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吳畫化
A. 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學院的博士生導師
岩土復工程與工程地質系:唐制輝明、殷坤龍、項偉、晏鄂川、余宏明、李雲安
土木工程系:徐光黎、陳建平、吳立、周傳波
勘察與基礎工程系:楊凱華、鄢泰寧、烏效鳴 、蔣國盛、姚愛國、段隆臣、馬保松、徐光黎
安全工程系:趙雲勝、陸愈實
B.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屬於什麼街道
屬於關復山街道,關山街的制轄區內包含了魯磨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關山街轄區主要道路7條,分別為:珞瑜路、雄楚大道、南湖南路、魯磨路、關山大道、民族大道、光谷大道,道路總長度11.4公里。
轄區企業科研院所雲集。有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和武漢紡織大學等十幾所高等院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9個;有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七一七研究所和核動力運行研究所(國家光電實驗室)等十多家科研院所。
C.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周年校慶總結
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北京市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共同努力下,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行了隆重、熱烈、簡朴、務實的6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通過舉辦慶祝活動,回顧了60年辦學歷程,總結了60年成功的辦學經驗,展示60年發展的巨大辦學成就,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加大了與海內外各界的合作力度,增進了海內外校友的聯誼和交流,增強了全校師生員工的凝聚力,激發了全體校友的自豪感,提高了學校的社會聲譽,實現了通過回顧發展歷程、總結辦學經驗、展示建設成就、擴大社會影響、加深對外合作、增進校友聯誼的預期效果,進一步增強了全校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進一步增強了將學校發展建設推向新的更高水平的信心和決心,為學校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下面就60周年校慶工作進行總結。
一、精心組織籌備工作
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校慶工作,以系統總結建校60年來的光輝歷程和辦學經驗,團結和凝聚各方力量扎實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向海內外校友和社會各界充分展示60年辦學成就,為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為目標,認真籌備、精心部署、有序推進校慶各項工作。根據校慶籌備內容多、任務重、周期長、涉及面廣的特點,提早動手,將做好校慶工作列為學校「十二五」期間的重要工作和2011、2012年度的重點工作任務,圍繞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節奏進行戰略部署。2011年3月,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60周年校慶領導機構。相關工作隨即展開。經過廣泛調研和縝密醞釀,我校60周年校慶主要工作目標和基本工作思路初步形成。學校於2011年10月召開60周年校慶動員大會,明確了要通過舉辦校慶活動全面回顧歷史,促進學校科學謀劃未來、匯聚各級力量、實現科學發展的總任務;提出了精心謀劃、統籌安排,廣泛發動、積極參與,分工負責、團結協作,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的總要求和以一流的工作狀態,一流的工作業績,把60周年校慶辦成凝心聚智、促進發展的盛會的總目標。自籌備工作啟動起,黨委常委會、校務會議多次研究校慶工作。印發了《關於調整成立60周年校慶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中地大京黨發〔2011〕79號)。校慶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校慶工作,研究和決定校慶60周年重大項目、重要事項,黨委書記、校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印發了《關於成立60周年校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決定》(中地大京黨發〔2011〕80號)和《關於印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分組及職責方案>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1〕77號),校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校慶工作機構,設立綜合協調組、文秘接待組、宣傳推廣組、捐贈籌資組、校友聯絡組、學術交流組、文體活動組、後勤保障組、學院活動組9個專門工作組負責各項相關具體工作。各工作組由相應校領導負責,設有組長、副組長和成員單位,切實做到了工作到組、任務到人,要求明確、責任清晰。各工作組各自任務安排,組織工作推進會,工作推進會由各組負責校領導主持,結合各階段實際,調整完善方案、優化經費使用、科學安排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標,大力推進落實;根據工作需要,組織召開工作組組長會議,會議重點是加強組際協作,打好交叉配合,避免任務重疊和責任真空,實現大兵團協同作戰的效益最大化;為實現辦好全員校慶的目標,召開各界座談會6次,先後組織離退休校領導代表、院士代表、離退休職工代表、學生代表,以及各教學單位黨政負責人、職能部門負責人、科研單位及教輔單位負責人座談,通過舉辦座談會,深入開展動員、積極擴大宣傳、廣泛聽取建議。2012年暑期前夕,校慶籌備工作進入沖刺階段,學校專門就校慶工作召開領導幹部會議,明確辦好慶祝大會、加強校友服務、確保學術活動質量、提升文化建設內涵、加強宣傳報道策劃、健全籌資工作機制、重視學院校慶活動等具體任務。提出按照學校統一部署,確保校慶籌備工作落實的要求。學校主要領導7次主持召開校慶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把握工作全局,聽取重點匯報,研究重要事項,做出科學決策。自籌備工作啟動,學校先後下發13項專門文件,布置校慶相關工作。編印工作簡報45期,向全校動態通報重點工作進展。
二、扎實做好重點工作
60周年校慶活動按照「隆重、熱烈、簡朴、務實」的原則,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一貫要求和「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為順利開展60周年校慶相關工作定下了總的基調,為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順利推進奠定了重要基礎。籌備工作全面啟動後,學校印發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慶工作方案》,明確了學校60周年校慶工作的指導思想、組織機構,啟動、籌備、慶典、總結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工作要求。為進一步突出重點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凝練出涉及綜合協調、文秘接待、宣傳推廣、捐贈籌資、校友聯絡、學術交流、文體活動、後勤保障、學院活動等9方面40項重點工作。印發了《關於印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的通知》(中地大校慶發〔2012〕2號)。在摺子工程40項工作中,校慶大會、文藝晚會、地學人才培養論壇3項被列為校慶三大核心慶祝活動,所有相關工作均圍繞包括以三大核心慶祝活動為主要內容的40項摺子工程開展。
校慶大會是60周年校慶工作最重要的一項。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劉延東、陳至立等中央領導同志為大會發來賀信或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的關懷。校友溫家寶同志在為母校題寫校名後,校慶期間又致信並贈詩作表達愛校深情。白立忱、顧秀蓮、朱訓、徐紹史、杜玉波、洪峰等中央、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北京市領導出席校慶大會,對學校發展寄予了新的更高的期望。為辦好校慶大會,學校將其列為校慶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工作,深入研究、認真謀劃,以摺子工程專項任務的形式,統籌匯報、邀請、走訪、組織、接待、宣傳、安保各項工作。學校主要領導拜訪了朱訓、徐紹史、徐德明、汪民、孫金龍、吳前進、花建慧、吳天君等領導和校友,向有關領導做了匯報,並發出邀請。學校組織班子精心准備校慶大會報告等重要文稿。認真安排來賓食、宿、交通接待和志願者服務等,舉辦招待宴會和答謝宴會。為來賓和校友精心准備了校慶紀念品。
文藝晚會是校慶期間,排演時間最長、與會人數最多的活動。晚會籌辦堅持隆重、簡朴的原則,力求特色鮮明、凝聚人心。經過4個月的努力,學校專門團隊與專業人士組成導演組潛心研究、反復推敲,形成了周密的策劃方案,並「量身定製」創作出整套節目,經過3個月的精心排練,最終創作出了主題鮮明、特色濃郁的60周年校慶文藝晚會。350名師生員工和專業演員參加演出,晚會志願者和工作人員等現場演職人員總數超過1000人。為滿足廣大師生的觀看需求,學校有線電視網和綜合教學樓多媒體教室進行了同步直播,場內外近萬名師生同步觀看。師生員工和著名藝術家同台演出,取得良好的反響。
「地學人才培養論壇」與校慶大會、校慶文藝晚會同為我校60周年核心慶典活動之一,是以地學人才培養為主題的高層次學術活動。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以及地勘企業的專家與我校專家和師生,以慶祝校慶為契機,圍繞能源資源危機、預測和應對全球變化的基礎理論創新、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前沿問題展開,探討了如何提高地質教育質量,培養優秀地學人才,服務行業發展和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創建學科創新團隊,建設一流地學特色高校等問題。
為了確保三大核心慶祝活動和其他重要活動的舉行,學校制定了詳盡的會場設計方案、貴賓嘉賓和觀眾入場方案,會場內來賓接待引導方案和志願者培訓,現場安保、音響、燈光、電力、醫療等保障環節到位。由相關校領導負責,抽調專門力量組建了校慶大會、校慶文藝晚會、地學人才培養論壇活動指揮部,各項活動均制定了嚴密的預應急案,會場內外安保力量落實到位。校慶大會和文藝晚會實現了視頻信號實時傳輸,會場內外同步直播,實現更為廣泛的傳播效果。
