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發展方向
⑴ 中國地質調查局盡快建精建強要有新思路
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調查隊伍10年沒有建精建強,關鍵是領導思想問題內。首先要以國務院對容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職能定位為依據,統一認識。然後要下決心採取措施抓直屬隊伍建設。可採取多種方式,有條件地收回部分專業隊伍,更重要的是要在現有隊伍的基礎上,採取國內外公開招聘少量骨幹、大量招聘近期大學畢業生的辦法,擴大規模。而六個大區中心,要成為地質調查和研究緊密結合的綜合性隊伍,(逐步)承擔起區內中央財政出資的地勘任務。
⑵ 中國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版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權、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注冊資本:194萬人民幣
⑶ 地質調查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進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是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規模6500人。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近1萬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共有正式職工6516人,離退休人員5706人。在正式職工中從事綜合管理的有1198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96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21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2335人,公共服務機構664人,詳見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機構)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工作性質)
注: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局屬單位綜合統計年報。
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1萬餘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面展開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啟動於1999年,它是在我國領域和管轄海域范圍內,主要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綜合調查評價工作,地質大調查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質大調查按專業性質可分為:「一項計劃,四項工程」,即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地質大調查實施以來,獲取大量豐富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取得一批豐碩的地質調查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新發現礦產地900餘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過去10年全國新增重要礦產資源儲量之和幾乎佔到新中國成立50年總和的一半。在資源消費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扭轉了保有資源儲量消耗大於增長「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保證了資源儲量穩固增長態勢,基本穩定了重要礦產整體對外依存度,為提高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系統開展了多比例尺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為資源勘查、國土整治、城鄉建設、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大調查實施至2009年底,1∶25萬區調(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餘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0.8%。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圓滿完成了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建立了適合我國海洋特點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標准,編制了一批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系列基礎圖件;完成了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取得了油氣資源調查技術方法新突破,發現了一批海洋油氣資源遠景區,為進一步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實施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了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完成了部分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為全面開展我國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11個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完成東部10個省(市)40萬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基本查明西南地區石漠化狀況和地下水資源潛力。在乾旱和地方病高發區、西南岩溶和紅層區開展地下水勘查與供水安全示範,解決了1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完成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等等。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初步建立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陸續開展全國和30個省(區、市)的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完成了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建立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保障了庫區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初步查明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發育規律,建成空中遙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層標的立體監測網路體系。完成11萬多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為礦山恢復治理提供了依據。
(六)拓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撐。啟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土壤碳循環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探索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積極開展汶川、玉樹、舟曲等災區以及環渤海等地區探索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啟動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主動服務區域發展規劃。配合南水北調、三峽庫區治理、青藏鐵路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和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七)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技術方法方面,高光譜、磁法、重力、區域化探掃面以及測試分析等技術不斷創新,深部勘查技術得到發展。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26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跨境成礦帶基礎地質編圖、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成礦規律研究,並在重點成礦區帶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了覆蓋全球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已發布12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別報告,並為國內近300家單位提供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
