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Ⅰ 樹木年輪與地震年代測定有何關系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面對著蒼勁挺拔的樹木,我們知道可以通過樹木橫截面上的同心圓也就是年輪判斷它的年齡,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樹木的年輪竟然和地震年代的測定有關樹木年輪生長的寬窄與氣溫、降雨量等因素緊密相關。這就是說,氣溫適宜,雨量充沛,樹木生長就快,年輪就寬;反之樹木生長就慢,年輪就窄。在局部地區生長的樹木,若受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因素影響時,樹木的年輪寬度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人們根據樹木的年輪來確定古地震發生的年代。這對於研究地震的活動規律,進行預測預報地震等地質災害,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進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有一種「最大樹齡法」可以根據樹木的年輪來確定古地震發生的年代。生長在古地震斷裂面上的樹木,是在古地震斷裂形成之後才開始生長發育起來的樹木,而這種樹木的最大樹齡就相當於古地震發生的年代。也可以通過以下數學公式來推算古地震發生的大致年代:J=S/2πP。其中,J表示古地震形成距離現在的年數,P為被測樹木年輪年平均生長寬度,S為被測樹木最大直徑的樹干基部的周長。
例如,1982年,從我國西藏當雄北一帶古地震斷裂面上生長的香柏樹中,取出其中的一棵,測得它的P=0.22毫米,S=80厘米,則可算得J=S/2πP=800/2×3.14×0.22=579(年)。據這個地區的史料的記載,在1411年前後確實發生過8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兩者相當吻合。
利用樹木年輪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確定古地震發生年代,還可以確定幾十年、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氣候變遷。這種方法比運用其他方法簡便、經濟、可靠。可以說,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將從樹木年輪中開發出更多的科學信息。
Ⅱ 如何把握"樹木"與"森林"的關系
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要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不放鬆。
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考校紀檢幹部對政策和策略的把握能力。
能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把握住重點,關繫到紀律檢查機關能否完成中央交給的目標任務。
「樹木與森林」看似抽象,其實內容非常具體。
把發現的問題線索放到全局范圍中,作出綜合分析、判斷,從個別中發現一般,從一般中找出重點,這樣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
紀律審查工作服務於遏制腐敗蔓延勢頭這個目標,就要深入了解所聯系的地區、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整體狀況,結合反映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用從嚴治黨的尺子來衡量「樹木」和「森林」,有點有面、點面結合,把查辦腐敗案件與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大局結合起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堅決把隱藏其中的「爛樹」連根拔掉,防止病毒蔓延。
對於問題嚴重的腐敗分子,一打就要起到警示效果。
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認識「樹木與森林」的關系,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向。
要抓住監督執紀問責的要害和關鍵。
班子問題最重要,不管是哪個地區還是部門,都要先分析掌握班子情況。
而在一個班子中,一把手尤為重要,決定著一個地方或部門的政治生態,必須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這樣才能以點帶面,促進「兩個責任」的具體化和深化。
對問題嚴重的一把手,哪怕是難辦也要先辦。
只有把一把手看住了,把領導班子建設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一個地方和部門的風氣才能正起來。
同時還要掌握好後備幹部、即將進入黨政領導班子的幹部情況,不能出現「帶病提拔、邊腐邊升」。
要保證黨的事業一茬一茬、永續發展。
只有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督,震懾作用才會更大。
在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重要階段,紀律檢查機關要透徹分析「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治「病樹」、拔「爛樹」、護「森林」,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Ⅲ 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地質環境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堅硬殼層,即岩石圈。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岩石在太陽能作用下的風化過程,使固結的物質解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參加到地質循環以至星際物質大循環中去。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者沒什麼特別的關系吧,就是不好的地質環境易發生地質災害。
Ⅳ 觀賞樹木與自然環境關系是怎麼樣的
自然界的各種樹木由於系統發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特性,回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答及地形等環境因子的要求都不一樣,對大氣污染的抗性也不同。在樹種的選擇與配置上要適地適樹,最好多採用鄉土樹種,使樹木健康成長,充分發揮其自然面貌與典型之美;同時要注意種間關系,建立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充分發揮樹木改善氣候的功能和衛生防護功能。
觀賞樹木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和適應能力稱之為觀賞樹木的生態學特性。凡是對它們的生長發育有影響的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大致上包括氣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四個方面。而每個因素中又包括不少內容,如氣候因素中包括溫度、光、風、大氣組成等,土壤因素中包括水、酸鹼度(pH)、土壤養分等。現就一些主要因子分述如下:
Ⅳ 保護樹木對生態環境有什麼關系
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類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Ⅵ 英語作文樹木與沙塵暴之間的關系
Nowadays sandstorm becomes such a serious problem. It pollutes the air and disturbs the daily lives of people.