三、取得積極社會反響
為了辦好60周年校慶活動,校黨委、校行政在籌備工作啟動初期,廣泛發動、凝聚智慧,確定了「地學搖籃甲子華章」的校慶主題,以准確凝練、富有深意、朗朗上口的語句,將60周年校慶活動的主旨迅速推廣;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教育報》、《中國國土資源報》等中央媒體發布校慶公告,並及時開通校慶網站和校慶官方微博,有效地佔據輿論制高點。《人民日報》等10餘家新聞媒體記者出席了慶典大會,並陸續刊發報道,中國政府網等網路媒體轉載報道。新華社等多家中央記者采訪報道了地學人才培養論壇,《光明日報》等媒體為60周年校慶刊發專網、專刊、專稿。
校史館新館在校慶前期完成了第一階段建設任務,投入試展。聚集校內外力量,攝制了濃縮學校60年發展校慶宣傳片。製作了展現學校歷史影像與現實風貌的校慶畫冊。把握校慶契機,發起設立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市民政局批準的非公募基金會——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為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開辟了新的更為有效規范的籌資渠道。學校組織收集校友信息、編制校友通訊錄,制定實施了全面走訪校友、友好合作單位的計劃,舉辦了多場優秀校友事跡系列報告會,校友工作進一步加強。學校主要領導帶隊向上級部門和有關領導匯報工作,同時走訪了重點合作單位和重點校友,取得了重要成果。校慶期間,到賬資金捐贈140餘筆,總額超過1000萬元,接受實物捐贈124筆。
四、校園面貌明顯改善
經廣泛徵集、嚴格遴選,設計出以60周年元素和學校代表性建築圖案結合的校慶標識,其精巧的構思和鮮明的特色迅速深入人心,以校徽、校訓、校慶標志為核心,制定實施校慶氛圍營造整體方案。校門、相關樓梯、各活動會場、各類證件及各種裝飾統一布置、裝飾。切實達到了簡朴不失隆重,熱烈更要務實的預期效果,營造出富有特色的整體氛圍。
校慶籌備階段,學校安排專項資金加大了校園環境整治力度,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等校園環境建設。校慶籌備工作啟動後,加快推進地下停車場建設、路燈更新改造工程、蒸氣管線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全面實施了校園主路改造鋪設瀝青工程。在校慶主要活動場館和學校標志性建築周邊實施了整體綠化工程。完成了學校綠地景觀建設工程。實施了學校整體花壇擺放工程。大力加強校容校貌改造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堅持尊重史實、展示風貌的工作原則,聘請專業機構,設計並重新塑造完成李四光、何長工、劉型、高元貴4位學校建設的卓越領導者石像和「地質工作者」石像。完成溫家寶同志手書「搖籃」題詞的泰山石景觀石刻和學校「奠基石」景觀工程。學校大力整頓交通秩序,重點加強技防建設,深入開展了消防檢查工作。校園環境井然有序,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五、各類活動豐富多彩
作為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慶大會前30天,學校組織了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邀請朱訓、孟憲來等老領導和市教委負責同志,以及中國地質大學組建時期的學校老領導,共話中國地質大學組建以來的建設成就。
校慶籌備及慶典期間,學校舉辦了地學名家及重大地學問題、地學發展、地學人才培養、「資源綜合利用與新材料」、中外地學交流等6個系列38場學術報告及座談會和研討會。學術活動全程音頻視頻錄制並在校園網相關欄目在線播放,進一步擴大了學術價值。
校慶期間舉辦了「十五」以來辦學成就展,集中展示了學校「十五」以來,頂層設計、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合作交流、黨的建設、辦學條件等8個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國地質大學京漢兩校聯合舉行了攀登珠穆朗瑪峰活動。校領導和師生迎送登山隊員出征和凱旋,並2次帶隊赴珠峰大本營指導登峰工作,看望隊員。
積極組織迎校慶書畫攝影作品徵集活動,集中組織了「青春無悔」主題繪畫創作活動。邀請校內專家對報名作品做了認真評選,以評選出的100幅優秀書畫攝影作品為主要內容,舉辦了「沉積六秩,構造八維」主題書畫攝影展。
校慶期間,學校制定了周密的志願者工作方案,經過嚴格考核,選拔出1500名校慶志願者,經過崗前專業技能培訓,輸送到校慶工作接待、會務、引導、文秘、禮儀、講解、公共、機動等8類工作崗位中。志願者顧全大局、堅守崗位,承擔了大量繁重具體的工作,工作時長超過16000小時,以優良的服務和素質向來賓和校友展示了地大學子的良好形象,為全校學生樹立了榜樣。
校慶活動結束後,及時對在校慶期間發來賀信賀電的單位和領導,以及捐贈單位及個人,以書面形式答謝,表達對海內外各界和校友大力支持學校的感激之情。相應的校慶相關賬目清理結算工作,以及校慶文件、材料、音頻視頻資料分類收集整理和歸檔工作及時按要求完成。
60周年校慶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學校中心工作緊密相連的特殊任務,是總結經驗、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和促進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里程碑。做好校慶工作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與綜合實力的一種獨特方式。60周年校慶必將為學校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產生深遠影響、發揮重大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足,深刻認識,認真總結,精益求精、推動發展。切實將60周年校慶作為全校上下團結奮進、再創輝煌的新起點,作為學校事業凝心聚智、促進發展的新契機,作為師生員工努力拚搏、爭創佳績的新動力。各項工作以此為契機,乘勢而上、銳意進取,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繼續開創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事業新局面!
D.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外國語學院考研同等學歷加試科目
首先糾正下,是同等學力,學力和學歷千萬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非學歷教育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學生畢業後只有學位證書沒有學歷證書。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屬於學歷教育,也就是說學生經過學習、考試,通過論文答辯後既有學位證書又有學歷證書。
同等學力報考,不允許跨專業。
復試階段同等學力考生加試兩門本科主幹科目名稱及參考書目
101地球科學學院業
070500地理學021-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共濟
1.地學遙感概論:《地學遙感概論》,薛重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業
2.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曾克峰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48號
3.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王恩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門對面
4.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經濟地理學導論:《經濟地理學導論》,楊萬鍾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遊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保繼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專
070702海洋化學3362 3039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質濟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積環境與沉積相:《沉積環境與沉積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質學3362 3039
1.地質學基礎:《地球科學導論》(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質學基礎》,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秀、姚瑞霞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晶體光學:《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曾廣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結晶學及礦物學:《結晶學及礦物學》(上、下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應用地球化學:《應用地球化學》,蔣敬業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學:《古生物地史學概論》,杜遠生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構造地質學
1.板塊地質學:《中國及鄰區區域大地構造學》,車自成等,科學出版社,2002
2.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葉俊林等,地質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紀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2.環境地質學:《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22☆★生態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4.環境地質學: 《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湯國安等,科學出版社,2004
2.地圖學:《地圖概論》,王琪,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吳信才等,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102資源學院
070501自然地理學
1.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質
