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西藏地質災害預警

西藏地質災害預警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26:17

❶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如圖7.1所示。

7.3.1 國家、省、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承擔地質災害監測任務,負責業務技術管理,並可受政府委託行使部分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發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公益性事業單位。

(1)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全國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信息網的建設與運行工作,並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任務;承擔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擬編全國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計劃、工作規范和技術標准;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承擔全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成果報告的匯總、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省(區、市)級地質災害監測業務的指導、協調和技術服務。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試驗區

針對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同時性、突然性、暴發性和危害大等特點,結合國土整治規劃和資源能源開發,在代表性地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試驗區建立自動遙測雨量觀測站網,逐步建立試驗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區域爆發的降雨臨界值,為突發性災害的區域預警提供依據。同時,在試驗區開展降雨期斜坡岩土體滲流觀測,研究降雨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機理。

2010年前,進一步完善和建設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示範區。完成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立體監測網建設,在庫區60處地質災害點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完善庫區20個縣級監測點建設;完成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網、基準網建設。

2010年以前重點在重慶市區、北京市、甘肅蘭州市、陝西安康市、四川雅安、雲南新平、雲南東川、浙江金華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區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

1)國家級地面沉降監測網選址原則:①跨省區的地面沉降災害區域;②有一定的監測工作和設施基礎;③地方政府有積極性,並提供配套資金;④具有較為完善的法規和管理體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點開展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建設;2010年以後逐步開展汾河谷地、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國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調查及監測網的建設。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的蘇錫常地區、南通地區和鹽城地區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積近5萬km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區,河北省的環渤海平原區和山東的魯西北平原,控制面積5萬多km2

關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覆蓋范圍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個(縣)市。

7.3.3 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主要針對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山區農村,以縣為單位,在專業隊伍指導下,建立由當地政府領導下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在各級地方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監測站的技術優勢,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參與程度,完善監測預報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個縣(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1)群眾監測網路建設

1)監測點選定原則:①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會造成嚴重災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②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③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④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⑤威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

2)監測點的建設:根據上述原則確定需要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後,由專業調查組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監測方案,同時協助搞好監測點的建設工作。①監測范圍的確定: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②監測方法與要求:對當前不宜進行治理或暫時不能進行治理的隱患點,危害大的應建立簡易監測點,同時要對宏觀地面變形、滑坡體內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築物標志等進行觀察。以定期巡測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測一般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③監測點的設置:簡易監測點一般採用設樁、設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對滑坡體地面裂縫相對位移進行監測,對危害大的隱患點,如有條件也可用視准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

3)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①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單位與個人。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其領導下,成立監測組,監測組由受危害、威脅的居民點或有關單位的群測人員組成。②建立崗位責任制,縣、鄉(鎮)、村應逐級簽訂責任書。調查過程中,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與培訓,教會監測責任人、監測組成員和群眾,如何監測、如何判斷災害可能發生的各種跡象和災情速報及有關應急防災救災的方法。③信息反饋與處理。縣(市)國土資源主管行政部門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上報到市(地、州)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或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綜合整理與分析,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或省地質環境總站)將上報的資料與信息錄入省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進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步監測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④預測有重大險情發生時,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採取應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報告省、市、縣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派出專業人員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⑤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按國土資發[1998]15號文附件執行。

4)資料的收集與監測數據的整理:①監測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點基本資料、動態變化數據、災情等。②所有監測數據均應以數字化形式儲存在信息系統中,同時,必須以紙介質形式備份保存。③監測點必須進行簡易定量監測,並須整理成有關曲線、圖表等。應編制有關月報、季報和年報,同時,對今後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④監測數據應按有關程序逐級匯交。

(2)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1)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和指導群眾監測網路,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

2)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環境職能部門應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並及時向有關鄉(鎮)、村和礦山及負有對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3)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各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全縣(市)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4)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基層幹部培訓工作。

7.3.4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建設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數據是國家與地方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保障社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具有數量大、更新快、用途廣等特點。通過信息網的建設,實現數據的採集、存儲、分析和發布,切實做到為政府、研究人員和社會提供所需的地質災害信息,為國家經濟建設宏觀決策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

到2010年,在完善中國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省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等為一體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傳輸、存儲、數據管理、查詢、應用和信息實時發布系統。

到2020年,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不斷完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地震等相關因素,建成多專業領域、多信息處理技術的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水平,滿足社會和民眾對地質災害信息的需求,實現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等重要決策功能。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依託於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具有統一要求、統一流程、分級管理等特點,是一個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本書在第11章(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研究)全面討論了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在內的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本節不再贅述。

7.3.5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建設與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1)應急反應機制建設

從現在(2004年)起,國家、各省(區、市)要組建以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中心,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為主體,地(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專業隊伍協同作戰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系統。

1)應急反應系統要配置必備的應急設備,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主要縣(市)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防災減災措施、群測群防網路、監測責任制是否落實到位,並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查。

2)發現險情和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進行險情鑒定,同時能夠及時對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預測災害發展趨勢,根據災害成因、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和發展趨勢,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危險區內人員和重要財產撤離,情況危急時,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臨災報告,指揮部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應急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2)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日趨突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針對重大地質災害及時作出反應,提出科學的決策意見,及時指揮應急處理工作。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系統,是針對突發重大地質災害的預報和應急指揮,在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的基礎上,構建連接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數據中心與重點地質災害發生區的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網路化多媒體環境及地質災害應急數據傳輸環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重大地質災害預報和應急指揮相關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與分析,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信息內容包括地理、地質背景數據;氣象分析數據;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數據;地質災害情況資料;救災條件信息等。

2)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發布平台。開發和建設重大地質災害信息預報與應急指揮相關的動態信息發布系統、空間信息提取與發布系統、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3)構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路和多媒體運行環境。包括多點、多級視頻會議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及有關音像、電話系統;國家與重點地質災害區域之間的網路信息傳輸系統;構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應急調查數據快速傳輸環境。

4)研究與制定形成一套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規范。分析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的特點,提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關的工作規范。

❷ 西藏自治區貢覺縣泥石流災害研究

戚國慶1曹修定2夏抱本3滕雲3

(1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專業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59;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3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00)

【摘要】西藏自治區貢覺縣境內發育有影響居民安全的者龍窪Ⅰ溝、者龍窪Ⅱ溝和克西林溝等3條降雨型泥石流溝。本文根據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對其成因機理進行了研究,建議用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來建立貢覺縣泥石流的預測模型,並依據者龍窪Ⅱ溝泥石流爆發前20日的降雨量數據進行擬合分析。結果表明:文中建議的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適於用來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爆發的預報模型。

【關鍵詞】泥石流非飽和土基質吸力預報模型

1 引言

貢覺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北段。據《西藏地貌分區圖》,該縣屬藏東大起伏—極大起伏的高山河谷區。縣內地形坡度一般在30°~40°,部分大於60°。位於該縣東南部、約佔全縣總面積34.4%的高山峽谷地區,是泥石流及其他地質災害高發區。

