冒落和裂隙,采空區上方至地表將會形成裂隙發育帶和鬆散帶,成為氡氣上移的通道,通道上方將出現α粒子強度的明顯異常,依此可推斷采空區的位置及范圍。圖5-4-13為徐州某煤礦煤層采空區區段土氡射氣探測剖面圖,強異常出現在采空區上方。

圖5-4-13 徐州某煤層采空區區段土氡探測剖面圖

6.地震預報中的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一般是地殼的薄弱帶和活動帶。深大斷裂是幔源物質上侵和地球脫氣的主要通道,是地震活動的發源地。地震活動又派生出新的構造運動,構造運動產生的裂隙帶是氣體上移的通道。利用地表自由逸出的氣體溶解於水中及吸附於土壤中氣體的濃度變化來監測預報地震,是當前國內外廣泛採用的地震預報方法。研究證實,地震前後由於地應力的變化,可引起地下水中化學成分的變化,特別是水中氣體成分對地應力的反應十分靈敏。因此,水中氣體成分的變化可作為地震發生過程的重要標志,其中汞是對地震前兆響應最為靈敏的有效指標。

1985年11月21日,北京西郊妙峰山發生4.1級地震,震中距北京火車站汞監測井40 km;同年11月30日河北巨鹿發生5.1級地震,震中距汞監測井125 km。據北京火車站觀測井的水汞含量觀測,水中汞濃度有明顯變化,正常情況下,水中汞的平均值為14 ng/L。妙峰山地震臨震前汞濃度達到629.3 ng/L,為平均值的42倍(圖5-4-14)。

圖5-4-14 京西妙峰山、巨鹿地震前後北京火車站觀測井水中汞量變化曲線

由於大地震的發生大多與斷層活動有關,而活動斷層是地表與地殼深部聯系的通道,在活動斷層附近,通過土壤中氡和水中氡測量,可以從地表直接獲得深部構造活動的信息。在山東菏澤,1987年發生7.0級地震,據劉西林和華愛軍1984年進行的8條剖面氡測量結果,認為1987年的7.0級地震和1983年的5.9級地震是北西向定陶—成武斷裂和北東向的解元集—小留集斷裂的共軛斷裂發震,並確定了其產狀和活動程度。

二、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

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地面高精度磁測對古遺址分布區內與回填土的磁性差異的探測,可了解遺址的位置、邊界形態及鐵磁性器物的賦存特徵;通過電阻率法、激發極化法、自然電場法、地質雷達等手段了解不同岩土層及各種金屬器物和介質的電性差異;通過地震反射波和地震面波方法探測古墓與周圍介質的彈性差異,探索陵墓地宮的結構和深度的邊界及埋深;利用放射性勘測技術及天然氣態放射性元素氡濃度變化的測量,來了解某些陵墓區或古建築遺址地下結構的分布。物探方法用於考古工作,可實現對古文化的無損探測,提高了考古發掘的准確度。例如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採用地震面波、高精度磁測、大地電場岩性探測和地球化學測汞對三峽庫區故陵楚墓的探測,准確地確定出故陵楚墓的位置和分布形態,證實了所推測的古墓的存在,為三峽庫區文物搶救保護解決了重要的難題。

1.高精度磁測在考古中的應用

地面高精度磁測是對古墓、古文化的分布探測中最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古遺存或古人類化石本身及所處地層的磁性、磁化率、磁化率各向異性、剩餘磁化強度等與周圍環境存在的磁性差異是磁測考古的基礎。經有關學者研究得出如下結論:被火燒過的泥土製品、土壤、石頭等可獲得較強的磁性;有機質的腐爛使土壤獲得較高的磁性;人為翻動過的土壤或夯土、與周圍天然的沉積物之間有明顯的磁性差異;表5-4-2給出了不同考古材料的磁性參數。

表5-4-2 不同考古材料的磁性參數(據中國地質大學閻桂林)

考古對象的空間規模一般較小,形態復雜,埋深不一。考古對象與周圍物質間雖有一定的磁性差別,但磁性還是較弱,再加上人文干擾,所以,考古對象產生的磁異常,其特點是范圍小,強度低,梯度變化大,形態多樣,有時干擾嚴重。因而,在考古調查中必須採用高精度的質子磁力儀或光泵磁力儀。

地面磁測時測網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1∶200。儀器探頭距地面高度可為1 m至0.1 m。除觀測磁場強度ΔT外,還可觀測磁場的垂直梯度變化ΔTZ。河南新鄭某古墓的調查是磁法考古探測的成功實例之一。