1.海洋沉積學:《海洋沉積學》,王琪、朱而琴主編,科學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熊傳治、鄒偉生主編,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礦石學:《礦相學教程》(地質類專業用),徐國風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6
礦相學,尚浚主編,地質出版社,1987
2.礦田構造學:《礦田構造學概論》,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4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01-05方向:
1.綜合勘查技術:《金屬物探簡明教程》,丁緒榮等,地質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學找礦》,阮天健、朱有光,地質出版社,1985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盧作祥、范永香,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礦產勘查學:《礦產勘查學》,李守義、葉松青,地質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 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 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1.資料庫原理:《資料庫系統及應用基礎》,陳洛資,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學信息工程
1.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季、姚婷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選一:數據結構:《數據結構――使用C語言》,朱站立等編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礦產勘查與評價:《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趙鵬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081823☆★非傳統礦產資源開發
1.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2.C語言: 《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質工程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27☆★資源管理工程
1.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上、下),高鴻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氣井工程
1.油氣測井:《地球物理測井教程》, 周遠田,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氣田開發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張厚福等,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陳榮書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資源管理
1.土地法學:《土地法學》,沈守愚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劉耀林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學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混凝土結構原理》,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合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體力學:《岩體力學》,劉佑榮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輝明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2.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工程測量學:《工程測量學》,張正祿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081602攝影測量與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質工程(01-05方向選第一組;06-10方向在第二組中三選二)
第一組:
1.岩土鑽掘工程學:《岩土鑽掘工程學》,鄢泰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基礎工程原理與方法:《地基處理與基坑支護》,黃生根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
第二組:
1.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築工程
1.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術:《岩土加固實用技術》,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資源與環境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鑽井工程
1.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烏效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陳濤平、胡清幫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術及工程
1.電氣安全:《電氣安全》,楊育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2.起重與機械安全:《起重與機械安全》,袁化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104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070800☆地球物理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劉少峰、王家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大學物理:《普通物理學》,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1.單片機原理:《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胡漢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電子測量:《電子測量技術基礎》,張永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1.場論:場論,位場理論、電磁場理論及彈性波理論的版本均可
2.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程佩青編,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105環境學院
070602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1.大氣探測學:《現代氣象觀測》,張靄琛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天氣學原理:《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編著,氣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態地質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生態學:《生態學》,李博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微生物學:《微生物學》,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礎生態學:《基礎生態學》,孫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環境科學
1.環境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程勝高、羅澤嬌,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錢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基礎》,沈照理,地質出版社,1993
2.水文學原理:《工程水文學》,吳明遠,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1.地下水動力學:《地下水動力學》,陳崇希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
2.水力學:《水力學》,呂文肪等,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083000☆環境科學與工程
1.環境學:《環境學》,左玉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環境化學:《環境化學》,戴樹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寶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圖案:《裝飾圖案構成》,溫練昌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美術設計原理:《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070920☆★寶石學
1.寶石顏色成因理論:《結晶學與礦物學》(上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4
寶石的礦物物理,謝先德著,廣東省出版社,2003
2.珠寶首飾評估:《珠寶首飾評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國地質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070300化學