泥石流是一種攜帶大量泥土和碎屑物質的間歇性洪流[1],具有突發性和很強的破壞力。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具備3個條件:物源條件(豐富的鬆散物質來源)、水源條件(氣象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條件等。運用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在對貢覺縣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物質組成及氣象水文條件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貢覺縣泥石流的形成機制及預報模型進行了探討。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2],即:降雨型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中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和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的有效應力降低、發生泥石流階段。

2 貢覺縣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2.1 地形、地貌條件

調查發現,貢覺縣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位於該縣東南部高山峽谷區的木協鄉,直接威脅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泥石流溝有3條,者龍窪工溝,者龍窪Ⅱ溝,克西林溝(見圖1)。

貢覺縣境內發育的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形成(物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該縣泥石流主要分布於溝床比降大的溝谷中,為溝谷型泥石流。泥石流溝在形成區、流通區呈「V」字型,總體坡度35。左右;堆積區位於溝口,呈扇形,坡度約為15°。泥石流溝的植被覆蓋率約為15%,溝谷均長達2km以上,溝床平均縱坡降130‰。

2.2 固體鬆散物質的顆粒分布特徵

貢覺縣泥石流的物質來源主要為山坡表層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岩石風化物質及崩塌、滑坡堆積物等。克西林溝泥石流(GJ—0028)的物質來源為溝兩側的也古、拉巴滑坡堆積物。者龍窪I、Ⅱ泥石流(GJ—0033、GJ—0035)發育於硬岩中,其物質來源主要為岩石風化物質及崩、坡積物。3條泥石流溝地表鬆散物質厚均達6.5m以上。

圖1木協鄉泥石流分布

1.水系;2.房屋;3.公路;4.地層界線;5.斷層;6.泥石流;7.元古界雄松群片麻岩組;8.元古界雄松群大理岩組;9.花崗岩

泥石流固體物質的顆粒分析結果(見圖2)顯示,者龍窪Ⅱ、者龍窪I及克西林泥石流固體物質的顆粒分布有以下特點:①固體物質顆粒粒徑分布范圍很廣,從幾微米直至幾米的變化范圍,其粒徑分布曲線呈山峰型。說明該區泥石流中固體物質含量較高[3,4];②固體物質顆粒在0.01mm粒徑以下的分布是一致的,0.01mm粒徑以上的分布有所區別,者龍窪Ⅱ泥石流3~10mm粒徑的物質含量相對較高,克西林泥石流中0.1~0.5mm粒徑的物質含量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於其物質來源上的差異造成的。

圖2木協泥石流固體物質顆粒分布曲線

1.者龍窪Ⅱ泥石流;2.者龍窪I泥石流;3.克西林泥石流

2.3氣象水文條件

貢覺縣泥石流的誘發因素為大氣降水,屬降雨型泥石流。貢覺縣與毗鄰的芒康縣同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降雨量450~570mm,降雨量偏少,旱、雨季分明,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為大雨、暴雨,災害性天氣較多。平均氣溫貢覺縣為5.2℃、芒康縣為3.5℃。

貢覺縣位於金沙江西岸,金沙江呈南北向沿貢覺縣東部邊界通過,區內流程約80km。縣境內發育有熱曲、斜曲、董曲、過曲、羅麥河、布熱曲呷、馬希弄、阿香希等河流,均屬金沙江中上游支流。河流分水嶺位於貢覺縣中部,基本上呈南北向展布,其中熱曲河流域主要位於分水嶺以西,斜曲、董曲、過曲、羅麥河、布熱曲呷、馬希弄、阿香希等河流流域均位於分水嶺以東。境內最大河流為熱曲河,自北向東匯入金沙江,區內流程約110km,全河道平均比降4‰~7‰,河寬約50~70m。河流兩側次級水系呈樹枝狀。馬曲、納曲、則曲為其支流水系;貢覺縣境內的泥石流大多數發育於斜曲河谷,洛曲為斜曲上游支流水系。

流域的水文情勢受地理位置、地形、氣象因素等影響,變化十分復雜,各地差異很大。本流域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地下水和融雪也占相當的比例,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在1.5倍左右。年內隨著旱、雨季的變化呈現枯、豐水季節,洪水主要由降水產生,洪峰流量不大,一般洪、枯流量變化在10倍左右。

3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機理分析

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2]:第一個階段,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達到飽和狀態,基質吸力下降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第二個階段,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水壓力增大,有效應力減小,發生泥石流。

3.1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

依據(Fredlund等,1978)非飽和土抗剪強度公式[5],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可以表示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有效粘聚力;σ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法向總應力;u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氣壓力;uw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水壓力;(σf-ua)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凈法向應力狀態;(ua-uw)f為破壞時破壞面上的基質吸力;φ′為固體鬆散物質的內摩擦角;φb為表示抗剪強度隨基質吸力而增加的速率;

為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其隨含水量的變化規律為[2]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ua-uw)r為殘余含水量θr所對應的基質吸力;(ua-uw)b為土的進氣值;θ為體積含水量;θs為飽和體積含水量。

公式(2)顯示,在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一階段,由於降雨入滲,處於非飽和狀態的固體鬆散物質的含水量θ不斷增加,基質吸力(ua-uw)不斷下降,使得

斷降低,導致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

3.2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有效應力降低,發生流動階段

降雨具有一定歷時後,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增加,並達到飽和後,含水量繼續增加,將在固體鬆散物質中產生孔隙水壓力 uw。固體鬆散物質中的水量越多,孔隙水壓力 uw越大,其抗剪強度也就越低。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隨孔隙水壓力的變化關系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固體鬆散物質的有效粘聚力;φ′為固體鬆散物質的有效內摩擦角。

當固體鬆散物質達到飽和狀態後,就進入了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二階段。此時,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啟動與否的判別式[6]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A為固體鬆散物質與溝床的接觸面積;G為固體鬆散物質重量;T為水流推力,其值較小,為次要影響因素;β為溝床底坡坡度;K為固體鬆散物質穩定性系數,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極限狀態;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穩定狀態,不會發生泥石流;當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將會發生泥石流。

公式(4)反映了降雨型泥石流啟動與否的力學機制,在這一階段,短歷時的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使得固體鬆散物質中滲入的水量來不及排出,加上周圍降雨匯流的作用,固體鬆散物質將啟動,形成泥石流。

4貢覺縣泥石流的預報模型探討

降雨型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與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其形成的第一階段,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的增加與前期實效降雨量關系密切。第二階段,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起主導作用。由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機理分析可知,前期實效降雨量越大(越小),則形成泥石流所需的短歷時降雨指標就越小(越大)。