該測區位於一戰國至漢代古墓葬區內,黃土覆蓋,土質均勻,地形平坦。墓葬區已經初步鑽探普查,磁力調查是作為詳查和核實。採用兩台MP 4 型質子磁力儀,一台用於地磁日變觀測。儀器探頭距地面高0.5 m。測網比例尺1∶200,線距2 m,點測1 m。觀測結果見圖5-4-15。由ΔT平面等值線圖可見,在已知墓葬A、B、C及大型陪葬坑上顯示出一定強度和輪廓明顯的磁異常。有些異常還勾繪出墓葬的形態及細節。如A異常清楚顯示該墓有一較長的南北向墓道,墓室南側有兩個小耳室。A墓引起的磁異常為20 nT左右。據其形態,考古工作者判定為漢代「甲」字型磚墓。B異常形態表明該墓為典型的「刀」字型磚墓。圖中黑粗線輪廓是根據磁異常推斷的結果。C異常較弱,對其墓的形態輪廓顯示不清楚,這表明該墓為一土坑墓,非磚結構。E、D異常反映的是兩個新發現的墓葬,沒有原始資料。陪葬坑的磁異常南、北部分有較大的區別,它表明坑內較多的陶器物品主要堆放在坑的南半部。該區這些異常推斷的遺存埋深為地下1~2m。實際鑽探資料證實了磁測結果的分析。

圖5-4-15 河南新鄭戰國至漢代某古墓的磁異常等值線圖

2.電法在考古中的應用

電法也是考古工作中常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一般古墓多埋藏於第四系鬆散地層中,古墓上下及周圍應有厚度不等的青膏泥(粘土)填充,構成一個以厚層粘土包裹著的「古墓體」,此外,墓室有可能有地下水滲入。這就使得古墓與周圍地層存在一定的磁性與電性差異,為採用電法探測古墓提供了地球物理條件。

圖5-4-16是河南省某古墓地面磁測剖面平面圖。圖中各測線在22~26點和30~36點形成了兩個近EW向的條帶狀正異常(ΔZmax=53 nT),其間有一下降近20 nT的鞍部,其南、北、東三面均為負異常。結合地面情況推斷兩條正異常的鞍部為古墓位置,而南、北、東三面負異常為高差近20 m的人工開挖陡壁引起。

圖5-4-17是0號 剖面等視電阻率斷面圖。由圖可見,0線在三角點往西有ρs小於8Ω·m的極小值區,其他測線也有同樣反映。極小值出現在AB/2=40~100 m之間,以AB/2=65 m為中心部位。圖5-4-18是AB/2=65 m的等ρs平面圖。由該圖反映出ρs小於8Ω·m的極小值范圍為坐標原點往西11.2 m,坐標原點往南9.8 m。該范圍內ρs值均在7.2~7.65Ω· m內,且范圍外 ρs變化梯度較大。由此推斷 ρs小於8Ω·m的范圍為主墓葬的位置。本區電測深曲線類型以H型為主,按電性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覆蓋層,第二層為「古墓體」,第三層為「古墓體」底板。由電測深曲線解釋得主墓頂部埋深為6.9 m,底板埋深為21 m。經挖掘驗證,基本與物探探測結果相符。

圖5-4-16 河南省某古墓磁測剖面平面圖

圖5-4-17 0線等ρs斷面圖

圖5-4-18 等ρs平面圖

3.地質雷達在古遺址探測中的應用

由於古遺址體與周圍介質在相對介電常數上存在有差異,為地質雷達方法探測古遺址提供了地球物理條件。對於埋深較淺的古遺址,採用地質雷達方法具有較好的探測效果。湖北大冶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是我國西周末期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采礦遺址,該銅礦目前仍在開采,為了協調礦山開采與古銅礦遺址保護之間的關系,應用地質雷達探測了銅礦遺址的規模及其分布,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探測結果。

古銅礦遺址(稱老窿區)都形成於接觸破碎帶中相當於礦體的氧化次生富集帶中,鑒於當時開採的對象為高品位銅,因此老窿區發育地段首先要具備一定數量高品位銅礦可開采,二是當時用人力與較原始的工具挖掘,開采礦石的層位應該比較松軟,老窿區對應的是接觸破碎帶經強烈風化區,古礦坑內都有回填土充填,回填土與原狀土的差異明顯。因此調查中老窿區的探地雷達圖像應有如下特徵:①由於地層風化是逐漸加深,因此原狀土風化層應為一組均勻密集的窄反射波,同時地層風化進程是同步的,因此這些反射波的同相軸平整且可橫向追蹤;②老窿區現由回填土充填,而回填土與原狀土差異增大,並且老窿區應處在礦石高品位地段,雖然銅已被開采,但鐵礦石仍保留,因此反射信號強度大;③原狀大理岩或矽卡岩由於物性相對均勻,因此反射界面相對較少,基本無明顯的反射信號。

圖5-4-19 老窿區的探地雷達圖像

圖5-4-20 地質雷達與勘探結果對照圖

圖5-4-19為老窿區的地質雷達圖像。由圖可見原狀土為密集的窄反射波,而老窿區中的回填土為強反射波,橫向變化大且同相軸難以追蹤,原狀土與回填土兩者差異明顯。根據雷達剖面圖像我們構築了3個高程的老窿投影與勘探解釋進行對照。圖5-4-20為Ⅲ號遺址老窿投影的地質雷達與勘探結果對照圖。(a)是勘探結果,(b)是地質雷達解釋結果。由圖可見標高+53 m與+48 m老窿投影的地質雷達解釋結果與勘探結果基本一致,但標高+43 m的老窿區投影與雷達解釋結果有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在無鑽孔區地質人員往往採用外推法解釋。而這種解釋在不規則的老窿區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杭州雷峰塔始建於公元972年,於1924年倒塌,為了重建雷峰塔,浙江省考古所進行考古挖掘工作,為了確定雷峰塔是否存在有地宮,祝煒平等人開展了地質雷達方法探測工作,根據探測結果,明確了雷峰塔地宮的存在,提供了地宮的大致位置,為雷峰塔地宮的考古挖掘起到了指導作用。雷峰塔地宮探測中使用的地質雷達是瑞典瑪拉公司生產的RAMAC/GPR地質雷達,選用的工作天線的中心頻率為250 MHZ,在遺址上布置了四條呈「豐」字形地質雷達測線,測線間距為1.5 m,測點間距為0.03~0.05 m,採用剖面法測量。