(九)信息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
我國館藏地質資料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內全國共匯交地質資料52591種。至此,全國各級資料館藏機構共保存地質資料368226種。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數字化率達到54%。構建了三級網路體系,研發了一批專業性和實用性強的應用系統。初步構建了覆蓋全國的地質資料公益性服務體系,推進了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作。地質資料信息為抗震救災、抗旱找水、擴內需、雙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礎地質信息保障服務。開展試點示範,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到底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⑸ 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定位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唐金榮施俊法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英國地質調查局成立於183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它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產生的,19世紀其主要作用是進行系統的地質填圖以尋找礦產資源,並支持當時的工業及農業的發展。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刺激了對原材料的需求,地質調查工作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主要任務是提供更為詳細的地質圖件和負責國家資源信息管理。過去30年,社會情況已發生重大改變,人們更加重視環境、自然資源管理及自然災害問題,大量新技術的應用也使得地質調查的方式、方法和研究內容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英國地質調查局對其使命進行了調整,並發布了新的戰略計劃,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和業務定位。
一、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定位和目標
英國地質調查局是英國國家研究機構,隸屬於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其主要業務工作包括3大塊:核心戰略科學計劃、合作夥伴計劃和委託計劃。其中,核心戰略科學計劃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主業,由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出資,即國家政府科學預算,這決定了英國地質調查局將實施基礎性、公益性的地質調查任務,實現戰略環境知識和數據的獲取、分析和傳輸。
英國地質調查局致力於科學地了解國家的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和災害,從而為提高英國的經濟競爭力、提高服務和政策效率、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供支持。此外,還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遠見的解決方案。主要通過對地學數據、知識和信息的採集、解釋、管理和傳播來達到上述目標。主要的任務有:通過系統的調查、長期的監測、有效的數據管理和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增進對英國大陸及其大陸架的科學了解;為英國及海外的客戶和用戶提供綜合的、客觀的、公正的和最新的地學信息、建議和服務,使其能夠在管理環境和利用資源中做出安全、有效和可持續的選擇;向社會傳播信息,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了解,解釋並說明地球科學對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二、英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結構的調整
20世紀末期,世界各國的地學機構為適應新的形勢變化,紛紛進行機構調整,並制訂其各自的發展戰略計劃。英國地質調查局也進行了多次調整,其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993年,P.J.庫克博士擔任局長後,對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結構作了調整,設立了4個業務調查處和4個協調工作處,由各處處長和局長一起組成局務委員會,統一領導全所工作。1998年,D.A.法爾維博士成為新局長後,加快了改革步伐,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0年,將以前的4個業務調查處(專題圖與陸上調查處,石油地質、地球物理與海區調查處,礦產與地球化學調查處,地下水與岩土工程處)調整為了3個業務部,即環境與災害部、土地與資源部、信息服務與管理部。
圖1英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根據BGS網站2005年6月的資料整理。
2005年,英國地質調查局為了更好地實施其制定的2005~2010年的戰略科學計劃,採用了「矩陣管理方法」,並對其組織結構再次進行調整(見圖1)。調整後的英國地質調查局分為6個部,分別是:業務開發與戰略部,地質與資源部,環境與災害部,信息部,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管理與運行支持部。其中,地質與資源部、環境與災害部和信息部屬於業務部,負責可操作性科學項目(包括橫向相關項目)的管理;業務部所需資源(員工、設備和基礎設施)的配置由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統一管理;業務開發與戰略部和管理與運行支持部是其他部門所必需的交叉性的支持部門。各部部長與局長一起組成局委會統一領導全局工作。與2000年調整的組織結構相比,新組織結構最明顯的變化是將土地與資源部變成地質與資源部,新增加的「可持續土地處」歸屬於環境與災害部,這表明英國地質調查局又重新開始重視地質與資源的調查工作,突出了為環境與災害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撐的能力。各業務部下屬處室的設置均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處室的設置基本上是按照新戰略計劃的科學主題和優先項目的需求設置的。這樣有利於戰略計劃的實施,能確保戰略計劃目標、任務的勝利完成。新的組織結構明顯地增強了地球科學技術與設備部的力量,突出了科學技術的作用。
三、地質調查經費的投入情況
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家科學預算,由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直接撥款,確保英國地質調查局核心戰略計劃的實施;二是其他來源,包括通過競爭得到的受委託項目(主要來自政府部門和行政機構,地方、區域政府及其下屬機構,國際開發機構和私人公司)、資料轉讓費和產品銷售費以及服務費等。
圖2是英國地質調查局1989年以來的經費投入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從1989~1990年度到1999~2000年度之間,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總經費比較平穩,基本在3000萬~3500萬英鎊之間變化。但從1999~2000年度之後,其總經費投入有一個較為明顯增長趨勢,到2003~2004年度,其總經費達到歷年來最高值,為3855萬英鎊。這種增長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時,政府科學預算撥款在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總經費中所佔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從1989~1990年度的28.4%,增長到2003~2004年度的52.32%,說明英國政府正在不斷加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另據2003年歐洲地質調查局論壇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英國政府投入的經費約占總經費的68%(政府科學預算加上政府其他部門的委託經費),佔英國當年GDP的30×10-
