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低窪沼澤地帶工程地質分析及地基處理方法

低窪沼澤地帶工程地質分析及地基處理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2-19 16:37:55

㈠ 沼澤地形成的原因

沼澤形成

水分狀況是沼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氣候和地貌條件直接或間接決定了地表水的數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空氣濕度大,於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區(如北美、北歐、西歐)和低地或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凍土區,由於排水不暢,地表可常年處於過濕狀態。這種過濕狀態改變了土壤通氣狀況,抑制了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力,破壞了土壤和大氣、植物之間的正常物質交換,使得在這種缺氧條件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潛育化過程和有機物質的泥炭化過程得到發展,因而形成了沼澤。熱帶地區氣溫高,植物殘體分解快,不利於泥炭的積累。但在雨量多、濕度大、植物的生產量高、常年積水的低窪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條件是形成沼澤的首要條件,地貌是形成沼澤的基礎。沼澤化過程包括:

①水體沼澤化

一般發生在風浪小的淺水湖泊和流速緩慢的小河中。從叢生植物開始,其形成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植物呈帶狀從湖岸向湖心侵移,這種沼澤化過程發生在淺水湖或河道中。初期在湖底有藻類和浮游生物的殘體與泥沙一起沉積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斷加厚使湖泊漸淺,帶狀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從湖岸向湖心推進。大量的植物殘體積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條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層層增厚,湖水變得更淺,最後整個湖盆變成沼澤。另一種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狀從湖岸向湖水面蔓延,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風平浪靜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緩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長著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其根狀莖浮於水面,交織成網狀,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時「浮毯」被風吹散變成「浮島」,「浮」島」相接時湖面縮小,殘留的水面,稱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殘體脫落於湖底形成泥炭,泥炭與「浮毯」之間,常有靜水層,最後靜水層消失,整個湖盆被泥炭填滿。

㈡ 過濕土路基的處理方法

摘 要:通過在湛江東海島開發區疏港公路工程監理,進一步認識了過濕土的性質,探討了其作為高等級公路路基填料
在工程技術上的可能性,並簡要介紹了其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措施。
關鍵詞:過濕土,路基填料,晾曬及摻灰處理,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6.1文獻標識碼:A
1 工程概況
湛江東海島疏港公路地處雷州半島東南部的東海島,為中國
第五大島,與海南島隔海相望,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微向海傾。
分布有大量的淤泥質黏土,屬於軟土地基。所處區域屬熱帶海洋
性氣候,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為氣候特徵。由於地面水豐富、地下
水位高,致使當地高黏性土源的濕度大、稠度低。
2 高液的性質
對「過濕土」目前尚無確切的定義。按現行公路路基土的分
類,本文所說的過濕土大多屬於高液限黏土。有的文獻認為,根
據稠度與壓實標準的關系,稠度小於1.1時,相對於重型壓實標
準是過濕土;天然稠度小於1.0時,不可分散和有效壓實。
黏性土按稠度(WC=( WL-W)/IP,其中, WL為液限; W為
天然含水量;IP為塑性指數)劃分時, WC<0.5時呈極軟塑狀,不
能直接用作築路材料; WC=0.5~0.75時呈軟塑狀,屬於需要處
理的濕黏土,如用作填土材料,可摻入無機結合料,視情況晾曬拌
和後壓實,能獲得滿意效果; WC=0.75~1.00時呈硬塑狀,屬於
可利用的濕黏土,其中WC=0.90~1.00時只需稍加晾曬便可壓
實; WC=0.75~0.90時則需要晾曬時間較長,並需要摻入小劑量
的結合料拌和後壓實;只有當WC>1.00時土呈半固體狀,屬於
正常填料,可直接用重型機具碾壓密實。
從上述觀點可知,海口繞城公路路基大部分屬於軟塑狀態,
總之均屬於需經處理方可填築路堤的填料。由於這種土的天然
含水量大、粘性大,一般還含有膨脹性礦物,其親水性和持水性
強,透水性差等,晾曬有困難且不易粉碎,施工難度大,粘粒含量
越高的土,其膨脹性礦物的含量也越高,膨脹性越明顯,工程性質
越差。
這種土風干需要時間和場地,一旦風干以後,它便成為硬塊,
難以粉碎。而剛從取土坑取出的原狀土又由於天然含水量較大,
依法組織公路建設項目的招標投標工作,不得實行地方保護和暗
箱操作;不得迫使承包人以低於成本的價格競標,不得任意壓縮
合理工期,更不得明示或暗示設計單位或施工單位違反工程建設
強制性標准,降低建設工程質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落實和協調
好土地徵用、拆遷補償等地方性問題,按照工程進度及時支付工
程款;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相應的職責,為項目實施創造良好的條
件;勘察、設計單位必須按照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進行勘察、設
計,並對勘察、設計的質量負責。勘察單位提供的地質、測量、水
文等勘察成果必須真實、准確,設計文件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
計深度要求,註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施工單位不得轉包或者違
法分包工程,必須依據有關公路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規章、技
術標准和規范的規定,按照設計文件、施工合同和施工工藝要求
組織施工,並對其施工的工程質量負責;必須建立施工質量保證
體系,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自檢、互檢和交接檢
工序,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設計,不得偷工減料。監理單位必須嚴
格執行有關公路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規章、技術標准和規范,嚴
格履行監理合同,監督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實施,在業主的授權
范圍內,從組織、技術、合同和經濟的角度採取措施,對工程質量、
安全、環境保護、進度、費用實施全面監理,並嚴格地進行合同管
理,高效有序地進行信息管理,及時進行組織協調,使工程建設的
目標最合理地實現。
綜上所述,一個好的公路產品,不是施工單位修出來的,也不
是監理單位監出來的,而它的產生是需要所有公路建設從業單位
和從業人員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嚴格執行公路建
設行業的強制性標准、各類技術規范及規程的要求,嚴格履行合
同條款規定的義務,承擔各自的責任,再加上地方政府和沿線百
姓的大力支持,只有這樣,一個公路產品才會好而快地呈現給社
會,服務於人民。