圖5-4-21為雷峰塔塔基內的一條地質雷達探測剖面圖,橫坐標為1.0~2.8 m,縱坐標1.3~2.6 m處雷達波同相軸錯斷,橫坐標1.5~2.4 m,縱坐標2.6 m處有一雙曲線型拱起的反射波同相軸,塔基中心位置的雷達波圖像與周圍介質的雷達波圖像的差異明顯,因此,雙曲線型拱起異常應為地宮引起。地宮存在的范圍,測線1.0~2.8 m,埋藏深度1.3~3.1 m。考古挖掘表明,地質雷達探測的結果是准確的,水平位置1.0~2.8 m,縱向深度1.3~2.6 m處雷達波異常反射由夯土層引起,地宮大小為0.9×0.9 m,高0.5 m。圖5-4-22為地宮挖掘後繪制的地質剖面圖。

圖5-4-21 塔基內一條雷達探測剖面圖

圖5-4-22 地宮挖掘後繪制的地質剖面圖

❽ 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

熊盛青聶洪峰楊金中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遙感技術已成為區域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環境宏觀調查的不可缺少的先進技術之一,在地震(活動性斷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研究工作中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介紹近年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成果,並展望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遙感影像解譯綜述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潘懋等,2002)。地質災害包括突發性的,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漸進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現代航天技術和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為地球資源與環境監測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且為地質災害的調查和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手段。長期以來,遙感技術已經成為對區域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環境宏觀調查的不可缺少的先進技術,在地震(活動性斷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研究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山區大型工程建設的環境災害調查及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在斜坡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的應用

1.1 斜坡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氣象以及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要了解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規律,必須首先了解這些因素的空間分布特徵。因此地質災害發育環境的調查常常是斜坡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以滑坡為例。在遙感影像上,滑坡常常沿著地球應力形變的形跡——線性構造分布,並多產在不穩定物質覆蓋的地區。期望通過遙感預測每一次滑坡的發生相當困難,但通過對不同時相遙感資料的對比分析,就可以對地表線性構造和不穩定物質覆蓋區進行解譯和判斷,從而預測、圈定滑坡地質災害易發區,對已發生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調查。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利用TM遙感影像,通過分析滑坡發育的地質環境、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作用,間接研究、推斷區域內滑坡發育的可能性;同時利用重點區域的1∶1萬~1∶5萬航空遙感影像,識別典型滑坡體,檢驗滑坡發育環境研究的正確性。

以三峽庫區為例,原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現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以下簡稱航遙中心)先後開展了「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被淹城鎮選址方案的遙感地質穩定性評價」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被淹城鎮選址方案的遙感地質穩定性評價」研究報告.1986、「長江三峽工程前期論證階段庫岸穩定性研究」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工程前期論證階段庫岸穩定性研究」研究報告.1986、「長江三峽地區遙感信息的斷裂構造解譯及對壩區穩定性初步評價」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長江三峽地區遙感信息的斷裂構造解譯及對壩區穩定性初步評價」研究報告.1986等工作,初步揭示了庫區主要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與地質環境發育的關系。薈萃1985年航攝的1:6萬彩紅外航片解譯及地面攝影,結合工程地質勘查和試驗資料編輯而成的《長江三峽滑坡崩塌》圖集,精選了220餘幅長江三峽地區大型滑坡、崩塌及變形體照片,以簡要文字闡述了其所處的自然地質環境、形態結構特徵和形成機制,並對穩定性做出了評價。研究認為,區域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多是老崩滑體受暴雨誘發或載入誘發兩種類型復活的結果。2003年7月13日發生的湖北省秭歸縣千將坪滑坡,即是老滑坡體上的數個滑體為持續強降雨誘發復活的結果,其運動方式為高速厚層推移式滑動,滑距大於200m(王治華等,2003)。

1.2斜坡地質災害的遙感判譯

在遙感影像上,通過人機交互解譯的方式,進行斜坡地質災害影像光譜、紋理、地形、地貌、覆蓋植被等的分析,確定災害體的分布位置、面積、產出的地質背景等屬性,是斜坡地質災害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遙感工作者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遙感解譯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航空立體像對(黑白、標准彩色、彩紅外)已經廣泛用於識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體和易發災害的地帶;衛星、雷達和側向掃描測距系統更擴展了這些方面的能力。在目前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多採用航片、衛片相結合使用的方法,即採用不同時相的航片資料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個體進行室內解譯和野外驗證,採用衛片對其發生的地質背景進行解譯。