I think we should solve this 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 My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 for one thing, more funds ought to be put into trees planting and forest protection so as to keep more water resources withi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For another, governments of all countries should found some law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veryone know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earth, lf we go on destroying her, it won』 be fit for us to live in any longer. Now it』s time for us to love her, take good care of her and cure her.
Ⅶ 樹木與土地的關系 100字
春天到抄了,天氣漸漸暖和了襲,小草不知不覺地探出頭來,早開的小花兒張開笑臉,樹木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新妝。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去附近的公園植樹。老師把我和小明分成一組。我扛起鐵鍬,小明扛起樹苗,我們找到一片空地開始植樹。小明拿起鐵鍬挖了一個大大的坑,鬆了鬆土,我把小樹扶正,讓它長的直直的,小明給小樹培土。我們幹得熱火朝天,一會兒就種好了。小明又拎來一桶水,給小樹澆水,小樹大口大口地喝著,好像在說:「謝謝你們,我長大以後一定會為人類做貢獻。」我看著小樹,心想:長大以後,我再來看這棵樹,它一定會變成蒼天大樹,那時我一定非常開心。
通過這次植樹活動,我知道了要愛護花草樹木,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麗,更加綠色環保。
Ⅷ 樹木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影響變化
樹木的生長和立地環境密切相關並受多種氣候因子的影響.樹木年輪寬度的增加與溫度、降水、太陽輻射、CO2濃度等氣候因子有著復雜的相關關系.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溫度是限制樹木生長的重要氣候因子.生長季開始時最低溫度的升高有利於延長生長季,與年輪寬度正相關;但是當生長季溫度過高時,即使降水非常充裕,當年也只能形成窄年輪.生長季的溫度過高則會加快土壤蒸發失水量並提高蒸汽壓差,使土壤水分不足而不利於樹木生長,因而生長季的高溫多表現為與年輪寬度的負相關.生長期內降水量與樹木的徑向生長也成正相關,但當生長季的降水量充足或過多時,降水對樹木徑向生長不相關或負相關.受溫度和降水共同調控的土壤濕度是樹木徑向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良好的水分狀況對樹木生長起決定性作用.某一地區的太陽輻射能量高常會導致高溫少雨,故高強度的太陽輻射使表土的濕度降低而不利於樹木的徑向生長.而在受季風影響的地區,樹木年輪寬度的增加與當年雨季的氣候變化關系不大.當年季風到來之前的氣候(溫度和降水)是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有關CO2濃度的升高對樹木生長的影響,研究的結果很不一致.一些溫室實驗及田間控制實驗證明,CO2濃度的升高能對短命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和植物幼苗產生「施肥效應」,並有利於其生長;還有些研究證明CO2濃度的升高能使高海拔地帶的樹木年輪寬度增加;但也有些研究認為CO2濃度的升高對生長在自然條件下的自然植被影響不大.近年來,有關樹木徑向生長和氣候變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這些研究在幫助人們了解和研究古氣候變化對森林植被的影響,以及預測未來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綜述了氣候變化對樹木年輪寬度影響的研究進展和應用,並概述了研究方法和發展前景,希望能加快和拓寬這一領域的發展.
Ⅸ 樹木與降水的關系
朋友,這里我來介紹下,希望對你幫助!