1.儀器分析:《儀器分析》,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化學》,潘祖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礦物材料學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科學基礎》,胡賡祥、蔡珣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學基礎習題與輔導材料》,蔡珣、戎詠華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張志傑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081704應用化學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五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編,國防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數字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姚天任,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1.地圖學概論:《地圖概論》,王琪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 人機工程學:《人機工程學》,丁玉蘭,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設計圖學:《設計圖學》,李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080200機械工程
1. 機械制圖:《機械制圖》,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測試技術:《測試技術》,賈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 C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電路:《電路》,邱關源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1.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於海生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郁有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03 計算機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C語言:《C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設計實踐指導書》,何興恆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學院
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
1.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張玉峰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項目管理:《項目管理》,張卓編,科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審計學:《審計學》,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會計學
三選二:成本會計必選。
1.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級會計學:《初級會計學》,郭道楊、朱小平,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學》,荊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業管理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遊管理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經濟學院
020100理論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20200應用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81824☆★資源產業經濟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學院
010108科學技術哲學
1.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 [專著] 》,鄧曉芒、趙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現代西方哲學:《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劉放桐等編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1.國際法:《國際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梁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吳漢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刑法學:《刑法學》(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張明楷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曾憲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030500馬克思主義理論
1.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丁俊萍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孫居濤、俞思念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學原理:《行政管理學概論》,張國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宋斌、鮑靜、謝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04藝術與傳媒學院
050302傳播學
1.新聞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稿》,吳廷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丁柏銓,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設計藝術學
01- 06方向:
1.素描:《畢加索線描》,楊津人編,灕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寫生的畫理與畫法》,金緯等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視動畫後期製作:《影視動畫數字後期編輯與合成》,李曉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體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馮博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製作:《MIDI製作》,魏家憲,湖北音像藝術出版社,2000
2.錄音合成:《錄音合成》,朱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401外國語學院
050201英語語言文學、050211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基礎英語:《新編英語教程》(1-4),李觀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修訂版
2.英語寫作:《英語寫作手冊》,丁往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修訂版
402數學與物理學院
070102計算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數逼近:《函數逼近論方法》,莫國瑞、劉開第,科學出版社,2003
070104應用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實變函數:《實變函數論》,周民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學
1.電磁學:《電磁學》,梁燦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聖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體育部
040303體育教育訓練學
1.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2.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化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學、120403教育經濟與管理
1.中國教育史:《簡明中國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外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程》(縮編本),吳式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040203 應用心理學
1.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時蓉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E.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機械工程080200考研用什麼參考書
1、童志偉,劉銀、曾小慧、吳曉光。機械設計基礎,武漢:中國地版質大學出版社,2011;2、楊可權楨,程光蘊,機械設計基礎(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楊可楨,程光蘊,機械設計基礎學習指導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F.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G. 我想考中國地質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資源與環境遙感,我是女生,這個專業女生好考嗎,導師們會不會要女生啊
地大老師從本質上是喜歡女生的啊,哪個男老師不喜歡女孩子啊,他們主要擔心的女孩子的內就業問題,因容為專業性質所限,女生就業存在一定難度,但是你分數夠了,一般都會要的,英文就是國家線就OK了。建議找吳信才教授,國家名師啊!