以滑坡災害的遙感解譯為例。我國的滑坡解譯技術是在近20年為山區大型工程服務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已經探索出一套較為合理的工作方法,即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資料的基礎上,採用以彩紅外航片為主的遙感資料,通過室內解譯與野外實地驗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進行滑坡災害的調查與綜合分析。以目視解譯為主、計算機圖像處理為輔,根據滑坡的形態特徵(滑坡體、後壁、側壁、滑坡台坎、滑舌等)在航空和衛星圖像上判譯、識別滑坡,製作滑坡等地質災害分布圖;根據滑坡發育的微地貌類型,判別滑坡的活動性。

1986年開展的「新灘滑坡遙感地質調查」

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新灘滑坡遙感地質調查」研究報告.1986工作通過對新灘地區不同時相、不同方法遙感圖像(包括彩色航空影像、熱紅外掃描影像和機載側視雷達圖像)的判譯,確定了滑坡發生前的影像先兆,詳細劃分了滑坡體的內部結構和岩性分區,並對滑坡發生時不同地段的位移矢量、運動方式等進行了詳細研究、預測,從而為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滑坡研究提供了範例。利用2003年3月三峽庫區135m高程水位臨蓄水前的航攝圖像,對秭歸千將坪地區進行的滑坡遙感解譯工作表明,千將坪滑坡為一覆蓋投影面積約0.46km2、總體呈簸箕形的老滑坡。由於滑坡活動釋放能量比較充分,目前整體趨於穩定,但千將坪滑坡東面斜坡上的老滑坡體,如果條件合適有可能復活(王治華等,2003),從而為區域滑坡預測指明了方向。

由於中國大型滑坡主要分布在強烈切割的中、高山區,例如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高陡的深切河谷地帶,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利用一般的衛星遙感影像進行遙感解譯,必然存在因衛星投影性質形成的投影差。正射遙感影像地圖是對遙感數字圖像進行幾何校正和投影差改正,並與數字化的簡化地形圖復合的一種新型遙感影像資料。近年來,航遙中心先後在金沙江、進藏公路和鐵路沿線及長江三峽庫區,利用具有地形要素的正射遙感影像地圖,開展中等比例尺(1:5萬~1∶20萬)的地質災害(以滑坡、泥石流為主)遙感調查工作,不僅基本查明了上述區域的滑坡、泥石流分布現狀,而且提高了圖像的解譯精度和解譯結果的正確性。滑坡、泥石流的遙感解譯識別准確率在90%以上。

2003年3月,航遙中心在三峽庫區成功獲取了135m高程水位臨蓄水前的航攝資料,製作了三峽庫區(宜昌—江津)1∶5萬航空遙感圖像,目前正製作三峽庫區1:5萬及重點城鎮1:1萬正射遙感影像地圖。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為庫區災害遙感調查提供有準確地理坐標、反映庫區135m水位臨蓄水前狀況的圖像,而且通過對比以前獲得的和即將獲得的航空遙感影像,進行蓄水前後的庫區地質災害狀況遙感動態調查,將為三峽庫區災害評價與災害防治提供災害與地質環境基礎數據。

2在土地荒漠化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由於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天然植被減少以及某些自然因素的作用,土地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km2,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41億元;與此同時,我國沙質荒漠化土地仍以2460km2/a的速度擴展(潘懋等,2002)。進行土地荒漠化的動態監測,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已經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

遙感技術具有信息量大、觀測范圍廣、精度高和速度快的特點,其強實時性和動態性更是傳統的資源環境監測和預報方法難以比擬的。近20年來,在中國北方荒漠化的形成機制、發展過程、分布規律和演變趨勢和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石漠化調查與監測等研究工作中,遙感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潘懋等,2002);利用反映植被覆蓋度和生長狀況差異的比值植被指數(RVI)方法,通過石漠化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百分比、石漠化年均變化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百分比、地表植被覆蓋度等的調查,航遙中心在廣西、貴州的一些石漠化監測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貴州普定縣蒙鋪河監測區為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西南岩溶石山重點地區遙感動態監測」研究報告.2004,在蒙鋪河監測區45.62km2的土地上,石漠化面積達26.19km2,占總面積的5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積12.87km2,中度石漠化面積7.14km2,輕度石漠化面積6.18km2,而無石漠化面積僅為2.22km2。隨著地形坡度的增大,石漠化面積有增大的趨勢;而且當坡度大於15°時,這一趨勢尤為顯著(表1)。

表1不同坡度類型石漠化分布面積一覽表單位:km2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3 在地震研究(活動性斷裂)中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在地震地質、區域構造穩定性及工程地震、現代構造應力場及地震形成機制和震害調查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家地震局先後主編的《中國衛星影像地震構造判讀圖》(1∶400萬)、《中國活動構造典型衛星影像集》、《遙感地震地質文集》、《中國主要活動斷裂帶衛星圖像集》等一系列資料即是明證。

以活動性斷裂的調查為例。地震是地殼內部應力積累和突然釋放,地殼破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地質災害通常是地殼內部應力聚散時影響地殼表層的反映。而地表活動性構造則是地球應力形變的形跡,是深部的、隱伏的活動構造在淺表部位的顯示。查明區域活動性構造的分布,常常是區域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的首要內容。