前期實效降雨量[7]P由當日降雨量H24以及前若干日降雨量Pt(賦存於固體物質中)的剩餘部分組成。式中:R為遞減系數;n為前期降雨影響期。遞減系數和前期降雨影響期應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固體鬆散物質的組成岩性、含水量、孔隙率、滲透系數、基質吸力來確定。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指標一般採用10分鍾降雨量、60分鍾降雨量、24小時降雨量等。

降雨型泥石流的預報主要採用臨界雨量線模型。但泥石流溝谷特徵的差異和固體鬆散物質非飽和土力學性質的差異,都將造成預報模型框架的差異。蔣家溝模型[8]是一種臨界雨量線模型,其模型框架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短歷時降雨指標 R1。為10分鍾降雨量(mm);實效降雨量P為20天內的有效降雨量,遞減系數 R=0.8;A、B、M為擬合參數。蔣家溝模型中,對於泥石流的雨量臨界線,A=5.5,B=0.098,M=0.5mm;對於泥石流的爆發雨量線,A=6.9,B=0.123,M=1.0mm。蔣家溝模型預報提前時間為17~20分鍾,報准率為86%,錯報3%,漏報為11%。

另一種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A、B為擬合參數。對排土場泥石流[9]進行觀測,得到的雨量線由EF段和FG段構成,對於EF段:A=293.33,B=-5.93;對於FG段:A=76.46,B=-0.48;在兩段曲線的連接點 F處,R10=1.44mm,P.=39.79mm。

以貢覺縣者龍窪Ⅱ泥石流為例,對上述兩個預報模型(公式(6)、公式(7)進行探討。者龍窪Ⅱ泥石流於2003年6月20日爆發,者龍窪泥石流爆發前20天的降雨量見表1。

表12003年6月1日至20日逐日降雨量

依據表1,應用公式(5)得出其前期實效降雨量P為30.57mm,運用公式(6)得出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為2.33mm,運用公式(7)得出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為3.67mm。而該地區多年平均最大10分鍾降雨量為6.0mm[10],大於由公式(6)、公式(7)得出的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值,處於暴發泥石流的臨界狀態。這一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上述探討說明:這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可以用來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暴發的預報模型。

5結論

從誘發因素來看,西藏自治區貢覺縣境內的泥石流主要為降雨型泥石流。文中建議的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適於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暴發的預報模型。

對於降雨型泥石流,當形成泥石流的物質條件(按一定坡度堆積的固體鬆散物質、一定的匯水面積等條件)具備時,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和短歷時強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依據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可將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該階段與前期實效降雨量有關。第二個階段,泥石流發生階段,與短歷時強降雨有關。

應用非飽和土力學原理研究降雨型泥石流形成機理的優點是:可以通過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的非飽和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來預先判斷在降雨條件下,會不會發生泥石流以及所需要的降雨條件和雨型,從而為泥石流的准確預報提供更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作者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這一理論在泥石流領域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工程地質術語(GB—91).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

[2]戚國慶,黃潤秋.泥石流成因機理的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3):12~15

[3]高速,周平根,董穎.泥石流預測、預報技術方法的研究現狀淺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2,10(3):279~283

[4]魏永明,謝又予.降雨型泥石流預報(水石流)模型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7,6(4):48~54

[5]D G弗雷德降德,H拉哈爾佐.陳仲頤等譯.非飽和土力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

[6]白志勇.泥石流鬆散物質啟動條件的分析與計算[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36(03):318~321

[7]李德基,張德華.四川省寧南縣城後山泥石流激發雨強[J].山地研究,1994,12(1):15~19

[8]崔鵬,劉世建,譚萬沛.中國泥石流監測預報研究現狀與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00,9(2):10~15

[9]冶金工業部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江西銅業公司德興銅礦.德興銅礦排土場穩定性及泥石流的研究與防治報告[R],1991

[10]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西藏自治區交通廳科學研究所.西藏泥石流與環境[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❸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整理集成全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研究成果,編制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30個,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系統。

5.2.1 信息圖層編制原則

在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圖層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因子、歷史地質災害點分布、社會經濟條件、人類工程設施等因素。依據如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將目前能夠收集到的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因素,盡可能地考慮全面,至於每種因素的影響貢獻大小在權重計算部分考慮。

2)時效性。每個信息圖層的編制中,盡可能以最新最翔實的數據資料為基礎,從而保證對最新資料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及時利用和更新。

3)適用性。收集到的數據資料,根據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具體工作實際需要,進行相應的改編處理。

4)最大可能使用數據。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基本比例尺定位為1∶100萬,一些關鍵的圖層數據,如地理底圖、地質底圖、土地利用底圖均可達到1∶100萬的比例尺需求,但部分信息圖層無法達到1∶100萬的比例尺,本項目本著最大可能使用數據的原則,暫且採用小比例尺的圖層直接投影變換代替,以後工作中再逐步更新。

5.2.2 信息圖層概況

信息圖層的投影參數如下:

比例尺:1∶100萬

投影類型:亞爾博斯等積圓錐投影坐標系;坐標單位:mm

第一標准緯度:25°00༼″;第二標准緯度:47°00༼″

中央子午線經度:105°00༼″;投影原點緯度:0°00༼″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基本情況見表5.1。

5.2.3 信息圖層說明

各信息圖層編制按照各因子的分布特點進行分級。

5.2.3.1 年均雨量

全國年均雨量分為11個級別,各級別年均雨量分段:<50mm,50~100mm,100~200mm,200~400mm,4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600mm,1600~2000mm,>2000mm。

5.2.3.2 年均氣溫

根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2004),將全國年均氣溫分為9個級別,各級別年均氣溫分段如下:<-4℃,-4~0℃,0~4℃,4~8℃,8~12℃,12~16℃,16~20℃,20~24℃,>24℃。

5.2.3.3 年蒸發量

根據《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2004),將全國年蒸發量分為10個級別,各級別分段如下:<500mm,5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400mm,1400~1600mm,1600~2000mm,2000~2400mm,>2400mm。

表5.1 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層簡表

5.2.3.4 年乾燥度

乾燥度,又稱乾燥指數或乾燥因子。描述氣候乾燥程度的指數,與濕潤系數互為倒數,一般用水分的可能消耗量與收入量的比值表示。它是表徵一個地區干濕程度的指標。

根據《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2004),將全國年乾燥度分為12個級別,各級別分段如下:<0.5,0.5~0.75,0.75~1.0,1.0~1.5,1.5~2.0,2.0~3.0,3.0~5.0,5.0~10,10~25,25~50,50~100,>100。

5.2.3.5 地震烈度

採用第三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將全國地震烈度按5級區劃:Ⅴ度區、Ⅵ度區、Ⅶ度區、Ⅷ度區、Ⅸ度區。

5.2.3.6 歷史地震點

來源於科學數據共享工程,中國地震局共享數據網,近年來(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11月2日)的已發地震點數據,共203個。