H.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I.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哪個考研復試參考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碩士研究生初試參考書目
考試科目代碼及名稱
參考書目
240俄語(外語系)
《新編大學俄語基礎教程(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41日語(外語系)
《みんなの日本語(大家的日語)1,2 》第1版 株式會社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建議與《大家的日語1、2學習輔導用書》和《大家的日語標准習題集》配套使用。
242法語(外語系)
《新大學法語1,2,3》 李志清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610高等數學
《高等數學》(第五版),同濟大學編
611地球科學概論
《地球科學概論》汪新文,地質出版社,1999
612基礎數學
《數學分析》(上下冊)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13有機化學(水環用)
《有機化學》(第四版)汪小蘭著,高教出版社,2005
614法學綜合(法理學、民法學)
《法理學》(第三版)沈宗靈,北大出版社,2003;《民法》(第四版)魏振贏,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法理學與民法學各佔50%)
61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田克勤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張雷聲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16中國工藝美術史
《首飾設計基礎》任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現代首飾工藝與設計》鄒寧馨,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中國工藝美術史》(第一版)田自秉,東方出版社,1985
619管理學概論
《管理學》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版,楊文士
620普通化學
《普通化學》(第五版)浙江大學普通化學教研室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
621基礎地學
《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蔡運龍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22體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運動生理學》鄧樹勛 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運動訓練學》第二版田麥久 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800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三選一)
《礦床學》袁見齊等,地質出版社,1987;《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地質出版社,2009;《岩石學》樂昌碩,地質出版社
802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韓吟文,地質出版社2003
803地史學
《地史學教程》劉本培,地質出版社 1996
804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朱志澄,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05第四紀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主編:田明中、程捷,地質出版社,2009
806生態學概論
《生態學概論》曹湊貴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07科學史概論
《科學技術史》,化工出版社
808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陳述彭編,科學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吳信才,電子工業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統教程》胡鵬,武漢大學出版社
809礦產勘查學
《礦產勘查學》李守義,地質出版社
810礦產資源經濟學
《礦產經濟與管理》李萬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11遙感原理與應用
《遙感導論》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812機械設計
《機械設計》(第八版)濮良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13岩土力學
《岩體力學》劉佑榮,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土力學》陳仲頤,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814工程力學
《理論力學》(第四版)浙江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材料力學I》(第四版)劉鴻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5安全系統理論
《安全系統工程》汪元輝,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系統可靠性理論》程伍一,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816普通物理學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共9本書)
817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第四版)武漢大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18工業礦物與岩石
《工業礦物與岩石》(第二版)馬鴻文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819硅酸鹽物理化學
《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硅酸鹽物理化學),陸佩文,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820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王琴珠、楊增家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821數值分析
《數值分析》(第四版)編者:李慶揚、王能超、易大義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822自動控制理論
《自動控制理論》鄒伯敏,機械工業出版社
823環境微生物
《微生物學》(第一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824水文地質學基礎
《水文地質學基礎》王大純等,地質出版社,1995
825綜合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張倬元等,地質出版社,2005;《專門工程地質》張咸恭、李智毅等,地質出版社,1988
826水處理工程與環境化學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環境化學》戴樹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27大氣化學
《大氣化學》(第二版)王明星著,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828沉積岩石學
《沉積學》(第二版)姜在興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於興河 編著,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沉積岩石學》(第四版),朱筱敏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陳昭年,地質出版社,2005
830油礦地質學
《油礦地質學》吳元燕,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煤田地質學》楊起,韓德磬,煤炭工業出版社,1979
831油層物理學
《油層物理》秦積舜,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832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厲以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政治經濟學》第二版,逄錦聚等人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西方經濟學佔70% ,政治經濟學佔30%)
833行政法學
《行政法學》(第二版)羅豪才等,北大出版社 ,2006
834環境法學
《環境法學》(第一版)汪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35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田克勤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36管理學
《管理學》徐國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37行政管理學綜合(行政管理學、公共政策學)
《行政管理學》(第三版)夏書章,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公共政策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行政管理學佔70%、公共政策學佔30%)
838首飾設計與首飾製作
《首飾設計基礎》任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現代首飾工藝與設計》鄒寧馨,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中國工藝美術史》(第一版)田自秉,東方出版社,1985
839結晶學與礦物學
《結晶學及礦物學》 李勝榮,地質出版社,2008
840英美文學
《英國文學簡史》劉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英國文學選讀》王 蕾,天津大學出版社《美國文學簡史》常耀信,南開大學出版社《美國文學選讀》黃家修,武漢大學出版社
841綜合英語
《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Keath Johnson,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 王薔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語言學教程(第三版)》 胡壯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葉子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42地球物理計算方法
《數值分析簡明教程(第二版)》王能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3數字信號處理
《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程佩清,清華大學出版社
844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845信號與系統
《信號與系統》(第二版)鄭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6測量平差
《測量平差基礎》(第三版)測繪出版社,1996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847土地資源學
《土地資源學》劉黎明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土地資源學》王秋兵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850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學院用)
《材料科學概論》,許並社主編,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850材料科學基礎(工程學院用)