一般而言,在遙感影像上,活動性線性構造常常具有如下解譯標志(王瑞雪,1997;楊金中等,2003):

(1)差異性影像色調、影像結構單元的界線、色帶異常。

(2)山脈、河谷、山間平原甚至海溝的錯位、扭曲和變形。

(3)現代河流水系直線狀、格狀展布,地下水的局部異常、泉水成串出現,地表土壤含水異常,河流的急轉彎、同步拐點,河流改道、斷流,河流陡緩、曲直劇變,湖泊的線狀排布延伸及其扭曲。

(4)現代沉積盆地線狀排布延伸及其扭曲,近代沉積中心的線狀展布、線狀邊界。

(5)新生代火山口成串展布。

(6)差異性地貌單元、水系類型的急劇變化異常帶、線狀延伸的陡崖、斷層三角面等構造地貌,洪積扇(裙)的線狀排布及其復合疊加,現代沉積物(層)的再破裂、位錯及褶皺。

(7)現代地震活動帶及地震地貌線狀展布帶。近年來,在公路和鐵路的勘測設計、核電站選址、水電工程建設等的前期工作中,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活動斷裂的解譯,已經成為工程近場區烈度復核、地震危險性判定、地震小區劃和現代構造應力場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4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與評估中的應用

地質災害作用過程屬於一種自然地質現象,它不僅給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威脅,而且對財產、環境、資源等具有破壞性。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種類型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災害損失大。以滑坡為例,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國相繼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滑坡事件,如重慶市雲陽縣雞扒子滑坡、湖北鹽池河磷礦岩崩、甘肅灑勒山滑坡、湖北新灘滑坡、重慶溪口滑坡、西藏易貢滑坡、湖北秭歸千將坪滑坡等。這些滑坡災害事件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並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就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性和多發性特點以及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水平不高的狀況而言,我國不可能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對有潛在危險的地質災害點進行全面的工程治理。因此,作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開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和風險區劃,為國土規劃、減災救災、災害管理與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對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加強監測預報,避免重大地質災害事件的發生。遙感技術無疑會在這一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0年4月9日,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藏布下游左岸札木弄溝發生特大型山體滑坡,滑坡堆積體截斷了易貢藏布,使原先呈網狀的易貢湖面積迅速擴大。王治華等(2000, 2001)利用多時相、多平台的衛星遙感數據和數字高程模型,對易貢湖的變化情況進行了監測,快速獲取了各時相的湖水面積、水位和水量,並對洪水的潰絕時間進行了預測。研究結果與現場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顯示了利用遙感數據進行地質災害定量監測的可行性。

2003年2月24日上午10時03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伽師地區發生6.8級強烈地震,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做好巴楚、伽師地震災區損失評估工作的要求,航遙中心於2003年2月28日至3月10日完成了巴楚、伽師地區彩色航空遙感攝影工作,製作了地震災區航空遙感正射影像圖,為地震災區損失評估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5地質災害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1)航空遙感技術的發展將為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近年來,航空遙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高精度航空定位定向系統(簡稱 POS系統)、機載激光掃描系統和數字航空攝影等技術將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POS系統集差分 GPS技術和慣導技術於一體,在航空遙感影像獲取的同時,同步記錄感測器的三維空間信息及三軸姿態信息,即影像數據的外方位元素,從而能夠大大地減少,乃至無需地面控制就能直接進行航空影像的空間地理定位,為航空影像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十分快速、便捷的技術手段。尤其是在崇山峻嶺、戈壁荒漠、沼澤、灘塗、災害頻發區等難以通行區和邊境等難以抵達的地區,採用 POS系統進行直接空間地理定位將是惟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機載激光掃描系統是一種採用激光測距技術直接從飛機平台上獲取地物空間位置信息的精密設備。系統主要由 GPS+IMU、激光掃描儀、電視攝像機組成。系統通過發射激光束,對目標地物進行掃描,並接收地物的回波信息。對掃描回波信息用專門的軟體處理後即可獲得地表的DEM、DTM及地表面模型。這些模型數據可廣泛應用於林業資源調查、礦業、災害、城市3D重建等領域。綜合利用POS系統和機載激光掃描系統,可以迅速獲取地質災害發生區的航空影像資料,製作正射影像圖和三維模擬影像,為地質災害的監測和災情評估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2)隨著高解析度遙感技術的商業化,對滑坡體等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將成為國土資源大調查地質災害預測預警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內容。在以前的研究中,關於滑坡體大比例尺(1:5000~1:2000)遙感解譯工作和不同時相下某一滑坡體的變化情況的研究幾乎處於空白狀態。高解析度遙感技術的商業化將地質災害遙感預測預警工作帶入一個新的時代。通過不同時相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的對比分析,我們將可以對一些重點地質災害體進行監測,通過變化信息的提取,及時進行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工作。