圖2英國地質調查局1989年以來的經費情況
四、英國地質調查局未來5年的戰略重點及戰略變化
英國地質調查局在2000年制訂了《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的戰略計劃,經過5年的具體實施之後,再一次作了未來籌劃,於2005年6月發布了新的戰略計劃——《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年)》,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優先研究的領域。
1.未來的戰略重點
2005~2010年的新戰略計劃包括8大科學主題和5個「交叉問題」。
8大科學主題是:①英國大陸的3D地學框架。該主題是新的戰略計劃的核心,也是英國地質調查局主要任務的核心,將為該計劃的其他部分首先確定「人類活動帶」提供背景資料(base-line)。3D地學框架涉及4大部分:地質框架(DiGMapGB和Lithoframe)、地層性質(PropBase)、地球物理背景值(HiRES)、地球化學基準值(G—BASE)。該主題相當於人們通常所指的「三維地質填圖」;②地質—環境信息,將為實現新的計劃、滿足客戶的需求打下基礎。該項科學主題包括4個主要部分:生產全國數字數據集、信息管理、信息傳播、研究和開發有能力的信息技術。特別強調信息資產的長期戰略價值和優先開展滿足國家和用戶需求的資料庫。相當於我國的地質信息化建設;③海岸、大陸架和大陸邊緣的3D表徵。目的是為了支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近海及海岸帶的環境,重點對從海岸帶到水深10米左右的地區和大陸架邊緣的大部分地區進行3D地質填圖和模擬。著重開展以下4項工作:河口及與其相關的沖積層的調查和模擬;從海灘或懸崖後到浪基面的開闊海岸的調查和模擬;從浪基面到陸架外緣的大陸架的調查和模擬;從陸架外緣到深海坡腳的大陸邊緣的調查和模擬。相當於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④可持續的水管理。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是公眾的主要需求,英國地質調查局也把支持地下水管理的調查以及相關的研究工作放在了最優先的地位。該主題的工作重點是探測補水、抽水、氣候變化和極端環境條件對地下水的影響,並設計出使環境、商業和社會損失降到最低的方案。本科學主題包括6項主要活動:國家地下水的調查、評價和監測;防止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地下水和健康;匯水盆地研究;地下水模擬;⑤可持續的土地管理。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表土模型,並與其他單位合作開發英國全國性的系統的表土模型,從而研究預測氣候變化和土地管理預案對表土功能和土壤可持續性的影響。該主題是英國地質調查局新戰略計劃中新增的科學主題,特別提出英國地質調查局要在提高對表土性質和過程及其與固體岩石界面的認識方面的帶頭作用;⑥可持續的、安全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供應。目的是為了使人類過去的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用礦產開發的各個環節,即勘查—開采—閉坑等「全過程」的方法來規劃未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的調查研究過去一直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主要業務,現在英國地質調查局將利用它在能源和礦產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去解決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熱點問題。例如,解決CO2的地質「扣押」問題、建立戰略性3D地質框架、開發儲油構造成像技術、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地質要求和影響、進行深部煤炭資源的開發評價、研究向「氫經濟」轉移的地質要求、研究礦床及其與深部和淺部作用的關系、經濟礦產品的監測和模擬等問題;⑦岩石圈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災害及其影響。目的是減少地面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災害帶來的危險,即給英國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後果,相當於我國地質災害的調查與評價。在物理災害方面,主要是建立國家滑坡及其分布的地質災害資料庫,並按地區系統普及這些資料庫,重點地區包括石灰岩地區、滑坡地區和海岸帶地區;在化學和生物災害方面,將以信息為基礎來評價潛在的有毒的和重要的微量元素、放射性核素和病原體在全國的分布,預測它們過度曝露的危險地區或微量元素缺乏地區。同時,還將繼續開發和應用航空遙感技術,以便進行長期的大面積的調查;⑧地質構造和整個地球過程的監測。英國地質調查局特別注重地震和地磁暴對人類和基礎設施的影響,他們將依託其所管理的地震監測網和地磁觀測台,對英國的地球結構、性質和過程進行調查,研究英國震源機制和查明它們與深部地質的關系,提高地災害的評價技術。同時,應用現代計算通訊技術解釋新的科學問題和應用新的分析方法,為公眾提供發生地震和地磁暴的即時信息。該主題相當於我國地震局承擔的工作。
這8大主題在許多方面相互補充又相互聯系,目的是為解決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政府提出的優先需要解決的5大「交叉問題」作出貢獻。這5大「交叉問題」是:①農村經濟和土地使用問題;②氣候變化問題;③地球生命的維護系統問題;④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安全問題;⑤國際開發問題。例如,在3D地學框架內,近200萬年來的沉積物的高分辨記錄將有助於他們了解過去氣候變化的動力和英國冰蓋的演化。礦產組從事的土地質量和環境風險評價,對幫助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和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新戰略計劃的變化
2005年出台的新戰略計劃與2000年出台的戰略計劃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地球系統科學觀、信息觀、可持續發展觀貫穿於整個戰略計劃的始終。這些觀點代表了當代地質科學與地質調查的發展趨勢,也是傳統地質工作向現代地質工作轉變的體現,說明英國地質調查局正在努力實現向現代地質工作的轉變。英國地質調查局在新戰略計劃中提出的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也都是當前國際地學研究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英國地質調查局近年來的戰略轉變及其發展方向,我們將英國地質調查局先後於2000年和2005年出台的戰略計劃所研究內容進行了對比(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新戰略計劃中的最重要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調查將由進行2D調查逐步變為提供3D地質信息,更多地重視對近地表的人類活動帶的研究。
(2)把「可持續水管理」主題放在優先地位。採用地球系統科學的方法研究補水、抽水、氣候變化和極端環境事件對地下水的影響,並致力於設計使環境、商業和社會損失降到最小的策略。
(3)新增加了「可持續的土地管理」主題。該主題是為了滿足英國最近出台的政策精神和歐洲的相關法規規定的需求而設立的,將通過收集、解釋和開發整個表土層的知識,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數字表土模型,為政府科學合理地制定規章制度提供表土信息。
(4)增加了對礦產資源和能量的勘探、開發的支持力度。2000年的戰略計劃側重於礦產資源對環境的影響,2005年的戰略計劃將礦產資源的重要性與能源資源提到了同一高度,加大了對地球深部成礦規律研究以及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勘探、開發研究。此外,由於英國國內資源短缺,英國地質調查局在海外開展的大量國際開發活動,為英國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的供應提供保障。海外成礦規律的研究、資源評價和礦產開發及廢礦處理一直是英國地質調查局可持續能源和礦產活動的一部分。
(5)通過聯合研究,包括與博士、博士後的研究班合作,提高英國地質調查局與大學以及其研究夥伴的合作關系。
(6)為從野外數據採集到最後結果輸出設計了最好的數字工作流程。
(7)增加了對電子和網路傳輸系統的應用。