5.2.3.7 地層岩性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100萬地質圖」重新進行編制劃分。

(1)劃分原則

地質災害的產生與地層岩性關系密切。地層岩性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在因素,對地質災害的產生起著主導和控製作用,岩性及其組合特徵的控製作用決定著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從沿海向內陸,地層岩石由火成岩為主變為變質岩、碎屑岩相間分布,進而變為碳酸鹽岩、碎屑岩、變質岩相間分布。

斜坡岩土體的性質及其結構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質基礎。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體,大都是碎屑岩、軟弱的片狀變質岩,岩性多為泥岩、頁岩、板岩、含碳酸鹽類軟弱岩層、泥化層、構造破碎岩層。這些軟弱岩層經水的軟化作用後,抗剪強度降低,容易出現軟弱滑動面,形成崩滑體。

黏性土滑坡在四川分布密集,在中南、閩、浙、晉西、陝南、河南等地也較密集,在長江中下游、東北等地也有一定分布;半成岩類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肅、川滇地帶、山西幾個斷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黃土滑坡在黃河中游、青海等省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質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十分發育。

泥石流主要發育在變質岩區和黃土區,火成岩區和碎屑岩地區次之,碳酸鹽岩地區泥石流相對不發育。

根據全國地質災害發育的普遍規律並結合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的特殊性,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劃分地質災害敏感性岩組。

1)地層岩性與地質災害分布的關系;

2)地層岩性的成因、物質組成與空間分布特徵;

3)地層岩性的時代;

4)岩土體(不同時代地層)的工程地質性質;

5)水岩相互作用的敏感性;

6)1∶100萬中國地質圖的精度。

(2)劃分方案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的普遍規律以及地層岩性對地質災害的敏感程度,將地質災害敏感性岩組劃分為10種類型。敏感性指數值越高,則相應的岩組對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越敏感。

Ⅰ類:主要為水體、粉砂質食鹽、食鹽殼、鹽鹼殼、風積物砂等區域,這些區域不會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Ⅱ類:主要是火成岩類。岩性為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輝長岩、花崗岩、輝綠岩等,岩性堅硬,力學強度大,是很好的地基和建築材料。

Ⅲ類:主要是火成岩類。岩性為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片麻狀花崗岩、斜長花崗岩、紫蘇花崗岩、正長岩、石英正長岩、煌斑岩、白崗岩、花崗閃長岩、英雲閃長岩、輝石閃長岩、輝長閃長岩、花崗斑岩、英安斑岩、輝綠岩、橄欖岩、橄欖輝綠岩、玄武岩、橄欖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斑岩、輝石岩、角閃正長岩、閃長玢岩、英安玢岩、輝綠玢岩、苦橄玢岩、安山玢岩、超基性岩、安山岩、鹼性岩、英安岩、粗面岩、科馬提岩、雲輝二長岩、白榴岩、霓霞岩、碎斑熔岩、細碧岩、石英鈉長斑岩、霏細斑岩、輝長蘇長岩等,岩性堅硬,力學強度較大。

Ⅳ類:主要是變質岩類和部分火成岩及沉積岩。岩性為白雲質灰岩、灰岩、白雲岩、黑雲母花崗岩、白雲母花崗岩、黑雲斜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流紋岩、變粒岩、片麻岩、角閃岩、砂礫岩、礫岩、變質橄欖輝長岩、糜棱岩、蛇紋岩、大理岩、珍珠岩、硅質岩、蛇綠岩、淺粒岩、岩溶角礫岩、鋁鐵岩系、黑雲角閃閃長岩、斑狀雲母橄欖岩、榴輝岩、黑雲母霞石白榴岩、霏細岩等,岩性較堅硬,力學強度較大。

Ⅴ類:主要是沉積岩類。岩性為頁岩、夾頁岩、火山碎屑岩、生物碎屑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砂岩、粉砂岩、碳酸鹽岩、凝灰岩、糜棱岩等,半堅硬岩組,力學強度較低,易風化,遇水軟化,是地質災害較易發生的地層。

Ⅵ類:主要是沉積岩類。岩性為泥岩、鈣質泥岩、泥灰岩、夾泥岩、粘土岩、泥頁岩、煤系、泥質粉砂岩、冰磧泥礫岩等,半堅硬岩組,力學強度低,遇水泥化,是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地層。

Ⅶ類:岩性為黃土、黃土狀土,黃土的地層年代為Q1p,Q2p,滲透性弱、抗剪強度高。

Ⅷ類:主要為沖海積物、海積物、沖湖積、湖積、沼澤堆積、石英斑岩風化層、花崗斑岩風化層等鬆散層。

Ⅸ類:主要是沖積物、沖洪積物、洪沖積物、殘坡積物、坡沖積物、冰磧物、苦橄玄武岩風化層、輝綠岩風化層、花崗岩風化層、冰積物等鬆散堆積物,是產生地質災害的主要物源。

Ⅹ類:岩性為黃土,地層年代為Q3p,Qh,疏鬆、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滲透性強、抗剪強度低、具濕陷性(表5.2)。

5.2.3.8 斷裂分布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100萬地質圖」編制。考慮到網格單元的大小和斷層斷裂的影響范圍,計算時採用網格區內斷層斷裂的密度進行計算。

5.2.3.9 第四系成因時代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的成因時代分為7類:N2-Q1p,Q,Qp,Q1p,Q2p,Q3p,Qh。

5.2.3.10 岩土體類型

來源於1∶400萬岩土體類型圖,將岩土體類型分為7類:火成岩、變質岩、碎屑岩、碳酸鹽岩、砂質土、黃土、其他土。

5.2.3.11 第四系成因類型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成因類型分為19類:冰磧、冰水沉積、冰水-洪積、冰水-湖積、洪積、殘積、殘坡積、沖積、沖積-洪積、沖積-湖積、寒凍風化殘坡積、紅土化殘積、黃土堆積、風積、湖積、坡積、岩溶化殘坡積、火山堆積、海陸交互相及海相堆積。

表5.2 中國工程地質岩組劃分表

5.2.3.12 水文地質類型

將水文地質類型分為5大類、18亞類:

1)鬆散沉積孔隙水(濱河平原沖海積層孔隙水、堆積平原沖洪積層孔隙水、黃土高原黃土層孔隙水、內陸盆地沖洪積層孔隙水、沙漠風積沙丘孔隙水、山間盆地沖積層孔隙水);

2)基岩裂隙水(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熔岩孔隙裂隙水、山地丘陵岩漿岩裂隙水、山地變質岩裂隙水);

3)多年凍土凍結層上水(高緯度山地基岩凍結層上水、中低緯度高原基岩凍結層上水、中低緯度高原鬆散沉積凍結層上水);

4)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峰叢峰林裂隙溶洞水、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5)其他(湖泊、雪被)。