(3)隨著干涉雷達技術的日益成熟,滑坡體的地表細微變化將得到有效監測。干涉雷達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用於探測地表細微變化的遙感新技術。該技術利用電磁波的相干原理,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對同一地物進行兩次平行觀測,獲取其復圖像對。如果目標物與天線的幾何關系發生變化,則會在復圖像對產生相位差,形成干涉圖像。通過理論計算,可以精確地測出圖像上每一點的三維位置,提取變化信息。該技術的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將在地質災害監測、地殼形變探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4)地質災害的經濟危險性評估將成為滑坡發育環境遙感調查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多側重於地質災害與線性構造、岩性、水文地質條件等關系的研究,對場區人文條件變化與滑坡關系等方面研究偏少。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主旋律。對地質災害發育區進行地質災害經濟危險性評估,將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環境遙感調查的重點。

(5)「數字滑坡」等地質災害研究新技術將得到迅速發展。利用「3S」(RS、GIS、GPS)技術,快速獲取基礎資料,並結合地質、地形、鑽探、物探等地面、地下調查資料,形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三維空間表達,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地質災害的相關分析,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地質災害遙感技術的重要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潘懋,李鐵峰.災害地質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熊盛青.國土資源遙感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國土資源遙感,2002,(1):1~5

[3]楊金中,聶洪峰,李景華.遙感技術在浙江東部穿山半島地區活動斷裂調查中的應用.2003,(4):50~53

[4]韓宗珊主編.長江三峽滑坡崩塌.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5]王治華.金沙江下游的滑坡和泥石流.地理學報,1999,54(2):142~149

[6]王治華.面向新世紀的滑坡、泥石流遙感技術.地球信息科學,1999,(2):71~74

[7]呂傑堂,王治華.西藏易貢滑坡堰塞湖衛星遙感監測方法初探.地球學報,2002,23(4):363~368

[8]袁崇桓,聶洪峰.湖北巴東縣三峽庫區環境遙感調查.見:張雍主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地學應用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9]張振德,何宇華.遙感技術在長江三峽庫區大型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國土資源遙感,2003,(2):11~14

[10]王治華,楊日紅,王毅.秭歸沙鎮溪鎮千將坪滑坡航空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2003,(3):6~9

[11]王治華.青藏公路和鐵路沿線的滑坡研究.現代地質,2003,17(4):355~362

❾ 5.12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網路名片
5.12汶川大地震區點陣圖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目錄[隱藏]

地震參數
損失傷亡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經濟損失
道路搶修情況
大堰塞湖
災害評估極重災區
重災區
一般災區
專家詳析
中外援助
對口支援
全國哀悼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
媒體評論
感人事跡人民教師——譚千秋
偉大的母愛
敬禮娃娃——朗錚
汶川地震72小時救災記錄地震參數
損失傷亡 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經濟損失
道路搶修情況
大堰塞湖
災害評估 極重災區
重災區
一般災區
專家詳析
中外援助
對口支援
全國哀悼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媒體評論感人事跡
人民教師——譚千秋 偉大的母愛 敬禮娃娃——朗錚汶川地震72小時救災記錄

[編輯本段]地震參數
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地震救援
緯度:30.986°N
經度:103.364°E
深度:14km
震級: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
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縣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
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地震類型:
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影響范圍:包括震中50km范圍內的縣城和200km范圍內的大中城市。陝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海南、香港、澳門、西藏、江蘇、上海、浙江、遼寧、福建、台灣等地等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編輯本段]損失傷亡