(8)提出了5個「交叉問題」,涉及的是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規定的具體優先科學項目,對完成政府的目標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並首次提出為農村經濟、土地使用和土地質量管理戰略、環境風險評價及地方的、區域的、全國的發展計劃提供技術支持。
表12005年與2000年的戰略計劃對比表
續表
註:2000年出台的戰略計劃包括4大科學主題,為了便於對比,我們將其按研究內容進行了拆分,「()」是其所屬的科學主題;有些研究內容屬於交叉性的,只是將其進行大致的分類。
作者簡介
[1]唐金榮,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2]施俊法,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情報室主任,研究員。
⑹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機構定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家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國家地質調查與地質工作綜合支撐研究與信息服務機構。未來十年的方向是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參謀部、全國地質資料中心與地學信息服務中心。

⑺ 有了解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嗎
地質雲是一個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支撐國家戰略、專服務經濟社屬會發展為目標,旨在實現地質調查基礎設施資源、數據資源、業務應用和服務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據了解,當前,地質雲建設正按計劃穩步推進。中國地質調查局正積極開展試點與示範,包括雲計算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的應用試點、大數據技術在智能地質調查中的應用示範、地學高性能計算實驗等。
⑻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工資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18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⑼ 新時期地質工作概念及發展方向
安翠娟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新時期地質工作提出的背景
早在199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就曾提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
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為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質工作新的管理體制,在鞏固多年來地質工作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實施了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1999]37號),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同年,為了加強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公益性社會服務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前期調查工作,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地質工作。
2002年溫家寶總理曾在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8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中指出,伴隨新世紀的到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地質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現新的戰略性轉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質工作體制。要實現傳統地質工作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地質工作轉變,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05年國務院委託國土資源部牽頭起草《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並將在近期發布實施。《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是指導我國新時期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建設的重要決定。它的出台將對推進我國地質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地勘單位的改革、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良性互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新時期地質工作相關概念辨析
1.大地質觀
「大地質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以往的地質工作領域狹窄,偏重勘探礦產資源,專門為礦產資源的開發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相應地也帶來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問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地質工作在觀念上要作相應的轉變。
新時期的地質工作是一種「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保障並重的多目標、多功能的地質工作」。地質工作不僅要提供資源,更要將與地質相關的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工程地質、城市地質等都視為工作內容。「大地質觀」體現在不斷拓展工作領域、不斷增加工作容量、不斷更新技術手段,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城市化發展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增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服務。
目前,在北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已樹立全面面向社會服務的工作觀念,努力拓寬地質工作領域,以城市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海洋地質為主線,為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生態旅遊、海洋資源管理與海岸帶管理等服務。
2.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
地質勘查工作從經濟意義上可劃分為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兩類。1999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對地勘隊伍進行屬地化管理。在國辦發[1999]37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要分開,對商業性地質工作國家不再下達計劃,地勘費基數中用於地質勘查的,由地勘單位自主經營,接受市場調節。
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核心是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相關基礎地質資料;地質成果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向社會無償提供,屬於非營利性質。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公益性地質工作相對應,以營利為目的,為出資人服務;地質成果具有獨占性,不能無償提供,屬於營利性質。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出資主體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為全社會服務,屬於公共產品,通常是由政府公共財政出資,不排除社會各界捐贈;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通常是由企業出資。二是成本的補償機制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通過財政不斷核銷與撥付加以補償;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通過列入服務對象的成本加以補償。三是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是由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財政可能加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是由市場配置,即在一定時間內,需要投入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人、財、物由市場決定,政府又是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加以調節與影響。