㈢ 常用地基處理方法有哪些

原發布者:44air44
常用的人工
地基處理方法
常用的人工地基處理方法有
換土墊層法

重錘
表層夯實、
強夯
、振沖、
砂樁
擠密、深層攪拌、
堆載預壓

化學加固
等方法。(1)換土墊層法1)灰土墊層:適用於
地下水位
較低,基槽經常處於較乾燥狀態下的一般
粘性土
地基的加固。2)砂墊層和砂石墊層:砂墊層和砂石墊層是將基礎下面一定厚度
軟弱土層
挖除,然後用強度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並經分層夯實至密實,作為地基的
持力層
,以起到提高
地基承載力
、減少沉降、加速軟弱土層排水固結、防止
凍脹
和消除
膨脹土
的脹縮等作用。(2)夯實地基法1)重錘夯實法:適用於處理高於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濕的粘性土、砂土、
濕陷性黃土

雜填土
和分層填土地基的加固處理。2)
強夯法
:適用於處理
碎石土
、砂土、低飽和度的粘性土、
粉土
、濕陷性黃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層加固。(3)
擠密樁
施工法1)灰土擠密樁: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上、
天然含水量
12%~25%、厚度5~
15m

素填土
、雜填土、濕陷性黃土以及
含水率
較大的
軟弱地基
等。2)砂石樁:砂樁和砂石樁統稱砂石樁,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起到擠密周圍土層、增加地基承載力的作用。3)
水泥粉煤灰碎石樁
: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處理軟弱地基的一種新方法。(4)深層密實法1)
振沖法
:振沖樁適用於加固鬆散的砂土地基。2)
深層攪拌法
:深層攪拌法適於加固較深、較厚的淤泥、
淤泥質土
、粉土和承載力不大於0.12MPa的飽和粘土和
軟粘土

沼澤地帶

泥炭土
等地基。(5)預

㈣ 工程結構對地基的要求是什麼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是什麼

工程最來重要的構件是基礎,為自基礎而選擇地基是正常的事。可是地基是大自然生成的,當地塊確定後,就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只能根據地勘揭示的土層埋藏深淺來選擇。而都應該是根據地勘揭示土層的性、狀來設計基礎結構型式。只有在地基不能滿足基礎承載能力要求時,無奈下,實施人工處理。突然想到為什麼網友一提起建房就問怎樣處理地基!需要處理嗎?樓主那裡都是沖積平原還是沼澤地呢?
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分層夯實、強夯、CGF樁土復合、CCD內夯樁土復合,石灰煤渣夯樁土復合、換土、砂樁排水擠密......等等多種。

㈤ 常用人工地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第一、換土墊層法,適用於地下水位較低,基槽經常處於較乾燥狀態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砂墊層和砂石墊層:砂墊層和砂石墊層是將基礎下面一定厚度軟弱土層挖除,然後用強度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並經分層夯實至密實,作為地基的持力層,以起到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加速軟弱土層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等作用。

第二、夯實地基法,適用於處理高於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濕的粘性土、砂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分層填土地基的加固處理。強夯法: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粘性土、粉土、濕陷性黃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層加固。