5.2.3.13 海拔高度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海拔高程分為6類:極高海拔(>6000m)、高海拔(4000~6000m)、中高海拔(2000~4000m)、中海拔(1000~2000m)、低海拔(<10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4 起伏程度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地形起伏分為6類:極大起伏(>2500m)、大起伏(1000~2500m)、中起伏(500~1000m)、小起伏(200~500m)、丘陵(<2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5 地貌類型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並重新歸類,將地貌類型分為11類:山地、黃土梁峁、黃土台塬、黃土塬、風蝕地貌、台地、平原、沖積扇平原、低河漫灘、現代冰川、湖泊。

5.2.3.16 土壤侵蝕

根據「中國土壤侵蝕圖」,將土壤侵蝕類型及侵蝕強度分為3大類、15亞類:

1)水力侵蝕(劇烈侵蝕、極強度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無明顯侵蝕、微度侵蝕);

2)凍融侵蝕及冰川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微度侵蝕);

3)風力侵蝕(極強度侵蝕、強度侵蝕、中度侵蝕、輕度侵蝕)。

5.2.3.17 水系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河流。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水系密度參加計算。

5.2.3.18 植被

從1∶100萬地理地貌底圖中提取,將植被覆蓋分為6類:紅樹林灘、森林、經濟林與竹林、灌木林、草地、其他。

5.2.3.19 土地利用

根據「1∶100萬土地利用類型圖」編制,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6大類、13亞類。分別是:①耕地(水田、旱地);②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③草地(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低覆蓋度草地);④水域;⑤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其他建設用地);⑥未利用土地。

5.2.3.20 公路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公路,又分為5類,即高速公路、主要公路、一般公路、大路、小路。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所有公路密度參加計算。

5.2.3.21 鐵路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的線形鐵路,補充青藏鐵路線路。實際計算時,採用網格單元內鐵路密度參加計算。

5.2.3.22 礦山點

全國礦山調查點共11萬多個。

5.2.3.23 分縣人口密度

根據2003年人口普查數據,分縣計算人口密度,分為5類:>750,450~750,150~450,50~150,<50。單位:人/km2

5.2.3.24 水壩分布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水壩工程點共885個。

5.2.3.25 塔廟宇文化要素分布

從1∶100萬地理底圖中提取,包括塔、廟宇和其他文化設施,計193個點。

5.2.3.26 災害點—滑坡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滑坡災害點數據。合計45917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將繼續更新。

5.2.3.27 災害點—泥石流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泥石流災害點數據。合計9253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下一步將繼續更新。

5.2.3.28 災害點—崩塌

200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700個縣市調查數據,2004~2007年數據來源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收集的較大的崩塌災害點數據。合計13094個點。隨著更新的數據成果,下一步將繼續更新。

5.2.3.29 地震動參數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圖GB18306-2001」,分為7個級別:≥0.40,0.30,0.20,0.15,0.10,0.05,<0.05。單位:g。

5.2.3.30 中國第四紀岩性圖

根據1∶250萬第四紀地質圖編制,將第四系岩性分為11類:

礫質土;砂質土;黏質土;黃土類土;鹽類為主;礫質土、黃土類土;黏質土、砂質土、礫質土;砂質土、黏質土;黏質土、礫質土;砂質土、礫質土。

❹ 「9·」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和山南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9 月 18 日,印度錫金邦發生 6. 8 級地震,震源深度 20km,距離中國邊境 (西藏亞東縣)40km。地震引發了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尤其是西藏亞東縣最為嚴重,進入亞東縣的省道 204 路段大小不等的塌方多達百餘處。

圖 1 災害造成房屋倒塌

2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與地質災害特徵

亞東縣跨越了兩個構造板片: 高喜馬拉雅基底集成板片和北喜馬拉雅蓋層滑脫板片。兩殼片之間以北喜馬拉雅斷裂為界線。

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新構造活動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垂直上升運功。在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受印度板塊的向北俯沖,喜馬拉雅山脈一帶上升為陸地。此後,該帶在板塊碰撞作用下地殼迅速抬升,平均高度達到 6000m 以上,其新構造作用十分強烈,形成了山地高聳、河谷深切的地貌景觀。

「9·18」地震引發了群發性地質災害,初步統計,亞東縣境內新出現了 42 個比較大的地質災害點,其中崩塌點 13 個,不穩定斜坡 9 個,滑坡 3 個,泥石流 17 個。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亞東縣地形高差大,切割深,總體谷底狹窄,局部谷底開闊,泥石流堆積扇,坡積裙,階地等堆積地貌發育,加上降雨較充沛 (年均降雨量 2000mm 左右),溝谷泥石流地質災害物源豐富。在地震的影響下,山體松動,邊坡失穩,山谷兩側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物源大大增加,在地震的影響下,加之地震後出現降雨,因此,引發了群發性地質災害。

地震災區和涉及區域,在近一段時間內,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將大大提高,危害性和危險性將大大增大。亞東縣城周邊的仁青崗溝、沃雄溝、加熱溝、塘嘎布溝、吉林溝、吉林上溝、吉林東溝、春丕溝、切瑪溝 9 處溝道,地震後溝內物源大幅增加,災害爆發概率與規模急劇增大。上亞東小學崩塌滑坡、亞東政府後山崩塌和巴江村崩塌滑坡 3 個隱患點地震時岩體被震松,穩定性降低,也呈發生災害趨勢。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險情發生後,西藏自治區政府、國土資源廳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調派專業技術力量,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組織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工作。

地震發生後,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立即組織 14 名專家,分兩批前往亞東縣地震災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排查工作,為抗震救災、災民臨時安置和避險等工作提供幫助和指導,避免了震後由於次生災害而對災民造成二次傷亡,使災區安全渡過了餘震危險期。

(本節基礎資料由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張楠)

❺ 西藏地震最新消息

11月18日6時34分,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發生6.9級地震。擔負川藏線養護保通任務的武警交通二支隊派出3個先遣組20餘名官兵緊急趕赴地震震中展開生命救援和災情實地踏勘。

在地震破壞程度方面,專家認為,地震所在地區人口較稀少,但地質環境比較復雜,主要需關注它所帶來的地質災害。

❻ 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該區包括西藏絕大部分地區,由於中—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強烈抬開,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氣候寒冷,總計有大小冰川約23000多條。區內以多年凍土分布最廣,其次是季節性凍土面積分布亦很廣。該區氣候乾冷,植被生長速度緩慢,生態環境脆弱,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除牧草之外,很多地區是不毛之地,土質很薄,只有幾厘米厚,牧草根部就是沙土,一旦牧草受到破壞就會發生沙化。

西藏高原的礦產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較差。截至2004年底,累計發現礦產101種,其中探明有儲量的41種,特色礦產有鉻、銅、硼、鋰等。現有礦山企業250餘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以土地資源破壞最為突出,其次是礦山地質災害亦造成一定損失。