降水與樹木
如果溫度條件可以滿足樹木生長的需要,那麼樹木究竟能否生長,以及長成什麼樣子,就要看降水量的多少了。下面舉幾個例子。
第一,世界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乾旱地區,都是由於水分的極度缺乏以至不能生長樹木及草類而成為荒漠的。
第二,在熱帶地區,一年只有一個雨季(夏季),如果雨季中雨量較少,例如非洲年雨量500~1000毫米的地區,是一種稀樹草原景觀(薩瓦納)。草原上稀稀拉拉地分布著一些較矮的喬木,一般具有傘狀樹冠,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猴麵包樹了。這種樹樹干粗壯,疏鬆的肉質樹干內儲存著大量水分。果實常重達數斤,澱粉質果肉可供食用,因此才有「猴麵包」之稱。
第三,大約30°~40°左右緯度的大陸西岸,是一種地中海氣候。這里冬季尚較溫暖,樹木照樣生長。降水對樹木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降水和熱量季節匹配不當。地中海氣候的雨季在冬,夏季反是乾季。樹木為了度過乾旱的長夏,因而森林不密,樹木不高,樹葉堅硬呈革質,有的常有許多茸毛,沒有光澤,稱為硬葉常綠林。橄欖是地中海氣候最重要的經濟林木。
第四,海拔較高、范圍較大的山區,其各處的植被景觀可以相差很大。這主要是由於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引起降水量巨大差異所造成的。降水量一般隨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在最典型的情況下,可以發生山麓荒漠而高山上有森林的奇跡,例如我國天山北坡、祁連山北坡等就有這種情況出現。迎風坡雨量常比背風坡多得多,因而山區迎背風坡植被景觀也可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位於熱帶季風區中的柬埔寨西南部,面迎西南季風的豆蔻山脈西南坡年雨量可以多達3000毫米以上,最多雨的卜哥山甚至可以超過5000毫米,因而西南坡上均為熱帶雨林景觀,樹木分層,林中藤本和攀援植物極多;但是背風東北坡(包括首都金邊地區)由於地形影響,年雨量大為減少,僅有1000~2000毫米,因此林相稀疏,樹種單一,而且到了旱季後期,植物為了自我保護,減少高溫下的巨大蒸發,竟然掉光了一身樹葉(即樹木不是冬季而是春季落葉),可是它仍然是喬木!在我國西雙版納,我也曾看到冬春乾季中橡膠林內葉落滿地、枝上樹葉稀疏的情況。當背風坡降水量減少到臨界值以下時,植被景觀也可發生質變。例如我國大興安嶺東坡,面迎太平笊俠吹畝
Ⅹ 如何處理「樹木」與「森林」關系
從個別中發現一般,從一般中找出重點、不能腐,把握住重點,哪怕是難辦也要先辦。
只有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督,促進「兩個責任」的具體化和深化、拔「爛樹」。
紀律審查工作服務於遏制腐敗蔓延勢頭這個目標,防止病毒蔓延。
對於問題嚴重的腐敗分子,一打就要起到警示效果。
對問題嚴重的一把手,逐步形成不敢腐,作出綜合分析、判斷,關繫到紀律檢查機關能否完成中央交給的目標任務。
「樹木與森林」看似抽象,其實內容非常具體、護「森林」,把查辦腐敗案件與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大局結合起來,既見「樹木」。
把發現的問題線索放到全局范圍中。
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認識「樹木與森林」的關系,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向。
要抓住監督執紀問責的要害和關鍵。
班子問題最重要,不管是哪個地區還是部門,都要先分析掌握班子情況。
而在一個班子中,一把手尤為重要,決定著一個地方或部門的政治生態,必須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這樣才能以點帶面,震懾作用才會更大。
在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重要階段,治「病樹」,紀律檢查機關要透徹分析「樹木與森林」的關系,這樣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把領導班子建設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一個地方和部門的風氣才能正起來。
同時還要掌握好後備幹部、即將進入黨政領導班子的幹部情況,不能出現「帶病提拔、邊腐邊升」。
要保證黨的事業一茬一茬、永續發展。
只有把一把手看住了,就要深入了解所聯系的地區、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整體狀況,結合反映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用從嚴治黨的尺子來衡量「樹木」和「森林」,又見「森林」,堅決把隱藏其中的「爛樹」連根拔掉,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要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不放鬆。
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考校紀檢幹部對政策和策略的把握能力。
能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