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地震災區慘狀遇難:69142人 失蹤:17551人
受傷:374065人 受災:4624萬人
5-12四川汶川地震最新傷亡人數
四川省55239人死亡 281066人受傷
地區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受傷人數 被掩埋人數
成都市 4179人 21703人
綿陽市 15976人 106330人
綿陽市北川縣 11522人 9693餘人
綿陽市平武縣 1546人 32145人
綿陽市安縣 1571人 13476人
德陽市 10290餘人
德陽市綿竹市 6805人 31567人
德陽市什邡市 3546人 31978人
廣元市 4521人 304人 24100人
廣元市青川縣 4408人 296人 14302人
阿壩州 4464人 24625人
阿壩州茂縣 418人 7365人
阿壩州理縣 101人 123人
阿壩卧龍耿達鄉 29人 30人
都江堰市 3069人 3202人
彭州市 870人 5580人
遂寧市 27人 402人
雅安市 28人 1351人
資陽市 20人 633人
南充市 30人 7632
眉山市 10人 315人
甘孜州 9人 23人
巴中市 10人 258人
樂山市 8人 534人
中江縣 20人 420
內江市 7人 225人
涼山州 3人 4人
自貢市 2人 87人
瀘州 1人 1人
江油市 359人 9483人
廣安市 1人 44人
汶川縣 2562人 2400餘人
國道318線路段 2輛軍車被埋,死亡1人 10人
其他受災省市傷亡人數
地區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受傷人數 被掩埋人數
甘肅省 364人 22人 7560人
陝西省 114人
重慶市 16人 637人
重慶市梁平縣 學生死亡人數增至5人
河南省 2人 7人
雲南省 1人 51人
湖北省 1人 14人
貴州省 1人 15人
湖南省 1人
在川台灣民眾2人死亡1人失去聯系 3歲男童因地震死亡
經濟損失
(截至2008年9月4日)
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四川最嚴重,佔到總損失的91.3%,甘肅佔到總損失的5.8%,陝西佔總損失的2.9%。國家統計局將損失指標分三類,第一類是人員傷亡問題,第二類是財產損失問題,第三類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在財產損失中,房屋的損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這三類是損失比例比較大的,70%以上的損失是由這三方面造成的。
道路搶修情況
由綿竹至北川的105省道已於2008年5月15日18時搶通,通往北川的救災物資路線增加到兩條,原由綿陽市經安縣到北川的縣道運輸壓力得到緩解。
北線公路搶通也取得進展,由黑水至茂縣的302省道搶通工作順利推進,距離茂縣縣城還有6公里。由松潘至茂縣的213國道也已搶通到距茂縣縣城6公里處。
目前汶川至茂縣中間還有29公里的路段沒有搶通。據遙感監測,其間約有14處路段因滑坡被淹沒或垮塌。
西線除上述由馬爾康經理縣至汶川的317國道外,由丹巴經小金至映秀的303省道已經搶通至卧龍,距離映秀還有40公里。
據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鮮雄介紹,目前各路搶通工作中,最艱巨的是東線公路。由北川至茂縣的302省道在搶至距茂縣28公里處時,由於搶通路段再次發生山體崩塌,北川縣城至漩坪16公里處被水淹沒,使搶通工作難以推進。
[編輯本段]大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 是汶川大地震後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地震後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壩堰塞湖位於澗河上游距北川縣城約6公里處,是北川災區面積最大、危險最大的一個堰塞湖。庫容為1.45億立方米。體順河長約803米,橫河最大寬約611米,頂部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石頭和山坡風化土組成。
[編輯本段]災害評估
汶川地震災害范圍評估結果
極重災區
共10個縣(市),分別是四川省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重災區
共41個縣(市、區),其中:
四川省(29個):理縣、江油市、廣元市利州區、廣元市朝天區、廣元市旺蒼縣、梓潼縣、綿陽市遊仙區、德陽市旌陽區、小金縣、綿陽市涪城區、羅江縣、黑水縣、崇州市、廣元市劍閣縣、三台縣、閬中市、鹽亭縣、松潘縣、蒼溪縣、蘆山縣、中江縣、廣元市元壩區、大邑縣、寶興縣、南江縣、廣漢市、漢源縣、石棉縣、九寨溝縣。
甘肅省(8個):文縣、隴南市武都區、康縣、成縣、徽縣、西和縣、兩當縣、舟曲縣。
陝西省(4個):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寶雞市陳倉區。
一般災區
共186個縣(市、區),其中:
四川省(100個):郫縣、成都市金牛區、成都市青白江區、成都市新都區、成都市成華區、成都市錦江區、成都市青羊區、成都市溫江區、成都市武侯區、名山縣、邛崍市、金堂縣、南部縣、蒲江縣、成都市龍泉驛區、射洪縣、樂山市金口河區、巴中市巴州區、新津縣、丹巴縣、南充市順慶區、夾江縣、天全縣、丹棱縣、金川縣、通江縣、雅安市雨城區、洪雅縣、雙流縣、仁壽縣、樂山市沙灣區、峨邊彝族自治縣、康定縣、沐川縣、儀隴縣、馬邊彝族自治縣、井研縣、南充市高坪區、彭山縣、犍為縣、滎經縣、榮縣、西充縣、瀘定縣、樂山市五通橋區、峨眉山市、簡陽市、馬爾康縣、青神縣、南充市嘉陵區、蓬安縣、資陽市雁江區、眉山市東坡區、華鎣市、平昌縣、樂山市市中區、營山縣、安岳縣、達州市通川區、樂至縣、大英縣、遂寧市船山區、萬源市、甘洛縣、威遠縣、遂寧市安居區、紅原縣、岳池縣、達縣、武勝縣、廣安市廣安區、自貢市大安區、資中縣、越西縣、渠縣、蓬溪縣、自貢市自流井區、自貢市沿灘區、富順縣、內江市東興區、自貢市貢井區、內江市市中區、隆昌縣、屏山縣、宜賓縣、南溪縣、大竹縣、宜賓市翠屏區、若爾蓋縣、宣漢縣、美姑縣、雷波縣、瀘縣、鄰水縣、開江縣、阿壩縣、道孚縣、冕寧縣、九龍縣、高縣。
陝西省(36個):寶雞市金台區、南鄭縣、留壩縣、鳳縣、漢中市漢台區、隴縣、麟游縣、太白縣、寶雞市渭濱區、眉縣、西鄉縣、岐山縣、千陽縣、城固縣、扶風縣、鳳翔縣、佛坪縣、鎮巴縣、永壽縣、洋縣、石泉縣、周至縣、武功縣、乾縣、彬縣、長武縣、西安市楊陵區、興平市、西安市碑林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禮泉縣、西安市雁塔區、戶縣、西安市蓮湖區。
甘肅省(32個):禮縣、宕昌縣、清水縣、崇信縣、天水市秦州區、臨潭縣、武山縣、甘谷縣、靈台縣、平涼市崆峒區、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迭部縣、張家川縣、通渭縣、岷縣、漳縣、庄浪縣、渭源縣、涇川縣、華亭縣、靜寧縣、隴西縣、鎮原縣、卓尼縣、定西市安定區、慶陽市西峰區、會寧縣、寧縣、臨洮縣、碌曲縣、康樂縣。
重慶市(10個):合川區、榮昌縣、潼南縣、大足縣、雙橋區、銅梁縣、北碚區、 璧山縣、永川區、梁平縣。
雲南省(3個):綏江縣、水富縣、永善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隆德縣、涇源縣、西吉縣、彭陽縣、固原市原州區。
各地地震造成影響:
四川
震災造成遇難62161人,受傷347401人。
甘肅
死亡365人,受傷10158人,緊急轉移安置179.7萬人。
陝西
死亡113人,受傷1920人。房屋倒塌6.32萬間,危房24.6萬間。
重慶
死亡16人,受傷637人,受災人口213.33萬人。
貴州
死亡1人,受傷15人,多處民房開裂倒塌,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極小。