(一)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該區占壓和破壞土地面積9940.46hm2,其中采礦場佔地8447.84hm2,固體廢料場佔地1216.76hm2,尾礦庫佔地79.5hm2,地面塌陷佔地196.36hm2,以采礦場佔地面積最多,占總佔地數的85.8%。

不同規模礦山企業以小型礦山佔地面積最多,為5781.23hm2,占總數的59.63%;中型礦山企業次之,為3935.43hm2,占總數的38.07%;大型礦山企業佔地最少,為223.8hm2,占總數的2.3%。

礦山企業占壓土地資源的類型以草地為主,為7555.65hm2,佔76%;其他類型為2384.81hm2,佔24%。

占壓和破壞土地資源最多的礦種為砂金礦山,其次為鉻鐵礦山。土地資源破壞較嚴重的地區有西藏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山南地區,分別占總面積的49.1%,19.48%,16.62%(表3-21)。

表3-21 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

(二)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崩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該區礦山地質災害問題較礦山土地資源占壓破壞要輕。從現有資料看,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5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8萬元,其中以礦山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大,為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3.5%。造成崩塌的礦山有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區、馬查拉煤礦區、羊八井高嶺土礦區等,其中馬查拉煤礦坑道內崩塌還造成了3人死亡。

其次礦山地質災害有塌陷11處,面積累計10hm2,經濟損失60萬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羅布莎鉻鐵礦、朗縣鉻鐵礦和林周鐵礦等礦山。以冒落式塌陷為主,主要分布在露采礦山,常形成於頂板為堅硬岩石的采空區,當采空區頂板岩層達到極限單向抗壓強度時,則發生斷裂而冒落塌陷,因而具有突發性。

❼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

王作堂

(四川省地礦局九一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眉山,620010)

摘要本文從生態環境地質的角度出發,指出了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由於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和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態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和防治對策。並期望有關部門和領導為西藏高原上的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典型實例和經驗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一江兩河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防治對策

前言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系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下同)中部流域地區的簡稱,位處西藏腹心地帶,以雅魯藏布江為軸線,東起桑日縣,西止拉孜縣,長440km,海拔3600~3900m,總面積6.65萬km2,佔西藏總面積的5.4%。范圍包括一市(拉薩)兩地(山南、日喀則)中的18個縣(市、區)。其中拉薩市是自治區首府和拉薩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和日喀則市分別是山南、日喀則地區地委、行署駐地,是區、地(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為西藏人口居住和城鎮集中分布區,現有人口88.38萬,佔西藏總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佔94.12%,農業人口達73萬。

「一江兩河」地區地理位置、氣候、水土資源、交通條件優越,礦產、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西藏的「金三角」,是西藏國民經濟最發達地區,自古就是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西藏重要的農業發展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區內耕地佔西藏的35.23%,糧食產量佔56.24%,農林牧漁產值佔34.5%,工業總產值佔23.97%。國內生產總值(GDP)佔19%。

從「八五」開始,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中央1991年、2001年第3次、第4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都將其列為重點綜合開發區。黨中央、國務院從1990~2002年每年注入上億元資金進行「以水利建設為頭,以農牧業開發為主體,配套建設必不可少的能源、交通項目」的開發建設。

但是,隨著「一江兩河」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大,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擾動和改變日益加劇,也使眾多阻礙該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日益顯露出來。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地區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規化(1991~2000年)》指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過去長期粗放開發,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已出現嚴重退化……嚴重影響到該地區綜合開發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開展和加強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為「一江兩河」綜合開發決策,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促進西藏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1.1生態環境脆弱,天然植被銳減

「一江兩河」地區平均海拔3600~3900m,地勢高亢,氣候乾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土層薄而質粗,廣大山坡地水源涵養差,制約了植被的生長發育,在天然條件下植被生產量不及同緯度其他地區的1/10。由於長期的粗放開發,過去的天然喬木林和高大闊葉灌木林由於過度採伐,已退化為覆蓋度很低的灌叢草坡,每年有6~10萬畝灌木林遭到樵採和刨根等毀滅性破壞,從河谷坡麓線到4500m的山體下部,原有的草原植被發生退化,覆蓋率下降,導致山體物理風化和水土流失加劇,出現了大面積沙化和石礫化稀疏草原植被。非森林化過程以居民地為核心呈放射狀擴展。拉薩市近郊山地灌木林已砍伐殆盡,灌木林的破壞范圍仍在繼續向外擴展。在近15年間,覆蓋率在40%以上的灌木林地面積減少了70%。植被覆蓋的銳減和局部枯竭,山麓灌叢生態系統退化,導致生態環境質量隨之變差,水土涵養和調節氣候的功能降低,生物群落、動植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重建和恢復原有植被十分困難。

1.2土地沙化日趨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860.9km2(279.1萬畝),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97.5%。集中分布在貢嘎、扎囊、乃東、曲水、南木林、拉孜及日喀則等縣(市)的雅魯藏布江幹流寬谷河段和拉薩河下游等地。由於風沙作用強烈,流沙面積不斷擴大,極目所處活動、半活動沙丘,沙丘鏈隨處可見相連成片,局部地段已向山前沖洪積扇及山坡上擴展。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58.7%。其中,雅魯藏布江北岸的達那谷—大竹卡地區和曲水—澤當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占該區河谷土地面積的46.5%和44.1%。按行政區域而論,日喀則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為977km2,次為山南地區和拉薩市,分別為542.2km2和341.7km2。導致土地沙漠化固然與乾旱環境和強勁的季風吹揚有關,但人類活動過度對植被樵採和掠取,擴大了沙漠化的面積,推進了沙漠化進程。每年約有數百畝土地、草場被流沙覆蓋、吞噬,公路被沙埋、阻礙交通。目前沙覆蓋面積比解放初期增加兩倍以上。土地沙漠化嚴重危害植被、農田、牧場、水利設施、交通運輸、民航,埋壓城鄉建築物和污染環境,使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1.3侵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西藏高原地殼的急劇抬升活動,強烈的風化剝蝕作用和植被不發育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天然環境。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強烈影響,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發展。區內水土流失面積達4.9萬km2,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3%。據抽樣統計,在坡麓地帶和洪積扇平均每平方千米有沖溝0.251條(最深20m,最寬達25m),裸岩面積0.053km2(最大達8km2)。拉薩河、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別為11kg/m3和36kg/m3;雅魯藏布江幹流年輸沙量達1390萬t。個別年份侵蝕度則更為嚴重。區內西部為嚴重水土流失區,其次是山南地區和拉薩河地區。大面積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耕層變薄,板結而貧瘠化,降低土壤肥力,土質變壞,庫(塘)淤積難以發揮效益。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