第三、擠密樁施工法,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量12%~25%、厚度5~15m的素填土、雜填土、濕陷性黃土以及含水率較大的軟弱地基等。砂石樁:砂樁和砂石樁統稱砂石樁,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起到擠密周圍土層、增加地基承載力的作用。

第四、深層密實法,適用於加固鬆散的砂土地基。2)深層攪拌法:深層攪拌法適於加固較深、較厚的淤泥、淤泥質土、粉土和承載力不大於0.12 MPa的飽和粘土和軟粘土、沼澤地帶的泥炭土等地基。

第五、預壓法,適用於處理深厚軟土和沖填土地基,多用於處理機場跑道、水工結構、道路、路堤、碼頭、岸坡等工程地基,對於泥炭等有機質沉積地基則不適用。

㈥ 常用人工地基的處理方法

常用的人工地基處理方法有換土墊層法、重錘表層夯實、強夯、振沖、砂樁擠密、深層攪拌、堆載預壓、化學加固等方法。

(1)換土墊層法
1)灰土墊層:
適用於地下水位較低,基槽經常處於較乾燥狀態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
2)砂墊層和砂石墊層:
砂墊層和砂石墊層是將基礎下面一定厚度軟弱土層挖除,然後用強度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並經分層夯實至密實,作為地基的持力層,以起到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加速軟弱土層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等作用。

(2)夯實地基法
1)重錘夯實法:
適用於處理高於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濕的粘性土、砂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分層填土地基的加固處理。
2)強夯法:
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粘性土、粉土、濕陷性黃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層加固。
(3)擠密樁施工法
1)灰土擠密樁:
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量12%~25%、厚度5~15m的素填土、雜填土、濕陷性黃土以及含水率較大的軟弱地基等。
2)砂石樁:
砂樁和砂石樁統稱砂石樁,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起到擠密周圍土層、增加地基承載力的作用。
3)水泥粉煤灰碎石樁:
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處理軟弱地基的一種新方法。

(4)深層密實法
1)振沖法:
振沖樁適用於加固鬆散的砂土地基。
2)深層攪拌法:
深層攪拌法適於加固較深、較厚的淤泥、淤泥質土、粉土和承載力不大於0.12 MPa的飽和粘土和軟粘土、沼澤地帶的泥炭土等地基。

(5)預壓法——砂井堆載預壓法
適用於處理深厚軟土和沖填土地基,多用於處理機場跑道、水工結構、道路、路堤、碼頭、岸坡等工程地基,對於泥炭等有機質沉積地基則不適用。

㈦ 工程結構對地基的要求是什麼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是什麼

來工程最重要的構件是基礎,為源基礎而選擇地基是正常的事。可是地基是大自然生成的,當地塊確定後,就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只能根據地勘揭示的土層埋藏深淺來選擇。而都應該是根據地勘揭示土層的性、狀來設計基礎結構型式。只有在地基不能滿足基礎承載能力要求時,無奈下,實施人工處理。突然想到為什麼網友一提起建房就問怎樣處理地基!需要處理嗎?樓主那裡都是沖積平原還是沼澤地呢?
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分層夯實、強夯、CGF樁土復合、CCD內夯樁土復合,石灰煤渣夯樁土復合、換土、砂樁排水擠密......等等多種。

㈧ 以前屬於低窪水塘地帶 用土填平後 建6層樓地基要打多深

首先填土層不適合作為地基持力層;
水塘以下是什麼樣的地層,如果工程性質適合作為地基內持力層,水塘填容土假如只有2-3m,基坑開挖地下水又不太豐富,好處理的話,可以採用淺基礎。
淺基礎分為整版式的片筏基礎、條形基礎、獨立柱基。片筏基礎就是水塘下地層工程性質雖可以滿足六層房屋要求,但只有採用大面積基礎情況下才滿足,要把填土全部挖除,看來你這里是不太合適的;條形基礎則地層承載力要求稍高;獨立柱基則要求更高承載力;假如填土太深,可能採用樁基(深基礎)更合適;還有水塘下上部地層也軟弱,可以滿足的地基埋深大的話,那恐怕只有採用樁基合適。當然還有地基處理方法。
地基(foundation soils),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不屬於建築的組成部分,但它對保證建築物的堅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

㈨ 分析沼澤地的形成原因(例子:三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

分析西西伯利亞抄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
答案: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量小。下部土層凍結,阻滯水分下滲,凌汛導致河水泛濫。
三江平原成為我國最大的沼澤地原因?

1.地勢低窪,容易積水
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且位於高緯度,蒸發小
3.高緯度低溫,多年凍土水不容易下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