雲南
死亡1人,受傷51人,楚雄昭通等地部分房屋倒塌。
湖南
死亡1人,長沙房屋震動明顯。
湖北
死亡1人,受傷14人。武漢震感明顯,襄樊、十堰等地受波及。
河南
死亡2人,受傷7人。
[編輯本段]專家詳析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今天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馮梅做客國土資源部門戶網時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
首先,從震級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強。唐山地震國際上公認的是7.6級,汶川地震是8.0級。
其次,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是上盤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十二點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點二秒,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強。
第四,從地震張量的指數上看,唐山地震是2.7級,汶川地震是9.4級,差別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馮梅說,這主要是由於斷層錯動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積大,據稱幾乎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震感。「主要是因為汶川地震錯動時間特別長,比唐山地震還長,這就是為什麼唐山地震雖然死亡人數多,但是實際上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如汶川地震大。」馮梅說,因為汶川災情分布比較廣。
第六,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高級咨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另外,因為四川水比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安美建補充說,汶川地震的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傳得更遠,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發生在中國東部,因為東部地區延遲線比較薄,東部地震波衰減厲害,而四川的延遲線厚,所以地震波衰減慢。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汶川地震造成的影響要比唐山大。
[編輯本段]中外援助
國內社會援助情況
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時為止)總計594.68億元,實際到賬款物總計594.08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268.80億元
捐贈區 國家電網 2.1億元,全國證券期貨行業 1.01億元,榮程鋼鐵 1.1億元,台塑集團 1億元,恆基地產李兆基1億元,中國石油 1.03億元。(均為人民幣)
國際社會援助情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國際社會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達真誠同情和慰問,並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截至2008年7月18日為止,外交部及中國各駐外使領館、團共收到外國政府、團體和個人等捐資17.11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捐資7.70億元人民幣;外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捐資199.25萬元人民幣;外國民間團體、企業、各界人士以及華僑華人、海外留學生和中資機構等捐資9.39億元人民幣。
截至5月17日16時,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的六支境外救援隊伍,已經抵達災區開展救援行動。其中中國香港20人、中國台灣22人、俄羅斯51人的救援隊在綿竹市開展救援。日本兩批60人的專業救援隊在青川、北川開展救援。韓國47人的救援隊、新加坡55人的救援隊在什邡市開展救援。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捐款捐物統計(不含民間團體)
台灣省--20億新台幣援助災區。(約合4.5億人民幣)
香港特區政府--3.5億港元援助。(約合人民幣3.1億元)
澳門特區政府--1.1億人民幣。(包括半官方的澳門基金會的1千萬人民幣)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約合4.3億人民幣)
印度政府--決定向中方提供500萬美元救災物資。(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日本政府--決定提供約5億日元緊急援助。(合人民幣3300萬元)
俄羅斯聯邦政府--已提供四批救災物資,價值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00萬元)
(以下並未按順序排列)
美國--50萬美元現金 (約350萬人民幣)
韓國--100萬美元
英國--100萬英鎊
法國--25萬歐元的抗震救災物資
德國--50萬歐元
波蘭--10萬美元
挪威--2000萬克朗(約合400萬美元)
伊朗--150噸救援物資
阿爾及利亞--100萬美元
蘇丹(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25萬美元
摩洛哥--100萬美元
土耳其--200萬美元
丹麥--75萬丹麥克朗(約合15萬美元),超過100萬丹麥克朗(約合20萬美元)的救災物資
西班牙--100萬歐元加7噸葯品支援
比利時--65萬歐元
希臘--20萬歐元
愛沙尼亞--50萬愛沙尼亞克朗(約合49000美元)
越南--20萬美元現金
新加坡--20萬美元
巴基斯坦--政府向災區捐贈價值100萬美元的救援物資。(約合人民幣700萬元)
莫三比克政府(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向中國政府捐款4萬元人民幣
國際組織援助情況
歐盟--歐盟人道主義援助辦公室決定通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機構向中方提供200萬歐元緊急援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基金會提供30萬美元緊急援助
國際奧委會--國際奧委會捐款100萬美元援助,後又於2008年8月2日與北京奧組委和中國奧委會在北京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800萬美元
[編輯本段]對口支援

❿ 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坐標在哪裡能找到

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隱患坐標在哪裡能找到?就像我說在哪裡也找不到,只有藉助這個科學只是談談能給我找著。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