3.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
區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首先應當合理劃分國家與地方兩個層次的地質工作。國家地質工作包括:全國性基礎地質調查、綜合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區域海洋地質調查、全國礦產資源評價、國家掌握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具有全國性戰略意義的重點礦區的後續資源調查等。地方地質工作包括: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期調查評價、地區性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農業地質和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下水監測網路建設、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山區丘陵區石灰岩地區地質災害普查、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體系建設,為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及城市規劃服務等的地質勘查工作。
兩個層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有所不同,特別是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會有所側重。如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主要承擔中央與地方財政出資的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業務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益性服務。精乾的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包括各省(區、市)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地質資料館等事業單位。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對應的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則側重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的、公益性的地質調查、勘查等工作。
4.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
戰略性礦產資源是指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穩定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對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有著重要影響和制約作用,和平時期能夠穩定、持續供應,並保持適度儲備,能夠應對國內外突發事件的礦產資源。戰略性礦產資源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不同歷史時期,戰略性礦產資源具體礦種的確定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以及礦業市場供需關系的改變而改變。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則是指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及礦產資源供需關系,圍繞戰略性礦種開展的勘查活動,其根本宗旨是維系國家經濟安全,提高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服務。
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項:①通過國家持續投入的調查評價工作,查明全國主要成礦區帶大宗、支柱性礦產的資源潛力及其可供性,獲取相對可靠的實際數據,摸清資源家底;加強資源市場供需形勢分析、資源政策與資源戰略研究,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為社會或企業提供資源信息服務,培養公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等;②開展重點成礦區帶重點礦種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工作,提交新發現礦產地和新增資源量,形成一批具有國家意義的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和資源儲備基地;③開展境外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④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是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根本任務。
三、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第一屆中國探礦者年會上指出,地質工作應該與時俱進,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實現戰略性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從傳統地質工作轉向現代地質工作,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並重的地質工作,從主要依靠國內「一種資源、一個市場」轉向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勘工作體制,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要堅持以上幾個轉向,進一步滿足以下幾點需求。
1.基本滿足工業化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發展時期,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地質工作要加大科技含量,地勘單位要加快改革,以滿足重化工業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2.基本滿足城鎮化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城市地質工作要在城市地質基礎理論、城市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城市環境地質評價、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為城市建設提供地質保障,滿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基本滿足生態建設及恢復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在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地質工作要從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恢復出發,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
4.基本滿足防災減災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我國地質災害具有頻發性和突發性強的特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重大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預報、綜合防治、減災救災等成為地質工作重要的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方克定.不同時空條件的地質工作與經濟發展需求.地質通報,2003,22:11~12.