《材料科學基礎》,劉智恩,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851海洋科學導論
《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筰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52 C語言程序設計
《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第三版,譚浩強
853 地下水科學概論
《地下水科學概論》,周訓等,地質出版社,2009
854鑽井工程
《鑽井工程理論與技術》陳庭根,管志川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 《鑽井液工藝學》鄢捷年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855電子技術基礎
1、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4版)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編,華成英、童詩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5版)清華大學電子教研組編,閻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6土壤學
《土壤學》(第三版),黃昌勇、徐建明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701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劉大椿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01現代科技概論
《科學技術概論》胡顯章、曾國屏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J. 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區調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始末
顧德林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當時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的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託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先後共招兩期,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畢業。這些畢業生在區調行業為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招收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為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經驗,亦為中國地質大學後來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一、招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陸續開展了 1∶ 100 萬和 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當時採用的填圖工作方法基本是學習蘇聯的。局部地區也開展了1∶ 5萬區域地質填圖,其工作方法也是從蘇聯學來的。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歐美地質科學和地質填圖方法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 年,原地礦部設立了 「1∶ 5 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 「七五」重點科技攻關第十六項 ( 編號 86016 -02) ,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 1∶ 5 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並委託原地礦司 ( 後改名直管局) 負責織組實施。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 「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填圖方法,又包容我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花崗岩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經過 4 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區專題實踐,提出了一套適用於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區的 1∶ 5萬地質填圖方法體系,其最大特點在於: 把當代地層學、沉積學、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與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學術理論上和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的實踐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和實用價值。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這套填圖工作方法在全國 1∶ 5 萬區調填圖中推廣,同時原地礦部按照新填圖方法制定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行業規范———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全國區調行業學習新方法、應用新方法形成了熱潮,我國的基礎地質研究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正向著新的水平邁進。
「區域地質調查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系統的地面地質填圖、遙感地質解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年齡測定、岩礦測試、古生物 ( 包括微體古生物) 鑒定等綜合研究手段,闡明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岩漿活動等基本特徵及其與礦產的關系,為礦產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據,為工農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這是一項既具專業性又具綜合性的工作,要求進行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地質理論和較強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要具有較多的野外工作經驗。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參加區調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夠理想,基礎地質理論掌握較弱,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技術較慢,綜合研究能力較差,且野外實踐經驗較少。
「七五」末,原地礦部決定,到20 世紀末完成200 萬 km2面積的1∶ 5 萬區調。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是相當困難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原地礦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區調隊進行 1∶ 5 萬區調,有些勘探隊亦進入區調行列,進行 1∶ 5 萬區調。同時一些地質院校也參加 1∶ 5 萬區調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開始,步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掌握地質填圖方法和管理要求,經常參加一些 1∶ 5 萬區調項目的設計審查、野外驗收和最終驗收,學習新、老區域地質調查方法和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同時亦了解了這些單位參加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籌備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區調處在西安召開秦嶺造山帶填圖經驗交流會,我參加了會議。會間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陳克強處長徵求我對當時區調工作的意見時,我談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勘探隊進行 1∶ 5 萬區調的圖幅質量問題; 其二是參加 1∶ 5 萬區調的部分技術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陳處長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說 「你出錢,我出力,培養一部分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然後由他們再帶動他們的隊友,逐漸提高區調技術人員的素質。」我解釋為: 採取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的辦法培養區調隊的項目技術負責和填圖組組長,這些學員畢業後回原單位參加1∶ 5萬區調工作,可以擔任 1∶ 5 萬區調項目技術負責,或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甚至可擔任區調隊的區調質量管理工作。難題是培養經費問題,但也有解決的渠道。例如國家下撥給地礦部 1∶ 5 萬區調地勘經費平均費用為 28 萬元/幅,而撥給地質院校的地勘費為 22 萬元/幅,其餘 6 萬元是作為人工費扣除了。可將院校參加區調的圖幅經費扣除的人員工資部分( 每幅圖 6 萬元) 作為培養經費。招生名額請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請增加委培生名額。陳處長當場就和我討論了具體工作步驟和招生單位。我提出,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是地質礦產部的直屬院校,由我們先招生試點,待條件成熟 ( 資金和招生名額) 後再擴大到其他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學員,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則招收南方的學員。當晚,我和參加會議的索書田老師草擬了招生簡章和培養方案。回京後,我向區調所所長譚應佳教授、系主任吳正文教授和教務處做了匯報,他們都同意和支持這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區調所和教務處對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修改,並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請。期間,陳克強處長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養經費的落實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於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礦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 ( 廳) 發出 《關於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號) 》,文中強調: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現有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 編號 DZ/T0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上一個新台階,經研究,從1993 年8 月起,由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20 名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經費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該校 4 個圖幅 ( 北京和武漢各 2 個圖幅) 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 ( 共 24 萬元) 解決。文件的兩個附件是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附件一:
招生簡章
經地礦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於 1993 年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調查
學制: 2 ~3 年
招生對象與條件: 各地礦局 ( 廳) 區調隊技術骨幹。本科畢業,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強,有一定外語基礎,身體健康,年齡 45 歲以下。
招生辦法:
1. 由兩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經省地礦局 ( 廳) 及所在單位政審合格、批准。各個省局 ( 廳)推薦 2 名。
2. 推薦由各省局 ( 廳) 向兩校統一辦理,並隨寄體檢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畢業證書復印件及推薦書,政審材料,於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務處 [東北、西北、華北及山東省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 中南、西南、華東 ( 除山東省) 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
3. 被推薦者參加由學校單獨命題的入學考試,考前參加外語、數學、政治及專業基礎的補習班。入學考試合格者,錄取為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入學時間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經費: 在校期間的培養費、完成生產與學位論文各項費用及野外津貼等全部費用,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給學校的 4 幅圖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即按 28 萬元/幅全額下達。學生在校期間的工資、書報費、醫療費、探親費、福利等待遇由原單位負責。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岩石、地層、構造及礦產等基礎地質理論,系統掌握區調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熟練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文獻,具有區調生產、科研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區調人才。
二、學制與教學安排
學制: 兩年半
教學安排 ( 見下表)
教學安排表 ( 委託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學期末進行專題報告。
學位進修生第一學年在校學習,修滿規定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分。
三、研究方向
根據委託單位需要及區調圖幅的具體情況,圍繞總的培養目標,設立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及礦產等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
岩石學方向:
1. 沉積岩岩石學 2. 變質岩岩石學 ( 含顯微構造) 3. 岩漿岩岩石學
地層學方向:
4. 地層古地理學 5. 沉積古地理學 6. 生物地層學
構造學方向:
7. 區域地質力學 8. 岩石流變學 9. 遙感構造地質學
10. 區域構造學 11. 構造地質學
礦產地質方向:
12. 金屬礦產 13. 非金屬礦產
四、課程設置
碩士學位必須修滿 30 ~ 32 個學分,其課程設置分公共必修課、學位必修課、選修課及讀書報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必修課 ( 13 學分)
1. 馬列主義理論課 90 學時 4 學分
2. 第一外國語 160 學時 6 學分
3. 應用數學 60 學時 3 學分
學位必修課 ( 7 學分)
1.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 20 學時 1 學分
2. 沉積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3. 花崗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4. 變質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5. 現代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6. 地質構造變形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選修課 ( 選滿 8 ~10 學分)
1. 演算法語言 80 學時 4 學分
2. 應變測量與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3. 顯微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4. 岩石流變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5. 地層學新理論、新方法 40 學時 2 學分
6. 沉積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7. 岩漿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8. 岩漿動力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9. 變質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0. 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1.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2. 現代測試方法簡介 20 學時 1 學分
13. 岩石化學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4. 遙感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5. 物探方法在區調中的應用 20 學時 1 學分
讀書報告 ( 2 學分)
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 1 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圍繞論文選題作文獻綜述。讀書報告公開宣讀,通過後取得 2 學分。
五、野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參加 1∶ 5 萬區調圖幅的踏勘、剖面測制、填圖及專題研究與野外驗收全過程。加強實踐性環節,結合專題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參加樣品測試與成果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學位論文的編寫。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達後,各省開始報名,由於當時正處於地質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加之正值夏天,區調技術骨幹正在野外工作,報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結束。材料到達後,中國地質大學和區調處一起進行了審查,最後確定 8 名學員入學。他們是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 2名,甘肅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甘肅第一地質隊 1 名,河北區調研究所 2 名,遼寧區調隊1 名,黑龍江第一區調大隊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的本科畢業生或函授本科畢業生。在原單位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有些還參加過 1∶ 20 萬區調,大部分都為項目的正、副技術負責人,個別為填圖組組長,野外地質調查經驗豐富。學員於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學。至此,中國地質大學第一屆委培區調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圓滿結束。
三、培 養
1. 補課
按照部教育司批準的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以下簡稱培養方案) ,學員入學後就應編入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按課表進修碩士生課程,但這些學員尚未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有外語、數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這批學生長期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外語、數學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其專業知識雖然都在用,但讓他們完整地答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確保這些學員能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專門安排基礎課教員對他們進行外語、數學補課,並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輔導。經過學員和老師們 3 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這些學員都順利地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真正取得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2. 導師選擇
導師的安排採取學員選擇和安排相結合的原則,考慮的因素包括學員想側重的專業和實習地點的安排。當時中國地質大學正在進行的 1∶ 5 萬區調的圖幅共 5 幅圖,其中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負責的河北省 1∶ 5 萬興隆幅和六道河幅,區內除主要為中、新元古代的沉積地層外,還有變質岩區,構造也較復雜; 另一個測區在山東省中部,沂水縣城以北地區,共 3 幅 1∶ 5 萬圖幅,區內水、火、變齊全,沂沭斷裂帶 ( 郯廬斷裂的山東部分)在測區內通過。這 3 幅圖區調,由我負責,聘請游振東教授當顧問,陳建強副教授、蘇尚國老師參加圖幅工作。最後河北興隆項目安排 3 位學生,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任導師; 山東沂水項目安排 5 位學生,由游振東教授、陳建強副教授、顧德林副教授任導師。
3. 課堂教學
由於第一學期沒有進行學位課中基礎課 ( 外語、數學、計算機語言等) 的學習,不能中途插班上這些課。1994 年春天即區調研究生班第二學期開學後,考慮到夏天的野外實習都是參加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們給安排了專業學位課,如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三大岩類區地質與填圖、現代構造學及地質構造變形分析等。由於這批學員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上這些課時採用教員主講,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教員總結的方法,或者請學員介紹參加過的 1∶ 5 萬區調圖幅成果和工作方法,大家進行討論,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屆區調研究生班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主要安排課堂學習。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集中學習了公共必修課、部分學位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面,要求學員盡量多聽一些選修課。
4. 生產實踐
野外生產實踐分為河北隊和山東隊兩隊,以下僅記述山東隊情況。