天然植被的銳減,水土流失和道路修建、邊坡開挖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誘發和加劇了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發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有2721處,因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萬元。區內重要城鎮拉薩市、澤當鎮、瓊結縣城等因地質災害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之巨。每到雨季,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頻頻發生,不斷毀壞城鎮、水利設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上百至數百公頃農田被沖毀或淤埋。

1.5草場退化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區的溫性草原,全區共有退化草場115.37萬公頃,占草場總面積的24.3%,其中重度佔19%,中度佔37.7%,輕度佔43.3%。拉薩市草場退化面積占草場面積的32.7%;山南退化草場5.62萬公頃,占草場面積的20.86%,其中重度退化草場占草地面積37.9%;日喀則草場退化面積達21.16%萬ha,占草場面積79.5%,其中重度退化面積占草地面積的22.4%。草場退化的主要表現為草場可食飼草減少,毒草繁衍,鼠害嚴重,土壤沙化。造成退化的原因,固然和草地超載放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不適當的甚至毀滅性的樵採植被等人為破壞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草場退化嚴重阻礙了牧業的發展,也使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1.6城鎮地下水污染

「一江兩河」河谷平原地區是西藏城鎮和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是城鎮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河谷平原區地下水天然防護條件較差,城市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局部地段已出現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三廢等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拉薩市、日喀則市、那曲鎮、澤當鎮等城鎮局部地段地下水已形成輕—中度點狀、面狀和條帶狀污染,並有擴大趨勢。

1.7水文狀況惡化,土地乾旱嚴重

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調節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明顯減弱,從而出現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逕流減少,導致乾旱河谷不斷擴展,旱災頻繁發生而周期長。冬、春、夏連旱最長日數為156~228天,即便6~8月的雨季,乾旱頻率也在40%以上。全區乾旱面積現已達59.57萬畝,缺水量231.21萬m3/d。乾旱區多分布在主幹河流的兩側支谷中下游地帶,現有耕地和林草地處於乾旱狀態,大面積宜農荒地因乾旱而難以開發。一遇大旱,糧食產量銳減,甚至顆粒無收,牲畜因缺乏飼草而大批死亡,人民生活比較貧困,嚴重製約了農牧業發展。

1.8土地鹽漬化

「一江兩河」地區具有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而該地區農業灌溉大多仍採用大水漫灌等落後的灌溉方式,導致在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寬谷區和林周盆地等地下水水位較淺的重要農耕區,部分耕地已出現鹽漬化現象,面積已達2.87萬公頃,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生長。

2防治對策

2.1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為政府制定保護法規提供依據

通過對「一江兩河」地區的生態環境地質現狀進行調查,總結該地區在進行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的特徵和規律,進行資源開發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區,提出各分區內在自然資源開發中保護生態地質環境的對策措施以及開發後恢復或建設生態地質環境的建議等,為該地區各級政府制定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提供基礎性科學依據。

2.2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

鑒於「一江兩河」地區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有必要擴大地質環境的監測范圍,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工作,擬建生態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從而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步進行。

2.3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示範調查研究,編制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的技術要求

國際上對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起步較早,應用先進技術研究解決和監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已大量開展。我國雖已意識到資源開發活動導致的環境負面影響,但由於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一江兩河」地區擬採用生態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具有不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類型的典型地區(段),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范圍調查研究,並編制出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

2.4加快「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為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提供依據

盡快查明「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編制「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圖和「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圖。並以此為依據,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增加環保投入。為建設與恢復「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進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料和科學依據。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的規劃提供依據。

3結語

「一江兩河」地區氣候惡劣,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系統向紊亂、衰退的渲替趨勢發展,惡化了生態環境質量,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制約了該地區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發展,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及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等工作已迫在眉睫。可以預測,只要生態環境地質規劃各項工程內容得到全面落實,並付諸實施,該地區一定能夠建成西藏高原工農業發達,三個效益顯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地區。

參考文獻

[1]陳夢熊.論生態地質環境系統與綜合性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3):3~6.

[2]魏倫武.西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3(1):6~8.

[3]魏倫武,賴紹民.西南地區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探討.四川地質學報,2002,9(3):153~155.

[4]劉玉海.黃河中游區域地學環境特點、問題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2(2):73~76.

❽ 地質災害狀況

地質災害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嚴重威脅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與安全運營。據統計,1995~2008年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蹤,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蹤993人(圖2.3)。

圖2.3 1995~2008年中國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對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數除外)

圖2.3顯示的總趨勢是明顯的。從2001年全國普遍推行群測群防工作體制和2003年開始實行全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預報以來,雖然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強度仍在發展,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或失蹤的總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

1998年,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較普遍的大雨和洪災以後,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地質物質儲備相對減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數出現低谷的一個原因。2006年多次超強台風暴雨登陸在中國廣大地域引發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點多分散,單點災害傷亡人數少,合計傷亡人數多的特點。

據分析對比,中國因地質災害年均致死人數與全國人口總數之比約在1∶106量級,美國和加拿大的比率約為1∶107,日本近於1∶106。中國人口基數大,又處於基礎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數約為美國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計算,兩者的比例數仍高達5倍,說明中國地質環境的科學利用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防災減災工作的努力空間還是很大的。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2001~2008年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35億~51億元之間,這個數據主要反映了農村和城鎮地區的經濟損失量,對於公路、鐵路、礦山和水利、水電等工程類的反映嚴重不足。因此,由於部門管理的分割,單純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尚缺乏可信的數據,估計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在80億元以上,年最高經濟損失應在150億元以上,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中國地質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廣大的山地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發區,嚴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588個縣(市)長期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困擾,約200個城市受到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威脅,數千萬人生活在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國共有各類礦山20多萬個,每年產生固體廢物140×108t、尾礦30×108t,這些廢棄物任意堆放成為比較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另外,全國有20餘條鐵路干線、數千座水電工程和多數山區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脅。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統計數據表明,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誘發或與大氣因素相關。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逐月統計結果顯示,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汛期(5~9月)(圖2.4)。

圖2.4 全國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逐月分布

在空間分布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西南廣大山地、丘陵地區。2004~2006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陝西等省(區、市)為主要的地質災害分布地區。

2.3.1 滑坡

我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地區和西北的陝西、甘肅、山西地區,以及中南、東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在上述省(區)內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帶狀分布,而其餘地區則較少發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屬零星散布。我國滑坡分布的基本特點是:西部地區多於東部地區,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其中我國西南地區是滑坡分布最集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