[2]王瑞江.當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幾個問題.地質通報,2004,11(23).
[3]蔣承菘.試論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資源·產業,2003,5(5).
[4]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關於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358號),2003,9.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2003,9.
[6]潘文燦.讓規劃意識深入人心.中國黃石國土資源局網站,2004,6.
[7]新時期地質工作的重大決策——地質大調查五年綜述(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網站,2003,4.
[8]王瑞江.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基本內涵.國土資源新聞網,2005,1.
[9]張長森.在河南省地調院2004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網站,2004,3.
作者簡介
安翠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⑽ 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發展情況綜述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發展歷程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充分肯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原地礦部在多年改革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隊伍要劃分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兩部分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1994年8月,朱鎔基同志批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明確了地質工作的改革方向。根據朱鎔基同志的批示,地礦部門著手籌備組建「野戰軍」,提出按照「精幹高效、裝備精良、專業全面、水平一流、走向國際」的目標組建地質調查機構,在對直屬隊伍改革、調整、分流的基礎上,開始組建地質調查機構業務中心。
1999年4月,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新體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方案明確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勘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同時,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原中央管理的有關工業部門地勘隊伍進行重組為企業集團或進入企業集團公司。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等6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二、隊伍現狀
按照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關於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要求,經過幾年的建設,隊伍框架體系已經建立,運行機制初步確立。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單位根據任務、性質不同可分為以下6類:
(1)中國地質調查局局機關。它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管理機構。新的「三定方案」明確的主要職能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統一管理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對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承擔的國家地質調查工作實行項目聯系、業務指導。
(2)區域地調機構。包括沈陽、天津、南京、宜昌、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地調中心,主要負責大區范圍內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管理,大區地質調查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與服務,目前主要承擔大區綜合性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3)專業地調機構。包括廣州海洋地質局、青島海洋地質所、航遙中心、方法所等單位,主要承擔全國性、專業性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
(4)科技創新機構。包括地科院所屬的地質所、礦產資源所、地力所、水文所、岩溶所、物化探所、測試中心等7家非營利研究所,他們既承擔國家科技創新任務,又承擔地質調查專業領域的全國性、跨區性和專題性調查研究任務。
(5)公共服務機構。包括局發展研究中心(含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環境監測院、圖書館等單位,主要任務是向社會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
(6)技術支撐機構。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成都所、鄭州所、勘探所、探礦工藝所和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等5個單位,改革的目標是轉為科技型企業,主要從事地質調查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國家地質工作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到2007年底,現有在職人員6651人(具體見表3-1),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132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65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46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1590人,技術支撐機構759人,公共服務機構659人。現有離退休人員人5548人。基本形成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機構框架。
表3-1 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基本情況匯總表
續表
三、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地質工作的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要求還不適應。商業性地質市場體系還處在培養的初期階段,礦業權市場相當不完善;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場主體尚未建立,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局面沒有形成,市場主體缺乏競爭力。目前,由中央、省級和行業地質調查隊伍三部分組成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全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體制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總體上看,這支隊伍離「精兵加現代化」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國家公益性隊伍要成為地質調查的骨幹力量任重道遠;地方公益性隊伍還遠未建強做實。從地質調查工作實施的情況看,無論是中央公益性隊伍還是地方公益性隊伍,都存在規模過小,專業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過剩與人才缺乏的矛盾共存的問題。
由於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是在絕大多數地勘單位屬地化後開始組建的,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管理的單位大多為科研機構,存在業務結構不合理、基礎薄弱等問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改組改造,地質調查能力有所提高,但還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公益性地質隊伍規模偏小。二是隊伍結構不合理。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主要是由原地質礦產部研究機構轉變而來,雖然經過幾年的建設,但隊伍結構仍然不合理:野外一線工作能力不強;專業結構不完善,缺少油氣資源調查評價隊伍;組織機構和布局不合理,職責重復交叉嚴重;餘缺並存。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從事方法技術研究人員比例較大,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和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小;後勤服務和經營開發人員比重較大,技術人員比重較小。三是人員經費嚴重不足。中國地質調查局及直屬單位人員經費預算缺口較大。四是社會保障問題突出。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離退休、退職人員數占的比重較大。在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沒有建立的情況下,離退休、退職人員經費和醫療費不足等問題突出,隊伍負擔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