野外實習是學員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時機。在野外實習前,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和導師的意見,查閱該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盡可能帶上參考資料。1994 年 6 月初,我們出發去山東進行第一次生產實踐。本隊由教員 3 人、碩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發時間為6 月底) 組成。實習時間共3 個月,完成約 2 幅圖的生產任務。這次野外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而是現代地質理論和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野外討論、研究和實驗的過程。
由於這些碩士生大都有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閱讀測區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後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 ①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途徑和可以作為專題研究的題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則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類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④測區的填圖單位劃分。通過討論,大家對測區內的填圖單位劃分、存在的地質問題、解決的途徑、採用的工作方法都統一了認識。填圖的過程實際是大家學習新的 1∶ 5 萬地質填圖工作方法過程,因此填圖路線採用平行路線穿越的辦法,路線上遇到什麼岩類就用什麼岩類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填圖,回到室內集體連圖,如果遇到大片圖連接困難時,就組織有關的填圖組集體到野外追索和討論,這樣做主要是現場再次統一認識、統一工作方法,保證全隊採用同一填圖單位,確保圖幅填圖質量。
在全區路線填圖結束後,要求所有參加填圖的人都閱讀地質草圖,確定專題研究題目( 這些專題既是學員的學位論文,又是項目的專題研究內容) ,並根據各人專業側重不同進行分工,各人根據自己專題的題目設計研究內容和野外收集資料的地點和路線,這樣便於全隊的工作安排。在實測地質剖面階段,全隊所有的人都參加實測剖面,但分工時除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不同岩類區的剖面測制外,還要兼顧各人的研究專題有所側重,這樣既保證了學員對不同岩類區工作方法的全面學習和全隊生產任務的完成,又能保證各得其所,保證論文資料的收集齊全。野外結束前,要求各位學員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包括測區地質構造特徵和專題研究的資料兩部分,在專題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內研究工作內容和下一步計劃。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學員在室內學習階段能結合自己的論文,做一些實際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組織學員閱讀測區成果草圖,查閱測試結果,在熟悉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基礎上,要求學員做好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工作主要根據學員工作計劃,安排學員專題研究,進一步收集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必要的路線追索、取樣等精細觀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的後期,我們請游振東教授進行野外指導。一方面請游老師對我們近 3 年的工作進行審查,特別是對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較大改變或我們工作中有重大發現的地段; 另一方面請游老師對典型地質現象進行講解和指導,並對變質岩區填圖工作方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學員們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第二次生產實踐的最後還安排一項重要任務是參加我們項目的野外驗收。這一次出席我們項目野外驗收會的專家有山東省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區調管理專家、局區調質量監控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科技處何科昭處長和專家趙崇賀教授,山東省地礦局的專家都是山東地質通,且對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及區調工作管理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學員把參加野外驗收過程當做一個學習過程。既接受他們的質量審查,又學習他們先進的填圖工作方法,也可當做我們的外聘老師的一次現場教學。會議期間,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還主動請教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 學位論文和答辯
第二次生產實踐後學員都轉入室內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編寫。我們給學員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確保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無論使用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是使用別人收集的資料,都要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每一個數據、每一張插圖都是真實的。其二,做各種測試和鑒定,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則自己動手,特別是岩礦鑒定需要自己觀測。即使已有鑒定報告也需要自己檢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寫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式的論文。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通過野外點、線、面的調查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和科學總結而寫成的,其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質發展史等章節齊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論文則要求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論證或討論,最後得出一個恰當的科學結論。其四,論文要精簡,如果經過適當修改就可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就更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學員都完成了一篇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對於這個班來說,也是委託培養單位對培養效果驗收的過程。因此,我們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區調處 ( 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 原處長陳克強教授和當時的處長其和日格教授參加他們的答辯委員會 ( 後因陳克強教授有重要會議而未能出席) ,答辯委員會主席分別由吳正文教授和譚應佳教授擔任,答辯委員還有邱家驤、周珣若、宋鴻林等教授。正式答辯前由各位導師主持,講解了答辯的准備工作、答辯的注意事項等,並進行了試答辯。答辯時,學員們宣讀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能綜合各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做了回答,答辯委員會表示特別滿意。最後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
四、第二次招生
第一批學員畢業後,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滿意,並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屆) 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進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第一屆相同。這次中國地質大學也招了 8 名學生,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一區調隊 2 名,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二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 214 地質隊1 名,山東省地礦局區調隊 2 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畢業生,都參加過或正在從事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個別學員擔任過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或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都希望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地質理論和地質工作方法。
第二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第一屆相同,培養過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編寫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間,中國地質大學共承擔了 8 幅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點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固陽地區 3幅,多倫地區 5 幅,大部分學員的生產實踐都安排在這兩個隊,個別學員因原單位也承擔著區調任務,且是項目進行中途來參加學習的,就將他們的生產實習地點安排在原單位的原項目。其中僅一名學員隨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的編寫。學員的學位論文取材相對分散,部分學員論文取材於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調項目; 另一部分學員論文則取材於原單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調項目。經過 3 年培養,都以優秀或優良的成績畢業。
五、效 果
中國地質大學兩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區調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學員還沒有畢業就被局人事處選中,調局地科處負責全省的區調工作管理,後任地調院副院長和青海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的一位學員畢業後經過一階段實踐,調任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兼地調院總工,後任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河北省兩位學員畢業後正逢我國 1∶ 25 萬區調試點工作,他們都參加了 1∶ 25 萬承德幅區調試點項目,其中一位任項目負責。遼寧省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省地礦局區調隊總工程師。山西省一位學員在地調院專門管理區調項目,另一位學員參加青藏空白區 1∶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任項目負責人,成績顯著,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後來部分學生又攻讀了博士學位,向更高層次邁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工作在區調工作第一線,為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培養在職工作人員高層次學歷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方法和經驗,也為後來招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