滑坡分布的東、西兩大區存在明顯差異:在太行山—貴州高原一線,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東滑坡分布明顯減少,特別在以東的北部地區幾乎很少發生滑坡,更沒有滑坡的集中發生區。大興安嶺—太行山東麓—貴州高原東緣一線是我國的第一級地貌界線,它把我國劃分為地貌景觀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即高聳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極高山和大盆地為主的西部地區和低矮而淺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的東部地區,東、西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氣候分區的第一級界線,年降雨量800mm等值線與此線吻合,其他的氣候要素也多以此為界。此線以北是蒸發量超過降水量的少水地區,小河流大多數是間歇性的,河流密度較小;此線以南是降水量超過蒸發量的多水地區,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較大。南、北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2.3.1.1 滑坡分布規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層的控制。中國95%以上的滑坡發生在易滑地層分布區。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上更新統成都粘土、下更新統昔格達組、中生代紅色砂頁岩地層和下侏羅統、二疊系煤系地層中;貴州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二疊系煤系地層和三疊系紅色泥岩、砂頁岩地層中;雲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地層和凝灰岩地層中;而陝西、甘肅兩省的滑坡主要發生在第四系新、老黃土層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黃土、上更新統—更新統的雜色粘土岩、上更新統紅色粘土和三疊系砂頁岩地層中;湖北、湖南兩省的滑坡多集中發生在第四系紅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層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質(或風化後形成泥質)的岩漿岩中。

2)滑坡集中發生在地質構造復雜地區。在強烈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各種軟弱結構面是滑坡發生與分布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些軟弱結構面與有利的地貌條件相配合,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新構造運動對滑坡發育的影響中,一類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構造運動的典型表現,強烈地震時會觸發大量的滑坡災害;另一類是間接作用,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貌形態發生著深刻變化,地面隆升導致河谷下切和沖刷,間接地影響著滑坡的發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響著滑坡分布。中國絕大多數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溝谷的兩岸。因此,在較小區域的滑坡分析預測時,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大區域的分析預測時,大的地貌單元界線更為重要。4)強降雨集中和劇烈的人類活動也是滑坡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

根據滑坡、崩塌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5。

圖2.5 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據孟暉,2006)(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1.2 滑坡災害特點

1)群發性:單個滑坡的成災面積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災點數量多,分布面廣,因此群發性滑坡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區域強降雨往往會誘發大規模的群發性滑坡災害。

2)突發性:滑坡的突發性強,一方面表現在高速遠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現在暴雨期間和地震期間,滑坡劇滑之前宏觀前兆未被察覺或已發現但未引起警覺,往往損失慘重。

3)旋迴性:其實質是在地貌侵蝕旋迴背景中的某個階段滑坡災害發育活躍期(集中期)的一種表現。從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貌發育過程中,滑坡活躍發生在地貌從幼年期到壯年期的過渡階段。

4)周期性:滑坡災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時間尺度的活躍期和寧靜期交替的規律,即不同時間段內,活潑災害可能處於其活躍期,或者是寧靜期。

5)人類活動的直接誘發作用:人類工程開挖活動、爆破作業、生產生活用水入滲坡體、坡上載入、采礦、沖刷坡腳、水庫蓄水等活動對滑坡具有積極的誘發作用,能直接誘發滑坡或導致老滑坡復活。

2.3.2 泥石流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個省(區、市)。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山脈一線為界。該線以東,即我國地貌最低一級階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僅遼東南山地較密集)。該線以西,即我國地貌第一、二級階梯,包括遼闊的高原、深切割的極高山、高山和中山區,是泥石流最發育、最集中的地區,泥石流溝群常呈帶狀或片狀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四川盆地周邊,以及隴東-陝南、晉西、冀北等以及黃土高原東緣為主的地區。從泥石流的成因類型來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山地,並大部分集中於西藏東南部地區;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次西北、華北和東北也有呈帶狀或零星分布。從泥石流物質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基岩山區;水石流分布於華北地區,而泥流則分布於鬆散易蝕的黃土分布區。

2.3.2.1 泥石流分布規律

1)在斷裂構造帶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質構造運動影響下,構造斷裂和褶皺十分發育,一些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差異性升降運動,致使岩層擠壓破碎,降低了岩體的穩定性。易於發生崩塌和滑坡,常成為泥石流發生的源地。因此,斷裂帶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帶,其數量多,規模大,活動強烈,危害嚴重,諸如雲南小江、四川安寧河、甘肅白龍江等斷裂構造帶。

2)在地震活動帶成群分布。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活動帶多分布於深大斷裂帶,尤其是新的活動斷裂和地震多發區,也是泥石流發育和分布帶。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區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呈現三級台階的顯著特點,在各級台階的過渡地帶的山區為泥石流普遍分布區。

在地形上,分布於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溝床比降的溝谷內。坡面泥石流分布於25°~33°以上的坡地最為常見;溝谷泥石流多分布於溝床比降為100‰~400‰的溝谷。

在流域特徵上,泥石流多發生在小流域。因為小流域溝谷處於發育期,具有豐富的固體物質補給,降水匯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在氣候方面,季風氣候區分布普遍和集中。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地勢差異大,季風分布不均。就降水量來看,東南多於西北,山地多於河谷,迎風坡多於背風坡,使我國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狀和帶狀分布的特點,季風氣候影響和控制泥石流宏觀分布的格局。

根據泥石流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6。

圖 2.6 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據孟暉,2006)(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2.2 泥石流災害特點

1) 常發性: 這類泥石流多半是高頻泥石流溝引起的,例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四川的黑沙河、雲南大盈江的渾水溝等。

2) 突發性: 主要與大規模的山區建設有關。這類泥石流溝大多是新生的,過去沒有發生過泥石流的歷史,突然發生,若不堅持治理,仍有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可稱為低頻泥石流。

3) 群發性: 因為局部大暴雨覆蓋范圍一般在幾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國山區一個小流域的范圍。在某些具備泥石流條件的流域內,當遭受暴雨襲擊時,常引發流域內各條大溝同時發生泥石流。

4) 同發性: 泥石流與崩塌、滑坡、洪水在一個地區往往同時遭遇,形成災害,因為它們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發生條件,即降雨條件是一致的。

5) 轉發性: 滑坡為塊體運動,泥石流為固液混合流,它們為兩種不同方式的運動,但有時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轉化為泥石流災害。

❾ 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展示界面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立了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數據管理情況正常。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地下水環境監測成果為及時掌握拉薩市、日喀則市地下水動態變化規律,為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了服務。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成果為社會各界和地質災害易發區提供了防災信息,方便了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施行,同時起到了地質災害的預警宣傳作用。

地質災害監測成果直接為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採取避讓、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開展了礦山環境調查和無主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推動了西藏的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申報,組織實施了西藏地區主要水、工、環大調查項目,重點開展了地質災害的巡檢、應急調查和處置、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每年編制年度《西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公報》,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在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指導下,依靠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充分發揮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中建立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的作用,有效地解決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專業技術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問題,盡早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部署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部門分級責任制逐步得到了落實。

在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加強了與環境保護、氣象、水利、民政等部門和行業的橫向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積極配合各級人民政府搞好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使西藏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法制建設

1.2000年9月28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2000年12月11日發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人民政府第36號令)。

2.《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於2003年3月28日由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通過,自2003年5月1日起實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